張聞田詩文集序
連做夢也沒有想到,今天,我在為比我小20歲的胞弟聞田的遺作寫序。
滿腹才華、悟性極強、學有所成尤其在詩詞造詣方面已入堂奧的聞田英年早逝,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創痛,蒼天專揀貧弱摧,我真不知如何才能平復自己的悲傷。
聞田1966年3月1日生,1989年4月在軒崗礦務局參加工作,先後做過保衛幹事和礦工報記者,生前系軒崗礦區中學語文教師、山西省詩詞學會會員、中鎮詩社社員。因患突發性大面積腦梗塞不幸於2010年4月12日辭世。
我倆因長幼懸殊,儘管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多,但天然的手足之情,使我對他倍加憐愛。後來因詩詞方面的共同愛好以及他近乎卓越的成就,使我在憐愛的同時又增加了幾許驕傲。
今天當我在鍵盤上為他的遺作敲序的時侯,覺得就像在敲打自己的心。心痛之餘,當年他曲折的成長曆程以及我們一起切磋詩詞、探索新知的一幕幕往事又浮現在我的面前。
十五年前,當我倆商量出版《昆仲詩詞集》的時候,那種分頭整理舊作、各自撰寫序言的喜悅與首次刊出個人專集前的期待與激動,至今難以忘懷。連從不為人作序捧場的山西詩詞學會副會長、吟壇大家馬斗全先生得知後,也破例予以鼓勵,並在山西日報上撰文宣介。
詩集出版後,長期默默無聞的聞田不僅讓周圍的人們刮目相看,並得到了詩詞界的肯定。斗全先生指出:聞田「詩有七言五言,詞有小令慢調,皆沖淡可讀。雖亦為無師自通者,然於詩詞之道,已非初涉,隱然間已見一股老辣之氣。是惠連之作,已不在康樂之下矣」。省內外的朋友們也經常客氣地對我說:「令弟的詩詞造詣好像比你深吧」!聽到這些,我並不為自己比聞田虛長20歲難堪,反而為他的天賦與聰慧倍感欣慰。
聞田初中期間就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文言文有特殊的偏好和興趣,而且顯現出超常的記憶力,這大概是一切奇才、怪才乃至大才偏頗一面的通病吧。18歲時,他高中畢業棄文從耕,當時我正在北京煤炭幹部管理學院深造。一天,接到他用文言文寫的一封信,同學們甚感驚奇,並爭相傳閱,紛紛誇獎他的文言文「真了不起」。
他上班以後,工作雖幾經變動,但終不能發揮其特長,也難有鑽研學問的時間與興緻。直到做了中學語文教師,他才感覺找到了歸宿。不過對一個鍾情詩詞、渴望交流的人來說,在一個處於深山僻壤的礦區,始終難以改變孤吟獨誦的窘境。特別是企業破產重組後,我離崗移居太原,他的一些能夠在生活上給予一絲關心、精神上給予些許慰藉的摯友也相繼離開礦區,這使他感到空前的孤獨難耐。「年來情緒多郁惡,舊日良朋久斷絕」、「平生知己空相憶,幾度相邀不果來」,「我有玲瓏一片心,貨遍人間無人識」,他經常用簡訊向友人傾訴。
除了詩詞之外,聞田還有他的追求與抱負,他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與經濟狀況:「勞勞世上民,逐逐野馬塵。執鞭求富貴,我亦其中人」。當他懷著美好的憧憬到礦上工作後,看到的卻是收入低微,諸事拮据,便幾次與我說要放棄工作回家種地。為了挽留他,我承諾家中二老的生活費用由我負擔,但他的工資仍難以支撐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儘管如此,他並不怨天尤人,只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奈何剛與拙,因之積年貧」。豈不知,在車水馬龍、物慾橫流的今天,處於社會底層而又老實本分的廣大中青年,有幾個不在生活的重壓下掙扎呢?「君思白玉樓,我居茅土穴」,他終生居住在礦山棚戶區沒有配備暖氣的狹小土屋寒酸度日,「我年四十不稱意,把卷蝸居聊自寬」,「日落北風天遠大,郁然不樂欲如何」?在這種情況下,讀書和寫詩成了他唯一能夠排解鬱悶的途徑:「途窮悲嘯無今古,獨立蒼茫夜詠詩」。以後漸漸學會了借酒澆愁,以醉驅煩,「平生意氣漸消磨,偶觸情懷發醉歌」,「枯坐銷愁杯已干,北風寥落晚生寒」。
困窘的生活最終把他壓出病來。41歲那年,嚴重的腰椎病使他痛苦萬分,直至卧床不起,小便失禁,然而妻子此時已經離家出走4年多了。在家人的全力幫助下,當冒著全身癱瘓的巨大風險請大夫給他做了腰椎固定的手術後,陪侍只能由兩個少年兒女承擔。由於護理條件極其簡陋,加上孩子們不會做飯,營養跟不上,身體遲遲不能恢復。經過艱難的術後鍛煉,他終於重新站了起來。但悲觀和消極的灰色心理自此籠罩著他,導致他成了一個身心俱廢的人,生活與心緒也大不如從前,「客里居貧人漸老,多病多愁,萬事皆草草。落盡梨花春又了,心情不似昔年好」。在困難的環境中,他「卧病懨懨睡起遲,幸能拄杖過東籬」,「庄生自恃能齊物,病骨衰顏不自支」。但仍以頑強的毅力支撐著自己,力求不拖累別人:「 山前月色經千劫,夢裡梅花放一枝」,「摧殘休嘆黃花苦,落日秋原健馬嘶」。
2008年,大病初癒的他42歲,為了使自己的情緒儘快得到恢復,他不得不再次從詩詞創作中尋找樂趣,同時希望得到大家名流的指導:「生長太平世,而多杞國憂。地僻少知者,因思竹林游」。於是我把中鎮詩社的幾位名家介紹給他,這使他大喜過望,精神大振。他先後與蔡淑萍、陳仁德、金水等詩家直接以簡訊交流並得到他們的指導與垂青。與此同時,他還希望與高手對壘,互吟互唱。是年秋,當他得知三峽詩人余智武游完三晉剛剛返回,便冒昧地一夜向余發去五首以詩求詩的簡訊:其一為「鶯鶯塔畔多幽趣,豫讓橋邊興壯懷。虞阪遷延騏驥老,不知夫子可曾來?」,直到對方不能回應。儘管「三複斯言無一復,碧涼天下景漫漫」,也使他在失望之餘又感到了滿足。
他曾對我講,他對當代詩壇「八病」深感憂慮,決定撰文批評。認為「步韻和詩實蘇黃惡趣,多半為了炫才,遣山極詆之。今人一學詩就入此,一學詞就入宋末亡國之音,並亦步亦趨。宋末亡國,應有此聲。今日名傢俱作此態,甚無謂也。且篇篇雷同,一片哀音。更蹈前人死句,一涌而上。辭采看似華美,實則有字無句,有句無篇,求之全篇不知所云,已和近年來白話詩沒有兩樣。弟唐至清詞多能懂,但今賢之詞多讀不懂,讀之但覺格律森森,鬼氣森森。也許是我眼界太窄,看錯了?」又說:「近日看了當代幾位名家的詞作,字面頗工巧,大抵臨摹古人,坑人眼目。整篇而看,乏真情亦少深意,南宋二窗之末流。但在今人中確也不多見。」 「弟以為唐以後詩歌走了下坡路,與崇奉杜律有極大關係,欲動搖杜律的正統地位,恐無人肯服。文中標榜古體五言絕句為正體,為文章重心,此文實動搖律詩一千年來正統地位。」文章初名《罪諸公書》,(諸公內實包括唐宋明清代表人物),幾次與我商量,後改為《過詩人書》,覺得「這樣稍平和一些」。最後改為《與子卿書》。說「漢時,李陵有一與蘇子卿書,極著名,與司馬遷報任安書齊名,弟欲襲之,徑命為」「與蘇子卿書」,弄的詼諧點,而不說清楚,讓讀者去想。」文章經我在幾家網站貼出後,立即引起很大的反響,很多讀者在表示支持的同時,更對其純熟的文言功夫讚嘆不已。真名網的林一峰先生讀後當即發言:「文言筆法如此圓熟,先生亦堪稱當世高人矣。觀先生此文,於詩詞史又溫習一遍,其中深見卓識,裨益頗多」。金秋說「張聞田先生如此才情,卻屈就於一煤礦中學,雖是該中學之大幸,但還是覺得可惜」。鴻爪雪泥說:作者「於困厄中仍孜孜於國風雅韻,感佩之至。人生俯仰之間,有不幸者,必有大幸。昔老杜遭安史亂世,元好問有言:「國家不幸詩家幸」。故雖就教於煤礦中學,亦不妨芥子須彌,包孕天下」。
這一年,他還推出了另一部力作《人間詞話批評》,為避狂妄之嫌,在網路發表時改為《人間詞話評議》。這篇詩論不僅是他卓犖才華、深厚積累的集中展示,同時也是他對中國文壇最有價值的貢獻。他長期研習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飽覽古今詩歌、諳熟古代典籍的同時,又對《詞話》的一些觀點不能苟同。認為「先生性格激烈,以而立之年著此詞話,不假思索,有感即發,遂能驚動海內,指導一代之文學,誠由其見解之超絕也。然不善持論,多偏激之語,又前後衝突、自相矛盾。此則先生之失也」。幾次徵求我的意見,我鼓勵他大膽寫出,一吐為快,或許對振興國詩有所裨益。隨後,他簡訊告我:「弟已開始寫《人間詞話批評》,不參考別人,完全自出機杼」,「弟以為參考別人的東西沒有價值」。40天後以「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決心和勇氣將文章推出,由我轉發在有關網站上。網友西暮藏之發帖說:「讀畢評議,受益良多。今之網路,可謂垃圾遍地,擾人清靜。於寶地能有幸得覽佳篇,不亦說乎!幸甚,幸甚!」
這年10月初,我電話告訴他馬斗全先生近日想看他詩論方面的文章,至少三篇,而且要得很急,不知能否趕出來。他當即回答沒有問題。果然,他用兩天的時間寫成了《詩到元和體變新》~淺議李賀詩的藝術風格及其淵源,《淺論時下詩詞創作的繼承傳統》和《李賀真得不寫七言律嗎?》三篇論文。其灼見與神速再次震撼了我。
這一年,是他一生中創作最豐的一年。除了網站發表的詩文以外,他的一些詩詞還先後發表在《當代詩詞》、《中華詩詞》、《鴻雪詩刊》、《詩詞月刊》、《江西詩詞》、《重慶詩詞》等全國有影響的刊物上。當代最有影響的中華詩詞(BVI)研究院項目叢書、《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彙編》的詩部和詞部均收錄了他的作品。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由於捨不得購置電腦,近年他所有寫出的詩詞和文章竟然都是憑藉其一部手機和幾本藏書完成的。每次當他把所作錄到手機上時,就發簡訊讓我打開「飛信」接收,然後由我整理、存檔、轉發至有關網站和詩友郵箱。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大批達官顯貴和學者教授不顧尊嚴地在網上抄襲論文,盜竊成果,欺騙社會,而聞田卻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為了振興和弘揚詩詞這一國粹,拖著病殘之軀義無反顧地苦苦求索,默默奉獻,真讓人不可思議又甚感心酸。
現在回過頭來看,聞田在最艱難的時期,他是否渴望通過自己的詩詞作品,在較短的時期內得到社會的認可?但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詩詞支撐他的信念和詩界方家、朋友給予的鼓勵,聞田可能在那次病患手術之後就癱倒了。在聞田44年的生命里,詩詞或許是唯一能夠喚起他生命激情的一抹陽光!
我曾對聞田說過:你的心多在古人圈子裡轉,詩也用事太多,成為事實上的「陽春白雪」,長此以往,不僅讀者不會很多,就連周圍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少。建議他關心時事,多寫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他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 「雪夜尋芳盡笑痴,貧居傲兀少相知」。其實他何嘗不願關心時事、不關注人民疾苦呢。只是因為自己長期困於偏僻山溝,加上家中既無閉路電視,又無電腦報紙,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少,固很難寫出現實題材的詩作。但僅憑少量的作品也能看出他憂國憂民的內心世界。一首《傷時歌》,直指兩級分化、貧富懸殊的社會弊端:「世多富豪善炒作,樓價直上雲端里」,「天道悠悠不奈何,貧富相去幾千里」,「富豪之富堪敵國,貧家終歲求衣食」。同時也表達了他不忘農民疾苦,敢為農民鼓與呼的情懷:「市場百物皆騰貴,連年米賤空嘆息。媒體朝朝說富民,何因谷價須平抑」?
2009年,不知是什麼原因,他的創作熱情一落千丈,一年中,他除了應《重慶詩詞》主編陳仁德先生約稿完成了《學詩雜感》詩論以外,基本沒寫幾首詩。就連老父親6月病故後我讓他寫一篇四言祭文,幾次應諾,但終未寫出。箇中原因,至今是個謎。
在他病逝後,我聽他的鄰居介紹,這幾年他確實活得太凄苦、太不易了。
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聞田高中畢業高考落榜那年,父母已年近六旬,還在村裡種了幾十畝地,考慮到我多年在外工作,最好讓他留在農村照料幫襯老人。天性封閉又心存孝道的聞田就這樣屈從了這個近乎殘酷的決定,放棄補習,放棄再考,委身農村,學習稼穡。緊接著在父母的半包辦下,草草地結婚,過早地生子,從而也就決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貧賤夫妻百事哀。儘管他後來有了工作,但長期的經濟拮据,加上夫妻之間性格、志向的差異,在感情上逐漸拉大了距離,進而引發了無休止的吵鬧和冷戰,妻子最終選擇了出走,直至離異,自己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艱難度日。七八年的殘缺家庭和單身生活,經常有一頓,沒一頓,飢一頓,飽一頓,不是借酒精澆愁,就是速食麵充饑,使他的精神備受摧殘。孤獨、寂寞、病痛天天折磨著他。「苦吟幽邃傷龍骨,哀怨嘔心不盡年」。最終奪去他生命的突發性大面積腦梗塞,除了腰椎手術後體重猛增、身體其他因素髮生變異,而自己又「一生只慕道,萬事不關心」外,其直接誘因就是他晚上在愁苦鬱悶的狀態下又獨自喝了酒。
今年2月,我突然接到他的簡訊,打開看是一首五律:《二月二日晚登東山遠望》:「步上東山側,憑高一望家。鶯聲初潤柳,春氣欲催花。大野龍猶蟄,邊城日又斜。北風忽怒起,吹散滿天霞。」末了,徵求我的意見,要我改一改。讀罷,我的心頭突然泛起一種不祥的感覺,好好的心緒與意境,怎麼就「北風忽怒起,吹散滿天霞」呢?我當即用「飛信」回他說,前六句很好,結尾大煞風景,宜改,要讓人看到美好才是。過了一會兒,他說改為「晚來無限好,欣看滿天霞」可否?我回復說「很好」。今天回過頭來看,他大概在冥冥之中忽然感到了什麼,於是才有了這樣異常的意象。當然有的朋友不這樣看,說此詩實際是聞田的一首詠懷詩:認為自己儘管懷才不遇——「大野龍猶蟄」,但堅信會有施展抱負的一天——「吹散滿天霞」。當然「詩無達詁」,為了尊重他的原意,在整理刊出其遺作時,我又把結尾兩句恢復如初。
「我本天上人,偶來世間游。命運薄如紙,勞困甚於牛」。我現在終於明白,一生默默無聞、忍辱負重而又備受生活煎熬、病痛折磨的聞田竟然是上天派到凡間體驗人生苦難的使者。在你完成任務後一聲不吭地遽然回到天庭了,同時也徹底得到了解脫,卻把86歲風燭殘年的老母和你最不放心的兒子留給了我,你就這麼忍心嗎?你年過花甲的兄長受得了嗎?
蒼天哪,你為何如此無情啊!
在他辭世的當天,寒風呼嘯,天色晦暗,我老淚難禁,痛不欲生。哭道:
哀泣聲聲不忍聞,凝天恨地我無神。
奇才焉與明時悖,舛運難尋可處陳。
為避艱虞先上路,輕將老少甩兄親。
捶胸直欲擒魂去,獨立寒風涕淚頻。
當我在瞞著老母將聞田安葬後,突然意識到,聞田的一生雖然短暫而平凡,但並非碌碌無為。他有才華,有膽識,有追求,有成就。於是提議把他一生中留給人們的詩詞文論收集在一起刊出,這樣既是對逝者最好的悼念,也是對詩詞界乃至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一份貢獻,在場的親朋和其子女一致表示贊同。
在其摯友賈培文等人的協助下,我們收集到他一生中所能找到的全部作品,包括《昆仲詩詞集》和《情滿雲中山》已發表的作品、戊子夏他在太原我家小住期間整理自校後存在電腦上的詩稿、保存在朋友手機中的贈詩以及所有詩論。在收集過程中,一個強烈的遺憾不時地撞擊著我們的心,聞田這樣一位才華橫溢、過目成誦的人,每當興之所至,常常出口成章,頃刻便可吟出若干首好詩,但在近20年的時間裡,留給人們的僅有詩230首、詞32闕、詩論6篇。究其原因我不認為是斗全先生所言「或屬不肯輕易示人之嚴謹者」,而是懷才不遇的環境與困厄無望的生活長期影響和壓抑著他的創作激情。「文章憎命達」,自古以來,大概所有文才出眾的人都是薄命遭際吧。
斯人已矣,願他用苦與淚幻化出的麗句華章長留人間!
2010年4月19日初稿,2010年5月17日定稿於太原寓所
推薦閱讀: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作品巧記
※蒼燃文集【八字直斷五十法
※棠梨煎雪——蘇明彎文集之四(2015.10-2016.08)
※飛星紫微斗數飛星紫微斗數網路家族文集--梁 45
※輪涅無別------劉立千居士文集
TAG: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