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書畫鑒賞
陸儼少 萬山紅遍
鏡心 設色紙本
76 × 39 cm
上 款:
「致明同志」即陳致明(1918-2003),河北交河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曾歷任晉冀豫軍區衛生部主任,豫皖蘇軍區衛生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轉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衛生部長兼後勤部副部長,1951年至1953年間隨部隊解放西藏,後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工作,歷任防疫司副司長,計劃司司長,辦公廳主任,衛生防護局局長。70年代調任中華醫學會任黨組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多次率團前往世界各國訪問。
《萬山紅遍》鐵畫銀鉤般的線描和嶙峋如劍的山形源自李唐、唐寅等大家,印證了陸氏「熟看名畫三百幅」的理論。畫中主景在上,形成上實下虛的「甲」字形;又有「之」形雲、水襯托,達到虛實相濟的效果。前山、遠山低矮,走橫勢;中景山體瘦窄,走縱勢。縱、橫對比,既「相迭」又「相犯」,盡顯群峰高聳的氣勢,完全實踐了陸氏山水布局的美學觀。為求畫面光亮,必須作足暗處。《萬山紅遍》用濃墨暈染遠景和中景的山谷,然後因勢勾搭,在蜿蜒屈曲的積墨中留下白痕迴環,化成雲霧、泉水和日光。下筆時計白當黑,講求參差映帶。在雲水變幻中,峰巒彷佛也在奔走;因為礁石阻擋,激流也咽塞徘徊,韻味無窮。流暢與頓挫的節奏相互交織,譜出積雨初止,林麓乍霽的美景。
▲ 萬山紅遍 局部
在設色方面,陸氏強調以主色調錶現主題,突出重點。為呼應毛澤東的詞意,《萬山紅遍》以硃色為主、赭色為輔,再施花青反襯主色。用色淡雅,順著墨痕層層點染,反覆迭加。因為色不礙墨,處處見筆,所以墨彩與色彩相互輝映;山石更加沉厚雄渾,林泉益發欣欣向榮。開碑裂石的筆法是《萬山紅遍》成功的基礎。我們看到畫中各種形態的墨痕都是到邊反濃,墨聚邊緣,好像刀切,這就是陸儼少所說筆的邊緣有「口子」,運筆如刀,又叫「殺」,「殺」才能沉著痛快。《萬山紅遍》以如此生辣的筆法在線條中蘊藏力量,免去甜、賴、疲、瘟等毛病。
陸氏早年深入傳統,以線要長、圈子圓的標準練功;更不忘畫要「新」,要和時代的情調合拍。因此他不斷嘗試化古為新,才能獨創「勾雲」、「勾水」、「留白」等新技法。優柔的雲水和崢嶸的山岩在《萬山紅遍》互相激蕩,正是新時代的體現,也是陸家雲水最鮮明的表徵。
李可染 雲龍山
鏡心 設色紙本
68 × 44 cm
出版:
《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四》,第1601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上款:
「俊華同志」即鄒俊華,齋號「文怡山房」。1940年入「玉池山房」拜裝裱名家馬霽川為師,結識了齊白石、張大千、溥儒等多位書畫名宿。解放後入榮寶齋工作,同郭沫若、李可染、黃胄等書畫名家相結識,經過長期的交往,成為莫逆之交。
李可染先生1907年生於江蘇徐州,少年時期無論是拜師學畫,還是觀摩戲曲,家鄉的風土人情給了他極大的影響。青年時代的李可染遊學各方,之後於全國各地參加進步運動,解放後定居北京,但對家鄉的感情未減絲毫。此件《雲龍山》即是可染先生用自己的筆墨,描繪家鄉美好山川的代表作。
▲雲龍山 局部
雲龍山位於徐州西南,以其山勢蜿蜒曲折,長年雲霧繚繞,宛如龍行雲際,故而得名。在畫家筆下,宛如游龍的山勢,被以「S」形的構圖入畫,前景松樹以重墨,描繪出如剪影般逆光效果。畫中以干筆擦出山巒間的雲氣,以花青罩染山峰,山尖略施淡赭,既表現出光照的效果,又使山勢的走向愈加明顯。此件作品完成之後,可染先生又題上款,贈予「文怡山房」主人、榮寶齋老職工鄒俊華先生,鄒先生在榮寶齋工作多年,同當時的書畫名家交往密切,此件作品,亦是同李可染先生友誼的見證。
陳少梅 松溪閑眺
立軸 設色紙本
壬午(1942年)作
133.5 × 66.5 cm
著錄:
《名家翰墨·陳少梅·山水畫稿》,第91頁,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6年版。
出版:
1.《陳少梅畫集》,第14頁,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國書畫筆墨辨偽》,封面、第45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
陳少梅於15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是山水畫創作中少見的天才。其一生致力於金城倡導的北派山水畫,其時宋畫已然不多見,陳少梅退而求其次,元、明佳作便也為其主要研習之處。其山水畫風不僅有浙派痛快淋漓之恣肆汪洋之態,更不失如周臣、唐寅精嚴謹慎、溫婉韻深之法度,實為近現代北派山水第一人。
本幅作於1942年,屬陳少梅仿古佳作。其整體布局近馬、夏、浙派一路,對角線構圖明顯。山石皴法更近乎於戴進、吳偉,斧劈直下而又潤含春雨,松枝折回近馬遠,主幹與葉更近周、唐,寫人物以宋元為本,臨閣遠眺,一汪清水,無盡纏綿。陳少梅在30歲以後,畫藝更臻成熟,取材更加廣泛,面目更加多樣化,技法也更加完美和熟練。四十年代初期,正是陳少梅憑藉多年累積的深厚功力,拆除畫派門牆,廣采博取,兼攻形色,將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化為一爐,最終形成寓秀雅於陽剛的清勁畫風,清潤明潔、靈秀雅麗藝術面貌的成熟時期。是圖氣勢雄勁,筆勢雅健清逸,刻畫工細而無呆板凝滯之感,秀麗中寓蒼老,嚴謹中見超逸,真正將北宗水墨剛勁風格向精緻、古雅、高潔的方向推進。
▲ 松溪閑眺 局部
本作以文人放情自然、親近山水的雅趣情懷為旨,即通常所見的閑居自適、煙波泛舟、江岸徐行、草廬讀書、朋比論道以及觀泉、賞梅、品茶、賦詩等。其間人物點綴,正是自述心緒,以圖言志,訴說其高蹈。
黃賓虹 深山古道
立軸 設色紙本
癸巳(1953年)作
97 × 39 cm
出版:
1.《浙江四大家·四》,第161-162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版。
2.《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一),第523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3.《虹叟書畫集》,圖編第333,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版。
黃賓虹在其山水畫中空谷足音地續接了宋元法脈,甚至「集傳統山水之大成」,確實達到了一種「筆與墨會,是為氤氳」的超常語言境界,在本質上,他的確是一位具有高度自由精神的人文主義的畫家。從畫中我們看到,他是懷抱著「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和「文以致治,宜先圖畫」的民族情結去描繪中華山川的深幽靜謐之美,深刻詮釋了「形式大於內容」這一藝術概念的絕佳之作。
▲ 深山古道 全貌
此幅山水作於1953年,黃賓虹90歲。此年夏季,先生白內障割除,然是作無論作於眼疾完好前後,仍可見先生於不便之時大家手法。其落筆渾穆厚重,象中求象,無法處取法,於無聲處聽驚雷。此作中,黃賓虹先生所言「學宋人法」,「不為兼皴帶染習氣」,故而滿紙縱橫金鉤鐵劃,煙雲縱橫之氣。其用筆的變化多端及枯濕頓挫,金文筆鋒觸紙,密實而凝重,山石樹木的勾勒,即使是最細微的筆觸,也像是「鐵劃銀勾」,不可移易;又施五彩七墨,錯雜兼施,心應手,手應筆,筆應紙,從三五次至數十次,出於荊、關、董、巨諸大家墨法之外。以實中運虛、虛中運實、平中運奇、奇中運平之章法,以濃墨破淡,以淡墨破濃,寫其遊歷之曉山、晚山、夜山、與雨後初晴之陰山。誠先生獨特之風格,豈偶然哉?然有時或為雄奇,或為蒼莽,或為閑靜秀逸,或為淡盪空靈,或為江河之注海,或為雲霞之耀空,或為萬馬之奔騰,或為異軍之突起,千態萬狀,又非筆墨布置等所能概括之矣。這是中國繪畫中理想的,但卻很少有人能夠達到的一種境界。
郭沫若 行書水調歌頭
橫披 水墨紙本
1966年作
58.5 × 234 cm
出版:
1.《書畫收藏》第二期第2-3頁,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收藏快報》2006年3月29日,福建美術出版社。
上款:
「龍潛同志」即龍潛(1910-1979),早年參加革命,曾任周恩來秘書。1962-1966年間,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推薦閱讀:
※文徵明——中國書畫史上的全才式人物
※居家掛中國書畫的好處
※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詩韻
※彭振林著名書畫家
※當代美女書畫家焦芳 筆墨橫姿 畫中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