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有感 2011.04.11 BZRXZ zhuan tie

第一篇:讀《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有感第二篇:《中國震撼》的思想震撼第三篇:「中國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2011.04.11 BZRXZ   zhuan tie2011年04月11日 07:34:14  來源: 人民日報

清醒的自信 親和的解疑——讀《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有感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張維為教授的文章時常研讀。近日又翻閱其新著《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其中有五個新觀點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重視。首先,提出「兩大板塊」概念。作者認為中國存在「准發達國家」板塊(或「發達板塊」)與「新興經濟體」板塊(或「新興板塊」),這兩大板塊之間實現了高度互補的良性互動。前者包括整個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內地城市。這個板塊已經成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領頭羊,並在人均預期壽命、基礎設施水平、商業繁華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人均購買力平價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體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及其城市。而中國的多數欠發達地區均呈現為充滿活力和優勢的一個超大型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很快的重慶屬於其中突出的增長極)。這一描述有新意,因為從區域角度劃分與西方學者習慣於從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角度來劃分的「二元經濟結構」有所不同。不過,依我所見,中國經濟可以綜合區域和部門而細分為發達板塊、新興板塊(發展較快和較先進板塊)與落後板塊(發展較慢和較落後板塊)這「三大板塊」或「三元結構」,則能更全面準確地描述當前整個中國經濟社會。其次,闡述「文明型國家」的八個特徵。作者簡稱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澱,並由此衍生而來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社會、獨特的經濟。這其中的每一點都包含了傳統「文明」和現代「國家」的融合。在此基礎上,書中客觀地指出,雖然今天中國還有人認為只有建立與西方同樣的政體才算建立了現代國家,還有人仍然懷有所謂的「現代國家焦慮」,繼續激烈地譴責中國自己的文化和政體,但這些人的觀點在中國已被邊緣化;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對自己文化和國家的認同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麼強烈,中國現代國家的體制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確實如此,在五千年傳統文明的基石上,中國共產黨執政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基本形成了傳統性與現代性結合較好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而且是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文明,總體上優於任何一種類型的資本主義文明。再次,分析中國模式的八個特徵。全書用大量篇幅闡述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這些發展模式特徵,認為這些特點是對過去3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而這些特點的基礎是中華文明,特別是人口、地域、傳統、文化這四個「超級因素」。這些因素大致規範了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性,規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路徑依賴,規範了中國模式的所有特點。據作者的深一步探究,過去30多年中,中國也有人嘗試著跳出這八個特點,但最後在實踐中又總是被拉回來,追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文明型國家」的超強基因帶來了某種規範:一旦我們不照這個基因圖譜生長和發展,中國的發展就容易遭遇挫折和失敗。作者的分析是深刻的。目前,中外知識界關於中國模式的概括存在不少歧見,書中觀點屬於有見地的一家之言,其所言特徵的內容均能成立。但倘若要完全廓清和科學詮釋中國模式的特徵和內涵,可能還要作多層面和多視角的界定和抽象。以中國經濟模式為例,一是要區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經濟體制模式。經濟發展模式還要分領域和部門來概括,如新型工業化模式、新農村發展模式、出口創匯導向型發展模式等。經濟體制模式也要分領域和部門來概括。二是要區分經濟發展目標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模式、經濟體制目標模式與經濟體制改革過程模式。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目標模式,具體還可以細化為建立公有製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書中所說的混合經濟)、建立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模式等;而書中所說的穩定優先、漸進改革、順序差異等,則屬於經濟體制改革過程模式。第四,梳理出八大中國理念。作者提出,雖然中國理念有很多,但如果能夠把實事求是、民生為大、整體思維、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與選賢任能、兼收並蓄與推陳出新、和諧中道與和而不同這些理念闡述清楚,就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國迅速崛起背後的關鍵思想,以及它們對世界可能產生的影響。我認為,中國理念的提出和深入討論極有必要,它可以與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核心價值觀等一起互相補充,交相輝映,進一步豐富和提升關於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話語。第五,揭示民主和人權的真諦。作者關於民主和人權的分析最為精彩,最值得品味,認為:民主是普世價值,但西方的民主不是普世價值;光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不夠的,應該說「優質民主才是真正的好東西」;西方多黨民主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經演變成了一種「遊戲民主」,使許多國家的民主品質迅速走向平庸化和劣質化;西方主流話語一般把民主界定為「程序民主」,並進一步界定為多黨選舉制度,但人們發現這些「民主國家」的民主品質普遍低劣,選來選去,選出來的幾乎都是投機政客,沒有優秀政治家;美國民主的商業化(鋪天蓋地的廣告)、庸俗化(一味討好選民)和金錢化(競選之昂貴,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書中科學地批評「民主教條主義」,認為比較理想的民主應該是「實質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結合,強調實質民主就是民主的內容和價值在於實現國家的良好治理和人民高品質的生活,而民主的程序和形式應由各國根據自己的民情和國情來探索。關於人權,書中客觀地評析了西方人權體系的四個缺陷,一是無法在政治、公民權利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之間取得一種平衡,美國人權概念中就沒有後者;二是存在只有法庭可受理的人權問題才算人權問題的法條主義;三是個人的權利超越集體權利的困境;四是人權體系中優先順序的概念。在我看來,目前中國以人為本、自由民主、民生改善等人權理念和總體狀況都要比西方國家要好些,況且我國改進和提升人權的速度是超過西方的,這隻要對比《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2010年)和《美國的人權紀錄》(2009年)就一清二楚了。簡言之,《中國震撼》一書,以清醒的自信,確鑿的事實,較強的邏輯,親和的解疑,展示了一位長期在發達國家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心聲,值得一切關心中外大事的讀者翻閱。(作者程恩富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中國震撼》的思想震撼 第二篇:《中國震撼》的思想震撼2011年04月11日 07:30:37  來源: 人民日報

「探索中國發展的道路是迷信書本,還是尊重實踐?張維為的《中國震撼》給我們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強烈的思想震撼:張維為親身觀察過的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沒有一個非西方國家取得過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我們是削足適履、屈從西方的價值觀;還是實事求是,總結中國文明復興的經驗?這是張維為的觀察給中外讀者帶來的思考。」這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平教授對《中國震撼》的評價。對於這個評價及其提出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維為先生是我的朋友,我們相識於前幾年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國際研討會。當初,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曾經做過鄧小平的翻譯。後來又知道他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現在是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記得2007年,他通過電子郵件給我發來一些文章,要我提提意見。我讀了這些文章,感到內容相當精彩,文筆也好,就萌發一個念頭:在我們中央黨校的《學習時報》上發表。在徵得他同意後,這組文章就在《學習時報》上連載了。果然不出所料,文章發表後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有的中央領導同志為先睹為快,還要求我們把尚未發表的文章送他們看。後來,他在媒體發表的言論,我都十分關注,也為他取得那麼多的成果感到高興。正由於這個原因,今天這些文章經過系統整理,以《中國震撼》為書名由世界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格外高興,一拿到就把它讀完了。他長期生活在外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他走了世界100多個國家,中國存在的問題在這些國家有沒有?他接觸到的外國人,是怎麼樣看待中國的現在和未來的?這都是人們希望了解的。他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期盼,一五一十地把他所了解到的事實和觀感告訴了我們。因此,他的著作中精彩之點比比皆是。我不需要寫什麼評論,只要摘幾段話就可以使大家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比如,他在「世界變化真快」一節中,引用了美國《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參加北京奧運會後寫的《中美這七年》一文,並寫了一句點睛之筆:「最後他不無憂心地感嘆:『我很不願意對我女兒說:你只有去中國才能看到未來。』」又比如,在「重新認識中國」一節中,他劈頭一句話就引人入勝:「與西方相比,中華文明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傳統。西方沒有這種傳統,而更多的是『三人行,我必為師』的傳統。」這部著作,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動的事實回答了國內外許多人關注的「中國問題」。比如,有人說,中國腐敗問題這麼嚴重,怎麼能算崛起?在談論這個問題時,他講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腐敗情況後,又以親身的經歷寫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無論從研究腐敗問題最權威的國際組織『透明國際』的歷年報告來看,還是從我自己的實地觀察來看,與中國可比較的(如人口在5000萬以上)發展中國家和過渡經濟國家腐敗程度都高於中國,儘管這些國家都採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賓、泰國、孟加拉國、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更不要說腐敗到骨子裡的很多非洲所謂的民主國家了。」又比如,有人說,中國的房價那麼貴,大學畢業生根本買不起房子,甚至連婚房都沒有,這能算國家崛起嗎?他寫道:「坦率地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達到這種水平。電視連續劇《蝸居》引來無數國人對房價高漲的感嘆,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詞:『咱倆加在一起,都快70歲了,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這種話在瑞士這樣的發達國家沒人敢說。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歲前就擁有自己的房子對絕大多數瑞士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發達國家大多數民眾都是在租來的房子里結婚的。」這部著作,給我的又一個深刻印象是,這部著作既保留了他那些「原生態」文章的風格,又把他那些一以貫之的觀點進一步邏輯化了,可以說已經成為「張維為中國觀」的集大成之作。我注意到,這部著作有一個副題:「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他在這裡講的是「文明型」,而不是「文明」。按照他的解釋,所謂「文明型國家」,就是擺脫了西方學者把「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對立起來的思維方法,能夠把這兩類國家的長處結合在一起的國家。這是他的創見。他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把『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融為一體的『文明型國家』」。因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種不同性質國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堅持了自己的發展道路,既學習了別人之長,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實現了一種對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實現了一個五千年文明與現代國家重疊的『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我認為,這個見解對於深入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破解我國發展的難題,思考我國長期發展的目標,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張維為先生的這部著作及其闡發的觀點,本來是在國際交流中形成的,或者說是在同外國人討論怎麼認識中國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天天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說也值得讀一讀。這幾年,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這本來是一個好事,說明中國又要往前走了。但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要回過頭去看一看已經走過的路及其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總要向前看一看前進的路上會有哪些困難和風險,這一前一後一看,各種各樣的議論包括質疑就隨風而起,有的人的頭腦里甚至出現了一些偏激的念頭。對於這樣的社會心態,既不必過度解讀,也不能疏於引導。讀一讀《中國震撼》,對於我們怎麼樣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怎麼樣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怎麼樣認識中國的前進方向,是有好處的。古人說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陳平教授說「《中國震撼》給我們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強烈的思想震撼」,我沒有受過多少西方教育,觀感也同他一樣:《中國震撼》震撼國人的思想。(作者李君如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第三篇:「中國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2011年04月11日 07:29:11  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讀《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包括學術界、思想界在內的世界許多人都把眼光投向東方,關注著中國所發生的變化。的確,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發生了奇蹟般的變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30多年,中國從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多美元,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人們要問,中國在短短的時間內所發生的這種奇蹟般的變化,魔力在哪裡、奧秘在哪裡?這是個「時代之謎」,揭示謎底就像魔法一樣吸引著所有關注和矚目中國的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以下簡稱《中國震撼》)一書,給出了自己探究中國崛起之謎的答案。對於這個答案或許會有不同看法和評說,但在思想界、學術界乃至社會生活中所引起的衝擊和熱議則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說在對中國的發展持有種種頑固偏見和膚淺短視的議論那裡,也不失為一個「震撼」。「中國震撼」首先來自中國的崛起。《中國震撼》一書,開篇之首,就是以翔實的資料和確鑿的事實講述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客觀實在。儘管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資源環境約束、權錢交易腐敗等種種問題,儘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質疑和想法,儘管抱有偏見和別有用心的「唱衰中國」的聲音也從來沒有中斷過,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卻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來自中國發展和崛起的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讀完《中國震撼》一書,會很自然得出以下三點感悟。一是和平發展崛起的震撼。在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13億人口、幅員遼闊、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實現現代化、實現振興和崛起,無疑是一個時代前沿的大課題。這個課題本身就具有難以比照的巨大吸引力。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不用說是始於當代,但作者分析探究的眼光並不固著於當代的幾十年、也不固著於近代以來的上百年,而是把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置放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因而有了「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有著沒有中斷的五千多年文明歷史而又在現代發展崛起的國家,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正如作者所講:「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那麼,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什麼方式的崛起?是一種和平發展的崛起。這是產生中國震撼的第一個衝擊波。該書在閱覽古今中外大國崛起的歷史軌跡之後寫道:「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崛起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平,對外沒有發動戰爭,對內保持了安定團結,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非同尋常的奇蹟。回顧世界歷史,西方崛起的過程幾乎就是一部動蕩與戰爭的歷史。」史實確實如此。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的崛起哪一個不是充滿侵略、戰爭、屠殺、征服、奴役,是不光彩的、血與火崛起的歷史。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則完全不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復興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對外是推動和諧世界建設,對內是傾力建設和諧社會,這不就是當代文明的最重要內涵和標誌!和平發展的道路是文明發展的道路,這取決於中國的國策方針、取決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取決於當今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國際環境,但也取決於中國幾千年熱愛和平的文明歷史傳統。顯而易見,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和平發展的崛起,是一種發展文明的崛起。所以,「中國震撼」首先是和平發展崛起的震撼。二是發展模式崛起的震撼。《中國震撼》一書認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也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崛起」,「中國崛起的背後是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並把中國發展模式概括為八大特點,即「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強調「這些特點是我對30年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顯然,在作者那裡,中國模式及其八大特點指的就是中國發展道路的基本特徵、中國發展經驗的基本概括,在這裡,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是相通的,是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的指代稱謂。應該講,經過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3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找到和形成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積累和凝聚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創立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也是黨的十七大概括的,中國的成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這個概括既是中國現代化發展歷史的科學凝練的總結,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歷史的鮮明顯著的區別。蘊含其中的主要原則、成功經驗和基本特徵,盡可以開掘和豐富,盡可以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解讀,但其核心和精髓的內容大體是一致的。比如:書中用「實踐理性」來表述的實事求是,以及政府作用、社會穩定、注重民生、漸進改革、對外開放等等。這些原則和經驗,在研究和討論中國發展和崛起的境內外學術界、思想界就不斷地被提到、被闡述。為什麼用中國道路的基本特徵、中國模式的基本特點、中國經驗的基本原則所概括的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竟那樣的相同相似、大同小異?原因就在於研究立場的公正客觀、理性良知,就在於受中國國情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狀況的制約和決定。只要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去考察研究當代中國,就會走到一起,就會形成較多的共識。比如:講到政府的作用,作者說:「中國的超大型的規模意味著國家治理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每年一個短短的春運就有超過20億的人次上路。2010年春運的客運流達到25億人次。」「這意味著把美洲、歐洲和非洲的人口在一個月內挪動了一下。除了像中國這樣一個比較高效運轉的政府體制外,沒有任何一種體制可以處理這種挑戰。」這樣的論證應該說是有力有理,令人信服的。其實,春運還不是最大最難的事情,中國的底子薄、基礎差、資源緊缺、發展不平衡,人口13億多,又處於轉軌變型的深刻變革中,吃穿住行、柴米油鹽哪一樣事情不大不難!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洪災、旱災等,籌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界博覽會、廣州亞洲運動會等,更是具有挑戰性的難事大事。如果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政府領導和組織,要辦大事、難事、喜事、急事是不可想像的,其結果也是難以預料的。此外,作者也指出,不能把中國模式絕對化、封閉化、凝固化,要作為不斷開放、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來看待,這和不能把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絕對化、封閉化、凝固化的道理是一樣的。由此可見,「中國震撼」又是中國發展模式崛起的震撼。三是政治價值觀念崛起的震撼。作者還認為,中國的崛起不僅是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也不僅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崛起,還是一種政治話語的崛起,也就是一種政治價值觀念的崛起。這一看法是很有見地的。確實如此,中國的崛起,不單單是經濟的發展,也是民主政治的發展,是民主政治價值觀念的發展。民主政治制度及其民主政治價值觀念的建設始終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的目標,我們也矢志不渝地為之而奮鬥。只要不是無知,只要不抱偏見,就會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民主政治、平等自由、公平正義、人權保障等事業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和長足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觀、人權觀、自由平等觀,這是不能否認的、也是難以抹殺的。但問題是,總有些人格外鍾情偏愛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以及附著其上的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觀念,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其價值觀念絕對化、神聖化,頂禮膜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觀念的過程中,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的一切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這是沒有問題的,也是堅定不移的。但各國有各國的國情和實際。不顧中國的國情和實際,試圖機械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觀念,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行不通的。正如作者寫的:「中國這種『文明型國家』,如果採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優勢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後整個國家就會走向崩潰。」「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表明:不管什麼政治制度,最後一定要落實到『良政』才行,落實到中國人講的『以人為本』、『勵精圖治』才行。」「中國人認為無論是什麼制度,最終都必須體現在是否能夠實現良政上,體現在自己人民的滿意和認同上,並認為這才是民主的實質。」這些關於良政更為重要、更能體現民主實質的論述,是富有很大啟發意義的。尤其作者告誡:「不被西方話語忽悠」,「西方多黨民主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經演變成了一種『遊戲民主』,其特點是把民主等同於競選,把競選等同於政治營銷,把政治營銷等同於拼金錢、拼資源、拼公關、拼謀略、拼形象、拼演藝表演。」作為走過100多個國家、專註研究現實政治的作者,特別是親眼看到了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給某些國家帶來「散、軟、短、泛、粹」的民主綜合征以及經濟社會陷入停滯倒退的困境,他關於民主問題的告誡和論述是在比較鑒別中選擇,更是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重視。顯而易見,「中國震撼」同時還是中國政治價值觀念崛起的震撼。(作者張曉林系《求是》雜誌社總編輯)「中國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讀《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有感「中國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
推薦閱讀:

魯迅《熱風》|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只是向上走 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中國女子在韓遇害,這麼敏感的時期是有人搞事情?
警惕:正在解體的中國舊秩序
(原創)這臉丟的,中國遊客泰國吃自助瘋狂鏟蝦
中國新移民改變世界

TAG:中國 | 國家 | 文明 | 崛起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