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廣釋 | 生死書(智能手機版)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丁一之戊三、(菩提心相順之受持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論。

己一、(品名):受持菩提心。

己二分三:庚一、加行之法;庚二、正行決心;庚三、後修自他生喜。

庚一分二:辛一、為自續生起菩提心寶而聚順緣之積集資糧,總分八支,前品已說供養等四支,今說後四支;辛二、近取因之修心。

辛一分四:壬一、隨喜支;壬二、祈請轉法輪支;壬三、祈請不涅槃支;壬四、善根迴向利他支。

我們明了菩提心功德後,都想於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寶。此發心過程分前行、正行、後行,七支供加上皈依的修法為前行。在第二品中,已介紹了供養、禮敬諸佛、皈依、懺悔四支;本品繼續宣說隨喜等四支。

壬一、(隨喜支):

隨喜是對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長福德與上進心的方便。嫉妒心在《俱舍論》中有細微分類,範圍也較廣,不僅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吃醋」心理。對末法時代的修行者來說,這種煩惱非常嚴重。一些人見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勝,心裡便發燙,甚至作出各種行為來貶低他,有一些人經常於口頭上說「隨喜、隨喜」,但在內心一點誠意也沒有,這種不能算是真正的隨喜。在《入行論》大講義中,隨喜定義為身口意三門隨喜,即從內心真正發出清凈的欣悅贊同,語言上讚頌其功德,行為上表現出隨同感動等。恰美仁波切說:「若聞他人行善時,斷除嫉妒之噁心,心意真誠作隨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關於隨喜功德有一個很好的公案:以前本師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時,有一段時間薩迦國王迎請世尊及眾比丘作廣大供養。那時有一貧女,在王宮外行乞,見此非常羨慕,數數地生起極大歡喜心,至心隨喜國王對世尊及眾比丘的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於受供完畢後,問薩迦國王:「如是功德是否迴向給此供養中功德最大者?」國王滿口答應,結果世尊就為貧女作了迴向。此公案中貧女雖無能力如國王一般對世尊作飲食、財物供養,但以其真誠隨喜,獲得了甚至超過國王供養之功德。這種積累資糧的殊勝方便,望諸位能融會於心,每遇堪可隨喜之善法,即可以真誠一念,積累起廣大福德資糧,也培養自己的上進心。

〈一〉下士道之隨喜:

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我歡欣地隨喜:一切世間眾生,能息除惡趣痛苦的諸種善行;以及於善趣中享受快樂之福報。

隨喜支分上、中、下三士道之因隨喜和果隨喜,此偈所述為下士道之因、果隨喜。所謂下士道,即解脫墮三惡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報之修法。世間稍有輪迴因果觀念的人,或初入佛門者,一般都會畏懼自己墮入惡趣中受苦,而很羨慕人天善趣的種種圓滿盛事,為此而修習善法,斷殺、盜等不善業等,以這些斷惡修善為因,而能獲得生人天善趣,且財富受用圓滿之福報。

本頌中隨喜「息苦諸善行」是隨喜下士道之因;隨喜「得樂諸福報」是隨喜下士道之果。如果隨喜十善業及善趣眾生之種種福德,能獲得生人天善趣之福報。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礎,才有圓滿機緣聽聞佛法,趨入正法之道。

〈二〉中士道之隨喜:

隨喜積善行:彼為菩提因。

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我隨喜諸修行人積集順解脫分之善行,此等善行是二乘菩提果之因,我也隨喜一切有情,真實地解脫輪迴痛苦,證得小乘菩提果。

中士道即是從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脫,獲得寂滅的聲緣羅漢果之修法。進入中士道之行人,對三界輪迴生起真實的厭離心,持清凈別解脫戒,修持四諦、十二因緣等妙法,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我們對此生起隨喜,即為中士道因之隨喜。此偈頌後兩句,是對中士道果之隨喜。中士道之果,指聲聞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獨覺羅漢果位。在佛教歷史上,有許多有情依循佛陀教法,證得了超越三界之寂滅涅槃,同時一代代將別解脫戒的清凈傳承傳給後人,我們一方面要報答恩德,一方面也要隨喜這些聖者的功德。

〈三〉上士道之隨喜: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我隨喜諸佛所證得的無上菩提,以及菩薩聖眾所修證的十地果德,亦欣悅地隨喜:能令有情獲得安樂,發菩提心之福善大海,以及饒益有情之廣大菩薩行。

上士道即是令自他一切眾生於三界輪迴中解脫,證得究竟果位之道。上士道之果為斷證功德圓滿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薩果位。對這些果位的隨喜便是上士道之果隨喜,上士道之因隨喜是對一切能令無邊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解脫之大乘佛子發心及行為之隨喜。大乘的發心為願行菩提心,行為總說為六度四攝,這些是獲得大乘菩提果之正因。若一個修行人發起了殊勝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攝饒益眾生,我們凡夫雖無法與他一樣去利益眾生,但對此生一念隨喜心,其功德也無法估量。佛在《般若攝頌》中說:「三千須彌秤稱可量取,隨喜善法無能量取者。」在《巧方便經》中說:「隨喜法乃諸佛調化眾生之大方便法門。」我們如果能純熟地運用這種殊勝方便,一方面能有力地對治修行大障礙——嫉妒心,另一方面可無勤積累起大福德資糧,迅速成就菩提。

以上隨喜支的修法,對大多數人來說,修起來並不是很困難,而且這時代大多數的「老眾生」,嫉妒煩惱特別重,諸位對此都有切身體會吧,因此這種修法非常必要。《入行論》之殊勝,也體現於這些方面:能如是確切地針對眾生的劣根煩惱,一層層提出簡練易行、收效甚大的對治法,使修習者相續迅速得到改變。假如你們在聞思此論時,覺得寂天論師專門針對你的壞習氣,提出對治方便,你定會有很大得益;若有人覺得對自己一點影響也沒有,很糟糕,這說明你的障道惡業力太大,內心一點也未與法相應。這種人必須竭力祈禱上師三寶加持,速速懺除障道罪業。

壬二、(祈請轉法輪支):

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為苦惑迷眾,燃亮正法燈。

我合起雙掌,向十方諸佛虔誠祈請:為了解救沉溺於無明痛苦中的有情,請您燃亮正法寶燈!

為無明愚痴所蒙蔽,也為無始惡業所纏縛,輪迴眾生處於大黑暗痛苦深淵之中,如果沒有諸佛菩薩智慧大悲光明之照耀與引導,眾生將永無解脫輪迴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祈禱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懇請他們轉動法輪,燃亮光明法炬,度化為業惑所困的苦難有情。

回顧佛教史上,本師釋迦世尊於成道之初,觀察眾生根性低劣,因而無有轉法輪之意,獨自無言安住於林中,最後因帝釋、梵天之殷切祈請,世尊才開始轉法輪。此後也有許多大修行者,以一些弟子、眷屬不如法之行而生厭離,或因一生事業已圓滿,於是不再轉法輪。此時,某些人去懇切地祈請,這些大德以此緣也會繼續傳法。此類傳記有不少,你們每個人也許都知道幾個。

祈請轉法輪,功德非常大,堪布根霍仁波切說:「如果祈請高僧大德轉法輪,自己生生世世不會墮入邪見黑暗之中,而且生生世世會得遇正法光明。」我們每天若能如法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祈請轉法輪偈,可以凈除自己謗法、邪見惡業,增上自己聽聞正法的因緣。

壬三、(祈請不涅槃支):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在得知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立刻合掌,哀切祈請:佛陀啊!請您於無量劫中住世,莫入涅槃,不要讓世人沉淪於愚迷痛苦之中!

本師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事業圓滿,將入涅槃前,當時純陀優婆塞在佛陀前再三祈請住世,最後佛陀應允,又住世三個月為眾生宣說佛法,利益了無量眾生。後來許多高僧大德,也因他人祈請住世之緣起,而增加了住世利益眾生的時間。祈請住世,能使無量眾生獲益,其功德不可思議,藉此我們可以增長福德資糧,消除自己長壽、健康之障礙,也是成就無死佛身之因。

現在這樣的時代,世人根基日益低劣,福德淺薄,以此共業感召,真正住持正法之大德非常罕見,因而此祈請住世尤為重要。世人若沒有善知識引導,唯有於無明迷惑中越陷越深,永無解離線會。為了這些可憐的父母眾生與自己,在生生世世不離上師三寶眾怙主,希望大家再三祈禱,亦希望大家提醒更多的人來祈禱:十方世間的導師,請您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壬四、(善根迴向利他支):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如是修行供養、頂禮、懺悔等諸支善行,所集的一切功德,我願以之消除有情一切痛苦。

七支供中最後一支是迴向,即將自己造的一切善根回施與廣大眾生。這種修法是大乘法門中迅速積累資糧的殊勝方便,回施善根普及無盡眾生,一方面能除我所之執,另一方面使善根得以無盡增長。這些在《巧方便經》中有詳細敘說。

迴向的善根不只限於自己在過去與現在所積聚部分,根據《華嚴經》所述,未來將造的善根也可以迴向。這種善根雖然還未造作,但可以用意願迴向。打個比喻:如同在銀行透支,雖然你的賬戶上還沒有這筆錢,但以你的信用,銀行可以先支付出來;同樣,我們以自己始終如一之堅定誓言,回施未來之善根,眾生亦可得益。

我們將三世一切善根,回施輪迴眾生,發願以此消除他們的一切痛苦、修行善法之障礙等,以此功德力能真實消除他們的痛苦。尤其在超度亡人時,若作迴向,惡趣有情能立即離苦得樂。關於如此不可思議之因果,佛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廣嚴城時,城中居民準備於某天請佛和僧眾受供。在舉行供養前一天晚上,有五百個餓鬼來到佛前,請求世尊在第二天受供後,將功德迴向給他們。世尊詢問其原因,餓鬼們回答說:「我們前世也是本城居民,因生前慳吝成性,不肯布施,所以死後墮入了餓鬼道,如果世尊明天給我們迴向功德,我們就能得到安樂和解脫。」世尊作了應允,但要求他們到受供的地方,這些餓鬼以身形醜陋為由,拒絕在第二天現身。世尊告訴他們:「你們當年造惡業時不害羞,現在你們得到惡報後怎麼知道了羞恥呢?如果你們明天不出現,我就不解救你們。」餓鬼們於是不得不答應。第二天,世尊與弟子到施主家應供時,五百個餓鬼便在眾人前顯出了身相,人們見到這些身相醜陋的眾生,驚駭萬分。此時,世尊告訴廣嚴城的人們:「不要害怕,這些是你們已過世的祖輩父母,以前造了慳吝等惡業,所以現在墮為餓鬼身。」廣嚴城人們聽後非常痛苦。於是世尊教誡人們將供養的善根迴向給這些餓鬼,使其解脫餓鬼身,皆得上生到三十三天。

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有許多也陷於惡趣的巨大痛苦中,那我們為什麼不像廣嚴城人們一樣,將善根迴向給父母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呢?一切智智佛陀以其無漏智慧,為我們宣說了如此殊勝方便法,諸位當恆記心中,於自己造任何善法圓滿後,認真如法地觀想發願,以此回施一切父母眾生。

善根迴向利他,也是大乘佛子行為必具的「三殊勝」中後行修法。關於這種修法,華智仁波切及很多大德們說過:「凡夫造善業,如果沒有迴向,今後的一念嗔煩惱,立即將善業毀壞無餘,如果將善根回施眾生,那麼眾生無盡,其善業功德也無有窮盡。」

此偈頌是總結性地將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願眾生離諸痛苦;以下三個偈頌中,論主引導我們為斷除眾生的疾病、飢餓、貧困之痛苦作特別迴向。

乃至眾生疾,尚未療愈前,

願為醫與葯,並作看護士!

乃至世間所有眾生的疾病,還沒有療愈之前,我願意化作藥物、變成醫生,並且作病人的看護者!

此偈針對眾生疾苦作特別迴向,也是一種發願。眾生為身病和心病所煎熬時,良藥、醫生及看護者對他們來說是最大慰藉,為了引導他們,諸佛菩薩有很多化身為醫生。在《本師傳白蓮論》中,也記有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行時多生顯化為醫生的公案。確實,一個好醫生對眾生不僅有即生的利益,也能引導許多眾生斷惡行善,讓他們得到後世安樂。

關於佛菩薩化身為葯利益有情,在《本師傳白蓮論》中,記載著釋迦世尊有一世轉生為蓮花王,那時贍部洲眾生染上了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只有食用「若合達魚」之肉才可療愈,而這種魚當時沒有辦法得到,於是蓮花王發下堅願:捨棄生命化為此葯救度眾生。他躍入斗雪河中而逝去,以堅固願力,於河中化為一條身軀龐大的若合達魚,躺在岸邊,招呼人們割肉去治病,右邊的肉割完後,自己翻轉身讓人們割左邊的肉,這樣救治了當時的全部病人。得救之人非常感激,菩薩化身的魚說:「我是蓮花王的轉生,如果想真正感謝我,那從此以後,你們好好去奉行十善,這是我唯一希望,也是對我真正的報恩。」在這個公案中,菩薩化身的葯是有情,當然,諸佛菩薩也可幻化為無情器界藥物,《大方便經》中說佛可以幻化為橋樑、道路、城、門等等,只要是能饒益眾生的很多器物,都可以願力幻變而成。無垢光尊者也說過,佛在世間「顯現無心色法相」、「廣行利眾現色法」等。我們在生病時,經常要服用一些藥物,我想這些藥物肯定是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所幻化。

除了醫生和藥物外,照顧病情的護士,也是病人的大恩德者。世人去照顧為病苦煎熬者,給病苦者以各種安慰、關心、幫助等,最能體現其慈悲助人之情懷。在出世間,佛陀更是以身作則,親自去照顧生病的老比丘,給病人擦身、洗刷衣物、照料飲食、傳授養病常識等等,佛陀仔細認真地作了這些,並且諄諄告誡弟子:照顧病人,是每個佛弟子義不容辭的義務;而且在諸福田中,病人是最大的福田。阿底峽尊者說過:「照顧長期之病人,孝養老年之父母,幫助遠遊之客人,此三功德能等同,修持大悲空性要。」

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會有一些病人,我們作為一名修學大乘菩薩行的佛子,如果只是坐在經堂里聽上師講《入行論》,口頭上發願:「願作病人的看護士……」而實際行動上不願去作,或只能在三兩天去作,時間稍長就生厭煩,那證明你的願心不堅固,自心尚未真正地與所學之法相應。我很遺憾平時事情太多,只能是看看你們當中的病人,沒時間來當護士,其實我心裡很願意照料病人。幾年前,日珠堪布在成都治病時,我給他當護士,那時很高興自己有因緣作護士。直到現在,他很感謝我,我也很感謝他,每次見面都很愉快。在此也奉勸大家,以後千萬不要放棄與別人結這種善緣的機會。

本論在此處作三種特別迴向,也有另外一種特別意義。因根據《瑜伽師地論》、《成實論》等經論,在劫末時,人類有各種巨大災難,疾病、饑荒、戰爭是其中主要三大災難。人壽二十歲時各種瘟疫疾病猖獗,當時醫藥無法治療,菩薩因此發願,那時自己化身明醫、妙藥以及看護士來濟度有情,以其不可思議的功德、願力來解除大劫難。

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

於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

期盼從天上像下雨一般普降飲食,解除饑渴的災難,在那災荒劫中,願自己化成眾生充饑之食物!

南贍部洲在人壽三十歲時,人們於七年七月七日之中,遭受饑荒災難。飢餓的人們像現在尋找如意寶一樣尋找遠古時代遺留下的糧食顆粒,僥倖找到一兩粒後,便用鐵箱鎖起來。到時用大鐵鍋裝滿水,放上一粒糧食熬「湯」喝,說這是人壽百歲或八十歲時的糧食,喝了就可以保存生命;有人還將屍骨挖出來,說以前人們有飲食,所以他們的骨頭有營養,用來熬湯喝亦可維持生命。人類以其共業將招感如是悲慘的災難,為什麼現在不警醒呢?我們不用說以後人壽三十歲時的情況,看看現在世界各地,非洲、朝鮮等,電視新聞上報道的大饑荒,一幕幕好像是活生生的餓鬼境界。這種災荒在人類史上幾乎沒有間斷過,所以菩薩在這裡發願,願從天上降下各種飲食之雨,飽足一切飢餓眾生,甚至自己去化為飲食,消除饑荒苦難。我們看到國際紅十字會或其他慈善機構,給災民空投糧食、藥品,以各種方式去解救災民,在如此自私自利、各地區戰禍紛繁的年代裡,這樣的善行,可能是諸佛菩薩的幻現吧!

我們每個進入大乘的佛子,也應效仿菩薩如是去迴向發願,以真誠發願力之緣起和佛菩薩大悲大力之加持,利益眾生的願心一定能得以成就。

迴向,同時也是我們這些出家人報答施主供養之修法。密勒日巴尊者為結賽與他妹妹琵達的食物供養唱過一首道歌,其中有:「崖居修行瑜伽士,會和信心供施主,行者施者俱成佛,緣起心要為迴向。」在座諸位修行人,大都是捨棄了世間一切的「窮子」,衣食等皆來自信眾供養,我們無法也沒有必要用世間法方式去回報恩德,而為他們作一個真誠迴向,信眾施主的供養能成為他們成佛之因緣,這才是你對他們真正的報恩。

為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

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為了救濟貧困眾生,願我變成那取用無盡的如意寶藏;希望各類資生之物品,都化現於他們面前!

在這個偈子里,菩薩發願以大悲心化現為各種無情器物來利益一切眾生。《無垢稱經》中亦說:「或時化地水,或時作火風。」諸佛菩薩以其發願力、功德力,凡是能利益眾生的無情資具,像道路、橋樑、城邑、花園、房屋等等,佛菩薩像摩尼寶一樣皆可化現。

堪布根霍仁波切講義中說:此處雖未明顯提到劫末刀兵災難,但其發願中也間接有消除眾生刀兵劫難之含義。刀兵劫時人壽只有十歲,人們貧窮困苦,以頭髮為衣,稗子為食,嗔心業感使大地上一切草木等物皆化為兵器,隨手拾取,相互砍殺,此情此景如同復活地獄無異。刀兵之難在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多,人們為爭奪生存資源在本世紀已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我們講課的此刻,北約飛機仍在轟炸南斯拉夫,印度與巴基斯坦為爭奪克什米爾土地也在血戰……為了苦難的父母眾生,讓我們祈求諸佛菩薩加持,同時也以福德願力迴向:願諸資生物品自然地化現於諸有情前,人類生活無任何憂慮,以此而嗔心息滅,停止任何刀兵之難!

迴向是修行佛法中非常有力、重要的法門。大成就者枳貢覺巴仁波切說過:「福慧二資如同摩尼寶,迴向即為阿噶如之布,二者相合乃能生資具,如是行者應當重回施。」意思是說:摩尼寶要用阿噶如布擦拭才可滿願出生資具;如是福慧資糧必須要迴向,才能利益眾生。大乘法門之根本在於利益眾生,凡想步入菩提正道者,對此望切記!

辛二、(近取因之修心)分四:壬一、真實修心;壬二、彼之應理;壬三、分說施身;壬四、修心之果迴向於利他。

壬一、(真實修心):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毫不吝惜地施捨身體、財物等諸受用,以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

此偈頌與本論其餘頌詞一般,詞句極易懂,然其意義非常深奧,而且自己要去真正行持,那就更為困難。希望大家以強烈信心去祈禱上師三寶,加持自己通達此中含義並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實行持。

此偈所闡述的可以說是大乘行門之總持,作者於《學集論》中說:「將自己的身體、財物和三時所生一切善根功德完全布施給一切有情,並且要加以守護、凈化和增長,這就是菩薩學處的修學要領」(藏文譯本中「集布施學品」)。眾生沉溺在輪迴中,根本原因便是我執,如果沒有我執,我們早就證得圓滿菩提了。所以,斷除二種我執——人我執、法我執,是一切修行之核心。以此為中心,先以直接簡易的道理和方法入手,再逐步深入甚深理論和修法。

我們每個人可以去觀察:與生俱來強烈我執,使我們從生下來就會執著身體;稍長大一點,便開始貪執財產受用;懂一點修善積德的道理後,又強烈貪執福德善根……正因為這一連串執著,自己才輪轉於三界之中。我們要斷除輪迴,首先得從根本上著手,將這些貪執最厲害的全部施捨給眾生,一點也不保留,以強力手段直接對治自我執著。如此經長時修習,自然入「理」,便能毫無困難,毫無吝惜地施捨一切。

堪布根霍仁波切說過:「我們遇到任何病魔或其他違緣時,應修習此偈內容來調伏自相續。此偈之加持力非常大,如經常念誦能得到極大利益。」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人與非人造違緣,此時應該勵力發起悲心,將身體、受用一切善根,回施給這些眾生,真誠地發願利益滿足他們。這樣,自他雙方都能得到巨大利益,此是大乘菩薩行中極其殊勝竅訣修法。在密宗中,「古薩里」修法(即「斷法」),其實際上就是這種修心法之方便。

修學菩提道之初業行人,在遇到各種違緣時,切不可去希求一些降魔猛咒。因為自己尚未生起無二正見與大慈大悲,去修降魔猛咒,不僅對這些造違緣的眾生有巨大傷害,而且自己的菩薩戒和密乘戒會受到很大破損。沒有智慧大悲之攝持,而去修降伏咒,時間久了修法者就會變成惡魔,這樣的公案有不少,諸位當切記!末法時代有些人學密宗,目的就是想去學一些猛咒,愚昧地去以猛烈嗔心降伏怨敵與邪魔,這種人的結果,將會是什麼,諸位應該是很清楚。

以前有許多高僧大德在生病或遇其他違緣時,總是將此偈子反覆地念誦,將一切回施給造違緣的眾生,這樣,違緣便會自然消除,我們每一個修學大乘菩薩行的修行人,也應真實學習這個勝妙竅訣!

壬二、(彼之應理):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

死時既須舍,何若生盡施。

如果能舍盡一切,則能脫離所有痛苦,內心證悟究竟涅槃。於死之時,自己不得不捨棄一切,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將一切布施,這樣方能得到殊勝利益!

前頌闡述了為利益眾生,施捨自己的身體、受用及三世一切善根,那麼這種做法有什麼理由呢?此處以兩條理由來說明:第一、舍盡一切,則能脫苦,證悟涅槃。《寶雲經》中如是說:「能圓滿施捨一切,就能證得菩提。」我們如果能將自己的一切——由無明習氣熏習而起的一切虛妄有相法,毫無遺留地次第舍掉,先是外境色法,漸漸至自身等內心諸執著,則顯現如同虛空一般的空寂光明,安住於這種無有執著之大安樂境界,即名涅槃、證悟菩提。第二、無論是誰,都會為無常吞噬,此時必定捨棄身體、財物受用。身財受用遲早都是要捨棄,而且不主動地施捨,自己會去為身體、財富受用造作無量罪業,給自己生生世世帶來無邊痛苦;相反,自己主動施捨這一切,一方面使他人得到利益,另一方面自己積累起大福德資糧,能成辦自他暫時、究竟之大安樂。龍樹菩薩亦說過:「菩薩舍一切,福德等虛空,無邊亦無盡。」

這些道理似乎很簡單,我在一兩分鐘內便說完了,你們也似乎聽懂了。而且我們都發過菩提心,於諸佛聖尊前發誓要修習、實踐大乘菩薩行,將一切交付上師三寶與三界輪迴中所有眾生,可是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態與行為,是不是按誓言去作了呢?很慚愧,希望諸位一起共同奮進,在不久的將來,能不再像現在一樣愧疚。

壬三、(分說施身):

吾既將此身,隨順施有情,

一任彼歡喜,恆常打罵殺!

既然我已經將自身布施給一切有情了,那麼只要眾生歡喜,就讓他們恆常打殺、責罵我吧!

在利益眾生求證菩提的修行道上,施身是很重要的修法。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其他菩薩、高僧大德傳記中,經常可以看到催人淚下的這類公案。在《般若攝頌》、《修心八頌》、《佛子行三十七頌》等眾多經論中,都特別提及施身能強有力地對治自我貪執,是取證無我智慧之捷徑。有一位觀音菩薩化現的大德,一九九一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發表《愛敵如友》的演講時,他引用了《聖經》中一句話:「如果有人打我左臉,我把右臉也給他」,來說明一切勸人修善斷惡的宗教,都教誡我們應恆時隨順眾生,將自身施捨給他們,藉此我們能迅速斷除煩惱,證悟圓滿智慧,真實獲得利益自他的能力。

每個人於日常生活中都能遇到這樣的修心機會,但是自己能否做到「一任彼歡喜,恆常打罵殺」,這很難說。有些人不要說恆常,別人罵他一句都不能忍受,甚至反唇相譏,有些甚至還要生起嗔心:「哼!你敢罵我、打我,我要……」一個求解脫的人若有這種反應,那證明他離道還很遠很遠!

我們在座道友中,有的在學院住了十幾年,不論別人對他如何,他連一句不好聽的話也沒有說過,充分體現了一個大乘佛子應有的行為。想真正修行者,何不對照他們反省一番自己的修心程度呢!

縱人戲我身,侵侮並譏諷,

吾身既已施,云何復珍惜?

即使眾生戲弄或侵侮譏諷我,既然已將自身布施給他們,那又憑什麼護惜此身與他人相爭呢?

修大乘佛法者,在日常修行中,如果遇到其他有情侵害,侮辱譏諷、戲弄等,該如何調馴自心呢?論中提出了最直接而有力的方法,即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誓言:自己在發菩提心時已立誓將身體布施給一切眾生了,已送出去的東西不能再據為己有,所以對此身體不能再有主宰之心,他人種種侵侮傷害是他人擁有的權利,自己不應該也無權去護惜他人之物,而與他人相爭。有位高僧大德說過:自己布施出去的東西如同已嘔吐的穢物,正常人怎麼能再去收回食用呢?我們不但不能去護惜已布施出去的身財等,而且應該去感謝侮辱譏諷自己的眾生,如同《修心八頌》中所言:應將他們視之如同摩尼寶、善知識,生起難得遭遇之想,感謝他們的助道。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是「三歲孩童亦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在佛的教法中,小乘有沙門四法:他人打我不還手,他人罵我不還口,他人嗔怒於我不惡彼,他人說我過失自己不能論他過失(沙門在此有兩種解釋:一說為出家二眾,另一種說為一切入佛門受別解脫戒者,即出家、在家四眾弟子);在大乘教法中有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其中「報怨行」也強調大乘修行人應慈悲對待怨敵違緣。「沙門四法」、「四行」都不談任何玄理,看上去極平淡,而且是每一個入佛門求解脫者應修持的行徑。然而各自反省一番自己身心言行,是否做到了呢?我們聽習《入行論》不能只是在理論上講辯,本論旨意在於讓諸人反觀自身心,疏導自心障礙,真實地趨入大乘菩薩行。我們學習此偈時,當以此來檢驗自己,將缺點、毛病挑出來,痛加懺悔,然後努力向這個標準看齊。

一些人或有疑惑:在《學集論》與有些經論中說為了修證菩提應保護身體,此處言應布施身軀,二者是否矛盾呢?關於這點是沒有矛盾的,如果傷害身體沒有任何意義,那麼為了修持正法成就,應該去保護正法之軀;如果於眾生和自己有真實利益,就不能以貪心執著保護身體。保護身體與布施身體都應以利益眾生為目的。於本論的後面也雲「未盡大悲心,不輕舍自身」,當自己未生起清凈大悲心時,不能輕率地在形象上舍掉生命,因這樣對自他皆無真實利益。我們首先在自心中鍛煉,逐漸舍掉自我貪執,執著減輕到一定程度時,布施肉身也就毫無困難,這個次第大家務必要清楚。不然你們有些人會認為:一點我執也沒有斷的凡夫,首先就得將身軀完全布施給眾生。因此,一些人膽怯而退發心,一些人去草莽行事,這些都不是理智之舉。

修行是為斷盡自心一切貪執,若內心有一點貪執未盡,修行根本無法成就,反而會帶來無量痛苦。印度大成就者薩 哈如是說過:「貪執縱如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執著有多大,痛苦也會有多大。」龍樹菩薩也曾示現過這種情況,當年大士在修「空行母法」時,珍藏著一個精美的罐子,每天修法之餘,總要拿出來欣賞、擦拭,如是多年,修法一點成就驗相也沒有。後來有一天,大士不小心將罐子打破了,第二天空行母本尊便顯現了,龍樹菩薩問:「為什麼我多年來祈求、修持至尊您,卻沒有賜予加持,而今天突然顯現呢?」空行母回答:「自從你祈求開始,我就如同你身體的影子一樣,一剎那也未離開過,你身邊經常出現的黃金便是我撒的。但因你對那個罐子有執著,以此為障,你無法見到我。」如許微細之執著,就要造成這麼大的障礙;我們要發起真實利他之心,求證究竟佛果,如果不從內心捨棄一切,怎麼能成就呢?而無始輪迴中,我們最執著的便是身體,如果從內心真實捨棄此身,其餘各種貪執自然會煙消雲散,修持菩提心道上的障礙也能遣除無餘。

壬四、(修心之果迴向於利他):

一切無害業,令身盡順受。

願彼見我者,悉獲眾利益。

一切於他人、自己有益無損之善業,都要使自身去造作,願一切遇見我的眾生,都能獲得各種利益。

此頌是文殊菩薩十大願中之根本願,亦是每個修學大乘法者必修之法。「一切無害業」指一切對眾生無有損害,而且有暫時、究竟利益的善業,包括大乘佛子六度四攝等一切法。這些善行,文殊等所有大乘菩薩不但是發願,而且以最大精進,在輪迴不空之際,身體力行,去饒益一切眾生。當然,我們在座很多人若不離開上師,基本上也能去如願行持,但是如果離開了上師,到一個惡劣環境中,受到外界的影響,能不能去饒益他人,這點有些人很難做到。特別是在家學佛者,能保持不去害眾生也很難。經常有些在家學佛人說:「雖然我不願去損害眾生,但我是開酒店的,每天都得殺生、騙人……求上師加持,讓我生意興隆,將來也不受罪報。」我碰到這類人時,很乾脆地告訴他們:「你們改行吧,只要能活著,千萬不可去損害眾生。人生極短暫,你造惡業不但浪費了人生,而且為長遠的將來釀造苦果,招致巨大痛苦,這是何苦呢?」這些人在損害他人時,一邊還想求上師三寶加持,從根本上與大乘佛法相違,怎麼有可能踏上大乘解脫之道呢!

在修習饒益眾生的善法上,以前噶當派的善知識們像阿底峽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為我們留下了眾多榜樣。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傳記中後學者如是評價過:他的一生中,從未生起過損害眾生之心念,甚至連自己先成佛的念頭都沒有過,唯有利益眾生,讓眾生成佛之善願、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記錄了他利益眾生的竅訣,希望諸位都能去學習。

「願彼見我者」在原文中為「願彼緣我者」,即一切以見形、聞音、觸體等所有方式與我能接上緣的眾生。在大乘佛子修持饒益行時,雖然有些眾生無法在當時得到利益,但以菩薩這種「願一切與自己接緣的眾生,都能獲得廣大利益」之願力,只要能接上緣者都能在將來獲得暫時、究竟利益。以前格薩爾王也如是說:「不論是對我生嗔心的敵人,還是對我生歡喜心乃至貪心之人,凡與我接上緣者,都能得到究竟解脫」。這類教證我們在利益品中引用過許多,此處不再繁言了。

《入行論》各講義中,此處所作科判不盡相同。華智仁波切言從此偈始為迴向修心之果;堪布根霍仁波切言從以下「路人無怙依」一偈始為迴向;賈操傑格西的講義中科目最為細緻,認為從「願彼見我者」一句始為迴向,各論師見仁見智,眾說不一,到底哪一種與作者原意相合呢?大家應該祈禱寂天論師,自己也動動腦筋去分析一番。

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

願彼恆成為,成辦眾利因!

如果有人緣我生起信心或嗔心,願他們依此心念,永遠成為成辦一切利益之因!

大乘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對自己生信心、接善緣的眾生與對自己生嗔恨、嫉妒、傲慢等噁心的眾生,要平等地作饒益。饒益對自己生信心的眾生自是不用多言;對那些被惡業所迫、無有自主的眾生來說,往往對發了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心等惡念,前面說過「佛言彼墮地獄,長如心數劫」,為了救助他們,菩薩在此以自己的功德,願力作特別迴向。藉此不可思議加持之因緣,這些眾生能迅速地脫離此惡果,趨入解脫大道。這些在前面講解「與菩薩接善緣能迅速解脫,接惡緣也能斷輪迴之根」,引有較詳的教證、理證解釋過。

一九八七年夏天,上師如意寶帶領一萬多弟子朝五台山。於本師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的節日里(六月初四),在文殊菩薩的凈土中,他對大眾也發了一個如是的誓願:「願從今日起,令無偏眾生,無論信厭憎,悉皆歸極樂。」作為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也應緊緊追隨其蹤跡!

願彼毀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願那些貶損我的人,以及用其他方式傷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證得無上菩提之福緣!

這是文殊菩薩十大願中第二大願。發願讓那些謗毀、傷害自己的眾生,與自己同有發菩提心、證菩提果之福緣。這些眾生對佛子種種傷害,是佛子修行道上極好的逆增上緣。發心修習大乘菩薩行的人,藉此能迅速地增上修行,積累起巨大資糧。菩薩以功德願力迴向,這些與他們接惡緣的眾生,也能以此而步入解脫輪迴之道。在佛經中,如《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妙法蓮華經》中皆可找到這類教證,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也引用佛經說:「眾生側目視如來,最終也能得解脫。」

雖然我們凡夫相續中充滿煩惱,這樣做有一定難度,但我們最少也應有願心去學習。在他人傷害自己時,首先不發嗔恚心,逐漸以正念引導,對他生起悲心,然後也為他如是發願迴向。我們當中有些修行人,於生活物品被盜時,不但沒有生噁心,而且能對小偷發起悲心,為小偷去迴向發願。這些道友們的可貴精神,大家要認真地與自己對照比較一番,看看自己在遇到違緣時,是否也能如此呢?實踐是檢驗修行的標準,若不能將違緣轉為道用,那自己的「修心」究竟有什麼效果呢?

路人無怙依,願為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樑!

我願作一切無依怙者之依怙,行路人之嚮導,並願充作渡越江海者之小舟、巨輪和橋樑!

此偈第一句「路人、無怙依」,是指兩種情況下的眾生。「路人」即流落陌生處之行人,我們之中四處游參過的可能有親身體驗,生疏的田野、城鎮、孑然一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沒有人能說話,也無人可以指路,凄然無助;「無怙依」是無依無靠者,世間孤兒鰥夫,比比皆是。面對這些無助無依止者,菩薩發願成為他們的依怙、引導,解除急難。我們也可以深入地理解,眾生長久以來漂泊於輪迴中,沒有善知識給他們開示佛法,見不到正法光明,於痛苦深淵內無依無靠。在此,菩薩發願成為這些可憐眾生的依怙,開示解脫道路。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因眾生業感,地面高下不平,各地江河阻隔,交通極為困難,眾生往往因渡水而喪生。菩薩於是發願化作渡者之小舟、輪船與橋樑,以此方便眾生。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橫跨江河海峽的大橋,江輪、海船更是越造越大,也更為牢固安全,渡海越河者可不懼風浪。見到這些時,我經常想:這都是諸佛菩薩以悲心宏願而化成的吧!

江河湖海,沒有船筏橋樑則無法渡越;同樣,三界輪迴之茫茫苦海,沒有度生慈舟,眾生也無法到解脫彼岸。於苦海中渡脫眾生的慈舟即是佛菩薩。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上師即是船、上師即是橋……」我們平時唱的觀音菩薩贊中也稱讚菩薩「苦海常作渡人舟」,論中此句頌詞,其密意也是如此:發願成為引導眾生解脫之導師、慈舟、渡橋。除這些究竟引導者之外,菩薩也化為世間眾生的暫時引導者,為人們傳授各種知識、文化、技藝等,能給他們暫時利益和引導。

在其他講義中,此段解釋都較略,因為這段文字很好懂,所以各論師都未作廣的開顯。然而,我們如果深入一層,挖掘其深義,這段所闡述的大乘菩薩深切悲願,非常貼近人們日常生活之所求,十分感人。我們平時遇到舟橋、路標之際,應當在心中憶念此偈頌,感激三寶之恩德,也應效菩薩發如是之悲願:願自己也能如諸佛菩薩一般暫時、究竟地利益廣大眾生。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僕從者,

我願成彼仆。

欲求島嶼者願我化成島嶼;求燈火光明者願我化為明燈;求床榻者願我化為床榻;凡有需僕使者,我願成為他們的奴僕。

古時候由於船速慢,船體抗風浪性能差,航海非常危險。在大海中航行者,非常希求能遇到島嶼、洲渚,以便能好好地休息,暫時躲避風浪。所以菩薩發願:在茫茫無際驚濤駭浪肆虐之大海中,化為海島,以解救、慰藉航行者。現在地球上四大洋中有許多海島,以前上師如意寶去美國弘法,在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島停留了四五天。當時從日本坐飛機至夏威夷,中間有九個小時都是在大海上飛行,乘客們身體非常疲乏。飛機在島上降落時,上師如意寶對我們說:「《入行論》中佛菩薩發願以海島來利益眾生,這個夏威夷島可能是諸佛菩薩以願力而化現……」上師如意寶作了很多讚歎。你們如果見過海島或有過航海經歷,也會由衷地讚美這些海島帶給人們的慰藉、保護。

人類天性喜歡生活在光明之中,如果一個正常人長期處於黑暗的環境,會非常痛苦。現在大都市中市民們一定都有體會,偶然停電,大家便陷入了黑暗之中。就像前些日子,美國戰機投彈破壞了南斯拉夫的供電系統,致使南斯拉夫的各個大城市斷電。夜晚,這些地區一片黑暗,人們非常痛苦。為了遣除黑暗的恐怖與痛苦,諸佛菩薩發願化作各種明燈,為黑暗中的眾生提供光明,也隱義為輪迴黑暗中有情燃亮正法明燈,驅除他們的無明大黑暗。

我們稍加留意,可發現此偈有五句,根桑曲扎仁波切在講義中說:梵語中島、燈兩詞發音分別為「德巴」、「德瓦」,非常接近,因此,此偈首兩句在原頌中可能為一句,由誤聽而成二。但查閱印度各論師講義以及雪域論師其他講義,沒有這種觀點,此偈都是按五句來解釋。我們在此也就循大多數論師的觀點,不加省略。

菩薩在此偈後兩句中,發願成為疲憊者休息的床榻,與善體人意的忠實僕從,去看護侍候需服侍者。床榻是一般人的必需物品,世人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光是在床上度過。對勞累疲憊者來說,床是他們最急需的安樂之具,這點我們都有體會。床榻每天帶給自己的舒適安慰,無不是佛菩薩悲願所賜,希望諸位能時時記住這點。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需要他人照顧侍奉者,外務繁多、年齡衰老、身體病弱傷殘等諸原因,使他們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此時菩薩雖「常在一切上」,但「亦作眾生仆」,細心地利益、照顧著眾生。

有關佛菩薩如是發願的教證在《學集論》中廣有摘錄。此外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父子相會經》中說過:「大王,我發願成為世間燈、光明、大船、導師、商主……」凡是能利益眾生的有情、無情物,菩薩皆要發願去化現,在證悟無我慧後,也能真實地如是變現,去滿足眾生一切急需。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願我成為能滿眾生願望的如意牛、如意寶和妙瓶,能成就諸事業之明咒、療除疾病靈驗有效之妙藥,以及能隨意滿願的如意寶樹!

此偈是菩薩為滿足一切眾生財物受用需求而發願。如意牛是劫初時,人們福報所感之寶,欲界天人和西牛貨洲也有,此牛能自然帶來人們所需之財物受用和資具。妙瓶即大藏寶瓶,從瓶中可圓滿獲得人們所希求之受用。如意寶也許大家都熟悉一些,它出現在世間時,能遣除眾生一切瘟疫疾病、貧困等苦難,可為人們提供種種世間安樂,這種寶物劫初時人們擁有過。漢傳佛教中第一位去印度求法的法顯論師(東晉人,337-422年)說過:「現在的如來舍利,到劫末時全都會沉入海底變成如意寶,以滿足眾生意願方式利益眾生。」在《悲華經》中也有同樣教證。

因如意寶能滿眾生願的特點,一些高僧大德也被敬稱為如意寶,以此緣起,高僧大德們也能廣大地利益眾生。像藏傳佛教中托嘎如意寶、竹慶如意寶與我們的上師如意寶等,對眾生有極大饒益。我們在座各位也應如是發願:願自己生生世世成為一切眾生世出世間的如意寶!

在世間上,明咒和靈藥的能力也是一種不可思議。明咒具有巨大能力,祈誦不同明咒能成就息、增、懷、誅等種種事業,你們如果聞思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對此可了解得非常清楚。明咒本身即是十方諸佛菩薩的一種智慧化現,比如金剛薩埵心咒「嗡班則薩埵吽」即是真實的金剛薩埵身,其具十三種報身裝飾的身形,也只是一種化現身,此二並無區別。諸佛菩薩以其智慧化現成明咒,是利益眾生的殊勝方便法,我們每個學佛者也應發願將來能夠這樣去利益有情。

妙藥對有形軀的有情來說,是解除疾病痛苦的必要品。在一些佛經中,佛陀親口讚歎過妙藥為有情除卻病苦的功效。尤其現在末法時代,眾生的病苦愈來愈嚴重,各種怪病層出不窮,藥力也因眾生福報減薄而減小,我們應勵力祈禱佛菩薩化現出更多妙藥來醫治這些可憐眾生,也應再三發願自己將來能應眾生意欲而化現阿伽陀靈藥救濟世人!

如意寶樹是欲界天人的一種寶樹,劫初人間也曾有過。此樹能隨意欲而出生受用財物,使眾生得到暫時安樂。

菩薩發願變化成如意寶、妙瓶、明咒、靈藥等令眾生得到無盡財物受用,遣除生活中各種暫時痛苦,一方面是其對眾生暫時饒益,一方面以此而漸漸引導眾生步入正法解脫之道,究竟利益眾生。

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

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願我如同地水火風空五大種,成為始終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根本!

按《俱舍論》等經論的觀點,器世間與有情世間都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要素組成,也就是說:世間萬物皆依此五大產生。其中空大,有周遍無礙、容納的能力,以此一切事物有了產生和活動空間;地大有堅實、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萬法有了形體存在基礎;水大具結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質集合不散,形成世間萬物各種形體;火大有成熟能力,如果火大消失,則世間一切事物成熟過程就會停止,人如果火大不足將會出現消化能力消失,生長發育停滯等;風大有運動、不腐爛的能力,沒有風大,世界將是一片死寂,人們也無法運動。菩薩發願變成五大種,成為情器世間的構成基礎,將利益周遍一切有情,與一切有情結下不可分割的善緣。

菩薩這種為利益眾生,而成為一切眾生安身立命基本的大願,在眾多經論中都可以看到,《無垢稱經》中說:「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在《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寶積經》中也有同樣的教證。這種大乘菩薩粉身碎骨利益有情的悲願,也是我們每一位修學大乘菩薩行者應該學習之處。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乃至盡虛空際的種種有情,以各種方便全部得到涅槃前,願我化成他們維持生命的因素!

虛空無際,眾生也無盡,他們之中根基類別也不可盡數,菩薩因此立下誓言乃至無邊眾生尚未得到涅槃前,願無窮盡地饒益他們!如是無有窮盡、無偏周遍每一個眾生之大悲願,正是大乘佛子趨入菩提正道和積集成佛資糧的不可思議大方便,凡立志求證菩提的佛子,應當效此再再地思維,發起這種意樂來凈治自心!

以上這一段,印度善天論師和勝敵論師,認為是發願菩提心的誓句。但根索曲扎仁波切認為不是願菩提心誓言,因願菩提心必須具足讓眾生成佛之願心,而這裡只是發願以一切世間方便來利益眾生,未提到讓眾生成佛。於此我並不是評論他們,只想闡述自己的想法:這段頌詞文可以說是願菩提心,因此處也宣說了「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槃」,作眾生涅槃的助道因。但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觀點也可以,因這裡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種加行修心。而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續逐漸得以清凈,同時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時,所以二者並無有矛盾。

本論從第一品至此,所講內容全都是發菩提心的前行。闡述了發菩提心的利益後,論中以七支供修法,引導我們懺悔罪障,遣除發心違品;積集資糧,修持順緣。奠好這些基礎後,我們便進入發心之近取因——悲心之修習,將身財善根全部施予眾生,發願自己成為一切眾生利樂之因。生起這樣平等大悲心後,自心即成了堪盛菩提心獅乳之金器。這個過程如同農夫平整土地,除去了地中雜穢,施足了肥料、水,次後種子能順利地發芽成長。如果不如此,不勤加耕耘,在一塊荒地上播下種子,最後得到也只有野草穢雜而已。《華嚴經》中亦云:金剛寶只能於純金中生出,一般材料中無法產生;如是菩提心只能在清凈的相續中生起,沒有福報、善願的相續中不可能有機會生起此心。

《入行論》這段內容對我們初入佛門者來說非常關鍵,希望反覆去閱讀思維。若對此前行不能清晰地理解,自相續不能達到如是清凈程度,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發不起菩提心,無論你修何種善法,也只能是徒具形象,並無多大實際意義。我們都想生起珍貴菩提心,對此過程應有明了認識,已知後當精勤地修習。一方面努力祈求上師三寶加持,另一方面自己儘力去懺悔罪障,積累資糧,乃至自心未能任運生起如論中所言「願為利益諸眾生而捨棄自身一切」這種善心前,應當勵力修持這些前行。這是趨入大乘佛法必經之途徑,每一位心懷大志者當白晝不息,黑夜不眠,儘力於此!

庚二、(正行決心):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如同諸佛首先發起願菩提心,然後發行菩提心,依循修學次第,安住於菩薩的諸學處上。如是我亦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起願行菩提心,然後於諸菩薩學處,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學。

現在是發菩提心的正行,這段頌詞是發心的願詞。偈詞的內容很清楚,發願如同往昔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一般等諸佛,先於導師前,發起願行菩提心,此後遵循願行菩提心學處——利益眾生、求證菩提之廣大菩薩行為,去次第修學。現在我也為利益無邊父母眾生,於上師和諸聖尊前,發殊勝願行菩提心,次第修學菩薩學處。

關於次第修學有不同觀點,依薩迦派一些論師的觀點,將修學菩薩行之行人分為三種根基,上根者依《虛空藏經》中所說,必須守持十八條菩薩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請問經》所說,應守持四條根本菩薩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經》所說,應守一條願菩提心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說:寧瑪派自宗根據《妙臂請問經》,學人應依各自根基去學修如海之菩薩戒,根基利、能力大者應儘力多學,根基鈍者先可少學,後次第去增上。

這種發菩提心,也即受菩薩戒,龍樹、無著菩薩都承許這種觀點。我們發菩提心或說受菩薩戒時,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在金剛上師面前受持,漢地、藏土現在都是如此,祈請具清凈菩薩戒之阿闍黎,按儀軌而傳授菩薩戒,這是最佳方式。因一個人於上師前受戒後,易生慚愧心,不敢輕易違犯菩薩戒學處;第二種:如果沒有上師在場,可以在佛像、經書、佛塔前面,祈求上師三寶證明受菩薩戒;第三種:於自前觀想皈依境,如法按儀軌發願,發起願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學處依次而學等。這些方式,無論是印度還是藏漢兩地的大德,都是承認的。

凡是受菩薩戒,在受戒前,必須祈請十方諸佛、十地菩薩、大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們,意即加持和為我們作證明。如是具足祈請垂念後,進行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其後即進入正行,誦發心偈。按無著菩薩的傳承,先誦前一偈三遍,守持願菩提心,再誦三遍第二個偈頌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將菩薩戒分為願心戒與行心戒分別守持;按龍樹菩薩的傳承,兩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時發願菩提心,第二遍時守行菩提心,第三遍為堅固願行菩提心。印度海雲論師以及藏域無垢光尊者等許多寧瑪派大德,都承繼了這種觀點。明朗仁波切在《三戒論》的講義中也說過:寧瑪派守持菩薩戒方式依照龍樹菩薩的傳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敘述過此念誦要點:在如說念誦時,於自相續中要堅定存想,三次誦畢時自己得到了菩薩戒體。而且這種誦修必須每天認真地進行,使已損壞的得以恢復,無損毀者得以增上。

發心儀軌表面上看來很簡單,但依之我們相續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願行菩提心。而且我們現在持守菩提心儀軌之傳承,上師如意寶說過是華智仁波切一脈相傳而來。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這樣的說法:只要於華智仁波切傳承中得受菩薩戒,學人相續中能自然生起無偽菩提心。華智仁波切的發心傳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傳給托嘎如意寶,然後再傳給上師如意寶,這之間兩位金剛上師都是已得無上持明雙運果的聖者。現在上師如意寶每次灌頂時,都給你們傳授過發心戒,你們也得到了這個清凈且具無上加持力的傳承。相信你們只要對上師如意寶的清凈信心不變,自相續中定能生起真實菩提心,而且會愈來愈增上、廣大。

我們在座諸位以前念過很多次發心儀軌,但念誦時是否如法觀想過,在自相續中是否生起如同往昔諸佛菩薩一樣的猛厲意願呢?不論大家以前如何,今天讓我們面對這本《入行論》,面對金剛上師、千數尊佛像、藏漢文大藏經、佛塔等殊勝對境,共同發一個真誠誓願。我們無始劫來在生死痛苦中輪轉不休,不知忍受過多少無意義的苦楚,現在應該尋求解脫了,而解脫輪迴最殊勝法門便是發菩提心。因此,你們一定要抓住這個寶貴機會,心意專註,按以上所講的要點,如法地念誦觀想。

一、祈請垂念:祈請十方之諸佛世尊,十地菩薩、大菩薩眾及大持金剛上師垂念我!

二、皈依(誦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

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

三、正式發心(誦三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四、自生喜: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五、令他生喜: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六、發願: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

已生勿退失,展轉益增長。

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

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

願菩薩如意,成辦眾生利!

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

願眾生得樂,諸惡趣永盡,

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

(此儀軌即每日受菩薩戒之儀軌,或名授發菩提心儀軌。)

庚三、(後修自他生喜)分二:辛一、應自生喜;辛二、應令他生喜。

辛一、(應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凈覺心已,

復為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智者如上持守清凈的菩提心後,為了不斷地增長此心,所以又如是來讚美、策勵。

長久的福德智慧資糧積累,才使我們有因緣聽聞到大乘佛法,才能如實生起殊勝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般有情能輕易發起的,在本論第一品中,也講過從父母直至修持四無量心的梵天,他們連做夢也未曾想到發菩提心;再進一步說,二乘行人,即使已證得無我智慧的阿羅漢,也沒有這種珍貴菩提心。唯有於往昔無數劫中廣集福慧二資的智者,才有機緣生起此心。

在我們凡夫相續中,最初發心的力量相對來說很弱小,而深厚的煩惱習氣,隨時都有可能摧毀它。為此,應當千方百計地保護、培育它,使其不斷成長、強大。而這種保護增長方法,首先便是要讚美它的功德,使自己生起歡喜心,得到鼓勵。當然,讚歎不能誇大其詞,虛假地口頭奉承。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過:言行標準當依如來教、善知識與清凈心。不合這三種標準之言行,都有過失。我們對菩提心的讚美,也應依此而行。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我獲得了如此福緣:圓滿地得到暇滿人身,現在又因發心受戒而誕生於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為了佛子。

不知今天在座各位是否如頌中所說:對自己今生之幸運而感欣慶。我覺得大家是真正的幸運兒,今生獲得了比盲龜值軛還難得的人身。在有情中具八暇十圓滿者,如同白天星星一般,而我們都得到了這種福緣,而且現在還生起了如同點金劑般的菩提心,自己剎那間得生於如來家族,成了佛子。此名義轉變利益我們在利益品中引《華嚴經》、《入中論》等諸多教證來證明過。在現在五濁繁盛之年代,環顧四周,有幾人知道自強自立,尋求解脫呢?即使學佛人,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步入菩提正道者有多少?現在許多人自稱是佛教徒,也四處求法,可心裡一直在求名利與神通……真正知道守持成熟自相續、利益父母眾生之菩提心者,在佛教徒中恐怕只有萬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在座各位都佔有這極難得的一份,多少劫的福德資糧積累才得這不可思議之福緣!

大家現在都是佛子,如同轉輪王之小王子,雖年幼無能力去治理國政,但其種性珍貴無比,將來也一定能掌王權;我們也一樣,都是珍貴的如來種性,將來定能成佛,利益無邊無際眾生。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

自今以後,我應當勤為合乎佛族之事業,嚴謹地不讓自己去染污無垢尊貴之如來種性。

上偈對自己發菩提心作了讚揚:自己已生如來家族,成為了佛子,為此善緣成熟而生起大歡喜心。現在我們開始生起自信來鼓勵自己,既然得到了如此尊貴之地位,以後更應自珍自強,嚴格要求自己,所作所為務必要與佛子身份相適合,切不可去放逸行事,染污清凈無比的尊貴如來種性。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今起吾成利眾子,亦得菩薩佛子名,不畏三有利有情,恆時承擔唯利樂。」現在我們得到菩薩之名後,應捨棄自己之一切,去勇猛、恆毅地承擔利樂有情的事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紹繼如來家業,不去染污自己無上家族之尊嚴。

佛教歷史上的先賢大德,如鳩摩羅什譯師、玄奘法師、智者大師、永明禪師、鑒真和尚等,他們都是如此去繼承「捨棄自己,利益眾生」之事業。其中永明延壽禪師示現的事迹非常感人:他出家前在吳越王下任職,挪用了國庫中大量資金去放生,以此而使無數生靈從死亡厄難中得到了解救。後來吳越王知道了,準備以貪污國財之罪名處死他,大師於刑場上神態怡然,欣慰地說:「以我一條命,換取了無數眾生的生命與安樂,多有價值。」大師的悲心感動了當時所有人,也使他自己解脫了此難,終得出家悟道,利益了更多的眾生。

我們在座諸位都是佛子,也應發願生生世世將身命、受用、善根,全都交付眾生,盡一切力量去利益他們。自己的力量目前雖然有限,不能去廣利有情,但現在最少也應做到不去害任何眾生。這點我們應該切實注意,特別是蚊蠅、螞蟻、蟲虱含生之類,有些人似乎沒有把它們當生命看待。以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些高僧大德在修菩薩行時,主動將身體供養這些眾生,我們即使做不到如此,也不應去傷害它們。或許我們每個人經常都遇到這些小眾生的叮咬,這時各人是否可以此來檢驗一番自己的悲心呢?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如果在實際行動中去殘害有情,不僅是毀壞了自己的戒體,欺騙了諸佛菩薩與輪迴眾生,而且背叛了如來家族,染污了無上尊嚴、珍貴的種性。這種罪過,我想沒有人願去造吧!希望有緣聽聞到或閱讀此論者,能在今生不傷害任何眾生,做到了最基本的這點要求,你的學佛與人生會真正有意義。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如同一個窮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貴的寶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這是何等的幸運啊!

此處以比喻來說明菩提心難得,而今得此難得,應生大歡喜與珍惜之心。這個比喻從表面上去看,是說一個盲人從垃圾中獲得了至寶,這幾乎是僅僅只能說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難得,所以自己是三界之中大幸運者,得到了至寶,應該生起猛厲的歡喜與珍重之心。再細緻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隱喻我們陷於輪迴之凡夫為無明愚痴所蔽,無有智慧之眼目,「貧窮」喻我們福德資糧淺薄,「垃圾」喻我們為煩惱所污之不凈身心與所處的五濁惡世,「至寶」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這種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現在我們居然得到了,此福緣確是不可思議!

對菩提心的珍貴與難生,大家都要從內心有真正的認識,切不可以為這是平常法門,而生輕慢。華智仁波切也說過:「發菩提心是八萬四千法門心要彙集,如同如意寶珠,有此則一切具足,無有此心,則不能證得等覺之位。」以前阿底峽尊者有一百多位上師,每提起諸位師尊時,他總要合掌當胸。但每當提起金洲大師時,尊者合掌頂上,淚盈雙目,弟子們見此便問尊者:「上師每提金洲大師時,與提到其他諸師表現不同,是否金洲大師功德超過其他恩師?」尊者答道:「我諸位師尊成就的功德無有大小,然我相續中唯一菩提心,是仰仗金洲大師之恩而得。以此,大師恩德超勝其他諸師。」從阿底峽尊者之言行中,我們也可明了菩提心功德能超勝其他。如能對此有堅定認識,一定會以最大的精進去保護增上自己的菩提心,不讓煩惱去染污、摧折此心。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療疾最勝葯:亦此菩提心。

消滅死苦之最勝甘露,是這珍貴菩提心;除卻貧困的無盡寶藏,是這珍貴菩提心;療除各種疾病的最勝妙藥,也是這珍貴菩提心。

發菩提心後,我們不但從名義上轉變為佛子、得到最難得的至寶這兩方面生起歡喜心;更應思維菩提心為自他帶來的利益而欣悅。〈一〉菩提心是消滅三界眾生死苦之殊勝甘露。我們都知道,天界如意樹隨天人之意欲而生甘露,能為天人消除死難,天人與阿修羅作戰時,往往身體受到損傷,此時服用甘露即刻便得康復。後來甘露成為了能解除輪迴諸苦之佛法別稱。本師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於金剛座圓滿證道時,也曾宣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妙法吾已得。」世尊經三大阿僧祇劫修持菩提行,終得徹底圓滿了菩提心,能賜予三界中一切眾生無死之甘露妙法,使一切眾生能同樣證得佛菩薩果位。在《寶性論》中說:「聖者悉皆永滅盡,死病老之諸痛苦,依於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眾生飲用菩提心甘露妙法,證得聖者果位後,即斷除了切生死痛苦與苦根。

〈二〉菩提心是遣除一切眾生貧困的無盡寶藏。流轉於輪迴中的眾生,常常感受到各種身心貧乏痛苦。生活受用缺乏、內心愿望不得順遂,這些幾乎每個人都有深切體會。世人在自己所需財物受用圓滿後,總會發現心裡有一種失落、空虛的感受,緊接著貪慾不斷地膨脹,又陷於貧乏煎熬中。對輪迴中有情來說,這種貧乏感受如影子一樣,時刻緊隨。要使諸有情斷除這種貧困,唯有依靠菩提心。我們之中大多有如此感受吧:學了大乘佛法以後,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總有一種滿足之喜悅,變成了真正的富有者,即使得到充滿世界之財寶也無法與此喜悅相比。而未生起菩提心者,既不能擺脫自己的貧困,更不能引導其他有情擺脫貧困。世人整天疲於奔命追求世間財富,而實質上他們究竟能得到什麼呢?有誰得到了心滿意足的安樂呢?確實是一個人也未曾得過。但只要是誰相續中有了菩提心,他就得到了無有窮盡的大寶藏,能為自他徹底解除貧窮困苦。

在大乘經典中,有許多篇章敘述菩提心功德,尤其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七十八卷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彌勒菩薩廣贊菩提心的功德。大家如果經常去翻閱,對自己修行會有非常大的助進。

〈三〉菩提心也是療除各種疾病的最勝妙藥。三界有情,恆常要遭受種種難忍的病苦。這些日益增多的疾病,其根源就是眾生最根本的大病——貪、嗔、痴三毒煩惱。這些根本病症與其無數支分病症,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有效地根治。現在世間醫藥科學愈來愈發展,但疾病卻越來越多,越來越怪,以世俗方法根本無法去根治人類的疾病。但以佛法甘露妙藥來平息世間各種災難與疾病,卻非常有效,也很簡便。我們經常耳聞目睹各地學佛者從絕症中解脫出來的事迹。在《西藏生死書》中,索甲仁波切講述過很多藏族人患上無法醫治的絕症,被醫生判定必死無疑,此時,他們捨棄一切世間牽掛,到墳地去修法,一邊等待死亡,過一段時間後,絕症消失無蹤,身體奇蹟般得到康復。我們知道雪域佛教徒都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修行者,他們的菩提心妙藥能治癒任何疾病。

在所有佛法妙藥中,最殊勝的是菩提心。一個人生起菩提心後,他所有罪業,所有的痛苦,就會如同器界遇到劫末火一般,迅速消盡無餘。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大乘行人因生起了真實菩提心,坦然地面對各種疾病痛苦,將違緣轉為道用,那些讓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似乎變得與他們無關,或變成了一種安樂。密勒日巴尊者於重病時說:「魔病罪惡一切障,安住氣脈明點處,為我修持作莊嚴,為我德行作莊嚴。」我們之中經常也有類似事件:有些道友患了嚴重疾病或遇車禍受傷,有很難忍的痛苦,但他們依殊勝菩提心,修持自他相換竅訣,誠懇地發願以此痛苦去代替所有眾生受苦,將自己安樂施與一切有情。雖然痛苦開始時很難受,但想到以此能替代父母眾生的痛苦,讓他們得到安樂,心裡漸漸生起歡喜,以此痛苦也漸漸減輕、消散。這種療除疾病的殊勝妙方——自他相換菩提心,大多數人或許都知道。但自己在遇到違緣病苦時,是否能真實運用呢?修行不能只掛於口頭上,如果在逆境中你能修持這些轉違緣為道用的竅訣,那證明你平時聞思修行真實有力!

我們每個陷於輪迴者,各種煩惱疾病非常嚴重。現在已經反覆講述了菩提心妙藥能很好地對治,如果還有一些人,雖然時時為這些疾病所苦,卻不願去服用這些妙藥,這種人精神確實有點問題,若沒有問題,那也是不可理喻的一件怪事!

彼為泊世途,眾生休憩樹,

復是出苦橋,度眾離惡趣。

菩提心是漂泊於三有長途眾生可以歇息的蔭涼大樹,它也像一座跨越苦海之大橋,能引導眾生脫離惡趣。

漂泊在三有中的眾生,於各趣中生死輪轉,其苦難歷程無法計量。此過程就像一個孤獨旅人,行在無有邊際的大沙漠中,灼熱的太陽,茫茫的黃沙,沒有水、沒有可歇息之蔭涼……在玄奘法師的傳記中,有這麼一段他在新疆莫賀延績中的描寫,根登群佩大師以前去印度時,也寫過反映這種旅程的詩,讀來心中充滿凄涼,意譯成漢文大致為:「茫茫黃沙兮極目荒,炎炎酷日兮灼渴干,戚戚孤影兮步踉蹌,安得大樹兮憩清涼!」我們在輪迴荒漠中流浪,經歷的只有業和煩惱之黑風、黃沙、酷暑,孤身隻影於其中生生死死,無助無望,疲倦睏乏,非常渴望找到能休息的蔭涼之處。而這種休息唯有依靠一切智智的佛陀所教,去修習佛法才可真正做到。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總集顯宗密宗法門,分十三次第引導我們做究竟安樂之休息。密勒日巴尊者也在《瑜伽走馬歌》中,以佛法引導眾生,「捨棄輪迴於腦後,菩提樹下可息蔭」。所有大乘的佛法,其心要即為菩提心,無論修何種法,如果沒有菩提心,即無法達到安樂之休息處。華智仁波切特彆強調過:一個人即使精進地修生圓二次第,若不具菩提心,就無法獲得暫時與究竟果位。我們每個人都要重視這點,如果自相續未生起菩提心,你修生圓次第、大手印、大圓滿,根本沒有成就的可能。密宗任何修法前,首先都要發菩提心,修行人若具足此心,則能一切皆具足,才有可能讓自他得到究竟安樂之休息。

菩提心也如同一座橋樑,眾生依之能渡過三有深淵,達到解脫彼岸。輪迴眾生不斷流溢的三毒煩惱如同波濤洶湧之大海,特別是惡趣眾生更是陷於血淚狂濤之中。藏族有句諺語說「解脫之緣唯上師,過河必依為橋樑」,要跨越可怕的輪迴血海,必須要有一座堅固的大橋樑,此大橋即菩提心,每個輪迴中有情依之可到達究竟解脫之成佛彼岸。上師諸佛度化眾生,也是完全依靠菩提心這座大橋。對於想暫時遠離三惡趣的眾生來說,上師如意寶提到過「如在自相續中存有無偽的菩提心,則決不會墮三惡趣」。久遠劫以前本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為賈巴傑達時,墮在地獄,因他對同受地獄痛苦的朋友生起了一念大悲心,一剎那便脫離惡趣,生於天境。

菩提心能讓自他暫時、究竟度脫惡趣,這樣的功德橋我們已經得到,各位應當生起無比的歡喜心。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

復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它是心中東升之明月,能息除煩惱障的燥熱;它是璀璨的麗日,能驅盡所知障的陰霾。

此偈頌宣說菩提心能驅除輪迴之苦因(煩惱障、所知障)的功德。前一句是講菩提心的大悲力量方面:月輪象徵著菩提心的大悲力量,它能消除煩惱障;後一句述菩提心的智慧方面:以日輪象徵菩提心的一切智智,它能徹底滅盡所知障。煩惱障與所知障是我們成佛路上兩大障難,而依菩提心能徹底剷除此二障。有些人對菩提心不太了解,將慈悲心認成為菩提心,這是不全面的,菩提心包括大慈大悲心與徹底圓滿的智慧。前面我們一直強調世俗菩提心,此心真實生起後,勝義菩提心便會順此心的增長而逐漸顯現出來。在菩提心中,大慈大悲與大智慧不可分割,是不二雙運。悲智無別的菩提心在我們相續中生起後,就自然地遣除無明煩惱痴暗,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這是我們修行最關鍵之處,因為一切眾生流轉輪迴,感受痛苦的根因即是我執。印度一位大德在西方講經時說過:「我執是世間各種痛苦的根源,舉個小事例,人們睡覺時老鼠在他們頭上跑過,有執著者馬上會產生恐懼等心理。」我們也以生活中的事來分析,有些印度、藏地、漢地的人聽見烏鴉叫時,認為不吉祥,心裡會生起憂慮、恐懼,有些人甚至還要朝烏鴉吐唾沫、咒罵一番。這些事情其根源即是我執,如果沒有我執,老鼠爬也罷、烏鴉叫也罷,根本不會引起任何恐懼和憂慮。而我們相續中若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圓滿、強大的力量,便能順利地從根本上消除一切毫無意義的痛苦,也即煩惱障,再進一步,也能除盡無明痴暗之所知障(二障的具體概念、如何斷除在本論第九品詳述)。

我經常有一種想法:作為一個修行人,必須要具足信心、悲心和智慧,誰具足了這三種要素,那他肯定是了不起的修行人。我觀察在座中部分人智慧很好,學經論方面理解能力很清晰,但對眾生大悲心不具足,即使現量見到眾生正在受苦,心裡也不為所動,這樣便從根本上可斷定他沒有步入修行之正道;有些人具足了一定的智慧和悲心,但信心不具足,常去想上師的話不了義,不好聽,然後不願聽,漸漸對佛陀的教言也生起輕慢,這樣就導致上師諸佛的加持不能融入心間,失去了上進的可能性;有部分人信心很足,卻缺乏智慧與大悲心,這樣也不行,信心需要以智慧攝持,以悲心助進,方可保持不退與升華。沒有大悲心與智慧,他所作所為就會經常違越上師與諸佛的教言,這種人的信心並無多大用處,而且其實質上只是一種自私自利心而已。總之,這三種因素只要有一個不具足,菩提心於其相續中就不會生起來;如果完全具備,即身成佛就不會有太大困難。大家認真觀察自己具不具足這三條,在哪方面比較缺乏,這三條關鍵因素,哪條不足都會使自己無法順利趣入解脫正道。為此,各自當於欠缺之處全力以赴,迅速使其增上。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它是聞思修慧之棒攪拌正法鮮乳,所出的精妙醍醐。

大家都知道,牛奶通過攪拌提煉,最終得到的精華就是醍醐。而正法乳海中八萬四千法門,以聞思修去善加攪拌,最終得到的精妙醍醐即是菩提心。在利益品中我們也講過:「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身體力行,經三大阿僧祇劫精進修行,以一切智智抉擇出佛法之精華即是菩提心。佛陀如是抉擇後傳給了後人,經寂天論師、華智仁波切、上師如意寶,一代代無比殊勝、清凈傳承,現在到了我們手中。我們也就不必要再費力去尋覓最勝解脫之道,可以直接修習此精華菩提心。

於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對於諸漂泊於三有中的眾生,想安享幸福快樂的人們,菩提心能滿足他們的一切意願,使他們都安住最勝安樂之中。

漂泊在三界輪迴中的無數眾生,都嚮往幸福安樂。根登群佩大師說過:「沒有眼睛的小螞蟻為了安樂而忙碌;沒有四肢的蚯蚓也為了安樂而忙碌……總之,世間所有眾生都是為了求得安樂而奔波。」確實,上至梵天,下至地獄有情,沒有一個不追求安樂的。可是眾生雖然想求安樂,所作所為卻去毀滅樂因,製造苦因,一步步邁向更深的痛苦深淵。要解救這些悲慘命運的父母眾生,佛陀告訴我們:依靠菩提心,是滿足一切眾生需求、引導他們得到無上安樂的最勝方法。

一個真正具足菩提心的大修行人,像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獨住山洞,吃穿等什麼財物也沒有,但他們的大自在安樂,世人誰能比得上呢?而且依靠這些修行菩提心成就者,引導了無量無邊眾生趨向安樂之境,滿足了無邊有情的願望。

現代眾生,痴迷更為嚴重了,「天下熙熙,皆為利驅;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他們為追求名利受用陷入了狂躁不安。我每次到城市去時,見著忙忙碌碌的人們,心裡總是生起很大悲憫。尤其每次去色達縣城辦事,在金馬十字街休息一會兒間,看見街上南來北往的行人,搞生意、拉人力車、逛商場、打扮身體……為求財、求名、求飽食而匆匆忙忙,與螞蟻、蜜蜂無異。他們似乎從沒有滿足過貪心,更未去想過自己追求的東西到底有無意義,看上去他們之中沒有一個精神正常的人,吵吵鬧鬧,騷動不安,像一個瘋狂世界。你們看到這類景象時,是否也為他們生起悲憫之念呢?

大家都是發過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只要持守此心,去精進地修持。以此如同摩尼寶一樣的菩提心,將會出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滿足眾生的各種需求,引導他們獲得最殊勝之安樂。大家都會有如是功德,是不是應該對自己生起一點自信與珍重之心呢!

辛二、(應令他生喜):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今在一切怙主的面前,我誠懇地邀請一切眾生為賓客,來宴饗成佛和其他一切安樂,願天非天等所有三界有情都能生起歡喜。

在以上數偈中,宣說了生起菩提心後能為自他除苦果苦因,成辦暫時與究竟利益之功德,自己為此應生起無比歡喜;現在我們也要讓眾生知道這點,亦生起這種歡喜心。因此,我們在「一切怙主」——所有十方諸佛、十地菩薩、金剛上師等聖眾前,發過心後,要很懇切地邀請一切眾生,來享受這無上喜宴。這些客人到來後,我招待並非平常的東西,而是宴饗究竟大樂佛果,與菩薩、阿羅漢、人天的種種福樂,願所有的人天、非天等一切眾生都為此而生起歡喜。

我們發過菩提心後,此果報最終會成熟,大家對此應該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因地發願:與我有緣的一切眾生,你們不要痛苦,我現在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以後一定會度化你們。世尊證道後,在他教法下成就解脫者不可計數。不說別的,在寧瑪巴的噶托派中,就已經有十萬人成就了虹身。三世諸佛菩薩,所有大乘傳承上師,都是依菩提心之大道,順利地證得了菩提,以此菩提心,也將我們引進了無上殊妙法門。我們將來也能如同諸佛一般,度化無量的有緣眾生,將他們安置於暫時或究竟安樂之中。

第三品、結語

引導未生者受持菩提心的內容至此已傳講圓滿。本論這三品可以說是發菩提心的大儀軌。以前華智仁波切給在家弟子傳講本論時,大多數是傳授此三品。讓學人理解意義後,恆常誦持觀修,使自己明了菩提心的功德而生起嚮往之心;並通過七支供的修法,懺除業障違緣,積聚福德順緣;再以近取因之修心而願意捨棄自己的身財善根利益他人;如是凈治自心後,發起「為利眾生而求正等菩提」的無上菩提心,真實地趨入大乘菩提正道。希望每一個真正想修習大乘顯密佛法的學佛者,對此予以切實的注重。如能反覆誦修前三品的131頌,以此而從內心發起一度真實的善願,那就比你在身口方面做任何善法都有意義。

我們聽習佛法,其目的主要是改變自相續,疏導心理障礙,使自己與法相應。如果沒有這樣的轉變,雖然聞法功德很大,但不能得到直接、圓滿的功德。此過程如同口渴者,遇到了甘露泉流,若他只是遇到而沒有去飲用,亦無法解決他的口渴。我們聽聞到教法後,必須「學而時習之」,去實際修習自己所學的佛法,在實踐中去身體力行自利利他之善法。當然,這個道理我說起來很方便,你們也聽得很明白,但無始劫來的惡習氣,頑固地推動著自己,與佛法背道而馳。我們必須要經常觀察,警醒督促自己,像以前大修行者那樣,時時用上師傳授的竅訣教法去克制惡習煩惱,降伏自心。否則自己聽聞佛法而生起的少許清凈菩提心,沒辦法去避免煩惱瀑流的沖毀,也無因緣讓它茁壯成長。現今有很多人在入佛門聽聞了一兩次開示,然後修上一兩座法,就想有驗相成就,降伏煩惱,這是不可能的事。在此,並不是說佛法沒有讓你「立地成佛」之能力,而是針對現在一般凡夫而言,煩惱串習時間太長,如果不投入相當程度的精進努力,休想輕易與法相應。往昔高僧大德都是以如同滴水穿石般之恆毅,長期精進不懈地熏習,方得成就。更況我們這樣的眾生,罪垢深重,唯有長期聞思修,效果才會越來越明顯。開始時確實有點難度,進度也很慢;如同竹筍,從地下長到拱破地面,需很長時間,似乎見不到它在生長,但長出地面後,一遇春雨,便能節節向上,長勢迅速。

我們修持菩提心,必須每年去修,每月乃至每日每個時刻,分秒之間都要堅持去修,這樣,自相續一定能轉變到善法正道上。有些人認為這是那些惡業深重者所應修的吧,像我這樣大圓滿、禪宗根器,不用如何長期精進地修行。不要這麼想,你們回顧印度漢藏曆代祖師大德,他們根基是何等銳利,他們又是如何修持。修行人在尚未登地前還是凡夫,不可能像初地菩薩一樣去七日得到佛果,還需要長期腳踏實地聞思修持,需要晝夜不懈地努力精進。我們看看學院的高僧大德、堪布活佛,他們真正是大成就者,但他們連生火吃飯的時間都用在聞思修行上。以此對照自己,想想自己學佛有多長時間,聞思佛法又有多少?精進程度又是如何呢?

修行人要想真正在今生有所成就,應當從各個方面去下工夫,不間斷地聽聞思維經論,背誦經論,念誦經咒,修觀心性。上師如意寶說過: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去精進修持,這樣即使在某一方面進展慢,那也能從另一方面得到較大利益。比如說若因往昔業力,有人在聞法方面沒有收穫,如果他在聞法之餘堅持念咒,這就得到了另一方面的功德。否則,如他只抓一個,萬一不成功就什麼也沒有了。當然,這和很多高僧大德提倡的專修一門並不矛盾,因為上師如意寶主張從聞思修幾個手段趨入佛法,並不是讓你修很多法門。而且聞思修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與歷代高僧大德所推崇的,是我們趨入佛法的正途。

上師以無上智慧,現量見到我們大多數人的根基,所以安排了一年時間來傳講《入菩薩行》,引導大家發菩提心,修持此八萬四千法門之心要。希望每個修行人都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我們這個人身很難得,上師如意寶這樣的大菩薩傳講如此精要之大乘佛法更是難逢,時間在剎那剎那一去不復返,今年剩餘時間還有多少呢?現在各人好好地觀察自相續,內心是否真正地生起了菩提心呢?如果沒有生起來,應該反覆閱讀前面的內容,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採取各種方便,努力使自心與法相合。不然,上師如意寶在我們每個人頂上降下了佛法甘露,而自己信心之門緊閉著,一點也沒得到,豈不是太可惜了!陽光已經灑遍世間,但有人不睜開雙眼,處於無明之大黑暗中,還自言自怨:「黑暗痛苦太可怕了!我怎麼辦?」這些人太可憐,我在此也只能嘆其不爭、憐其不幸,為他發願迴向而已!

在上師如意寶安排的四年傳法計劃中,首先是讓我們生起因果正見。通過去年傳習《百業經》,大多數人已生起了與以往不同的因果正見;今年計劃是引導我們發菩提心;明年和後年若因緣成熟,準備講密法部分。現在發菩提心的前行、正行都已傳講完畢,要進入穩固增上菩提心部分了,如果有人在自相續中還未生起菩提心,請你捫心自問一番:在這樣殊勝論典加持引導之下,又有上師的竅訣、督促,自己還生不起此心,失去現在這樣的良機,以後自己是否還能有機會呢?發菩提心關係到每個人的生生世世,沒有生起此心,則絕入大乘之門。我已經再三強調了這點,如有人還不去好好思維觀察,不如吃飯時將嘴邊的飯菜推開,老老實實餓上幾天,然後再仔細回想自己不去思維正法,不發菩提心之舉,是否與不吃嘴邊的飯菜一般呢?自取惡果,真正是「極痴應呵責」!

《入行論》是佛菩薩的金剛語,其意義非常深遠,利益也很廣大。大家不要以為此論平淡易懂而生慢心。印度的大論師對此有一百多部講義,藏地也有許多大成就者作了講義。若是一般易懂的論典,不可能有許多大智者去著論、講解。你們如能了解到本論的重要性,對其生起特別的信心與希求,將自全部身心去投入聞思修習此論,以此論不可思議之加持力,相續中會自然地生起菩提心,從此就真正步入了菩提正道,順利地到達成佛彼岸!


推薦閱讀:

每天微笑吧!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陰宅定生死,陽宅管富貴
子平  生死秘法
生死的探索與生命的尊嚴——佛教生死學序說

TAG:智能手機 | 手機 | 菩薩 | 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