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撥罐治療方法.....百病撥罐
嘔吐的拔罐療法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內容物經食管、口腔吐出的一種病證。有物有聲為嘔,有物無聲為吐,無物有聲為乾嘔。但嘔與吐常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並稱為嘔吐。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不同可分為飲食停滯和肝氣犯胃2型。
一、飲食停滯
(一)癥狀
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則嘔吐愈甚,吐後反舒服,伴有大便氣味臭穢。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胃俞、中脘、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2-1)。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2-3]。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中指)(當犢鼻穴向下,直量兩次4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下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中指,見圖2-14-1)。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大椎穴上中度手法叩刺,留罐,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位採用單純留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內關、下脘、腹結、足三里、內庭。
(2)定位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見圖2一14-2)。
腹結: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見圖2-14-2)。
足三里:見前。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12-2)。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上述穴上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圖 2-14-2 下脘、腹結
二、肝氣犯胃
(一)癥狀
嘔吐吞酸,噯氣頻繁發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每因情志不遂加重。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肝俞、脾俞、內關、期門、中脘、足三里。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2-1]。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內關:見前。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2)。
中脘:見前。
足三里: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上脘、陽陵泉、梁丘、太沖。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見圖2-10-1)。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6-1)。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下肢用力蹬直時,髕骨外上緣上方可見一凹陷,此凹陷正中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3)。
圖 2-14-3 梁丘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嘔吐有確切的療效,但對於器質性病變如上消化道嚴重梗阻、癌腫引起的嘔吐以及腦源性嘔吐,有時拔罐只能作對症處理,應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法,特別要重視對原發病的治療。
(2)注意飲食衛生,平衡營養攝入,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調適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四、病例
朱某,男性,30歲。平時嗜食肥甘厚膩之食品,近l周多以來噁心嘔吐,不欲飲食,噯氣,進食則嘔吐不止,伴有大便秘結。穴取大椎、中脘、胃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採取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大椎穴上中度手法叩刺,留罐,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位採用單純留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2療程,未用其他療法,上述癥狀基本消失。
泄瀉的拔罐療法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大便為主,多由脾胃運化功能失職,濕邪內盛所致。臨床表現以腹痛、腸鳴、大便次數增多(一日數次或十多次),糞便稀薄如水為主要癥狀。根據發作時特點及伴隨癥狀的我們一般分為寒濕泄瀉、濕熱泄瀉、食滯腸胃3型。
一、寒濕泄瀉
(一)癥狀
瀉下清稀,甚至如水樣,伴有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中脘、神闕。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2-3]。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見圖2-1-15)。
(3)拔罐方法 上述2穴上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另外,可以用250克食鹽置鍋內炒熱,用布包好,趁熱置於臍上熱熨15分鐘。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中脘、天樞、合谷、上巨虛。
(2)定位 中脘:見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0一1)。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當犢鼻穴向下,直量兩次4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為取穴部位,見圖2-13-1)。
圖 2-13-1 上巨虛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上用艾條溫和灸10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感為度,之後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二、濕熱泄瀉
(一)癥狀
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或瀉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伴有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合谷、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內庭。
(2)定位 合谷:見前。
天樞:見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上巨虛:見前。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12-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局部發紅或微出血為度,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大椎、曲池、中脘、天樞、委中。
(2)定位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1-13)。 中脘:見前。
天樞:見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4-1)。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2-1)。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局部發紅或微出血為度,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食滯腸胃
(一)癥狀
腹痛腸鳴,瀉後疼痛減輕,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夾有不消化食物,伴有脘腹不適,噯氣,不思飲食。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腸俞、中脘、梁門、天樞、足三里、下巨虛。
(2)定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4]。
中脘:見前。
梁門: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平肚臍與胸劍聯合連線之中點,前正中線旁開2寸為取穴部位,見圖2-12-3)。
天樞:見前。
足三里:見前。
下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條口下約1橫指,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2)。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圖 2-13-2 足三里、下巨虛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中脘:見前。
章門: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由腋前線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遊離肋之前下緣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3)。
圖 2-13-3 章門
足三里: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拔罐對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若泄瀉頻繁伴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
(2)日常生活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肥甘厚味食品,注意腹部保暖,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
五、病例
張某,女性,24歲。因嗜食冰水、雪糕1小時後,腹部出現持續性疼痛,泄瀉稀溏大便數次,清稀如水樣。穴取中脘、神闕,上述2穴上拔火罐,留罐15分鐘,另用250克食鹽置鍋內炒熱,用布包好,趁熱置於臍上熱熨15分鐘,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施術1次後患者泄瀉、腹痛、惡寒癥狀明顯減輕,l療程後疾病痊癒。
高血壓病的拔罐療法
高血壓病,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臨床特徵,並伴有血管、心、腦、腎等器官病理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成年人收縮壓在140mmHg以上,並(或)伴有舒張壓在90mmHg以上,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並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心跳加快等癥狀,即可確診為高血壓病。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病與年齡、職業、環境、肥胖、高血脂、嗜酒、吸煙有關。一般分為肝火偏旺、痰濁上擾及腎虛火旺3型。
一、肝火偏旺
(一)癥狀
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乾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黃,舌紅苔黃。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曲池、足三里、陽陵泉。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5-2)。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4-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1)。
圖 2-6-1 陽陵泉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上述各穴輕叩刺,以具體皮膚髮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肝俞、行間、太沖、俠溪。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2]。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1、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圖 2-6-2 肝俞 圖 2-6-3 行間、太沖、俠溪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上述各穴輕叩刺,以具體皮膚髮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痰濁上擾
(一)癥狀
看東西時感覺物體在旋轉,頭重如被布裹住一樣,胸悶、噁心,嘔吐清水痰涎,脘腹不適,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內關、足三里、豐隆。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4-4]。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足三里:見前。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3)拔罐方法 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腎虛火旺
(一)癥狀
頭痛頭暈,耳鳴,眼花,頭重腳輕,腰膝酸軟,失眠多夢,急躁易怒。
(二)治法
(1)選穴 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沖。
(2)定位 肝俞:見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太沖:見前。
(3)拔罐方法 先搓揉太沖穴處,消毒後用毫針或三棱針快速點刺,擠出5~10滴血液,用棉球按壓止血。其餘穴位用單純拔罐法,留罐l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用拔罐療法治療高血壓期間,要忌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多食低鹽、低脂、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戒除煙酒、辛辣之品,調適情志,保持樂觀,加強戶外鍛煉,可提高和鞏固療效。
圖 2-6-4 三陰交
(2)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眩暈、頭痛發作明顯時可令患者閉目,安卧(或坐位),少做或不做旋轉、彎腰等動作,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做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或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穴,使頭面部經氣舒暢,眩暈、頭痛癥狀即可減輕。
五、病例
楊某,女性,58歲。頭痛、頭暈3年,伴失眠多夢,耳鳴,眼花,腰膝酸軟。平素情緒急躁易怒,經某醫院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經常服用降壓藥及鎮靜葯,但效果不明顯,查血壓180/85mmHg。加用拔罐療法,穴取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沖,點刺太沖後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l0次為療程。治療l療程後,頭痛基本消失,夜眠好,頭暈未發作,查血壓135/75mmHg,繼續治療2療程以鞏固療效,癥狀完全消失。隨訪2年,未複發。
肥胖症的拔罐療法
肥胖症是指人體脂肪沉積過多,超出標準體重的20%。人體的身高和體重之間有一定的比例,正常成人身高與體重的關係為: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女性-100)。如果脂肪增多,體重增加,超過標準體重20%時,就被稱為肥胖症。此病女性多見,年齡多在40~50歲。肥胖症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種類型。輕度:一般無自覺癥狀,生活起居正常無礙;中度:常有心悸、腹脹、易疲勞、畏熱多汗、呼吸短促,甚至下肢浮腫等癥狀;重度:可出現缺氧、二氧化碳瀦留,導致胸悶、氣促、嗜睡,嚴重者可出現心肺功能衰竭,誘發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膽結石、脂肪肝等。一般分為飲食不節、脾胃積熱和脾胃虛弱、痰濕內阻2型。
一、飲食不節、脾胃積熱
(一)癥狀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體型呈全身性肥胖,按之結實,食慾亢進,面色紅潤,畏熱多汗,小便黃,大便秘結。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胃俞、天樞、曲池、三陰交、內庭。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後留罐l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脾胃虛弱、痰濕內阻
(一)癥狀
體胖以面頰部為甚,肌肉鬆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胸脅、腹部脹悶不適,小便量少,或見全身浮腫、噁心嘔吐。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豐隆。
(2)定位 脾俞:見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條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肥胖症效果明顯,但須長期堅持。
(2)要節制飲食,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積极參加體育鍛煉效果會更好。
四、病例
張某,男性,38歲。近5年來體重逐漸增加,身高170cm,體重達85kg,多食易飢,喜食油膩、甜食,面色紅潤,怕熱汗出。穴取脾俞、胃俞、天樞、曲池、內庭、三陰交,採取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體重下降5kg,繼續以上法治療2療程,體重再下降6kg。隨訪3個月,體重無回升。
小兒疳積的拔罐療法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於餵養不當,或寄生蟲病等引起,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於餵養不當,或寄生蟲病等引起,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臨床主要癥狀有:初起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腹脹腹瀉;繼而煩躁哭鬧、睡眠不好、喜俯卧、手足心發熱、口渴、午後兩顴骨發紅、大便時干時稀;最後見面黃肌瘦、頭髮稀疏、頭大頸細、肚臍突出、精神委靡。一般分為飲食不節、脾胃虧虛和感染寄生蟲2型。
一、飲食不節、脾胃虧虛
(一)癥狀
形體消瘦,體重不增,面色少華或萎黃,毛髮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飢,煩躁易怒,大便不調,舌質偏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胃俞、中脘、章門、四縫、足三里。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3]。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3]。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8-1-1]。
章門: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由腋前線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遊離肋之前下緣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3)。
四縫:在第2至第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每手4穴,左右各8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當第2指關節橫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8-1-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一4)。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溫灸各穴10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除四縫外),留罐5~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四縫三棱針點刺,擠出黃白色透明樣黏液或點刺出血,兩側交替操作。
二、感染寄生蟲
(一)癥狀
形體消瘦,肚腹脹滿,甚則青筋暴露,面色萎黃無華,毛髮稀疏乾枯,精神煩躁,睡眠不寧,或見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部分食慾亢進,甚或喜食異物,大便下蟲,舌淡苔膩。
(二)治法
(1)選穴 膻中、中脘、章門、天樞、氣海、百蟲窩、足三里。
(2)定位 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脘:見前。
章門:見前。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8-3-1)。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8-3-1)。 百蟲窩: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見圖8-3-2)。
足三里:見前。
圖 8-3-1 天樞、氣海 圖 8-3-2 百蟲窩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重點調理小兒飲食,多種營養成分合理調配,克服患兒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要定質、定量、定時,逐漸增加輔食,並且要掌握先稀後干、先素後葷、先少後多的原則,並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生。
(2)乳幼兒儘可能給予母乳餵養,不要過早斷乳,斷乳後給予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
(3)帶小兒多做戶外活動,以增加運動量,以增加飯量,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4)凡因腸道寄生蟲病或結核病引起的小兒疳積,須及時治療原發病。
四、病例
李某,男,1歲3個月。由於家長帶小孩時照顧不周,發育較正常同齡兒稍差,大便稀薄,每日數次,形體略見消瘦,面色稍萎黃,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毛髮稀,好發脾氣,舌質淡,苔薄白。穴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門、四縫、足三里,行灸罐法,上述各穴(除四縫外)用艾條行溫和灸10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感為度,之後留罐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四縫三棱針點刺,擠出黃白色透明樣黏液,兩側交替操作。治療1療程後,患兒精神轉佳,食慾增加,大便每日1~2次。繼續上述治療3療程後,其體質基本好轉,顏面紅潤,精神活潑,身體健壯,飲食大便均正常。
拔罐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
拔罐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
適用於陽虛患者小發作期或緩解期。
取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膻中、足三里穴。每次可選1穴到數穴拔罐,每日或隔日拔1次,每次更換部位,10~20日為1療程。拔罐操作步驟如下:
(1)準備好火罐、針、酒精、火柴、棉球等。
(2)根據拔罐部位選擇適宜的火罐。面積大肌肉厚的地方宜用大罐;面積小,肌肉薄的地方宜用小罐。
(3)點火方法:拔火法,適宜於火罐橫拔。閃火法,適宜於垂直拔罐。
(4)留罐時間,應根據病情、部位、罐的大小來決定。一般大罐留10分鐘,小罐留10~15分鐘。
(5)起罐時,一手按壓罐口邊的皮膚,一手按住罐子,稍向一邊傾斜,待空氣進入罐內,火罐自然脫落。
(6)起罐後,如皮膚紫黑髮生水泡或破皮,應以消毒紗布包好或塗龍膽紫防止感染。
拔罐治療骨質疏鬆症
拔罐療法是我國傳統民間療法,它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罐療法是我國傳統民間療法,它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拔罐療法對於緩解骨質疏鬆症引起的腰背疼痛癥狀有較好的作用。
腰背疼痛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癥狀,是由於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或腰背肌肉勞損、緊張而導致的。中醫認為,骨質疏鬆症是由於腎虛,腎主骨功能衰退而致。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素體虛弱,偶遇外邪使腰背部氣血、經絡不通,使疼痛加重。
拔罐通過溫熱和負壓刺激有關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
拔罐治療骨質疏鬆症性腰背痛方法是:選擇合適的玻璃罐,於脊柱兩側縱向拔火罐4-8個,以疼痛部位為主。操作過程中注意勿灼傷皮膚,3——5天拔罐1次。
火罐治療百日咳
火罐治療百日咳。
(一)取穴
常用穴:身柱。
(二)治法
令患兒取坐或伏卧位,取准穴後以毫針垂直刺入,深3~5分,略作捻轉,得氣留針5分鐘。起針後以1.5寸口徑之小火罐速拔穴上,10~15分鐘起罐(最好用玻璃罐,以拔處皮膚潮紅為度)。再令患兒靜卧1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小兒遺尿的拔罐療法
遺尿,俗稱「尿床」,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才知的一種病證。
遺尿,俗稱「尿床」,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才知的一種病證。3歲以下的小兒大腦未發育完全,正常的排尿習慣尚未養成,尿床不屬病態,而年長小兒因貪玩、過度疲勞、睡前多飲等偶然尿床者不屬病態。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因大腦皮層、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而引起。一般分為先天不足、肺脾虧虛和下部濕熱2型。
一、先天不足、肺脾虧虛
(一)癥狀
面色淡白,精神差,反應遲鈍,白天小便也多,疲勞後尿床加重,重者四肢寒冷,腰腿無力,大便質稀,舌淡。
(二)治法
(1)選穴 膀胱俞、氣海、關元、三陰交。
(2)定位 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孔。
氣海: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關元: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三陰交: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後方。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5~10分鐘。之後在氣海、關元穴用艾條行溫和灸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下部濕熱
(一)癥狀
尿頻量少,色黃味臭,外陰瘙癢,煩躁易怒,面唇紅赤,口乾舌紅,舌苔黃。
(二)治法
(1)選穴 氣海、陰陵泉、三陰交、行間。
(2)定位 氣海:見前。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三陰交:見前。
行間:在足背,當第1、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各穴拔罐後留罐5~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實施灸法時應注意避風,保暖。
(2)治療期間應培養患兒按時排尿的習慣,夜間定時叫醒患兒起床排尿。
(3)平時勿使孩子過度疲勞,注意適當加強營養,晚上臨睡前不宜過多飲水。
(4)要對患兒耐心教育,鼓勵其樹立自信心,切勿嘲笑和歧視,避免其產生恐懼、緊張和自卑心理。
四、病例
黃某,男,10歲。學生,從小到大夜夜尿床,從未間斷。智力發育正常。就診時,面色白,體瘦,舌苔薄白,診為肺脾虧虛。取膀胱俞、氣海、關元、三陰交。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5~10分鐘。之後在氣海、關元穴用艾條行溫和灸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1療程後患者癥狀有所改善,繼續鞏固治療2療程,病情基本控制。6個月後隨訪,未見複發。
小兒腹瀉的拔罐療法
小兒腹瀉是由外感邪氣或者內傷於乳食而造成的一種胃腸道疾病,此症以嬰幼兒夏秋季發病居多。現代醫學兒科中的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屬此類範圍。臨床表現為小兒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糞便夾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或糞質如水樣。一般分為外感風寒、飲食不節、脾胃有熱和脾腎虧虛3型。
一、外感風寒
(一)癥狀
患兒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夾有較多泡沫,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食指側(靠近大拇指方向)的皮膚可見血管紋色紅。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肺俞、中脘、神闕、天樞。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3-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8-1-1]。
神闕:前正中線上,肚臍凹陷處(見圖8-1-1)。
天樞:在腹部,肚臍兩側旁開2寸(見圖8-1-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5~10分鐘,之後用艾條灸大椎、肺俞穴,行溫和灸1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圖 8-1-1 中脘、神闕、天樞
二、飲食不節、脾胃有熱
(一)癥狀
患兒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如蛋花樣,或呈黃綠色糞便,伴有惡臭,嘔吐口渴,舌質紅苔黃,食指側(靠近大拇指方向)的皮膚可見血管紋色紫。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天樞、四縫、上巨虛。
(2)定位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0-1]。
天樞:在腹部,肚臍兩側旁開2寸(見圖2-10-1)。
四縫:在第2至第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每手4穴,左右各8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當第2指關節橫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8-1-2)。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當犢鼻穴向下,直量兩次4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為取穴部位,見圖2-13-1)。
圖 8-1-2 四縫
(3)拔罐方法 四縫穴用三棱針點刺,擠出黃白色透明樣黏液或點刺出血,兩側交替操作。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脾腎虧虛
(一)癥狀
大便次數增多,時泄時止,或泄於黎明之前(五更之時),便溏或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腹隱痛腹脹,體瘦乏力,怕寒,四肢冷,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胖,舌邊有齒痕。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命門、中脘、神闕、天樞。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
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命門:在腰背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中脘:見前。
神闕:見前。
天樞:見前。
(3)拔罐方法 神闕穴用艾炷隔鹽灸,3~5壯。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虛弱患兒注意施灸部位保暖,避風寒,預防感冒。
(2)小兒氣血脆弱,屬熱證者施灸不可過久,否則反而對病情不利。
(3)患兒腹瀉屬熱證者,需注意施灸手法,以瀉法為主。
五、病例
李某,女,3歲。由兒科門診確診為消化不良腹瀉轉來,腹瀉已十餘天,水樣便,黃綠色,每日約10次。大便常規鏡檢:有黏液、未消化物、脂肪滴,白細胞、紅細胞少許。大便培養無細菌生長。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著。取脾俞、命門、中脘、神闕、天樞。神闕、天樞穴採用艾條行溫和灸,約3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治療1天後大便次數逐漸減少,2天後癥狀消失。
拔罐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症?
拔罐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症。
(1)中脘、天樞、氣海、胃俞、脾俞、足三里、建里,採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2)先取背部胸椎8~12夾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膚髮紫充血,再取中脘、關元、足三里穴,拔罐5~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3)先用閃火法拔罐,於上脘穴留置10分鐘,然後用七星針叩刺脊柱兩旁出血,並在膈俞、肝俞、胃俞穴拔罐10分鐘,可配合三棱針點刺四縫、足三里出血,隔日1次。
兒童哮喘的火罐療法
火罐療法作為中醫學的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患兒呼吸急促,張口抬肩,胸悶、喘憋,甚至有窒息感、恐懼感,治療較為棘手。
火罐療法作為中醫學的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但目前火罐多用於外傷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的疾病治療,在內科疾病治療中較少運用,兒科臨床應用則更為鮮見。
自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採用走罐和留罐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兒童哮喘,方法簡便,價格低廉,成本極低,易於掌握,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深受家長和基層醫生的喜愛。
採用走罐的方法,可使火罐最大面積地與人體接觸,通過經絡傳導的作用,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血脈通達,疾病好轉;同時減少火罐的使用也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而在噦音多的局部再加用定罐則可達到進一步加強經絡刺激、傳導作用促進噦音吸收的目的。
適應證
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有咳嗽、氣急癥狀者,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均可運用該法。
禁忌證
一、高熱抽搐,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者;
二、有局部皮膚破潰、皮疹、高度過敏、皮膚傳染病者;
三、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彈性而鬆弛者;
四、病情嚴重,重度水腫、心衰、呼衰、腎衰者;
五、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六、在體表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技術操作方法
兒童治療時用閃火法,走罐與定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取穴
背部自第1~12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上。
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膏肓;②部位:頸部、脊柱兩側、肩胛上區。
二、操作方法:①器具準備:大、中、小號火罐,凡士林油、火柴、棉球、酒精、鑷子;②患兒姿勢:脫下外衣,讓患兒取俯卧位,並將枕頭墊於胸部,兩手放於枕頭前,使肩胛骨自然放鬆(嬰幼兒可由家長抱著),裸露平坦之背部;③操作區皮膚準備:清潔皮膚後,在患兒背部沿脊柱兩側均勻塗沫適量凡士林油膏;④閃火法拔罐:取相應型號的火罐,用閃火法將兩隻火罐分別吸在脊柱兩側,醫者以右手握住火罐,左手逆著火罐走向拉緊皮膚,沿脊椎兩側由內至外,由上向下往返移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時,將火罐吸定在兩側肺俞穴。(閃火法:用鑷子或血管鉗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後,伸進罐內,在底部或中部旋轉1~2圈迅速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罐處。以吸入罐內皮膚高於罐外3~5毫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操作時動作要快,罐口與應拔部位距離不宜太遠,火焰在罐內不宜停留過久,以免罐太熱負壓不夠。)⑤遊走罐:火罐吸定後,每隔3~5分鐘,將火罐按上下左右方向,以每秒鐘3~5厘米的速度移動。對吸得深的火罐不宜移動,可在周邊加用火罐,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⑥定罐:另取兩隻火罐按以上方法將火罐吸定,走罐後,最後將火罐吸定在哮鳴音、噦音明顯處或吸定於兩側膈俞穴。⑦時間: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應程度,5~20分鐘可起罐。⑧起罐:用手指按住火罐邊緣的皮膚,另一手拿著火罐慢慢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自然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⑨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7次為1個療程;亦可在急性期每日1次,緩解期隔日1次;視患兒病情和耐受程度而靈活掌握。
三、火罐治療注意事項
1.在拔罐過程中,動作要穩、快、輕、准,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的數目較多時,要注意罐間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罐具相互擠壓而脫落。
2.留罐期間,應經常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及罐內的變化;若患兒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噁心嘔吐、肢涼、冷汗等,應立即起罐讓患兒平卧,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等穴。
3.運用閃火法拔火罐操作時,應注意將酒精棉球內的酒精擠干;點火時,應離開患兒身體,避免灼傷患兒皮膚
4.起罐後對局部瘀血現象(即紫紅色)一般不必作特殊處理。出現燙傷,小水皰可不必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後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敷,保護創口。
5.在進行火罐治療前,應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使患兒消除恐懼感,主動配合做好治療。
治胃炎的拔罐療法
治胃炎拔罐選穴:中脘(臍上4寸)、梁門(中脘旁開2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選穴:中脘(臍上4寸)、梁門(中脘旁開2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取刺絡留罐法,先用三棱針在中脘,梁門穴進行點刺,然後用貼棉法,即用約1厘米見方的棉花,浸沾少量酒精,在罐內壁中段繞一圈後(但棉球浸沾酒精不宜太多,以免流至罐口引火燃燒,燒傷皮膚),將罐吸拔在點刺的穴位上,留罐10分鐘。再在病人足三里、三陰交穴位吸拔單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治療期間要注意衛生,少吃多餐,勿食生冷不潔之物,不過食肥甘厚味之品。
感冒的火罐療法
拔火罐治病主要是通過藉助罐體內壓,依靠大罐邊緣吸附皮膚,牽拉擠壓淺層肌肉,刺激了經絡、穴位,以達祛除外邪,治癒感冒之目的。
拔火罐治病主要是通過藉助罐體內壓,依靠大罐邊緣吸附皮膚,牽拉擠壓淺層肌肉,刺激了經絡、穴位,以達祛除外邪,治癒感冒之目的。火罐有許多品種,如水罐、陶罐等。盛產竹子的地方多採用竹罐,現代多採用玻璃罐,而生活中有些常用品如罐頭瓶、酒杯等均可臨時借來一用。
拔罐的方法與操作是治療的重要環節,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鑷子夾住一小團棉球,蘸上95%的酒精(但不能太多,以濕潤為度)左手握住罐體,罐口朝右下方向,隨後把燃著的棉球伸入罐內燃燒l-2秒鐘,快速取出,左手緊急把罐體送往穴位。注意在送往穴位的過程中,勿將罐口對準穴位,以免空氣進入罐內,而是用罐底朝前去接近穴位,接觸皮膚時,順勢快捷地將罐口扭轉扣到穴位上,這樣就緊緊吸住了。還有一種方法較為易用,就是取麵粉10克,用水攪和成麵糰,捏成比罐口大的圓薄餅,貼到皮膚上,然後,用一團正燃燒旺盛的紙迅速丟進罐內,立即把罐蓋在麵餅上,這樣吸引力更大,對第一次使用者來說,這樣可防止因不慎燒傷皮膚。
感冒是外感風邪侵襲人體的一種外感疾病,所以應選用祛風邪解表證的穴位,常用撥罐的部位是選三大穴位,一個是大椎穴,另二個分別是肺俞、風門穴,每天選穴兩個,三個穴位交替選用。
拔罐的時間也很重要,大火罐吸力較強,每次可以撥5-10分鐘,小罐吸力相對弱,每次可以拔10-15分鐘,早晚各一次,堅持3-5天。
拔罐過程中,如感到頭暈、心悸、脈搏變弱,應迅速取下大罐,喝一些開水一般能夠緩解。初次使用及兒童、體弱等易發生意外反應的患者,宜選小罐。拔罐時間不能太長,以免引起氣胸。拔罐後局部有些潮紅、搔癢,不要亂抓,經幾小時後即可消散,如果起罐後出現小泡,用消毒針刺破流出液體後,塗以龍膽紫藥水,以免感染。另外還要注意室內溫度,以免再次受涼。呃逆的拔罐療法
呃逆俗稱「打嗝」,是指氣逆上沖,喉問呃呃連聲,聲短而頻繁,不能自制的一種病證,甚則妨礙談話、咀嚼、呼吸、睡眠等。呃逆可單獨發生,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後不治而愈,但也有個別病例反覆發生,雖經多方治療仍遷延數月不愈。多在寒涼刺激,飲食過急、過飽,情緒激動,疲勞,呼吸過於深頻等誘因下引發。一般分為胃寒氣逆和氣滯痰阻2型。
一、胃寒氣逆
(一)癥狀
呃逆沉緩有力,其呃得熱則減,遇寒加重,惡食冷飲,喜飲熱湯,胃脘部不舒,口淡不渴,或有過食生冷、寒涼史,或於受寒後發病。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水突、膻中、巨闕、關元、內關。
(2)定位 水突: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見圖2-17-1)。
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見圖2-17-2)。
圖 2-17-1 水突 圖 2-17-2 膻中、巨闕、關元
巨闕: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見圖2-17-2)。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7-2)。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後拔罐(除水突外)留罐15分鐘,每日1次,呃止即止。
2.方法二
(1)選穴 膈俞、脾俞、胃俞、內關、中脘、足三里。
(2)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5-1]。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3]。
圖 2-17-3 膈俞、脾俞、胃俞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3]。
內關:見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呃止即止。
二、氣滯痰阻
(一)癥狀
呃逆連聲,胸脅脹滿,或腸鳴排氣,或呼吸不利,或噁心噯氣,頭目昏沉,食欲不振,或見形體肥胖,平時多痰。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膈俞、肝俞、膽俞、膻中、中脘、期門。
(2)定位 膈俞:見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 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4]。
圖 2-17-4 膈俞、肝俞、膽俞
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4]。膻中:見前。
中脘:見前。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5-2)。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天突、膈俞、內關、俠溪、太沖。
(2)定位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見圖2-1-16)。
內關:見前。
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膈俞: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注意日常飲食,少食生冷,吃飯時注意力集中,細嚼慢咽,不大聲說話,不看書報,不暴飲暴食。
(2)注意胃脘部保暖,調適情志,心情開朗,多做戶外鍛煉。
(3)如呃逆見於危重病後期,正氣虛敗,呃逆不止,飲食不進,出現虛脫傾向者,預後不良,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四、病例
馬某,男性,42歲。因晨跑呼吸冷空氣後起病,呃逆頻頻,其呃得熱則減,遇寒加重,雖經服阿托品、安定等藥物治療,呃逆仍遷延反覆發作2月余。穴取水突、膻中、巨闕、關元、內關,採取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經治療3次後癥狀消失,未見複發。
失眠的拔罐療法
失眠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證。輕者入睡困難,有入睡後易醒,有醒後不能再入睡,亦有時睡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睡。一般分為心脾兩虛、肝鬱氣滯、心腎不交3型。
一、心脾兩虛
(一)癥狀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伴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昧,面色少華,或脘悶納呆。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心俞、脾俞、內關、神門。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25-1)。
圖 2-25-1 內關、神門
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魚際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圓骨)的橈側,掌後第1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緣,見圖2-25-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足三里、三陰交、神門。
(2)定位 神門:見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l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肝鬱氣滯
(一)癥狀
失眠伴急躁易怒,嚴重者徹夜不能入睡,伴有胸悶脅痛,不思飲食,口苦而干。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肝俞、內關、神門、太沖。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內關:見前。
神門:見前。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神門、內關、肝俞3穴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太沖穴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肝俞、膽俞、內關、陽陵泉。
(2)定位 肝俞:見前。
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7-4]。
內關:見前。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每日1次,每次留罐10分鐘,5次為1療程。
三、心腎不交
(一)癥狀
失眠伴心悸不安,口乾咽燥,顴紅面赤,腰膝酸軟。
(二)治法
(1)選穴 心俞、腎俞、內關、神門。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內關:見前。
神門: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調適情志,喜怒有節,開闊心胸,淡泊名利,勞逸結合,起居規律,晚餐清淡,按時睡眠。
(2)積極查治可能引發本病的原發病證。
五、病例
徐某,女性,38歲。失眠2年,加重1月余,終日不得眠,或眠後易醒,胃納不佳,精神疲倦,心悸健忘,曾服用中、西藥效果不明顯。患者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細弱。穴取神門、內關、心俞、脾俞,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1療程。治療1療程後,每夜可安睡4個小時,精神轉佳,胃納有所改善。繼續以前法治療,連續治療4療程後,諸症消失。
便秘的拔罐療法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排便間隔時間過長,糞質乾結,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多伴有腹部不適的病證。引起病變的原因有久坐少動、食物過於精細、缺少纖維素等,使大腸運動緩慢,水分被吸收過多,糞便於結堅硬,滯留腸腔,排除困難。還有因年老體弱,津液不足;或貪食辛辣厚味,胃腸積熱;或水分缺乏;或多次妊娠、過度肥胖等,皆可導致便秘。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實證便秘和虛證便秘2型。
一、實證便秘
(一)癥狀
大便乾結,腹中脹滿,伴有口乾口臭,小便短赤;或伴有胸脅滿悶,噯氣呃逆等。(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大腸俞、支溝、天樞、上巨虛。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4]。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4]。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4-6)。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0-1)。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當犢鼻穴向下,直量兩次4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合谷、曲池、中脘、天樞、行間。
(2)定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1-5)。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5-1]。
天樞:見前。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l、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 際處(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虛證便秘
(一)癥狀
大便乾結,欲便不出,腹中脹滿,伴有便後乏力,汗出氣短;或伴有心悸氣短,失眠健忘;或伴有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冷痛,拘急,怕按揉,或腰膝酸冷。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神闕、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
(2)定位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見圖2-18-1)。
天樞: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18-1)。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8-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3)拔罐方法 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圖 2-18-1 神闕、天樞、氣海、關元
(1)選穴 脾俞、腎俞、天樞、三陰交、照海。
(2)定位 脾俞:見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3]。
天樞:見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2-18-2)。
圖 2-18-2 照海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l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留罐15分鐘,每日1次,l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注意飲食節制,忌食生冷,忌暴飲暴食,忌辛辣油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2)多參加戶外體育鍛煉,常做收腹和提肛練習,增強腸蠕動功能。
四、病例
甘某,女性,65歲。便秘2年余,通常3~5天排便1次,大便需久蹲方出,便後腳麻身倦,偶於便前出現左下腹疼痛現象,排氣排便後疼痛消失。便質軟,無黏液及膿血。腹部觸診無壓痛,皮膚溫度以下腹部較上腹部低,舌質淡而邊有齒印,苔薄白,兩脈細弱。診斷為虛秘。穴取神闕、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採取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治療第2天排便1次,自述排便較容易,時間有所縮短。堅持連續治療10天後,每天均解大便。囑患者經常用艾條灸足三里、關元,以益氣保健。隨訪1年,除大便偶有2天解1次外,基本恢復正常。
健忘的拔罐療法
大腦是使用頻率最高也最容易疲勞的器官。長時間用腦,不注意休息,可引起腦漲、反應遲鈍、思維能力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功能逐步減弱,腦力逐漸減退,出現記憶力差、健忘等癥狀。進入老年,腦力減退更明顯。一般分為心脾不足和腎虛2型。
一、心脾不足
(一)癥狀
健忘失眠,精神疲倦,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口淡乏味,心悸心慌,面色蒼白。
(二)治法
(1)選穴 膏肓、心俞、脾俞、內關、足三里。
(2)定位 膏肓: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大椎穴往下推4個椎骨,其下緣旁開4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圖 2-8-1 膏肓、心俞、脾俞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l橫指 (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之後上述各穴行溫和灸15~20分鐘,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溫熱感明顯為止。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二、腎虛
(一)癥狀
健忘失眠,精神疲倦,腰膝酸軟,頭髮早白,下午或夜間安靜時容易出汗,胸中煩熱,男性可見滑精、早泄,女性可見不孕,性慾減退。
(二)治法
(1)選穴 百會、膏肓、腎俞、志室、內關、關元。
(2)定位 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8-2)。
膏肓:見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3]。
志室: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4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3)。
內關:見前。
圖 2-8-2 百會 圖 2-8-3 膏肓、腎俞、志室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7-5)。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除百會外)拔罐後留罐10分鐘,之後上述各穴行溫和灸15~20分鐘,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皮膚有溫熱、舒適感為止。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調適情志,勞逸結合,多參加戶外活動;不過度熬夜,保證充足睡眠;常梳頭,晨起睡前用木梳排梳頭皮3~5分鐘,有醒腦健腦功效。
(2)增加營養,適當增加各種肉類食物,保持身體有足夠的能量供給。
四、病例
范某,女性,54歲。記憶力減退1年余,遇事善忘,伴有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自覺吸氣不夠,四肢乏力,時有心悸失眠。採用拔罐療法,穴取脾俞、心俞、內關、足三里、膏肓,採取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之後行溫和灸20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10次為1療程。治療5次後,覺上述癥狀稍有減輕,繼續以上法鞏固治療2療程,諸症痊癒。
驚悸的拔罐療法
驚悸是指氣血虛弱,痰飲瘀血阻滯心脈,心失所養,心脈不暢等引起的以驚慌不安、心臟急劇跳動、不能自主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本病臨床多為陣發性,有時也有呈持續性者,並伴有胸痛、胸悶、喘息、吸氣不夠、頭暈和失眠等癥狀。一般分為心氣虛,膽怯易驚和心脾兩臟虛損2型。
一、心氣虛、膽怯易驚
(一)癥狀
心悸不寧,善驚易怒,稍驚即發,勞累則加重,兼有胸悶氣短,自汗出,坐卧不安,不願聞及聲響,少寐多夢而易驚醒。
(二)治法
1.方法一(1)選穴 心俞至膽俞的連線、內關、關元。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7-1]。
圖 2-7-1 心俞至膽俞
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7-1]。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5-5)。
(3)拔罐方法 梅花針以輕度手法叩刺內關穴,以出血點較多為度,然後拔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同時在心俞至膽俞的直線上塗抹萬花油,用火罐吸定後來回走罐,至皮膚潮紅為止。然後配合艾灸關元穴,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溫熱感明顯為止。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心俞、膽俞、巨闕、間使、神門。
(2)定位 心俞:見前。
膽俞:見前。
巨闕: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見圖2-7-2)。
圖 2-7-2 巨闕
間使: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7-3)。
圖 2-7-3 間使
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魚際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圓骨)的橈側,掌後第一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緣,圖2-7-4]。
圖 2-7-4 神門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心脾兩臟虛損
(一)癥狀
心跳不安,氣短,失眠多夢,思慮勞心則加重,多伴有神疲乏力,眩暈健忘,面色無華,口唇色淡,食少腹脹,大便稀爛。
(二)治法
(1)選穴 心俞、脾俞、內關、氣海、關元。
(2)定位 心俞:見前。
脾俞:在背部,當第ll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 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4]。
內關: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關元: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之後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10次為1療程。
圖 2-7-5 氣海、關元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驚悸不僅可改善和控制癥狀,而且對於疾病本身也有治療作用,堅持治療,效果顯著;但在器質性心臟病出現心衰如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等癥狀傾向時,則應針對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措施。
(2)日常起居要有規律,清心寡欲,調適情志,不怒不怨,心態平和。
(3)注意營養,鍛煉身體,增強抵禦外邪入侵的能力。
四、病例
朱某,女性,34歲。患者近1年多以來,經常發生心胸部憋悶感,心慌心悸,稍受驚嚇即發作,睡眠差,多夢而容易驚醒,癥狀常與受驚、情緒不佳、勞累等有關,長期服用安神定志丸、心脈通等藥物治療,未見明顯效果。後配合拔罐療法,穴取心俞、膽俞、內關,梅花針叩刺內關穴,用火罐吸定,留罐10分鐘;同時心俞至膽俞用火罐吸定後來回走罐,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經7次治療後,自覺癥狀減輕,後鞏固治療2療程,基本痊癒。
咳嗽的拔罐療法
咳嗽是機體對侵入氣道的病邪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古人以有聲無痰為之咳,有痰無聲為之嗽。臨床上二者常並見,通稱為咳嗽。根據發作時特點及伴隨癥狀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及風燥咳嗽3型。
一、風寒咳嗽
(一)癥狀
咳嗽聲音較重,咽癢,咳痰較稀薄,色白,多兼有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痛,怕冷,發熱,無汗等。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肺俞、身柱、風門、外關。
(2)定位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
身柱: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2-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 取穴部位,見圖2-2-1]。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2)。
圖 2-2-1 肺俞、身柱、風門 圖 2-2-2 外關
(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分鐘,每日1次。
2.方法二
(1)選穴 天突、肺俞、大椎。
(2)定位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見圖2-1-16)。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2)。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2]。
(3)拔罐方法 大椎穴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以輕度手法叩刺大椎穴,以稍有出血點為度,然後拔罐,出血量以較少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天突和肺俞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二、風熱咳嗽
(一)癥狀
咳嗽頻繁、劇烈,氣粗或咳聲沙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多兼有咳時出汗,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體酸軟,怕風,身體發熱。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曲池。
(2)定位 大椎:見前。
肺俞:見前。
風門:見前
曲池:屈肘,肱橫紋橈側端凹陷中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1-5)。
(3)拔罐方法 大椎、曲池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以輕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點較多為度,然後拔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風門、肺俞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三、風燥咳嗽
(一)癥狀
乾咳,連聲作嗆,無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多伴有喉嚨發癢,唇鼻乾燥,咳甚則胸痛,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咽干而痛,或鼻塞,頭痛,微寒,身熱。
(二)治法
(1)選穴 風門、肺俞、孔最、外關。
(2)定位 風門:見前。
肺俞:見前。
孔最: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見圖2-2-3)。
外關:見前。
圖 2-2-3 孔最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以輕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點較多為度,然後拔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每日1次。
四、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療效較好,但必須及時治療,徹底治癒,防止轉化成慢性。
(2)慢性支氣管炎主要誘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支氣管炎患者要注意加強戶外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戒除煙酒對預防支氣管炎有重要意義。
(4)若拔罐療效不顯著,應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防止延誤病情。
五、病例
陳某,男性,45歲。有8年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症見咳嗽多痰,痰黃稠,晨起和晚寢時加劇,伴有咽痛、聲音嘶啞,曾使用過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對大椎、曲池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以輕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點較多為度,然後拔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風門、肺俞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治至第3天,痰咳癥狀開始略有減輕,堅持治療半個月後,痰咳明顯減輕。數月後受涼癥狀又有加重趨勢,再用本法治療4天,癥狀基本消失。
糖尿病的拔罐療法
糖尿病是一種機體內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質代謝功能紊亂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早期可無癥狀,發展至癥狀期主要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三多)及體重減輕(一少)等,尿糖、血糖增高。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又稱「消渴」,可以分為上消(肺消)、中消(胃消)和下消(腎消),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微血管病變,最後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一般分為上消、中消、下消3型。
一、上消(肺熱津傷)
(一)癥狀
煩渴,喜愛飲水,飲水量多且頻繁,飲後仍覺口乾舌燥,排尿次數增多,能吃但身體漸瘦,兼有面色不華,大便秘結,四肢乏力,皮膚乾燥。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曲池、魚際、三陰交。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6)。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4-1)。
魚際:第l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見圖2-4-1)。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或閃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閃罐法,每穴閃拔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l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肺俞、心俞、尺澤、魚際。
(2)定位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1]。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一1]。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2-26-1)。圖 2-26-1 尺澤、魚際
魚際: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見圖2-26-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或閃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閃罐法,每穴閃拔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中消(胃熱熾盛)
(一)癥狀
能食易飢,飯量大增,多食不知飽,伴有口渴欲飲,尿頻量多,神疲乏力,手足心熱。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中脘、三陰交、內庭。
(2)定位 大椎:見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5-1]。
三陰交:見前。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12-2)。
(3)拔罐方法 大椎、三陰交、中脘3穴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內庭穴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內庭。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l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3]。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l橫指 (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見前。
內庭:見前。
(3)拔罐方法 內庭穴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其餘各穴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三、下消(腎臟虧虛)
(一)癥狀
尿頻量多,多飲多尿,甚則飲多少水,小便就排出多少尿液,口乾欲飲,形體消瘦,伴有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盜汗。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關元、三陰交、太沖。
(2)定位 大椎:見前。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8-1)。
三陰交:見前。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大椎、三陰交、關元3穴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太沖穴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肝俞、腎俞、太溪、太沖。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一19-6]。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6-2]。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圖 2-26-2 太溪
太沖:見前。 (3)拔罐方法 太沖穴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其餘各穴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消渴,對於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情較重患者應配合藥物治療。
(2)必須嚴格控制飲食,在拔罐治療的同時,給患者定出合適的食譜、食量,日常生活按醫囑進餐,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多吃蔬菜、含蛋白質及脂肪豐富的食物。
(3)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拔罐針器必須嚴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拔罐時候注意盡量避免燙傷皮膚,以免引起皮膚感染。
(4)如發現患者有噁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嗜睡,甚者昏迷、呼吸深大而快、呼氣中有酮味(爛蘋果味),甚至血壓下降、循環衰竭,是糖尿病引起酸中毒,病情危險,宜往醫院診治,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五、病例
馬某,男性,40歲。多飲、多尿半年余.煩渴,喜愛飲水,飲水量多且頻繁,每日白天飲水2暖瓶,夜間1暖瓶,飲後仍覺口乾舌燥,小便次數增多,能吃但身體漸瘦,兼有頭暈耳鳴,面色不華,四肢乏力,皮膚乾燥,一直用西藥治療,但血糖、尿糖未能控制在正常範疇。穴取大椎、曲池、魚際、三陰交,採取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治療1療程後,多飲、多尿癥狀明顯緩解,余症也有所減輕,繼續鞏固治療3療程,諸症均消失。繼續用西藥治療,血糖、尿糖可控制到正常範圍,隨訪2年未複發。
感冒的拔罐療法
感冒是一種外感風邪或時行病毒所引起的發熱性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喉腫痛、脈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寒冷季節為多,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由於外感病邪不同,感冒分風寒、風熱和暑濕3型。
一、風寒感冒
(一)癥狀
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背部膀胱經穴。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1)。
背部膀胱經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和3寸(見圖2-l-1)。
(3)拔罐方法 採用走罐法。走罐處塗以薑汁作潤滑劑,來回走罐以皮膚呈紫紅色為度,最後將罐留在大椎、肺俞上20分鐘。也可採用排罐法,留罐20分鐘,每日1次,病癒即止。
2.方法二
(1)選穴 大椎、肺俞、合谷、列缺。
(2)定位 大椎:見前。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 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2)。
圖2-1-1 大椎、背部膀胱經穴 圖2-1-2 大椎、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列缺: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①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為取穴部位;②腕關節掌屈,在橈骨莖突上方可摸到一裂隙處,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
圖2-1-3 合谷 圖2-1-4 列缺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用閃火法將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鐘。每日1次,病癒即止。
二、風熱感冒
(一)癥狀
以惡寒輕、發熱重、頭痛、有汗、流濁涕、痰黃稠、口渴、舌苔薄黃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合谷、曲池、尺澤。
(2)定位 大椎:見前。
曲池:屈肘,肘橫紋橈側端凹陷中(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1-5)。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2-1-6)。
合谷:見前。
圖2-1-5 曲池 圖2-1-6 尺澤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用閃火法將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鐘。每日1次,病癒即止。
2.方法二
(1)選穴 太陽、印堂、曲池、合谷。
(2)定位 太陽: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見圖2-l-7)。
印堂: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1-8)。
曲池:見前。
合谷:見前。
圖2-1-7 太陽 圖2-1-8 印堂
(3)拔罐方法 採用針罐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5分鐘。
三、暑濕感冒
(一)癥狀
多見於夏季,感受當令暑邪,暑多夾濕,暑濕並重,以發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頭痛、頭脹、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肺俞、至陽、陰陵泉、足三里、曲澤、委中。
(2)定位 肺俞:見前。
至陽: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
陰陵泉: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0]。
足三里: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外側1橫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圖2-1-9 肺俞、至陽 圖2-1-10 陰陵泉 圖2-1-11 足三里
曲澤:肘橫紋上,當肱二頭肌肌腱的尺側緣(見圖2-l-12)。
委中: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間(見圖2-1-13)。
圖2-1-12 曲澤 圖2-1-13 委中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留罐15~2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闕。
(2)定位 肺俞:見前。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4]。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4)。
天寒: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見圖2-1-16)。
膻中: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見圖2-1一15)。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見圖2-1-15)。
圖2-1-14 肺俞、心俞 圖2-1-15 膻中、神闕 圖2-1-16 天突
(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17歲以下兒童只拔肺俞、神闕 2穴),留罐15分鐘,每日1次。
四、對症治療
感冒常伴有項痛、腹脹便溏、咳嗽喉痛、頭痛鼻塞等癥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
(一)項痛
(1)配穴 背部膀胱經穴。
(2)定位 背部膀胱經穴:見前。
(3)拔罐方法 採用走罐法。
(二)腹脹便溏
(1)配穴 天樞。
(2)定位 天樞:平臍中,距前正中線2寸(見圖2-1-17)。
(3)拔罐方法 採用留罐法。
(三)咳嗽咽喉痛
(1)配穴 天突、少商。
(2)定位 天突:見前。
少商: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見圖2-l-18)。
圖2-1-17 天樞 圖2-1-18 少商
(3)拔罐方法 天突穴採用留罐法,少商穴點刺出血即可。
(四)頭痛鼻塞
(1)配穴 太陽、印堂。
(2)定位 見前。
(3)拔罐方法 採用留罐法。
五、注意事項
(1)拔罐環境要注意避風保暖,防止受涼。
(2)在冬春疾病流行季節要做好預防工作,經常從事戶外耐寒鍛煉,提高抗病能力;常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3)拔罐法治療感冒,臨床效果較好,如感冒初期進行拔罐,一般1次可獲痊癒。如感冒癥狀較重者,拔罐1~3次也會明顯好轉或痊癒。個別效果不顯者應及時配合其他方法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4)血罐法出血量的多少,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和病情的輕重而靈活掌握;走罐時,注意負壓不宜過大,以防因疼痛太劇使病人無法接受治療。
(5)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減少本病的發生。經常拔罐足三里穴,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每周拔罐l~2次,連續4周,對於易患感冒者有預防效果。
六、病例
李某,男,18歲。感冒3天,伴發熱惡寒,咳嗽無痰,咽癢而痛,鼻塞頭痛,周身酸痛,乏力,曾服感冒通,效果不明顯。取大椎、肺俞、曲池穴,用梅花針叩刺大椎、肺俞、曲池穴後,在大椎與肺俞穴之間塗萬花油,用走罐方法,至皮膚潮紅,於大椎、肺俞、曲池穴拔罐。次日諸症基本消失,僅稍有咳嗽、咽痛,加用天突、少商繼續拔罐治療,治療2次而愈。
哮喘的拔罐療法
哮喘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引觸,導致痰阻氣道,氣道攣急,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所致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卧。引發哮喘的原因有多種,主要病因為過敏原刺激和肺部病毒感染。常見的過敏原有花粉、灰塵、黴菌、吸煙、化學氣體及動物皮屑等。本病有季節性發病或加重的特點,常先有噴嚏、咽喉發癢、胸悶等先兆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迅速出現哮喘。根據發作時特點及伴隨癥狀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寒哮、熱哮及脾肺虛弱、氣虛乏力3型。
一、寒哮
(一)癥狀
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伴有咳嗽,痰少咳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面色晦暗帶青色,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發,或怕冷,無汗,身體疼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定喘、風門、肺俞、膻中。
(2)定位 定喘: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見圖2-3-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1]。圖 2-3-1 定喘、風門、肺俞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1]。
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見圖2-l-15)。
(3)拔罐方法 火罐法。留罐10分鐘。各穴以皮膚出現瘀血為度,若不慎起泡,起罐後不挑破水泡,用消毒紗布敷蓋固定即可,待水泡自行吸收結痂。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肺俞、尺澤、列缺、天突。
(2)定位 肺俞:見前。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2-l-6)。
列缺: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①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為取穴部位;②腕關節掌屈,在橈骨莖突上方可摸到一裂隙處,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見圖2-1-16)。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除天突外)行艾條溫和灸,之後拔罐(除列缺外)並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熱哮
(一)癥狀
氣粗息涌,喉中痰嗚如吼,胸脅脹悶,伴有咳嗽頻作,咳痰色黃,黏濁稠厚,咳吐不利,煩悶不安,不惡寒,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豐隆。
(2)定位 肺俞:見前。
風門:見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2)。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圖 2-3-2 豐隆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各穴用輕叩刺,待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鐘,以局部有少量血點冒出皮膚為度。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中府、膻中、孔最、合谷、豐隆。
(2)定位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兩手叉腰正立,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處是雲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向下平第1肋間隙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3)。
圖 2-3-3 中府、膻中
膻中:見前。
孔最: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見圖2-2-3)。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l-3)。
豐隆:見前。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各穴用輕叩刺,待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鐘,以局部有少量血點冒出皮膚為度。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脾肺虛弱、氣虛乏力
(一)癥狀
咳喘氣短,稍運動則加劇,咳聲較低,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慾減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選穴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上脾俞穴到大腸俞穴,大椎、肺俞、腎俞。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4]。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4]。
大椎:見前。
肺俞:見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5]。
圖 2-3-4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上脾俞穴到大腸俞穴 圖 2-3-5 大椎、肺俞、腎俞
(3)拔罐方法 先採用走罐法,膀胱經從脾俞穴到大腸俞穴上塗抹萬花油,用大號玻璃罐來回走罐,待皮膚出現紅色痧點為度,接著採用留罐法,將罐具留在大椎、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留罐10分鐘,10次為1療程,2個療程間隔5天。
四、對症治療
若病人喘急,可配合在魚際穴針灸,用捻轉提插手法,直至病人喘息漸平息時方可出針。
五、注意事項
(1)輕度哮喘可用單純拔罐法治療,重度哮喘應配合藥物治療。 (2)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避免接觸過敏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忌生冷、辛辣、肥甘等食物,忌食易引起哮病發作的食物,避免接觸誘發因素,戒除煙酒,戒煙是減少哮喘發作和防止病情加重的條件之一。
六、病例
於某某,男,45歲。因感冒引起咳嗽、喘息10個月,伴心悸、胸悶、氣短,張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痰呈白色泡沫狀,咳吐不爽。聽診:雙肺滿布哮鳴音,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穴用大椎、肺俞、膻中、魚際,選用火罐法,留罐10~15分鐘。大椎穴以皮膚出現瘀血為度,若不慎起泡,起罐後不挑破水泡,用消毒紗布敷蓋固定即可,待水泡自行吸收結痂。若病人喘急,可配合在魚際穴針灸,用捻轉提插手法,直至病人喘息漸平息時方可出針。拔罐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1療程後癥狀明顯減輕,痰少易咳出,聽診有輕度哮鳴音。2療程後哮喘已止,雙肺哮鳴音消失,後患感冒亦未引起哮喘。
痛經的拔罐療法
痛經是指婦女月經來潮時及行經前後出現小腹脹痛和下腹劇痛等癥狀。痛經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原發性痛經是指月經初潮時就有發生,婦檢時生殖器官並無器質性病變者;繼發性痛經是因子宮內膜移位,急、慢性盆腔炎,子宮狹窄、阻塞等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疼痛。按病因、疼痛性質及其發生時間不同主要分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及氣血虛弱3型。
一、氣滯血瘀
(一)癥狀
經前或行經第一二天,小腹脹痛,怕按,甚則小腹劇痛而發生噁心、嘔吐,伴胸脅作脹,或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凈疼痛消失。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膈俞、肝俞、次髎、中極、血海。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圖 5-2-1 膈俞、肝俞、次髎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6-1)。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膈俞、肝俞兩穴用梅花針叩刺出血,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氣海、曲泉、三陰交、太沖。
(2)定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18-1)。
曲泉: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面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屈膝端坐,當膝內側高骨(股骨內上髁)後緣,位於兩筋前方,腘橫紋頭上方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2]。
圖 5-2-2 曲泉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1-6)。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太沖穴用梅花針叩刺出血,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寒濕凝滯 (一)癥狀
月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自覺冷痛,得溫熱則疼痛減輕,按小腹覺疼痛加重,經量少,經色暗黑或有血塊,或有怕冷、身疼。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腎俞、中極、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中極:見前。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水道、中極、地機、三陰交。
(2)定位 水道: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見圖5-2-3)。
圖 5-2-3 水道、中極
中極:見前。
地機: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陰陵泉下3寸,脛骨內側緣,見圖5-1-6)。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氣血虛弱
(一)癥狀
經後一二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喜歡揉按腹部,月經量少,色淡質薄,或神疲無力,或面色差,或食少,大便清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氣海俞、關元、足三里。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氣海俞: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卧,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第2腰椎往下摸1個椎體,即為第3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2]。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5-1-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次髎、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脾俞:見前。
次髎:見前。
氣海:見前。
足三里:見前。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痛經效果較好,但療程較長,一般要連續治療2~3個月經周期,患者要有信心配合治療。
(2)治療期間要注意飲食的調節,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戒煙酒,保暖防寒,保持心情舒暢,消除緊張和壓力,經期不宜洗冷水浴和游泳,忌過性生活。
(3)要積極查治可能引發痛經的原發病症。
五、病例
呂某,女性,24歲。未婚,月經15歲初潮,經量一貫偏少,有血塊,經色較暗。每次行經期間均出現小腹脹痛,疼痛劇烈時甚至有噁心嘔吐、出冷汗、四肢冰冷等癥狀,需服用止痛藥止痛。穴取血海、膈俞、肝俞、中極、次髎,採取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點刺出血,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施術當天疼痛明顯減輕,用該法在以後每次月經前約3天開始施術,每日1次,連續施術3療程,結果2年來除經期偶有小腹隱痛、輕微腰酸之外,未見劇烈疼痛出現。
月經不調的拔罐療法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周期、時間長短、顏色、經量、質地等發生異常改變的一種婦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月經時間的提前或延後、量或多或少、顏色或鮮紅或淡紅、經質或清稀或赤稠,並伴有頭暈、心跳快、心胸煩悶,容易發怒、夜晚睡眠不好、小腹脹滿、腰酸腰痛、精神疲倦等癥狀。大多患者都由於體質虛弱、內分泌失調所致。大致分為腎虛、氣滯血瘀、血熱3型。
一、腎虛
(一)癥狀
月經周期先後無定,量少,色淡紅或暗紅,經質清稀。腰膝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或小腹自覺發冷,或夜尿較多。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腎俞、氣海、關元、三陰交、照海。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2]。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7-5)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1-1)。
圖 5-1-1 三陰交、照海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5-l-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腎俞、命門、氣穴、關元、太溪。
(2)定位 腎俞:見前。
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氣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圖5-1-2)。
關元:見前。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6-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圖 5-1-2 氣穴、關元
二、氣滯血瘀
(一)癥狀
月經或提前或延後,經量或多或少,顏色紫紅,有血塊,月經過程不順利;或伴小腹疼痛,怕按;或有脅肋部、乳房、少腹等脹痛,胸部不舒服。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膈俞、肝俞、期門、中極、血海。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5-2)。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6-1)。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膈俞、肝俞兩穴用梅花針點叩刺出血,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歸來、血海、蠡溝、三陰交、太沖。
(2)定位 歸來: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上1橫指處,再旁開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1-3)。
血海:見前。
蠡溝: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見圖5-1-4)。
圖 5-1-3 歸來 圖 5-1-4 蠡溝、三陰交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1-4)。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太沖穴用梅花針點刺出血,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余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再艾灸歸來穴約15分鐘,以局部紅暈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血熱
(一)癥狀
月經提前,量多,顏色深紅或紫紅,質稠黏,有血塊;伴心胸煩悶、容易發怒,面色發紅,口乾,小便短黃,大便秘結。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曲池、中極、三陰交、隱白。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7-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中極:見前。
三陰交:見前。
隱白: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足大趾內側,由大趾趾甲內側緣與下緣各作一垂線之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1-5)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曲池、大椎及隱白三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ml為度,余穴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血海、地機、三陰交、行間。
(2)定位 血海:見前。
地機: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陰陵泉下3寸,脛骨內側緣,見圖5-1-6)。
圖 5-1-5 三陰交、隱白 圖 5-1-6 地機、三陰交
三陰交:見前。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1、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3)拔罐方法 行間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余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患者要注意飲食的調節,保暖防寒,勞逸結合,心情樂觀;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注意經期衛生,經期忌過性生活。
五、病例
甘某,女性,25歲。月經先後不定期5年,或提前1周,或錯後十餘日,月經量不多,經質清稀,伴有腰膝酸軟,胃納不佳,少腹脹痛。穴取腎俞、關元、氣海、照海、三陰交,採取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條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之後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2療程後患者上述癥狀有所改善,繼續以上法鞏固治療1療程,諸症悉愈,隨訪半年未見複發。
產後缺乳的拔罐療法
產後缺乳是指婦女產後乳汁分泌量少或無,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現代醫學認為,產後缺乳與孕前、孕期乳腺發育不良,或產婦體質虛弱,或分娩出血過多,或哺乳方法不對,或產婦過度疲勞,或產後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一般分為氣血虛弱、肝鬱氣滯2型。
一、氣血虛弱
(一)癥狀
產後乳汁少甚至全無,乳汁稀薄,乳房柔軟無脹感。面色無光澤,容易疲勞,飲食量少,時有不自主心跳加快,自覺吸氣不夠。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肩井、心俞、脾俞、膻中、足三里。
(2)定位 肩井:在肩上,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見圖5-8-1)。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8-1]。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8-1]。
圖 5-8-1 肩井、心俞、脾俞
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見圖2-3-3)。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乳根、氣海、關元、足三里。
(2)定位 脾俞:見前。
乳根: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見圖5-8-2)。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7-5)。
足三里: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除乳根外),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圖 5-8-2 乳根
二、肝鬱氣滯
(一)癥狀
產後乳汁少,濃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脹滿而痛。胸脅脹滿,鬱悶不適,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熱。
(二)治法
(1)選穴 肩井、肝俞、膻中、少澤、太沖。
(2)定位 肩井:見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8-3)。
膻中:見前。 少澤: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沿手小指指甲底部與尺側緣引線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8-4)。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圖 5-8-3 肩井、肝俞 圖 5-8-4 少澤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太沖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膻中、期門、內關、太沖。
(2)定位 膻中:見前。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8-5)。
圖 5-8-5 膻中、期門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25-1。
太沖: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太沖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調適情志,心情愉快,將哺乳看成是人生最快樂和最神聖的工作,排除缺乳的精神壓力,配合治療。
(2)增加營養,調整菜譜,多吃既有營養又可催乳的煲湯,同時作人工吸乳的鍛煉,建立嬰兒的吸吮反射。
四、病例
吳某,23歲。首胎產後乳汁分泌少,乳汁稀,乳房柔軟,胃納不佳,面色差,神疲乏力。產後20多天以來,雖服中藥治療,未見明顯效果。穴取心俞、脾俞、足三里、膻中、肩井、採取灸罐法,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在治療過程中,囑每日增加餵奶的次數和時間。讓嬰兒多吸乳頭,以刺激生乳。治療1療程覺乳汁分泌增多,精神好轉,繼續上法鞏固治療1療程,痊癒。
產後腹痛的拔罐療法
產婦在分娩後由於子宮收縮而引起的腹痛叫做產後腹痛。臨床癥狀是產後1~2天出現腹痛,3~4天自行消失。重症患者持續時間較長,哺乳時腹痛明顯,同時子宮變硬,惡露增加。一般分為血虛、血瘀2型。
一、血虛
(一)癥狀
產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喜揉,惡露量較少,舌淡質稀。頭暈眼花,自覺時有心跳加快,容易受驚,大便秘結。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關元、中極、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血瘀
(一)癥狀
產後小腹刺痛,怕按,惡露量少,流出不暢,色紫暗有塊,面色青白,或伴胸脅脹痛。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中極、歸來、血海、三陰交。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極:見前。
歸來: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膈俞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產後腹痛效果顯著,但吸拔力不可過大;產後要注意腹部保暖,宜食溫胃、潤腸、暖腹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2)如子宮內有殘留物而引發產後腹痛或出血過多,並發感染癥狀時,應採取中西醫藥物治療。 四、病例
彭某,女性,26歲。首胎順產後7天,仍覺腹部疼痛,有陣發性加劇,拒按,疼痛劇烈時大汗出,面色青白,惡露不盡,量少排出不暢,曾用「生化丸」無效。穴取中極、膈俞、血海、歸來、三陰交,採取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施術當天疼痛減輕,連續治療2療程後痊癒。
子宮脫垂的拔罐療法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滑至陰道外口,甚至全部脫出陰道外的一種婦科疾病。此病多因產育過多,產道及附近組織過度鬆弛;或在分娩過程中,宮頸及子宮內的韌帶損傷;或分娩後支持組織未能及時恢復正常所引起。臨床癥狀為:下腹、陰道、會陰部有下墜感,伴有腰背酸痛,自覺有物從陰道脫出,行走、勞作、咳嗽、排便、下蹲時更加明顯,且經常反覆發作。發作期常有陰道局部糜爛、分泌物增多、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一般分為氣虛、腎虛2型。
一、氣虛
(一)癥狀
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勞累則加劇,小腹有下墜感,精神差,乏力,不想說話,面色差,小便次數多,帶下量多,色白質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百會、脾俞、胃俞、子宮、三陰交。
(2)定位 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8-2)。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子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見圖5-6-1)。
圖 5-6-1 子宮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4-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除百會外),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
(2)定位 百會:見前。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7-5)。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一4)。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腎虛
(一)癥狀
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有腰酸下墜感,小便次數多,夜間睡眠汗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百會、腎俞、命門、關元、子宮。
(2)定位 百會:見前。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4-1)。
關元:見前。
子宮: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命門、關元、大赫、照海。
(2)定位 命門:見前。
關元:見前。
大赫: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0.5寸,向上1寸,見圖5-6-2)。
圖 5-6-2 關元、大赫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5-1-1)。(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本病治療周期較長,一般需4~7療程方可治癒,患者要有耐心、有信心,配合治療。
(2)避免超重勞動和長期蹲、站位勞動,適當鍛煉,調節飲食,節制房事,加強婦女保健和衛生措施。
(3)產後保持側卧姿勢,防止子宮後傾;保持大便暢通,哺乳期遵醫囑,不宜過長;經常做提肛運動,增加生殖系統各組織的韌性,促進功能恢復。
四、病例
王某,女性。子宮下垂已5年,又因生小孩而癥狀加重,見子宮下移,腹部有下墜感,神疲乏力,面色差,帶下量多,色白清稀。服用補中益氣湯後癥狀有所減輕,但仍反覆發作。穴取脾俞、胃俞、三陰交、子宮、百會,採用灸罐法。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治療3療程後,飲食增多,精神好轉,癥狀逐漸減輕,體重增加,再連續治療2療程後痊癒。
盆腔炎的拔罐療法
盆腔炎是指婦女盆腔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組織受細菌感染後引起的炎症病變。炎症可以是一部分單獨發生,也可以是幾部分同時發生。大多因流產、分娩、產褥、刮宮術消毒不嚴、經期不衛生等,被細菌感染後而引發。本病有急性與慢性之分,急性治療不當,可遷延成慢性。急性期表現為高熱寒戰,下腹脹痛,白帶增多,呈膿樣,有腥臭氣味,伴有腹瀉或便秘;慢性期表現為下腹隱痛及有下墜感,腰骶酸痛,月經失調,痛經,低熱,白帶增多,精神不振,重者可導致不孕症。一般分為寒濕內蘊和濕熱瘀阻2型。
一、寒濕內蘊
(一)癥狀
下腹有脹冷痛感、下墜感,受涼加重,遇暖緩解,帶下增多,色白質稀,或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頭暈神疲乏力,腰骶酸痛,畏寒肢冷,或婚久不孕。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關元、歸來、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歸來: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濕熱瘀阻
(一)癥狀
時有低熱,下腹一側或雙側脹痛、刺痛、熱痛,或有脹痛感、下墜感,勞累後或經期癥狀加重,經期延長,或經量增多,有血塊,血塊流出則疼痛減少,帶下增多,色黃黏稠,有氣味,小便色黃,腰部酸痛,婚後不孕。
(二)治法
(1)選穴 肝俞、腎俞、血海、地機、三陰交。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地機: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肝俞穴用梅花針輕叩刺,再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盆腔炎周期較長,一般需要3~5療程方可見效,癥狀緩解後尚需3~5療程鞏固療效,因此患者要有耐心和信心配合治療。
(2)在拔罐治療本病的同時,要積極查治可能引發本病的其他疾病。
(3)注意經期、產褥期及產後期的個人衛生,避免洗盆浴及不必要的婦科檢查,禁房事。
四、病例
黃某,女性,36歲。確診患慢性盆腔炎近1年。症見下腹疼痛,墜脹怕冷,腰骶酸脹,經期或勞累後加劇,熱敷局部痛脹酸楚感可緩解,白帶多,色質清稀,有時色黃氣臭,月經不調,頭暈,體倦。曾服烏雞白鳳丸數月,癥狀改善不明顯,改用抗生素治療,但因副作用大而中斷。穴取腎俞、關元、歸來、三陰交、陰陵泉,採取灸罐法,用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另囑每晚用艾條溫和灸下腹壓痛處和腰骶酸脹處,各15分鐘。治療2療程後,自覺上述癥狀明顯好轉,再以上法繼續治療3療程,諸症消除。
尿瀦留(癃閉)的拔罐療法
尿瀦留是指膀胱內瀦留大量尿液而不能排出的一種病證,屬於傳統醫學的「癃閉」範疇。傳統醫學認為,小便量少,點滴而下,病勢較緩者稱之為「癃」;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稱之為「閉」。癃為閉之緩,閉為癃之甚,其性則一,故統稱為「癃閉」。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具有發病迅速,病勢較急,膀胱區有銳利疼痛和高度尿意,但不能排尿的特點。發病原因有機械性梗阻和動力性梗阻兩類。前者通常因尿道及膀胱有器質性病變導致;後者由排尿功能障礙所引起。一般分為膀胱濕熱、膀胱麻痹2型。
一、膀胱濕熱
(一)癥狀
小便點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通。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膀胱俞、中極、曲骨、陰陵泉、行間。
(2)定位 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後孔[俯卧位,先摸髂後上嵴內緣下,其與背脊正中線之間為第2骶後孔,平該孔的椎體為第2骶椎,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4-1]。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6-1)。
曲骨: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 (見圖4-6-1)。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3-lO-2]。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l、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圖 4-6-1 中極、曲骨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行間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余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膀胱俞、中極、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膀胱俞:見前。
中極:見前。
陰陵泉:見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膀胱麻痹
(一)癥狀
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阻塞不通,伴有小腹脹滿疼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關元、中極、腰陽關、次髎。
(2)定位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4-1-2)。
中極:見前。
腰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兩髂嵴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l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膈俞、膀胱俞、氣海、中極。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膀胱俞: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中極: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拔罐療法對由排尿功能障礙引起的尿瀦留治療效果較好,在治療同時要積極查治引發尿瀦留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吳某,男性,36歲。闌尾切除術後尿閉3天。症見小腹脹滿,心煩口渴,小便少,尿道灼熱疼痛,查體:膀胱充盈。診斷為急性尿瀦留。穴取中極、曲骨、陰陵泉、曲池、大椎,採取刺絡拔罐法,曲池、大椎2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2穴與餘3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時立即解小便200毫升。連續治療2療程,排尿通暢而痊癒。
帶下的拔罐療法
白帶是指正常婦女陰道內流出的少量白色無味的分泌物。若在經期、排卵期或妊娠期白帶增多,是婦女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婦女陰道分泌物增多,且連綿不斷,色黃、色紅、帶血,或黏稠如膿,或清稀如水,氣味腥臭,就是帶下病證。帶下病患者常伴有心煩、口於、頭暈、腰酸痛、小腹有下墜、腫痛感、陰部瘙癢、小便少,顏色黃,全身乏力等癥狀。一般分為脾腎虛弱和濕毒下注2型。
一、脾腎虛弱
(一)癥狀
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或如鼻涕,如唾液樣,無臭味,面色蒼白或面帶黃色無光澤,神疲乏力,食少,腹脹,便稀薄。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腎俞、命門、三陰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1-6)。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命門、次髎、帶脈、氣海、三陰交、太溪。
(2)定位 命門:見前。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5-4-1)。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5-4-2)。
帶脈: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腋中線上,與通過臍中的水平線相交為取穴部位,見圖5-4-2)。
三陰交:見前。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4-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圖 5-4-1 命門、次髎 圖 5-4-2 帶脈、氣海
圖 5-4-3 三陰交、太溪
二、濕毒下注
(一)癥狀
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綠如膿,或帶血,渾濁如泔米水,有臭穢氣味,陰部瘙癢,小腹隱隱作痛,小便少且黃,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次髎、蠡溝、三陰交、太沖。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次髎:見前。
蠡溝: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見圖5-1-4)。
三陰交:見前。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脾俞、次髎、太沖穴用梅花針叩刺,後在脾俞、次髎穴上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蠡溝、三陰交兩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lo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關元俞、次髎、帶脈、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關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見圖5-4-4)。
圖 5-4-4 關元俞、次髎
次髎:見前。
帶脈:見前。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關元俞、次髎穴用梅花針輕叩刺,再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療法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但要堅持多療程治療,以鞏固療效。
(2)要積極查治導致本病的其他病證。
(3)不吃生冷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酒,注意陰部衛生,節制房事。
四、病例
李某,女性,35歲。帶下色黃已3年,氣味臭穢,質稠量多,口苦咽干,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大便秘結,苔黃膩,脈弦滑數。證屬濕熱帶下,婦科檢查為宮頸炎。穴取次髎、三陰交、中封、行間,採取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出血3毫升,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2療程而愈,隨訪1年未複發。
崩漏的拔罐療法
崩漏是指婦女每次月經快結束時仍繼續有下血癥狀,並且一直淋漓不斷,或不在月經期內陰道大出血。現代醫學認為,崩漏是多種婦科疾病所表現的共有癥狀,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腫瘤等所引發的陰道出血,都屬於崩漏範疇。一般可以分為血熱、血瘀及脾虛3型。
一、血熱
(一)癥狀
經血不按月經正常時間而下,量多,或淋漓不凈,色深紅或紫紅,質地黏稠,口渴喜飲水,自覺胸中煩熱,或有發熱,小便黃或大便乾結。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曲池、中極、水泉、隱白。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7-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5-2-3)。
水泉: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結節內側凹陷處(見圖5-3-1)。
圖 5-3-1 水泉、隱白
隱白: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足大趾內側,由大趾趾甲內側緣與下緣各作一垂線之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3-1)。(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曲池、大椎及隱白3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ml為度,之後上述5穴(除隱白外)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曲池、血海、三陰交、隱白。
(2)定位 曲池: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1-5)。
隱白: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曲池、大椎及隱白三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毫升為度,之後上述4穴(除隱白外)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血瘀
(一)癥狀
經血不按月經正常時間而下,一會兒來,一會兒停止,或一直淋漓不凈,或很久未按時來正常月經,又突然下血,且量多,繼而一直淋漓不斷,色紫暗有血塊,小腹有下墜,脹痛的感覺。
(二)治法
1.方法一(1)選穴 膈俞、中極、血海、三陰交、隱白。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 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中極:見前。 血海:見前。
三陰交:見前。
隱白:見前。
(3)拔罐方法 膈俞穴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叩刺出血,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點冒出皮膚為度。隱白穴用梅花針叩刺出血,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余穴(除膈俞、隱白外)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膈俞、次髎、歸來、氣沖、血海。
(2)定位 膈俞:見前。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歸來: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上1橫指處,再旁開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3-2)。
圖 5-3-2 歸來、氣沖
氣沖: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2寸取穴,見圖5-3-2)。
血海: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膈俞、次髎穴用梅花針叩刺出血,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脾虛
(一)癥狀
經血不按月經正常時間而下,量多之後淋漓不斷,血色淡而質薄,自覺吸氣不夠,精神疲倦,面色蒼白,或面部、肢體有浮腫,手足不溫,或飲食胃口差。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氣海、關元、足三里、隱白。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7-5)。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隱白: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除隱白外),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氣海、中極、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氣海:見前。
中極:見前。
足三里:見前。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崩漏效果顯著,但療程較長,即便癥狀明顯緩解後,還要堅持2~3療程,以鞏固療效。
(2)患者應注意飲食調攝,加強營養,忌食辛辣及生冷飲食,防止過度勞累;絕經期婦女,如反覆多次出血,應作婦科檢查,警惕腫瘤所致。
(3)出血量多時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療,平時多注意出血的期、量、色、質的變化,若出血量驟多不止,宜採用與藥物結合等綜合療法,以免暴傷陰血發生虛脫危象。
(4)要積極查治導致崩漏的其他病證。
五、病例
張某,女性,34歲。3個月前行刮宮術後,出現月經量偏多,經期較過去延長3~5天,本次月經第1~3天血量特別多,服中藥後稍減,血色淡而質薄,在第9天和第10天血量又增多,到第17天仍淋漓不凈,伴頭暈、心悸、疲倦、腰膝酸軟。穴取脾俞、足三里、關元、氣海、隱白,採取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條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之後各穴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施術當天出血量明顯減少,至1療程後見少許淡紅色血液,治至第5天完全乾凈,其餘癥狀也基本消除。治療鞏固治療3療程,諸症悉愈。
慢性前列腺炎的拔罐療法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和生殖系統常見病之一,多發於20~50歲的人群。慢性前列腺炎有排尿延遲、尿後滴尿或滴出白色前列腺液、遺精、早泄、陽痿等癥狀。一般分為濕熱內蘊和脾腎虧虛2型。
一、濕熱內蘊
(一)癥狀
小便次數增多,餘瀝不盡,或小便渾濁,排尿延遲,或見尿道有澀熱感,口渴等,或伴有遺精、早泄、陽痿等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中極、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1-2)。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針罐法。上述各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拔罐後留罐l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脾腎虧虛
(一)癥狀
小便次數增多,餘瀝不盡,或小便渾濁,小腹墜脹,尿意不暢,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勞倦或進食油膩則發作或加重,或伴有遺精、早泄、陽痿等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腎俞、命門、關元、中極。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圖 4-3-1 脾俞、腎俞、命門
腎俞:見前。
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3-1)。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4-1-2)。
中極: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刮痧、針灸等中醫外治法對前列腺炎有較好的療效,因為目前藥物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因而拔罐療法就更有實用價值。
(2)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尿路感染,調整飲食結構,忌食辛辣食物,節制房事,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四、病例
呂某,男性,45歲。反覆尿頻、尿後餘瀝不盡2年余,伴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遺精、陽痿癥狀,自行服用多種補腎壯陽藥物未見明顯好轉。穴取腎俞、中極、關元、命門,採取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自覺癥狀明顯好轉,繼續以前法治療2療程,諸症悉愈。
水腫(腎炎)的拔罐療法
腎炎是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引發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分急性腎炎(中醫稱陽水)和慢性腎炎(中醫稱陰水)兩種。腎炎的起因多為肺、脾、腎三髒的氣化功能失調,導致水液瀦留過量而引起水腫。急性腎炎發病急驟,慢性腎炎則反覆遷延,甚至持續數月至數年。腎炎的臨床表現為:初起頭面、眼瞼水腫,繼而腫及四肢、全身,並伴有血尿、貧血、蛋白尿、高血壓、大小便不利;晚期出現眼底病變及腎功能不全。急性期上半身浮腫明顯,慢性期腰部以下浮腫明顯。一般分為實證、虛證2型。
一、實證
(一)癥狀
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皮膚按之凹陷,來勢較急,可伴有惡寒、發熱、咽喉腫痛、肢節酸重及小便不利或身體困重、胸悶、胃口差、噁心欲吐等癥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外關、風門、腎俞、陰陵泉。
(2)定位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1-2)。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2-1]。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4-1]。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尺澤、外關、合谷、肺俞、三焦俞、陰陵泉。
(2)定位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3-4-2)。
外關:見前。
合谷:第l、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1]。
圖 4-5-1 肺俞、三焦俞
三焦俞: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個椎體,即為第1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1]。
陰陵泉: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虛證
(一)癥狀
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短少,面色萎黃,胃口差,大便質稀,伴有神疲肢冷,脘腹脹悶,或有不自主心跳加快、氣促、腰部冷痛酸重,面色蒼白或灰暗。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
(2)定位 腎俞:見前。
氣海俞: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卧,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第2腰椎往下摸1個椎體,即為第3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2]。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2]。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4-1-2)。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三焦俞、腎俞、水分、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圖 4-5-2 腎俞、氣海俞、大腸俞
三焦俞: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個椎體,即為第1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3]。
腎俞:見前。
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見圖4-5-4)。
圖 4-5-3 脾俞、三焦俞、腎俞 圖 4-5-4 水分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腎炎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經過2~3療程方有顯效,因此患者要有耐心和決心,配合治療。
(2)腎炎患者要注意飲食調節,對已有水腫癥狀的患者,初期應吃無鹽飲食;腫勢漸退後(大約3個月),可進少鹽飲食,待病情好轉後逐漸增加食鹽量。
(3)應忌酒,禁食辛辣、醋、蝦、蟹、生冷食品。
(4)注意攝生,起居有時,預防感冒,不宜過度疲勞,尤應節制房事,以免耗費真元。
(5)積極查治可能會引發腎炎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周某,男性,18歲。患急性腎小球腎炎2天,症見全身浮腫,少尿(每天約500毫升),尿液渾濁,伴頭痛、發熱(T 38.4℃)、惡寒、腰酸痛、噁心、疲乏,血壓輕度增高(150/90mmhg)。尿常規:紅細胞(十十十)、白細胞(十十)、蛋白(十十十)、透明管型(十十)。病後已服用中藥2劑,尿液未見明顯增多,諸症也未改善。穴取腎俞、外關、陰陵泉、風門,採取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3天後,尿液每日排出量已增至1000毫升,全身水腫有所消退。治療2療程後,尿量增至1500毫升左右,水腫基本消除,血壓正常。尿常規檢查:紅細胞(十),蛋白(十),管型(十)。此後改為隔天治療1次,再連續治療2療程,尿常規檢查正常,告愈。
腹脹的拔罐療法
腹脹是指胃腸道存有過量氣體,而感覺脘腹及脘腹以下的整個下腹部脹滿的一種癥狀。
腹脹是指胃腸道存有過量氣體,而感覺脘腹及脘腹以下的整個下腹部脹滿的一種癥狀。本病多見於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術後。主要臨床表現為:腹部脹滿,叩之如鼓,食欲不振,食少飽悶,噁心噯氣,四肢乏力等。一般分為痰濕內阻和肝鬱氣滯2型。
一、痰濕內阻
(一)癥狀
脘腹脹滿不適,噁心嘔吐,伴有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身重肢倦,或見咳嗽痰多,口淡不渴。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內關、中脘、足三里、豐隆。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穴位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肝鬱氣滯
(一)癥狀
脘腹部脹悶不舒,痞塞滿悶,胸脅脹滿,噯氣則舒,伴有心煩易怒,時作嘆息,常常因情志因素而癥狀有所加重。
(二)治法
(1)選穴 肝俞、胃俞、期門、章門、中脘、天樞。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
章門: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
中脘:見前。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穴位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手術瘢痕處不拔罐。
(2)腹脹多為一慢性過程,常反覆發作,經久不愈,所以應長期堅持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注意飲食的調配,食物宜清淡,勿暴飲暴食,忌食油膩,力戒煙酒,以免損傷脾胃。
(4)調適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氣機郁滯,心態應平和,多參加戶外活動。
四、病例
張某,男性,37歲。胃脘部反覆脹滿2月余,伴有食欲不振,時時牽涉至胸脅部,噯氣則舒,平素脾氣暴躁,常在生氣、情緒激動後上述癥狀明顯。經電子胃鏡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穴取肝俞、胃俞、期門、章門、中脘、天樞,採取單純拔罐法,上述穴位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覺腹部脹滿較前有所緩解,繼續治療1療程後,痊癒。隨訪1年未見複發。
泌尿繫結石的拔罐療法
泌尿繫結石是指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及膀胱結石的總稱。腎結石,多因尿液膠體和晶體物質失調,鹽類代謝紊亂,尿路梗阻,尿路感染,尿路異物等引發。輸尿管結石,多因腎結石下移而繼發。膀胱結石,多呈繼發性和地區性。泌尿繫結石的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腰腹絞痛、劇痛難忍,多呈陣發性劇烈發作,患者坐立不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冷汗淋漓,疼痛可沿輸尿管向大腿內側及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膀胱結石還會引起排尿突然中斷、尿道劇痛和尿瀦留。一般分為濕熱下注和脾腎虧虛2型。
一、濕熱下注
(一)癥狀
尿中時夾有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絞痛,尿中帶血。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膀胱俞、中極、三陰交。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4-1]。
圖 4-4-1 腎俞、膀胱俞
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後孔[俯卧位,先摸髂後上嵴內緣下,其與背脊正中線之間為第2骶後孔,平該孔的椎體為第2骶椎,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4-1]。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1-2)。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脾腎虧虛
(一)癥狀
腰腹絞痛、劇痛難忍,呈陣發性劇烈發作,坐立不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冷汗淋漓,疼痛可沿輸尿管向大腿內側及外生殖器部位放射,伴有尿頻、尿痛等。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膀胱俞、氣海、關元、中極。
(2)定位 腎俞:見前。
膀胱俞: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4-4-2)。
圖 4-4-2 氣海、關元、中極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4-4-2)。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4-2)。
(3)拔罐方法 針罐法。上述各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拔罐後留罐10分鐘,起罐後再用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對腎絞痛等泌尿繫結石有一定的鎮痛效果,但若結石過大,疼痛頻繁發作,應採取中西醫藥物或手術治療。
(2)日常生活注意飲食控制,忌食油膩食物、戒酒。
四、病例
謝某,男,26歲。腰腹劇痛,小便不利12小時,曾行B超檢查,提示為泌尿繫結石,注射止痛劑數小時後,劇痛又發作。疼痛從腎區向下腹、陰部發射,呈絞痛狀,檢查:痛苦表情,面色發青,輾轉不寧,伴有肢冷汗出,左腎區叩擊痛(十十十)。穴取腎俞、中極、膀胱俞、關元、氣海,採取針罐法,上述各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再用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當天疼痛完全緩解。
痔瘡的拔罐療法
痔瘡是指直腸下端黏膜和肛管遠側段皮下的靜脈曲張團塊呈半球狀隆起的肉球。如發生在肛門內的叫內痔。在肛門外的叫外痔,內外均有的為混合痔。
痔瘡是指直腸下端黏膜和肛管遠側段皮下的靜脈曲張團塊呈半球狀隆起的肉球。如發生在肛門內的叫內痔。在肛門外的叫外痔,內外均有的為混合痔。外痔在肛門邊常有增生的皮瓣,發炎時疼痛;內痔便後可見出血,顏色鮮紅,附在糞便外部;痔核可出現腫脹、疼痛、瘙癢、流水、出血等,大便時會脫出肛門。一般可以分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及濕熱下注2型。
一、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一)癥狀
飲食不節,喜食辛辣食物,胃中灼熱,便後出血,血色鮮紅,肛門發癢,大便不暢,全身癥狀不明顯。
(二)治法
(1)選穴 氣海俞、大腸俞、足三里、委中、承山。
(2)定位 氣海俞: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卧,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第2腰椎往下摸1個椎體,即為第3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10-1]。
圖 3-10-1 氣海俞、大腸俞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10-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腘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3-3)。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穴位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濕熱下注
(一)癥狀
肛門沿腫痛,口乾口苦,胃部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乾燥或秘結,小便色黃,便時滴血。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腸俞、陰陵泉、承山、內庭。
(2)定位 大腸俞:見前。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10]。
承山:見前。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見圖2-12-2)。
(3)拔罐方法 大腸俞、承山、陰陵泉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內庭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毫升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會陽、陰陵泉、承山、三陰交。
(2)定位 會陽: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見圖3-10-2)。
陰陵泉:見前。
承山:見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充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圖 3-10-2 會陽 圖 3-10-3 陰陵泉、承山、三陰交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本病期間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勞累負重,節制房事。
(2)養成定時大便習慣,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和粗纖維食品,保持大便暢通。
(3)常做提肛鍛煉,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四、病例
楊某,男性,48歲。患痔瘡20餘年,近因進食過度辛辣食物,致使舊疾複發。1周以來大便時疼痛,出血甚多,自覺有物突出肛外,便後須緩緩托回。穴取大腸俞、氣海俞、承山、委中,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經治療1療程後,大便時疼痛已減大半,出血停止,突出物能自行縮回。共治療3療程臨床痊癒,隨訪2年未複發。
陽痿的拔罐療法
陽痿是指成年男子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的一種男性疾病。少數患者由器質性病變引起,如生殖器畸形、損傷及睾丸病證;大多數患者由精神、心理、神經功能、不良嗜好、慢性疾病等因素致病,如手淫、房事過度、神經衰弱、生殖腺功能不全、糖尿病、長期飲酒、過量吸煙等。大體可分為虛證陽痿及實證陽痿2型。
一、虛證(一)癥狀
陰莖勃起困難,時時滑精,精薄清冷,頭暈耳鳴,心跳不自主加快,自覺吸氣不夠,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軟,畏寒肢冷。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腎俞、氣海、關元、陰陵泉。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18-1)。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8-1)。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圖3-10-2]。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心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1-1]。
圖 4-1-1 心俞、命門
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1-1]。
關元:見前。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1-2)。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l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圖 4-1-2 關元、中極
二、實證
(一)癥狀
陰莖雖勃起,但時間短暫,多有早泄,陰囊潮濕、有異味,下肢酸重,小便赤黃,情緒抑鬱或煩躁。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曲池、中極、血海、三陰交。
(2)定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中極: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關元、中極、三陰交、俠溪、行間。
(2)定位 關元:見前。
中極:見前。
三陰交:見前。
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1、第2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4-1-3)。
圖 4-1-3 俠溪、行間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見圖4-1-3)。
三、注意事項
(1)本病多數屬於功能性,陽痿患者思想負擔重,因此在治療時要幫助患者疏導壓力,解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
(2)解除手淫,勿縱慾,戒煙酒,勞逸結合,增加營養,適當鍛煉,學習性知識,增強性技巧。
(3)積極查治可能引發本病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李某,男性,35歲。陰莖不能勃起2年,時時滑精,伴頭暈、多夢、腰膝酸軟,婚前有手淫史,曾服用補腎壯陽之藥效果不明顯。穴取腎俞、關元、氣海、陰陵泉,採取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陰莖可勃起,但持續時間短,欠堅硬,繼續治療5療程,並囑患者平素時時艾灸足三里穴,性功能基本恢復。
遺精的拔罐療法
遺精是指無性交而精液自行外泄的一種男性疾病。有夢(睡眠時)而精液外泄者為夢遺;無夢(清醒時)而精液外泄者為滑精,無論是夢遺還是滑精都統稱為遺精。
遺精是指無性交而精液自行外泄的一種男性疾病。有夢(睡眠時)而精液外泄者為夢遺;無夢(清醒時)而精液外泄者為滑精,無論是夢遺還是滑精都統稱為遺精。在未婚男青年中80%~90%的人有遺精現象,一般一周不超過1次屬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一周數次或一日數次,並伴有精神委靡、腰酸腿軟、心慌氣喘,則屬於病理性。本病可以大體分為夢遺和滑精2型。
一、夢遺
(一)癥狀
夢境紛紜,陽事易舉,遺精有一夜數次,或數夜一次,或兼早泄,伴有頭暈,心煩少寐,腰酸耳鳴,小便黃。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心俞、腎俞、氣海、三陰交。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神門、關元、三陰交、太溪。
(2)定位 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三陰交:見前。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滑精
(一)癥狀
無夢而遺,甚則見色流精,滑泄頻繁,腰部酸冷,面色蒼白,神倦乏力,或兼陽痿,自汗,短氣。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腎俞、命門、氣海、關元。
(2)定位 腎俞:見前。
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與臍相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1-1)。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0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命門、腰陽關、關元、三陰交。
(2)定位 命門:見前。
腰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關元:見前。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0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調適情志,清心寡欲,陶冶情操,積極向上,惜精養身,節制房事,解除手淫。
(2)日常起居要有規律,晚餐不宜過飽,食物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強營養,適當鍛煉。
(3)積極查治引發本病的其他疾病,由某些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遺精、滑精,應同時治療原發病。
四、病例
方某,男性,24歲。近3個月以來每周遺精2~3次,甚至在清醒時亦有滑泄,伴心煩、失眠多夢,自汗,精神疲乏,食慾欠佳等癥狀。曾服用六味地黃丸、補心丸、補腎丸等藥物治療均未見效。穴取腎俞、關元、氣海、命門,採取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溫熱、自我感覺舒適為宜,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癥狀好轉,繼續上法治療3療程,諸症悉愈。
胃下垂的拔罐療法
由於腹腔內脂肪薄弱,腹壁肌肉鬆弛,導致胃低於正常位置,稱為胃下垂。胃下垂屬胃無力症,多見於消耗性疾病患者及無力型體質者,直接影響消化功能。
由於腹腔內脂肪薄弱,腹壁肌肉鬆弛,導致胃低於正常位置,稱為胃下垂。胃下垂屬胃無力症,多見於消耗性疾病患者及無力型體質者,直接影響消化功能。臨床表現為上腹脹滿、食欲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噯氣、噁心、嘔吐、腸嗚、胃下墜感,或伴有便秘、腹瀉、氣短、眩暈、心悸、失眠、多夢等。一般分為脾臟虛損、中氣下陷及脾胃不和2型。
一、脾臟虛損、中氣下陷
(一)癥狀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不適,食後加重,平卧減輕,常伴有噯氣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薄,苔白。
(二)治法
(1)選穴 百會、脾俞、胃俞、氣海、關元、足三里。
(2)定位 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中指)。
(3)拔罐方法 灸罐法。百會、關元、氣海穴用艾條行溫和灸20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之後各穴(除百會外)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脾胃不和
(一)癥狀
胃脘脹悶不適,食人難以消化,噯氣,甚者噁心嘔吐,大便時干時稀,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選穴 上脘、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脾俞:見前。
胃俞:見前。
足三里: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胃下垂患者在治療期間要加強營養,少食多餐,飯後要平躺30分鐘,不做運動,特別不要遠行、跑步和跳躍。
(2)適當進行腹肌鍛煉。
四、病例
任某某,女性,30歲。食欲不振、食後腹脹、有下墜感2年,上述癥狀食後加重,平卧減輕,伴有面色萎黃,消瘦,神疲乏力。鋇餐顯示:胃小彎切跡在髂嵴聯線下3.5cm,診斷為胃下垂。穴取百會、關元、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百會、關元穴用艾條行溫和灸20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感為度,之後各穴(除百會外)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5次後,上述癥狀稍有緩解,1療程後臨床癥狀大大緩解,後連續治療3療程,以鞏固療效。1年後隨訪,上述癥狀未見複發。
慢性胃炎的拔罐療法
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轉變而來,也可因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口、鼻、咽、幽門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導致。
凡由於脾胃受損、氣血不調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稱為胃痛。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轉變而來,也可因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口、鼻、咽、幽門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導致。臨床表現為慢性反覆性的上腹部疼痛、胃口差、消化不良、胃酸過多、飽脹感、噯氣等。一般分為胃氣壅滯、肝胃氣滯、脾胃虛寒3型。
一、胃氣壅滯
(一)癥狀
胃脘脹痛,食後加重,噯氣,有酸腐氣味,或有明顯傷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或有怕冷、怕熱、肢體困重等感覺。
(二)治法
(1)選穴 上脘、中脘、下脘、天樞、內關、足三里。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見圖2-10-1)。
圖 2-10-1 上脘、中脘、下脘、天樞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0-1]。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見圖2-10-1)。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0-1)。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各穴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肝胃氣滯
(一)癥狀
胃脘脹痛,連及兩脅,疼痛攻撐走竄,可因情志變化而加重,伴有善太息,不思飲食,精神抑鬱,夜寐不安。
(二)治法
(1)選穴 肝俞、期門、中脘、足三里。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2]。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2)。
圖 2-10-2 期門
中脘:見前。
足三里: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脾胃虛寒
(一)癥狀
胃脘隱痛,遇寒冷或飢餓時疼痛加劇,得溫暖或進食後則緩解,喜溫暖,喜按揉,伴有面色差,神疲,四肢乏力、不溫,食少便稀薄,或吐清水。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胃俞、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中脘: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l0-4)。
圖 2-10-3 脾俞、胃俞 圖 2-10-4 中脘、氣海、關元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0-4)。
足三里: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拔罐後加溫灸中脘、氣海、關元穴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慢性胃炎要堅持多療程拔罐,具有明顯的鎮痛效果,如堅持治療,亦能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並可以促進潰瘍癒合等。
(2)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注意飲食調配,少食多餐,清淡為主,忌生、冷、油膩和辛辣食品,保持精神樂觀,如遠勞怒、戒煙酒、飲食定時、少量多餐等,對減少複發和促進康復有重要的意義。
(3)多做戶外活動,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五、病例
陳某,男,35歲。有胃痛史6年,每逢受寒、疲勞、飲食不慎則發,西醫診斷為慢性胃炎。2天前胃痛再次發作,胃脘隱痛不適,飢餓時疼痛加劇,喜暖喜按。穴取中脘、足三里、氣海、關元、脾俞、胃俞,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罐後加溫和灸中脘、關元穴,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3次後胃痛明顯緩解,治療3療程,隨訪1年未複發。
肺炎的拔罐療法
肺炎是由肺炎雙球菌感染所致,常因外感風邪,勞倦過度,導致肺失宣降,痰熱郁阻而發病。臨床表現的特點為:起病急,寒戰、高熱,咳嗽,咳痰,胸痛,氣急,呼吸困難,發紺,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肺炎是由肺炎雙球菌感染所致,常因外感風邪,勞倦過度,導致肺失宣降,痰熱郁阻而發病。臨床表現的特點為:起病急,寒戰、高熱,咳嗽,咳痰,胸痛,氣急,呼吸困難,發紺,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根據發作時特點及伴隨癥狀的不同,一般分為痰熱郁肺及風熱犯肺2型。
一、痰熱郁肺
(一)癥狀
咳嗽氣急,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黏厚或稠黃,較難咳出,咳時胸痛,發熱,口乾欲飲水,面紅。
(二)治法
(1)選穴 曲池、魚際、肺俞、豐隆。
(2)定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4-1)。
圖 2-4-1 曲池、魚際
魚際: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見圖2-4-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5]。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魚際、肺俞、曲池穴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鐘。豐隆穴採用留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風熱犯肺
(一)癥狀
咳嗽頻繁,喉嚨乾燥,咽痛,痰色黃,身熱,伴有汗出,鼻流黃涕,口渴,面紅目赤。
(二)治法
(1)選穴 背部膀胱經內側循行線、大椎、身柱。
(2)定位 背部膀胱經內側循行線:在背部脊椎旁開1.5寸的循行線上(見圖2-4-2)。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3-5)。
身柱: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處(見圖2-4-3)。圖 2-4-2 背部膀胱經內側循行線 圖 2-4-3 身柱
(3)拔罐方法 先在膀胱經內側循行線上塗抹萬花油,採用走罐法,以皮膚出現較密集的痧點為度,大椎、身柱穴採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l0次為l療程。
三、對症治療
肺炎除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臨床上常出現高熱不退,胃腸道不適如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及大便秘結等癥狀,可以根據其出現的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
(一)高熱不退
(1)配穴 大椎、曲池、委中。
(2)定位 大椎:見前。
曲池:見前。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1-13)。
(3)拔罐方法 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上述3穴輕叩刺,以局部皮膚髮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二)食欲不振
(1)配穴 中脘、內關、足三里。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4-4]。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圖 2-4-4 中脘 圖 2-4-5 內關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三)大便秘結
(1)配穴 支溝、天樞。
(2)定位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4-6)。
圖 2-4-6 支溝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17)。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四、注意事項
(1)治療肺炎應以中西醫藥物治療為主,拔罐療法用於輔助治療。
(2)治療期間要加強營養,注意休息,適當鍛煉,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五、病例
蔡某,女性,37歲。右下肺肺炎5天,症見咳嗽頻頻,喉中有痰聲,痰多稠黃,難咳出,低熱,食欲不振。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穴用大椎、肺俞、曲池、合谷、中脘,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大椎、肺俞、曲池穴輕叩刺,待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15分鐘。合谷、中脘穴採用留罐法,留罐5~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第10天複查X線片,原斑片狀陰影已完全被吸收。
腹痛的拔罐療法
腹痛是指以胃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
腹痛是指以胃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腹痛雖是一種癥狀,但發作時與多種臟腑的疾病有關,如肝、膽、脾、胃、大小腸、子宮等。雖然腹痛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見的多因外感風寒,邪入腹中;或暴飲暴食,脾胃運化無權;或過食生冷,進食不潔;或脾胃陽氣虛弱,氣血產生不足,經脈臟腑失其溫養所致。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我們一般分為濕熱壅滯、虛寒腹痛及肝氣鬱滯3型。
一、濕熱壅滯
(一)癥狀
腹部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泄後不爽,伴有胸悶不舒,煩渴引飲,身熱自汗,小便短赤。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中脘、下脘、天樞。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0-1]。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見圖2-10-1)。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0-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合谷、天樞、上巨虛、內庭。
(2)定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天樞:見前。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中指)(當犢鼻穴向下,直量兩次4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為取穴部位,見圖2-13-1)。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見圖2-12-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
二、虛寒腹痛
(一)癥狀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飢餓時及勞累後加重,得食休息後減輕,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發冷,氣短,不想說話,怕冷,食慾差,面色無華,大便質稀薄。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中脘、神闕、關元。
(2)定位 中脘:見前。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見圖2-15-1)。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5-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用艾條溫和灸3穴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感、舒適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另外,拔罐後可以用250克食鹽置鍋內炒熱,用布包好,趁熱置於臍上熱熨15分鐘。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圖 2-15-1 中脘、神闕、關元
(1)選穴 脾俞、胃俞、氣海、關元。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l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3]。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10-4)。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0-4)。
(3)拔罐方法 灸罐法,用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肝氣鬱滯
(一)癥狀
脘腹疼痛,脹滿不舒,兩脅下脹痛,常痛引腹部兩側,時好時差,噯氣或矢氣後則自覺舒服,遇憂思惱怒則疼痛加劇。
(二)治法
(1)選穴 肝俞、期門、章門、中脘、天樞。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2-1]。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卧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5-2)。
圖 2-15-2 期門、章門
章門: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由腋前線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遊離肋之前下緣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5-2)。
中脘:見前。
天樞: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拔罐對腹痛有較好的療效,但對劇烈腹痛的患者要注意鑒別,特別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發涼癥狀者,要考慮有胃穿孔、腹膜炎、宮外孕等急症的可能,應立即送醫院診療。
(2)日常起居要有規律,不貪食生冷,不暴飲暴食,注意腹部保暖,免受風寒侵襲。
五、病例
黃某,女性,58歲。腹痛反覆發作3年余,痛勢不劇,綿綿不休,勞累、飲食過度後疼痛明顯,飲食喜熱惡冷,痛時喜按,伴有精神疲倦,氣短,不想說話,怕冷,面色無華,大便糞質稀薄。穴取神闕、中脘、關元,採取灸罐法,用艾條溫和灸3穴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患者腹痛有所緩解,連續治療5療程,諸症皆愈。
肺氣腫的拔罐療法
肺氣腫常由慢性支氣管炎及長期大量吸煙引起,表現為氣道阻塞,細支氣管遠端的氣腔過度膨脹、充氣,導致肺組織彈力減退、容積增大,呈桶狀胸。
肺氣腫常由慢性支氣管炎及長期大量吸煙引起,表現為氣道阻塞,細支氣管遠端的氣腔過度膨脹、充氣,導致肺組織彈力減退、容積增大,呈桶狀胸。肺氣腫是一種潛在致命的肺部疾患,以肺彈性進行性喪失為特點,目前醫學尚無法徹底治癒此病,只能防止其繼續惡化。肺氣腫臨床表現有反覆咳嗽、咳痰、喘息、氣短、氣促、胸悶、乏力,甚至出現唇甲變為暗紫色及肺動脈高壓癥狀。肺氣腫晚期可發展成為心力衰竭、肝脾腫大、下肢水腫、腹水等,重者可出現昏迷、喘脫等。
一、拔罐治療
1.方法一
(1)選穴 天突、膻中、風門、肺俞、腎俞。
(2)定位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見圖2-1-16)。
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見圖2-3-3)。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1]。
圖 2-5-1 風門、肺俞、腎俞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1]。
(3)拔罐方法 從天突至膻中,採用走罐法,以皮膚潮紅為度。肺俞、風門、腎俞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大椎到至陽直線上的穴位,定喘到膈俞直線上的穴位。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5-2)。
至陽: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處(見圖2-5-2)。
定喘: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見圖2-5-3)。
圖 2-5-2 大椎到至陽 圖 2-5-3 定喘到膈俞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3)]。
(3)拔罐方法 採用走罐法。在走罐部位塗抹萬花油,以皮膚出現較密集的痧點為度。走罐後大椎、定喘穴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3.方法三
(1)選穴 膻中、豐隆、定喘、脾俞、腎俞、關元。
(2)定位 膻中:見前。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定喘:見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4]。
腎俞:見前。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5-5)。
圖 2-5-4 定喘、脾俞、腎俞 圖 2-5-5 關元
圖 2-5-6 水溝 圖 2-5-7 中沖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之後上述各穴行溫和灸15分鐘,以穴位皮膚微紅,有溫熱、舒適感為度,10次為1療程。
二、對症治療
肺氣腫患者發展至後期、病情危重時可出現意識蒙嚨、譫妄、煩躁不安,甚至昏迷不醒,咳逆喘促,或伴痰鳴等癥狀,出現此類癥狀時必須及時送醫院診治,同時可試用以下方法。
(1)配穴 水溝、中沖、合谷、太沖、十宣。
(2)定位 水溝: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見圖2-5-6)。
中沖: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見圖2-5-7)。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第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8]。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見圖2-5-9)。
圖 2-5-8 太沖 圖 2-5-9 十宣
(3)操作方法 上述各穴針刺後施以提插捻轉手法,適當刺激後待患者神志清醒。
三、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要十分重視飲食起居的規律性,按時飲食和睡眠,調適情志,勞逸結合,戒煙酒,食物宜清淡。
(2)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尤其對於老年、久病體虛的患者;多做戶外運動,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3)凡近期內咳喘突然加劇,痰色變黃,舌質變紅,雖無發熱惡寒表證,亦要考慮復感外邪病情加重的可能,應及時診治,阻斷病勢的發展。
(4)要預防內傷咳嗽遷延不愈,發展成為本病。
四、病例
張某,女性,65歲。長期咳嗽、咳痰30餘年,近2個月以來氣急明顯,晚上睡覺不能平卧,痰液多而清稀,伴有面浮,下肢腫,小便少,面唇青紫。肺部X線片提示:雙肺透亮度增大,肺紋理增粗。穴取膻中、豐隆、定喘、腎俞、脾俞、關元,採取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之後上述各穴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上述癥狀稍好轉,繼續鞏固治療2療程,諸症明顯緩解。
胃痙攣的拔罐療法
胃痙攣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症等)中的一個癥狀,常因煙酒不節、女子生殖疾病、月經異常、妊娠等現象的反射,引起胃酸分泌過多,刺激胃黏膜,導致胃平滑肌發生陣發性強烈收縮所致。
胃痙攣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症等)中的一個癥狀,常因煙酒不節、女子生殖疾病、月經異常、妊娠等現象的反射,引起胃酸分泌過多,刺激胃黏膜,導致胃平滑肌發生陣發性強烈收縮所致。其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其痛如鑽、如刺、如灼、如絞;疼痛常向左胸、左肩胛、背部放射,同時腹部肌肉發生痙攣;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手足厥冷、冷汗甚至休克。根據病情的輕重,數分鐘或數小時後,患者可因出現噯氣、欠伸、嘔吐而緩解。疼痛停止後,健康如常,其發作周期有一日數次或數日、數月1次。一般分為肝胃蘊熱、寒邪內侵2型。
一、肝胃蘊熱
(一)癥狀
胃脘部灼熱疼痛,痛勢急,伴有噁心嘔吐,反酸,口乾口苦,口渴喜冷飲,煩躁易怒。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肝俞、胃俞、曲池、內庭。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2-1)。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2-1]。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2-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4-1)。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見圖2-12-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大椎、內庭、曲池先用梅花針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各穴(除內庭穴)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寒邪內侵
(一)癥狀
胃脘部疼痛、滿悶不適,遇寒時疼痛加重,得溫敷、熱飲可以緩解,伴有四肢不溫,不思飲食。
圖 2-12-1 大椎、肝俞、胃俞 圖 2-12-2 內庭
(二)治法
(1)選穴 肝俞、胃俞、中脘、梁門、關元。
(2)定位 肝俞:見前。
胃俞:見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2-3]。
圖 2-12-3 中脘、梁門、關元
梁門: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平肚臍與胸劍聯合連線之中點,前正中線旁開2寸為取穴部位,見圖2-12-3]。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2-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溫灸中脘、關元15~20分鐘,後在上述各穴上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三、注意事項
(1)臨床觀察證實,凡強壓痛部可緩解的痙攣,拔罐療效較好,若拒按時,應考慮為器質性病變,要去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2)飲食定時定量,飯後1小時內不做劇烈運動,食物宜清淡,戒除煙酒,加強身體鍛煉。
四、病例
張某,男性,29歲。上腹胃脘部灼熱疼痛3小時,伴有噁心嘔吐,泛吐酸水,平素脾氣暴躁,曾肌注山莨菪鹼未緩解,某醫院診斷為胃痙攣。穴取肝俞、胃俞、大椎、內庭、曲池,採取刺絡拔罐法,內庭、曲池先用毫針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各穴(除內庭穴)拔罐,留罐10分鐘。治療3次後疼痛明顯減輕,鞏固治療2療程後疼痛基本消失。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拔罐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現代醫學認為,病因是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腰外傷、積累性勞損,使纖維環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向椎管內突出,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和脊髓而引起腰腿疼痛綜合征。根據病因及臨床表現特點不同分為寒濕型、瘀血型及腎虛型3型。
一、寒濕型
(一)癥狀
腰部冷痛重著,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轉側不利,靜卧痛勢不減,或伴有下肢肢體麻木重著疼痛,體倦乏力,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腰陽關、陰陵泉、委中。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腰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俯卧位,在腰部,兩髂嵴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l-10]。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3)拔罐方法 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腰部及沿著下肢疼痛部位加溫和灸20分鐘,以皮膚潮紅、人體感覺舒適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瘀血型
(一)癥狀
腰痛如刺,痛處固定,日輕夜重,痛處拒按,輕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轉側,面晦唇暗,伴有下肢肢體麻木疼痛,或時有短暫針刺樣加劇,下肢活動後疼痛加重,或伴血尿,病勢急暴,突然發病者,有閃挫跌打外傷史。
(1)選穴 膈俞、腎俞、次髎、血海、委中。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圖 3-8-1 膈俞、腎俞、次髎
腎俞:見前。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l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委中: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委中穴採取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毫升為宜,餘4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腎虛型
(一)癥狀
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遇勞更甚,常反覆發作,伴有腰膝無力,或見心煩失眠,口燥咽干。或見手足不溫,少氣乏力。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大腸俞、次髎、委中、承山。
(2)定位 腎俞:見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次髎:見前。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腘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3-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可隔附子片或艾條直接溫和灸各穴15分鐘,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四、注意事項
拔罐治療本症可明顯改善癥狀,治療期間應睡硬板床,並注意腰背防寒保暖,對重症患者須配合中西醫綜合治療措施。
五、病例
余某,男性,53歲。腰腿部疼痛10天,有腰腿部外傷史,症見右臀後至大腿內側、小腿後外側持續性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不變,偶有針刺樣疼痛加劇,下肢活動時疼痛加重,腰骶部略覺疼痛,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在坐骨神經循行途徑上有壓痛,腰部X線正側位片未發現腰脊柱病理征。治療上穴取腎俞、次髎、委中、承山,採取刺絡拔罐法。委中穴採取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毫升為宜,餘3穴用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術後當天疼痛減輕,續以前法連續治療2療程告愈。
慢性腰痛的拔罐療法
慢性腰痛又稱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而引起的慢性疼痛。臨床表現為長期、反覆發作的腰背疼痛,時輕時重;勞累負重後加劇,卧床休息後減輕;陰雨天加重,晴天減輕;腰腿活動無明顯障礙,但部分患者伴有脊柱側彎、腰肌痙攣、下肢牽涉痛等癥狀。一般分為風寒濕困、腎氣虧虛、氣滯血瘀3型。
一、風寒濕困
(一)癥狀
腰冷痛伴有沉重感,側轉不利,雖經卧床休息,癥狀也不減輕,天氣變化癥狀加重,腰部熱敷後感到舒適。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風門、腎俞、大腸俞。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7-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7-1]。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7-1]。
圖 3-7-1 大椎、風門、腎俞、大腸俞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7-1]。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起罐後隔薑片溫灸10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大椎、腎俞、腰陽關、委中。
(2)定位 大椎:見前。
腎俞:見前。
腰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俯卧位,在腰部,兩髂嵴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起罐後隔薑片溫灸10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二、腎氣虧虛
(一)癥狀
腰痛酸軟無力,朝輕暮重,勞累加重,休息緩解,腰部捶、按後感覺舒適,可伴有耳嗚,頭髮早脫,五心煩熱,肢體乏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腎俞、大腸俞、腰陽關。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7-2]。
圖 3-7-2 脾俞、腎俞、大腸俞、腰陽關
腎俞:見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7-2]。
腰陽關:
慢性腰痛又稱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而引起的慢性疼痛。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腎俞、志室、太溪、委中。
(2)定位 腎俞:見前。
志室: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4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3)。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6-1]。
委中: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三、氣滯血瘀
(一)癥狀
腰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不移,以夜間為甚,局部腫脹、青紫,怕按,俯仰轉側受限,多有外傷史。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膈俞、腎俞、大腸俞、血海。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 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腎俞:見前。
大腸俞: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梅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膈俞、次髎、陽陵泉、委中、阿是穴(疼痛點)。
(2)定位 膈俞:見前。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 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6-1)。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阿是穴:局部壓痛點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梅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腰痛拔罐治療期間要靜養休息,不作劇烈運動和繁重勞動,糾正不良的立姿和坐姿,節制房事,適當左腰背肌肉功能鍛煉,注意腰腿部的防寒保暖。
(2)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引起的腰痛忌用或慎用拔罐療法。
五、病例
任某,男性,64歲。腰部冷痛7年,時痛時止,轉側不利,天氣變化癥狀加重,腰部熱敷後感到舒適,腰椎x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穴取腎俞、大腸俞、大椎、風門,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起罐後隔薑片溫灸10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治療1療程後,疼痛大減,活動較前靈活,為鞏固治療,再行治療2療程,腰痛消失,隨訪5年未複發。
足跟痛的拔罐療法
足跟痛症多見於中、老年人,輕者走路、久站才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時亦有持續酸脹或刺樣、灼熱樣疼痛,疼痛甚至牽涉及小腿後側。病因與骨質增生、跗骨竇內軟組織勞損,跟骨靜脈壓增高等因素有關。對骨質增生者,治療雖不能消除骨刺,但通過消除骨刺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疼痛同樣可以消除。一般分為氣滯血瘀和肝腎虧虛2型。
一、氣滯血瘀
(一)癥狀
足跟部腫脹持續疼痛不能緩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時候疼痛不能明顯緩解。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血海、承山、崑崙、太溪。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 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腘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當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取穴,見圖3-5-1)。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6-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扭傷部位的腫痛處、瘀血處及上述各穴輕叩淺刺至出血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
二、肝腎虧虛
(一)癥狀
足跟部腫脹疼痛,疼痛時發時止,走路、久站、勞累後疼痛明顯,休息時疼痛可以緩解,伴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三陰交、崑崙、太溪、照海。
(2)定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當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取穴,見圖3-5-1)。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6-1]。
圖 3-6-1 太溪、照海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3-6-1)。
(3)拔罐方法 針罐法。上述4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急性足跟痛應卧床休息,緩解後也應減少行走、站立和負重,宜穿軟底鞋,每天睡前用熱水泡腳30分鐘。
四、病例
張某,男性,62歲。右足跟酸脹隱痛20餘天,近3天來疼痛加劇,行走困難,痛涉小腿,平卧時疼痛不緩解,但無紅腫發熱感,x線片提示足跟底部後外側的邊緣處有一約0.2厘米×0.4厘米的勾狀骨刺增生。穴取承山、崑崙、太溪,採取針罐法,上述4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3療程,諸症悉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拔罐療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要特徵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早期有遊走性的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出現關節僵硬、畸形、肌肉萎縮和功能喪失。本病多發於青壯年人群,女性多於男性,起病緩慢,前期有反覆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史,而後先有單個關節疼痛,然後發展成多個關節疼痛;病變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且左右基本對稱;病程大多遷延多年,在進程中有多次緩解和複發交替的特點,有時緩解期可持續很長時間。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範疇。一般分為風證、寒證、濕證及熱證4型。
一、風證
(一)癥狀
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發病初期肢節亦紅亦腫,屈伸不利,或惡風,或惡寒。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血海。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寒證
(一)癥狀
肢體關節緊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
(二)治法
(1)選穴 關元、腎俞。
(2)定位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8-1)。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3)拔罐方法 針刺後拔罐。先用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加溫和灸10分鐘,以皮膚潮紅、人體感覺舒適為度,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濕證
(一)癥狀
肢體關節重著、疼痛、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
(二)治法
(1)選穴 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四、熱證
(一)癥狀
肢體關節紅腫灼熱劇痛,痛不可觸,得冷稍舒,多伴有發熱、怕風、口渴、尿黃、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曲池。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7-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取局部疼痛點及大椎、曲池兩穴,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毫升為度,之後上述各穴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五、對症治療
(一)肩關節
(1)配穴 肩髃、臂臑。
(2)定位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髑連線上,曲池上7寸(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緊張,三角肌下端偏內側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二)肘關節
(1)配穴 曲池、手三里、尺澤。
(2)定位 曲池:見前。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橈側肘橫紋頭下2橫指,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見圖3-4-1)。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3-4-2)。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三)腕部
(1)配穴 陽池、陽溪、腕骨。
(2)定位 陽池: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見圖3-9-1)。
陽溪: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肌腱與拇長伸肌肌腱之間的凹陷中(見圖3-9-1)。
圖 3-9-1 陽池、陽溪、腕骨
腕骨: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處(見圖3-9-1)。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四)指關節
(1)配穴 中渚、後溪、八邪。
(2)定位 中渚:手背,當無名指(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第5掌骨間凹陷處(見圖3-9-2)。
圖 3-9-2 中渚、後溪、八邪
後溪: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仰掌,握拳,第5掌指關節後,有一皮膚皺褶突起,其尖端為取穴部位,見圖3-9-2)
八邪:手背各指蹼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見圖3-9-2)。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lO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五)髖關節
(1)配穴 環跳、懸鐘。
(2)定位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側卧位,下面的腿伸直,以拇指指關節橫紋按在大轉子頭上,拇指指向尾骨尖端,當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3)。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見圖2-23-3)。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六)髖關節
(1)配穴 梁丘、膝眼、陽陵泉。
(2)定位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下肢用力蹬直時,髕骨外上緣上方可見一凹陷,此凹陷正中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9-3)。
圖 3-9-3 梁丘、膝眼
膝眼: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中(見圖3-9-3)。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6-1)。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七)踝關節
(1)配穴 崑崙、申脈、丘墟。
(2)定位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當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取穴,見圖3-9-4)。
圖 3-9-4 崑崙、申脈、丘墟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見圖3-9-4)。
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見圖3-9-4)。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八)趾關節
(1)配穴 申脈、足臨泣、公孫。
(2)定位 申脈:見前。
足臨泣:足背外側,第4跖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見圖3-9-5)。
公孫: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見圖3-9-6)。
圖 3-9-5 申脈、足臨泣 圖 3-9-6 公孫
(3)拔罐方法 風證、濕證採用單純拔罐法;寒證拔罐後再艾灸10分鐘;熱證採用刺絡拔罐法。
六、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本病期間應少走動和負重,多卧床靜養,並注意保暖防寒。
(2)重症患者應配合中西醫藥物治療。
(3)類風濕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拔罐療法相同。
七、病例
王某,男性,23歲。雙腕關節疼痛1月余,經中西藥、針灸治療療效不明顯。查體:雙腕關節局部明顯腫脹、壓痛,局部有溫熱感。穴取大椎、曲池及陽池、腕骨、陽溪,採取刺絡拔罐法。取陽池、腕骨、陽溪、大椎、曲池,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3~5毫升為度,之後上述各穴進行拔罐,留罐l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癥狀有所減輕,連續治療5療程,諸症消失。隨訪3年未複發。
踝關節扭傷的拔罐療法
踝關節扭傷,是指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或突然跖屈,造成踝關節周圍軟組織扭傷,臨床以外踝部韌帶損傷多見。本病多因行、走、跑、跳、蹬、踢等運動姿勢不當或遇地面障礙閃讓不及所造成。急性損傷會立即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行走困難等癥狀;日久勞損或外傷後遺症也可經常引發疼痛。一般分為氣滯血瘀和寒濕阻滯2型。
一、氣滯血瘀
(一)癥狀
踝關節部位紅腫、發熱、疼痛劇烈,活動明顯受限,行走困難,發病前多有外傷史。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血海、崑崙、解溪、丘墟。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問凹陷處(當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取穴,見圖3-5-1)。
解溪: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肌腱與趾長伸肌肌腱之間(足背屈,踝關節前橫紋中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中,與第2足趾正對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5-1)。
圖 3-5-1 崑崙
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在扭傷部位的腫痛處、瘀血處及上述各穴淺刺出血,擠出血數滴後拔罐。上述穴位拔罐後,留罐l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寒濕阻滯
(一)癥狀
踝關節部位麻木疼痛,活動稍受限,休息後不能緩解,給予熱敷後癥狀好轉,病史較長,纏綿不愈,多在氣候變化時候疼痛明顯。
(二)治法
(1)選穴 足三里、三陰交、崑崙、解溪、丘墟。
(2)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一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崑崙:見前。
解溪:見前。
丘墟:見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踝關節疼痛部位及上述各穴用艾條溫和灸20分鐘,以皮膚潮紅、人體感覺舒適為度,上述各穴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踝關節急性扭傷,在24小時內採取冷敷法進行止血,以防止瘀血和腫脹加重;24小時後採取熱敷法進行活血化瘀,促進消腫,卧床休息時適當抬高患肢。
(2)扭傷後24小時內禁止拔罐,24小時後進行刺絡拔罐法治療,治療期間要靜養少動,並注意患肢的保暖。
四、病例
李某,23歲,踝關節疼痛2天。2天前打籃球不慎扭傷左踝,現左踝關節部紅腫、發熱、疼痛劇烈,活動明顯受限,不能行走,左踝x線提示軟組織腫脹,無發現骨折。穴取崑崙、丘墟、解溪、太溪,採取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在扭傷部位的腫痛處、瘀血處及上述各穴淺刺出血,擠出血數滴後拔罐。上述穴位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當天疼痛大大減輕,再用前法治療1療程,痊癒。
網球肘的拔罐療法
網球肘,又稱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勞損性疾病。本病一般起病較慢,多數無明顯外傷史,而是有長期使用肘部、腕部活動的勞損史。臨床表現為肘後外側酸痛,尤其在做轉、伸、提、拉、推等動作時疼痛更為劇烈。檢查時關節外觀無紅腫,局部有明顯壓痛,伸肌腱牽拉實驗陽性,即肘伸直握拳,屈腕,然後將前臂旋前,可發生肘外側部劇痛,中醫稱之為「肘痛」。一般分為風寒阻絡和氣滯血瘀2型。
一、風寒阻絡
(一)癥狀
肘後及上臂外側酸痛,疼痛反覆發作,偶爾疼痛由手臂向下放射到手腕部,關節活動輕度受限,得溫則痛減,患處無紅腫發熱感。
(二)治法
(1)選穴 曲池、手三里、外關、尺澤。
(2)定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圖 3-4-1 曲池、手三里、外關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橈側肘橫紋頭下2橫指,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見圖3-4-1)。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3-4-1)。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2-26-1)。
(3)拔罐方法 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加溫和灸10分鐘,以皮膚潮紅、人體感覺舒適為度,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氣滯血瘀
(一)癥狀
肘後及上臂外側疼痛不適,痛勢劇烈,關節活動受限,上舉或屈曲胳膊、提舉重物時候疼痛明顯,可伴有患處腫脹發熱。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曲池、手三里、尺澤、孔最。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曲池:見前。
手三里:見前。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3-4-2)。
圖 3-4-2 尺澤、孔最
孔最:在太淵與尺澤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見圖3-4-2)。
(3)拔罐方法 叩刺、走罐法。先用梅花針輕叩疼痛部位,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血止後在上述各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拔罐,留罐lO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盡量減少肘部活動,勿提拿重物,睡眠時注意臂部和肘部的防寒保暖。
(2)可配合推拿和敷貼療法,效果尤佳。
四、病例
王某,男性,28歲。患者為網球愛好者,肘後外側關節疼痛不適2年余,關節活動度降低,患肢力量減弱,提重物疼痛加重,伴患處局部腫脹。穴取曲池、手三里、尺澤、孔最、膈俞,採取叩刺、走罐法。先用梅花針輕叩疼痛部位,以微微出血為度。血止後在上述各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當天覺疼痛有所減輕,治療2療程,癥狀明顯好轉。為鞏固效果繼續上法治療3療程,諸症悉愈。
肩周炎的拔罐療法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等)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疾病。本病多發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稱「五十肩」。早期以肩部疼痛為主,夜間加重,並伴有涼、僵硬的感覺;後期病變組織會有粘連,且並發功能障礙。一般分為風寒阻絡和氣血瘀滯2型。
一、風寒阻絡
(一)癥狀
肩部疼痛,痛牽肩背、頸項,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惡風畏寒,復感風寒則疼痛加劇,得溫則痛減,或伴有頭暈、耳鳴。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天宗、肩貞、肩髃。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3-1)。
圖 3-3-1 大椎、天宗、肩貞
天宗: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垂臂,由肩胛岡下緣中點至肩胛下角做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處為取穴部位,用力按壓有明顯酸痛感,見圖3-3-1)。
肩貞: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見圖3-3-1)。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3)拔罐方法 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或加溫和灸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肩髃、臂臑、肩貞、曲池、外關。
(2)定位 肩髃:見前。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緊張,三角肌下端偏內側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肩貞:見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1-2)。
(3)拔罐方法 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或加溫和灸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氣血瘀滯
(一)癥狀
肩部疼痛,痛勢較劇烈,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以夜間為重,肩關節活動受限較明顯,局部腫脹、青紫。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天宗、膈俞、肝俞、肩髃。
(2)定位 天宗:見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肩髃: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肩中俞、肩髃、血海、陽陵泉、承山、阿是穴。
(2)定位 肩中俞: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雙側旁開2橫指(約2寸)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3-2]。
圖 3-3-2 肩中俞
肩髃: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胭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阿是穴:局部壓痛點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肩周炎有較好的療效,同時配合推拿和針灸可縮短療程。
(2)治療期間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積極開展肩背部的功能鍛煉。
四、病例
胡某,女性,54歲。右肩部疼痛、活動關節不利2年,經中西藥治療後療效不明顯。近日疼痛加劇,晚上不能入睡,局部畏寒,熱敷後疼痛有所緩解,肩部上舉受限,肌肉鬆弛伴萎縮。穴取肩髃、天宗、肩貞、大椎,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加溫和灸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l療程。堅持治療5療程,諸症消失。隨訪2年未見複發。
落枕的拔罐療法
落枕是指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頭頸轉動障礙等,輕者可自行痊癒,重者能遷延數周。可因勞累過度、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於過度伸展或緊張狀態,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也可因風寒濕邪侵襲,或因外力襲擊,或因肩扛重物等導致。一般分為風寒阻絡和氣滯血瘀2型。
一、風寒阻絡
(一)癥狀
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後仰為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風池、大椎、風門、外關、後溪。
(2)定位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2-1]。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見圖3-2-1)。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2-1)。
圖 3-2-1 風池、大椎、風門 圖 3-2-2 外關、後溪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3-2-2)。
後溪: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仰掌,握拳,第5掌指關節後,有一皮膚皺褶突起,其尖端為取穴部位,見圖3-2-2)。
(3)拔罐方法 走罐、留罐、艾灸法。先在疼痛部位採用走罐的方法,走罐前在局部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罐以皮膚紅暈為度,之後再在風門、風池、大椎穴位上留罐。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所有穴位10分鐘,每日1次,2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大椎、肩外俞、風門、合谷。
(2)定位 大椎:見前。
肩外俞: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往下推1個椎骨之棘突下即是陶道穴,由這一穴向雙側各旁開4橫指處,當肩胛骨內側緣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2-3)。
圖 3-2-3 大椎、肩外俞、風門
風門:見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針沿頸背部輕叩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10分鐘,每日1次,2次為1療程。
二、氣滯血瘀
(一)癥狀
癥狀反覆發作,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部位固定,轉動不利,肌肉痙攣酸脹,多在勞累、睡眠姿勢不當後發作。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風池、大椎、膈俞、後溪、血海。
(2)定位 風池:見前。
大椎:見前。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後溪: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刺絡、走罐法。先用梅花針沿頸背部輕叩疼痛部位,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大杼、肩髃、後溪、懸鐘、阿是穴(壓痛點)。
(2)定位 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 再向下推1個椎骨,其下緣旁開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1-1]。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
後溪:見前。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見圖2-19-7)。
阿是穴:局部壓痛點處。
(3)拔罐方法 刺絡、走罐法。先用梅花針沿頸背部輕叩阿是穴(疼 痛部位),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 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勞逸結合,定時睡眠,枕頭的高低軟硬要適宜,並注意肩頸部的保暖。
(2)拔罐治療落枕效果顯著,配合按摩可立竿見影。
四、病例
鄭某,男,35歲。睡空調房後晨起出現右側頸部疼痛不適,頭歪向健側,轉側不利。查體:右頸項肌肉緊張,以斜方肌、肩胛提肌壓痛明顯,頸項僵硬。穴取風門、風池、大椎、外關、後溪,採取刺絡、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針沿頸背部輕叩阿是穴(疼痛明顯部位),以微微出血為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10分鐘,每日1次,2次為1療程。治療當天痛止,頸部不適緩解明顯,次日再治療1次痊癒。
頸椎病的拔罐療法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頸部長期勞損,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發生病理改變或骨質增生等,導致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組複雜的症候群。多因風寒、外傷、勞損等因素造成,一般出現頸僵,活動受限,一側或兩側頸、肩、臂出現放射性疼痛,頭痛頭暈,肩、臂、指麻木,胸悶心悸等癥狀。根據臨床癥狀偏盛及輕重不同分為寒濕阻絡、血瘀阻絡2型。
一、寒濕阻絡
(一)癥狀
頭痛、後枕部疼痛,頸項強硬,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背與手指麻木酸痛,或頭痛牽涉至上背痛,頸肩部畏寒喜熱,頸椎旁有時可以觸及腫脹結節。
(二)治法
(1)選穴 肩井、大杼、天宗、曲池、合谷。
(2)定位 肩井:在肩上,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見圖3-1-1)。
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其下緣旁開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1-1]。
天宗: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垂臂,由肩胛岡下緣中點至肩胛下角做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處為取穴部位,用力按壓有明顯酸痛感,見圖3-1-1)。
圖 3-1-1 肩井、大杼、天宗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3)拔罐方法 叩刺、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針輕叩上述部位,以微出血為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l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血瘀阻絡
(一)癥狀
頭昏,眩暈,倦怠乏力,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視物模糊,食欲不振,面色無華,或伴有胸悶心悸。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大杼、肩井、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6)。
大杼:見前。
肩井:見前。
曲池:見前。
合谷: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梅花針在上述各穴叩刺3~5遍,以皮膚髮紅、有少量出血點為度。叩刺後拔罐,留罐10分鐘,以拔出瘀血為宜。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減少低頭伏案工作時間,常抬頭作頸肩部活動。
(2)睡覺時枕頭的高度要適合,注意肩頸部的保暖。
(3)拔罐治療時要配合推拿,加強肩頸部的功能鍛煉。
四、病例
王某,男性,34歲。頸項部疼痛伴頭暈1年,多次服用藥物療效不明顯,伴有頸項強硬,轉側不利,一側肩背部麻木酸痛,頸肩部畏寒喜熱。頸部X線檢查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頸5~7椎體明顯增生。穴取肩井、大杼、天宗,採取叩刺、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針輕叩上述部位,以微出血為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1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採用上法治療3療程後,癥狀基本消失。1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坐骨神經痛的拔罐療法
坐骨神經痛以疼痛放射至一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後側為特徵,是由於坐骨神經根受壓所致。疼痛可以是銳痛,也可以是鈍痛,有刺痛,也有灼痛,可以是間斷的,也可以是持續的。
坐骨神經痛以疼痛放射至一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後側為特徵,是由於坐骨神經根受壓所致。疼痛可以是銳痛,也可以是鈍痛,有刺痛,也有灼痛,可以是間斷的,也可以是持續的。通常只發生在身體一側,可因咳嗽、噴嚏、彎腰、舉重物而加重。根據是否由脊椎病變引起或坐骨神經本身病變引起疼痛,一般分為根性疼痛(繼發性)和乾性疼痛(原發性)2型。
一、根性疼痛
(一)癥狀
一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後側疼痛,多伴有腰椎叩擊痛,疼痛可因咳嗽、噴嚏、彎腰等而加重,或伴有小腿外側、足背皮膚感覺明顯減弱。多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病史。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大腸俞、腰陽關、次髎、環跳、委中。
(2)定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腰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兩髂嵴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卧,骨盆後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側卧位,下面的腿伸直,以拇指指關節橫紋按在大轉子頭上,拇指指向尾骨尖端,當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2)。
圖 2-23-1 腎俞、大腸俞、腰陽關、次髎 圖 2-23-2 環跳、委中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走罐法。先用梅花針以中度手法叩刺委中,以出現較多出血點為度,拔罐後留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在患者腰部塗抹萬花油,用大罐吸定於腰部腎俞處,採用來回橫走腰骶部的方法,以局部皮膚紅暈,或有痧點為度,最後各穴留罐lO~15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乾性疼痛
(一)癥狀
一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後側疼痛,無腰椎叩擊痛。單純為坐骨神經發炎等引起。
(二)治法
(1)選穴 環跳、風市、委中、承山、飛揚、懸鐘、阿是穴。
(2)定位 環跳:見前。
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3)。
圖 2-23-3 環跳、風市、委中、承山、飛揚、懸鐘
委中:見前。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腘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3-3)。
飛揚: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崑崙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腘橫紋至外踝尖之中點再往下方外側1橫指,當小腿腓骨後緣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3)。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見圖2-23-3)。
阿是穴:局部壓痛點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走罐法。先用梅花針以中度手法叩刺環跳、委中、承山、阿是穴,以出現較多出血點為度,拔罐後留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在患者大腿後部坐骨神經線路上塗抹萬花油,用大罐採用走罐的方法,以局部皮膚紅暈,或有痧點為度,最後各穴留罐5~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坐骨神經痛可由多種疾病引發,故在拔罐治療的同時,應對原發病症積極進行查治。
(2)治療期間要靜卧休息,睡硬板床,調節飲食,節制房事,注意保暖,適當做腰腿鍛煉。
四、病例
陳某,男性,36歲。坐骨神經痛5天。症見右臀後至大腿內側、小腿後外側有持續性疼痛,時有短暫針刺樣加劇,右下肢活動時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在坐骨神經循行途徑上有壓痛,腰部X線正側位片未發現明顯異常,否認有腰椎外傷病史。穴取右側環跳、承扶、殷門、合陽、委中、風市、承山、飛揚、懸鐘、阿是穴,行刺絡拔罐法、走罐法。先用梅花針以中度手法叩刺環跳、委中、承山、阿是穴,以出現較多出血點為度,拔罐後留罐,出血量以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準,然後取掉罐具。在患者大腿後部坐骨神經線路上塗抹萬花油,用大罐採用走罐的方法,以局部皮膚紅暈,或有痧點為度,最後各穴留罐5~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當天疼痛明顯減輕,繼續以上法鞏固治療2療程,痊癒。
脅肋痛的拔罐療法
脅肋痛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脅,指脅肋部,位於胸壁兩側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間。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肋間神經痛等凡以脅痛為主要表現的,均可以參考本病證辨證論治。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肝氣鬱結、瘀血阻絡2型。
一、肝氣鬱結
(一)癥狀
脅肋部脹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誌喜怒而增減,伴有胸悶,飲食減少,噯氣頻繁發作,喜歡嘆氣。
(二)治法
(1)選穴 支溝、期門、肝俞、膽俞、太沖。
(2)定位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l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二、瘀血阻絡
(一)癥狀
脅肋刺痛,痛有固定部位而怕按,夜間疼痛加重,伴面色晦暗,或脅肋下可觸摸到結塊。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肝俞、血海、陽陵泉。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多靜養休息,勞逸結合,適當調配營養,食物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食物。
(2)要積極查治引發本病的原發病證。
(3)如系傳染性肝炎,應注意隔離。
四、病例
張某,男性,57歲。右側脅肋部疼痛2年余,疼痛部位固定,伴有食欲不振,偶有噁心嘔吐,咳嗽、深吸氣或右上肢用力活動牽及右脅時疼痛加重,經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膽囊炎」。穴取膈俞、肝俞、陽陵泉,採取刺絡拔罐法,先用梅花針叩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治療當天自覺疼痛減輕,連續治療2療程,疼痛明顯緩解。
偏癱的拔罐療法
偏癱(腦中風後遺症)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後脫離生命危險,但留下肢體功能障礙的病證。表現為意識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協調運動,口齒不清,吞咽不利,關節強直,半身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根據其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實證和虛證2型。
一、實證
(一)癥狀
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
(二)治法
(1)選穴 肩髃、曲池、合谷、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血海。
(2)定位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
圖 2-19-1 肩髃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1-5)。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l-3)。
居髎: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19-2)。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側卧位,下面的腿伸直,以拇指指關節橫紋按在大轉子頭上,拇指指向尾骨尖端,當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胭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見圖2-19-2)。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腘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圖 2-19-2 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 圖 2-19-3 血海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虛證
(一)癥狀
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舌歪斜,伴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熱,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失眠,眩暈耳鳴等。
(二)治法
(1)選穴 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懸鐘。
(2)定位 肩髃:見前。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緊張,三角肌下端偏內側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橈側肘橫紋頭下2橫指,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見圖2-19-5)。
圖 2-19-4 肩髃、臂臑 圖 2-19-5 手三里、合谷
合谷:見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6)。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ll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l0-4)。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0-4)。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見圖2-19-7)。
圖 2-19-6 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圖 2-19-7 懸鐘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各穴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然後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對症治療
偏癱常伴有手腕屈伸不利,肌肉、關節疼痛,足內翻、足外翻,口眼斜,大便秘結等癥狀。
(一)手腕屈伸不利
(1)配穴 外關。
(2)定位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2)。
(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
(二)肌肉、關節疼痛
(1)配穴 阿是穴。
(2)定位 局部壓痛點處取穴。(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
(三)足內翻
(1)配穴 申脈。
圖 2-19-8 申脈
(2)定位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
(四)足外翻
(1)配穴 照海。
(2)定位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2-18-2)。
(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
(五)口眼斜
(1)配穴 顴髎、地倉、下關、頰車、大迎。
(2)定位 顴髎: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見圖2-19-9)。
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口角水平線相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9)。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閉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和突起,此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0)。
圖 2-19-9 顴髎、地倉 圖 2-19-10 下關、頰車、大迎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見圖2-19-10)。
大迎: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閉口鼓氣,下頜角前下方溝形凹陷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0)。
(3)拔罐方法 採用閃罐法,局部穴位。
(六)大便秘結
(1)配穴 支溝、天樞、豐隆。
(2)定位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4-6)。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8-1)。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3)拔罐方法 採用單純拔罐法。
四、注意事項
(1)本病治療第一需要的是早期的功能恢復鍛煉和及時的對症藥物,此外調適情志,增加營養,增強體質也是必要措施。
(2)拔罐、刮痧、按摩等中醫理療手段是中風後遺症功能恢復的重要輔助治療方法,可有效地促進肢體正常功能的恢復,縮短康復時間。
五、病例
李某,男性,64歲。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半年余,既往曾有腦梗塞病史,現症見左側肢體手足萎軟無力,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言語不利,口舌歪斜,伴有精神疲倦,食欲不振,面色淡白。穴取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氣海、關元、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懸鐘,採取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氣海、關元、腎俞、足三里各穴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然後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治療1療程後,上述癥狀稍有好轉,能在旁人攙扶下站立,胃口有所改善。繼續上法治療3療程,能拄拐杖慢慢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言語轉清。頭痛的拔罐療法
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自覺癥狀,引起原因較複雜。是以頭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
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自覺癥狀,引起原因較複雜。是以頭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頭部或五官疾病可致頭痛,頭部以外或全身性疾病也可致頭痛,所以必須辨清頭痛的發病原因,方可對症治療,但顱內佔位性病變或顱外傷所致頭痛,不宜用拔罐治療。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風寒頭痛、風熱頭痛、肝陽上亢頭痛3型。
一、風寒頭痛
(一)癥狀
全頭痛,痛勢較劇烈,痛連項背,常喜裹頭,惡風寒,口淡不渴。
(二)治法
(1)選穴 風門、太陽、外關。
(2)定位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太陽: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3)拔罐方法 艾罐法。先在上述各穴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用艾條溫灸風門、外關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風熱頭痛
(一)癥狀
頭痛而脹,甚則疼痛如裂,伴有發熱惡風,面紅赤,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風門、太陽、曲池。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見前。
太陽:見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太陽、大椎、肺俞、外關。
(2)定位 太陽:見前。
大椎:見前。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外關: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肝陽上亢頭痛
(一)癥狀
頭脹痛,頭痛多為兩側,伴有頭暈目眩,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口苦脅痛,失眠多夢。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風門、太陽、印堂、太沖。
(2)定位 風門:見前。
太陽:見前。 印堂: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3)拔罐方法 風門、太陽、印堂3穴採取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太沖穴點刺出血,以微微出血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印堂、大椎、肝俞、合谷、行間。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l、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印堂:見前。
大椎: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行間只點刺出血不拔罐,其他穴位點刺放血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拔罐治療頭痛對緩解癥狀效果良好,但引發頭痛的因素複雜多樣,若多次拔治無效或癥狀加重,應考慮有其他病變因素,需到醫院查治,以免延誤病情。
五、病例
李某,女性,38歲。4年來經常發生頭痛,當頭部受風寒刺激、勞累、休息欠佳時候頭痛發作,呈全頭部疼痛,較少出現跳痛,熱敷後疼痛減輕,每次疼痛發作持續2~3天,靠服用中、西藥物止痛,經某醫院系統檢查無器質性病變。本次頭痛發作,囑其不服用藥物,穴取風門、太陽、外關,採取灸罐法,用艾條溫灸風門、外關10分鐘,後在上述各穴留罐10~15分鐘。術後頭痛大減,翌日又施術1次,癥狀消除,為鞏固療效,連續治療3療程,共施術10次,痊癒。
面痛的拔罐療法
面痛主要是指三叉神經分支範圍內反覆出現陣發性、短暫、閃電樣、刀割樣、火灼樣疼痛,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功能障礙,檢查無異常的一種病證。
面痛主要是指三叉神經分支範圍內反覆出現陣發性、短暫、閃電樣、刀割樣、火灼樣疼痛,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功能障礙,檢查無異常的一種病證。一般分為風寒阻絡、風熱阻絡和氣虛血瘀3型。
一、風寒阻絡
(一)癥狀
疼痛呈陣發性抽動樣痛,痛勢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舒,舌苔薄白。
(二)治法
(1)選穴 下關、風池、頰車、合谷。
(2)定位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閉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和突起,此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21-1)。
圖 2-21-1 下關、風池、頰車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見圖2-21-1)。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見圖2-21-1)。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2)。
(3)拔罐方法 艾灸法、閃罐法,可用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位10~15分鐘,以局部紅暈為度,然後拔罐(除風池外)後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另囑患者用熱毛巾濕敷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2~3次。
二、風熱阻絡
(一)癥狀
疼痛陣作,為燒灼樣或刀割樣劇痛,痛時面色潮紅、目赤、出汗,遇熱疼痛更加劇烈,得寒則舒服,舌苔薄黃。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曲池、外關、合谷、頰車、大迎。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6)。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圖 2-21-2 曲池、外關、合谷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1-2)。
合谷:見前。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見圖2-19-10)。
大迎: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閉口鼓氣,下頜角前下方溝形凹陷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0)。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閃罐法:可先用梅花針以中度手法叩刺大椎、曲池穴,然後拔罐,以局部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位採用閃罐法,10~15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氣虛血瘀
(一)癥狀
疼痛反覆發作,多年不愈,發作時抽動樣作痛,面色晦滯,甚則毛髮脫落,畏風自汗出,自覺呼氣不夠,不想說話,舌淡苔白,或有瘀點。
(二)治法
(1)選穴 頰車、膈俞、肝俞、合谷、神闕、氣海、關元。 (2)定位 頰車:見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合谷:見前。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見圖2-18-1)。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18-1)。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8-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可先用艾條在氣海、關元行溫和灸,以局部皮膚紅暈,有溫熱感為度。然後在各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還可以用250克食鹽置鍋內炒熱,用布包好,趁熱置於臍上熱熨15分鐘,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本病效果不錯,但應注意排除腦部佔位性病變。
(2)治療本病時要注意麵部保暖防寒,多靜養休息,忌食肥甘、刺激性食物。
五、病例
蘇某,女性,42歲。有三又神經痛病史1年余,間斷服用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甚明顯,仍反覆發作。本次發作半天,症見左側面頰部發作性閃電樣灼熱疼痛,痛勢劇烈並有同側面部抽動,左眼流淚,每次持續時間約數秒鐘,已發作4次,給予冷毛巾冷濕敷疼痛稍緩解。穴取大椎、曲池、合谷、大迎、頰車、外關,採取閃罐法,可先用梅花針以中度手法叩刺大椎、曲池穴,然後拔罐,以局部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位採用留罐,lO~15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施術當天下午痛止,次日晨仍發作3次,但疼痛程度較前有所減輕,之後連續治療5療程,未見複發。
面癱的拔罐療法
面癱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本病起病急驟,顏面向健側歪斜,患側肌肉鬆弛,額紋消失,眼睛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
面癱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本病起病急驟,顏面向健側歪斜,患側肌肉鬆弛,額紋消失,眼睛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味覺減退或消失。一般分為風寒外襲和痰濁內阻2型。
一、風寒外襲
(一)癥狀
起病急,多在晨起起床後發現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進食後易造成食物殘留,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惡寒發熱,頸項不舒,多在吹風、吹空調後犯病。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上關、下關、頰車、地倉、外關、合谷。
(2)定位 太陽: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見圖2-20-1)。
上關: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見圖2-20-1)。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閉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和突起,此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20-1)。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見圖2-20-1)。
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口角水平線相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9)。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0-2)。
圖 2-20-1 太陽、上關、下關、頰車 圖 2-20-2 外關、合谷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2)。
(3)拔罐方法 艾灸法、閃罐法。可先用梅花針輕輕叩刺患側面部太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處,然後在上述穴位上閃罐5~10分鐘,再用艾條溫和灸15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另囑患者用熱毛巾濕敷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2~3次。
二、痰濁內阻
(一)癥狀
顏面向健側歪斜,患側肌肉鬆弛,可見患側額紋消失、眼睛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可伴有言語不利、舌強硬、舌歪斜等症。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上關、下關、頰車、陽白、地倉、合谷、中脘、足三里、豐隆。
(2)定位 太陽:見前。
上關:見前。
下關:見前。
頰車:見前。
陽白: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見圖2-20-3)。
地倉:見前。
合谷:見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5-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圖 2-20-3 陽白、地倉 圖 2-20-4 足三里、豐隆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可先用梅花針輕輕叩刺患側面部太陽、陽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處,然後在太陽、下關、地倉、頰車處拔罐後留罐5~l0分鐘,以局部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三、注意事項
(1)局部避免受寒吹風,必要時可戴口罩、眼罩防護;因眼瞼閉合不全,灰塵容易侵入,每日滴眼藥水2~3次,以防感染。
(2)拔罐治療面癱時,無論是周圍神經性還是中樞神經性的,在取穴和治法上基本相同,但療效差異較大。周圍性面癱、急性面癱及病程短的面癱療效顯著,5~6次即愈;中樞性及病程長的療效較差。
四、病例
盧某,女性,34歲。夜晚睡卧於空調房中,晨起漱口時發現口角流口水,不能自止,照鏡時發現嘴角向右側歪斜,左眼閉不全,經五官科介紹來針灸科治療。查見左側鼻唇溝變平坦,不能皺眉、鼓腮和吹口哨等,診斷為左側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穴取左側太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合谷、外關。採用艾灸法、閃罐法,先用梅花針輕輕叩刺患側面部穴位處,然後在上述穴位閃罐5~10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再用艾條溫和灸10~15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另囑患者用熱毛巾濕敷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2~3次。治療1療程後上述癥狀明顯減輕,2療程後諸症皆愈,未遺留後遺症。
拔罐治療骨質疏鬆症
拔罐療法是我國傳統民間療法,它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罐療法是我國傳統民間療法,它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拔罐療法對於緩解骨質疏鬆症引起的腰背疼痛癥狀有較好的作用。
腰背疼痛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癥狀,是由於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或腰背肌肉勞損、緊張而導致的。中醫認為,骨質疏鬆症是由於腎虛,腎主骨功能衰退而致。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素體虛弱,偶遇外邪使腰背部氣血、經絡不通,使疼痛加重。
拔罐通過溫熱和負壓刺激有關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
拔罐治療骨質疏鬆症性腰背痛方法是:選擇合適的玻璃罐,於脊柱兩側縱向拔火罐4-8個,以疼痛部位為主。操作過程中注意勿灼傷皮膚,3——5天拔罐1次。
針刺拔罐治肩部疼痛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在肩部的經脈和經筋。
治法
太陰經證:以肩前中府穴區疼痛為主,後伸疼痛明顯。
取穴:大椎、肩髃、肩前、阿是穴。
陽明少陽經證: 以肩外側肩髃肩髎穴處疼痛為主,三角肌處痛,外展疼痛明顯。
取穴:大椎、臂臑、肩髃、阿是穴。
太陽經證:以肩後側肩貞穴處疼痛為主,肩內收時疼痛明顯。
取穴:大椎、肩髃、肩井、肩貞、天宗、阿是穴。
操作方法
患者取側伏坐位,曲肘關節於桌上,充分暴露肩部疼痛部位,選用1.5寸毫針,施以提插捻轉瀉法。得氣後留針20~30分鐘。取針後用中號火罐在大椎、肩髃及循經取穴位處拔火罐,留罐10~20分鐘,一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體會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在肩部的經脈和經筋。夏季有寒邪,易襲陽位,寒性收引,寒性凝滯,致經脈和經筋的氣血阻滯,故肩部有拘緊感,疼痛酸脹。督脈為陽脈之海,大椎歸於督脈,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能振奮一身之陽氣,鼓動調節全身之氣血,對機體有強壯補虛培元作用。陽明經多氣多血,《類經圖翼》指出肩髃為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針灸甲乙經》指出肩髃主治肩中熱,指、臂痛。本病屬筋經病變,以臨近和局部穴位取穴,根據「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近取及循經取患部穴位。加強疏通局部經絡氣血,有較好的舒筋活血止疼之效。故針刺拔罐取大椎、肩髃及循經穴位,能疏通手三陽經之經氣,促進氣血的運行,疏散風寒於體表,緩解肩部疼痛。
扁桃體炎的拔罐療法
扁桃體炎是指咽部淋巴組織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種喉科炎性疾病,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本病有急、慢性之分,具有傳染性。
扁桃體炎是指咽部淋巴組織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種喉科炎性疾病,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本病有急、慢性之分,具有傳染性。患者一般在疲勞、感冒、受涼以後,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感染髮病,並通過飛沫接觸、用品接觸或食物而傳染給別人。急性起病急驟,伴有高熱、頭痛、噁心、嘔吐、全身不適、吞咽困難、咽部充血及扁桃體腫大;慢性大多因急性 反覆發作、治療不當遷延而致,有頭痛、乏力、咽部不適、消化不良、易疲勞 及夜間低熱等癥狀。一般分為肺胃有熱和肺腎虧虛2型。
一、肺胃有熱
(一)癥狀
起病急,咽喉灼熱疼痛,口乾口渴,伴有惡寒高熱、頭痛、吞咽困難,全身疲倦酸痛,查體可見咽喉充血。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肺俞、曲池、少商、足三里。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少商:在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各穴上拔罐(少商穴除外),留罐5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肺腎虧虛
(一)癥狀
癥狀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咽喉發乾、癢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夜間低熱。
(二)治法
(1)選穴 肺俞、腎俞、天突、太溪、照海。
(2)定位 肺俞:見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3)拔罐方法 肺俞、腎俞、天突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太溪、照海穴採用灸法,艾條溫和灸約15~20分鐘,以局部紅暈,患者自覺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扁桃體炎有較好的療效。治療期間要充分休息,防止感冒;食物宜清淡,忌辛辣,戒煙酒;多飲綠茶,保持大、小便暢通。
(2)洗漱用具及吃飯碗筷要與他人分開,防止交叉感染。
四、病例
許某,女性,32歲。咽喉疼痛,吞咽困難3天,伴發熱頭痛,神疲乏力。查體:體溫38.5℃,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雙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穴取大椎、曲池、肺俞、胃俞、少商,採取刺絡閃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各穴上拔罐(少商穴除外),留罐5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諸症消除,僅存不適感,繼用上法治療1療程,咽部不適消除,複查咽部未見異常,隨訪1年未複發。
慢性咽炎的拔罐療法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淋巴組織及黏液腺的瀰漫性炎症。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淋巴組織及黏液腺的瀰漫性炎症。本病常反覆發作,經久不愈,主要是急性咽炎治後病邪未完全清除,遷延而成;此外,上呼吸道感染、用嗓過度(唱歌、說話)、長期吸煙、飲酒等也可導致慢性咽炎。臨床癥狀有咽部發乾、發癢、灼熱、疼痛、有異物感、吞咽不適、聲音嘶啞或失音等,重症者伴有咳嗽、咳痰,晨起較甚。一般分為肺胃有熱和肺腎虧虛2型。
一、肺胃有熱
(一)癥狀
咽喉紅腫疼痛,咽乾咽癢,聲音嘶啞,可伴有發熱頭痛,煩渴,口臭,咳痰黃稠,腹脹便秘,小便黃赤。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曲池、少商、豐隆、內庭。
(2)定位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7-3-3)。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見圖2-l-16)。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少商:在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見圖7-6-1)。
圖 7-6-1 少商、曲池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7-6-1)。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天突、曲池、豐隆穴上拔罐,留罐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肺腎虧虛
(一)癥狀
咽喉稍見紅腫,咽乾咽癢,色暗紅,疼痛較輕,伴口乾舌燥,手足心發熱,入夜癥狀加重,或有煩躁失眠,耳鳴。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魚際、太溪、照海。
(2)定位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6-1]。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3-6-1)。
天突:見前。
魚際: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見圖2-4-1)。
(3)拔罐方法 單純閃罐法。上述各穴閃罐,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本病療程較長,要有耐心配合治療;治療期間少用嗓,少發聲,不要大聲高叫,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2)適當調節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
四、病例
陳某,女性,32歲。咽喉乾燥不適4年,近2個月以來咽喉腫痛加劇,咽部有異物感,聲音嘶啞,伴有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檢查:咽部充血,濾泡增生,扁桃體無腫大,診斷為慢性咽炎。穴取內庭、天突、豐隆、少商、曲池,採取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天突、曲池、豐隆穴上拔罐,留罐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諸症消除,僅存不適感,繼用上法1療程,咽部不適消除,複查咽部未見異常體征,隨訪1年未見複發。
過敏性鼻炎的拔罐療法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是身體對某些過敏原的敏感性異常增高而出現的一種以鼻黏膜病變為主要特徵的異常反應。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是身體對某些過敏原的敏感性異常增高而出現的一種以鼻黏膜病變為主要特徵的異常反應。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過敏變態反應體質、精神失調、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有關,常因氣溫變化、化學氣體、刺激性氣味、煙塵花粉、藥物反應等引發。臨床特徵有鼻黏膜潮濕、水腫、鼻炎、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嗅覺減退等。一般分為風寒外襲和脾腎虧虛兩型。
一、風寒外襲
(一)癥狀
鼻癢、噴嚏頻頻,鼻涕連續不斷,質清稀,嗅覺減退,伴有頭暈乏力,怕寒,口淡,多在天氣變化或感冒時候癥狀加重。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肺俞、迎香、曲池、外關。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迎香除外),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脾腎虧虛
(一)癥狀
癥狀反覆發作,時好時壞,纏綿不愈,見鼻癢、鼻流涕,伴有食欲不振,腰膝酸軟,潮熱盜汗。
(二)治法
(1)選穴 迎香、脾俞、腎俞、中脘、關元。
(2)定位 迎香:見前。
脾俞:在背部,當第ll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5-1]。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迎香除外),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三、注意事項
(1)遠離過敏原,切斷病發誘因。
(2)調適情志,加強營養,適當鍛煉,多做戶外活動,以提高機體抗過敏能力。 (3)積極查治可能引發本病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江某,女性,25歲。患過敏性鼻炎3年,多在天氣轉涼癥狀加重,鼻癢、連連噴嚏,鼻涕連續不斷,質清稀,嗅覺減退,伴有頭暈乏力,惡寒,口淡。穴取風池、曲池、外關、迎香、肺俞,採取灸罐法。用艾條對上述各穴(除迎香外)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迎香除外)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上述癥狀明顯緩解。為鞏固治療繼續以上法治療2療程,諸症悉愈。
慢性鼻炎的拔罐療法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慢性鼻炎主要是因急性鼻炎反覆發作或失治而造成。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慢性鼻炎主要是因急性鼻炎反覆發作或失治而造成。此外,慢性扁桃體炎、鼻中隔彎曲、鼻竇炎及鄰近組織病灶的反覆感染,有害氣體、粉塵、花粉等長期刺激,皆可引發本病。主要癥狀有:突髮型鼻癢、連續噴嚏、鼻塞流涕、分泌物增多、嗅覺減退、咽喉乾燥、伴有頭痛、頭暈等。一般分為風邪犯肺和膽經熱盛2型。
一、風邪犯肺
(一)癥狀
多見於發病初期或長期鼻炎因外感而急性發作,鼻塞,涕多白黏清稀或微黃,伴頭痛、咳嗽、咳痰、噴嚏不斷、鼻癢。
(二)治法
(1)選穴 印堂、風池、風門、曲池、合谷。
(2)定位 印堂: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1-8)。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見圖3-2-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2-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7-3-2)。
合谷:第l、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7-3-2)。
(3)拔罐方法 艾灸閃罐法。用艾條對上述各穴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後每穴(除印堂外)閃罐20~30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膽經熱盛
(一)癥狀
鼻塞頭痛,鼻涕色黃,黏稠如膿樣,量多,有臭味,伴身熱,口渴,大便乾燥。
(二)治法
(1)選穴 上星、迎香、風池、膽俞、曲池、俠溪。
(2)定位 上星: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見圖7-4-1)。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見圖7-4-1)。
風池:見前。
曲池:見前。
圖 7-4-1 上星、迎香
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l0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7-4-2]。
圖 7-4-2 風池、膽俞
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風池、膽俞、曲池穴上拔罐,留罐5分鐘,每日1次,2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對緩解鼻炎的癥狀效果較好。
(2)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風寒濕熱的侵襲,有條件者可常做頭面部的保健按摩。
(3)嗅覺異常或嗅覺過敏,多屬神經或精神因素所致,原發病治癒後,嗅覺多可恢復。
(4)遠離過敏原,積極查治可能引發鼻炎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朱某,男性,19歲。患者鼻涕多而清稀,在天氣變化、感冒時癥狀明顯加重,連連噴嚏,鼻癢,伴有頭暈,全身疲倦乏力。穴取風池、曲池、風門、合谷、印堂,採取單純閃罐法。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覺鼻涕減少,鼻腔明顯通氣,繼用前法治療3療程後癥狀消失,半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鼻出血的拔罐療法
鼻出血可由外傷引起,也可由鼻病引起,如鼻中隔彎曲,鼻竇炎、腫瘤等,有些全身疾病也是誘因,如高熱、高血壓等;婦女內分泌失調,在經期易鼻出血,稱為「倒經」,天氣乾燥、氣溫高也可引起鼻出血。
鼻出血可由外傷引起,也可由鼻病引起,如鼻中隔彎曲,鼻竇炎、腫瘤等,有些全身疾病也是誘因,如高熱、高血壓等;婦女內分泌失調,在經期易鼻出血,稱為「倒經」,天氣乾燥、氣溫高也可引起鼻出血。臨床癥狀鼻出血多見一側發生,少的僅在鼻涕中帶有血絲,多的則從一傾4鼻孔流出鮮血,甚至從口中和另一側鼻孔同時流出鮮血。鼻出血易引起患者緊張,但越緊張,出血越嚴重。一般分為肺熱和胃熱2型。
一、肺熱
(一)癥狀
鼻出血呈點滴滲出,血色鮮紅,伴有鼻塞、口鼻乾燥、咳嗽,或有發熱。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尺澤、孔最、合谷、少商。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3-1)。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見圖7-3-1)。
孔最:在太淵與尺澤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見圖7-3-1)。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圖 7-3-1 尺澤、孔最、少商
少商:在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見圖7-3-1)。
(3)拔罐方法 尺澤、少商兩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2~3毫升為宜。余穴與閃罐法,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2次為1療程。
二、胃熱
(一)癥狀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紅,身熱煩躁,口渴口臭,牙齒出血,大便秘結。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曲池、支溝、合谷、內庭、厲兌。
(2)定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7-3-2)。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7-3-2)。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7-3-2)。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7-3-3)。
圖 7-3-2 曲池、支溝、合谷 圖 7-3-3 內庭、厲兌
厲兌: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指甲角0.1寸(見圖7-3-3)。
(3)拔罐方法 內庭、厲兌兩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即可。曲池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給予閃罐,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2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上星、巨髎、二間、天樞、內庭。
(2)定位 上星: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見圖7-3-4)。
巨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直線與鼻翼下緣水平線的交點處為取穴部位,見圖7-3-4)。
二間:微握拳,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握拳,第2掌指關節前緣橈側皮膚皺褶頂點,見圖7-3-5)。
圖 7-3-4 上星、巨髎 圖 7-3-5 二間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8-1)。
內庭:見前。
(3)拔罐方法 先按揉上星、二間、內庭三穴,後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各穴均擠出5~10滴的血液,用棉球按壓止血。巨髎穴用閃罐法,閃罐20~30次,直到局部皮膚紅暈為止。天樞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鼻出血有一定的療效;當鼻出血時,不要緊張,保持鎮靜,仰卧或仰坐,用冷敷法冷敷鼻樑和前額,可立即止血。
(2)積極查治可能會引發鼻出血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張某,男性,24歲。平素嗜食辛辣刺激食物,鼻腔流血不止,出血量多,血色深紅,經自行壓迫止血無效,伴有大便秘結,口渴口苦。穴取上星、巨髎、二間、天樞、內庭。先按揉上星、二間、內庭3穴,後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各穴均擠出5~10滴的血液,用棉球按壓止血。巨髎穴用閃罐法,閃罐20~30次,直到局部皮膚紅暈為止。天樞穴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經治療當天出血停止,治療1療程,觀察3個月,未見複發。
耳鳴、耳聾的拔罐療法
耳鳴是聽覺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種臨床癥狀,患者自覺耳內有聲,鳴響不斷,時發時止,重者可妨礙聽覺。
耳鳴是聽覺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種臨床癥狀,患者自覺耳內有聲,鳴響不斷,時發時止,重者可妨礙聽覺。引發耳鳴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藥物中毒、急性傳染病、雜訊損傷、顱腦外傷及老年性耳聾等。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輕者耳失聰敏、聽聲不遠或聞聲不真,重則聽力消失。本病常因內耳迷路炎、中耳炎、耳硬化、耳內腫瘤、藥物中毒、內耳震蕩及老年性耳聾等引發。一般分為風熱侵襲和肝膽火旺2型。
一、風熱侵襲
(一)癥狀
起病較速,突發耳鳴耳聾,伴鼻塞流涕,或有頭痛、耳脹悶,或有惡寒 發熱、身疼。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大椎、風門、下關、支溝、外關。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見圖3-2-1)。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2-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同,見圖3-2-1)。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閉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和突起,此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21-1)。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 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7-2-1)。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7-2-1)。
(3)拔罐方法 閃罐法,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肝膽火旺
(一)癥狀
情志抑鬱或惱怒之後,突發耳聾,伴偏頭痛、口苦、鼻咽發乾、便秘、尿黃、面紅目赤、易怒。
(二)治法
(1)選穴 曲池、支溝、外關、行間、太沖。
(2)定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7-2-1)。
圖 7-2-1 曲池、支溝、外關
支溝:見前。
外關:見前。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1、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刺絡閃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給予閃罐,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預防本病,應避免水、淚進入耳內,擦鼻涕時兩鼻翼用手指交替壓緊釋出。
(2)耳鳴患者特別要注意調適情志,不大喜大悲,不暴怒暴怨,保持心態平衡,心情舒暢。
(3)加強營養,勞逸結合,睡眠充足,節制房事。
(4)拔罐治療耳聾對聽力尚未完全喪失的患者有一定的療效,對聽力已經完全喪失的患者療效較差。
(5)治療期間要多注意休息,避免接觸有高分貝雜訊的環境,必要時要結合中西醫綜合療法治療。
(6)早期治療,鼓膜可癒合,聽力能恢復,多可治癒,如治療不當,可轉為慢性或變為他證。
(7)經久不愈者常需要手術根治。
四、病例
馬某,女性,65歲。平素性格暴躁,與鄰居吵架後突發耳聾3天,伴有脅肋部脹悶疼痛,頭痛,口苦口乾,面紅目赤。穴取曲池、行間、下關、中渚、外關,採取刺絡閃罐法。用梅花針對上述各穴進行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給予閃罐,每穴閃罐20~30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聽力較前有所恢復,繼續鞏固2療程,諸症悉愈。
麥粒腫的拔罐療法
麥粒腫俗稱「偷針眼」,是眼瞼腺體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麥粒腫俗稱「偷針眼」,是眼瞼腺體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膿性炎症。麥粒腫分內、外兩種。睫毛毛囊周圍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稱外麥粒腫;瞼板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稱內麥粒腫。臨床癥狀為:初期眼瞼痛癢,睫毛毛囊根部皮膚紅腫,有狀如麥粒硬結,瞼緣有水腫;繼則紅腫熱痛加劇,拒按;輕者數日消散,重者化膿破潰,排膿後自愈。一般分為風熱外襲、熱毒上攻2型。
一、風熱外襲
(一)癥狀
發病初期,眼皮患處紅腫癢痛,觸碰患處有硬結,有壓痛,或伴怕風,發熱,周身不適,頭痛等。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風門、肺俞、外關、合谷。
(2)定位 太陽: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見圖2-1-7)。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2)。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3-4-1)。
(3)拔罐方法 太陽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即可。風門、肺俞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熱毒上攻
(一)癥狀
眼瞼紅腫,灼熱疼痛,硬結腫大,不敢觸摸,外眥部的麥粒腫可引起球結膜水腫,甚至突出於瞼裂之外。多伴有口渴喜飲,大便干、小便黃等。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耳尖、大椎、曲池。
(2)定位 太陽:見前。
耳尖: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見圖7-1-1)。
圖 7-1-1 太陽、耳尖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3-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3)拔罐方法 太陽、耳尖兩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以2~3毫升為宜,大椎、曲池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本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患處切勿用手擠弄,防止炎症擴散引發其他部位的疾病。
(2)治療期間注意飲食調節,食物宜清淡,忌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除煙酒,多休息。
(3)平素應注意眼部衛生,增強體質,防止發病。
四、病例
朱某,男性,25歲。左上眼瞼紅腫灼熱疼痛3天,檢查左上眼瞼處有一紅腫硬結,球結膜充血,觸及疼痛較甚,伴有口乾口苦,大便秘結,診斷為麥粒腫。穴取太陽、大椎、曲池、肺俞、光明,採取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當天左眼瞼紅腫灼熱疼痛感大減,治療1療程後痊癒。
眩暈的拔罐療法
臨床上以頭暈、眼花為主症的一類病證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
臨床上以頭暈、眼花為主症的一類病證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有旋轉不定的感覺,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嚴重者可突然仆倒。根據發作時特點及伴隨癥狀的不同一般分為氣血虧虛、痰濁中阻2型。
一、氣血虧虛
(一)癥狀
眩暈,動則加劇,遇勞累則發作,伴有神疲懶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無光澤,色較蒼白,唇甲淡白,時有心跳快,睡覺差。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百會、印堂、脾俞、足三里。
(2)定位 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8-2)。
印堂:在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見圖2-l-8)。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l.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8-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11)。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百會、印堂兩穴局部塗抹萬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膚潮紅,無痧點為止,不留罐。脾俞、足三里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百會、膈俞、氣海、三陰交。
(2)定位 百會:見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 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 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5-3]。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百會穴局部塗抹萬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膚潮紅,無痧點為止,不拔罐。膈俞、三陰交、氣海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痰濁阻滯
(一)癥狀
視物旋轉,自覺頭重,胸悶,時有噁心感,嘔吐痰涎,胸腹部悶滿不適,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頭維、太陽、風池、中脘、豐隆。
(2)定位 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耳前鬢角前緣向上直線與前髮際交點上5分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9-1)。
圖 2-9-1 頭維、太陽、風池
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見圖2-9-1)。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見圖2-9-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與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4-4]。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頭維、太陽、風池三穴局部塗抹萬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膚潮紅,無痧點為止,不拔罐。中脘、豐隆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頭維、內關、陰陵泉、豐隆。
(2)定位 頭維:見前。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見圖2-4-5)。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10]。
豐隆:見前。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頭維穴局部塗抹萬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膚潮紅,無痧點為止,不拔罐。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對症治療
眩暈患者癥狀發作時多伴有胸悶、噁心嘔吐等癥狀,可試用以下治療方法。
(1)配穴 上脘、內關、合谷、足三里。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見圖2-9-2)。
內關:見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圖 2-9-2 上脘
足三里:見前。
(3)操作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四、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本病效果不錯,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2)避免可能導致眩暈的各種外部因素,調適情志,保持平和心態。
(3)勞逸結合,戒除煙酒,節制房事,不做頭部劇烈運動。
(3)對顱內病變引起的眩暈應手術治療,不宜拔罐。
(4)刮痧治療之前不要空腹。
五、病例
江某,男性,54歲。頭暈5年,每當勞累後頭暈癥狀加重,伴有精神疲倦,全身乏力,失眠,面色無華。穴取脾俞、足三里、百會、印堂,採取刮痧拔罐法。百會、印堂兩穴只刮痧不拔罐,以局部潮紅無痧點為度,脾俞、足三里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患者頭暈大大減輕,其餘癥狀有所改善,繼續以前法治療3療程,基本痊癒。
濕疹的拔罐療法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四肢屈側、手、面、肛門、陰囊等處。本病常因接觸過敏原而引發,如化學粉塵、絲毛織物、油漆、藥物等。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四肢屈側、手、面、肛門、陰囊等處。本病常因接觸過敏原而引發,如化學粉塵、絲毛織物、油漆、藥物等。此外,強烈日晒、風寒、潮濕等也會引發。濕疹在臨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可出現皮膚潮紅、皮疹、水泡、膿皰,有滲出、結痂和瘙癢;慢性期可出現鱗屑、苔蘚等皮損,皮疹有滲出和融合傾向。無論是急性濕疹還是慢性濕疹,常呈對稱分布,且會反覆發作和相互轉化,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一般分為脾虛、血虛、濕熱3型。
一、脾虛
(一)癥狀
皮膚黯淡不紅,濕疹如水泡,隱在皮膚內,只有搔癢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多見面色差,飲食不香,胃口差,大便次數多且質地清稀,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2-1]。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2-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4-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血虛
(一)癥狀
症見身起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主。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膈俞、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3-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圖 6-3-大椎、風門、肺俞、膈俞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 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濕熱
(一)癥狀
發病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泡,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質黏而有腥味,結疤後如松脂,可因搔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脾俞、曲池、血海、三陰交。
(2)定位 大椎:見前。
脾俞:見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血海:見前。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大椎、曲池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忌食魚、蝦、海鮮及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酒;皮損部位不可暴晒,也不宜用熱水燙洗和肥皂擦洗,盡量避免搔抓,若因搔破感染者,應配合藥物外治。
(2)遠離過敏原,如化學粉塵、油漆及有毒化學製劑等。
五、病例
胡某,男性,28歲。患濕疹不愈1年余,小腹部濕疹病灶約5厘米×8厘米,胸上部兩側濕疹病灶各約4厘米×6厘米,呈淡紅色斑丘疹,見乾燥脫屑、瘙癢,搔破可見流水,伴有不思飲食,睡眠差,大便溏薄。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風門,採取灸罐法,用艾條對上述各穴進行溫和灸,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瘙癢大減,余癥狀稍有改善,再連續治療3療程後痊癒,隨訪1年未見複發。
蕁麻疹的拔罐療法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塊,大小不一,小如芝麻,大如蠶豆,扁平凸起,時隱時現,奇癢難忍,如蟲行皮中,灼熱,抓瘙後增大增多,融合成不規則形狀。此病常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十小時,消退後不留痕迹。急性發作者數小時至數天可愈,慢性患者可反覆發作數月甚至數年。現代醫學認為,吃魚、蝦、海鮮等食物;或接觸化學物質、粉塵;或蚊蟲叮咬、日光暴晒、寒風刺激;或精神緊張等諸多因素,皆可引發此病。一般分為風熱、血虛2型。
一、風熱
(一)癥狀
發病急,風團色紅,灼熱劇癢;兼見發熱、惡寒、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胸悶腹痛、噁心欲吐。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膈俞、曲池、神闕、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1-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1-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1-1]。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見圖2-1-15)。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 閃罐法、刺絡拔罐法。神闕穴用閃罐法。大椎、曲池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血虛
(一)癥狀
皮疹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神疲乏力,不思飲食,睡眠差,口乾不思飲,手足心熱。
(二)治法
(1)選穴 風門、脾俞、胃俞、神闕、血海、足三里。
(2)定位 風門:見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2-1]。
圖 6-2-1 風門、脾俞、胃俞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2-1]。
神闕:見前。
血海:見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3)拔罐方法 閃罐法、灸罐法。神闕穴用閃罐法。余穴用艾條行溫和灸,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l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本病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病原很難找到,對某些慢性蕁麻疹較難根治,避免接觸過敏原,並積極查治可能引發本病的原發病證。
(2)在治療期間忌食魚蝦、海鮮等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和瓜果,多飲綠茶,保持排便暢通。
(3)如急性發作,並伴有呼吸困難(合併過敏性哮喘)、腹痛、腹瀉等癥狀時,應及時採取中西醫藥物綜合療法治療,以免發生窒息、危及生命。
四、病例
吳某,男性,34歲。皮膚奇癢1年余,伴有神疲倦怠,夜眠欠安。胸腹部及四肢均見豆瓣大之紅色丘疹,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緩無力,診斷為慢性蕁麻疹。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風門,採取灸罐法,用艾條對上述各穴行溫和灸,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治療2療程,諸症悉愈,隨訪1年未見複發。
痤瘡的拔罐療法
痤瘡是指人體的面部、胸部、肩頸部、背項部的局部皮膚表面出現的,形如粟米,分散獨立,分布與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頭丘疹,用力擠壓,可見有白色米粒樣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覆出現,又稱肺風粉刺。
痤瘡是指人體的面部、胸部、肩頸部、背項部的局部皮膚表面出現的,形如粟米,分散獨立,分布與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頭丘疹,用力擠壓,可見有白色米粒樣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覆出現,又稱肺風粉刺。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脂腺疾病,因青春期性腺成熟、睾丸酮分泌增加、皮脂腺代謝旺盛、排泄增多,過多的皮脂堵塞毛囊口,經細菌感染而引發炎症所致。本病也可因過食脂肪、糖類、消化不良等因素而引發。在青春期過後,約30歲大多可自然痊癒。一般分為肺經蘊熱、胃腸濕熱、瘀血阻滯3型。
一、肺經蘊熱
(一)癥狀
粉刺初起,紅腫疼痛,面部瘙癢,可有口乾口渴,小便黃,大便乾燥。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l-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1-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1-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圖 6-1-1 大椎、風門、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二、胃腸濕熱
(一)癥狀
粉刺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可以擠出黃白色碎米粒樣脂栓,或有膿液,顏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慾時好時壞,大便黏滯不爽。
(二)治法
(1)選穴 大腸俞、天樞、曲池、合谷、內庭。
(2)定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2]。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8-1)。
曲池:見前。
合谷:見前。
內庭: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見圖2-12-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曲池、內庭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曲池穴上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瘀血阻滯
(一)癥狀
痤瘡日久,粉刺、膿包都有,質地堅硬難消,觸壓有疼痛感,或者顏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經量少、痛經、經期痤瘡加重等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合谷、血海、委中、太沖。(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合谷: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l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膈俞、委中、太沖3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在膈俞、委中兩穴上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嚴禁用手擠壓皮疹,以免引起繼發感染,遺留瘢痕,有礙美容。
(2)本病以脂溢性為多,治療期間禁用化妝品及外擦膏劑,宜用溫水硫磺肥皂洗面,以減少油脂附著面部而堵塞毛孔。
(3)治療期間多休息,避免過食脂肪、糖類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常。
五、病例
馬某,女性,26歲。面部紅疹發癢半年,此消彼起,持續不斷,搔破後灼熱疼痛,伴有口乾口苦,大便秘結。查體:面部皮疹紫紅、油光發亮,大者如綠豆,小者如米粒,邊緣清楚,有的皮疹可見有白色膿點。穴取內庭、大腸俞、天樞、曲池、合谷,採取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剌,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上述各穴(除內庭外)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共治療4療程後痊癒,1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