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曆法與格里曆法使用的年代問題
儒略曆法是由羅馬獨裁者儒略.凱撒頒布的曆法,於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了舊的羅馬曆法。儒略曆法歷平年365日,閏年366日,每四年置一閏,平均年長365.25日。儒略曆法從公元前46年開始使用,公元1582年廢止,被格里曆法代替。
儒略曆法與回歸年誤差較大,從公元前46年開始使用到公元1582年止,與回歸年誤差達12天之多。因此,梵蒂岡教皇格里高利決定改革曆法,新的曆法全稱格里高利曆,於公元1582年10月4日頒布施行。格里曆法較儒略曆法更科學,它與回歸年的誤差比儒略曆更小,大約每3300年與回歸年誤差一日。由於格里曆法簡單、方便、科學,現在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曆法。
在天文學、歷史學、年代學上,常常要推算歷史事件的年月日等問題,這就涉及到用何種曆法來推算的問題。
在天文學、歷史學、年代學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推算在公元1583年以前的歷史事件的日期用儒略曆曆法,推算公元1583年後的歷史事件年月日用格里曆法。
但是,對於推算公元前46年以前的年代用儒略曆法進行推算歷史事件的年月日,許多歷算學者卻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以下兩種看法:
1 有學者認為:儒略曆法與回歸年誤差太大,大約每128年與回歸年誤差一日。經我計算,如果推算公元前3000年,用儒略曆推算的公曆日期,比用格里曆推算的日期少23天。如果回推一萬年前的多年前的歷史事件日期(比如日、月食),將與格里曆誤差75天之多。因此,許多人認為,用儒略曆法推出的公元前歷史事件的年月日,有失它的真實性。
2 有學者認為:既然格里曆法與回歸年誤差很小,1583年前的歷史為什麼不用格里曆法來推算,這樣與現在的曆法還有連續性,一舉兩得。
所以,有許多學者認為在回推公元1583年前的歷史事件的日期時,不應當用儒略曆法,而應用與回歸年誤差較小的格里曆法。
那麼,回推公元前年前的歷史事件年月日,用更加精準的格里曆法?還是用與回歸年誤差較大的儒略曆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簡單的說那個曆法科學準確就用那個。為什麼?這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後來人為的原因,下面簡單的談幾點:
一實際應用的曆法
儒略曆法從公元前46年起開始使用,到公元後1582年10月4日止,實際使用了1628年,當然,世界各國使用儒略曆的年代先後不同,但在公元1583年前西方有許多國家已經開始使用儒略曆法,而且有許多歷史事件的日期都是用儒略曆記載的,這些事實的日期是不能更改的。假如1583年前改用格里曆,這些歷史事件的日期都要改變,這是歷史所不能接受的。
二 儒略日發明與使用
儒略日的紀日方法是法國年代學家史加利澤所創,它是不計年月,只計日數的一種曆法,它既不同於儒略曆,也不同於格里曆,而是只計日數的一種方法。儒略日的元年是公元前4713年1月1日(天文年-4712年),儒略日是研究古代天文學和曆法歷算最為有效的工具。
其實,儒略日的創造也是根據儒略曆而來的,它的閏年方法與儒略曆相同。因此,計算出儒略日數,也就知道了是儒略曆年代那年、那月、那日了。
儒略日是以公元前-4713年1月1日起點的,許多歷史學家、年代學家已經用儒略日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已成既定事實,這一段歷史是不能改動的。如果這一段年代非要使用格里曆,將造成曆法歷算上的混亂。
三 儒略曆簡單,便於推算,與實際曆法有連續性
儒略曆的優點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這種曆法簡單,便於推算。另外它與實際使用的儒略曆年代有連續性。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格里曆,1582年前到公元前46年使用的是儒略曆,如果公元前年代再改成格里曆,這樣造成曆法的混亂。在歷算上是一個相當麻煩的事。
凡是搞曆法歷算的學者都知道,推算日干支是一件難事,尤其是推算格里曆年代的日干支更難,但推算儒略曆年代的日干支就簡單多了。
儒略曆法日干支80年一循環,而格里曆日干支8000年一循環,因此,即使推算格里曆年代的日干支也要用儒略曆的方法推算。
四 專家學者的共識
我們知道,儒略曆始於公元前46年,在這之前世界各國使用不同的曆法,五花八門,非常混亂。這就需要一個統一的、能被世界各國認可的曆法。由於儒略曆簡單明了,便於推算,又具有天文性質,因此被許多天文學、年代學、曆法學家所共識,即「凡是公元1583年前的年代都用儒略曆,不論公元前後,也不論回推多少年」。
許多人對儒略曆與回歸年誤差大這個問題上產生疑問,認為回推公元前的歷史事件日期,年代越長與回歸年誤差越大,有失歷史的真實性。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疑問者:「誤差雖大,無損於歷史事件日期的真實性、正確性」
我們知道,公元前世界沒有統一的曆法,各國記載歷史事件的日期都有自己的(曆法)記錄方法。自己國家曆法記載的歷史事件日期與儒略曆是可以互換的。
我舉一個例子:關於大聖人孔子生辰的問題,在《史記》、《十二諸侯表》、《公羊傳》、《穀梁傳》中都有記載。其中《穀梁傳》記載的最全面,節選如下:
《穀梁傳》:
「(魯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子,孔子生。」
在這個記載里,既有孔子的生年,還有出生的月份、日期(日干支)。這個記載是用春秋時魯國曆法來記載的,那麼,孔子生於何年何月何日?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人也沒有幾個人能說明白。如果將上面的記載換算成儒略曆,就一目了然了:
「魯襄公二十一年」是儒略曆公元前552年,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是儒略曆公元前552年8月20日(發生日食)
「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相當於現在農曆八月二十一日)
用儒略曆表述就是:
孔子生於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不要說中國人能看明白,世界任何國家的人一看就明白,都知道我國的孔聖人生於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反之,我們知道了中國歷史事件的公曆(儒略曆)年月日,也就能推算出是哪朝哪代,農曆(夏曆)幾月幾日了。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儒略曆與回歸年誤差再大,並不影響推算歷史事件年月日的真實性、正確性。
1583年前使用儒略曆來推算,這是天文學家、年代學家、曆法學家的共識。也可以把這個規定當做法規,凡曆法歷算學者在推算1583年前歷史年、月、日,必須按儒略曆法的規則去操作,而不能用其他曆法來操作,哪怕是比儒略曆精準的格里曆也不行。
有學者試圖用格里曆的規定,來修正公元1582年前儒略曆與回歸年的誤差時日,這都是沒必要的,也是毫無意義的。
儒略曆與回歸年誤差比格里曆與回歸年誤差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這不影響推算歷史事件年月日的準確性。它與回歸年的誤差大小的問題,是曆法歷算學學者研究的問題,一般人是不知道的,也沒有必要知道。
也有人提出:既然公元1583年前,甚至公元前都可以用儒略曆來回推,為什麼1582年還要改歷?
我們知道,儒略儒略曆是太陽曆,它是以回歸年為基礎的曆法,創造立法的原則是年長儘可能與回歸年長度相同。
由於創歷的當時並沒有發現儒略曆與回歸年誤差這樣大,例如公元前46年的立春在2月8日,而公元1500年的立春卻在1月27日,立春提前了12天,其它節氣也是同樣提前。
假如沒有比儒略曆法更科學的曆法出台,儒略曆也許現在還會使用。由於1582年格里高利創造了格里曆,格里曆法與回歸年的誤差比儒略曆小很多,更符合天體運行的規律,因此它代替儒略曆是必然的了。但格里曆也不是十全十美,它的科學性也是相對儒略曆而言。大約每3300年與回歸年誤差一日。幾萬年後也存在改歷的問題。另一點就是推算困難,給曆法歷算學者出一個難題。
現在許多曆法歷算學者就開始研究、尋找一個比格里曆法更科學、更符合天體運行規律的曆法。
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種曆法,它比現在使用的格里曆更科學,更符合天體運行規律,而且歷算簡單易行。它的方法就是128年31閏的方法,這種方法還有幾位專家也研究過。這種置閏方法與回歸年大約九萬年才誤差一天。這種曆法操作簡單,與現行曆法有連續性,不用改動現曆法。
方法是:一.每4年一閏,即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閏年
二凡公元年數被128整除的年代停閏。
這種置閏方法希望引起權威專家的注意,最早能被128整除的年代是公元2048年,如果改歷,就必須在2048年前完成。
遼寧遼陽曆法歷算學者 王雲寬 二零一三年三月十四日
發表評論》》
相關連接:
·王諧論《華歷》總編(最新完整版)
·《華歷》幾個重點問題答讀者問·自古以來的歷改過程及現行農曆的歷改意義
·中國新農曆·建議儘快將農曆中的干支歷標準化·旬制,讓世界歷更完美·《華歷專題》:《華歷》相關問題及作者王諧簡歷·一、再談《華歷》--《華歷》專題推薦閱讀:
※易經-上古篇-(天文之曆法)
※公曆曆法的由來
※曆法與天干地支
※伏羲曆法中,對一年八分點更完善的八卦排序
※古代天文曆法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