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背後,其實還隱藏著兩大原因
前段時間,有一篇《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火遍朋友圈。這篇文章,從現實到理論,系統闡述了現今中國家庭面臨的情況。再加上一個非常棒的標題,正好切合諸多媽媽們的心理需求,分分鐘成為爆款文。
」缺失的父親「是關鍵詞
這篇爆款文,貌似有」焦慮、缺失、失控」三個關鍵詞,但仔細看一下,其著眼點還是在於「缺失的父親」這這個點。
你看,焦慮的母親,是令人同情的;失控的孩子,是讓人可惜的;只有缺失的父親,是讓人憤怒的。再結合目前中國式家庭里普遍以「媽媽為主導」的存在模式,這個缺失的父親更是擊中了諸多媽媽們心中,最鬱悶的那個點。
但是,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雖然這篇文章,從宏觀方面諸如工業社會發展,親子關係、傳統觀念以及「男人害怕當父親」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但是我覺得,似乎還可以做一些更深入,更接地氣的分析。
男性心理特徵在作祟
媽媽們抱怨爸爸們經常以各種原因,逃避育兒的責任。其實,爸爸們有時候可能也是一肚子委屈。除了那些「需要賺錢養家」等傳統借口,父親們在育兒中其實更多的在承擔一些能夠明確體現其價值的責任。
比如,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出門旅遊連背帶抱,還有諸如孩子在擇校、或者生病之類的,父親們都是義不容辭一馬當先,沒有任何借口和怨言,真正體現出一個父親的責任。但是,為何在諸如陪孩子遊戲,講故事,包括為孩子喂飯、洗澡等問題上,同樣的父親為啥就經常會表現出不耐煩呢?
其實,這一點可以從男性的心理特徵上找原因。
男性,是一種「效率動物」。男性可以花費時間、精力和耐心去從事任何事情,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看到明確的意義和成果。
男性在心理上,非常看中他花費和精力所做的事情所產生的意義和成果,而且最好是馬上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效率感」。
以上體現父親責任的例子,無一例外,都滿足了這種「效率感」;但是對孩子單純的陪伴,恰好在效率上非常不明顯。
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在嬰兒階段,父親能做的事情,除了單純的陪伴之外,其實非常有限。比如,講故事,做簡單而重複的遊戲,這都是對父親耐心的極大考驗。很少有父親能夠堅持一兩個小時,陪著孩子做簡單的遊戲。
所以從心理因素上來說,「父親的缺失」其實也不能完全怪在個人的品格上面。這是男性在長期的社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特徵。
除了一些對自己有明確認知的男性之外,更多的爸爸們,還是深受以上心理因素的影響。
特殊的家庭結構
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影響了父親對孩子施加他的親密影響。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現在很多家庭還是老人+夫妻+孩子「這一結構為主。《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這篇文章里,提出了在這種家庭結構里,夫妻關係應該大於親子關係,這一問題。但是實際上,很難做到。
老人的參與,將家庭關係複雜化了。這個老人,如果是奶奶,那麼父親在家裡多了一個兒子角色;如果是姥姥,父親則不方便全方位的參與家庭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奶奶幫助父親承擔了部分責任,而姥姥則讓父親在參與家庭教育方面,面臨著更多的障礙。
在這一點上面,女婿與丈母娘的問題,與婆媳問題,是一個性質。這一點,只需參考婆媳矛盾,就很容易就能理解。
爸爸不能是個標籤
以上,似乎是在給」缺失的父親「在找理由和借口。那麼在一個家庭里,爸爸對孩子的精神層面、親密層面的影響,只能讓為給媽媽或者老人嗎?這一點,估計絕大部分的爸爸都不會同意。
作為爸爸,諸如在給孩子換尿布、洗澡,喂飯等方面,的確不如媽媽,或者老人來的得心應手。所以這些事情,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很容易被家庭里的女性成員搶走。久而久之,與孩子建立和媽媽一樣的親密感,會變得比較困難。
但是,父親們需要做的只是一個覺醒的問題。如果父親們真正認識到以上原因,了解到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之中存在的真實障礙,就很容易去解決。
堅持和媽媽一起,帶著孩子一起睡覺,給孩子洗澡,換尿布,講故事,做遊戲等等,其實並不難。需要的只是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和耐心,就可以做的很好。
而且,現在的確有很多父親在教育方面成為主導,反而是媽媽倒是退居第二線。這樣的例子,我相信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很多例子。
點燈人童書(diandengrentongshu)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二世祖康熙:打造中國古代最長久的盛世(2)
※中國性騷擾居全球第二
※紐約時裝周T台的中國超模軍團
※中國有嘻哈中的艾福傑尼是誰?
※中國古代智慧座右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