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談不談戀愛,有些事情都越早知道越好丨讀《親密關係》

我們就從愛情簡史開始吧。

愛情簡史:人們並非一開始就追求激情和浪漫

愛情史和人類整個歷史一樣,不同時代和社會文化對愛情的觀念也有顯著不同。

在古希臘,痴戀某人會被視為瘋狂,而且和婚姻家庭也沒有一點關係。古希臘人崇尚柏拉圖式的愛情,表現為兩位男性之間不帶性慾色彩的愛慕

在古埃及,具有王室血統的人通常同族通婚;在古羅馬,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生養小孩、結交盟友和建立血緣紐帶,丈夫和妻子應該成為朋友,和睦相處,幸福和肉體享樂都不是婚姻生活的內容,性行為只是為了生養嬰兒。

在 12 世紀的歐洲,宮廷愛情需要騎士們把愛情作為一種高貴的精神追求,孜孜以求獻身於貴婦人。宮廷愛情的男主角通常未婚,而女主卻是有夫之婦。在中世紀,沒有人指望婚姻浪漫,對異性的強烈性慾望被視為「通往地獄的險惡之門,即使在夫妻之間也不能容忍」。

在隨後 500 年,人們開始認為充滿激情的愛情也是值得擁有的,但這種愛常註定失敗。一直到 17 和 18 世紀,歐洲人才相信浪漫的激情偶爾也會有「幸福的結局」。然而當時人們並不普遍認為夫妻彼此之間應該有充滿激情和浪漫的婚姻。

即使在今天,全世界也只有局部地區的人相信浪漫愛情應該與婚姻聯繫在一起。

什麼是親密關係?

這本書叫"親密關係",那麼親密關係究竟是什麼?在研究者看來,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至少存在 6 個方面的差異,分別是:

· 了解程度

· 關心程度

· 相互依賴性

· 相互一致性

· 信任度

· 忠誠度

如果在這 6 個方面,有人都比其他人更近一步,那麼 ta 就是你的親密關係了,個人認為這應該包括我們的好朋友、戀人和家人。然而在這些關係里,戀人總會比朋友和家人更讓人刻骨銘心一點:更容易讓人獲得巔峰體驗,也會讓人痛徹心扉。所以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也是講戀愛關係。

為什麼人需要親密關係?

人都需要親密關係,是來源於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一個根本需要——歸屬需要(need to belong)。人需要愛和被愛,親密關係的質量會對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都產生重要影響。

親密關係的喪失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人離婚後比親密關係美滿時血壓更高、免疫系統更弱;孤獨無伴的大學生免疫反應更弱,更容易患上流感;朋友和愛人都很少的人,比充滿關愛的親密伴侶的人死亡率更高。

在全世界,結婚並持續婚姻狀態的人比缺乏親密關係的人更幸福。親密關係的缺乏不僅會引起抑鬱、酗酒、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問題,而且也會使這些心理問題更嚴重。

所以,這真是個對單身狗不友好的世界呢。

那麼人有為什麼有歸屬需要呢?演化心理學對這一點給出了解釋:歸屬需要是人類長期演化的產物,逐漸成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傾向。這種觀點的邏輯在於,由於早期人類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生存環境惡劣,什麼劍齒虎啊一不小心就把人給吃了。所以在這種環境下,離群索居的人比合群的人更難繁衍後代,而穩定持續、充滿關愛的傾向就具有演化學上的適應意義,更容易繁殖後代。這也就造成人類的特質慢慢演化為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極力尋求他人認同。

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構建親密關係?

影響人構建親密關係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個人經歷個體差異等。

首先是文化的影響。本書的研究案例和統計大多是美國的研究,但是我國現在的情況與書里的描述也很像。近幾十年親密關係的文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越來越少的人選擇結婚成家,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婚前同居更普遍,離婚率逐漸升高等等。

這是因為人們曾經形成的共識(比如婚姻和養育後代)對人生的意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幾何時,人們無論婚姻生活幸福與否,都願意與原配廝守到老;懷孕的年輕人覺得必須結婚,未婚同居是「傷風敗俗」的。現在的觀念卻截然不同了,越來越多的人把婚姻推遲,甚至乾脆不結婚;即使是已婚人士,也不再把婚姻視為神聖、畢生的承諾。

又是什麼導致了文化的變化呢?影響文化變化的因素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個人主義的突出、新科技的發展(人工授精等),但影響人際關係更重要也更微妙的因素是特定文化下青年男女的相對數量。人們很少認識到性別比率變化的重要性。高性別比率的社會(女性少)更傾向於支持老式、傳統的兩性性別角色,而性別比率低的社會(男性少)傾向於顛覆傳統,也更寬容。

其次,人際關係受到個體經歷影響的最好例子是依戀類型對人際關係總體取向有重大影響。我在這裡想強調的是,讀完本書後,我認為依戀類型是影響親密關係甚至所有人際關係最關鍵的因素。

多年前,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對媽媽的依賴表現出不同的模式。當嬰兒受到飢餓、驚嚇和尿床時,媽媽能馬上來悉心處理,這種嬰兒就可以更舒心依賴他人,能從他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這些嬰兒就發展出安全型依戀:他們能快樂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愉快的人際關係。

如果大人對孩子的關照不能及時和悉心,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心不在焉,這些孩子對人的情感就焦慮而複雜,發展出焦慮—矛盾型依戀。

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態度是拒絕或冷漠的,孩子就會認為別人是靠不住的,在人際關係上就會畏縮不前,經常懷疑和遷怒別人,表現出迴避型依戀。

上面說的是孩子的依戀類型。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又會表現出四種依戀類型。第一種安全型和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完全相同;第二種痴迷型和「矛盾—焦慮型」一致,之所以叫痴迷型,是因為這種類型的人若要感覺心安,必須過分依賴他人的讚許,所以這類人過度尋求認同,沉溺人際關係;第三種恐懼型,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有親密關係;第四種疏離型拒絕和別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自力更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怎麼聽起來酷酷的呢)。恐懼型和疏離型是兩種不同的迴避型。

最後,個體差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性別差異性認同差異人格差異自尊差異等,感覺這部分沒有很多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在這裡不展開啦,只想強調一點,那就是性別差異並沒有一般人認為的那麼大,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我之前推過的內容。

依戀類型會影響親密關係的哪些方面?

整本書讀下來,我發現影響親密關係的最重要因素,非依戀類型莫屬了。前面對於什麼是依戀類型做了詳細說明,下圖梳理了一下依戀類型的關係。

那麼依戀類型是怎樣影響親密關係的呢?

從吸引力的角度講,依戀類型相同的人在一起更舒心。

如果你是安全型人,當然與安全型的人相處更快樂,但悲觀的人同樣也是跟悲觀的人相處更省心;如果你是迴避型的,那麼迴避型的人也更能滿足你保持距離的需求。

依戀類型影響歸因

什麼是歸因呢,就是人對於事情發生原因提出的解釋,不同的人會強調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忽視另外因素的作用。有些歸因會維持苦惱,比如有人容易認為另一半的負面行動都是故意的、習慣性的,而正面行動都是無心的、偶然的。而當善意被看做是偶然的,傷害被看做是故意的,親密關係就很難得到滿足。

安全依戀型的人傾向於寬容地採納改善關係的歸因,而恐懼型的人更容易責備伴侶的不當行為,迴避型的人對伴侶的體貼行為根本不放在心上。雖然沮喪的事件會使人逐漸消極悲觀地看待問題,但不良的歸因方式會引起更多的糾紛,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從而導致了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落和不滿。

人們有自由意志來選擇不同觀點解釋伴侶的行為,既能讓親密關係變得令人滿意、寬容輕鬆,也能變得痛苦悲觀,每況愈下。親密關係最終取決於這兩種歸因的選擇

依戀類型影響人給予和接受支持

支持是說我們能提供或接受的親友的幫助和鼓勵。支持可以分為三類:

· 感情支持:表現為關愛、接納和安慰等形式;

· 建議支持:表現為諮詢和指導等形式;

· 物質支持:表現為資金等物質形式。

安全型的人能輕鬆地接納與別人的相互依賴,往往能提供有效支持,安慰和鼓勵別人,而且動機是利他同情;不安全型的人更為自私,往往是出於義務或為了獎賞才提供獎賞,而且他們的幫助效果一般較差,要麼是因為他們比安全型的人提供的幫助更少,要麼是因為他們覺得提供幫助太冒失而刻意控制。

依戀類型影響愛情的每個要素

愛情三角理論認為,各種不同的愛情都可以由三個成分組合而成:

親密:包括熱情、理解、溝通、分享、支持等愛情關係中常見的特徵;

激情:主要特徵是性的喚醒和慾望;

忠誠:指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持愛情的決心。

此理論認為這三個成分就是愛情三角形的三條邊,每個成分的強度都可以變化,所以愛情的三角形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後來有學者為了突出關愛和看護的重要作用,又把這一點單獨列了出來。

而依戀類型對於上述四個愛情的要素都有重要影響:

· 親密:安全類型的人認為別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賴和心地善良。他們對自己的伴侶很坦誠,心情愉快地進行大量自我表露;高度迴避型的人一般會懷疑他人,認為別人不誠實、靠不住,因此他們往往沉默寡言,很少對伴侶訴說自己的情感和慾望;

· 激情:痴迷型的人生活比較戲劇,但大部分並不愉快。憂慮被人拋棄常常使他們緊張不安,他們在親密交往過程中體驗到的更多是提心弔膽的憂慮而不是幸福快樂。迴避型的人更為疏遠冷漠,如果他們有的那一點兒也算激情的話,個人色彩也更少。所以只有安全型的人才能體驗到最美妙、滿足的性生活;

· 忠誠: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加忠誠於他們的親密關係,因為安全型的人有更多更親密、更積極、更滿意的交往;

· 關愛和看護:當危難中的伴侶請求安慰和支持時,高迴避的人行為更消極,有時還會變得惱怒,他們甚至不太可能擔任公益活動的志願者。焦慮型的人經常提供幫助,但他們往往是出於一己私利才這麼做,希望獲得伴侶的讚許。整體來看,最具有利他精神和無私的人一般是安全依戀類型的人。

實際上,迴避親密和憂慮被棄的變化程度能概括全世界所有人際關係特徵。它們也清晰地為我們與其他人的交往打下了基礎。能安全依戀母親蹣跚學步的兒童,長大後也能在小學、初中更好地和小夥伴相處,也更能擁有滿意的愛情。

依戀類型強烈、持久的影響表明,人們不僅會擁有不同類型的愛情,也會擁有不同類型的愛人。

依戀類型影響嫉妒水平

痴迷型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困境:他們貪婪地想要接近伴侶,但又擔心伴侶所給予的回報不夠。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痴迷型的人比其他類型的人體驗到更高水平的嫉妒。恐懼型的人也會憂慮被棄,但他們迴避親密的程度也高,體驗到嫉妒也更少。安全型和疏離型的人不擔心被棄,因此更不容易產生嫉妒。

然而當珍視的親密關係陷入危機,安全型的人比疏遠型的人更加煩躁不安(安全型的人總算有一點不好了哈哈)。

總之,當親密關係受到威脅,受影響最少的就是疏離型人。

依戀類型決定人們對嫉妒的反應。安全型和痴迷型的人更能表達自己的憂慮並努力修復,而迴避型的則不會。疏離型和恐懼型的人更可能假裝一切都好和毫不在乎,以逃避問題或否認煩惱。

依戀類型影響寬恕程度

寬恕對親密關係至關重要,但要寬恕別人並不容易,有些人容易一點,另一些人更加困難。

安全型的人更寬容,不安全型的人更多地沉溺於憤怒中,使得伴侶的越軌行為鮮明地保存在心中。安全型的人更能寬容,可能是因為他們能更好地區分憤怒和罪責,他們能不帶憤怒和敵意地讓背叛者承擔起不端行為的責任。

寬恕能改善親密關係,打擊報復很難使伴侶洗心革面,但寬恕可以。如果人得到寬恕,他們一般會更悔恨,重複犯錯的可能性更低。寬恕親密伴侶的人也能享受更多的幸福。

依戀類型影響衝突頻率

憂慮被棄的人會過度擔心伴侶離自己而去,這會導致更多的衝突。而且當衝突發生時,他們認為衝突對親密關係的損害比其他類型的人認為的更嚴重,但事實上衝突是不可避免也不應該刻意避免的。焦慮型的人會感知到根本不存在的危險和威脅,更呵呵的是,這樣也會逐漸製造出他們恐懼的爭執和緊張,畢竟信念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嘛。

互補還是相似的兩個人,更適合在一起?

我時常會聽到聽到這樣的討論,也有時會參與其中:到底是相像的兩個人相處得更好,還是互補或者相異的人在一起更合適?有「異性相吸」,也有諺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到底哪個是對的?還是兩種模式的人都能相處地很好?

雖然我們經常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但研究者們心裡早就有底兒了:人際吸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相像律,也就是說「同性相吸」。這類研究是非常徹底廣泛的。

那麼相像是指哪些方面呢?答案是方方面面。具體一點說,相像首先是在年齡、種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會地位等人口統計學上的相像,其次是態度價值觀的相像。

最後是性格的相像,特別是在長期相處的時候。具體來看,性格相像的夫妻比性格不同的夫妻婚姻更加幸福。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果你的性格有令人討厭的弱點,與沒有這些弱點的人相比,你與同樣有這些弱點的人相處會更愉快,所謂「臭味相投」。如果你是個煩躁不安憂心忡忡的人,你或許該找一個緊張兮兮的夥伴;快樂的人當然喜歡和快樂的人交往,但是悲觀的人與悲觀的人接近的感覺其實更好。前面提到了依戀類型,人際關係建立後,依戀類型相同的人在一起更舒心。如果你是迴避型的,那麼迴避型的伴侶能滿足你保持距離的願望;如果你是痴迷型,另一個依附、焦慮的人就是好伴侶。

那麼為什麼有很多人相信「異性相吸」呢?可能有幾點原因:

· 首先,相似的匹配是廣泛的。你喜歡喝瑪奇朵,我喜歡喝摩卡,我們喜歡的咖啡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喜歡喝咖啡;

· 第二,發現差異需要時間。人們在相識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相似點,以至於差異大的地方被忽略或者是後來在相處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

· 人們也喜歡與理想自我相像的人。我們仰慕有能力有才華的人,當這種能力和才華是我們沒有並渴望的,那些具備這些能力和才華的人對我們有格外的吸引力;

· 差異會隨時間而減少。親密關係能改變人(即使是很困難),如果一對夫妻因相異以外的原因在一起,某些差異會逐漸消退,久而久之,新發現的相似會把伴侶聚在一起,即使起初共同點並不多;

· 有些相像比其他相像更重要。如果伴侶能在重要議題上與我們看法一致,這就特別具有獎賞價值,這些方面包括宗教信仰、家務分派等。實際上,對彼此滿意的伴侶常在性格上存在差異,但態度和價值觀的相像比性格的相像更為重要。

最後,有時取長補短的互補性確實也很有吸引力。互補性更確切的形式涉及伴侶雙方的不同行為:支配與順從。如果一方非常自信,會希望對方順從自己的忠告;一方需要幫助,也希望另一方給出建議。

但是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這種互補性。歸根結底,人們更喜歡性格相似的人,即使是支配欲很強的人也更喜歡有主見的傢伙,而非長期屈從順服的懦夫。

需要牢記的重點是,相像的伴侶可能比任何人都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技巧

親密關係中的很多衝突不可避免,但如果能夠積極處理這些衝突,會化干戈為玉帛。儘可能清楚明白、詳細具體地指出惹怒我們的特定行為,伴侶間的溝通會更明智和準確。

有一種方法是行為描述。正確的行為描述專指某一特定事件,就事論事,不會涉及普遍性。因而,在溝通中指出問題不應該使用總是從不這樣的詞語。「你總是打斷我!從不讓我把話說完!」,這樣的表述有害無益。

我們還應該使用第一人稱陳述來描述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稱陳述的句子以「我」打頭,然後描述明白情感反應。我們應該說「我現在感到非常生氣」而不是「你真的惹怒我了」,前者的句式能讓我們辨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關注全部放在伴侶身上。

把行為描述和第一人稱陳述結合起來的方法是 XYZ 陳述。XYZ 陳述的格式是,「當你在 Y 情境下做 X 的時候」(行為描述),「我感到 Z」(第一人稱陳述)。當我們想說:

「你怎麼這麼不為我著想!從不讓我把話說完!」

不妨轉變成:

「你剛剛打斷我講話的時候,我感到很生氣。」

其中一個陳述可能會伴侶體貼、表達歉意的回應,而另一個可能適得其反。

另外,當遇到衝突時,說話者-聽話者技術可以幫助夫妻針對爭議性的議題進行平靜、清楚的溝通。使用這一技術,首先要選擇一個小物件作為發言權的標誌,比如手機。得到發言權的人就是說話者。說話者的任務是使用「第一人稱陳述」簡明扼要描述自己的情感,此時聽話者的任務是不要打斷、仔細傾聽,然後複述說話者的信息。當說話者對聽話者的理解和複述感到滿意時,交換髮言權,角色互換。

這一耐心的模式使伴侶們有機會表露關注的問題和對彼此的尊重,而不會陷入自我辯解、猜測、打斷和防衛的惡性循環。

親密關係溝通中要減少的一種思想是讀心術思想。即人想當然地認為無需詢問就能理解伴侶的思想、情感和觀點,或者認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已經表現非常明顯了,不需要額外解釋,伴侶理應明白。所有的伴侶都有某種程度的「讀心」,但苦惱的伴侶以挑剔和惡意的方式「讀心」,中性或積極的動機往往被他們解讀為居心不良。所以即使是認為不值一提的小問題也可能加劇不滿,也需要充分溝通。

愛情和婚姻多不會比想像中的好,那要怎麼維持親密關係?

還沒有戀愛或剛開始戀愛關係的時候,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發展幾乎有無限的憧憬,對於未來和幸福甜蜜都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實際上親密關係與我們想像中快樂無憂親密無間的田園式婚姻相去甚遠。下圖的統計表明,雖然很多人天真地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婚姻會越來越美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婚姻實際上感覺並不美妙。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獲得關係後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維持變得不努力了。一旦求愛成功,人們或許不再努力維持風度翩翩的形象,在盲約中從不大聲放屁的人,可能婚後會隨意在餐桌旁放屁。

其次,長時間相處會放大摩擦。我們更多地受到伴侶情緒或工作壓力的影響,而來自其他人的類似困難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

第三,親密關係意味著伴侶了解彼此的秘密和缺點。如果發生衝突,這些就是伴侶用來嘲笑和傷害我們的武器。

第四,即使人們對會發生的矛盾有預估,但婚後仍然有意想不到的麻煩。比如孩子出生,衝突會增多。

最後,由於婚前期望值過高,期望和現實的差距會讓人感覺受騙和失望。

這些都是親密關係正常的發展過程,如果認為自己不會碰到這些問題,那就太天真了。但如果人們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婚姻幸福感的發展軌跡,並有合理的期望,那這些問題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

婚姻的前景看起來很暗淡,但是也沒必要悲觀失落。儘早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避免不必要的失望,也提醒我們始終不渝的責任,要儘可能和藹愉悅地對待自己所珍視的伴侶。

另一方面,親密關係中也有很多積極的事實,會給人幸福和滿足:

· 許多男性也像女性那樣溫情體貼,而不具備這特點的男性也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比現在更加熱情、有表達性;

· 幸福的愛人會積極歸因,家丁伴侶無辜,甚至把伴侶偶爾的不端視為善意和關愛;

· 大多數人會尋求與浪漫伴侶的依賴,並對此安心;

· 幸福的親密關係中,若激情減少,就會出現深厚、關愛的友誼;

· 真正的寬恕對雙方有益,有利於親密關係的更好發展。

· 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努力去做,幾乎所有人都能成為更體貼、更具魅力、更有獎賞價值的伴侶。

那麼,如何維持親密關係的滿足感呢?

人們會適應於愉悅的環境,如果有幸擁有了美滿的親密關係,我們會認為它是理所應當的,這非常危險。如果我們變懶惰,習慣於好運,會身在福中不知福,這非常不利於親密關係。

這時,我們有義務注意伴侶為我們付出的關愛、仁慈和慷慨,然後每周都要和伴侶分享最欣賞對方的三個舉動,無論大小巨細。

幸福的人與生俱來地容易注意到自己的福分,但任何人都能學會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的幸福點滴。當我們對伴侶欣賞和表達感激時,我們的心情和主觀幸福感都會有改善。

並且,當我們向伴侶表達感激時,我們同時也是為對方提供了強大的價值認可和關愛。我們的欣賞減少他們幫助我們的代價,因此對方在繼續為我們的利益努力時,能得到更多快樂。

總結下來,親密關係滿足的秘訣就是:

欣賞伴侶;

表達感激;

重複前兩步。

最後,尋求靠譜的建議,還是要找專業人士

有時候,積極性高、心思細膩的外行常常在辨別幸福和不幸福方面完全與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一樣好。但要警惕的是,非專業的意見可能是完全錯誤的,也有很多雜七雜八的人會冒充專業人士。

舉個例子,有些樂於提供「專業意見」的所謂專業人士,他們的背景跟他們給出的意見一樣虛假。比如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作者約翰·格雷是從哥倫比亞太平洋大學獲得的博士學位,而大多數美國人都沒聽過這個學校,因為後來這大學被加州政府關閉。暢銷書《婚姻的呵護和保鮮》的作者勞拉·史萊辛爾博士學位是生理學而非心理學。有些婚姻專家的意見也並不是建立在正確研究的基礎上,他們喜歡根據自己的個人觀點發表高論,有時和客觀事實相悖。

 

上述的很多理由讓我堅信,具備了智慧和努力,我們是可以和伴侶幸福到老的。更好地理解親密關係,人們就能充分做好準備,防止某些問題發生並克服難題。對自己伴侶忠誠的人會採取各種行動來保護和維持已經得到的滿足感。而且如果出現問題,很多難題都能得到修復,很多傷口也能痊癒,在親密關係遭遇挫折,只要願意,伴侶們也常常可以完全克服困難。

 


推薦閱讀:

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在一起?
梅花酒
分開以後我變成了你喜歡的樣子
教你穿衣:搭配百變色彩(穿衣色彩學)
做過愛還怎麼做朋友?

TAG:戀愛 | 親密關係 | 事情 | 關係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