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探源(精美散文)
詩詞格律探源
斗山鬥士
我對現代詩人寫的舊體詩詞,是越來越讀不懂了!他們用字生僻,造句晦澀,甚至連一句話都通通的讀不下來,更甭說詩詞中蘊含的意境了,那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自詡少有點詩學基礎,尚且讀不懂他們的詩詞,那些未涉此道的廣大人民,就更讀不懂了!雖然他們有的在作品後面都標著<韻部><韻譜>,但他們連一句話也寫不通順,連一個完整意思都說不眀白,難道這就是<韻部><韻譜>的功用!不知他們如此創作是為了彰顯自己高深莫測的學問,還是不懂<韻部><韻譜>真正的功用,為了符合<韻譜>克字求律而造成的結果。若是為了彰顯自己高深莫測的學問,那就與詩詞之道背道而馳了。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簡明的文字,說明最深刻的道理。詩詞的最高境界是:用簡明如歌的語言,營造真實的意境,樹造崇高的意象。不管你的學問有多麼高深,讀者讀不懂其句,解不開其意,那還是枉費了心機。人民讀不懂自會敬而遠之,你的作品就會被人民當做天書束之天閣。若是為了符合<韻譜>克字求律而造成的結果,那我們就得弄明<格律韻譜>的功用,與制定<韻譜>者的初心,究根溯源看其是否有利於詩歌的創作。詩,在古代被稱做詩歌。詞,被稱做詩餘,是詩歌的延伸。詩歌一詞為什麼在古代要聯用呢?這是因為詩能歌也,它是歌唱的詞,是與歌伴生的。我們都知道,歌譜講究音調和旋律。音調就是曲譜的基調,旋律則是曲譜圍繞基調形成的通體的和諧之音。詩與歌是伴生的孿生兄弟,曲譜的特徵與詩是共通的,只是稱謂有所不同而已。詩歌講究聲韻和韻律。詩的第一聯末一個字的字音,是為起韻,起韻的字音通常決定著整首詩的基調。韻律則是詩中用其它的字音圍繞著起韻字在節奏的調節下和成的通體的和諧之音。這就是舊體詩詞的音樂美。<韻譜>講究的是韻部和格律,韻部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也就是起韻字和押韻字必須是同一韻部的字,不然就是違韻。格律,則是指詩詞當中哪個字該用平聲字,哪個字該用仄聲字,哪個字可通用的法式和規則。若不按某種格式用字,那就是出格。在格律出現以前,詩人寫詩不叫寫詩,而叫吟詩,詩人是經過反覆吟誦,才校準的整體詩的和諧之音,所以讀起來才那麼自然得體,聽起來才那麼舒心悅耳。讀與聽都是一種享受,讀者與作者都是在享受美妙的樂章中,感受崇高的理想中愉悅著人生。格律出現以後,吟詩不叫吟詩,作詞也不叫作詞,而是叫以格填字和以格填詞。因為只有以格填字,才能通過統治階級的認可和科考,所以世人相從如風,以致造成了"楚王愛細腰,宮女皆餓死"的局面。如此相填雖然省去了詩人詞家,謀篇布局,起韻和韻,營造意境,樹造意象之功,但也消弱了詩人的詩學基礎,淡漠了詩詞的基本原理。詩人習從於以格填字,遵譜校律而自以為是,自然就不用反覆吟誦來締造通體的和諧之音了。詩人脫離了創作詩詞的這一重要環節,也就背離了詩能歌也,詞為詩餘的詩學原理。違背了詩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就寫不出琅琅上口的詩句。詩人為了片面追求符譜合律的效果,只得用生僻字湊句,用晦澀句充行,因不如此不足以符譜合律爾!詩人為了<格律>寫一首詩,填一闕詞是查字典,校平仄,傾盡了心力,費盡了心血,就為得到所謂方家"韻律和諧"的一句讚美,真也難為煞詩人了!雖有點難為之情,但簡單易行,又能立見成效,所以就樂此不疲了。如此雖嬴得了方家,卻失去了讀者。
既然臨帖仿製就可獲事半功倍之功,又可達一步登天之望。誰還願去費力不討好的再創造呢?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所以至今也沒有按<韻譜>填出過一首好詩詞,更沒有填出過一位大詩人!!!現代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社會也已進入了高度文明,可現在的詩人詞家的思想和認識仍停滯在<韻譜>的認知層面,他們寫詩填詞仍在做著前人未竟的事業,把古人詩詞的意境重翻新,詞句再組合,或用幾個生僻字,造幾段晦澀句,校譜一合,標上<韻部><韻譜>一發大吉。如此泡製,怎會有新意,讀者又怎會讀得懂,明其意呢!
由此我對<韻譜格律>的功用產生了深刻的懷疑,不得不探究格律產生的過程與它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南北朝時,文人們逐漸發現了中國文字的發聲有著平仄之音,詩人雖用這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字音在詩中進行搭配,以此營造和諧之音。後又經過幾代詩人不斷的探索和規化,最終形成了近體詩。最初的近體詩只是講究對仗,如:頂額格,蜂腰格,燕尾格和全格,此格是指對仗的類別。近體詩的形成已經偏離了歌為樂詞的軌道。開元十九年,唐朝廷為了開科取士的公平,公正,給詩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式。這就是試律詩。此格者,已然是劃定的法式和標準爾。律者,已非是以前所指的旋律,而是指規律爾。至此寫詩有了硬性規定,用韻必須是同一韻部的字。用字必須按格律該用平聲字處,必須用平聲字,該用仄聲字處,必須用仄聲字,只有通用處,方可自由用字。後又細化了詩律詞規,說什麼句式中孤平,孤仄不可犯。和出現了違拗時,採取拗救的措施等。真是細緻入微哪!格律的出現,並未使詩歌走向輝煌,而是終結了唐詩的繁榮,至後,詩人再也沒能創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更沒有孕育出一位大詩人,這就是格律的不世之功!詞創生於唐,繁榮於宋。詞就是歌詞,也稱詩餘。詞牌就是歌詞的名。詞原是古教坊,(也就是現代的音樂學院和歌舞團。)教習和演唱的歌,文人覺著動聽,就在原歌的曲譜下填上新詞,賦於新意。後經過不斷的衍化,最終形成了單獨的文體。這就是詞的產生過程。宋人寫詞講究的是"以聲和律",並不講"以格和律",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以聲和律的聲,是指曲譜的音樂之聲。律,指的是曲譜的旋律。也就是說宋人填詞是在符合曲譜旋律的前題下所賦的新詞。以聲和律賦新詞比之以格填詞有著相當廣闊的創作空間,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之歌,原歌詞沒有(新)字,是毛澤東讀後覺得不妥,這才又添的(新)字。雖加字,但不影響曲譜的節拍和旋律。宋人填詞正是在不影響曲譜旋律和節拍的前題下,隨著詞意所需,或增或減的再創造。雖有如此廣闊的創作空間,但宋人的創作從未脫離過音樂的母體。所以宋人寫的詞才會那麼悅耳動聽,情致感人。所以蘇東坡才能創立豪放派。這皆是詞在北宋未被格律之功!南宋後期,南宋朝廷恢復了宏詞博學科的科考,遂把詞也列入了科考的科目,同時也給詞制定了格律。隨後又出現了多部(韻譜),如南宋劉源的<平水韻>和清朝戈載的<詞林正韻>還有清庭制定的<欽定詞譜>等!自從詞被格律了以後,七百餘年來,詞人就再也沒有寫出過輝煌的詞章,就再也沒造就出過成名的詞家。
官方制定<韻譜格律>的用意和初衷是為了科考評卷而制定的規則,民間文人制定<韻譜格律>是為了應和科考制度而整理的參考資料。故這些民間文人在其序言中皆鄭重申明:是根據古代名詞參酌而審定。以此而論,他們參酌的對象只是部分名作,而不是全部,且還是比較符合他們預設的特定規律的名作。那些不符合特定規律的名作,還有那些他們和社會尚未認可的名作,都成為了編外遺孤。這足以說明,不管是朝庭官員還是民間文人,他們的審定工作,做得尚不夠細緻,全面和準確,還有大部領域未有涉及和開發。再則,他們審定的<格律韻譜>只是單純的從部分詩詞的起韻與和韻的模式以詩論詩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片面的經驗總結,是屬於經驗論,經驗論是不能當做真理而永遠存續的。因為這些經驗論者,他們並未從中國文字本身的音準,音色,音調等方面發掘形成詩歌韻律的根源。中國文字的發音豐富而多彩,從發音而言,古代有口,舌,唇,喉,齒,它們分別契合著古音律之宮,商,角,徵,羽之五聲音階中不同的音律。現代有唇音,舌面音和舌尖音之分,唇音又分雙唇音和唇齒音。舌尖音又分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後音。舌面音又分舌面前音和舌面後音。由於發音部位的不同,平聲字也可發出仄聲的音律,仄聲字也可發出平聲的音律。這些由各個部位發出的不同聲音,共同組成了音樂的七聲音階。唐時的詩人和宋時的詞家正是利用中國文字這種固有的特色在韻的基調上用文字譜成了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樂章,這就是詩,這就是詞,這就是中國詩詞的音樂美!這就是中國詩詞的美學價值觀。在格律出現以前,詩人寫詩不叫寫詩,而叫吟詩,詩人是經過反覆吟誦,才校準的整體詩的和諧之音,才符合詩的曲譜旋律,所以讀起來才那麼自然得體,聽起來才那麼舒心悅耳。讀與聽都是一種享受,讀者與作者都是在享受美妙的樂章,感受崇高的理想中愉悅人生。漢字的平仄之音那是齊梁時中國人民對漢字發音最初的認識,是屬於漢字的聲律學,與漢字的音律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用這種單純的漢字兩聲音階來取代漢字原來豐富多彩的五聲音階,這本身就缺乏合理性。由於兩聲音節,既有可見性,又有可用性,且簡單易行,容易被人掌握,由此詩人混淆了漢字的聲律學和漢字的音律學,這才用這種簡單易行的寫作方式取代了反覆吟誦的寫作方式,最終促成了格律的形成。由於格律的形成,詩從此便脫離了音樂這一母體而獨立成型,並脫離了詩為歌詞的創作之路。詩與音樂脫節,封門自立,獨闖江湖,詩由此便走上了一條悲壯的不歸路。制定<格律>者用這種視而可見的漢字聲律學的兩聲音階來劃定詩詞的法式和標準,是否太過片面和膚淺了呢?這就是詩詞被格律之後再不能創作出豐富多彩的詩詞的根源之一。但歷朝歷代的莘莘學子們為了應試豋科,只得以格循律的填文字。他們從未懷疑過<韻譜格律>的片面性和合理性,更未懷疑過<韻譜格律>嚴重地偏離了詩為樂詞這一漢字音律學的基本原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詩詞家協會又出台了一部<中華新韻>,現代的詩人們也未對此提出過質疑,更沒有人敢對此提出過挑戰。只是一味地謹從順守,相得益章。古代學子寫詩遵譜循律,是為了科考,現代詩人寫詩遵譜循律是為了發表。功利所誘,趨之若鶩,他們為著一個共同目標,古今協力的共同把中國文化的這一奇葩推向了極端,也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先驗論,就是在經驗論和功利驅使下而形成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具體表現又是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合成式。趙括和馬謖就是軍事教條主義的代表,他們不會根據敵情我情,天時地利的不同而靈活的制定相應的戰策,所以造成了葬命誤國的嚴重後果。古代學子和現代詩人也是詩詞的教條主義,他們不根據詩詞意境之所需,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文字來表達,一味的遵譜循律的克字求律,以至把詩寫得語句不通,意理不明。為了追徇韻譜,是生僻字常用,晦澀句疊出,使讀者驚詫莫名。由此也造成從南宋至今沒有造就出過一位詩詞大家的嚴重後果。 文章閱讀網
也許制定<韻譜格律>者的初衷,有著雙重含義,一是為了完善科考制度和上應科考制度而制定的臨時約法,僅限於考生。二是總結前人名作起韻與和韻的經驗,以此昭示後人只要照譜填字,也能夠寫出名詩名詞來。名詞雖好,卻不能再複製。歷史的實踐證明名詩名詞不是複製出來的,是在勞動生產中由生活感受而創作出來的。可憐了七百餘年的大好時光,上億的中國詩人以格填字,竟沒有填出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作,更沒有創作出一句賞心悅目,傳誦不衰的名聯佳句。這也有點太悖制定<韻譜格律>者的第二美好願望了吧!
事實證明,<韻譜格律>只有功利性,而沒有合理性,更沒有實用性。它是漢字聲律學的產物,這種用漢字聲律學制定的法式缺乏營造舊體詩詞通體和諧之音的實際功用。因中國舊體詩詞之美,是因其音樂美而美之,是漢字音律學的結晶,寫詩作詞誰要是脫離了漢字音律學這一基本原理,任何人也寫不出優美動聽的詩詞。這就是現代詩人寫不出好詩詞的根本原因。試想,有誰見過曲譜的<格律>呢?又有誰見過哪位作曲家是照<格譜>譜曲的呢?均沒有過!他們皆是從生活中尋找旋律,再經過反覆彈奏找准旋律的基調,這才能譜出和諧而美妙的樂章。詩人若想回復中國舊體詩詞之美,必須使詩詞回歸漢字音律學的本位,就象作曲家那樣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再經過反覆吟誦來營造詩詞通體和諧而美妙的韻律,以此才能創作出優美動聽的篇章,再現詩詞的輝煌!
推薦閱讀:
※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湖心亭看雪》中「霧凇沆碭」怎樣翻譯成英文?
※一個人,一座城,等一個你
※怎樣去模仿一篇散文,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盛滿舊時光的槐花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