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盜墓和電影里一樣嗎 | 盜墓文化史觀察與道德拷問

位於河北省曲陽縣的田莊大墓,墓葬形制極為罕見和獨殊。出土大量精美的漢白玉雕刻、磚雕構件、鎏金飾品和定窯瓷器,並首次在河北地區發現具有唐代風格的大型儀衛壁畫。墓葬南北長66米,共發現盜洞二十餘個。

 

 

  盜墓,作為中國歷史上延續久遠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發生的原因值得關注。對歷代墓葬破壞現象的動機進行心理分析,大致有如下三種情形:1.物利;2.冤讎;3.象徵。物利,就是對隨葬品直接劫奪以求生求富的行為。冤讎,即出於仇恨對墓主或者其家族施行政治懲罰,有時採取極端的復仇形式,戰爭中類似情形又有心理征服的意義。象徵,即出於神秘主義意識對墓主「氣」「勢」及「風水」環境的破壞。但是盜墓行為最基本的動因,無疑是物利追求。中國古代盜墓現象,與宗法意識以及「孝」的理念導致的厚葬風習有密切關係。

   回顧歷代盜墓行為,可以看到許多情節特別的故事。古墓的盜洞,有時可以透露出前代文明之光。而盜墓者的行為更多地造成了古代文化遺存的破壞,也是我們不能不特別注意的。

盜墓者盜墓未遂後,用土將盜洞口部虛掩,伺機再盜。

  歷代盜墓,有實力派軍閥組織的大規模的盜掘。在項羽率領反秦聯軍破壞秦始皇陵園之後,有董卓、曹操、溫韜、劉豫,以及「東陵大盜」孫殿英等組織的公開盜掘。農民暴動發生,也致使帝王陵墓遭受破壞,赤眉軍發掘西漢帝陵,李自成焚毀鳳陽明祖陵,都是典型例證。民間普遍的盜掘,雖然往往是個體或小規模團伙行為,然而歷時長久,參與者眾,對歷史遺存的破壞也許更為嚴重。

盜墓分子將盜墓地點偽裝成實驗基地,以迷惑路人。

  從技術演進的角度來看,盜墓和反盜墓的千年角逐,成為中國喪葬史多彩的風景。唐人李商隱《雜纂》卷上說到「惡行戶」,其中第二種就是「世代劫墓」。可知職業盜墓者的行為和技術,往往世代前後相承。現在考古工作者勘探地下土層與埋藏物時常用的一種工具,是通常稱為「洛陽鏟」的探鏟。「洛陽鏟」原本是舊時洛陽盜墓者所創製使用,因以得名。盜墓者利用這種製作簡單,攜帶方便,可以探知極深的地層的工具,於是能夠經濟便捷地發現墓葬所在,甚至能大略了解隨葬器物的埋藏情況。「洛陽鏟」的應用,是歷代盜墓技術遺存中的積極內容得到借鑒的實例。

現在考古工作者勘探地下土層與埋藏物時常用的一種工具,是通常稱為「洛陽鏟」的探鏟。「洛陽鏟」剷頭刃部呈月牙形,剖面作半筒狀,打下後提起,可以帶上泥土,執鏟者可以據以判斷地下土質及其他現象。(左圖)呂氏家族墓發掘報告指出:「墓地中使用空穴結構的墓葬共3座,全部集中於呂大臨兄弟的墓葬排列線上。這說明該輩分家族成員具有較強的防範意識,而且墓葬深度也超過墓地中其他墓葬。」

  職業盜墓者的有些經驗在現代考古發掘中得到利用的情形,又如長沙被稱為「土夫子」的盜墓者,許多後來在科學考古工作中參與清理髮掘古墓,作出了值得肯定的貢獻。觀察樣土判斷古墓的深淺和年代,是「土夫子」的特長之一。這一技術在考古實踐中的應用,為發掘工作帶來了方便。由於隨葬銅器氧化,使周圍的土質發生變化,「土夫子」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銅路」。他們能夠依據「銅路」準確地判定銅器所在位置,以便完整地進行清理。銅器氧化程度不同,質地有明顯的差異,「土夫子」們對這一情形的熟悉,也有效地避免了銅器的損傷,保全了許多珍貴文物。

 

  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盜墓與考古是怎樣的關係?盜墓與考古有什麼區別?首先應當明確,考古是科學工作,是學術探索,而盜墓是出於私利破壞古代遺存的犯罪行為。

 

航拍的眾多盜洞

  當然,盜墓有時也會促成重要的文化發現。《晉書》記載晉武帝時,「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字十餘萬言,藏於祕府。」汲冢遺書的出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不過,我們也不會忽視盜掘行為導致文化遺產嚴重破壞的情形。比如汲冢發現,「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直到今天,考古學者、文物學者、歷史學者矚目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嶽麓書院藏秦簡、北京大學藏秦簡與西漢簡等,都是因盜掘出土,曾經流散於文物市場的重要文物。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講一個關於呂大臨家族墓園被盜掘的故事。呂氏家族墓地中有3座墓葬。主室上部縱向疊置1~2個空墓穴。比如有的學者推定為呂大臨墓的M2,由豎井及上、中、下三層縱向墓室組成。上層墓室和中層墓室都是空穴。這種虛空的墓穴,是出於迷惑盜墓者的防盜掘目的的特殊設計。可以推知,研究過許多出自盜墓的青銅器標本的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對於盜墓行為卻是深懷厭惡的。他和他的家族甚至在墓葬設計方案中也體現了對盜墓的高度警惕。呂大臨應當對當時盜墓行為的一般方式和基本規律有一些了解,於是才精心設計了如此巧妙的墓室結構。以虛墓或者疑冢防止盜掘的方式由來已久。我們知道廣州南越王墓是少見的未經盜掘的西漢諸侯王等級的陵墓。據說南越王趙佗安葬時,「輀車四齣,棺塴無定處。」三國時地方軍閥吳岱試圖盜掘趙佗的陵墓,「費損無獲」。石勒的母親王氏去世,也曾經秘密安葬,又以「虛葬」方式偽飾,「潛窆山谷,莫詳其所。」曹操「七十二疑冢」,更是流布非常廣泛的傳說。

 

呂氏家族墓三維透視圖

 

呂氏家族墓

  還要說明,陝西藍田具有「虛墓」結構的呂氏家族墓地被盜掘,犯罪人竟然是本來應當承擔保護自己先祖墓葬的呂氏後代。2006年1月,西安市公安局成功偵破一起文物盜竊走私案,收繳包括西周青銅器在內的129件文物。盜墓罪犯交待了被盜宋墓所處位置,正是文物部門了解的呂大臨家族墓園。儘管藍田縣文物局派人日夜看護這處墓地,在8個月中仍連續發生3起盜掘案。為確保文物安全,陝西省文物局制定的搶救性發掘計劃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參與破壞這處墓地的盜掘者,有一個叫呂富平的人,其實正是呂氏家族的後代。透過呂富平盜掘家族先祖墓葬的行為,可以知曉現代盜墓者為追逐物利全無顧忌的心理狀態。這一情形告訴我們,宗法規範和宗族觀念在民眾革命中被徹底掃蕩,也是盜墓現象難以制止的原因之一。

盜墓分子在盜洞中放置的支架

  盜墓對考古工作的干擾與破壞,不僅表現在使墓葬中大量文物遭到洗劫,還在於無知的盜墓者往往只根據市場價值尺度進行選擇,將大量雖然未必為文物商人看重,卻具有極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文物歸於毀棄。

   此外,墓葬對於考古工作的意義,並不只是在於墓中的隨葬品,墓葬形制、葬式等看來並不直接具有市場價值的遺迹現象,其實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而野蠻的盜掘,往往使這些現象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壞。

海昏侯墓的盜洞

  一些古代墓葬未遭盜掘,原有文化內涵基本保留,終於為考古學者揭示,大大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歷史文化的認識。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等等,都是如此而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榮。海昏侯墓雖然發掘工作尚未完成,已經出土的珍貴文物品級之高已經令人們震驚。2011年,當地群眾發現盜墓者對海昏侯墓施行盜掘並報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員迅即趕到現場,由盜洞進入棺槨被局部破壞的位置,判定了墓葬形制,及時進行了保護,啟動了考古工作。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具備文物保護意識的村民的舉報,沒有富有事業心和責任意識的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海昏侯墓的珍貴文物很可能會被破壞,失去諸多歷史文化信息,僅僅作為財富符號流散於市場。而海昏侯墓園相關現象的考古學研究也會因重要資料的缺失受到限制。我們慶幸海昏侯墓在盜墓破壞的嚴重威脅面前得到了及時的保護,也為此深心感謝大塘坪鄉觀西村的村民為文物保護作出的重大貢獻。

被盜墓賊洗劫後的貴妃墓

撰文:王子今

攝影 / 供圖:馬艷麗、中國文物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


推薦閱讀:

歐陸遊學:近代的「英式瘋狂」
為什麼每天的開始被定在半夜?
解構「鬱金香時代」

TAG:電影 | 道德 | 文化 | 現實 | 盜墓 | 文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