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俗稱謂

中國古代禮俗稱謂

等級稱謂類

君   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孟嘗君,魏以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廣野君,劉敬號奉春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   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下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   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方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奴隸   為奴隸主勞動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工」、「奴」、「奚」、「臣」、「妾」等者是奴隸,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宦)等是從事家務勞動的奴隸,金工、車工等是從事工業生產的奴隸,大量的則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

君子   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   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人」,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民   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髮而名。

黔首   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商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幫稱「黔首」。

布衣   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   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對自己的謙稱類

鄙人   「鄙人」本意指發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第在內,後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仆   舊時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   舊時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   舊時父人對前輩稱自己的謙詞。

不肖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藉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   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後學、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   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奴家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不自由,從人役使的僕役,故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   寡婦的自稱。

孤、孤家、寡、寡人、聯、不穀   古代皇帝的自稱。

不穀   古代諸侯的自稱。

尊稱類

父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   古代尊稱,男子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   古代尊稱。指有徳行受尊敬的人。

卿   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   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徳行的人。

閣下   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月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   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   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   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   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   亦稱「尊大人」、「尊大君」。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   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令嗣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   並作「令媛」。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   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   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   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   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仁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常用於書信。

賢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徳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   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   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徳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科舉稱謂

中國歷代主要科舉稱謂

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仁人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辟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後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

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為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試第一名為會元。

貢生   明、清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科舉稱謂知識集錦

科舉知識簡介   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定不盡相同。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尋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又名「庠生」,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第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易同進士出在。以上的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狀元的產生   我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   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會試   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古代的博士、碩士、學士並非學位

博士   在我國古代是個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秦始皇時,博士只作政府顧問。漢代以後,博士開始在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除授予學官,還授予一些有專門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如魏晉以後的太醫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後,社會上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俗稱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碩士   在我國古代通常指那些徳高望重、博學多識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古代常用與碩士含義相似的「碩老」、「碩儒」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學士   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學校讀書的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指有學問的人以及久入學者的泛稱。魏晉以後,學士才正式成為以久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參與朝政。其中的翰林學士為眾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的顧問和秘書官,因而常被稱作「內相」。到了宋朝,一經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學士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

古代年齡表達方式

(一)直接用數字表示

古人表示年齡除了用「歲」以外,還往往用「年」,「齒」,「春秋」等詞。

年齡數目如果是十以上的零頭數字則常常使用『x+有x的形式(「有」通「又」,表示「再加上」的意思)如李密《陳情表》,「犬馬之齒七十有六。」

如果年齡是極有特點的數時,以特殊方式表示。如:少女16歲,則以「二八」相乘方式表達。李白詩句「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芳齡二八」

(二)用人生各個大約時期表示

齒:幼年時期       

少年:十多歲階段

當年:正當壯年       

垂老:接近老年

(三)用人的生長變化各個時期的體貌特徵表示:

黃童:幼年時期                  

白叟:老年時期

齠齔:指兒童換乳齒,七八歲時    

壯:青壯年時期

二毛:中老年交替時期            

垂向:老年將臨時期

皓首:頭髮已白的老年時期        

老蒼:頭髮蒼白如銀的老年時期

黃髮:老人白髮脫落更生黃髮,高壽的象徵,故指高壽老人

(四)用人在不同時期的服飾裝束表示:

襁褓:嬰兒時期                   

垂髫:頭髮自然下垂,指兒童時期

總角:兒童束髮成角,十歲兒童     

結髮:男子二十束髮加冠時期

及笄:女子十五結髮插笄時期       

冠歲:男子二十行加冠禮時期

(五)借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

黃口:口角黃色之雛鳥,比喻嬰兒   

雛:初生之鳥,比喻幼兒

青春:綠色春天,比喻年青時代     

芳年(芳齡):芳,花也,青春年少時期

妙年(妙齡):美妙的青少年時期

豆蔻:初夏開花植物,喻13——16歲未成年的少年時期。(豆蔻年華)

垂暮(垂年):接近傍晚時分喻晚年將臨。

鶴壽:鶴年歲長,喻人高壽。

(六)其他固有說法:

初度:指剛生下的時候,後來成為「生日」的別稱。

艾:艾草,蒼白色,老人頭髮蒼如艾,借指老人。

耆:表示六十歲。「耆」「艾」連用表示老年人。

古代稱謂:  

(一)尊稱(敬稱)

①對帝王的尊稱:萬歲、君主、天子、聖上、聖駕、陛下

②對太子、親王的敬稱:殿下、千歲、

③對將軍的敬稱:麾下

④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稱:稱使節:節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稱:閣下

⑤對對方或對方親屬的尊稱:令、尊、賢、仁

令:稱對方父親:令尊;稱對方母親:令堂; 稱對方妻子:令閫;稱對方兄長:令兄;

稱對方兒子:令郎;   稱對方女兒:令愛;稱對方的妹妹:令妹

尊:用以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

稱對方父母:尊上;稱對方父親:尊公、尊君、尊府

稱對方母親:尊堂;稱對方親戚:尊親;

稱對方:尊駕;稱對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對方的意思:尊意;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

稱對方:賢家     稱對方兒子:賢郎

稱對方弟弟:賢弟

仁:表示愛意   如:仁兄,仁弟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後,丈人才有專指妻父,敬稱泰山,岳父。妻母稱丈母,敬稱泰水,岳母。

(7)對地位高或年長的死者的敬稱:

稱已死的皇帝:先帝

稱已死的父親:先考,先父,先嚴     故有「如喪考妣」之成語

稱已死的母親:先妣,先母,先慈    

稱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賢。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

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

(9)君對臣的敬稱為卿,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表敬稱:

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聖君。

(11)其他尊稱的固有說法,

稱父母:高堂,雙親;

稱兄弟:昆仲,手足

稱夫妻:伉儷,伴侶;

稱婦女:巾幗

稱男子:鬚眉;      

稱老師:恩師,夫子

稱學生:門生,受業;

稱同學:同窗

(二)謙稱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

孤(意不能得眾)  

寡(意為少德之人)  

不穀(意不善)  

朕(第一人稱代詞)

官吏的自謙詞:下官,末官,小吏,臣 等。

讀書人自謙詞:小生,晚生,晚學(意為先學後輩);不才,不佞,不肖(意為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自稱的謙詞: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私下,私自)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為對方效勞)

自己一方親屬朋友時的謙詞:  

家——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長的親屬時的謙詞;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家兄。

舍——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寒舍,敝舍,草堂;舍弟,舍妹   等。

他自謙詞: 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自謙詞:在下;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詞:小可;  

子弟晚輩向父兄尊長自稱:小子;  

老人自謙詞:老朽,老夫,老漢,老拙  

女子自稱:妾;  

老和尚自稱:老衲 等等。

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

《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豎子」罵人之語的賤稱;      

《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小子」;有輕慢之意的賤稱。

古代平民的別稱:

百姓:戰國後平民的通稱

黎民:即平民。「黎」通「驪」:黑色,因黑髮而名。

黔首:黔,黑色,戰國時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穿絲帛,平民穿麻布,故稱平民為「布衣」。

庶民(庶人):秦漢前對身份比奴隸高的農民和小商人的稱謂;秦漢後泛指一般平民。

另有別稱:蒼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

死的別稱(諱稱)

古代帝王:崩、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駕、千秋、百歲

未成年而亡:夭、夭折、夭逝、殤。

父母之死:見背、孤露、棄養等

高齡而死:登仙、壽終正寢。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涅槃、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現的死的別稱還有:卒、歿、疾終、溘逝、仙逝、棄世、下世、厭世、作古、千古、長眠、安息、隱化、遷神、解駕、遁化、遷化、遷形、捐舍館、就木、殞命等。

其他別稱[舉例]

妻子別稱:夫人 糟糠 拙荊 荊婦 內人 內當家 賢內助 賢妻 渾家 堂客 婆娘

媒人別稱:月老 冰人

雪的別稱:瓊玉 碎玉 碎瓊亂玉 冰花

酒的別稱:瓊漿 玉液 金漿 杜康 玉醴

荷花的別稱:蓮花 芙蕖 芙蓉

銀河的別稱:天河 天漢 星漢 星河 銀浦 銀灣 雲漢 長河 絳河

號·別號·諢號·雅號

別號是指人名字以外起的稱號。如:蘇軾:東坡居士。李白:青蓮居士。陶潛:五柳先生。葛洪:搶朴子等等。

諢號,又稱綽號。是按人的體貌,性格特點所取的別號。如《水滸傳》中史進:九紋龍;吳用:智多星;武大郎三寸谷樹皮等。

雅號,尊稱他人的號,如張煌雅號「蒼水」。詢問對方的號,也可稱「雅號為何」。

謚號·廟號·尊號

謚號:古人在人死後按其生平事迹評定其褒貶給與的稱號。帝王之謚由朝廷賜與,謚號是一些特定的負有特定含義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恩德等,大致分頌揚,批評,同情三類。

廟號: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稱廟號:「祖」,「宗」。從漢代開始,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

尊號:也稱徽號。始於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頌揚帝王和皇后的稱號。如:唐玄宗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同治皇帝尊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又上徽號曰「慈禧太后」。

古代稱謂:

直稱姓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由父親或尊長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蘇軾字子瞻,稱蘇子瞻;韓愈字退之,稱韓退之;杜甫字子美,稱杜子美等。

稱號:號以顯示自己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由自己取定,故一般用於自稱,對人稱號是一種尊稱。如: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袁枚號隨園主人等。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等。此為「美謚」;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惡謚」。

稱籍貫:如孟浩然是襄陽人,故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人,故稱柳河東。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稱王臨川。

稱齋名:用齋名或室號來稱呼。如:揚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稱揚誠齋;稱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

稱郡望:韓愈雖是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是唐代望族,故稱韓昌黎。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趙郡蘇氏是望族,故稱蘇趙郡。

稱官名:孫權官授討虜將軍,故稱孫討虜;文天祥官拜少保,人稱文少保;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行》中白居易以江州司馬自稱。

稱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寇準爵號萊國公,《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萊公是省稱。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稱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稱劉豫州,《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

兼稱:《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督相」官職,忠烈公謚號,兼稱史可法的謚號,官職和姓。《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博雞者事。」「翰林」官職,「天台」籍貫,「先生」尊稱,「陶」姓。

推薦閱讀:

中國羅盤詳解-第二十三、二十四層 子父財官
中日韓:那隻袋鼠憑啥來亞洲!?
搬空英國,搬回800億大單!梅姨訪華含金量幾何?
中國單身達2億,到底哪個生肖容易晚婚?
張守世談中國山水畫的藝術之美

TAG:中國 | 古代 | 稱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