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法王】有信心者,可以得到一切功德
若無信心者,相續就不會生起善法。
<<聖十法經>>云:「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如種被火燒、不能生苗芽」。
<<華嚴經>>云:「信心微小諸眾生,難知菩提微妙法。」
因此生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莊嚴經>>云:佛說「阿難!應生信心!此乃如來之祈請!」
因此,所謂信心為何?信心分為三類:及勝解信、欲樂信及清凈信。其中
◆勝解信:是依照對境業果與苦諦、集諦而生起,即誠心相信善業之果引生欲界的安樂,誠心相信不善業之果引生欲界的痛苦,誠心相信不動業引升上二界的安樂。誠心相信所謂集諦,及業與煩惱造作故,所謂苦諦,及感得有漏的五蘊。
◆欲樂信:是指見到無上菩提的殊勝後,為獲得彼而恭敬學道。
◆清凈信:是依於對境三寶而生起,即於能宣講道之佛寶、成為道之法寶和成為修道助伴之僧寶以清凈信恭敬信受。
<<具捨論>>云:信心者何雲?即於業果聖諦和三寶之現前勝解信、欲樂信和清凈信。
<<寶縵論>>亦云:誰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彼謂具信者,定聖妙法器。
其中◆不以慾望而越法:即不因貪慾而捨棄正法,譬如他人說,賜與你食物、珍寶、美女和國政等大獎賞而捨法,亦不捨棄。
◆不以嗔恚而越法:即不因嗔恚方面捨棄正法,譬如他人以前曾對你做過極大損害,仍然要有任一極大損害,亦不捨棄正法。
◆不以怖畏而越法:即不因恐怖方面而捨法譬如有人說,「你如果不捨棄正法,就派三百名勇士,每天割你五兩身肉」,亦不捨棄正法。
◆不以愚痴而越法:即不因無知方面而捨法,譬如有人說,業不真實,果不真實,三寶不真實,你從事於法何用?捨法吧!亦不捨棄正法。
具有如是四種彼即是具信者,是堪為修持決定勝的妙法器。如是若有彼等信心則功德利益無量,即:乃勝士夫之發心、斷除諸無瑕、諸根明利、戒律無缺、消除煩惱、遠離魔境,獲解脫道,廣集善業,見眾多佛、蒙佛加持、出生彼等等不可思議的功德。
此亦如<<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云:信於佛佛法,能信佛子行,信無上菩提,諸大士發心。
又若具有信心,諸佛世尊也會蒞臨其近前宣說正法。
<<佛說大乘菩薩正法經>>云:如是住信菩薩,諸佛世尊知是諸佛法之法器,即詣彼前,如實宣說菩薩之道。如是所謂人身寶,身體具有暇滿二者、心具有三種信心,這即是修證無上菩提所依之朴特伽羅。
平常我們在講菩提道次第時,會講說「首先要依止善知識」,以及從修持「暇滿難得」開始修持,總而言之,這些根本在於善知識,一切佛法為善知識為根基,一切根本為信心,因此我們在思維和行為上,都要對善知識生起極大信心。
大瑜珈士密勒日巴曾說,「大部分人信心在嘴上,我瑜珈士的信心在心裡。」
因此大多數人都會依靠外在裝扮及外在行為表現,來決定殊勝與否,覺得自己對這個感覺比較好、對這外在裝扮比較滿意,然後就跟隨這樣的貪戀起信,這樣的信心並非真實可靠的信心。
在<<俱舍總集論>中所講,不論是生起哪種信心,都是要將功德、威力,作為生起信心之所依。
「勝解、欲樂、清凈」等三種信心,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到緣起論及因果論,從而獲得三善道的果位,及經由三乘教法,獲得三乘之果位,三種信心要相互地、相輔相成去修持,這樣也達到了經論的要義。
譬如說「清凈信」,平日裡當你見到三寶、上師功德時,就會被上師和三寶的功德所吸引,如同渾濁的水慢慢變清澈一樣,心中的一切不信任、過失會漸漸消失,各種功德會在心中自然地生起。
這就如同一個貪心很重的人,當他看到貪戀的對境時,就會被深深吸引,而對於一切不喜好、不貪執的其他物境,不會產生貪執,只會念及著貪戀的對境。
當我們講到「欲樂信」時,就會結合三士夫的發心。譬如,對於想斷除此生的貪戀及需求、來世獲得安樂的士夫們,他們就會以「皈依」和「業之因果」之方式來獲得解脫;對於厭離輪迴痛苦者,依照三乘修法從此步入解脫之道;以及厭離自私自利的想法者,依靠波羅蜜多的六度修法,從而獲得人天善道的果位。
總之,當知道這些修持方式、得知各種信心、知道其功德可獲得解脫之時,你就會強烈希求想要獲得解脫殊勝的果位,如同極度口渴的人,當他在很遠處看到水源時,就會飛奔而去,同理,當你看到佛法、厭離輪迴時,就會有強烈猛烈的心想要去修持,這種心態就稱為「欲樂信」。
講到「行善就會獲得快樂、行惡就會得到痛苦」,因此要遠離「行善會獲得痛苦、造惡會獲得快樂」的這種邪見,同時要瞭解業之因果之真理,如同佛所說,業果真實存在,行者並應去真實相信業果的道理,譬如一個母親在教導孩子時,會告訴子女應當如何去做之理,而小孩因為沒有人生歷練,因此會相信母親的話,並對此生起堅定的信念和信任,按照母親所言去做。
因此在噶當派傳承之中,也會有上等根器者(利根者)會隨法而生信心。當利根者追隨法而生起信心時,不會被任何障礙、困苦或違緣所動搖,如同平時裡,被酷暑逼迫的大象,當他實在忍無可忍、太過炎熱時,就會不受任何阻礙,飛奔到蓮花湖去消暑,任誰都阻擋不了。
同理,利根者的信心也不會被任何障礙違緣所阻礙,因此在三種信心外,還會加上第四個信心:「利根隨法信」。
信心是一切善業的動力
信心是一切善業的動力,不管是在修法前行階段、正行階段或結行階段,信心的功德是最為殊勝的,信心能讓一切善業的功德,未生者能生,生者不退,從而增進,因此信心可以讓行者得到一切的功德,也就是說,信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在噶舉傳承中、尤其達波噶舉派講述的信心,在講到信心時,直貢法王寂天頌恭,也在教言集中講到「一切教證功德,都是源於虔敬心所生」。
在這之中所講到,有人會誤以為說,只要有這種這虔敬心,就不需要修持其它的法,會有這樣的誤解,此處並不是說,一切法教只要有虔敬心就足矣,並非如此,此處只是強調,這「虔敬心」是一切修法的基礎。
因此對於「虔敬心」,在密咒乘中稱為「虔敬心」,在經教乘中稱為「信心」,這兩者只是名詞上之區分,其實是相同意義。
之前所講的三種信心中,如果沒有其他兩種信心作為後盾,這「欲樂信」就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欲樂信」一定要依靠「清凈信」和「勝解信」作為依靠,依靠這兩種信心,才能獲得功德,否則依靠自己力量,「欲樂信」是無法成形的。
所謂「欲樂信」、虔敬之心,並不是只是一種拜託、祈求的狀態,若只是在拜託、祈求,是不會有太多成效和利益的,若我們真想要獲得解脫,就要依靠三種信心相輔相成的去修持,這樣才會有「自己想要去修持、想要去證得、想要去獲得」的堅定信念。
所以「虔敬」這兩個字分開而論,「虔」就是說對於上師佛的果位,對於「要獲得佛的果位」有強烈感受、有強烈的需求之心,有無比的期待、渴望,(法王說中文「渴望」),稱為「虔」,也就是對於佛陀果位,有無比的期待。
對於佛陀果位,捨身亦不惜,也就是就算要以自己的生命去交換,也不會去捨棄這樣的強烈感受,因此若想要獲得這樣難得希有的果位。
「敬」是一個敬語,對果位表達尊敬之意向,同時自己趨入這樣的行為,以自己的精進努力、透過方便之道獲得果位,而此虔敬的對境,也就是佛的果位,要對此全知佛的果位,作為唯一的嚮往,這就稱為「虔敬」。
以虔敬心來講,它有聞所生的虔敬心,及藉由思、修所生的虔敬心三種,當然在聞及思階段中的信心,還是不太穩固的、會有所動搖,只有當修所生的虔敬心生起時,才是非常堅定,從五道: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學等五道中,依步向前,虔敬心也會逐漸增長增勝。
之前所講到,我們究竟有無欲樂信及虔敬心呢?我們真的該好好去思維一下,平日我們總覺得自己虔敬心、信心都很大,但當自己真的遇到困難、要起作用時,這些信心、虔敬心,卻不見了蹤影。
在密勒日巴傳記中,我們才會真正瞭解到何謂「虔敬心」。密勒日巴尊者上半生造了很多惡業,因為聽母親之言而修持誅法,第一次修持時,就誅死35人,也有傳記說尊者多次修持誅法,總而言之誅殺了幾乎四、五十人。
他深知自己造作了這樣大罪障,因此心中生起極大懺悔之心,尊者心想到,如果今生不能成佛,來世可能真的會下墮地獄,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已經造作太多惡業。
以事不關己的心態學佛,永遠不會生起精進之心
在這種處境之下,密勒日巴尊者聽聞馬爾巴譯師後,知道唯有譯師才有讓他即身成就之口訣成就法,因此深信唯有依止馬爾巴大師,才能凈除他今生罪大惡極的前科,從而生起極大的信心和精進。
當然密勒日巴大師有與眾不同的歷史背景及遭遇,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沒有這樣的背景、遭遇,同時也不可能生起這樣的信心和精進,我們總是會想「修佛也好、不修也無礙、成佛也好、成不了佛也罷」,秉持著這種事不關己的心態去學佛的話,永遠也不會生起強烈的精進心。
如果不生起精進之心,你就無法進入真正修持。因為我們的思想,心念和願心不夠,從而導致我們無法精進修持。這是我們所有人的通病,然而,從聲聞乘到金剛乘一切教法,都必須要有強烈的發心。
要對於世間生起強烈的厭惡之心,想要從輪迴之中脫離、解脫的強烈希求之心,在這之上,在大乘之中,也要對於利益自己、只想著自己的私心,也生起厭惡之心,而去盡心儘力地去利益、服務大眾。
但我們沒有這樣的心態或願力,若說沒有,可能大家會認為,這樣有點過於肯定,或許還是說沒有這樣的強烈「發心」比較好吧。我們對於修持的態度,只是三分鐘熱度,剛開始會非常虔誠去修,之後慢慢越來越差,就像羊的尾巴一樣,越來越短,越來越細,最後沒有辦法收尾了。
這種不強烈的心態,導致我們無法圓滿一切修持,或生起堅定信心、願心。如同噶舉祖師一樣,當然噶舉祖師們上半生幾乎都有遭遇大災大難,經由此因緣而出家、而修法,從而獲得成就。
然而我們呢?我們卻在幸福安逸中度過,然後拖拖拉拉地慢慢修持,相較於這樣的信心,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我們無法生起強烈感受、也無法看透今生的一切,只想著今生一切,這樣的話,很難成就大器、獲得佛果或解脫也就成了天方夜譚。
傳承祖師已為我們圓滿一切苦修
因此如果我們具足一定的虔敬心,相對來說,就不需要經過太大精進修持,也可獲得佛果,原因在於,達波醫師(岡波巴大師)在跟他的大弟子剛巴大師、杜松虔巴和康巴多傑及很多弟子聚集在一起時,岡波巴大師曾做了這樣開示:
「對於你們的事業,我已經歷經了很多劫難,因此一切苦修,我都已經為你們圓滿了,現在,你們只需要虔敬的祈禱,就可以獲得成就。」
岡倉巴大師也講過,不論我修任何法,我都不會只停留在了知之上,而是會去修持最難修的那個法,克服萬難,並非只是想想而已,而是會落實在實際行動上,我歷經劫難去苦修,已將內外一切的緣起都圓滿,因此你們這些祈禱者,應該感到高興、幸福了,因為我已經讓你們的修法變得很簡單、迅速了。
講到內外因緣,主要在講「俱生因緣」和「後生因緣」,後生因緣需要依靠士夫各自的精進修持才能生起,而提到「俱生因緣」,一定要講到噶舉祖師為我們創造的因緣。
如果沒有祖師教導,那一切都只是空談,因此外在的俱生緣,佛菩薩,及傳承祖師已經歷經幾百劫,為我們造就了這樣完美的因緣。此外在的俱生緣,就如同一個家庭的主婦已經準備好所有飯菜、只等待家人回家吃飯一樣,祖師們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一切法教,只需我們好好去修持、去依止便可。
剛剛所提到的祈禱,並不是說僅是祈禱就足夠了,所謂的「祈禱」,也不是跟上師訴苦、或唸一下祈請文就可以了,而是要依照上師的教言、依教奉行的去修持,這樣不過多久、不用經歷很大困苦,我們就可以獲得佛陀果位。
所以,我們一定要視之為非常重要的大事,要想著這是非常重要事情,去專註修持,如此一來,就算是真的非常難獲得的佛果,最終我們也能獲得此難得的成就。
因此就如同母親已經準備好飯菜,我們只要吃就行了,當然在做飯和吃飯之間,做飯比較複雜、吃飯就很容易、只要動動嘴,嚼幾下就行。祖師已經為我們做好準備,我們當然應該去精進修持。
推薦閱讀:
※第八十二卷 大寶積經
※有二寶後,這五句話最不該跟大寶說
※同胞存在競爭和嫉妒,父母不當取捨,會給大寶二寶關係帶來難以彌補的裂縫!
※圍觀:夫妻生二孩,女兒逼寫保證書「第一愛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