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朝代順序簡介二

唐朝歷史簡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亂之際,駐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率大軍進軍關中,並於公元618年稱帝建國,年號武德,建都長安,開啟了李唐王朝統治中國的歷史。高祖李淵登基後立即著手消滅其它各部反隋勢力,先後擊敗上邽(天水)的薛舉,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等反對勢力,實現了統一大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後為武則天廢,另立四子李旦,廟號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宣告「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稱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期間,將唐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曾親撰《兆人本業記》農書,為唐代物質財富的積累創造了條件。但持政末期,她寵信佞臣,深為大臣不滿;神龍元年,由宰相狄仁傑等發動的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複位,改元神龍。從而結束了唯一女皇統治中國的歷史。

中宗李顯庸懦無能,致使皇后韋氏與安樂公主弄權,李旦之子李隆基擊敗了韋後集團而即皇帝位,改元開元,是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繼李世民之後又一位開明國君。開元年間,玄宗對政權做了重大調整:分全國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興修水利,使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至此,中國在世界同時代的國家中已成為鼎盛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後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係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歷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係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後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湧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表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著玄宗日益殆於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並先後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於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佔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後,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後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並直接導致了後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唐代後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後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憲宗(806-821年在位)劉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後,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死於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後,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藥,在以後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藥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對唐朝,其中有些堅持了十數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自此,唐朝被封鎖在一個以長安為中心的小圈子裡,唐帝國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為黃巢部下後歸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稱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朝後期,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後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並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晚唐也出現了一批傑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為著名。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的現實。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唐朝簡史

(618年-907年)

唐王李淵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抗煬帝暴政。滅隋後,改國號為唐。 
  太宗李世民為唐高祖李淵之次子、在位其間,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李世民之子,個性懦弱,皇后武(明空:二字合一字,上下結構,念:zhao)專政。

 經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武后後改國號為周,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則天皇帝。 
  後經中宗李顯(二次繼位,復唐國號)、殤帝李重茂、睿宗李旦(二次繼位)、玄宗李隆基、肅守李亨、代宗李豫、德帝李適(念:kuo)、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帝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氵崔: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cui)、僖宗李儇、昭宗李曄、哀帝李(木兄: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chu)。

五代十國歷史簡介

五代(公元907-960年)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周九年,而後漢僅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附關係,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祐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兩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吳的開創者楊行密,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中被唐朝提升為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都揚州。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吳。

但此時,楊氏大權早已旁落。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徐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為李昪,史稱「南唐」。到後主李煜時,為北宋所滅。

唐壁州(四川導江)刺史王建,從894年開始,先後兼并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後梁建立,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剝百姓著稱。925年,後唐庄宗派兵滅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攻佔東川。934年,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當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又攻取鳳州,疆域與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樣,刻剝慘毒,奢侈成性。965年為北宋所滅。

吳越的創建者錢鏐,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為鎮海節度使。不久,因討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吳越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很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錢氏政權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907年,後梁封他為楚王,都於潭州(長沙)。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死,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

893年,王審知隨其兄王潮據福州,897年,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909年,後梁封他為閩王,據有泉、汀等地。王審知死後,繼位的都是暴君,內亂不休,945年被南唐攻滅。

905年,劉隱為唐靜海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大彭郡王。隱弟劉龑繼位後,擴大了勢力範圍,於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君主都極其奢侈,統治十分殘暴,境內階級矛盾非常尖銳,971年為北宋所滅。

907年,後梁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庄宗封他為南平王,都於江陵,僅有荊州一地,至唐明宗時才得歸、峽二州,是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國。963年亡於北宋。

北漢為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後周取代後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979年亡於北宋。

五代的嬗遞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的激烈混戰使社會經濟、文化受到極大影響。在五個朝代中維持時間最長的後梁也只有十七年。

後梁

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而叛變投唐的黃巢起義軍將領朱全忠(朱溫)於903年朱全忠再起反心,挾持唐昭宗並誅宦官數百人,徹底翦除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904年,朱全忠殺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即位,是為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貶逐朝官,並將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歷史稱之為"白馬驛之禍"。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掃除後,朱全忠遂於907年廢哀帝自立,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都於開封。至此唐朝完全滅亡。由此中國歷史由此也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公元912年6月,朱溫第三子朱友圭殺父朱溫自立自稱帝。913年2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討逆之名又殺兄自立,稱梁末帝。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取代了唐朝的統治。當時,朱溫在皇宮內大擺宴席,邀請皇族國戚們狂飲,以慶賀他登基。親王們酒酣耳熱之際,便賭博嬉戲起來。這時,喝得醉熏熏的朱溫之兄朱全昱突然起身,把賭博用的骰子扔到盆里,骰子迸散,眾人失驚。朱全昱對著朱溫大呼道:「朱三!你原不過是碭(音「當」)山的一個小老百姓,趁天下大亂,跟著黃巢造反。唐朝皇帝待你不薄,用你為四鎮節度使,你也夠富貴了,為何你還要滅了他李氏三百年江山,自己稱王稱朕。我可不忍我們朱家大族日後被血洗呀!你們還博啥子戲呀!」這番話,說得朱溫好窩火,可這是大哥喊著弟弟的乳名使酒罵座,還能把他咋地呢!宴席只好不歡而散了。

朱溫是碭山(今安徽碭山)人。父祖都是私塾教師。因父親早亡,幼時隨母給地主做傭工,長大後不事生業,以雄武自負,在鄉里口碑極差。最初曾參加黃巢起義軍,後來降唐,被唐僖宗任命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賜名全忠(稱帝後改名為晃)。後因與沙陀貴族李克用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被封為梁王。

隨著政治地位不斷提高,朱溫逐漸萌生了取代唐朝的野心。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從開封遷都洛陽,隨即派人殺昭宗,立昭宗子李柷(音「處」)為帝,即唐哀帝。次年,盡殺昭宗九子。907年,索性廢李柷稱帝,建號梁,改元開平,是為後梁太祖。唐朝從此覆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混亂時期。

朱溫廢唐建梁太過迅速,連歷代受九錫、行禪讓的儀式都未進行,而且還滅了唐昭宗一門,以至引起時人非議,連他親大哥朱全昱都不滿了。特別巧的是,最後朱家的命運還真讓朱全昱給說中了。923年,後唐庄宗攻入汴梁屠滅朱姓皇族。歷經三任皇帝的後梁,享國僅僅十六年就瓦解了。

後梁的覆亡根於其建立者朱溫。朱溫建立後梁後,對唐朝積弊有所改革,實行過一些利於老百姓的政策。如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兩稅外不得妄有科配;禁州縣猾吏廣斂貪求,等等。但他窮兵黷武,為維護統治權,與李克用連年征戰,使得黃河兩岸經濟凋敝,老百姓還是深受其害。

朱溫的濫殺成性,荒淫無度,使其成為古代有名的殘暴加淫亂之君。他猜忌臣下,許多跟著他出生入死的驍將被他借故斬殺。對待士兵和俘虜更是殘暴。作戰時,將領戰死疆場,所屬士兵必須與將領共存亡,如果有士兵生還就全部殺掉,謂為「跋隊斬」。他殘酷地給士兵臉上刺上字,平時偷逃或者戰敗私逃,都會被關津渡口抓獲處死。

他多次幾千幾千地殺掉俘虜。據記載最烈的一次是,朱溫命朱友寧攻打青州博昌縣(今山東博興),久攻不克。盛怒的朱溫命十萬俘虜背著石頭木料,牽著牛驢,在城南筑土山攻城。到了城下,竟將人畜木石合在一起築成攻城的道路,喊冤之聲達數十里外。攻陷該城後,朱溫又命令屠城,屍首遍野,連清河都被阻塞了流水。

朱溫晚年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導致皇子間爭鬥不已;他的縱情聲色、荒淫無度,則是丟掉性命的直接原因。朱溫本有一出身富戶、聰明貌美的妻子張氏,朱溫對她又敬又怕,是十足的氣管炎,所以妻子健在時還算老實,後張氏病死,他就把妻子臨死時「戒殺遠色」的囑咐拋在一邊,開始縱情聲色。

他曾住到大臣張全義家十多日,不顧君臣之禮,先後召去張家妻妾十餘人侍寢,連張全義妻子也被強行他召去。他還以侍病為由,召兒媳入宮,與之亂倫。養子朱友文之妻王氏,頗有姿色,就讓她長期住侍身邊,同時又讓親生兒子朱友圭的妻子張氏朝夕侍奉在側。

這兩個女人在一起侍奉皇帝兼公爹,不僅是爭枕席之寵,還頗有政治企圖。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出征河北一帶割據勢力,患病還朝,急命王氏去洛陽將養子朱友文找來,要託付後事;張氏聽到這消息,趕緊告訴丈夫說:「大家(皇帝)把國寶交給王氏,看來我們死期將至了!」 朱友圭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發動兵變,殺死朱溫,用破氈子裹其屍體,掩埋在宮中,秘不發喪。然後假稱奉旨,殺死朱友文,自立為帝。

但朱溫諸子對朱友圭並不服氣,都想取而代之,諸子之間也互相猜忌,於是爭位鬥爭白熱化。朱友圭稱帝僅十一個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就發動洛陽禁軍兵變,禁軍千人突入城中,殺了朱友圭。朱友貞在東都開封即帝位,是為後梁末帝。此後,朱友圭三子朱友孜派心腹潛入宮中刺殺末帝,事泄,朱友孜反被誅殺。

正在朱溫諸子自相殘殺之際,龍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瑁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帝,建號唐,是為後唐庄宗。當年十月,後唐兵如汴梁,後梁末帝對將領皇甫麟說:「我與晉人是世仇,不可等其刀鋸辱我。請你把我殺了,絕不能落入敵手!」 皇甫麟執行命令,算是幫自己的皇上盡了節。

此後,朱溫的三個兒子朱友璋、朱友雍、朱友徽皆為唐兵所殺。其侄、孫也都或亡於戰火,或被唐兵斬殺。有史可考的,在朱氏皇族中,只有當初罵朱溫會斷送家族的朱全昱壽終正寢。

追尋朱溫及其子失天下之因,有人說是武夫治國,本無良策;有人說昏君無道,天地不容。磚家謂,二者兼之可也!

後唐

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繼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為晉王)之位,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後攻破幽州,盡並盧龍及河北之地,923年稱帝,建後唐,稱庄宗,同年攻佔開封梁末帝死,後梁隨即滅亡,庄宗遂定都洛陽。926年後唐魏州發生兵變,庄宗被亂兵所殺。太祖李克用養子李但遂入洛陽,稱後唐明宗。明宗死後,933年明宗第三子李從厚嗣位,稱閔帝。後為李從珂部下所殺。934年明宗養子李從珂乃即位,936年大將石敬瑭叛後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

後晉

936年李克用部將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後唐稱帝,國號晉,稱高祖。割燕雲十六州與遼,對遼主臣稱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貴嗣位稱出帝。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

後漢

沙陀部人劉知遠曾與石敬瑭合謀反唐。後唐滅亡後,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後晉亡,他便改國號漢,後定都於汴,稱高祖。948年高租第二子劉承佑嗣位,稱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隱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遂反,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亡。

劉崇(公元895至公元954年),原名崇彥,後改為崇,後漢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即帝位後改名劉旻,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家世貧寒,不學無術,是一個市井無賴。他嗜酒嗜賭如命,窮愁潦倒,無以生計,遂投軍為兵卒。天福六年(公元941),其兄劉知遠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時,遂推薦他做了河東步軍都指揮。天福十二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赴開封建都,以劉崇為北京(太原)留守,加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突然去世,隱帝劉承祐即位,後漢大權落入樞密使郭威之手。劉崇與郭威一向不和,便問判官鄭珙怎麼辦?鄭珙獻計說:「朝廷肯定要出事,晉陽兵強馬壯,地形險固,十州賦稅,足以自給。你是宗室,現在不作準備,將來一定會受制於郭威。」至此,劉崇停止上交賦稅,搜羅人才,招兵買馬,圖謀待舉。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率兵突襲後漢都城開封,城破之日,隱帝被弒。以郭威之意,此舉便要奪位稱帝。但是,他很快發現隱帝雖死,後漢大臣們並沒有立即擁戴自己的意思。他害怕劉崇出兵晉陽討伐自己,遂假意與太后商量,立劉崇的兒子劉承贇為帝,並立即派宰相馮道迎接劉崇之子於徐州。時人對郭威的伎倆都看得非常清楚,這不過是穩住劉崇不要起兵的緩兵之計,絕非郭威本意。然而,無知昏憒利令智昏的劉崇,卻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今後還怕什麼?遂停止出兵,並派人前往開封。郭威見到劉崇的使者,得知劉崇果然中計沒有出兵,便欺騙劉崇的使者說:「我出身低賤,脖子上還黥了飛雀,自古那有雕青天子,請你家將軍不要懷疑我。」這番沒人相信的鬼話,劉崇聽後非常相信,高興異常。太原少尹李驤勸諫說道:「郭威出兵弒帝,決不會甘心屈居人下,甘為人臣,更不會立劉氏後代當皇帝。」並誠告劉崇:「我們現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陳兵於汴,觀時局變化。這樣或許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時再罷兵也不為晚。」』李驤之計,可謂萬全之策。那知糊塗的劉崇竟不知就理,大罵李驤道:「你這腐儒,竟敢離間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驤拉出去殺掉,並派人把此事告訴郭威,以示坦誠。豈知未過數月,郭威即殺掉劉崇子,稱帝開封,建立後周,劉崇至此方大夢初醒,深悔沒有聽信李驤之言,然而,良機已失,兒子已死,悔又何用?遂據晉陽為都,稱帝太原,建立北漢,並諂媚於契丹,自稱侄皇帝,丟盡劉氏之顏面。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卒,柴榮即位,史稱周世宗。劉崇以為報仇時機已到,乞得契丹騎兵一萬,自帶漢兵輕騎三萬,攻伐潞州向後周宣戰。初戰之時尚獲小勝,兵臨潞州城下。三個月之後,戰況急轉直下,前鋒勇將張元徽兵敗被殺,漢軍頓時大亂。劉崇慌不擇路率十餘騎進歸太原。周世宗則乘勝追擊,直趨晉陽城下。後來周兵雖撤走,但是裹脅遷走北漢臣民十餘萬於河南,使北漢政權的兵源和糧源發生很大的困難。第二年十一月,劉崇憂病而死,時年60。

後周

950年後漢大將郭威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滅後漢,即帝位,建後周,稱太祖,後於954年卒。同年柴榮以太祖養子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訓嗣位,稱恭皇帝。960年正月,遼兵南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御,在陳橋策動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位僅六個月。

十國割據概況

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南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子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07年,徐溫和張顥藉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處死。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溫想繼續立楊氏為後。最終,徐溫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溫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7]。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閩,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制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閩國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凶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南楚

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范繼承。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排除馬希范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 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荊南

荊南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07年朱溫稱帝後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係,於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

北漢

北漢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於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捲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

五代簡史

(907年-960年)

五代時期,又是中國一個大分裂時期。當時有很多小國同時存在。

後梁(907年-923年)

太祖朱溫(又名朱晃、朱全忠)、末帝朱(王真: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zhen)。

後唐(923年-936年)

庄宗李存勖、明帝李(澶字去掉三點水,念:dan)、閔宗李從厚、末宗李從珂。

後晉(936年-947年)

高祖石敬唐、出帝石重貴。

後漢(947年-950年)

高祖劉(cao)(本名知元)、隱帝劉承佑。

後周(951年-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訓。

北宋歷史簡介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北宋與南宋的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陳橋兵變"。他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使宋不再成為繼五代十國後的又一個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職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後來,北宋經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之時,由於外族的進攻及統治者的無能,使得社會千瘡百孔。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由於北宋官吏的腐敗,迫使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北宋前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曾經對其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至北宋末年,又出現了方臘、宋江等人的起義。與此同時,北方的強國遼已經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金所消滅,金滅遼後,既而把矛頭直指北宋的統治。公元1125年2月,金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的協議為名,大舉出兵侵宋,此時正是宋徽宗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侵,東路大軍由斡不離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恆,是為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制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公元1127年,金軍又一次攻打開封,並掠去徽、欽二帝及大量財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北宋年間,雖然戰亂連連,但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版印刷術,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此外,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藥被首次應用于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藥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僅科學,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北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分裂局面的結束。自此之後,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的局面便沒有再發生過。前後歷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最終被金滅亡,這同時也開啟了外族統治中國的先河。

宋朝簡史

(960年-1279年)

宋朝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 
  宋朝為兩段,前朝北宋,定都京(今河南開封)。後經靖康之恥,為金國所滅,遷都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北宋簡史

(960年-1127年)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 
  北宋帝王次序為: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偵、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恆。 
  北宋期間,南有大理、吐蕃,因為國小,不列帝王表。北有西夏、遼國、金國。西夏國小,亦不列帝王表

北宋皇帝列表

宋太祖 趙匡胤(927年—976年)960年—976年在位,共16年。宋朝開國皇帝,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統一全國。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朝代故事:陳橋兵變、杯酒釋兵。

宋太宗 趙炅(939年—997年)976年—997年在位,共21年。太祖弟弟,最初名叫匡義,後改為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978年吳越王投降,979年,北漢王投降,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後,採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病死,終年59歲。謚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

宋真宗 趙恆(968年—1022年)997年—1022年在位,共25年。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前期頗勤於政事。但在軍事上卻無所作為,不顧寇準等反對,與遼國議和,簽定「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進貢。後期任用王欽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宋真宗時,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1022年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謚號: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朝代故事:澶淵之盟。

宋仁宗 趙禎(1010年—1063年)1022年—1063年在41位。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個兒子。其即位時只有12歲,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他在軍事,政治均無大作為,與西夏交戰戰敗,起用范仲淹變法也失敗,但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病逝,終年五十四歲。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朝代故事:狸貓換太子。

宋英宗 趙曙(1032年—1067年),1063年—1067年在位,共4年。太宗曾孫,濮王允讓第十三個兒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病逝,時年36歲。謚號: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宋神宗 趙頊(1048年—1085年)1067年—1085年在位,共18年。英宗長子,又名仲針,1069年起用王安石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在位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通史。病死,享年38歲。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朝代故事:王安石變法。

宋哲宗 趙煦(1076年—1100年)1085年—公元1100年在位,共15年。原名佣,神宗第六子,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9歲即位,由高太后執政,1093年親政,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死,時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皇帝,葬於今河南鞏義宋陵。

宋徽宗 趙佶(1082年—1135年)1100年—1125年在位,共25年。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死後,無子由哲宗弟趙佶繼位。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在位期間,爆發了諸如宋江,方臘等農民起義。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傳位於其子趙恆(欽宗),自稱太上皇。1127年(靖康二年)為金兵俘虜北去,1135年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宋徽宗是一個敗國皇帝,但卻是一個藝術家和書法家。他工畫花鳥,書法首創「瘦金體」。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宋欽宗 趙桓(1100年—1156年)1125年—1127年在位,共2年。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後,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被擄北去,同囚於五國城,1156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葬處不明。據說現在的黑龍江赫哲族,就是徽,欽二宗的後人。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南宋歷史簡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直至被元消滅時,也未能恢復宋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以後,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詔書立康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然而,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為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此後,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黃河以南的統治。宋朝也發兵北伐,由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浚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和金國的聯軍。

高宗趙構於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於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下獄,並於當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殺害了岳飛父子。其餘所有曾支持過岳飛,堅決抗金的文官武將,也都被紛紛貶斥。宋高宗以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在高宗之後,宋金兩國發展相對穩定。金國也有幾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廢,而南宋在孝宗年間也進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復國土。

到公元1207年,南宋的政權由史彌遠執政,繼續推行求和政策,還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贈謚。但此時金國的實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無力南征,還須時刻提防來自西北日漸興起的蒙古勢力。隨後,於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據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王朝則與蒙古聯手抗擊金軍。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

金滅亡之後,南宋不僅沒有由此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又將面對更為強大的敵人--蒙古。滅金之後,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際,收復被蒙古佔去的土地,但南宋一直以主和為主,並無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雖出兵但未達到預期目的。南宋的這一舉動反而成為蒙古南侵的借口。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瑛、余介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但南宋佞臣賈似道不但不遣軍南追,反而使人向蒙古求和,以保太平,使蒙軍得以順利退回北方。

此後,忽必烈繼承了大汗之位,又繼續其南征的步伐。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走向了滅亡。

遼國

遼(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建立起來的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政權,它與五代同時開始,又和北宋幾乎同時結束。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雖然與中原地區常年征戰,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它卻深受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契丹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原是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擊敗了的剌葛、迭剌等人,於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國(契丹於938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改為遼)。契丹建國後,阿保機逐步消滅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於公元926年,消滅了渤海國(今遼寧東部到黑龍江南部一帶),基本完成了其統一的征程。

從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統治的時代,在著一階段,遼國從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以此為基礎,遼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擴張。耶律德光數次對晉進兵,希望征服整個中國,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計劃擱淺了下來。

在太宗之後,經歷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兩代,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直到景宗賢(969~982年在位)時,其統治才漸漸穩定下來。

景宗死後,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於聖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后攝政,蕭太后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譴耶律休哥為大將,於聖宗統和四年(987年)進兵攻宋,大敗宋軍。此後,遼國連年發兵攻宋,至聖宗二十二年,遼國攻至澶州城下,與宋真宗簽定了"檀淵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遼國進貢"歲幣",遼宋兩國從此相對安定下來。遼聖宗依靠宋國的進貢,使遼的經濟發展起來,此時遼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經過聖宗、興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後,遼國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佔遼國重鎮黃龍府,隨後又與宋朝訂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幾年的時間裡,佔領了包括東京遼陽府在內的大部分遼國土地,公元1125年,金國俘虜了逃亡中的天祚帝,遼國自此滅亡。

金國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我國歷史上繼遼之後的另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在消滅遼之後,又消滅了北宋王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金國的建立者女真族生活在我國黑龍江中下游和長白山地區,在遼統治初期,它還處於原始氏族形態,但隨著人口的增加與鐵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發展起來,到遼末年,女真族以成為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公元1114年,女真貴族完顏阿骨打誓師起義,次年,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王朝。金王朝建立後,阿骨打馬上發兵攻打遼國控制女真族的咽喉要道--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境)。遼國此時發現事態嚴重,但以無力回天。公元1120年,金與宋簽定"海上之盟"共同對遼,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金國完全控制了北方。

在消滅遼國以後,金國把矛頭直指向宋朝。自太宗吳乞買,金國大舉進攻宋朝,雖然宋軍民全力反抗,但由於宋統治者的無能,使得金國連連得勝,最終攻佔了北宋都城開封,虜去徽欽二帝,使北宋滅亡。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國繼續向南進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對金國的抵抗使得金軍實力大降,無力再和南宋交戰,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直至金國被蒙古族滅亡。

金國在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國力非常落後,在其內部還存在著一些原始制度的殘餘。自太宗、熙宗、海陵王以來,金國進行了全面的轉型,使其從原來的游牧部落變為了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集權制國家,為其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金國的後期,雖然南宋王朝對其並無任何威脅,但北方發展起來的蒙古族卻成了金國的勁敵。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公元1121年,蒙古開始了滅金的戰爭。成吉思汗、窩闊台先後發動多次對金國的戰役,這大大削弱了金國的國力。為躲避蒙古的進攻,金不得不南遷至黃河以南,希望依靠黃河天塹阻擋南進的蒙古軍隊。但黃河擋不住蒙古騎兵的鐵蹄,公元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帥軍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破,金國至此宣告滅亡,前後共歷九帝,一百一十九年。

南宋簡史

(1127年-1279年)

北宋政權經歷了靖康之恥,被金國滅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前朝為北宋。於1279年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權所滅。

帝王次序為:高宗趙構、孝宗趙(shen)、光宗趙(dun)、寧宗趙擴、理宗趙昀、度宗趙(qi)、恭宗趙(xian)、端宗趙昱、帝(bing)趙(bing)。

遼(916年-1125年)

遼國,後為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後為金國所滅。

帝王次序為: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景宗耶律賢、聖宗耶律隆褚、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1115年-1234年)

金國,後為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滅遼國、北宋。後為蒙古國所滅。

帝王次序為:

太祖完顏阿骨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澶字,去三點水)、海陵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衛紹王完顏永濟、宣宗完顏(王旬,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哀帝完顏守緒、末帝完顏承麟

南宋朝皇帝列表

宋高宗 趙構(1107年—1187年)1127年—1162年在位,共35年。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1138年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冤殺主戰派岳飛,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內,則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只圖偏安。是徹頭徹尾的昏君。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死,終年八十一歲,葬於紹興宋陵。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宋孝宗 趙伯宗(1127年—1194年)1162年——1189年在位,共27年。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光宗趙敦),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朝代故事:隆興和議。

宋光宗 趙敦(1147年—1194年)1189年—1194年在位,共5年。孝宗第三子,42歲即位,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其皇后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享年54歲。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葬於紹興宋陵。

宋寧宗 趙擴(1162年—1189年)1194年—1224年在位,共30年。光宗第二子,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病死,享年57歲,葬於茂陵。謚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葬於紹興宋陵。朝代故事:慶元黨禁、嘉定和議。

宋理宗 趙昀(1205年—1264年)1224年—1264年在位,共40年。宋太祖十世孫,寧宗養子。確立了朱熹道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1264年10月,病死,終年60歲,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葬於紹興宋陵。

宋度宗 趙祺(1240年—1274年)1264年—1274年在位,共10年。理宗之侄,被收為養子1260年立為皇太子,理宗死後他繼位。父趙與芮。即位後沉迷酒色,權臣賈似道專制,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1274年7月,病死,時年35歲,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葬於紹興宋陵。

宋恭帝 趙顯(1271年—1323年)1274年—1276年在位,共2年。度宗長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宋端宗 趙昰(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共2年。恭帝趙顯的弟弟,度宗第二個兒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宋衛王 趙昺(1272年—1279年)1278年—1279年在位,共1年。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至此,宋朝結束,共立國319年,皇帝共18位。

元朝歷史簡介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範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一直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鐵木真。它作為部落首領,於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它於公元1227年消滅西夏、1234年消滅金朝,為統一全中國作好了準備。此時,成吉思汗已死,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先後繼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才逐漸成為中國此後近七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在國內,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底。成為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於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年間,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出現了以黃道婆為首的一批手工業者,使當時的棉紡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在它撰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物質的豐富使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華起來,同時也使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更加激化。在公元1311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歷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元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內部的鬥爭之激烈。元朝後期,各皇帝都過起豪華的生活,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尤其是漢族人民被壓迫尤為嚴重。於是漢族人民以各種形式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趙丑廝、郭菩薩的起義就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而後,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席捲了整個中國,在起義軍中,出現了一批優秀將領,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所領導的部隊實力最為強大。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間,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並在六、七年的時間裡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部,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於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後歷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國歷史上較強大的王朝之一。但由於元朝對漢族人民的歧視,使其過早滅亡,成為將來的清朝統治者的前車之鑒。此外,元朝的統治,為我國畫訂了以後的大致範圍,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的疆土在此基礎上一直未發生太大變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後也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部分。

元朝簡史

(1271年-1368年)

孛兒只斤氏,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擺脫金人統治,征戰四方,開拓疆土。部下稱之為成吉思汗。 對外擴張期間,死去。其子拖雷監國一年。後由鐵木真之子窩闊台即汗位,繼續對外擴張。之後,乃馬真皇稱制,再往後,貴由稱汗位,再往後,海迷失後稱制。 

  蒙哥稱汗。蒙哥死後,忽必烈即汗位,改國號為元,滅亡南宋。追鐵木真廟號太祖、窩闊台廟號太宗、貴由廟號定宗、蒙哥廟號憲宗。 
  世祖忽必烈後經:成宗鐵穆耳、武帝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八刺、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天順帝阿速吉八、文宗圖帖睦爾、明宗和世(la)、寧宗懿(王磷:兩字合一字,去石字,左右結構)質班、順帝妥(忄顴:兩字合一字地,去頁字,左右結構)帖睦爾

元朝皇帝列表

元太祖鐵木真(1162年——1227年),1206年—1227年在位,共21年。

鐵木真,姓奇渥溫,姓孛兒只斤,乞顏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人。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著名軍事統帥之一。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8月25日(七月十二),廟號太祖。

他的眾子中,較為著名的四位分別為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為國主,選定窩闊台為繼承人。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1228年監國

成吉思汗第四子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由拖雷監國。1229年,在選舉大汗的忽里台上,推窩闊台即大汗位。1232年大敗金國後在歸途中病死。

1266年(至元三年)子忽必烈在位時,被謚為景襄皇帝,廟號睿宗。他的幾個兒子都有所成,蒙哥(憲宗)、忽必烈(世祖)相繼稱汗或稱帝,旭烈兀亦開創了伊兒汗國。

元太宗窩闊台(1186年——1241年),1229年—1241年在位,共13年。

窩闊台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在1229年的庫里爾台大會中被推舉為繼任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在任內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主要是繼續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亞和華北。

他在位的期間,蒙古於1234年與南宋聯手消滅金國。但與此同時,由於與南宋接壤,使雙方的衝突日漸加劇,也拉開了雙方往後45年不斷爭戰的序幕。在南方戰線僵持不下之時,蒙古大軍的鐵蹄轉往東方的高麗,並使他們臣服,西線方面,蒙古大軍完全控制了波斯,並繼續西進,佔領了除諾夫哥羅德以外俄羅斯的全部,以及波蘭和匈牙利的全境。

1241年,窩闊台因為酗酒而突然暴斃,時年56歲,使他的西征進程被逼中止。當時大軍正朝往維也納推進,但為了趕返參加位於蒙古的庫里爾台大會而急忙撤軍,自此以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有踏足這片土地。

昭慈皇后,1241年—1246年稱制,共5年。

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后。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元定宗貴由(1206年——1248年),1246年8月24日—1248年3月在位,共3年。

元定宗是元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其為元定宗。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后1248年—1251年稱制,共3年。

欽淑皇后是元定宗第三皇后。

元憲宗蒙哥(1208年——1259年),1251年—1259在位,共9年。

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沈默寡言、不好侈靡,喜歡打獵。1235年(元太宗七年),與拔都、貴由西征不里阿耳、欽察、斡羅思等地,屢立戰功。1251年(元憲宗元年),被拔都等擁立即大汗位。窩闊台系諸宗王拒絕承認,後率兵鎮壓之,又以弟忽必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1253年(蒙哥汗三年),命弟旭烈兀西征。

1257年佔領大理,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他親率主力征四川,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於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蒙哥雖然並未親自攻下全中國,但是他發動的征服戰爭為後來元朝的建立的可謂貢獻良多。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1260年—1294年在位,共35年。年號:中統、至元

姓奇渥溫,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蒙哥的弟弟。元朝的創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蒙哥去世後,1260年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蒙古帝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於是阿里不哥與忽必烈開始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鬥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至此,他的政權只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並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劃。他的軍隊用了六年時間攻陷重鎮襄陽,但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統治全中國,定都大都。

忽必烈後來亦有派遣軍隊進攻一些其它國家和地區,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事最有名,也最慘烈。1274年(至元十一年)元朝發動第一次日元戰爭,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以三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1281年(至元十八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日元戰爭,史稱「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餘萬人,到達次能、志賀二島,卻碰到颱風,溺死近半。兩次元軍進攻均以失敗告終。

1294年(元三十一年)正月死於宮中,時年80歲。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

元成宗鐵木耳(1265年——1307年)1294年—1307在位,共13年。年號:元貞、大德

鐵木耳是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1293年(至元三十年)被封為皇太子,總兵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忽必烈去世後,鐵穆爾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爭取王位,在其母闊闊真可敦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

即位後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部分賦稅。採取限制諸王勢力、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漸衰敗。

1307年(大德十一年正月)病逝,時年42歲。死後謚號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

元武宗海山(1281年——1311年)1307年8月—1311年在位,共4年。年號:至大

元武宗是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答刺麻八拉之子,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順宗子,統軍北邊,多立戰功,封懷寧王。1307年,成宗鐵木耳病逝,儲位虛懸。海山回大都奔喪,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合謀,擁立海山為帝。即位後更換了成宗大臣,封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在位時,大興土木,建築中都城,派軍士千餘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華佛寺,又令喇嘛翻譯佛經,下詔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1309年(至大二年)九月,為擺脫財政危機,印發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從二厘到二兩分為十三等,並在各路、府、州、縣設常平倉平抑物價。將中書省宣敕、用人權劃歸尚書省。

1311年(至大四年)正月病死,時年31歲。葬於起輦谷,謚曰武宗仁惠孝皇帝。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巴顏圖)(1285年——1320年),1311年—1320在位,共9年。年號:皇慶、延佑

巴彥圖是元武宗的弟弟,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武宗死時嗣位。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死後謚號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又尊稱普顏篤可汗(汗號)。

元英宗碩德八剌(1303年——1323年)1320年—1323年在位,共3年。年號:至治

元英宗是元仁宗嫡子,元仁宗去世後,17歲的碩德八剌在皇太后答己及鐵木迭兒等人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英宗登基後,繼續推行「漢法」,頒布了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並在宰相拜住、中書省平章政事張圭等的幫助下實施了一些新政。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於是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1323年(至治三年)夏天趁著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殺了英宗及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死時只有20歲,元英宗死後謚號睿聖文孝皇帝,尊號為格堅汗。

泰定帝也孫貼木兒(1276年——1328年)1323年—1328年在位,共5年。年號:致和

泰定帝是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甘麻拉之子。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從1325年開始,泰定帝因國庫收入少於支出,開始減少國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和攜帶兵器。九月,泰定帝改革全國的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18個道。

泰定帝還下達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購買民間的土地,剋制僧院的過分富有。在泰定帝統治期年,廣西、四川、湖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常爆發反抗元朝統治的暴亂,泰定帝一般使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來平息這些暴亂。但從整體來說整個國家基本上比較安寧。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年號:泰定

天順帝為泰定帝之子。1328年,泰定皇帝去世後,元朝大臣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是為元文宗。

1328年7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聞變,立刻將剛滿9歲的阿速吉八擁立為皇帝,改元「天順」。8月,文宗派燕帖木兒進攻上都天順朝廷,倒剌沙戰敗身亡,阿速吉八不知所終。歷史上稱他為天順帝,尊號(汗號)為阿里加巴。

元文宗圖貼睦爾(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共4年。年號:致和

元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他在位期間,創建奎章閣,編修《經世大典》,頗有意於興文治,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元明宗和世剌(1300年——1329年)1329年1月—1329年8月在位,共8月。年號:天順

元明宗是元武宗的長子,元文宗之兄。元文宗遜位,元文宗與燕帖木兒前去迎接,途中把元明宗毒死,元明宗時年30歲,在位八個月。元文宗再次登基。元明宗謚號為翼獻景孝皇帝,尊號(汗號)為和西拉古圖土。

元寧宗懿麟質班(1326年——1332年)1332年10月—1332年11月在位,月余。年號:天曆

元寧宗是元明宗次子。前任皇帝元文宗臨終前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詔讓元明宗之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

1332年(至順三年)十月,懿璘質班即位,年號「至順」,是為元寧宗。寧宗在位不足兩月而卒,年僅七歲,謚號為沖聖嗣孝皇帝,尊號(汗號)為宜林奇葆。

元惠宗妥歡貼睦爾(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1333年—1368年在位,共36年。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元惠宗又稱元順帝,為明宗長子,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

1332年(至順三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歡貼睦爾為皇帝,因為左丞相燕鐵木兒反對,所以一直到次年六月才繼位。1335年(元統三年)平定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的叛亂。當時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伯顏採取排擠漢人的政策,例如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而且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滿。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惠宗與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終於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制了政局。隨後,伯顏以前很多排擠漢人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廢除,例如恢復了科舉等等。1343年(至正三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1345年(至正五年)修成。又頒布了《至正修格》。

後期不理朝政,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經很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爭鬥,因此元惠宗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統一指揮。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南方,責令北伐,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惠宗夜半開大都的建德門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後逃往應昌,元朝滅亡。他在那裡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於1370年(洪武二年)因痢疾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勝旗達里諾爾西南)去世,時年51歲。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1338年——1379年),1370年—1378年在位,共8年。年號:宣光父為元惠宗妥歡帖睦爾,母親是高麗貢女奇皇后,北元的第二位皇帝。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被封為太子之後,元朝內部黨爭日益激烈。愛猷識理答臘自己試圖奪取帝位,提前登基,這樣就造成了他和他父親的關係緊張。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他的政敵將軍孛羅帖木兒帶兵闖入大都,他被迫流亡到王保保的控制區太原,並以此為基地,召集各省軍閥準備反攻孛羅。與此同時,元順帝也對孛羅的專權產生不滿,遂派人將其刺死,將人頭送到太原,召回了愛猷識理達臘並與其和解。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的將軍徐達攻克了大都,元昭宗隨他的父親逃往上都,在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死後,他在和林繼承了皇位,並改元宣光。1378年死去,時年四十歲,汗號是閉里可圖。

元益宗脫古思鐵木兒(?——1388年)1379年—1388年在位,共9年。年號:天元

又稱天元帝,元惠宗之子,元昭宗之弟,1388年遭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

興原帝思克卓里圖(1358年——1392年)1388年—1392年在位共4年。

天元帝之子,汗號為卓里克圖汗,謚號興原皇帝。

額勒伯克1393年—1399年在位,共4年。

天元帝之子,興原帝之弟,被殺。

坤帖木兒1400年—1402年在位,共不足3年。

為北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1402年被鬼力赤所殺。

1402年鬼力赤稱可汗,鬼力赤即位後廢去大元國號,改稱韃靼,北元正式滅亡。

明朝歷史簡介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滅亡後,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後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太祖即位後,立刻對以往的制度進行改革,自太祖後,明朝廢去中書省和丞相,分政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於皇帝管轄。這種六部製成為此後明清兩代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為了選拔官吏,明朝還擴大了科舉的規模,明確規定以程朱理學的四書、五經為內容,以八股文為形式的明科舉制度。此外,明朝還用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制訂"大明律",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後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時,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燕王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成祖為了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禦,於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親征,先後打敗韃靼、瓦剌兩部蒙古騎兵,並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至北京,以此加強對北方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後,歷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處於上升的階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進軍南犯,英宗與宦官王振領兵五十萬出擊,行至土木堡被瓦剌軍所襲,明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在毫無阻擋的情況下,瓦剌軍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這次事件史稱"土木之變"。此時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謙果斷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景泰帝),組織全城軍民準備與敵決戰。經過艱苦的戰鬥,明軍終於打敗瓦剌軍。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並與明朝議和。英宗回國後,於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幫助下奪回了政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朝天子"。在英宗複位之後,立即逮捕于謙,而助其奪權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這樣一來,使此後歷代的皇帝身邊寵信的宦官的權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權利,明朝的統治幾乎落在他們手中。其中以武宗時的劉謹及熹宗時的魏忠賢最為甚之。

處於明朝中後期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為了改變當時混亂的政局,於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張居正為首輔來進行整頓。張居正是當時明朝最有遠見卓識的人,他於經濟、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為了農業的發展,萬曆六年,張居正不顧大士紳的反對,丈量全國土地,增加了財政稅收。此後,他又興修黃河水利,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生產逐步穩定下來。此外,張居正還撤裁了冗餘的官員,在山海關至居庸關之間建敵台三千餘座,加強了北方的防務。自張居正改革之後,經濟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對穩定下來,明朝進入了自英宗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自神宗之後,明朝逐漸走向衰落。公元1628年,明朝的最後一帝思宗崇禎帝即位。此時的明朝已是內亂紛紛了。崇禎十三年,由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軍隊分別在四川、河南擊敗明軍,此後他們規模不斷擴大,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由於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遊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明朝簡史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統治期間,民族矛盾激化,農業生產遭到游牧的破壞。 
  天下大亂,各路義軍反抗元政權。農民軍中,朱元璋逐漸取得領導地位。 
  1368年,滅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國號為明。 
  明朝帝王次序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為一字,左右結構。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英宗朱祁鎮(二次繼位)、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載(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明朝皇帝列表

明太祖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1368年——1398年在位,共31年,年號「洪武」。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安徽鳳陽人,1368年8月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元朝的宣告終結。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南京)稱帝,改元洪武,明朝建立,朱元璋是為明太祖。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分封諸皇子為王。1398年病死,時年70歲。謚號:開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南京明孝陵。

明惠帝 朱允炆(1377年——1402年),1398年—1402年在位,共4年,年號「建文」。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太祖權衡利弊,只得立朱允炆為帝。明惠帝登基後,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為鞏固自己的統治進行削藩,惹惱諸王,燕王朱棣起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明惠帝下落不明。朝代故事:靖難之役

明成祖 朱棣(1360年——1424年),1402年—1424年在位,共22年,年號「永樂」。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在1420年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1424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仁宗 朱高熾(1378年——1425年),1424年—1425年在位,共8個月,年號「洪熙」。

朱高熾是明成祖長子,明仁宗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1425年,病死,時年47歲。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宣宗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425年—1435年在位,共10年,年號「宣德」。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1435年,病死,時年38歲,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葬景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英宗 朱祁鎮(1427年——1464年),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前後共22年,年號分別為「正統」、「天順」。

朱祁鎮是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時,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被景帝軟禁,直到1457年,重新登基。死於1464年,時年38歲,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裕陵(今北京十三陵)。朝代故事:土木之變

明景帝 朱祁鈺(1428年——1457年),1449年—1457在位,共8年,年號「景泰」。

朱祁鈺是明宣宗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明英宗被俘後被擁立為帝,即位後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1457年(景泰八年) 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二天之後病死,時年30歲。北京昌平陵區所營壽陵被廢,以親王身份葬京西黑山扈之景泰陵。朝代故事:午門血案、奪門之變

明憲宗 朱見深(1447年——1487年),1464年—1487年在位,共23年,年號「成化」。

朱見深是明英宗長子,最初名朱見浚,明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專政。死於1487年,時年41歲,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茂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孝宗 朱佑樘(1470年——1505年),1487年—1505年在位,共18年,年號「弘治」。

朱佑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明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明英宗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於1505年,時年36歲,謚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武宗 朱厚照(1491年——1521年),1505年—1521年在位,共16年,年號「正德」。

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1521年,病死,時年31歲,謚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康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世宗 朱厚璁(1507年——1566年),1521年—1566年在位,共45年,年號「嘉靖」。

朱厚璁為明憲宗之孫,興獻王之子。明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謚號: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穆宗 朱載垕(1537年——1572年),1566年—1572年在位,共6年,年號「隆慶」。

朱載垕是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死於1572年,時年36歲,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葬昭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神宗 朱翊鈞(1563年——1620年),1572年—1620年在位,共47年,年號「萬曆」。

朱翊鈞是明穆宗第三子,他10歲即位,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明神宗時期,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1620年,病死,時年58歲,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定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光宗 朱常洛(1582年——1620年),1620年即位,在位1月,年號「泰昌」。

明光宗朱常洛為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於淫慾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後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謚號: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慶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熹宗 朱由校(1605年——1627年),1620年—1627年在位,共7年,年號「天啟」。

朱由校為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佔瀋陽。死於1627年,時年23歲,謚號: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德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思宗 朱由檢(1610年——1644年),1627年—1644年在位,共17年,年號「崇禎」。

朱由檢為明光宗第五子。即位後,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死前於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時年35歲,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思陵(今北京十三陵)。

清朝歷史簡介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後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於同年五月攻佔北京,四個月後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治。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裡,清朝的統治者一直忙於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餘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後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為雲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後平定了"三藩"叛亂、准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台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加強。在經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並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為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繫,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於其子仁宗顒琰,年號嘉慶,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治上一直延續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經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煙。林則徐到廣東後,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毀,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於1840年以保護僑民為名對中國宣戰,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1842年攻佔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後,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1853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後,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於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後,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爭,天國都城天京於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在太平天國期間,英、法等國於1856年至1860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開始階段,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直逼北京,清咸豐帝不得已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856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並縱火燒毀了這座有"萬園之園"之稱的著名園林。後,中國被迫於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批土地。

公元1862年清咸豐帝在戰爭結束後病逝於避暑山莊。咸豐帝死後,皇太子載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協助下處死肅順等輔政大臣,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統治,史稱「辛酉政變」。清朝在同治和其後的光緒二帝在位的時候,大權全部落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她垂簾聽政期間,中國先後與法、日等國交戰,特別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賠償軍款,也使剛剛開始的洋務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有感於中國的落後現狀,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宣布改制,以求福民強國。但這次變法只持續一百零三天,最後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二人逃亡國外而告終,後世稱之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奧八國組成的聯軍再次進軍中國,並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皇出逃。之後,中國與八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同意進一步開放商埠,割地賠款,並協助消滅義和團。

隨著清政府統治的日益衰落,一些愛國的進步人士在各地組織反清團體,其中,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國父孫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歷程。1905年,孫先生團結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同盟會",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

1911年,武昌發生起義,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支持革命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清朝簡史

(1616年-1911年)

東北女真族長期被明朝欺迫,而女真各部族之間又相互殘殺。 
  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並結盟蒙古,共同對付明朝。 
  於1616年,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其子皇太極即位後,繼續對明用兵。 
  真到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後,才打進山海關,入主北京。 
  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 
  清朝皇帝先後順序位: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率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曆、仁宗顒琰、宣宗旻寧、文宗奕(zhu)、穆宗載淳、德宗載湉。 
  末代皇帝溥儀,只在位3年,變被趕下位,因為沒有廟號。清朝滅亡。

清朝皇帝列表

清太祖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1616年——1626年在位,共11年。

女真族(滿族),明朝時的龍虎將軍,後金國(清)的創立者。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戰爭中為火炮擊傷而死,終年68歲,清朝建立後被追尊為清太祖高皇帝,葬於瀋陽福陵(今遼寧省瀋陽市東北30里處的東陵)。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1626年——1643年在位,共17年。

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1636年(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1643年病死,終年52歲,廟號為太宗文皇帝,火葬,墓在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

清世祖順治帝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1643年——1661年在位,共18年。

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因愛病歿憂傷過度而死(另一說為出家後病死),終年24歲,廟號為世祖章皇帝,史稱順治皇帝,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昌瑞山)。

清聖祖康熙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1661年——1722年在位,共61年。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在位病死,終年69歲,廟號為聖祖仁皇帝,史稱康熙皇帝,葬於景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清世宗雍正帝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1722年——1735年在位,共13年。

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病死,終年58歲,廟號為世宗憲皇帝,史稱雍正皇帝,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清高宗乾隆帝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1735年——1796年在位,共60年。

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病死,終年89歲,廟號為高宗純皇帝,史稱乾隆帝,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清仁宗嘉慶帝 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820年),1796年——1820年在位,共25年。

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病死,終年61歲廟號為仁宗睿皇帝,史稱嘉慶皇帝,葬於昌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清宣宗道光帝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1820年——1850年在位,共30年。

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病死,終年69歲,廟號為宣宗成皇帝,史稱道光皇帝,葬於慕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清文宗咸豐帝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1850年——1861年在位,共11年。

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病死,終年31歲。廟號為文宗顯皇帝,史稱咸豐皇帝。葬於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清穆宗同治帝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1874年),1861年——1874年在位,共13年。

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廟號為穆宗毅皇帝,史稱同治皇帝,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

清德宗光緒帝 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1874年——1908年在位,共34年。

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病死,終年38歲,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葬於崇陵(今河北省易縣西50里)。

宣統帝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1908年——1911年在位,共3年。道光皇帝曾孫,醇親王載灃長子,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是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1967年10月16日病逝,史稱遜帝,也稱宣統皇帝,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推薦閱讀:

取格基本順序
論日、月、卦爻五行生剋的順序
程派八卦掌的練習順序
八宮卦順序(背)
品工夫茶的順序

TAG:中國 | 順序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