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如果不包含允許犯錯誤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魅力源於真實
06-01
自由,如果不包含允許犯錯誤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不犯錯者往往一事無成。 失敗了,坦然面對,跌倒重來。最關鍵是要敢於嘗試。 一輩子不做事,就一輩子不會犯錯!要在世界上做點事的人,就得犯點錯誤!
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責怪。但有時,父母責怪孩子時沒有把事和人分開,比如他們會說:「你又把花瓶給摔碎了,你真是個壞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把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聯繫起來,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就不再有價值。也有的父母並沒有這樣講,但孩子會很敏感,能夠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事給別人造成的傷害,於是開始自責。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特別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沒有瑕疵。 自責和自貶都是相當痛苦的,它意味著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要和自己做敵人,不斷地自我批駁。當他處於這種內心衝突中時,就會把很多精力放在自我鬥爭上,更會因為害怕犯錯而縮手縮腳。心理學家給了我們幾條建議:首先,學會為錯誤找到更多的原因。別再習慣性地認為事情出了差錯,就一定是自己的問題。比如小路的笑話經理沒有反應,也許因為經理沒聽清,或者聽錯了,甚至是經理這個人根本沒有幽默感。如果小路能這樣想,就不會再那麼輕易地把所有問題歸到自己身上了。其次,容許自己犯錯誤,容許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得不那麼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擅長的地方,給自己一個時間去學習。把生命看作一個過程,和自己比較而不和別的人比較,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比今天進步一點,那就是成功的。哪怕暫時還不夠好,哪怕自己和別人比還差得很遠,都沒有關係,因為學習是需要時間的。最後,學會把做錯了的事情與自己的價值分開,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我做得不夠好,但我的動機是好的,而且我也在努力做到最好,只是最後沒有達到我的目標而已。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認錯! 說起成功的奧秘,第三代傳人小瑞格理一語道破了天機:「大膽犯錯」。我認為,錯誤和失敗具有這樣的個性:你越是怕它恨它,它就像魔鬼,越是欺負你;你越是愛它願意接受它,它就像天使,越會幫助你。 很多人在做事之前,總是希望設計出一種最完美的方案,一種避免犯錯的方案。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殊不知,計劃不如變化快!今天計劃好的事情,明天很可能因為情況變化而導致失敗。世界上沒有一套方案是可以完全避免失敗的。那麼,當我們遇到或可能遇到錯誤、失敗時,我們應該放棄、迴避,還是應該積極的想辦法解決,像威廉.瑞格理一樣用創意來另闢蹊徑呢?
你的魅力源於真實如果你已經做得很多了,那麼希望你不要再讓自己戴著假面具了,因為一個人的魅力源於真實地呈現自我,這樣的人才是最受歡迎的。 你喜歡完美無缺的人還是喜歡一個真實的人呢?至少美國人是喜歡真實的。 美國歷屆總統大都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風度翩翩,富於人格魅力。肯尼迪總統受到美國公眾的喜愛程度恐怕是美國歷史上所少見的。然而,肯尼迪並非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曾經試圖在豬灣(地名)入侵古巴,結果遭到慘敗。像這樣大的軍事失誤無論發生在怎樣出色的領導人身上,普通人都會認為它會給領導人的形象大打折扣。令人費解的是,「豬灣慘敗」非但沒有降低肯尼迪的個人聲譽,反而使他在公眾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真實、豐滿和貼近——人們更加喜愛這位「也會犯錯誤」的總統了。 心理學家猜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正是這次失誤使人們相信:即使是當時新聞媒體描繪得幾乎無可挑剔的的總統也難免會犯錯誤。而在犯錯誤後他又承認了自己的失誤。這使總統與公眾的距離拉近了,從而贏得了更多的過去並不喜愛他人的。 儘管人們追求完美,然而,真正面臨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時卻不敢敢相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是,從古至今,所謂「無過」的聖賢有誰曾經見過呢?! 中國雜技團在國外演出也曾經出過錯。然而,當地的觀眾並沒有因為演員的一時失誤而冷嘲熱諷,反而前去觀看演出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因為人們通過雜技演員的失誤了解到,他們那些驚險的動作是真的。真實,給人最深切的印象。 社會心理學家阿龍森通過實驗也證明了什麼樣的人更受歡迎。他設計了這樣的實驗: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演講會上,有四位選手,兩位才能出眾,而且幾乎不相上下,另兩位才能平庸。才能出眾的選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飲料,而才能平庸的選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了飲料。 如果是你,你會喜歡哪個人呢?實驗結果表明:才能出眾而犯過小錯誤的人最受歡迎,才能平庸而犯同樣錯誤的人最缺乏吸引力。怎麼樣,和你的意見一致么? 這一實驗給人們展示了一個有力的命題:白壁微瑕比潔白無瑕更令人喜愛。小小的錯誤會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層。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犯錯誤效應」。 沒有人懷疑「金無足赤,人無定人」的古訓的合理性。然而,真正領會其背後隱匿的心理學規律的人卻為數不多。一個壞透的人肯定不受人歡迎,可是,一個好人常常讓人難以承受。處處要求自己完美無缺的人不僅讓自己步履維艱,也讓周圍的人「窒息」。 單位里有位同事經常是嚴格要求自己,處處小心翼翼,對他人十分有禮貌(簡直有點過了)。上司稍微說他兩句,他那誠惶誠恐的樣子好象是犯了滔天大罪似的。他一旦進到辦公室里,人們通常就停止說笑了。我看見他,不知怎麼就想起了「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柯夫。 而一個人只有充分展示出自己人格真實的一面時,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閃耀著人格魅力之光的人。即使偶爾犯了錯誤,也只能使你在他人的心目中的印象更加生動和精彩。 如果你已經做得很多了,那麼希望你不要再讓自己戴著假面具了,因為一個人的魅力 犯錯誤效應:不完美的人更受歡迎 小李是某家大型外資企業的職員,他能力超群,為公司贏得了很多的客戶,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同事中並不受歡迎,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躲避他,甚至還有人私底下挖苦他,叫他「機器人」。他在公司里沒有一個朋友,經常獨來獨往,很是寂寞,不明白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 有一天晚上,苦悶的他獨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睡過了頭,他急匆匆趕到公司時已經遲到了一個多小時。他以為老闆會因此責怪他,同事們會瞧不起他,他甚至做好了辭職的準備。然而,令他驚奇的是,老闆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大加讚賞,同事們也從此開始對他笑臉相迎。他不知道,他的無心之過幫助了他,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豐滿起來,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機器人」。 生活中也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近似於完美無缺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卻偶爾犯小錯誤的人深受人們的青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叫「白璧微瑕效應」,即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潔白無瑕更令人喜愛。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設計了這樣的實驗: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演講會上,有四位選手,兩位才能出眾,幾乎不相上下;另兩位才能平庸。才能出眾的選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選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實驗結果表明:才能出眾而犯了小錯誤的人被視為最有吸引力;才能出眾而未犯錯誤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才能平庸而犯同樣錯誤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心理學上對犯錯誤效應提出了兩種解釋。通常,人們都喜歡結識一些品行能力都很優秀的人,但是如果他們表現得過於完美,沒有一絲瑕疵,又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人們對於這樣的形象不是真正地接納和喜歡,而是一種保持距離的敬而遠之。 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試圖在豬灣侵入古巴,結果計劃慘遭失敗。消息傳來,全國一片嘩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豬灣事件」非但沒有使肯尼迪的聲望降低,相反,他的聲望卻大大提高了。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為此寫道:「肯尼迪年輕,英俊,瀟洒,詼諧;富有魅力,行動敏捷;他是個求知慾很強的讀者,傑出的政治家,戰爭英雄,……他有一位漂亮的妻子……兩個逗人喜愛的孩子……和一個天資高、親密團結的家庭。一些難免的錯誤可能使他在民眾中更人性化,因而更可愛。」 另一種解釋是從人的自我價值保護的角度闡釋的。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例關係的。但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充當「綠葉」的角色,如果對方能力超群,所有的鮮花與掌聲都是給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只能襯托他的「威儀」,顯示自己的卑微。時間久了,換做誰都不會喜歡這樣一個時刻提醒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完美的人並不招人喜歡,「斷臂的維納斯」則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個強者,不要過於追求「錦上添花」,適當地「示弱」,適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會贏得更多的掌聲。 有一位大齡未婚女性,學歷高,容貌姣好,事業有成,在很多人眼中算得上是很完美的人了。當然她對自己的另一半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外形帥氣、闊綽多金,又要家世優越、有品味,對方稍微有缺點癖好,就覺得不能接受。抱著這種寧缺毋濫的觀點,眼見身邊遠遠不如自己的女友都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自己轉眼快到四十了,還是孑然一身。她感到很困惑,自己這樣完美的女子,怎麼就遇不上優秀的男人呢?其實,正是她的這種「完美」嚇跑了一大批追求者。很多沒有她優秀的男士,害怕她的光彩讓自己黯然失色,只好望而卻步,打消了念頭。 當然,並不是說一個人犯的錯誤越多,越能增加魅力,「犯錯誤效應」的產生是有條件的。犯錯誤者應該是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是偶然地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如果是能力平庸的人犯錯誤,反而會讓人更加厭惡。另外,「犯錯誤效應」的產生也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歡犯過錯誤但能力非凡的女性,女性往往喜歡沒有犯過錯誤但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慮對方是男性還是女性。 犯錯誤效應在教育中也經常發生著作用。對於那些非常權威、從不犯錯的教師,學生也許會非常尊敬並且崇拜他,但不會打心眼裡喜歡和接納他;而對於那些偶爾犯小錯誤的教師,學生會認為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反而會讓人感到更加親切和真實。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若想讓別人喜歡自己,就不要苛求完美無缺。我們在修鍊自身能力、努力成為一個強者的同時,偶爾犯下一些可以被人諒解的小錯誤,容易讓身邊人產生親近之感,為你贏來好人緣。人格魅力在當今社會中,為人處世的基本點就是要具備人格魅力,何為人格魅力?首先要弄清楚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而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會裡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他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 培養人格魅力的方法:(1) 在任何場合中,謹記以禮待人,舉止溫雅。(2) 性格開朗,和藹可親,特別是應該具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和自嘲的勇氣。(3) 對別人顯示濃厚的興趣和關心,大多數人都喜歡談自己,因此在與人交際時,應該懂得如何引發對方表露自己。(4) 與人交往時,經常和他們的目光相接觸,使對方產生知已之感。(5) 博覽群書,使自己不致言談無味。(6) 慷慨大度,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欣賞。 敢講實話是力量的象徵,說不傷人的假話是藝術的象徵。假話盡量少說,真話盡量多說,傷人的話堅決不說。 女人的嘴應該是溫柔,甜蜜,善良的,讓人感到可親。男人的嘴應該是忠誠,寬厚的,讓人感到可敬。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懂得自尊,懂得尊重,就會有這種魅力。 真正的朋友,與物質無關,與利益無關,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與心的依存。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礎。不必花天酒地,亦無須相從過密,兩盞清茶一夕暢談,實是勝過太多虛浮的繁文縟節。一個人的魅力,源自一顆不蒙塵的心,如皎皎之月,風度雲度而不減其輝。人之擇友不可不慎,濫交廣游之人,必無一知心。體現出慾望,則追腥逐臭之徒盈門,心底純潔,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至。人際關係常常表現為一種感情上的聯繫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 人格魅力的心理學規律,旨在通過與人溝通心靈,加深理解,從而促進人際關係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錯誤讓我如此美麗 活著是美麗的,工作著是美麗的,必要時,犯錯誤亦不失為一種美麗。 我有兩位性格迥異的摯友。 一個沒完沒了地惹禍,被眾人譏為「三分鐘一個主意」。少年時騎自行車去內蒙古探險,險些叫狼叼了去;曾上過戰場,槍炮一響,嚇尿了褲子。面對不斷的打擊和挫折,他每次都能踉蹌著爬起來。一連串磕頭絆腳的生活經歷倒像勳章,掛在他相當自信的胸前。奇怪,這盞並不省油的燈,不僅事業小成,在人群中還是個頗受歡迎的人物。 另一位則乖得很,從幼兒園、學校到工作單位一直擔任領導職務,每天洗臉,不講髒話,從不擅自去運河游泳,上課不說話,開會不打盹,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他歷年所得的獎狀,現為公認的副局級好人。然而副局級好人也有苦惱,一次聽他吐了句真言:一生像一張白紙,沒感覺,沒勁。由於他的婚姻是遵父母之命而來,現在兒子都上街打醬油了,他連一次「我愛你」也沒對老婆說過。上次兩口子吵架,這位仁兄按捺不住,平生頭一次口中帶出個髒字兒。事後,他怪新鮮地悄悄介紹體會:嘿,別說,罵人真的挺痛快! 由於第一隻猿猴「錯誤」地下樹直立行走,所以今天的人類才不用趴著敲電腦;自古以來,無論科技政治,柴米油鹽,因意外或錯誤而發現並促進社會前進的例子很多。錯誤也分上中下三等,笨蛋級的錯誤,每日里人人在犯。惟獨悟性極高的高手,才有資格犯高層次的錯誤。這類錯誤的發生,則意味著創新的又一抹曙光出現。錯過了犯錯誤的年齡,也是錯誤。港報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說,一位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的老者寫道:「如果我可以從頭活一次,我要嘗試更多錯誤,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 然而,我們仍在一廂情願地製造著完美。為了少出錯兒,智者熱衷在人間設置條條框框,然後再將大家的鞋帶系在上面,那叫一顆健康的心如何奔跑?日前欣賞到一奇文,四言詩體裁,好像叫什麼新時代兒童道德準則。整整齊齊一大張,一條條地將做人的高風亮節啰嗦個遍,滿篇舊時《女兒經》的濫腔調。最後諄諄教導孩子應該條條做到。暫且不論新時代有無培養獃頭聖人的必要,只斗膽問一句作者:小的時候,你沒惹媽生氣?現在您老恁大歲數,究竟落實了幾條幾款? 活著是美麗的,工作著是美麗的,必要時,犯錯誤亦不失為一種美麗。正如一輩子不離開地面,自然避開溺水的危險。但只有經歷嗆水和疲憊,才能領略另類生活的風采和快樂。【心靈點燈】畫外音:文章通過兩個朋友的事例對比論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應該嘗試一些錯誤,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否則,人生反而不夠完美。這篇短文啟發我們:一要善待錯誤,不要把錯誤都看成是消極的;二是避免犯一些「笨蛋級」的錯誤,力求犯一些「高層次」的錯誤。我們是否也爭取犯一點「高層次」的錯誤呢?三稜鏡:很多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小朋友要乖」「女孩子要盡善盡美」「向人生最完美處追求」……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教育固然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成長,可成長是需要歷經磨難,在犯下諸多錯誤之後累積的成長。錯誤會推動人生波瀾,增加人生色彩。墨守成規可能不犯或少犯錯誤,但永遠沒有超越,沒有激動和興奮。然而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有益成長,唯有悟性極高的高手才能在犯過錯誤之後再創更新的一抹曙光。我們在學習、創業過程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坎坷、挫折和錯誤在所難免,敢想敢幹,勇於開拓,我們才會贏得更多的成功。害怕挫折,容易放棄怎麼辦? 新學期,欣欣帶回來老師發的一張「才藝通知單」,有韻律、畫畫、黏土、點心、樂高、科學……好多好多才藝活動可以選擇。 「欣欣,你想要學什麼?」媽媽問。 「嗯……我不知道。」欣欣聽了這麼多選擇,很猶豫。 「學跳舞?」媽媽又問。 「嗯……我不會。」欣欣說。 「不會才要學啊!」媽媽說。 「可是我不會。」欣欣又說。 「不然,樂高呢?」媽媽再問。 「嗯……那是什麼?我不會。」欣欣又說。 「就是把很多積木排起來呀!很好玩的。」媽媽鼓勵欣欣。 「我不敢,好難喔!」欣欣低頭說。 看著欣欣好像每一樣都想放棄,媽媽忍不住一直要鼓勵她。於是,好好的才藝班選擇,就這樣變成一場「說服大會」了。 孩子的「不敢」,會表現在很多層面。小小孩的「不敢」,會讓他們不敢嘗試許多「明明無危險性」的人事物;而大一點小孩呢?這些事物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非常陌生,但他們卻很容易退縮。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已經跨越了「不敢嘗試」,到了一種比較偏向「消極」的心理狀態:未戰而先放棄。 要鼓勵這種「容易放棄」的狀態,父母除了要先了解背後的原因,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成功的想像」。 孩子可能這樣想 [自主性的挫折:罪惡感與退縮] 心理學上的「肛門期」(即弗洛伊德所劃分的人格發展的第二階段。共五個階段,分別為: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前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歲或13歲開始。新東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發生在孩子大約一歲的階段,孩子此時會透過排泄物的自我控制,來完成「做自己主人」的感受與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常常喜歡自己做或決定某些事。 例如,有些小男生,在這個時期看到爸爸系著皮帶,就跟你說他也一定要穿有皮帶的褲子,殊不知這種剛學會「尿尿要說」的階段,系皮帶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要上廁所時解皮帶不及時就可能會尿在褲子上。倘若,這個時候大人的反應是:「你看看,早就叫你不要穿這種褲子了吧!活該。」孩子的自主性就會受到挫折,他們有自己想法、卻又因這想法而受挫,加上大人的責難,就會開始萌生「我的想法會害人」的罪惡感;這可能讓孩子不再敢有那麼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和作為,也會變得比較容易退縮。做起事來自然綁手綁腳,一旦有挫折感覺「即將降臨」,就先舉手投降了! [肛門期的自我放棄] 孩子的情緒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得更成熟(其實就是情緒變得更複雜、更難解)。大家不妨想想,我們因為語言學習夠了,所以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如何定義「忌妒」、「輸不起」、「做不到」……可是對孩子來說,這通通都是很難被表達、被定義的一種「不舒服感」而已。 既然孩子講不出來,那麼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不要面對這些,所以只要任何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危險的存在,他們不如都不要去做,就不會受傷害。這種孩子最典型的狀況是:完全服從於父母幫他們安排的事情、完全仰賴父母親對他們的幫忙。只是,被安排好了、被幫忙多了,其實是孩子一種不敢面對的放棄感。 所以家長們知道嗎?這個時期,孩子們所愛聽的童話故事,就具有幫孩子「整合挫敗感」的功能。 比如說:童話故事「灰姑娘」裡頭,有一對忌妒灰姑娘美貌的後母和壞姐姐,但這些人後來都受到懲罰了-這種故事孩子聽了會很高興,不是因為故事多好聽,而是因為「忌妒感」被打敗了,孩子可以重新回復那個美好的自己。也就是說,當家長們聽到孩子從童話故事裡學到了某些議題,我們還要回過頭來幫助孩子,把這些「虛擬的想像」與「真實的他」做連結,和孩子一起激蕩思考,他們遇到這些不舒服情緒時可以怎麼辦? 孩子就不需要總是用「放棄」來加以面對。例如,和孩子討論:壞姐姐會忌妒灰姑娘,孩子知不知道忌妒的感覺是什麼呢? 孩子平常是否也會對某些人產生這種感覺?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孩子都怎麼辦? 家長可以這樣做 善用「畢馬龍效應」:引導想像,孩子就成為那個想像 心理學裡頭有一種「環境療愈」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潛能,只要在滿足內在需要的環境下生長,獲得良好的互動與響應,人們就能充分運用內在的資源、朝向自我實現。 就像那埋在土裡的種子,只要給予適當的養分和空氣,它的根會往土裡扎得越深,而它的莖和葉子則是昂頭地朝陽光的方向生長。 我曾經遇過一個朋友,她在拿到博士學位的慶功宴上,說了一句令人跌破眼鏡的話:「我要感謝我的國小老師,因為他小時候說我『撿角』了,我才會努力到今天。」 「撿角」是一句台語,形容「這個人沒有用」的樣子。那麼,為什麼這個朋友要這麼奇怪,感謝有人用這句話罵他呢? 原來,這個朋友是聽不懂台語的。她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沒辦法完整地念出一段課文,一度被判定為學習遲緩;加上各科成績怎麼考都是滿江紅,所有任課老師看到她都搖頭嘆氣,偏偏她連體育、音樂都才藝課程都不太行,於是大家對她的評語就是:「世界上怎麼會這樣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的孩子?」 某一次的小考過後,這位朋友照慣例拿了一片慘不忍睹的成績。誰知,導師卻在放學喚她過來,用一口當時不被允許說的台語,微笑且慈愛地對她說了一段話……詳細內容是什麼她已經記不起來了,只依稀記得老師溫柔地撫著她的頭,說:「你真的是撿角啊(台語)……」 這個朋友是個標準的外省人,台語一點都不通,壓根就不懂老師當時在說的話意思是什麼;可是深印在她腦海里的,是老師當時眼神、表情和語氣,於是她在那個溫柔慈愛的想像中,誤會老師是在誇獎她了-她以為「角」是在形容鑽石,簡直不敢相信老師會用鑽石來形容她! 於是這天大的誤會就陪伴著她的求學時代,她開始發奮念書、以報師恩,上課時總努力地抄筆記,遇到真的不懂的地方,還硬背下來……就這樣一路讀到開竅、直攻博士,終於成為一顆閃亮亮的明日「鑽石」。 這就是心理學裡頭著名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Effect,即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譯「畢馬龍效應」、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儘力達到對方的期待,與此同義的還有「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新東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當你想像自己會成為什麼,你就將成為那個樣子。 在這樣的觀點下,我們可以了解:不管孩子過去曾經經歷什麼、不管孩子多麼容易放棄,只要他能重新擁有一段讓他感受到滋養、獲得鼓勵的關係,就有機會在內在充滿快樂的溫暖下,找到自己的未來道路。 在實際情境中引導孩子想像,發掘孩子的喜歡。例如:帶孩子去欣賞兒童舞蹈表演(即使只是在公園看大哥哥、大姊姊跳街舞)、看畫展和藝術表演,引導孩子想像,發現孩子的興趣方向。 分享父母的挫折故事,讓孩子了解「喜歡的事」不一定要「做得完美」。有些父母會向孩子說一些身心障礙成功人士的故事,但其實對小孩來說,不如說父母的故事來得有共鳴-特別是小孩。因為,當小小孩發現他們心目中如同「神」一般的父母,也會犯錯,就可幫助他們未來面對困難時,能更輕鬆以對。 這些不能說或做 誤用激將法:「這麼容易放棄,就是沒有用。」(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用親子關係加以威脅:「你這樣什麼都不敢,真的很不像媽媽的小孩。」(加深孩子的罪惡感) 真正地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別人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試驗:讓十幾位素不相識的人,圍坐到一張圓桌邊,給他們幾個很普通的問題,不限時間地討論。不久以後,他們中間,已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頭」,其他人已有意無意地認同他的權威並且接受他的建議,這個人以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他人並讓別人不知不覺服從了他自己。這種力量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卻又極其清晰真實可感的存在。這並不僅僅源於對方的權力地位,更源於一種強有力的個性中瀰漫出來的氛圍。優秀的人士,比如說有企業家、藝術家、學者、政府官員,他們品性各異、氣質不同,但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一種能夠使周圍的氣氛環境被他的言行舉止控制住、吸引住的感染力、影響力、威懾力,而這種控制與吸引,並不緣於某種誇張激烈的表演性的情緒,而是基於一種明確的自控能力。就像在一個繽紛的晚會上,一個一身黑色禮服的女子,很靜默地便把大家的視線吸引到她身上。而另外一些人,也許他們更博學、更富有、更顯赫,但他們就是沒有那種力量感。前者即使衣著簡樸、言語不多,但你馬上能在一大群人中強烈地覺察到她磁性般的存在;而後者,即便衣著醒目、派頭十足,那種深刻的無力感,還是使他們難免黯淡。《獲取成功的精神因素》的作者克萊門特·斯通對這種神奇的心靈力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個擁有心靈力量的人,他也許是一位宗教領袖,也許是個黑帶柔道高手,也許是一個白手起家創立起大公司的總裁,他們為了達到現在這個目標,必定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必須全神貫注,放棄許多日常慾望,做出許多犧牲,體驗許多挫折的滋味,在這樣一個長時期磨練之後,他們的心靈已經變得非常的強勁、堅忍、健全、平衡,這種力量的獲得,沒有天賦,只有依靠時間的修鍊。」但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種力量,它就如同依附在他身上,成為他的一個組成部分,再也無法剝奪走,因為這種力量並不是外在的權力、地位、財富,而是一種內在的自信、自製、自尊。一個擁有了這種力量的人,他同時也就擁有了控制這種力量的能力,這就像一個暴發戶會熱衷於炫耀財富,而成功的大企業家絕不會沉湎於恣意揮霍;一個街頭流氓會尋釁滋事,而那個黑帶柔道高手卻不可能輕易大打出手。力量與控制這種力量的能力,是在那個漫長的磨練過程中,同時逐漸獲得的另一種財富。事實上,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心靈力量,本質上就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一個人,倘若能夠真正地控制自己,他也就能控制外界。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有共同的人性弱點:怯弱、猶豫、敏感、衝動、懈怠、易變……面對複雜的身外世界,他們往往難以把握自己,人們經常並不是缺乏知識與才能,而是缺乏選擇的自信,而一個擁有這種自信、自制力量,不受制於任何外界影響的人,也就自然地成為人們的心靈可以依賴的「領袖」,這就是兩句古老的格言了:「一個人,征服了自己,也就征服了世界」,「沒有人能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推薦閱讀:
別害怕你會犯錯,因為:
有一種人從不犯錯:從不殷勤嘗試的人。 從不犯錯的人作不出什麼事。 人都會犯錯,但傻瓜才會不斷的犯同樣錯誤。 人一生所可能犯的最大錯誤是,因為怕犯錯而不敢嘗試。學會消除我們的自責心理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容易自責的人,只要犯了一個小毛病,他們就自我檢討。即便是很多年前的事,他們也會深深地印在腦海里。那麼,這種過於自責的心態是怎麼形成的呢?機遇總會在犯錯的過程中被發現。只有經歷了錯的嘗試,才能清晰地找准成功的方位。這也就是所謂歪打正著,劍走偏鋒吧。它反而會成就你的成功!
所以,做事業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只是:調整,調整,再調整。在錯誤中總結,在錯誤中提高。每次錯誤都會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點。沒有錯誤何來正確?沒有失敗何來成功?大膽犯錯,錯中求勝才是克敵致勝之道! 請不要害怕犯錯 中國有一句古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的,天底下沒有一個人是絕對完美的。犯錯就跟吃飯一樣,沒有一個人不需要吃飯,就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不會犯錯一樣。就算上帝,恐怕有時候也得犯一兩個小錯誤,不然天底下怎麼會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呢?其實,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明知犯了錯還不肯改正,那就錯上加錯。等到不能再犯時,恐怕後悔都來不及了。 人們都不願意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並且百般掩飾。但你越加掩飾,錯誤就越加深一層。開始只是不想給人們以反感,但經你掩飾後的錯誤一旦被揭露,那別人對你會更加厭惡。很多時候,錯誤是可以彌補的。錯是自己犯的,就一定要自己去承擔後果,並不是遮遮掩掩的。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錯誤,戰勝困難。世界上有許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人們多加約束自己,錯誤就可以少犯。不過人畢竟是血肉之軀,犯錯總是難免。如果誰說自己從來不犯錯,那他立刻就犯了一個錯。
不要害怕犯錯,但也不要錯上加錯。我們要坦然面對它。 真正的錯誤是害怕犯錯誤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就是在不斷犯錯誤、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成熟。害怕犯錯誤,就會止步不前,又註定是一個錯誤。宜家的發起人說:「我們只有睡覺的時候才不犯錯誤。」錯誤提供了獲取新知識的機會,一個人錯誤犯的越多,他從錯誤中所汲取和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進步也就會越快。真正的強者是在失敗之後,對自己的力量進行重新估價,從自己的經營策略、經營方式方面,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或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後擊敗對手;或是轉向其他領域,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尋求新的經營成功之路。 人要勇於去嘗試,不要害怕犯錯,要善於分析為何犯錯,避免同樣的錯誤。 可能一些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們只想避免做錯事,而不敢去嘗試一些新東西,不去接觸新的技術,不去接受新的事物,他們總是試圖掩飾自己的弱點而不去勇敢地克服它,因此,他們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越來越糟糕。我堅信每犯一次錯誤,我都會從中學到不少新的東西,可能這就被稱作經驗。當然,如果在犯錯後,不去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並改善問題,而是提醒自己,再不能這樣冒險,那麼只會沒有任何提高,重複犯著同樣的錯誤。總結:
勇於嘗試和接受新的事物,勇於去犯錯,並在犯錯中成長,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不要害怕什麼,不要說謊、指責別人、開脫責任、半途而廢,不要否認自己的錯誤,正確面對問題,不斷問自己,我到底從這些錯誤中學到了什麼。 你害怕犯錯嗎? 由於怕犯錯而躑躅不前,造成的損失會比犯錯本身更大。錯誤常常能被修正,或者至少不會一錯再錯。而在孤獨中默默死去才更為悲慘。如果你躲在角落裡,穿上厚厚的鎧甲,不去了解別人,這就等於戰鬥還沒開始,就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戀愛機會。當然,外面確實有怪物,需要謹慎小心,但同時也有很多值得你與之終身為友的人,而這些人遠比危險的怪物要多得多。許多人不願意陷入情網,因為他們曾經受過心靈傷害,也聽說過別人的糟糕經歷。明察秋毫是智慧,也是過度保護的陷阱。心理學家阿爾弗萊德·阿德勒曾經說過:「生活中最大的危險是我們太過謹慎。」是的,我們總是注意危險信號,小心翼翼。不過,也找找安全信號吧。如果嬰兒害怕犯錯,他們就永遠學不會走路或者做任何事情。他們寧願一直這樣站起來、跌倒、再站起來,直到掌握了走路的技能。最終,他們走路的時間遠比學走路的時間要長。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最終這些錯誤會幫你建造一個屬於你的世界。勇氣越是能克服你的恐懼和憂慮,你就能越快找到你的良緣。如果你的意圖十分清楚強烈,它就能指引你。允許自己犯錯
在交易中如果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則你的交易要麼非常小心,高度緊張,心態難以平衡,要麼一旦做錯就不認錯而鑄成大錯,這都是交易大忌。出現虧損在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事,你應當把適當的虧損看成是獲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機會都是尋找出來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不付出代價就想成功那是幻想! 只有允許自己犯錯,你才能有更多的交易機會,才會消除對市場的恐懼,你才能真正抓住獲利機會,才能真正留住能長期獲利的頭寸。交易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了不堅持,這才是最可怕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老闆總是說「要允許自己犯錯」。過去見過的很多老闆,他恨不得你全對,永遠不出錯。老闆回復說,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啊,犯錯只能證明提升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大,因為小心翼翼而不去行動的人,不能用。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有些人卻總是想方設法在掩飾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犯錯誤只能是越來越多,相反,正確的面對錯誤,然後認真改正,則能減少錯誤的發生。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何謂好人?我們認為,如果交給他(她)做10件事,他(她)能做對7~8件,就是好人。
顯然,這句話潛藏著另外一層含意就是好人也會做錯事, 好人也會犯錯誤。 所以,好人做錯了事,一點都不要緊,犯了再大的錯誤也不要緊, 只要認真地找出原因,認真地吸取教訓,改了就好。推薦閱讀:
※是人就會犯錯,學會原諒,就是佛
※看看你犯錯了嗎?關於sex的35個大解答(二)
※警醒吧,這就是人的貪慾!進來看一看,免得再犯錯了!
※孩子犯錯誤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