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說的無知無見是什麼意思?

就是指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它本來就是明的,本來就是知的。因為凡夫不懂得這個道理,因此很容易受到外塵境界的干擾,擾亂了你的清凈心,使自己妄失了自己本來就具足的那種本覺本明的特徵,從而呢使自己在迷惑顛倒中去冤枉地受輪迴。往下的經文就是來解開我們心中的迷惑。請看經文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

所以,阿難你要明白啊,「知見立知」『知見』觀照為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明,本來就知,無所不知,不需要我們對外先看 先去感知才知,是本來就明!這個『明』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誰給他的!我們當初是一念的妄動,因為沒有經驗嗎,這個『見分』跑了出來,跑出來以後自己就站到自己的對立面了,因為它是第一次跑出來,沒有經驗!跑出來以後啊,它不知道向內看,只知道向外看,向外去聽啊、聞啊、見啊等等,認為自己非要去向外聞了、見了、看了,忘記了自己的真心本來就明,本來就知道,不需要向外看就知道!所以他跑出來自己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時間長了養成了習氣,就忘記了回家的路,不知道向內觀了,就執著向外看;看見對面的這一切的萬法呀,你我他呀,把這些都當成別人了,也就是說:認己為物。把眾生與萬法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上,如果他知道這個對立面,就是自己的話!那麼就沒有對立面了,那就成了佛知佛見了。正因為他不知道,所以把眼前的各種各樣有形有相的萬法當成是別人。他怎麼才能知道對面就是自己啊?大家想一想啊,是不是要有機會讀到《楞嚴經》啊,要明白一心三藏法理啊,他才能知道對面就是自己!所以《楞嚴經》重不重要啊?非常非常重要啊!這個『見分』,它是第一次跑出來,有原始佛到凡夫位,我們現在就是依賴這個見分啊,我們離開『見分』自己就不能見了,這就叫知見立知;知見立了一個知了,在我們真心上立了一個這個『見分』了,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知的,本來就是明的!由此我們執著在這個『見分』上,執著在這個『知』上,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啊。我們這個人就是『見分』,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每一個見分,『見分』觀照為第七識,每個人就是一個第七識,我們都是從真心裏面跑出來的這個見分,這個『見分』跑出來以後啊,沾沾自喜啊!他為什麼沾沾自喜啊?他執著有我呀!認為自己啊還能向外看,還能向外聽,還能向外聞,我自己還可以選擇,於是自己執著了自己,叫知見立知;知見上面立了一個知了,他就執著在這個知上,這個『知』就是無明。無明就從這裡開始的,他跑出來了,覺得自己挺有本事的,我還能選擇,我還能看啊真好玩,他就執著在這裡了;不再向內看,忘記了自己的本位!因為他執著向外看吶,於是呢『相分』也跟著出來了,『相分』就是十法界內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我們這個真心本來面目,其實啊根本就不需要起心動念,不需要起心動念它是無所不知的,它什麼都知道,這叫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來打一個比方,比方說:你現在在這裡,你沒有想起你家裡存摺上有五萬塊錢,你雖然腦子裡沒有想,但是你心裡知道不知道啊?當然知道啊!你家裡有什麼東西?當下都在你的心裡啊!所有的東西全體都在這裡,都在這當下一念!再比方說,你有兩個弟弟,你沒有起心動念,你沒有想?我有兩個弟弟;你不用天天去想我有兩個弟弟,你心裡知不知道你有兩個弟弟啊?當然知道的!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知見無見」就是你現在不往外攀緣了,不往外看了,不要這個『見分』了,不要見了!這時當下就涅槃,你不要這個『見分』了,這個『見分』就當下滅掉。注意啊!我這裡講當下滅掉,其實『貝分』是滅不掉的,『見分』也是我們真心變出來的。我講的這個『滅』就是你明白了,知道向內觀照了,不再執著在這個『見』上了,就相當於這個『見』滅掉了。也就是說在你明理的當下,就已經滅掉,就已經破掉。不是說你把這個『見分』扔了不要了,非要破掉。你往哪兒扔也扔不掉它,你往哪兒破也破不掉它,因為它就是你的真心!你能把它丟到真心之外嗎?丟不到的!這個法界就是我們的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說十法界里任何一樣東西你都破不掉,你明白法理的當下就已經破掉。所以說你知道向內看,不要這個『見分』了,不執著『見分』了,那麼呢,這個『見』自然就回歸到真心本來面目上來!「斯即涅槃」當下就已經涅槃,當下就證得涅槃。「無漏真凈」什麼是真正的無漏啊?我在前面已經講解過這個無漏分很多的層次,阿羅漢有阿羅漢境界的無漏,阿羅漢的無漏是什麼樣啊?阿羅漢他不漏到六道輪迴里,他在六道輪迴之外,阿羅漢已經破除掉見思煩惱,但是他還有塵沙無明沒有破掉,所以他漏在塵沙無明上面。

那麼通教菩薩呢有通教菩薩的無漏,通教菩薩漏在哪裡啊?他漏在『空性』里,他只承認空性,排斥一切的有相。所以他漏在這個空性里,不圓融,還不是究竟的無漏。

那麼再想一下,別教菩薩的無漏 他的這個無漏,是漏在哪裡呢?他是漏在了次第性上!他強調萬法唯心造。非要從空出有,從有出空。他根本不知道有的當下就是空,有不用去出,當下就是空。所以別教菩薩呀,他漏在了這個次第性上!

只有圓教的菩薩,只有圓教的一心三藏,才是真正的無漏!一心三藏,不舍一人,不漏一法,一絲也不舍。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就是講,這十法界都是我們一個真心啊!本來面目當中哪能還有其他的東西呢?哪能還有其他物呢?法界就是我們當下一個人一個念,沒有其他的人吶!我們這個心就是整個的法界,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量的眾生,無量的萬法當下一個本體,都是我們當下變現的,不分你我他!大家一定要明白!現在有的修行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每一個人修行最終將成為一尊佛,這是一種邪知見,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的佛 無量的佛都是一個本體,無量的佛當下就是一尊佛,不存在一個人修出一尊佛這種說法,這是一種邪知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就是講,這時佛要把上面所講解的一系列的法理,這一系列的道理再明確的開示給大眾!「而說偈言:」佛要用偈頌的形式總結上面自己所講過的話,以顯示其重要性!下面我們正式進入180字的偈頌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這句偈里所講的『真性』啊,是指通教境界的那種『空性』,通教的境界就是執著無形無相的空性,進入這個偏空的涅槃。「真性有為空」就是講通教境界的這種『真性』是有為法,是有為空。怎麼叫有為空呢?前面我已經講解過了,』空』是相對於『有』而講的,空與有是一對 對待法,如果眼前沒有 有相的顯現,你就不能分辨眼前這是空相,你就眼睜睜的眼前是空相,你都不知道眼前是空相。同樣道理,如果沒有空相的話,你即使是眼前見到了各種有形有相的萬法,你都不知道你眼睜睜的看的這是有相。有相與無相是對顯的,少了哪一個,你都不能夠知道另外一個是什麼樣子。

而通教的境界呢,他是排斥一切有形有相,他要破掉有形有相,乃至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他要統統破掉,然後他要入到空性里,去見這個空相。所以這是用有為的心入空性,有為的讓自己去無為,是通過有為的方法,讓自己進入到無為法當中,因此他的這個無為法,仍然是有為法,要有為的去行無為的事情。大家用智慧去觀照一下,是不是還是有為法呀?還是有為法!但是他認識不到,他認為入了空性就是無為了。你還要經過你的意識心啊,你腦海中首先要告訴自己我現在要入靜,我要進入這個空相,這是不是有為的在做呀?還是有為法。所以說有相與空相,你執著哪一頭都不是究竟涅槃。

藏教菩薩他是把空相空掉了不要,他不要空相,他執著於有形有相。而通教菩薩正好相反,他是把有相空掉了不要,而要那個空相,他不知道空相本身就是一種相。

圓教菩薩只是把有相空掉,然後呢再把空相也空掉,然後把自己要空的這個念也空掉了,連這個念頭也一起空掉。大家想一想,他連空的這個念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為法!因此啊他連空的這個念也沒有,他是隨緣現『空』,隨緣現『有』,空的念都沒有,自然而然就把這個『空相』還為妙有了!這才是我們的真空。『真空』是能現妙有的,如果『真空』不能現妙有,那就不叫『真空』,那就成了通教境界的這種空了,就是這句經文里的這種空了;不能現妙有,他的空就是空,什麼也沒有,執著在這個『空相』當中,佛把它講為「真性有為空」,他的這種真性啊是一種有為法。要明白我們的真心啊我們的真空是:非有非空,現有現空,而且是即有即空,有的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就是有,非常圓頓!我剛才介紹了通教、藏教、圓教對空的這種理解。下面再來介紹一下別教的觀點!

別教菩薩的境界他是『空相』與『有相』,都承認都要,他不排斥有形有相,也不排斥無形無相,兩個都要。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空相的當下就是有相,有相的當下也是空相;他不知道!所以別教的境界他非得是『從空出有』,『從有再出空』,他不知道『有』當下就是『空』,『空』當下就是『有』,『有』當下就是『空』。再往下看「緣生故如幻」 『緣生』是指因緣和合,是指因緣法,有為法。『因緣法』就是『有為法』!這句偈就是講:有為法也是「幻」,這部《楞嚴經》大家從頭聽過來的,佛已經反覆地破除這個因緣法,因為法界當中的任何一法,都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平等的不存在誰生誰!沒有東西能生出一切的萬法,這一切的萬法是隨因緣出來顯現,並不是因緣的和合把它生出來的!後面的「如幻」是來說 這個因緣法並不究竟,不是第一義諦法,從而否定了因緣法。只有明白一切萬法是我們心現出來的,萬法唯心所現!明白這個道理這才是第一義諦法。萬法不存在因緣和合而生,萬法是因緣和合而現,並非因緣和合而生。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無為無起滅」這句偈意思就是說:真正的無為呀是沒有起滅的,「無起滅」就是指無生滅,不生不滅,真正的無為是不生不滅的。「不實如空華」

「空華」就是指『空中華』,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是虛空中的幻相,是隨緣變現出的虛幻,「不實如空華」這裡的『不實』已經包括了藏教菩薩的有為法,以及通教菩薩的那種無為法。他們的那種無為法仍然是有為法,這兩種都是不實的,並不是宇宙人生的實相,並沒有到究竟處。那麼執著有相的有為法以及執著空相的有為法,如同『空中華』,這也就是再一次強調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才是真正的無為法;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它可以隨緣顯現為藏教菩薩的那種有為,也可以隨緣顯現為通教菩薩所認為的那種無為,這才是真正的無為法。沒有藏教菩薩認為的那種有為,和通教菩薩所認為的那種所謂的無為的這種分別對待,這才是真正的無為。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言妄顯諸真」是講第一義諦法,是不能用人間的這種語言來表達清楚的。第一義諦法是唯智乃知,是藉助世間的文字相,讓你去領會到這話中它究竟是什麼意思?你得用智慧才能理解!所以這個正法啊,落在了語言文字上就變成了妄。正法是沒有辦法講出來的,不是說他不想講,而是他不能講,不容易用世間的語言來表達清楚,講出來的這些語言啊文字啊皆是帶妄顯真,他只要把真實義講出來,你通過語言文字你能領悟到,就已經達到目的,這叫顯諸真。如果你的心就執著在這個語言上,不能理解背後的意思,那就成了文字禪,成了口頭禪了。妄與真是一個本體,妄是用來顯真的,妄本身就是真。如果你講妄不是真的話,那麼你得到了這個真,它也不是真,真妄一體,知妄即真,離妄即覺,我們的真心可以隨緣顯現為妄,也可以隨緣顯現為真,顯現為妄的時候,是用妄來顯真的,沒有了妄就不足以顯真,沒有了妄我跟你講真,你也不能理解什麼是真。這個『真』和『妄』就與前面所講的『有相』與『空相』是一個道理。有相與空相是一對 對待法,是互顯的。真與妄也是同樣道理,真與妄也是一對 對待法;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互顯的,沒有了妄,就不足以讓你認識什麼是真?沒有真的話,你也不知道什麼是妄?佛講三藏十二部經典,無非是為了顯真的!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修行人,都在自然外道法中修行。佛就講了小乘因緣法,用小乘因緣法來顯真,把絕大部分的修行人引導到了佛的小乘因緣法中修行。當然小乘因緣法這個所謂的『真』也是階段性的『真』,還沒有到究竟的那個真!因此呢佛在後面又講了金剛經的真,講出了《金剛經》的真,就足夠顯現出小乘因緣法的這種妄,它有對比的!當把大眾引導到了《金剛經》中的這個真以後,也沒有到究竟處!為了顯出《金剛經》的妄,佛又把大眾往大乘菩薩法當中去引導,這就是接引通教菩薩來修行別教菩薩的那種真!到了法華涅槃時呢,佛開門見山講出了《妙法蓮華經》,這個「真」才是最徹底的,已經是徹法源底,是了義中的了義,勝義中的真勝義。把之前一切根基的這些修行人們,統統引導到了《法華經》當中所講的這個「真」!「言妄顯諸真」啊,它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升的。就像佛在講《楞嚴經》,佛要把與會大眾引導到「如來藏一心三藏」法理上,他在前三卷一直在做鋪墊,一直在做引導!在做基礎的工作,並不是《楞嚴經》一開場 佛就直截了當的 好你們大眾坐下吧,我現在要跟你開示一心三藏法理,沒有!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達到什麼目的啊?達到『言妄顯諸真』的目的!要把各個境界,各種根性的修行眾,引導到一佛乘《法華經》《楞嚴經》的修行當中。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佛弟子的話,你最終要受持成佛的《法華經》與開悟的《楞嚴經》,佛怎麼不講開悟的《金剛經》,開悟的《華嚴經》啊?因為那些經典的『真』是階段性的『真』,並不是了義的真。比方說我現在想教你開車,想讓你知道這個車是隨著我們心,我們想怎麼開這個車就會怎麼走。那我能不能告訴你:好,你現在坐在車上,好,你現在想怎麼開?就怎麼開了。你聽都聽不懂!我是要通過各個步驟,來讓你認識到你想怎麼開就可以怎麼開。我首先得告訴你 現在這個車原地不動在這裡,這叫停車,然後我再告訴你掛上倒檔輕輕的踩離合,這輛車就會緩慢的向後行駛。然後我再告訴你現在把檔掛到一檔 往前推 掛到一檔,然後呢再輕輕踩離合,這時這輛車叫前行。然後我再告訴你怎麼樣換二檔三檔四檔,怎麼樣踩油門加速,我再告訴你這叫加速。它是不是要分幾個步驟呀?你只有經歷了這幾個過程,你明白了原來小乘因緣法是佛專門來破外道自然法的,是暫時性的引導,這就相當於你知道這個車停在原地,這叫停車。後面佛又講了《金剛經》引導大家進入無形無相的空。這就相當於教你怎麼要倒車。後面再把你引導到別教境界,那種次第『三藏』。就相當於教你這個車怎麼樣前行,怎麼樣掛擋啊,怎麼樣加速啊等等。最後佛開門見山地跟你講《法華經》也就是說你的這個火候已經到了,該經歷的階段你都已經經歷了!現在告訴你,你想怎麼開,你就怎麼開,你才能理解我講的話!這時隨著你怎麼樣用心,你願意怎麼開,你就怎麼開!大家可以對照《法華經》當中有一個《法華七喻》~其中有一個「三車喻」,還有個「化城喻」大家去看一下,講的就是這個引導!怎麼樣去把小乘人、中乘人以及不了義大乘菩薩眾引導到一佛乘當中,引導到這個了義的大乘菩薩法當中。這裡大家要明白,佛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即使你其他的經都沒有聽、都沒有學,你上來就可以直接來學《法華經》《楞嚴經》;不是說你非要先學小乘因緣法,然後我再學《金剛經》,然後我再去學《華嚴經》等等,然後我最後才能學《法華經》《楞嚴經》,並不是這樣!是因為他以前學過,我們在坐的這些修行人,你怎麼知道你以前不是學佛人啊?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學佛人啊!你不要只看你這一生 這一世啊,好像我剛剛是初學佛的修行人,那麼我直接學《楞嚴經》是不是會有問題啊?並不是這樣的!能夠得到《法華經》《楞嚴經》的人,是已經在十萬億佛土種下了善根的人!十萬億佛土,我在前面已經講了,我們過去生生世世當中都已經學過這些小法呀、中法呀、以及不了義大乘菩薩法,你不可能永遠去學小乘法,中乘法呀,所以現在你遇到了《楞嚴經》遇到了《法華經》 就是這個法緣已經到了,你該得法的時機已經到了,你的火候已經到了,你才能聽到《楞嚴經》!我們再往下看

「妄真同二妄」為什麼講『妄』和『真』都叫「妄」了呢?因為這個『真』是『妄』顯出來的,妄顯出來的這個真,這個真還是個『妄』,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個能顯『真』的那個「真」,那才是真正的真!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非真非妄,它可以顯現為真,可以顯現為妄。顯現出來的真,顯現出來的妄,你還可以觀照為妄;顯現出來的『真』和『妄』是對待法,還是「妄」。而後面能顯『真』能顯『妄』的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真」,是這個意思。

大家明白了第一義諦法以後,回頭再觀照,這裡的『真』『妄』是不是也是真啊?被顯出來的真與妄當下也是真啊,都是我們的真心啊!這裡的「妄真同二妄」是為了說明真正的『真』是怎麼回事?是為了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真』,所以才這樣講的!你明白了以後回頭再看,我們真心顯出來的妄也好,顯出來的真也好,當下同樣是真。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來看一下「猶非真非真」這就是講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非真,非非真的, 聽懂了嗎?是非真,非非真的!我們一個念可以顯現為真,也可以顯現為非真。真也好 非真也好,能見也好,所見也好,這些當下都是我們一個念所變現的,都是平等的,你不能用『真』代表我們的心,也不能用『非真』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離一切的相,既不是真,也不是非真,離一切相的同時又即一切法,它可以隨緣顯現為真,也可以隨緣顯現為非真。大家聽懂了吧!這個『真』與『非真』當下是一個本體,就是我們的心,是平等的。既然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本體,「云何見所見?」你還講什麼見與所見啊?你講出來能見與所見,無非是戲論法而已,都無實義。『能見』與『所見』都是我們的心!你為什麼還要給分開講啊?講能見、講所見啊?你只要分出來講那就是戲論法。但是你要明白,雖然是戲論法,這個戲論法呀,這個第二義諦法呀,不是說不能講,是利用第二義諦法讓我們悟到第一義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我們可以從第二義諦法中悟到真實義,悟到這個第一義諦法,因為第一義諦法開不了口,只能用第二義諦法來說明。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這裡在講『真』與『非真』也好,『能』與『所』也好,它們中間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就如交蘆一樣,交蘆是兩根蘆葦同一個根,它只有一個根卻分出兩個莖,其中一個莖觀照為『真』;另一個莖呢觀照為『非真』,就是觀照為『妄』啊。這兩個莖是通的,中間沒有任何阻隔,你破掉其中一根蘆葦的話,另一根同時也被破掉。「中間無實性」就是說,你不能說『真』與『妄』是兩個獨立的東西,真與妄是一個本體。大家還可以來觀照充氣的橡皮手套,這個充滿氣的橡皮手套有五根手指頭,你用針扎破一個手指頭,這個手套就不復存在!其餘四個指頭全部破掉!也就是說『真』與『妄』你講是二吧,它是一個本體!是我們一個心變現出來的,可以變現真,也可以變現妄。如果你講真與妄是一的話,它有兩個相,它可以現出真的相,也可以現出妄相。這兩根蘆葦一根代表真,一根代表妄。 如果你把『妄』講成是妄的話,那麼這個『真』也是妄,因為它是一個本體,這叫不二法門。 (以上十句偈是概括了悟門)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從這句偈開始往下是在講行門!我們具體來看一下,「結」觀照為輪轉為凡夫。「解」是指轉凡為聖。結和解分別表示兩種狀態。『同所因』就是講是一個「因」。我們成「凡夫」也是因為這個『因』,「成佛、成菩薩」同樣還是因為這個『因』,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前面剛講過的,能使我們輪迴生死的是這個六根,能使我們成佛的也是靠六根。「聖凡無二路」這句經文是解釋前面這一句:『做聖也好,做凡也好,都是要靠我們的六根』。我們做聖人做佛是要靠六根,做凡夫呢也是靠六根;我們成佛成聖是用這個六根,成凡夫呢照樣還是用這個六根。沒有第二條路!都是在六根上做文章。我們在輪迴的時候,因為不明理啊,這個六根一直的向外面攀緣,出流。那麼現在『轉凡為聖』要了脫生死了,還是在六根上做文章,這時我們六根不再去攀緣六塵了,這時可以解脫,叫入流成聖! 完全在於我們怎麼樣去利用好我們的六根。六根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我們通過聞法,要轉迷為悟,你的念一轉,不立階梯,當下成佛。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汝觀交中性」你看一看這個交蘆啊,「空有二俱非」

眼前的這根交蘆,如果你講了交蘆是『空』的話,這根交蘆宛然現前,有形有相。如果你講交蘆是『有相』的話,交蘆裡面是空的,中無實體啊!一無所有,『有』當下就是『空』。所以你不能講它是空的,也不能講它是有的。以交蘆來形容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迷晦」就是指無明啊!凡夫都向外攀緣,執著外面的有形有相這些妄相當中,執相昧性。「發明便解脫」什麼叫『發明』啊?『發明』就是你認識了你自己,發明就是凡夫通過聽經聞法,妄想的心明白了原來的心,妄想心見道了原來的真心,這叫『發明』,你明白的當下就已經解脫,叫『發明便解脫』。也就是《阿彌陀經》里講的【即以食時,還到本國。】說白了就是講:即因即果,華開蓮現。你這個人明白了人,你就是人。你明白了佛,就是佛。華開蓮現,即開即現,即因即果;只有蓮花是華開同時果實現前,蓮花是來表法的!就是在表這個圓頓大法。「還到本國」『本國』就是本來面目,你認識了你自己,你當下就已解脫,還用加什麼手法嗎?不用加什麼手法,聽經聞法就可以解脫!你明白了自己的心,當下就已經解脫!這就是當發願當往生。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這裡是方便講,為什麼講「因次第」呢?佛在《楞嚴經》卷四中開示「168個字」的時候,講到這個三細六粗這九相無明。我們當初是怎麼樣一念妄動,然後就有了這『三細六粗,從而有了眾生世界』,這是不是按照一定的次第順序來講啊?按照一定的次第。後面還穿插講了「五濁」,是不是講了這些次第啊?有先有後啊?是按照這個次第來講解。你要明白!我們的心無所不能,即可以像『三細無明』這樣一步一步地把我們講述出來;即可以這樣次第變,也可以講無次第變,也可以一下子我們就能變現出來萬法,我們一念可以把一切的萬法現出來,不需要經過『三細六粗』。就如同穿衣服,我們可以一件一件地穿,也可以幾件衣服套起來一起穿。像天上的人,他想一下,衣服就在身上了。所以我們的心是無所不能的,就看我們怎麼樣用心。前面「168字」講『三細六粗』,無非是幫助我們來了解這個過程,是給我們開智慧。這裡的「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是瞻前顧後的!像前面三細六粗這就屬於『膽前』,你看講出了一步一步,我們是怎麼樣從當初的原始佛來到了凡夫位,他有一個過程,有一個次第,這叫瞻前。後面在《楞嚴經》第六卷會講觀音耳根修證法門,裡面會涉及到六解。這兩句經文是在解釋後面的觀音法門。『觀音法門』涉及到這個『六解』,六解就是分六個步驟啊,六解是帶有次第說的,無非是恆順眾生講解這樣一個過程幫助大家開智慧。其實這『六解』啊,它雖然講成帶次第性的一個接一個,但是我們可以成就於一念,成就於一時。我們一念之間『六解』就可以全部完成!並不是非要一步一步地去達到才可以,不是!完全可以成就於一念!

「六解一亦亡」這個『六』和『一』是相對而說的,一是對六而講的,六個結解開以後,這個一就沒有了。一亡到哪兒去了?就自然歸到萬法中去了。所以這裡是方便講,在法界當中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銷亡,這裡講「亡」是方便說,這裡的『一』和『六』也是方便說,一是對六講的,一即是無量啊!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我們要在六根當中選出一個最圓通的法門,每個人則有每個人的特點,有的人眼睛非常的尖銳,而有的人耳朵非覺靈。

「入流成正覺」『入流』是指明心見性的人,『成正覺』就是回歸大光明流啊,在佛法里叫『入流聖人』。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陀那」觀照為第八識。我曾經提示過大家,第八識與第七識一般不分開。講到了第八識,大家也要觀照這個第七識啊,大家回想一下,在《楞嚴經》的前面,講到六種意識心的時候,在前面方便把我們的這個『見性』,把我們的第七識說為不動。當真正講到第七識的時候,我們又講這個第七識啊它一念是1280萬億億次的生滅,說明它動得非常快!這個時候又不講它不動了,講它動的非常得快。因為動得太快,所以我們看不出來它在動!在講這個第七識的時候,我們把第八識觀照為如如不動。這個第八識就是個耶種大倉庫,如如不動,就看這個第七識在這裡動得非常非常快。那個這句經文,講這個第八識是「微細識」動得更加快!第八識動得這個速度啊是第七識的無量倍。大家回顧一下這個過程!開始講六種意識心的時候,把第七識講為如如不動,講我們這個『見性』如如不動,當講到了第七識的時候,講這個第七識動得怎麼怎麼快!把後面的第八識講成如如不動。當真正講到第八識的時候,又講這個第八識動的速度是前面第七識的無量倍。其實這就是讓我們心變細的一個過程。第八識是微細識,它動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比方說我們的指甲,指甲天天在生長,可是我們眼晴卻看不到它在生長,因為凡夫的心是非常的粗 非常拙的這種心,他觀照不到,他非要眼睛看見生長,他才認為是在長zhǎng,凡夫的心非常的粗糙,觀照指甲天天在生長,這需要用我們的智慧來觀照。我們用智慧一觀照,就知道它是時時刻刻在生長;長的這個快慢速度也不一樣,是根據他自己新陳代謝的這個速度。所以,成佛的過程無非是調整我們的心,把我們的心由粗變細的過程。大家要用智慧仔細去觀照。轉我們起先肉眼去見 為用心去見,用心去觀照,這就是智慧,這就是把心收細的一個過程。「習氣成暴流」講到了第八識就要連帶觀照第七識,「習氣成暴流」就是說我執啊,我執心就如同暴流一樣,難以訓服。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真」就是指真。「非真」呢,是指妄。佛用心良苦,為了讓眾生開智慧,一會兒講『真』 一會又講『妄』,講到『真』的時候呢修行人就把『真』當成真的啦,把『妄』當成妄;他不知道『妄』用來顯『真』的,把『真』當成真 去排斥『妄』,這就變成了另外的一種邪,叫執真昧妄。你看 有的修行講真佛無相,他把真佛認為是無形無相存在,是不是同時排斥有相啊?排斥有相!這就是把『真』當成真了,把『妄』呢當成了妄,沒有弄清楚佛法的真實義所在,所以他就迷在了這個所謂的『真』裡面,迷了真了!整個法界本來包含有形有相,包含無形無相,他只認這個空相,只執著在這一頭,把另一半給扔了,他能成就嗎?在這個法界當中,只要你認為有一法是妄的,有一個東西是妄的,你所得到的這個所謂的『真』它也不是真正的真!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就是講『真』與『妄』的關係啊,很少有人能夠搞明白,一般的人都是用對待法,認為真是真,妄是妄,妄怎麼可能是真呢?他怎麼也理解不了。佛擔心這些修行人啊執真昧妄,如果不講出這個一心三藏的法理,幾乎是所有的修行人,他都會承認真而排斥妄,他不知道我們的真心,可以隨緣顯現為真,隨緣顯現為妄,真和妄是一個本體!所以叫「恐迷」,怕修行的人 迷在了這個所謂的『真』當中,搞不清『真』與『妄』的關係;所以呢「我常不開演」佛也不輕易隨便的傳這個第一義諦法的,是這個意思!這個第一義諦法非常難講,幾乎是沒有幾個人把它完整地講清楚,有及少數的人能夠把它講對,但也不能把它講的非常的明白,非常非常難講;必須要用第二義諦法來解釋,但是你講出第二義諦法呢 修行人又執著在你講的這個第二義諦法當中,而不去領悟其中的這個第一義諦法究竟義是怎麼回事?「我常不開演」是指這個第一義諦法不容易講好,它不好講出來,並不是說你不要講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心把這部經講好!佛在《法華經》就直接講:不講第一義諦法 非佛弟子!這是不是讓我們開演啊,逼著我們開演啊,雖然這個第一義諦不好講,但是並不意味著不讓你開演。如果你不開演的話,連佛弟子的資格都不是。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什麼叫『自心取自心』啊?我們的這顆心向外攀緣,「心」方便說為『能緣』,向六塵境界攀緣,六塵境界方便說為『所緣』,『能緣』攀緣『所緣』,「心」出流 向外攀緣,心在取相啊!心為什麼會取相啊?認為眼前的一切有形有相是真實存在的,並不知道有形有相當下就是空啊!有形有相是妄相啊,所以心取相始於自己的妄想。心和外面的相都是自己啊,叫自心取自心。我們平時的時候供養三寶,把自己在錢財供養給三寶,這就叫自心取自心。

再比如你的錢被別人騙走了,這也叫自心取自心。在這個法界當中就是一個心,沒有別的東西。吃飯也叫自心取自心,飯也是你自己。你站在大地上,這也叫自心取自心,大地就是你自己。你呼吸也叫自心取自心,空氣也是你。頭頂的籃天,腳踩的大地,沒有一樣不是你自己。「非幻成幻法」就是在講迷惑顛倒啊!來形容我們是怎麼樣迷惑顛倒,本來我們是非常自在的,我們可以現成一切的萬法,也可以隨緣變化成諸佛菩薩,也可以呢自在變現為天人吶,變現為大地呀,天人鬼畜,樹木花草,我們隨便變現。變現出的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啊!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因為這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這就是實相法,叫『非幻』。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叫非幻。但是由於我們迷惑顛倒啊,他不認識眼前的這一切,都是我自己,於是呢 把我當成我,把你呢當成別人,把山河大地都當成了別人 與我無關,這就變成了『幻法』了。也就是認己為物,本來都是自己,但是他不知道是自己,他把自己當成別人,認己為物,迷惑顛到,這叫『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什麼是『不取』啊?「不取」就是說不打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意思,不造作的意思;首先就是不要造意業,這是從根本上來解決!因為意業就是心嘛,你的言行,你的造作,都是圍繞著你心怎麼樣想,你的身體、你的嘴去怎麼樣配合,該講什麼樣的話,該辦什麼樣的事,所以這個意業最主要。不取首先要不造意業。「無非幻」『非幻』就是真的意思。在這句經文當中,是指:如果你不取的話,你不打妄想,不執著的話,那麼連這個真佛也不應該有,大家注意!這裡是方便說,這裡的「無非幻」是指連真佛都沒有,是方便說(特指像釋迦牟尼佛,像觀世音菩薩 這些方便佛啊沒有這種佛,這是方便說)。其實在沒有的當下,萬法是不是都是佛呀?萬法都是我們自己啊!「非幻尚不生」連真佛真菩薩都沒有, 叫『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

「幻法云何立?」哪裡還會有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呢?這些幻法云何立啊?都可以沒有啊!都可以不顯現。那麼大家想一想,我們當下是不是就得大自在啊?你的這顆心與天地萬法同在,自在無礙,妙用無窮!「是名妙蓮華」《楞嚴經》就是一朵妙蓮華,《楞嚴經》是詳細的解釋《法華經》,《法華經》是從正面來講,是對《楞嚴經》的高度概括;而《楞嚴經》呢是深入淺出的,帶有推理的過程,把《法華經》詳細地講解出來。「蓮華」前面已經反覆地解釋過了!『蓮華』是來表法的,只有蓮花開花的時候,果實當下現前,是表花果同時,華開蓮現;帶果行因,因當下就是果;即因即果,是來表這個圓頓大法。

【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金剛王寶覺」是在讚歎形容『首楞嚴大定』不可思議的妙用,『首楞嚴大定』就是寶覺,無上至寶。「金剛」是指堅固銳利,戰無不勝的意思,表真理不可戰勝。「王」是表自在的意思。「如幻三摩提」『三摩提』就是指楞嚴大定這種功夫!『楞嚴大定』是禪定之王啊,是禪定中的禪定。那為什麼講禪定功夫如幻呢?它是怎麼如幻啊?就是講你入了楞嚴大定以後啊,你看不到這個修行人在修行,和正常人一樣吃飯、走路、學習。並不是要非得盤起腿一坐,兩眼一閉入禪定,那就是三摩提了,那不是!佛把腿盤在這裡給大家示現莊嚴相,在這裡開示給大家講法,這是佛成佛以後為了恆順眾生,示現這衶莊嚴相來引導眾生。並不是通過盤腿一坐你就能成佛了。你想成佛必須要聽經聞法,不是你在這兒盤腿一坐你能成就。因為眾生非常喜歡莊嚴相,佛就恆順眾生,在成佛以後,佛也示現這種莊嚴相來傳法。盤腿坐在這裡這種莊嚴相,並不表因地的修行。那麼正真的禪定是怎麼修啊?不是說在這一坐就禪定了,首楞嚴大定是非常自在的,是心定在那裡,你吃飯、走路、說話、做運動、上菜市場買菜、光超市等等,無不是在禪定當中啊!講經說法、聽經說法更是禪定。這個首楞嚴大定它是任何時間,任何的地點都在禪定中,因為它本身就是自性本定啊,定也定,不定也定,無法不定,時時在定中,處處在定中。而通教禪宗那種入空性的禪定,叫對境定;是有為的入到這個空相當中,用有為的心入無為的法,對境定,強迫自己定下來。一出定他的心馬上就散了,這個定馬上就沒了,不能保持很長的時間。這裡的「如幻」是指明白如來藏法理的人!你看到在那修禪定,也沒看他怎麼修,也沒看他怎麼定。你說他沒定吧,他時刻都在定中!你怎麼知道他時刻都在定中呢?因為他明理了,他的世界觀已經改變!他對人對事,處理事情的方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那種氣質,那種定力,遇到事情的時候,顯現出他的定理非常的深!這個不是說嘴上說出來,人家就能信服的,是從他整個人的氣質,他的神態,言行,舉止,動作,都能表現出他的這種定力!外人他會感到這個人意識啊非常的沉著冷靜,非常會處理事情,而且呢非常自在!他摸不透 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覺得很奇怪,他能看出來你的定力非常深,但是他不知道你是怎麼樣達到定力這麼深!你甚至都不用說話,你臉上流露出來的這種自然的氣息,就能夠攝受他,因為我們所有的人 心都是通的!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別人就能感受到,裝是無法裝出來的!這是自性本定。那凡夫定呢?他的定力就更淺了,他想著自己要去入定啊,想定,定不下來,等他定下來的時候,這個時候狀態啊已經是半痴半迷半打瞌睡了,這是凡夫定。首楞嚴大定是自然而然你就定下來!不用你加意念我今天要定下來,你想不定都沒有用,你想不定,都定在哪裡。

【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

「彈指」你可以觀照為四分之一秒的功夫,就超過了四果羅漢了,超過了四果羅漢的境界了。這裡的「無學」前面我已經講過,無學的境界有非常多的種類,阿羅漢有阿羅漢境界的無學,阿羅漢的無學就是指四果羅漢。在往上講菩薩有菩薩的無學,八地以上的菩薩你可以稱為無學。只有究竟圓滿佛方能稱為真正的無學。

「彈指超無學」就是指一念成就!超的不僅是四果羅漢這樣的無學,乃至八地以上的菩薩,九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十地 妙覺 都可以達到。這就是《楞嚴經》里前面剛剛所講的:「發明便解脫」。是異口同音。也可以觀照為《法華經》里的:「一念信解,蒙佛授記」!八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稱為無學了。他的那種修行叫無功用道,就是定力非常深!他每天一堂課,每天一分鐘定力都在提升當中,非常自然的就在提升當中。「阿毗達磨」翻譯為漢語,叫『無比法』。無比法可以作兩種觀照:第一種是指在所有的法門當中唯有《楞嚴經》是第一大法,是禪定之王。第二種觀照,是觀照為萬法都是我們一念心變出來的,萬法就是我們自己。既然是一個自己,那麼就不存在誰跟誰比。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薄伽梵」是佛的又一個通號,解釋為漢語是『自在、無礙、莊嚴』的意思。如果詳細的解釋它有六種含義,包括:自在啊,端嚴啊,吉祥啊,尊貴啊等等。「一路涅槃門」『涅槃』就是指大成就,成就究竟涅槃。《楞嚴經》就是讓你成就究竟涅槃。『涅槃』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有幾種種類。這裡的涅槃可以觀照為四種涅槃全部在內了。「一路涅槃門」『一路』就是指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唯有你弄懂了《楞嚴經》真實義,這一條路,除了這一條路,其他的路都走不通。(在第五卷有詳細的講解,為什麼走不通?)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2018年,希望能藉由更多了解,去探索自己的無知
無知者,必無情
雪漠:無知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談談,無知!

TAG:佛教 | 無知 | 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