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化日曆 - 費孝通:崎嶇歷盡 書生面目

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

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辭世。享年95歲。

用「巨星隕落」形容費孝通的離去並不過分。在20世紀的中國人文學者中,幾乎無人能像他那樣把學問做到淺近而平易,無人能像他那樣將「學人話語」化為「經世致用」的舉動;而且幾乎無人能以一生之心力,孜孜以求,「窮經皓首,志在富民」。

「江村」歲月,鄉土中國

1910年11月2日,費孝通誕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一個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 六歲入吳江縣城的第一小學,後轉入振華女校就讀。1923年,轉入東吳大學附屬一中。1924年開始發表文章。 

可以說費孝通更是中國近現代百年歷史的見證人。無論時局變幻,還是傷痛失伴,或者廿載沉寂,甚至被人誤解,他的根、他的魂都與這一方土地夢繞魂牽。

江蘇吳江縣開弦弓村(費孝通在文章中給這個村子起學名為:「江村」)成為他解剖中國農村問題的一個樣本。1936年7月,這個普通的江南小村迎來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他面容清瘦、一襲土布長衫,此前,他曾多次訪問過開弦弓村,在村子裡幫助農民建立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的是他的姐姐。因為姐姐的關係,他能不斷地獲得村莊里的信息,能毫無困難地得到全村居民的通力合作,他被這個合作社所吸引,同為吳江人的他在語言上也不存在與村民溝通的障礙。於是,正準備出國留學的他在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查。

來自田野的呼喚和鄉民的殷切其實始終如一地伴隨著費孝通,並成為他一生扭扯不斷的情結。

從1936年在江村養傷,並作實地調查,到在英國發表博士論文《江村經濟》,1957年5月重訪江村,1981年10月三訪江村,這三次江村之行,對費孝通先生來說,分別代表著一段在他人生旅程中非同尋常的歲月。儘管三訪江村之後,他開始每年都回到這個村落,直到他生命逝去。

雖已離去,仍是「不朽」

費孝通與王同惠結婚照

受過正規西方教育的費孝通卻對中國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為八億中國農民找一條出路,成為費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課題。

因此,才有了他的三訪溫州、三訪民權、四訪貴州、五上瑤山、六訪河南、七訪山東、八訪甘肅、27次回訪家鄉江村……除了西藏、台灣。晚年的費孝通東西穿梭,南北奔走,幾乎踏遍了鄉土中國。

在他病倒住進醫院的2003年,即使已93歲高齡,他仍然第八次來到了定西縣,看到當地農民的生活比上次來時好多了,不再以土豆為日常生活的主食,「所以,我可以不再來了!」

早年費孝通負笈英倫,在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師從馬林諾斯基研讀社會人類學,其博士論文《江村經濟》更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

費孝通的一生,也是創造奇蹟的一生。

青年時代一舉成名,奠定社會學一代宗師之名;中年曆盡坎坷,備經磨難,23載寂寂;1980年後,以70高齡復出,重建中國社會學系,足跡踏遍千山萬水,參政議政,未泯政治童真;老來依然一書生,惟心繫天下,志在富民。

費孝通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和坎坷人生,他有這樣一段自述:

「我一生寫作自以為是比較隨意的,秉筆直書,怎樣想就怎樣寫,寫成了也不太計較個人得失和別人的毀譽,這種性格的確曾給我帶來過沒有預計到的人生打擊,但至今不悔。而且今天我還這樣做。」

費孝通先生90壽辰時,他的學生王堯曾賦詩一首:瀟洒無塵,耿介絕俗;崎嶇歷盡,書生面目。


推薦閱讀:

為何大部分中國人不喜歡對親近的人說謝謝或者對不起?
那個要嫁給愛情的女孩,最後嫁給了房子
常見的榫卯結構有幾種?
中國古代有哪些匪夷所思的「奇技淫巧」?
究竟是誰在誤讀?——駁周傳斌《「去中國化」誤讀》文

TAG:文化 | 日曆 | 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