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邏輯:咸豐帝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06-01
繪畫:第二次鴉片戰爭。本文圖片fotoe 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門被打開,引發了中外精英和統治階層的一系列碰撞,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各個層面,中國進行各種主動和被動的反應,外部各國對中國的立場和觀點也不斷在改變和檢討。即所謂五千年未有之變局,也在動蕩中孕育著希望。 在《萬曆十五年》的開頭,黃仁宇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587年3月2日,因為有謠言稱皇帝將舉行午朝典禮,明王朝的大小京官齊集皇城之內,一時混亂非常。24歲的萬曆帝大為震怒,他下旨將全體京官罰俸兩月,以為懲戒。黃仁宇如此解釋年輕皇帝的怒氣:在一個技術上極為粗率、人口基數又異常龐大的帝國,「禮儀」可以替代精細的預算體制和複雜的商業管理辦法,通過等級尊卑和建立認同來維持政權穩定。現在一眾官員自相驚擾、狼奔豕突,實在不成體統,可能給庶民帶來不佳的示範;故其雖未造成實際損失,懲罰卻倍於往常。 三百年後,另一個年方19歲的青年接手了曾令萬曆帝頭痛不已的江山。他的才智和機敏據說不如那位前朝君主,但果決絕不在早年萬曆之下。登基不到9個月,以「咸豐」為年號的新君主就罷黜了庸碌貪瀆的軍機大臣穆彰阿,並把力主「款夷」、被斥為漢奸的耆英革職,大有中興氣象。儘管太平天國、捻軍等蜂起,但皇帝既已顯出慎勤的明主姿態,安內想來只是時間問題。至於這番勵精圖治的目標,和萬曆時代倒也沒有太大分別,無非是復興以「禮」為中心的等級秩序、安定社稷。 然則1850年代的滿清政權,需要面對的不僅是一群遵循與他們大致相同的政治理念的流寇。在洪秀全的天兵天將席捲長江中下游的同時,一支來自歐洲的艦隊也於廣州再度啟釁,欲使1839-1842年戰爭後成為事實的政治和經濟特權進一步明確化。不幸的是,咸豐帝似乎並不了解、也不屑於知曉「洋夷」和「髮匪」的本質差別,他那套以「禮」為中心的戰略締造信條具有解釋一切的效力,自然也被用作「撫夷」的指導方針。於是,在古老帝國的大門已經被堅船利炮攻破後約15年,西方國家眼中重於泰山的利權依然被當成仁慈的象徵隨意施給,在外人看來只是瑣碎細節的入城、遣使、駐京等事則因悖於禮制,成了朝廷眼裡的洪水猛獸,萬萬不可讓步。這便是1856-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緣起,而咸豐帝在此次戰爭中的全部決斷,極好地展示了不良的知識結構、思維慣性和傳統觀念在多大程度上制約了人們做出理性選擇的可能性。不過咸豐帝本人並不在乎這一切,他在戰爭結束後一年駕崩,把改變的責任留給了後人。
英國軍艦在廣州珠江上炮轟清軍設在沿岸的防禦工事 1858年,銅版畫。 廣州:想進?不讓進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誘因是1842年《南京條約》的「尾巴」—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的寄居問題。《南京條約》正本含混地承認了這項權利,但對細則交代不明:中方認為英商及其眷屬可以在各口岸的港區居停、但不得入城,英方則堅持要到城邑之內活動。咸豐帝及其辦理涉外事務的首席代表兩廣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認定:夷人入城事關中外大防,使其與士民雜居,不獨有損天朝體面,亦可能淆亂人心。在兩廣總督的駐節地廣州,官府默許士紳煽動排外情緒,引發了1849年的反入城風潮。 英國政府對反入城的深層緣由似乎不甚明了,在他們看來,既然爭執之起始於《南京條約》的善後不良,那麼擇機將關於入城的條款明確化即可。1854年,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利用美國和法國在1844年簽署的條約將滿12年、應行修訂的機會,援引「一體均沾」條款,尋求籤署關於入城問題的新條約。兩廣總督葉名琛當然知曉,入城的命門在於有悖禮制,斷無商量的餘地;但這位能幹的官僚老於世故,認定自己可以靠中國官場的羈縻功夫來應付洋人。對登門要求修約的包令,他時而閉戶稱疾、時而佯稱繁忙,避而不見;萬不得已見了面,則溫言寬慰、顧左右而言他,唯獨對修約這件要事不置可否。包令無可奈何,只得與美法兩國使節乘船前往天津,在海河口外呈上18條修約要求。但葉名琛早早呈了奏摺給皇帝—洋人借口修約,意圖不明;在剿滅「髮匪」正值緊要關頭之際,怎能讓這點小事驚動了聖駕?莫若將其打發回廣州,管保萬無一失。於是,咸豐帝果斷地駁回了洋人的提請,把他們打發回南邊。一來二去,這種不接觸、不承諾、不負責的伎倆居然爭取到了兩年的時間。
廣州街景,1858年,銅版畫。 大沽:換約和與戰 對咸豐帝而言,1858年的城下之盟是一次不小的挫折—洋人不僅得以入城,還能在中國內地自由行走。更可惡的是,這幫蠻夷居然還要駐節在京,以西方禮節覲見皇帝本人:這豈非置宗藩尊卑於不顧?年輕皇帝的腦子裡滿是「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的古老禮數,中國在名分和威望上都應是四海共主,是朝貢體系獨一無二和至高無上的中心,豈可與洋人平起平坐?他的腦海里閃過「禮崩樂壞」四個字,開始後悔了。 為了挽回這項大謬,在1858年10月進行的關稅細則談判期間,咸豐帝突然做出一項驚人指示:如果英方願意放棄公使駐京、內地遊歷、長江沿岸開放、賠款這四項於「天朝體面」損害最大的條款,中國可以免除所有進口洋貨的關稅。73歲的桂良被皇帝的主意嚇了一跳,他深知西人絕不可能推翻四個月前剛剛簽字畫押的條約,對皇帝的「慷慨」也不會有任何感恩。他根本沒有把這個餿點子拿上正席,只是隱晦地暗示英國代表:如果能把公使的常駐地由北京改為上海,皇帝在利權問題上將更好通融。英國人也便順水推舟,同意將公使改駐上海,但有事時可隨時進京。關稅比率被確定為值百抽五,各細則在《天津條約》締結一周年之際,經正式換文開始生效。 時間過得飛快,1859年6月很快就到了。額爾金的弟弟、英國新任駐華公使弗雷德里克?賴特-布魯斯和法美兩國代表乘著軍艦抵達上海,通知桂良自己將前往北京換約。然而咸豐帝似乎打定主意不想見這三個蠻夷,他授意桂良傳諭給布魯斯,要後者在上海換約,當然遭到拒絕。6月20日,在英國東印度-中國艦隊20艘軍艦陪伴下的三位公使抵達白河口,要求中國守軍拆除河口的檔柵,讓換約代表登岸。咸豐帝在相距不過一日路程的北京磨蹭了整整四天,才於24日「恩准」對方在限制人數的情況下由北塘後路進京。然而布魯斯的耐性已經耗盡,25日上午,在直隸總督轉呈的上諭送到他手裡之前,他就命令海軍少將何伯對大沽炮台發起了進攻。 |
來源: 時代周報 | 來源日期:2013-12-26 | 責任編輯:令狐沖 |
推薦閱讀:
※白宮大地震,貿易戰核武器來了,中國最大的考驗和應對方略
※是不是需要一次戰爭
※列寧「世界革命理論」在蘇波戰爭決策中的誤判
※CG圖說 | 殲-7最終魔改款 但在與梟龍的競爭中下馬
※應該採取什麼防護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