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森林——殯葬制度改革的設想

福祉森林——殯葬制度改革的設想   

2012-03-31 13:20:36|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籤:福祉森林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老去可可西里拍片,近距離觀察拍攝野生動物,感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生死,大地周而復始,萬物生生不息。拍攝過程險象環生,很多次命懸一線,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和脆弱,也經常不自覺地思考如果自己哪一天離開了這個世界後會如何,我覺得進入自然的循環,融入大地是生命最好的歸宿。

 

 一、什麼是福祉森林?

     火創造了人類燦爛的古代文明,石油使人們進入了現代文明。當今社會,從新生兒出生的第一片紙尿褲,一直到去世後焚燒入殮,火和石油就伴隨了人的一生。這期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也產生了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諸多問題。

    組成人體的氧、碳、氫、鈣、氮、磷、鉀、硫等元素,和組成地球表面的化學元素比例和結構大致相當。億萬年來,這些元素在人體和地表之間不斷的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如今這一循環過程被現代文明所改變。火化使人體脫離了原來生物圈的自然循環和能量轉換,併產生了大量對環境有害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空氣顆粒污染物等。骨灰安葬的墓園又加劇了日益緊張的用地矛盾,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沒有既符合自然規律,不佔用土地資源,又能寄託追思之情,不污染環境,造福後代的方法呢?

    在鳥語花香的森林裡,將裝有逝者遺體的棺槨緩緩沉入大地。用帶有青草芳香的泥土將棺槨埋葬,栽上一棵樹苗,地面安置墓碑。樹周圍是各種植被,所有草木由專業人員培育、管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小樹苗長成一棵大樹,這棵樹就是福祉樹,由眾多福祉樹組成的森林就叫福祉森林。福祉有幸福、利益、福利的涵義,福祉森林正是為人類謀取永久幸福和利益的一片森林。

、實施管理方法

     將城市中作為垃圾處理的落葉,銀杏、梧桐、楓葉等收集、分類、整理,用傳統動植物膠粘合壓製成板材厚度為20cm左右的棺槨,這些棺槨既體現了人離開這個世界以後的尊嚴,又滿足融入大地的條件。城市中每年的落葉數量完全可以滿足當地需要,以北京市城區為例,每年清掃的落葉達170萬噸。

    其他流程和現行相同,不同的是購買福祉森林安葬地後,取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證書,證書中標註坐標點、區域編號以及逝者個人資料等。安葬地供喪屬永久使用,只能用於種植植被和祭奠,不可轉讓,只可繼承。遺體告別(可在原市區火葬場)後送入福祉森林安葬。政府在城市周邊規劃福祉森林用地,按規劃設計樹種不同,每個植樹點為3米x3米至15米x15米不等的方形,棺槨埋入三米深地下,墓碑和棺槨在界線之內可自由擺放,可合葬。樹的栽種嚴格按照行間距設定位置,按樹種不同所佔面積的大小對應價款不同,購買價格包含樹木與地面植被的管理、養護費用和科研經費,樹木可以先行種植。

三、和現行傳統喪葬相比福祉森林的優勢

1、遏制環境惡化,大力改善生態

    對傳統火化的研究結果顯示,火化過程對環境和大氣有顯著的影響。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空氣顆粒污染物TSP、MP10、MP2.5,汞,氟化氫,氯化氫,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POP)都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我國大部分城市火葬場都建在市內,更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每具遺體所使用的柴油20公升計,僅僅汽油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就達54公斤之多(參考汽車燃燒排放)。

    遺體在土壤里降解過程中微生物也會釋放部分二氧化碳,由於這些物質深埋地下且過程非常緩慢,所以對自然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樹木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製造氧氣,治理污染、吸附懸浮顆粒物、殺滅細菌、減少噪音、促進人體健康、滿足人類精神享受等作用。

     一棵樹到底能產生多大的生態效益呢?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對一棵50年樹齡的樹,以累計計算其生態價值:

    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

  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

  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

  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

  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  

  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中國人口13億多,2011年平均壽命73歲,以未來75歲計,這13億人理論上將在75年內去世。每年平均約1730萬人去世,如果都進入福祉森林,第一年內將種植1730萬棵福祉樹,這些樹在未來50年內將會創造價值33908億美元的生態效益。加上後49年所種福祉樹產生的效益,共864650億美元,相當於2011年全國GDP的12倍。加上減少火化污染帶來的生態效益將會更多。到那時,這些數據將變成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讓我們每個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

2、費用低

    傳統墓園的費用,隨著用地矛盾的增加,城市裡的墓園價格年年上漲,買一塊墓地「入土為安」成為奢侈的需求。福祉森林和國家的植樹造林規劃結合起來,喪屬承擔費用比傳統墓園少。

3、使用年限長

    傳統墓園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購買墓園價格多為20年使用期。二十年後重新購買使用權。福祉森林中栽種的樹木從栽種成長到到死亡,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生命周期,在這個生命周期中樹木無時無刻的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促進著自然的生態平衡,我們有什麼理由終止這種對人類環境百利而無一害的自然過程?現存樹齡最高的銀杏樹達三千多年,因此討論使用年限、產權已無實際意義。

4、有尊嚴和歸屬感

   很多人在墓園祭奠親人時有這樣的感覺,人數稍微多一點,地方不夠站。一鞠躬就碰到後面的墓碑。每個墓園的面積約一平方米,即便是這樣的地方,購買時的價款里只包含了二十年的使用費,幾十年後誰來續費?沒有後人、沒人續費的墓園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以前曾經看到一幅國外的新聞圖片,墓地被工人挖開,旁邊是被挖出的遺體,圖片說明:「因為沒交墓地租金」,此情此景,人的尊嚴和歸屬感何在?

    人來於塵土,歸於塵土。福祉森林在發揮森林功能的同時,完全能滿足人們對於入土為安、落葉歸根的心理訴求,樹木則成為後人寄託哀思的載體。

四、樹立正確的自然倫理觀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對於自然的征服就從沒間斷過,人類文明史的背後是對自然的掠奪史。自工業革命以來在人類中心論的思想主導下,這種掠奪更加的變本加厲。由此帶來的自然資源枯竭和生態災難的頻發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當今文明的價值。

    福祉森林的構建思想是:利用逝者入土為安、親友永久緬懷的硬性需求作為動力,恢復曾經被改變的自然。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結束生命後的歸宿都是融入大地。福祉森林在順應自然的同時,體現逝者尊嚴,賦予新的生命(樹木和植被),也滿足了後人寄託哀思的訴求。

    福祉森林傳遞給人們一個重要的內涵: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共生。人應該順應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福祉森林成敗的關鍵在於觀念,而不在技術,從落葉製作棺槨到防止傳播疾病,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完全可以解決。

   如果土地在政府官員的眼中僅僅是GDP、是效益,是金錢。那災難就離我們不遠了。村頭那條清澈的小河如今只能出現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兒時回憶中,而我們失去的又何止是清澈的河水?如果連呼吸的空氣都污濁不堪,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而且分布均勻,那麼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環境就比較優越,農牧業生產就比較穩定。

    每個人都想有高質量的生活,但是高質量的生活依賴於高質量的環境。

五、福祉森林的資金保障

   各地徵用林地補償等運行成本不同,福祉森林安葬地價格制定也不同,以最小規格3X3=9平米2000元計算。完全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家庭的承受範圍。在今後的75年內,每年去世的1730萬人中,如果都選擇進入福祉森林,以平均選擇福祉樹佔地6x6=36平米8000元計算,每年可以匯聚1384億元的的巨額資金,這些資金大大減輕了國家對於植樹造林的負擔。而且是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這些經費可以用於徵用林地補償、樹苗、種植、養護、生態研究、管理等費用。

   在具體的實踐中也可採取個性化的管理。喪屬不但可以自由選擇從3X3到15X15不同的樹種,還可以將周邊的福祉安葬地買下了,作為回饋自然的一種方式。

 

六、遠景規劃

    原生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一種生態系統,有著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些生物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互相依存,互相牽制,形成最穩定的生態系統,具備了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對正常的自然災害有適應和恢復能力,在自然界中發揮著強大調節作用。

    國家從70年代末開始大力提倡人工造林,其中1978年末由國務院批准的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已完成造林24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0.51%。但另一方面,因為前期造林時沒有充分當地水文氣象地貌等條件以及適地適樹適草的自然規律,大規模的種植楊樹,成活率低,生態效益差,林間物種缺少食物鏈制約,因而穩定性差,生物多樣性低,易遭病蟲害,抵禦氣候災害能力弱。上世紀90年代初寧夏的天牛災害導致「三北」工程近1億株楊樹的枯死,其他地方也陸續出現了類似問題。有關專家一再發出這樣的警示:三北防護林造林過程中隱藏著一個越來越嚴峻問題-「綠色沙漠」。

    很顯然福祉森林屬於人工林,我們有沒有可能複製原生林呢?以當今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這個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大自然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但我們可以把模仿天然林作為努力的目標。組織科研人員對福祉森林所涉的生態區域類型做專項的研究。摸索出適合當地的樹種植被以及生物群落中其他物種結構、特點、相互關係,營造順應生物自然生長的環境。

    自然棲息地的縮小和破碎化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因素,福祉森林在規劃之初就應該考慮城市和城市之間的連接,以及和各地自然保護區的連接。若干年後隨著福祉森林的不斷擴展,城市和城市以及自然保護區之間都由數公里寬的福祉林帶連接。形成一道遍布全國的網狀生態走廊,這樣的規劃便於物種的基因交流與重組,有利於福祉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福祉森林和天然林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縮小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差距有幾個必備的條件:

1、必須有漫長的時間周期。

2、科研人員不斷的研究、探索、培育。

3、有力的調節手段。

    這些都符合福祉森林的特點。因為不論幾百年後這個社會如何發展,祖先墓地不可撼動的地位,無形中保護了這些樹林。2、3是資金的問題。

    在福祉森林中設立專門歷史名人區域,把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人物集中安葬,重點管理,讓這些特別的福祉樹成為溝通未來的載體,試想我所在的城市西安在之前的幾千年就種植了福祉森林:周武王姬發、姜太公姜尚、老子李耳、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張良、韓信、蕭何、司馬遷、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  是福祉森林,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基地。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高層領導商討火化政策,也是本著死者自願、家屬自願的原則,根本沒有強制的涵義,如許世友將軍就不同意火化,而保留了遺體。結果後來民政部門推行喪葬改革制度時,卻是一刀切式的強制,甚至把人家埋好的屍體強行挖出來焚燒!本來所謂的喪葬改革是改革土葬為火葬,宣傳的是節省土地、節省木材、節省資金;結果現在的中國現象是:一個墓穴要價上萬,甚至三四百萬;一個幾十元的骨灰盒竟然要價上千,甚至數十萬!許多人感嘆:在當今社會裡活人都死不起了!是誰把墓穴、骨灰盒的價格炒得如此離譜?是中國各級民政部門的政策壟斷!是口口聲聲「移風易俗實行喪葬改革」的民政局!他們一邊打著官方旗號,一邊毫不折扣地賣著高價喪葬用品,發著昧心財,干著缺德事。受害的是死者家屬,發財的是民政局!這種行業壟斷、行業腐敗的現象應該得到人民的監督,應該得到紀檢部門的清查,應該得到社會倫理的鞭撻!所以我們認為:在農村的荒山、薄地實施土葬深埋,不留墳頭,既是尊重死者的傳統敬老風尚,又是合乎人情倫理的人性化喪葬制度,還是節省死者家屬資金的懿行善舉!尤其是那些涉及案情的兇殺屍體,禁止焚燒,予以保留,便於保存證據,便於案件偵破。 總之,「禁止遺體火化,實施綠色葬俗!」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華和尊老風尚,所以我們呼籲所有正義人士:「火葬土葬,家屬自願。廢除強制,取締壟斷!」讓每一個老年人臨死放心,不受侮辱;活著是福份,死後有尊嚴!堅決抵制民政部門喪失人性、強行焚燒屍體的惡魔行徑。

火化是強姦民意、侮辱死者的罪惡之舉 齊魯文俠 中國的喪葬習俗多種多樣,而漢族的葬俗本來就是以土葬為主。從《周禮》到《葬書》,均以土葬為禮法。宋朝人雖有火化習俗,但多為少數民族的個別傳統。即使是漢族火葬者,也是兇殺暴死,圖省錢而草草了事的貧戶,富人多是修墳置棺,例行土葬。 針對火葬風俗,明朝皇帝朱元璋明令禁止,改行土葬。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諭旨:「古有掩骼埋胔之令,近世猶元俗,死者或以火葬,而投其骨於水。傷恩敗俗,莫此為甚。」遂嚴令禁止火葬。《大明律·禮律》:「將屍燒化及棄置水中者,杖一百;卑幼並減二等。」這在喪葬史上是一個由野蠻到文明的進步!試想:三天前還有生命體征的活生生的家人遺體,三天後便將其燒成灰燼,這不僅是對死者極不尊重,不僅是殘忍之舉,而且是對活人心理、精神的強烈摧殘!如果你諮詢老年人,他們都不願意自己的遺體被焚燒!法律上有個「侮辱屍體罪」,其實對屍體的侮辱莫過於焚燒屍體!何況,火化屍體污染空氣,許多病菌根本燒不死,恰在火化中形成污染,位於火化場附近的居民每逢看到煙囪冒煙,總是憋著氣不敢呼吸!只是民政部門捨不得飯碗還在鼓吹火化的優點,實際上是從行業壟斷的角度出發,愚弄人民罷了。


推薦閱讀: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沒有推翻地主壓迫農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後統一的中國陷入40年的內戰和分裂。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進步呢?
儀容儀錶管理制度
如何看待國內的美院教學制度?
死刑還沒在中國廢除,是不是很多人對廢除死刑存在誤會?

TAG:制度 | 改革 | 森林 | 殯葬 | 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