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愛縫隙里的深長喟嘆

情愛縫隙里的深長喟嘆

 

   但這個問題又非常複雜深奧,即使一些大作家,也對寫起愛情來感到困難,儘管目下人們常能看到一大批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刊物小報演繹出來的人間愛情故事,但能有幾部作品令你在兩性關係中獲得了真知,提升了自己的境界?的確太少。人們極少見到當代哪部作品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能達到令人信服的高度。高度依然在思想家那裡,在古典主義作家那裡(如托爾斯泰、雨果、曹雪芹等)。所以,一位作家曾深有感觸地說:只有兩類人敢寫愛情,一類是那些大師級的作家,一類是那些不諳世事的初出茅廬者。我很贊同她對這個問題的深度理解。因為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個人的幸福,涌流著對真正的幸福的體驗感受的,是通過愛情。而且對許多人來說,也許只有通過愛情,才能通達那種快樂的高峰式體驗。

  另外一種狀態也有,比如一些大哲人、聖賢、藝術大家、堅定的信仰者、僧侶階層等等,他們也許孤身生活,終生未婚,但依然能夠體驗到那種涌動的幸福感。他們在自己的精神創造物里,品嘗到了我們在兩個人的結合中才能品嘗到的幸福感。他們是人類中的另一「品種」,是非凡的奇異的人。他們的思想距離我們常人太遙遠,反倒是離「神」更近。於是,大約在神性或者真理性的思想光輝里,他們沐浴了我們常人難以企及的溫馨的天光,享受到了這種非凡俗的快樂,也就忘掉了或者不需要異性結合所帶來的、人本身所產生的快樂幸福感。我對他們,常常是仰望的姿態。但我明白我自己,我似乎做不到。但對他們卻有著一種明晰的感知和親切的理解。類似於康德、維特根斯坦、貝多芬……上帝給予他們的思想之光太眩目,他們就在這種眩目的光芒里,幸福得眩暈。這種眩暈,取代或遮蔽了他們對愛的渴求。

  從理智上,我對不需要異性而能獲得人性的超越和完滿的人,總是心存敬意。因為,對一個人來說,這種不需要是強大的,古人云「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需要恰是一種軟弱的表達。當我們失去所愛的對象時,常常是痛不欲生。這種「痛不欲生」是由我們的需要構成的,他對你越重要你就越痛苦,所以最徹骨的痛苦是極為相愛的人之間的分手。造物主的這種安排和設計真是妙極了,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傾心相愛的人,甚至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樣一個人。我們沒有勇氣和力量使自己獨身一生,我們須得在對方的眼光里、愛撫里,才能算是安然地走完一生。

  二

  這樣,我們進入了一個命題:我們為什麼需要另一半?上面我說到造物主的這種設計和安排的奇妙。關鍵就是人無法解釋宇宙間這種奇妙的設計和安排,所以他們就將此歸為至高無上的神。聖經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在世紀初創時期,上帝首先創造了男人,然後在男人身上取下了一根肋骨,創造了女人。在人類神話里,對兩性關係就有著預設,也許這種預設就是男權時代的投影,但毫無疑問的是,男人女人這樣一種相互纏繞的關係,在其中也得到最生動的說明。

  柏拉圖對男女關係的解釋更是形象而生動,他說,本來男人和女人是合為一體的,就好像是背靠背站著的那樣。人前後有四隻眼、四隻手,非常強大。這種強大關鍵還在於人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他不需求什麼。我說了,不需求本身就顯示出了一種超常的強大。於是,上帝感到了人的威脅,為了削弱人的力量,就將人從中間一分為二,一邊是男,一邊是女。這樣,人一生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對上帝就不構成威脅了。柏拉圖的這個解釋非常有趣,至於它是不是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男女關係的準確表達和深刻理解。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為尋找自己的另一半而費盡心機嗎?人不就是因為對異性的彼此需要才顯示了人的軟肋嗎?想起這一點就非常令人感慨,你無法超越你的自身。男子見了楚楚動人的女子就無法忍住自己的衝動,女子見了自己喜愛的男子也是會朝思暮想。可見這另一半是人生的一個宿命,是你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困擾你終生的命題。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從人類生存的角度談到了兩性關係,認為不同時期的兩性關係模式是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的產物,說兩性關係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會有不同的婚姻組合形態。所以說,人類的婚姻經歷了群婚制形態、對偶制形態、一夫多妻形態、一夫一妻制形態等等。他是從社會經濟的發展看待婚姻的,說婚姻的組合是生產的需要,所謂的生產有兩個方面,一是夫妻結合成了一個生產共同體,男耕女織,有了不同的分工。這是物質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口的生產繁衍。男女結合為了使自己的種性延續,就要繁衍後代,這也是一種生產。當然,在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上,這種結合,是極為必要的,而且一夫一妻制的產生,正是社會為了更好地求得自我的繁衍和改善。女性為了確定自己孩子的生父,於是就產生了一夫一妻制,她的目的是將這位男子留在自己身邊共同獲取食物,照顧子女。這樣,在原始的條件下,也就增加了子女的成活率。所以,在民間俗語中,就可見出人們對夫妻關係的形象概括,他們將夫妻關係稱為「米面的夫妻」。其含義就是為了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質條件,這一點構成了兩性關係的核心要素。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探討人類歷史中的婚姻演變,只是想說明愛情和婚姻在現代發生了哪些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會有哪些後果?它是怎麼來的?

  20世紀以降,人類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大踏步發展,這樣產生了兩種後果:其一,技術大大縮小了男女在體力上的懸殊差異,為女性在客觀上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創造了條件。其二,技術革命,使人類在有史以來延續數千載地被飢餓所困擾的現實成為歷史。這就是說,人類在近百年里,發達國家基本上逐步地解決了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衣食問題。只有當人類基本的生存問題不再成為問題時,人類的精神問題才會凸現出來。就是說,人類對精神的需求,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地成為大眾思考的問題。也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愛情關係、男女關係、夫妻關係,才有了另一種嶄新的意義。

  當女性真正地具有了主動性、選擇性的時候,人類的兩性關係才進入真正精彩的階段。因為在未能徹底解決衣食問題之前,人類的愛情狀態,毫無疑問,是以物質性的狀態為其主導的方面。就是說,女子在戀愛中,是以男子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的好壞作為標準的。誰能讓我過好日子,誰就是一個好丈夫。這是樸素的真理,活命的真理,取捨是顯而易見的。

  古人的這種取捨,直到今天也在發揮著作用,我們在今天的選擇中,不是照樣可以看到以房子、車子、票子作為標尺的嗎?而且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選擇是沒有錯的。任何一個女子,都希望通過婚姻使自己的處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人們也說,女人無階層。她嫁給誰,誰所屬的階層就是她的階層。嫁給窮人,她就是窮苦的階層;嫁給富人,她就是富人的階層;嫁給知識分子,她就生活在知識分子的階層。民間說:嫁給官人當娘子,嫁給殺豬的翻腸子。這是通常人們在婚姻問題上進行抉擇的現實背景。所以,婚姻對女人何等重要呀!對於常人來講,這樣的打算不無道理。人無法使自己脫離物質的考慮,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至今還在起作用的一個方面。

以上,我們討論了「人為什麼需要自己的另一半」。這樣,我們逐漸地逼近下一個命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另一半?什麼樣的愛情是最有價值的?什麼樣的選擇是最合適的選擇?

  三

  我們為什麼需要另一半?因為我們懼怕孤獨寂寞。當然,我這是從人的精神深處說的,從表層上看,我們需要對方,是因為我們的性心理的推動,我們為滿足自己的性需求。然而,在一大堆異性中,你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異性?這種選擇,則完全展示了我們深層的精神需求。正是在不同的選擇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幸福觀,也決定了我們是否幸福和快樂,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和品質。我們常常是出於什麼理由去選擇我們的對象呢?我們的參照是什麼?這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但據我的觀察,人們選擇對象時,往往依據以下幾種原則。

  1、對方須同自己的生活教育環境和背景相似。這一點則是容易理解的,所謂的門當戶對就是如此。相似的生活環境背景,易於使兩人具有親近感。兩人在相處之中,則易於溝通和理解,易於和諧相處。

  2、與上述情況相反,則是完全背離自身的生活教育環境和背景。這一點很是奇異。這大量表現在社會下層青年中,他們往往在充滿勃勃生機向上攀援中,欲尋覓的對象就是早覬覦於心的富貴名門之後。比如,像在斯湯達的《紅與黑》中,於連就是一個典型式人物,不管他追求的是市長夫人還是候爵小姐,都體現了他的這一取向。在我國的當代作家中,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的農村青年孫少平,他傾心相愛的田曉霞,就是地委書記的女兒。同時,這種現象也表現在上層青年中,也許從小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感到厭煩,對於另一階層中的同齡人反而充滿奇異的興趣。特別是對他們勃勃的進取精神和堅毅的人格風貌,則充滿喜悅和愛慕。或者是對貴族生活感到厭倦,反倒喜歡鄉村純情質樸的女子,像普希金筆下的詩體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中的奧涅金和達吉亞娜的愛。還有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托馬斯對特麗莎的愛。其實,這種表現,還有著更深的生物性根源。在此我不再贅述。

  3、以童年的經驗和印象作為取捨依據。很多人在童年少年所接觸的大於自己的異性中,其狀貌易於構成一生的審美經驗基礎。所以,在選擇中,她或他往往不自覺地依照著童年的經驗。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其父母作為一種摹本,不管是個性氣質還是體態容貌,都會下意識構成其擇偶參照。

  4、生活中現實的考慮。這種人大約是最物質化的,他的擇偶絕對地服從物質利益原則。誰對我最為有利,誰就可能是她或他的追逐對象。所以有趣的是,現在許多富人在擇偶時,往往處於困惑的狀態中,因為他們常常在一大堆蜂擁而至的追求者中,無法判定哪些人對自己真正喜歡,哪些人只是喜歡自己的錢。

  5、精神層面的神遇。這種人大約算得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異類。在過去,他們大約是出身於那些衣食無憂的「食肉者」階層。像賈寶玉這樣的人物,基本上不用考慮俗事俗物。於是,才可衍化出精神的絕對高蹈。無疑,這樣一種狀態代表著人類的一種發展未來。因為,如前所述,現在這樣的食肉者越來越多起來。於是,以自己的精神的契合作為唯一標尺的人似乎多了起來。

  這是我所談論的重點。我的看法是,只有選擇具有能使自我提升的婚姻,才是最有價值的愛情婚姻。就是說,在婚姻中,我們理應使自我得到提升。假如說,造物主在創造兩性時,其中就暗含著兩性的需要、吸引、對抗和提升的設計,那麼,在兩個人的世界中,我們沒有理由將兩人的關係變為彼此奴役支配的關係、變成彼此仇恨冷漠的關係、變為僅僅是泄導性慾的關係,或者僅僅是生存利用的關係,或者是貧乏枯燥的關係等等。就是說,造物主在設計中,已經給予了我們相互提升和發展自己的廣闊空間。理由是,兩個人的世界是絕對有別於三個人以上的群體社會的。在兩個人的世界中,有著個我盡情呈現的空間,是有限度的自我隱秘狀態的可許性的發展。

  在個我與對方相處中,他們各以對方為對象,完成著自己、實現著自己,這就是人間最為美妙的男女兩性構成的極樂世界。在人的生存中,我們都想在對方世界中獲得自我的完成與實現,這種完成與實現包括獲得對方的承認,包括給與對方以愛心。就是那種在宗教崇高神聖的感知中,我們感知到的奉獻與給予的快樂。我們在對方的愉快和歡樂的感知中,自己也享有那份感知和喜悅。因為,對於個體而言,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讓自己喜歡的人也能像自己一樣,感受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所以,我說兩性關係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在這種關係中,我們可以彼此提升自己,而且也感到了這種提升。而不是墮落和下沉。

  周作人說:要考察一個男人的品性,一個是看他對待宗教的態度,一個是看他對待女人的態度,足矣。我們在對方身上看不到我們自己的光彩,我們無法將我們自身只有在對方身上才可能展示的東西展示或開掘出來,那麼,這個婚姻可能就是殘缺不全的,或者是缺乏健康的機體的。截至目前,以我看來,兩性關係的豐富性、幸福感在人類的世界中並未得到充分展開。我的意思是,兩性關係所可能給人類開闢的美好幸福圖景,並未能得到充分的開掘運用。我們見多了沉淪的兩性關係,見多了缺乏詩意,缺乏喜悅的兩性關係。見多了將兩性關係剝離成為赤裸裸的肉慾的兩性關係,見多了精細考量打算的利益化兩性關係,見多了苟且的、凡庸的、貧乏無味的兩性關係。假如愛情和婚姻使自我如此下沉,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將愛情視為神聖之物?愛情婚姻的意義在哪裡?


推薦閱讀:

災難面前,親情愛情怎取捨?
《情愛的放縱》(3冊)
閨蜜間私傳的24個情愛秘笈
給女兒的信01

TAG:情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