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海鉤沉】戴玉剛:小腳趾甲兩瓣瓣

 【史海鉤沉】

 

小腳趾甲兩瓣瓣

 

 

問我祖先哪裡來?

山西洪洞老槐樹。

故人鄉親相認時,

坐敘桑梓駢甲情。

小腳趾甲兩瓣瓣

洪洞大槐樹


 

  小時候洗腳,偶然發現自己的小腳趾甲是兩瓣瓣,便去問姥姥。姥姥說,小腳趾甲兩瓣瓣,就是山西人。穿過京娘湖,淌過黃河五百里,洪洞老槐樹下,就是咱老家。姥姥還說,中國人,凡是小腳趾甲兩瓣瓣的,都是一個祖宗,都是從山西洪洞老槐樹下遷移出去的。

    「驗明正身」看腳趾  

    不知姥姥說得是否在理兒?不過,明朝那些事,姥姥還能說個一二。她說,明永樂年間,由於連年戰亂,好多省份,像河北、河南,兩湖兩廣以及山東等地幾乎沒有人煙。於是,皇帝朱元璋就命令從人口密度相對大的山西往外移民。山西人是什麼人?山西人死不離土,活不離娘啊!那個朱皇帝就捉唬山西人說,凡不願意遷移的就到洪洞老槐樹下集合。這一下,老槐樹下擠滿了人,很多村子則幾乎走空。隨後,明軍進入,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房屋。可憐的山西人被明軍包圍,然後登記造冊,反綁雙手,押上大遷移的征程。為了防止被遷移的人逃跑,明軍在每個被遷移者的小腳趾甲上剁了一刀,作為記號。於是被遷移的人群哭聲連天,震動了天庭。王母娘娘於心不忍,就讓觀音菩薩作法,讓這一刀變成永恆,以便日後離別的親人相認。據說,現在人們稱上廁所為解手,便來源於那次大遷徙。遷徙途中,移民雙手被綁,凡大小便,均需向解差報告:「老爺,給我解開手,我要大(小)便。」喊叫多了,解手便成為上廁所的代名詞,沿用至今。  

    其實,關於小腳趾甲兩瓣瓣的故事,民間版本很多。一種是姥姥講的那種,還有一種是羊舌氏的傳說。據傳,商朝的殷王劍刺羌女,羌女的肚子里跳出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剛跳出母體就手握腳趾,嚎啕大哭。殷王掰開手看,只見他倆的小腳趾甲被劍刺成兩瓣。後來,他們同黃帝的子孫通了婚,後代的小腳趾甲便都成了兩瓣瓣。  

    當然,這兩個故事都是傳說。但小腳趾甲兩瓣瓣的來歷則不斷被後人所演繹。小說家往往喜愛賦予某件事物象徵意義,於是在《最後一個匈奴》這本書中,小腳趾甲兩瓣瓣便成為純正匈奴血統的佐證。書中主人公說:「我是異族,我身上有純正的匈奴血統,所以我有一雙好看的腳,兩個小腳趾甲都是完整的。」作者顯然抓住了人們喜歡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的心理,把小腳趾甲兩瓣瓣說成是漢人的後裔,把小腳趾甲一瓣瓣說成是匈奴人的後裔。不過,隨著各民族之間的通婚及融合,小腳趾甲一瓣瓣也好,兩瓣瓣也罷,好像並不能證明純或不純。  

    到底小腳趾甲兩瓣瓣是哪個民族的後人?我聽過很多種說法,有說是漢人,也有說是滿人。2003年我去法國時,曾在足療屋遇到一個韓國人,他說韓國有四分之一的人也是小腳趾甲兩瓣瓣。我聽後感到欣慰,大槐樹「人丁興旺」竟然「興旺」到韓國,這絕對是大槐樹上那個老鸛沒能想到的。  

    有意思的是,出門在外,只要說起這個話題,人們也不管腳臭不腳臭,也不顧是否在大庭廣眾之下,立馬會脫鞋脫襪來個「驗明正身」。我有時真懷疑「大槐樹」有那麼大的生育能力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中國人的大槐樹情結如此濃厚?
明朝山西大移民。  

    學習歷史,我們知道,關於移民,古今中外數不勝數。明朝的移民可能是最大的一次。  

    朱元璋還算不賴,是把農民從人多田少的「窄鄉」遷移到人少田多的「寬鄉」。對自願外遷的還予以獎勵,對不願外遷的則實行派遷。如,有丁無田者舉家外遷;丁多田少者,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移民到了外遷地,由當地政府安排遷入村莊,劃撥田畝,發放耕牛、農具、種子及安家費,並免賦稅數年。  

    據《明史》載,明洪武、建文、永樂56年間,有移民記錄的達41年,僅從山西就外遷百姓18次。外遷的移民數洪洞人最多,因為移民都集中在大槐樹下出發,於是洪洞大槐樹便深深地烙印在移民及其子孫的心中,大槐樹上的老鸛窩也成了故里的標誌。因為移民當局不允許同姓遷往同地,且此地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所以分別時便有了很多親人日後相認的「創舉」:有鍋的摔鍋,有碗的摔碗,幾個弟兄各執一塊;什麼也沒有的,乾脆咬個牙印。於是便有了祁縣「打鍋牛」,長治郊區「鐵鍋申」,晉城澤州「牙印劉」等故事。  

    再就是不得不走時,回頭望望大槐樹上的那個老鸛窩。望,也是背井離鄉時不得不望。否則,那個不吉利的老鸛,山西人是不待見的。  

    明朝山西大移民,這要從「只識彎弓射大雕」的那個一代天驕說起。中國歷史上,元朝的疆域是遼闊的,然而,統治者對百姓的橫徵暴斂,則逼得百姓難以生存,揭竿而起於是成為常事。元軍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同時,對百姓濫開殺戒,動輒屠城滅鎮。兵火之外,水旱蝗疫,災情連連。至元末,冀、豫、魯、蘇北、皖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面臨著中原地區人丁不足、土地大片荒蕪的窘況,於是,決定實行移民屯田戰略,恢復中原地區的人氣和經濟。當時山西表裡山河,西南有黃河圍護,東面有太行屏障,易守難攻,戰火少有波及。再加上多年風調雨順,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出現了地少人多、有丁無田的局面。據明洪武初年統計,當時河北人口189.1萬人,河南189.3萬人,山西竟達 403萬人,比冀豫兩省總和還多。朝廷除從江南往鳳陽等地移民外,重點便瞄準了山西。  

    據《明實錄》載,山西移民的地方主要有汾州、遼州、沁州、澤州、潞安州、平陽府,共轄51縣。而平陽府(今臨汾市)就轄28縣,人口最為稠密。其中洪洞縣是平陽府的人口大縣(現今人口仍達73萬,比山西大部分省轄市市區的人口都多),且地處交通要道,自古就設有較大的驛站。驛站北面二里之遙就是標誌醒目的「樹身十數圍、樹陰蔽數畝」的古大槐樹及宏大的廣濟寺。於是,負責移民的官員在這裡設立中轉站,編排隊伍,確定去向,發放「憑照川資」。  

    山西人移民到哪裡去了?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史料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 142個縣市,山東 109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 316個縣市,陝西、甘肅、寧夏 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 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 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 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雲南、西藏、新疆 210個縣市,海南、台灣111個縣市。

    上黨也曾大移民  

    明朝山西移民,上黨無疑也在大移民的行列。  

    據《明實錄》記載,明洪武年間的上黨,以潞州為中心,南帶澤州,北連沁州,共3州12縣,澤州人口50萬,沁州人口13萬,潞州人口竟達110萬。澤潞兩州人均耕地6至7畝,沁州只有3畝多一點。這自然成為移民的理由。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朝廷單獨徙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今河南安陽)、真定(今河北邢台)、臨清(今山東臨清)、歸德(今河南商丘)、太康(今河南太康)等閑曠之地,令其耕種,並免其徭役三年,發給鈔錠,以備農具。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沁州民張從整等 116戶自願外遷屯留,朝廷仍賞鈔錠,以示鼓勵。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朝廷又選沁、汾、遼、太原等地民丁七衛,每衛5600人遷往大同等地屯田。永樂十二年到永樂十五年,朝廷又三次從澤、潞、遼、汾、沁等府州遷民至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  

    1982年,洪洞縣在《參考消息》上刊登啟事,徵集有關洪洞遷民的資料。到1986年底,共收到全國21個省 400多個縣山西後裔寄來的大量譜牒和碑文,雖然這些資料大部分都將洪洞大槐樹作為當初訣別山西的最後標識而傳與子孫後代,但其中有很多上黨移民的影子。例如,河南偃師縣韓寨《大明處士張公大老之墓碑》載:大老系張氏始祖原籍山西長子縣南和村人;安陽鹿山村嘉靖三十八年《明故始祖牛大林之墓誌》載:始祖牛氏諱大林自上黨遷而卜居於此;河南東明縣盧寨的《盧氏譜序》載:我祖諱士元者自潞安府潞城縣。現北京大興縣尚有許多以上黨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潞城營等。  

    移民在外,親人故友相認,首先要靠能夠一輩一輩記得清的家譜。其次,就是鄉音和習俗。據語言學家裟澤仁先生研究,在河南的修武、彰德等地以及豫西一帶,澤潞方言曾經一統天下,雖隔數百年已有很大差異,但由於淵源較深,至今仍有潞澤鄉音。再就是習俗。如評劇,就是由上黨落子和東北蹦蹦歌舞結合而形成。流行在山東聊城、荷澤、定陶一帶的山東梆子,也叫澤州調,又叫本地催西,而催西字就是由山西人三字組成,充分說明這個戲種也是由晉城傳播過去的。 

    如果家譜、鄉音、習俗還無法相認,那就只有看腳趾甲了。洪洞大槐樹公園的祭祖堂里有兩副楹聯:一副是「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一副是「誰是古槐底下人,雙足小趾驗甲形」。說的都是山西人在異域他鄉相認時用的笨辦法。 

     是不是山西人,這個時候還猶豫什麼?脫下鞋看看,你的小腳趾甲是不是兩瓣瓣?

 


推薦閱讀:

小腳趾甲長成兩瓣的,才是真正的漢族人?
大槐樹移民後代小腳趾甲分兩半,是純漢族的標誌嗎?
腳趾甲長到肉里別擔心,過來人告訴你:用這些小工具輕鬆去除
腳趾甲長到肉里疼痛難忍?教你幾個小技巧和小工具輕鬆解決

TAG:腳趾甲 | 腳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