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創造意外!

王陽明,中國儒家「心學」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說: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一時間,王陽明火了,「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成了熱門詞語。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推薦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理念。確切的說這幾年,王陽明是火了又火。有人說: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者,只有兩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國藩。他亦官亦儒亦將軍,真乃一代曠世聖哲。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在王陽明看來,行亦是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同時,知也是行,「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兩者「紮根在同一個本體之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這裡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時刻關照著人的行為和心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使人不會失其本心,不會讓意志為外物所動搖,淪為外物的奴隸。

繁華過眼三更促,名利牽人一線長

繁華過眼只有三更那麼短,名利牽人也只有一根線那麼長。精神的富足者遠比物質上的充實來得重要,一味奢求繁華,只會讓自我陷入無窮無盡的不滿深淵,都是慾壑難填;一心追逐名利,只會讓自己墜入永無何止的膚淺泥潭,都是利欲熏心;最終失去自我,身心疲累。王陽明說出了「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淡泊名利,追隨內心,這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本色來。

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與朋友談論學問,必須婉轉曲從謙虛下問,與之寬和相處。人可有傲骨,卻不可有傲氣。有些人常常以己之長攻彼之短,久而久之,朋友散盡。試想某日姚明約潘長江說:「走,咱們打籃球去」。雖說這是一句玩笑話,足以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朋友間應謙虛處之,包容理解,陽明先生說:「大凡朋友之間,彼此間規勸指責處要少,而誇獎鼓勵處要多,如此才行。」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此交友,定能交到知心之友。

悔悟是去病之葯,然以改之為貴

悔悟是去除病的藥物,但最為重要的是改正錯誤。我們身邊總有一類人,勇於認錯,死不悔改。經常被他們弄得哭笑不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本來認錯是件好事,可是堅決不改,認了也是白認。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必須在做事上磨鍊,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王陽明所說的靜、寂、定,這些都不是純粹的靜止,無論是動還是靜都是我們磨練自己,追尋本心的過程。有名話叫好事多磨,謀事在人,凡人之事皆煩無易,做人做人,就是邊做邊成人,做事亦修心,王明陽就是「在事上磨」,才「此心不動」,才能胸懷全局,遇事鎮定,連出奇計,克敵制勝。

推薦閱讀:

兩位皇子搶了17天的皇位,最後卻意外落到一個6歲小孩兒手裡!
衣服著火怎樣自救?
失去魔法的魔術師
有哪些你沒想到可以成為犯罪的行為?
如何看待印尼門將胡達在比賽中不幸去世?

TAG:意外 | 創造 | 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