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並非「招數」,沒有拿來主義

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麼樣長什麼樣,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尹建莉

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 月兒彎彎

教育並非「招數」沒有拿來主義 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15:34

文|月兒彎彎  主播|娜娜

前些天,一位朋友和我說:她為了學習如何做好父母,慕名參加了一系列育兒專家的講座,話題多圍繞「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如何巧治孩子的網遊癮,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等當下父母們普遍關注的困惑。

朋友自己覺得學到不少妙招,但事與願違的是:每當招術用盡,最後依舊黔驢技窮…….唯有自嘲:為何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卻依舊教出一個「熊孩子」……

我啼笑皆非,回應她:教育並非「招術」,沒有「拿來主義」…….

在線教育輔導交流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家長諸如此類的困惑:

* 孩子不愛吃飯,有沒有改變胃口的小竅門?

* 孩子一直看電視/玩遊戲,我很崩潰,該管嗎?

* 孩子不愛閱讀,有沒有愛上閱讀的好辦法?

* 孩子不愛睡覺,有沒有辦法令其快樂入睡?

* 孩子成績差,有沒有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

......

我們感同身受,家長們發出此類「在線等」求助問題時的焦急和無助,但是如果父母僅為了孩子的問題來找「答案」,潛意識傳達的心理是:孩子表現得不盡人意,需要改造,而試圖用「速效」解決問題的家長多缺乏「耐心」,只知道向外求而不知反思,只盯著孩子的問題而自己不成長,只關注表象而不探尋規律,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難免會陷入「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這一反教育怪圈中。

育兒即是育己,孩子的成長沒有捷徑,如果我們沒有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的轉變,一個問題的解決將意味著更多問題的產生。父母真正的成長是懂得在學習中思考和領悟,並能夠結合自己的情況,用自己所思所悟的力量去解決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教育,父母需懂得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

  ◆  ◆

所有的育兒術,都是外因,但外因,必須建立在內因有所觸動的前提下,才會生效。

從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來說,兒童心理發展是內動力和外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內動力指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生成、自發展的心理動力,是發展成長的原動力和心理動力,而外動力指家庭和社會文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作用,需要通過內動力才能發揮作用。

孩子的世界,講直覺,講感受,講信任;而成年人的世界,講規則,講方法,講目的。所有針對大概率、針對共性,人云亦云的育兒術,如果缺乏我們同理孩子的情緒感知,缺乏和孩子之間平等真誠的互動,好比在大師面前玩初級魔術,只能暴露我們的窘迫。

父母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情緒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感知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管理好情緒,就會帶來成長的動力。

當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成年人往往習慣性回應「不可以這樣」,或是疏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積極面對和處理負面情緒的機會,導致孩子內心「情緒垃圾」愈積愈多,無法在情緒的流動中感知和完善自己,例如:當孩子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們是否懂得同理他的感受,並鼓勵他找到解決辦法?

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而父母懂得積極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包容,也會樂意尊重自己和他人,懂得做情緒的主人。父母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到情緒平和,身教就是最好的愛。

教育,父母當懂得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  ◆

情感聯結是指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是親子關係有效溝通的基礎。

面對孩子的「不成熟」行為,很多父母疑惑的是:為何孩子常常反抗我們呢?其實,如果我們懂得看見孩子行為的背後,就會明白,孩子反抗的並非父母,而是父母剝奪其自由體驗的企圖,反抗的是父母的嘮叨和強迫他們接受父母意願或行動的努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得優秀和令人滿意,但在生活中不難看到,父母總認為孩子難於管教,讓人操心,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呢?源於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與行動常常背道而弛,我們希望孩子好,行動上卻習慣和孩子對抗或較勁,沒有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

我們愛孩子就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如果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可以更好,我們就會忘記孩子屬於他本來的樣子。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誠如接納我們自己的不完美。如果孩子是一隻蝸牛,我們也當允許他擁有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努力。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最親密的關係,如果關係被隔斷了,彼此不親密了,我們就會感覺孩子難教育,而孩子也會感到我們不愛他和不理解他。

讓孩子擁有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其中: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自主感: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勝任感:孩子覺得他能做到。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認為: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並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換句話說,如果滿足孩子相應的心理情感需要,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就改善了。

教育的真諦和最高境界是愛,教育是情感的付出,我們需通過和孩子的情感互動來實現愛的傳遞,如果我們與孩子的互動多停留在外在行為層面,那麼就會缺乏對孩子內在世界的覺察與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懂得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無條件的愛,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知道孩子的想法和行為的意義是什麼,孩子也會尊重和接納我們,並通過我們來建構安全感,從而實現自尊自信和自我價值感。

我們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問題總是層出不窮,懂得同理孩子的情緒感知和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是解決所有育兒問題的智慧鑰匙。

主播介紹

娜娜,是一個擁有溫暖聲音和細膩感情的大女孩。內心善良,容易感動,喜歡一切溫情事物的二寶媽媽,是尹老師的迷妹,堅定的尹老師教育理念追隨著,願意用自己的聲音傳播尹老師美好的教育理念。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沒有 | 拿來主義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