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 傳統傢具的生存規律
古典傢具究竟有哪些獨特的魅力?今人對古典傢具的理解是否正確?那些流傳了數百年的老家具有哪些價值?現代人又該如何守護這些古人傳承下來的傢具文化……記者採訪了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帶我們走進古典傢具的世界,追尋傳統傢具的生存規律。
明代 黃花梨翹頭炕案
發掘古典傢具的生存規律
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傢具在不同時期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席地而坐」再到「垂足而坐」的演變,從低矮傢具向高型傢具的轉變,最後在明清時期,古典傢具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最輝煌的巔峰時期。可以說,傢具在演變過程中,有著它獨特的生存規律,而這些規律也在歷史的煙雲中逐漸被塵封,現代人並不能準確地理解傢具為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馬未都告訴記者,歐洲人有著垂足坐的習慣,是因為歐洲地區氣候較為濕冷,氣候條件使他們高坐起來。而亞洲人由於氣候相對乾燥,則形成了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型傢具才出現,在此之前,我們的祖先都是席地而坐,所使用的傢具也是一些低矮傢具。
清早期 黃花梨上格雙層亮格櫃
根據古書的記載,古人有跽坐、箕踞等不同的坐姿。箕踞則被視為最不禮貌的坐姿。《禮記?曲禮》中也有「立毋跛,坐毋箕」的說法,箕踞就是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簸箕一樣的坐姿。馬未都先生說:「當你要了解傢具的時候,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服飾史。」箕踞之所以被視為不禮貌的坐姿,是由當時的服飾決定的。「因為在漢代,古人所穿的是套褲(無襠褲),而不是連襠褲,箕踞就顯得很不禮貌,所以,古人一定是跪坐,衣服就蓋下來了,將下半身遮住了。」由於我們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們從席地而坐轉變為垂足而坐,從而製造出適合我們起居習慣的高型傢具了。
另外,古典家具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東西,有時從字面上可以發掘傢具背後的知識。以「椅」字為例,最初的寫法是「倚」,有倚靠之意。到了宋代,隨著木質傢具增多,這個字的寫法便逐漸變成木子邊的「椅」了。而「凳」最開始就是用來踩踏的,如上馬凳,所以凳子是沒有方向性的,四面都可以坐,而椅子則是有方向性的。「這就是傢具在發展中的一個過程,每件傢具都有它的生存道理,今天我們希望找出傢具的生存規律,為未來的中國傢具畫出一幅藍圖。」
晚明 黃花梨夾頭榫獨板面翹頭案
古典傢具的洋洋大觀
馬未都向記者表示,他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真正認識到中國傢具存在的合理性。所謂傢具存在的合理性,不只是我們熟知的紫檀、黃花梨的傢具。很重要的一部分傢具是大量的民間、鄉間使用的傢具,俗稱柴木傢具、漆木傢具。這些存世500多年歷史,甚至是六七百年歷史的傢具,無論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寶座,還是鄉間不經意的一個馬札,它們構成了中國傢具的洋洋大觀。當這些傢具彙集到一起展覽時,我們才能感受到中國傢具的魅力。事實上,中國傢具的魅力不僅是指質感,如紫檀、黃花梨等貴重木材所呈現的質感,更重要的還在於傢具的造型,例如,傢具以什麼樣的造型存在於世,用什麼樣的造型帶給人某種享受,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馬未都表示,中國傢具的製作原則是尊嚴第一,舒適第二。在傢具的設計中,首先先考慮的是人的尊嚴問題,然後才考慮舒適度的問題。而西方人則恰巧相反,這也是西方傢具的曲線比東方傢具多,高度也比東方傢具矮的原因,這是西方人追求的結果。這也是中國傢具與西方傢具的區別之一。
晚明 黃花梨獨板圍子羅漢床
我更希望中國人在當下衣食富足的情況下,更關心自己的精神生活。而現在的老百姓常被誤導到傢具以外的東西,大部分人都在強調買完東西是否會升值,這很麻煩,因為他會忽略藝術本身帶給他的感受。
當然,馬未都也希望目前有點跑偏的傢具市場能夠重新正正視傢具的存在,讓一些沒有能力的人能享受到我們古代燦爛的傢具文化。他更希望將來會有一些廠家用很便宜、大眾的木材去製作造型經典的傢具。而今天往往是用很昂貴的材質去做很經典的造型去賣很昂貴的價錢,但這個價錢不是普通百姓能夠享受的。「我希望中國的傳統傢具文化精神能夠彙集到每一個中國人身上。」
清 黃花梨壽字紋南官帽椅
記者:您覺得當今製作的古典家具有哪些欠缺的地方?
馬未都:今天所做製作的傢具,要麼是一味地復古,作為藏品收藏起來,要麼就是一種假象的、毫無原則地對傳統傢具進行改造,而這些改造在我看來,無一成功,而且遠離了過去的成就。今天很多設計的所謂的明式傢具,沒有把過去所謂好的東西發揚光大,而是按照今人的某些理解,狹隘地去做了一些自以為成功的傢具,讓我看連最基本的設計思想都沒有。只是在自我意識下改掉一些比例關係,自認為這是一種創新,在我看來卻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不幸的是,當今社會在傢具原創當中,愚蠢的行為大於精明的創造。我們希望這麼精明的中國人應該在這樣一個時代能有一種精明的創造,對世界是有貢獻的、有感染力的。我們希望有一種不愧於我們民族文化的新的傢具文化能夠重新誕生。
晚明 黃花梨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記者:您覺得怎樣製作的傢具才是成功的?
馬未都:我認為一個好傢具的成功是在它簡單製作的成本之上,有社會學、文學、美學,乃至哲學的考慮,這些考慮全部運用當中,才能使傢具高出一個層次。明代傢具的輝煌是建立在宋代的基礎上,而且明代傢具是有很多當代的頂級文人參與製作的。而我們今天的頂級文人很少參與到傢具製作當中,可能很多文人也看不上這種工藝。這跟過去的文人很不一樣,比如明代的大文人文震亨、屠龍等,他們所著有關文物的書籍,對傢具做了比較經典的點評,而今天做這樣的人幾乎沒有。
記者:您覺得古代傢具包含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原因是什麼?
馬未都:在物質與精神方面,傢具是一種非常好的結合物,首先它不是短期消費。一般的傢具,尤其是心儀的傢具會跟隨一個人的一生,甚至是幾代人。所以,在歷史上所賦予它精神層面的東西就會很多,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捕捉到的。比如官帽椅和圈椅的區別,官帽椅和南官帽椅的區別,官帽椅和玫瑰椅的區別,而這些區別為何會產生,這些椅子在過去家庭生活中擺放的位置有那些區別,為什麼在古典文學中有的椅子要著重去描寫,這都代表了一種人文精神。例如,在《金瓶梅》中,李瓶兒「獨獨安了一張交椅,讓西門慶上坐。」事實上,交椅是權力的象徵,也表示了對西門慶的尊重。在這裡,交椅強調了它文化的、精神的需求,如果隨手就拿一張椅子,那麼,語境和情景就不一樣了。因此,在古典文學中,對傢具都有恰如其分的描寫和使用方式。如在屠龍的《文具雅編》、文震亨的《長物志》、李漁的《閑情偶寄》等書中,都有類似的描述,譬如一些傢具擱在這兒合適,換一個地方就俗了,這些都是今天的人所不知道的。今天的人不會因為一個椅子擺的位置不一樣,就變得俗了。而我們會認為如果椅子是雅的,放到哪裡都是雅的。但古代文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擺在什麼位置是雅的,換一個環境就是俗的了,這種精神上的追求,不是今天隨便一個人所能理解的。這需要很深地介入到傢具的領域裡,可能還需要補充其他門類的學問,才能清楚地感受到古人的原意。
| 來源: 卓越理財 |
推薦閱讀:
※馬未都:收藏是條受盡煎熬的不歸路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大師馬未都也曾因為他人掌眼而被如此對待...
※這就是傳說中的馬未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