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讀書詩】翁承贊《書齋漫興二首》

書齋漫興二首

[唐]翁承贊

 

其一

池塘四五尺深水,籬落兩三般樣花。

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

 

其二

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火小茅齋。

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賞析】

當詩人忙完公事,往暮色之中冒著紛紛揚揚的大雪趕回家門時只見茅舍中亮著燈光,孩子正在琅琅有聲地誦讀著詩文。此時此刻,詩人不禁湧起一股喜悅和欣慰的心潮,並很快由感性的激動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吟出了「人家不必論亨貴,推有讀書聲最佳」的詩句。

詩人對讀書有著特殊的感情和興趣,這不是偶然的。他本人便是由苦讀而中進士,再擢探花使的。在封建社會,讀書無疑是仕途階進,飛黃騰達的最佳途徑。《荀子·儒效》說得很明白:「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為學乎」;後人更進一步把這種觀點具體化、庸俗化,認為黃金屋、顏如玉、稻粱菽統統都可以從書本中獲得。翁承贊的讀書觀,未必不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地包含有這種傳統思想意識在內。

但是,詩人對讀書特有的感情和興趣,更主要的則是對讀書本身的喜好。「人家不必論富貴」,使表明他的主要目標並不在於對富貴的追求。「讀書聲」之所以顯得美好,是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人生樂趣,是種精神寄託,是一種美的享受。在《書齋漫興》的第一首中,他曾自豪地告訴人們:「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可見,讀書已成為他的家風和特點,成為全家男女老少共同的習質和嗜好。在這樣的環境里,在這樣的風氣下,詩人對讀書聲產生一仲特有的美感,便很正常了。詩人特地用「惟有」加以排他性的強調,從而使「最」字穩立腳跟,將讀書聲的美感超越於一切事物的美感之上,極其鮮明地傳達了詩人的心緒和情操。誠然,任何美感都隱含者某些功利性在內,絕對獨立於功利之上的純美感井並不存在。讀書作為生活樂趣和精神寄託,本身就是種功利性的表現;更何況,讀書可以使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知書達理。可以使人擺脫愚昧、破除迷信、增長才幹,這一切,無疑也使人感到讀書是一件於己有益的美事,是一件值得將整個身心投入其中的樂事。但是這種功利畢竟是一種高級形態的精神追求,與那種為謀官獵利、沽名釣譽而讀書的庸俗功利主義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從喜悅和欣慰的感情中很快跳出來而進行哲理性的思考,在哲理性的思考中又處處流露出美好的情感性感受,寓情於理,情理交融,是這首詩的基本特點,也是翁詩的總體藝術特徵之一,當然,就「情」與「理」所佔的分量而言,它並沒有突破唐詩以情取勝的總格局。

(吳九成)

 

【名句欣賞】

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大雪飄飛,詩人歸家後發現孩子們還在茅齋中挑燈夜讀,一種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人家管什麼貧窮富貴,只要有讀書人就是最好的了。古人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雖然有其不妥之處,但鼓勵人們刻苦學習的精神還是應當充分肯定的。讀書人一般大多是書痴,不以金玉富貴為貴,只以讀書最佳。

 

【作者簡介】

翁承贊(859~932),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人。少時攻讀甚勤,立志功名。唐景福元年(892),應試不第,在長安滯留4年。到唐干寧三年(896)才登進士第,以第三名擢為探花使。翌年,又擢博學宏詞科,授職為京兆尹參軍。由於他學問淵博,文辭清麗,朝貴眾口交譽,官職逐步升遷,累官秘書郎、右拾遺。天佑四年(907)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讓」,自就帝位,改國號為梁,定都開封。承贊歸梁,被擢升為諫議大夫。承贊晚年辭官歸隱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市)。同一些僧道交遊,過著「予家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傳」的生活。後唐長興三年(932)去世,享年74歲,追謚忠獻。承贊工詩,與同時的黃滔、徐寅齊名。著有《諫議晝錦宏詞》前後集,世久散佚。現傳世的僅有《晝錦堂詩集》計48首,收入《全唐詩》的有37首。

 


推薦閱讀:

談古代詩歌中的通感手法
談不合格律的古代名詩(2)
古代文化常識精練十道題(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詩人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古人以左為尊,可是為什麼被貶謫稱為左遷?

TAG:古代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