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期:《三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答洪均生先生

作者/徐致一⊙編輯/張宏婉

導讀:已經發表可找往期內容,未發表將陸續發表!

已發表1、范正邦《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1964年6月25日);2、沈家楨《<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讀後)》(1964年8月);3、沈家楨《對於徐致一挑戰的答覆(提綱)》(1964年8月);4、洪均生《請教徐致一先生幾個問題》(1964年8月);5、徐致一《三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答洪均生先生)(1964年9月);

未發表6、顧留馨《讀趙任情<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札記》(1864年9月25日);7、顧留馨《從纏絲勁問題談起》(1964年11月5日);8、洪均生《就太極拳纏絲勁問題再作商討》(1964年10月》;9、巢振明《太極拳纏絲勁討論的幾點思考》(1964年10月》;10、羅基宏《太極拳的纏絲勁是什麼?—答徐致一先生》(1964年11月6日);11、姚繼祖《我對太極拳的「抽絲」與「纏絲「的見聞與體會》(1964年11月4日);12、周銓《纏絲勁和太極拳》(1964年11月11日);13、周銓《「一柔到底」之批判》(1965年1月19日);14、雷慕尼《對纏絲勁的膚淺體會》(1965年3月8日);15、顧留馨《太極拳纏絲勁(抽絲勁、螺旋勁、麻花勁)》(1972年4月22日)。


徐致一:《三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

——答洪均生先生

(1964年9月)

在8月31日的《體育報》上,讀到洪均生先生的《對纏絲勁實質的看法》一文,多承指教,深為感幸。

我在《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以下簡稱《略談》)一文里,所提出的意見,主要為如下二點:(1)陳式太極是纏法,所以有纏絲勁,吳式太極拳不是纏法,所以沒有纏絲勁,(2)運勁如纏絲,和「運勁如抽絲」,不論從陳吳兩式的不同要求來說,或者從「纏抽」二字的不同意義來看,顯然是性質上大小相同的兩種動作。

陳此以外,我絕未談到纏法和纏絲勁的優缺點問題,也絕未談到螺旋運動合不合力學規律和生理要求的問題。原因在於《略談》一文所要談的,是陳吳兩式有沒有纏絲勁的問題,並不是纏絲勁好不好的問題,更不是何法何勁應取應舍的問題。

現在,洪先生的大文,是根據纏絲勁的實質來反駁我文的,其中有不少意見同我文所談的問題並不相干;也有一些意見,由於內容不夠具體,我也無從窺測它的用意所在。例如:

主文第一段所談的「去糟粕,取其精華的科學態度」,是應當用來談「去取」問題的,現在用來談「有無」問題,就很不對頭了;

主文第二段所談的「各式太極拳有共同的、合於力學規律的基本規律」,洪先生並未談出該基本規律合於力學規律的具體內容(在第三段主文里,雖然提到「纏法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規律」,但也未曾談到練纏法合於力學規律,練它法不合力學規律的道理所在),很費猜測;

主文第四段關於「纏法是人類的本能。可以不學而能」的說法;主文第五段關於螺旋運動的保健作用和「順瀉逆補」的醫療作用;主文第八段關於盤架子和推手的一般體會,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斷;都很難看出這些意見被用來反駁我文的作用所在。為了不使問題越淡越遠,所有上述各點和與此相類似的各點,我都不打算同洪先生展開不必要的討論。至於大文的其他部分,略述意見如下:

1、陳鑫所說「太極拳,纏法也」,明明是把太極拳肯定為纏法。洪先生在主文第三段里,卻把此語解釋為「纏法是練太極拳基本規律」,顯然於原意有出入。如果洪先生認為:練太極拳必須先練纏法,才符合這一基本規律的話,試問,在太極拳的幾篇主要文獻里(即王宗岳、武禹襄二氏的《太極拳論》、《十三勢歌訣》、《十三勢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五篇遺文),有哪一句話是與纏法有關的?甚至連一個纏字或者一個繞字都無法找到。難道說,前人竟會把如此重要的基本規律忘得一乾二淨么!如果洪先生認為陳鑫的拳法拳理遠較王武二氏為高,倒可以算作「見仁見智」而各是其是,不過洪先生總須作些必要的說明,才能使人信服。另外,洪先生又把「懂勁」這一術語,拆解為:「纏絲勁是由著熟而懂,並且獲得的勁」。在拳論里,「懂勁」二字,原是指:打手時不犯「雙重」的毛病。能夠根據陰陽相濟的作用,把應用的勁用得十分恰當的意思。可見所謂懂勁者,只是指練懂用勁的方法,並不指任何一法的任何一勁。而洪先生卻把這一勁字看做陳式的纏絲勁,顯與拳論原義不符。

2、在第五段主文里,洪先生說「從拳理、技術方面來講,任何肢體,任何著式,必須通過螺旋的曲率半徑變化,才能有陰有陽,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剛有柔……和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等妙用」。這和我的體會也很不相同。在吳式里,某著為虛,某著實,或者某一動作為陰性,某一動作為陽性,有時是從形象來區分,例如伸手為陽、屈手為陰;有時是從用勁來區分,例如用力較小為柔(屬陰)、用力較大為剛(屬陽);有時則從動作的作用來區分,例如退守者為陰,進攻者為陽,或者假動作為虛,真動作為實,都並不取決於螺旋的曲率半徑變化。至於「引進落空」和「四兩撥千斤」二妙用,完全是依靠技巧與功夫來實現的,更與螺旋變化無關。洪先生又說:「『陰陽魚太極圖』的分界線作S形,就表明了它的螺旋運動」,並把太極圖的形狀推測為「渾圓的,不是平圓的」。據我所知,「太極」二字不過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所虛擬的一個名詞,有時是用來象徵天地未合以前的混沌現象的,有時又用來比擬事物未見分曉以前的寂靜現象的。拿現代哲學的說法來說,它是指事物內部矛盾(即所謂陰陽對立)尚未發生變化而言。圖內陰陽二魚,原是用來象徵內部矛盾的對立現象的。如果內部矛盾發生變化,形成陰衰陽盛或者陽衰陰盛,這兩個魚形,就得變為一大一小,當然這一條「分界線」也不再停留在兩魚的中間了。同時,它的形狀也必然由S形而變為其他形狀,絕不會永遠是螺旋形的。

3、洪先生在第六段主文里,把「運勁如抽絲」一語作了如下的比喻:「凡是見過螺絲的人,都會知道纏絲的軸和蠶繭,轉得多麼圓、快而又非常均勻,當旋轉飛快的時候絲並不斷。」這一比喻,早就有人說過,原意是說:抽絲,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抽出螺旋來的。現在上面所舉的事實,顯然是:先有軸的旋轉,用旋轉力去抽繭絲,才抽出中間的螺旋形來;並不是先有一種抽力直接去抽繭絲,再把繭絲抽成螺旋形象是。可見這一比喻,本來就是似是而非的。假定說,這一術語果真有上述那些曲折的話,那麼,造此術語的武禹襄氏,即使在當時還未曾見到現代式的螺絲工業,也盡可以用農村中的土法搖紗來作譬喻,絕無吝於一注的道理!洪先生的大文,始則認為「抽和纏的動作當然不同」;繼則用似是而非的比喻來說明抽絲的螺旋形狀,以證明陳鑫的改抽為纏是一重要貢獻;最後又一提出「纏法——螺旋——纏絲勁」的三位一體來證明纏絲和抽絲的並「不矛盾」。可見洪先生也明知抽和纏是不同的動作,只是為了證明纏絲勁的共性,才提出兩者並不矛盾的說法。在這裡,我只想問一問:「不同」和「不矛盾」,在性質上,究竟有沒有區別呢?

另外,我還有兩點小意見,也得指出一下:(1)我在《略談》一文里,為「抽絲」所作的解釋是「柔而勻」,現在洪先生在括弧內所注一語,則改為「柔緩」二字了;(2)洪先生在「主要在於圓勻而綿綿不斷」一語裡面加一個「圓字」,原是指太極拳的走圈要求而言(圓也叫做環,如『亂環訣』就用環字;走圈,不一定都走整圈,也可走半圈或者不到半圈,甚至走很短的一段弧線,也叫走圈)。這是太極拳各種要求中的另一個重要要求,不應作為抽絲的組成部分,也不能和螺旋中的圓圈混為一談。

4、在第七段主文里,洪先生認為:長拳的擒拿法也保持著大纏絲、小纏絲,可以證明纏絲在各種拳法中的重要性和共同性。請問洪先生,陳式的纏絲是不是脫胎於擒拿法大小纏絲的?如果是的,那麼,洪先生這一說法,適足以證明陳式的纏法是類似於一般擒拿法的。從這裡,更可以看出吳式不講擒拿和陳式講究擒拿的區別所在了。

5、洪先生在第八段主文里,詳談太極拳的鍛煉方法。其中「關於懂勁」二字的原意,我已在上文有所說明,不再多說。在這裡只是談一談「學以致用」的問題。洪先生根據我文所說的:「抽絲動作的作用,主要是在於養成手不妄動剛勁的必要習慣」,「它和用法上所說的勁,並不是同樣的性質」等語,認為我的練法「不是學以致用,而是把學與用分割為兩半」。我很奇怪,洪先生是練過吳式太極拳的,為什麼還不知這一練法正是吳式所特別重視的基本方法呢!須知,在交手時,如果不問客觀情況而妄動剛勁,即是示人以勁之所在而予人以可乘之隙。因此,必須在平時養成不妄動剛勁的習慣,以免臨場胡亂出手,反而受制於人,試問:練了這種基本功夫,豈有在交手時不改諸實用的道理!而且學與用本為兩半,更無分割之可言。我們所當重視的,是所學與所用有無關係的問題。吳式的抽絲,用之於陳式;或者陳式的纏絲,用之於吳式;一都可以說是「學非所用」或者「用非所學」。「現在以吳式之所學,用之於吳式之所用」,正所謂「學用一致」,而洪先生的見解適得其反,豈非異事!

6、在第九段主文里。洪先生根據「亂環訣」的註解所提出的高見,我已在答覆羅宏基先生的《再談》一文里,有所說明,足供參考。主要是《亂環訣》的原文,絕無一字一句談到纏絲勁,而該書作者在註解里所說的螺旋力,也與纏絲勁的性質不同,都不足以證明吳式確為纏法或者確有纏絲勁。至於洪先生所說的「標榜門戶之嫌」更與事實不符了。試問,現在的楊武孫陳吳五式,都被公認為不同形式的太極拳,而且大家也承認各有各的特點,難道說大家也都在鬧門戶之見么?我的《略談》一文,既未誇稱吳式有什麼優點,也未妄談陳式有什麼缺點,只是根據個人的認識談談纏絲勁的有無問題。洪先生為我製造這樣一項不合頭寸的帽子,不知是何用意!

7、洪先生在第十段主文里,談到簡化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我分作三點答覆如下:

第一點,洪先生認為:上海出版的《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採取了陳鑫的理論,提出纏絲勁來豐富簡化拳,是好事。我卻認為:簡化太極拳即名簡化,在可能範圍內是應當力求簡化的。不但在拳式上可以求簡,即在拳法拳理上也可以求簡。這對初學來說,原是作為一種階梯或者比較簡易的健身運動來使用的。如果把各式太極拳的不同練法用來豐富簡化拳,那就不合簡化的要求了。而且簡化拳是依據楊式改編的,用楊式的動作來練纏絲勁,也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點,洪先生認為:懂了纏絲勁,是為將來進一步提高打下基礎。據我所知,纏絲勁是才式的獨特風格,比較難練,放在簡化拳里不但放不進去,而且也不合階梯之用。

第三點,洪先生認為:我文所說的「無所適從」和「迷惑」等語,都是過慮。試問,國家體委所發行的《簡化太極拳》並未談到纏絲勁,而含有指導意義上海版的《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一書,卻根據另一拳式的特點大談其纏絲勁,豈能不引起初學的「迷惑」和「無所適從呢」?

8、在第十一段主文里,洪先生問我:纏法、螺旋、纏絲勁究竟是什麼?我是只學吳式而未學陳式的,不敢強不知以為知。至於洪先生所說的:「學了吳式再學陳式並不感覺困難,便認為吳之所有即是陳之所有」。我是學了長拳再學吳式的,也感到不少便利,但我卻並未想到長拳之所有即是太極拳之所有。洪先生又問:吳式既無纏法,為什麼要力戒用纏法?拿我自己來說,由於我在長拳中是學過一些纏腕動作的,在研究推手時,就喜歡用這種手法去試試老師,曾經不止一次地受到老師的告誡。他說:「用纏腕法先要練好腕力,如果腕力不足,遇到人家的鐵腕,反要大吃其苦。」這就是吳式力戒用纏法的原因所在。

話已說得不少,本文就結束在這裡吧。


推薦閱讀:

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遠未解決
測你戀情的核心問題
怎樣看待與解決生肖不合問題?
叛逆學生:複雜問題的系統解決
周易生活智慧,一個能問倒算命先生的問題!

TAG: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