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資料
06-01
通常我們所見到的觀世音菩薩完全是一位中國式的美女,但並不是所有觀世音像都這樣子。比如藏傳佛教的觀世音像就是男子漢,即使是內地佛教,古時的觀世音像也不是現在的樣子。比如敦煌石窟中北魏、唐朝的觀世音也是男性,還有兩撇小鬍子。 其實觀世音既不是中國人,更不是女性。據佛經上講,觀世音本是古印度一位太子,名叫不眗。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隨同父親轉輪王(名「無諍念」意為「法藏」)修行。他對佛說:「我願世人在遇到危難困苦時,口裡念誦我的名字,好讓我聽見看到,這樣我便可以去解救他們。」於是,佛就給他起了個名號,叫做觀世音,意思是不僅能聽見,而且還能看到世人的呼救之音。 轉輪王得道成了阿彌陀佛。不眗成了觀世音,尼摩成了大勢至菩薩,兄弟倆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是梵語音譯,有「大士」的意思,所以人們有時也在觀世音後面加上「大士」的稱號。又由於他以救苦救難為己任,人們常稱他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危急苦難之時,頻頻念他的名號,祈求他來解救。到了唐朝,因為要避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就省去一個「世」字,成為觀音。
觀音既是一位太子,當然是男的了。將他的像塑成或畫成男的,並沒有錯。可是從唐朝起,觀音像同時又出現了女相,而且越來越多。元朝以後,在中國,觀音終於從男變女,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形象。她的出身也變成了妙庄王的三公主。
觀音的從男變女,早就種下根源。觀音志在救眾生出苦海,不分對象,一視同仁。為了方便,他可以根據需要變成各種不同的角色,佛教稱為變相,從男到女,從僧到俗,從鬼怪到動物;又單以本身的形象來說,可變出魚籃觀音、洒水觀音、楊柳觀音、水月觀音、送子觀音以及千手千眼觀音等33種之多。所以將觀音塑成或畫成女性,是有根據的,反正他可以千變萬化,男女隨意。至於民間,只要留意一下就可以發現,佛、菩薩中只有觀音是女性。有這麼一位知名度極高的女菩薩,而且把她塑造得那麼端麗,更能吸引善男信女。觀音既然可男可女,那就乾脆讓他永遠以女性形象出現好了。 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觀世音」其名出自其司職:她觀察世人中有誠心呼喚她的名字之聲音者,必垂救之。唐人諱「世」字(避太宗李世民諱),就稱觀世音為觀音,後世便沿用了。 據佛經說,觀音本是男性,在成佛之前,他是印度南海岸邊一個小國的太子,名叫不眗。成佛後,他作了阿彌陀佛的弟子,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為「阿彌陀佛之二脅侍」。阿彌陀佛的本名(世俗封號)是觀自在王,侍從依其師姓,也姓了「觀」——這是觀音名字由來的另一說法。 在敦煌佛畫和唐宋名家的佛畫中,觀音均是男性形象,嘴唇上還有兩撇小明髭,據說此像甚合觀音(不眗)為人時的原貌。到了元代,僧侶們考慮到西方諸佛中沒有一個是女性形象的,不利於弘揚佛法,吸引女施主,也不利於執行一些男性菩薩不便執行的法事,譬如「送子」等。於是,他們著意製造了一個女性菩薩,他們選中了觀音。這個選擇是明智的,因為觀音具有許多別的佛所不具備的條件。首先,觀音是有求必應,是最直接與凡人打交道的佛;其次,觀音在普渡眾生時能呈現三十三種不同的變像,千手千眼觀音像是他的變像之一,「送子」觀音像也是他的變像之一。元代的佛教徒對這個剛創造出來的女觀音十分中意,為她編造了一套家譜,說觀音本是妙庄王的第三個女兒,名叫妙善。她有兩件普施佛法的道具——凈水瓶和楊柳枝。這樣,一個女性化、中國化的女觀音的形象就定型了。據說,觀音在中國顯靈駐蹕之地在浙江普陀山。而觀音在印度所佔的普陀山(意譯即小白花樹山或不象山),在印度南邊的額納特珂克海中。
參考文獻:少林寺官方網站椐傳,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是南北朝時北周宗室妙庄王最鍾愛的三公主「妙善」,這妙善公主,生而嫻淑,慈心不殺,聰慧超凡,她一心潛修,不理世俗,熱愛山水的寧靜和寬闊。傳說妙善公主的父親妙庄王,在南北朝時的封地興林國,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耀州關庄鎮墓妞村。就在妙善公主及笄之年,妙庄王多次為其許配貴族少年,都被她屢屢拒絕,因此事,妙庄王對其鍾愛的女兒就產生了怨恨,也因此造成了後來的悲慘故事......
話說妙善公主一心潛修,拒絕婚配,使那妙庄王深感不滿,有一天他為難妙善說:現在是臘月天,你如果能在這山上種滿鮮花,我就讓你修行。當時的臘月間,大雪粉飛,寒風刺骨,敢於同世俗抗爭的妙善公主,滿懷傷痛,來到山上,折下一枝枝幹枝枯藤,不斷地插入白雪中,閉目誦經, 一瞬間漫山遍野開滿了美麗的鮮花,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坐落在墓妞村東面的插花嶺。此後,妙善公主就離家出走,居住在耀州「大香山寺」東面山下的白雀寺內,她在寺內福壽庵足不出戶、潛心苦修。不料,流言卻空穴來風。妙庄王怒火中燒,連夜帶兵將白雀寺團團圍住,下令火燒白雀寺。於是乎,濃煙滾滾,火焰衝天,寺內叫喊聲一片,可憐那五百僧尼死於非命,妙善卻跏趺誦經安然無恙。妙庄王受俗念的纏縛,惱羞成怒,下令處愛女以極刑,就在用刑時,刀斧自行折斷,而又施以絞刑,被雙翅猛虎救離法場。 三公主妙善,在大香山寺清醒後,走到靜水潭洗去塵土,整衣衫抖去煩亂,向山下走去,身後留下了現今的鳳凰池和梳妝樓。下到山來,溪水擋道,妙善想:若是溪水從石頭下流過,行人就方便了,於是閉目誦經,立刻就在大香山山麓三里範圍內,溪水潛流到河卵石之下,源源不斷.這條河流,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香山腳下的溪流,流水清澈見底,它總是流淌在卵石之下,水中有魚、鱉和螃蟹,在那裡的深山之中,有大面積的水沙石,十分壯觀。
書歸正傳,我繼續說這三公主,她下得山來,已是夜色昏暗,道路難行,她來到了一面石岩旁自語:這塊石頭能像月亮一樣照路該多好啊!於是,這塊石岩就瞬間發出幽幽的清光,人們至今叫這塊石頭為月光岩,在夜間遙望,我們會看到縷縷青光,俠客我常去那裡探視,意欲搬一塊回家,也沾沾佛光,可走到近處發現,它和其他山石並無兩樣,我心中總是怕得罪了菩薩,從未動過那裡的一塊山石。雖然這是個傳說,可那石岩發出的青光,卻總是令人好奇、神往...... 述說簡短,話說這妙善公主,經過諸多坎坷後,一心向佛,從此就在大香山的中峰石窟修鍊,寒來暑往,歲月流失,勤奮、聰慧的妙善公主,終於在耀州的大香山寺,修成正果,位階等覺。我們在這裡應該搞清楚,佛教所說的佛,就是梵文音譯佛陀的簡稱,中文意思是 覺者、智者,也就是說,佛,就是有覺悟、有智慧的人。佛經上介紹: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 ( pi )羅國太子悉達多,是人而不是神。佛教認為人是平等的,與生具來人人都具佛性—— 即人人皆可成佛,菩薩就是修行佛法達到一定階次的人。看過這段簡介,大家對佛、菩薩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就很容易理解妙善公主修鍊成佛時,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菩薩也就是覺悟的眾生,或覺有情。菩薩是自度和度他的人,就是把自己和眾生從痛苦、煩惱救度出來;是自覺覺他的人,就是讓自己和眾生從貪、嗔、痴中解脫出來,共同覺悟,齊享安樂。佛經上記載,觀世音菩薩在無量佛前已成正覺,號正法明如來,不生不滅。耀州大香山寺在中國是古老的、是久負盛名的觀世音道場。
述說到這裡,我們再過來看看這興林國的主子妙庄王,這時的庄王,已是滿頭白髮,他自從火燒白雀寺後,就失去了心愛的女兒,粲粲茶飯不香,夜夜睡眠不安,常常在夢中驚醒,口中呼喚著他的女兒:妙善!妙善......我的女兒。 他哇哇呀呀滴失聲痛哭,久而久之,使其肝氣鬱結,致使胸脅脹滿,頭目眩暈,四肢無力,醫藥無效。這個消息,是被當時還願的農夫,傳到香山寺的。菩薩得知後,不忍父王受苦,化現成一個老僧,來到興林國,為妙庄王醫病,她開示良方,並捨去雙手和眼睛作為藥引,為父親治癒了頑疾。至今民間還有妙庄王香山還願的傳說,大王廟、姥嬤廟、庄王墳塋等遺址,仍有善信憑弔和叩拜。為慈攝眾生,香山菩薩留坐化之肉身常駐奇峰洞,後因戰亂頻繁,菩薩將真身隱去。 這個故事說到這裡,大家對觀音菩薩的身世,就有了一個大致地了解。這是陝西的驕傲,眾生的福神。俠客傳播的功德,到此也就圓滿完成。推薦閱讀:
※菩薩三姐妹之觀音菩薩妙善
※念觀音 得感應 菩提路《凈土》高壽林2014-03-17
※觀音菩薩的由來
※走進廣西恭城瑤鄉觀音梅山文化發祥地——水濱村(轉載)
TAG: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