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一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一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2-51

 

  掀開經本第十五頁,「藥王菩薩本事品」,在第六行這個地方說:

 

  【佛號日月凈明德者。人空智破惑未盡。見不明了。如月照夜。法空智破惑無餘。見乃了了。如日照晝。二智圓照。二執雙消。名凈明德。】

 

  這是解釋佛的德號,『佛號』是性德果地上所建立的,菩薩名號則是從因地上建立的。因與果,都是說的本性;換句話說,都是說的自己。『二智圓照』,此地講的「二智」,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破了人我空,在圓教菩薩是七信以上的地位;更破法空,這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但是,這可以說是因地上的『日月凈明德』,如果是果地上,當然是在究竟的果位上。這兩種智,我們要問一問,究竟要多久才能夠修得?這個問題前面也曾經討論過許多次,問別人,別人沒有法子給你答覆。為什麼?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你肯,一念之間可以證得;你要不肯,無量劫也不會現前,所以這個事情是自己肯不肯的問題。換句話說,自己肯不肯將煩惱、所知放下?煩惱要不能夠放下,煩惱障就不會斷盡的,煩惱障不斷,人我空就不能夠證得,這是凡夫位。前面講過菩薩的本事,也就是菩薩修行他的本分事,就是修兩種智慧破兩種執著,成就『凈明德』。後面說:

 

  【如是二智。一念頓圓。】

 

  人家是真正肯發心修行的人,一念,這一念時間多長?給諸位說太短了。一彈指之間不知道有多少個念頭,『一念頓圓』,沒有先後次第。圓到什麼程度?這個底下給我們講:

 

  【迥超四十二位。】

 

  這個『四十二位』是說菩薩的果位,從初住到等覺是四十一個位次,再加上妙覺就是「四十二位」,一念之間可以頓超,藥王菩薩有這個本事。如果我們也要能夠效法藥王菩薩,實在講我們也是能超得了!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無可奈何,是我們執著名相。要從唯識裡面講我們執著相,著相,執著名字,執著虛妄分別,所以你就不能頓超。如果能把這三個捨棄掉,捨得乾乾淨淨,就一念圓超,現前就成佛。這個話在理論上講完全正確,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就是不肯放下,樣樣事執著,樣樣事認真,不知道這些名相、妄念,全不是真實的,沒有一樁是真實的。我們在這些妄相裡頭天天計較,枉費心機,製造生死輪迴,製造無量無邊的煩惱,自作自受怪誰?前面我們也討論過很多,修行人只修自己,不問境界。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學常不輕菩薩,所有境界是佛境界,好人做好事是佛境界,惡人做壞事還是佛境界,為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莊嚴,上面到諸佛菩薩,下面到阿鼻地獄是一個境界,清凈平等,無二無別。你的心才清凈,你的二智才現前,人我執、法我執才能夠破得乾乾淨淨;在這個裡面起一念心,執著就起來。一切明達,不起一念,不起一絲毫執著,心永遠像明鏡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像明鏡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照了,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起分別、不起妄念。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佛心,此心現前就叫做圓滿菩提,就是成佛。所以這個後面講:

 

  【凈明德者。非離染有凈。】

 

  而是什麼?

 

  【即染而凈。】

 

  這個一句話要特別的記住。這個地方講義,我們為了時間起見,不能一句一句給諸位細解。從這一堂我們只有十個鐘點,就十堂課課程就圓滿了,所以講義諸位要細細去看。這個地方講的『凈』,是超越染凈之凈,『離染有凈』,「離染有凈」的凈是相對的凈,不是真正的凈。為什麼?他的法執還是沒有斷,曉得一切法,凈固然是凈,染還是凈。為什麼?因為一切法相,清凈莊嚴的相也是虛妄相,污穢不堪的相還是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等於虛妄,這才是真正的真凈,所以如來果地上所建的境界是清凈寂滅相。諸位不要以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跟我們這個境界不一樣,那就錯了。如來見我們現前這個相,沒有一相不是清凈寂滅相,大菩薩們見到我們這個相,是不生不滅的相,不垢不凈;我們今天事實上,確實是看錯了。這是佛號所代表的意思。底下再給我們說明:

 

  【菩薩號一切眾生喜見者。】

 

  『喜』是歡喜,一切眾生都喜歡見他。我們把此地的文念幾句:

 

  【二乘之人離染求凈。】

 

  一切大乘經常常給我們說,修學佛法,固然我們應當遠離魔外,同時也不要親近二乘,為什麼?因為二乘也是障難,是障礙。我們要問問,『二乘之人』到底障了什麼?諸位如果能將本經的義趣,稍微體會到一些,你自然就明了。《法華》是叫我們一生成佛的,《華嚴》也是叫我們一生成佛的,一切大乘了義經典目標都是相同的,希望我們圓滿成佛,要多少時間?就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你要是遇到二乘,你要生二乘心,好了,你就是證到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證個阿羅漢,證了阿羅漢之後,二萬大劫才能夠回頭,才能夠回小向大,這就是障礙。哪裡能夠比得上我們現在,一生成就!這就是佛常常跟我們講,小乘是難,遭了難。我們得問問自己有沒有小乘心?有小乘心,與小乘就很容易相應。所謂什麼?氣味相投,一聽就很入耳,這有道理,他就去了。所以你是外道心,就很容易被外道誘惑去;你是大乘心,你一聽大乘佛法,你很歡喜,你心地深信不疑,堅定不移,這樣一生才能成就。『離染求凈』,許多人都有這個想法,都是有這個心,這就叫小乘心。比起我們凡夫外道是高、是好,我們不能不讚歎,佛為什麼呵斥他?就是剛才所講的,因為他對於明心見性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原因在此地。所以說:

 

  【為佛所呵。菩薩所輕。眾生不慕其德。】

 

  所以二乘心我們確實是有,而且這個心還很執著,這也就是我們對於大乘了義經典不能開悟,不能修行的原因。我們現在是真糟透了,大乘不能入門,小乘怎麼樣?小乘也不能入門。你說好了,我離染求凈,那個染離得掉嗎?又離不掉,真是大小乘的門都沒有辦法入進去。修來修去都是魔外所攝,這是現前一般修學的情形,我們要了解。特別是要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我們今天修學究竟修個什麼?再看看菩薩為什麼一切眾生喜見?

 

  【菩薩聞法華即染即凈之理。善解隨宜說法。稱根與益。是故一切眾生之所喜見也。】

 

  這就是大乘種性菩薩修學的方法,與小乘人、凡夫、外道見地迥然不同。『即染即凈』,就是根本沒有染凈,《心經》裡面講的「不垢不凈」。但是諸位要曉得,不垢不凈是相,它的體性是什麼?是五蘊皆空。我們為什麼在一切法裡頭分垢、分凈?因為我們五蘊不空,才有垢凈之相,所以才在這裡頭分別。如果你要是五蘊皆空,就跟此地講的一樣,「即染即凈」就是不垢不凈。可是你要想真正證得五蘊皆空,那你就得修二種智慧。觀自在菩薩是行深般若波羅蜜,深般若波羅蜜就是此地講的二智。你沒有智慧,沒有二智圓照,你的五蘊怎麼能空得了?五蘊是法執,五蘊皆空就是法執空,法執空,我執當然也空,這是一定道理。小乘人空我執不能空法執,所以他是離染求凈;菩薩修二智,所以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我法兩種執著斷盡。這個時候所現的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這就是無生法忍,清凈寂滅。經上常講的「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就是這樣的境界,《心經》裡面所顯的就是這個境界。由此可知,智慧重要,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定中來,智慧從清凈心中生的。清凈心又從什麼地方來?清凈心要離一切相;你要是執著相,你的心怎麼會清凈?所以經論裡頭,大乘經論一再教給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名字、言說、心緣皆是遍計所執,都是依他起。不在這上下功夫,不從這個地方入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你就是苦修一輩子,那種叫無益的苦行,沒有利益。底下這個地方有一句說:

 

  【了證假我。隨類出生。故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了』是明了,『證』是親自見到了,事實真相明白了。我是『假我』,這個我在此地是通人我與法我,人我、法我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既不是真的,就不能在這上面計較,你的心才清凈。我們是把人我、法我都當真,所以在這裡頭起嫉妒分別,普遍的執著,病就生在這個地方。『隨類出生』這是講教化眾生,也就是《楞嚴》裡面所講的,「隨心應量」的意思。假如我執、法執都離開,我們就超越相對的世界。這個底下有一句說:

 

  【我空則一切不立。】

 

  到『一切不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清凈,諸位要曉得「一切不立」,反面就是一切也不舍。所以像這些文字你要是執著在一邊,你就錯誤,沒有立也沒有舍,一切法無不如如。天台大師從《法華》十如是裡面,開出來百界千如,無有一法不如。如是說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底下有幾句表法很重要,第七行:

 

  【香油塗身。天衣纏身者。內被忍辱之力也。灌諸香油者。外托諸佛功德也。】

 

  我們今天學佛要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加持我們雖然有心,可是得不到感應。為什麼得不到感應?自己不具足條件,沒有『忍辱之力』。不但要忍辱,忍辱要產生力量,你才能夠感得外面諸佛菩薩功德加持,我們求佛菩薩保佑要憑這個條件來求。絕不是在菩薩面前討討好,給他多磕幾個頭,多供養他一點,他就會保佑你,沒這個道理。內成就德行,外面自然感應。

 

  【我執頓空。真智顯露。】

 

  這是講光明遍照,光明是什麼光明?真智慧。我們現前有沒有真智慧?跟諸位說,決定沒有。千萬不要以為我們現在是煩惱障重,所知障輕,這個話說的經上有,諸位要曉得,這是佛的權說不是實說,是方便說。煩惱障是我執,你有了這個東西,你的根本智不能現前,根本智不現前你的所知就有障礙,本性裡面的般若透不出來。所以我執沒有斷盡的時候,所有的智慧都是從第六意識裡頭生的,說得不好聽的,全是虛妄分別。所以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決定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起心動念,凡是想的全是錯誤的,沒有一點是真實的。證得阿羅漢之後,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你的根本智現前,真智慧現前!所以我們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我執破盡這是正覺。阿羅漢以前都不叫正覺,到阿羅漢才叫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等是什麼?等於佛,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的三乘聖者。而我們沒有破我執以前,以為自己所思所想的都是正確的,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都認為自己做得很對,都認為自己想得很對。不讀佛經,我們怎麼曉得有這回事情?不聞佛法,我們又如何悟了這個道理?所以學佛修行是要以開智慧、破二執,也就是此地所講的,人法二空,這是菩薩修行的本事。

 

  但是你要是想在一生短短期間當中修道、證得,不學善財、常不輕,那真是太難。善財、常不輕的態度,弟子、凡夫就是我一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都是菩薩示現種種境界給我看,叫我在這裡面去鍛煉,鍛煉什麼?不取相、不分別、不動念、不起心,成就自己二空智慧,破自己的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會的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個境界不是佛示現的?你要問佛菩薩在哪裡?除了自己一身之外,遍地都是佛菩薩。可惜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見不到,一天到晚在謗佛、毀謗菩薩,你就干這個事業,你還說是你學佛,這怎麼能成就?這些事理,不僅僅《法華經》給我們這麼說,一切大乘了義經典都是這樣說法,所以我們應當要覺悟。下面有幾句話也很重要,在倒數第七行最後一句:

 

  【以我空智觀十二因緣。了不可得。我執方空。我執空則出分段生死。故曰命終。】

 

  六道輪迴的事情是永遠解決了。

 

  【法執未空。未度變易。】

 

  『法執未空』,變易生死還在。

 

  【變易潤生。依凈功德。】

 

  跟這個分段生死性質完全不相同。所以經裡面用的這個表法:

 

  【故父名凈德。日月凈明德佛今故現在。】

 

  表這個意思。

 

  【乃至我今當還供養此佛者。顯果地不動。三世性空。因有去來。生死宛爾。所以為法華流通之旨也。】

 

  所以讀經要曉得,佛的真實義。此地說供養『日月凈明德佛』,你塑個佛像天天供養他,那錯了,你不懂佛所說之義。「凈明德」是誰?是你自己!你自己在一切境界裡面,不取相、不執著修清凈心,拿念佛人來講,你要是修理一心不亂,這就是供養凈明德如來,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二乘執身有我。有生死可出。有涅槃可證。】

 

  這就是小乘人的思想,小乘人的知見。經裡面表示:

 

  【菩薩然身。以顯其執為謬。】

 

  我們中國佛教這出家,出家燃頂,在家菩薩受戒燃臂香,就這個意思。破小乘的執著,希望把我們這個小乘的思想、小乘的觀念把它燒掉。一般人哪裡曉得叫什麼戒疤,戒還疤的,你受二百五十戒,應當燒二百五十個疤,否則的話,你的戒就沒有!你們女眾受三百多條戒,也得燒三百多個疤,錯了,大錯特錯。實際上是不是要燒?不是的,你把整個身體燒毀了你還是二乘心,有什麼用?沒用處的,這是表法而已。所以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佛教裡頭,沒有燒香疤,沒有燃香這個事情,有這個理,沒有這個事。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國外的,甚至於看到邊疆,你看密宗的這些活佛,西藏邊疆這些喇嘛他們不燒,他們頭頂上頭髮是剃,剃頭這是有的,但是決定不燃香疤,你不能一看到,他都沒有受過戒。所以這是不曉得這個道理,燃身、燃指都是破這種執著,破小乘人的執著。這個文諸位自己去讀去。後面也提到:

 

  【菩薩即以身示生滅不生滅。】

 

  說明滅即無滅的道理,說明這個道理。滅既然無滅,當然生亦不生,這才能夠將一切法本自不生理事,給我們顯示出來。就在這一面倒數第三行,有三行經文說明二乘人的境界,我們把它念一念。

 

  【二乘六識雖空。七識全在。不信有第八識。即執此識以為涅槃。既破七識。則八識現前。了知此識。具含世出世間一切種子。人人皆可成佛。故令無數求聲聞眾。發菩提心。】

 

  所以我們現前可以說是絕大多數,總有半數以上,依佛法來講可以說之為不定性,不定性有好處。但是不定性的人,他的成敗關鍵決定在緣上,就是決定在老師上。經上常說,他要遇到佛他這一生能成佛,遇到菩薩他成菩薩,遇到二乘他成二乘,遇到外道他成外道,這就叫不定種性的人。遇到善知識這就是他的福德因緣,所以不定種性有這個好處。定性的就很困難,譬如說定性聲聞,他這個小乘的思想,他遇到菩薩他不相信,他遇到外道他也能夠辨別。遇到小乘他就跟他去,為什麼?志同道合,氣味相投他就去了。我們所見到的、接觸到的,畢竟定性的少,不定性的多,就看他的遭遇了。好,下課。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三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二十三
1723 34.P0651 妙法蓮華經玄贊 (20卷)〖唐 窺基撰〗3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