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構「精神哲學」,提升生命品質
創構「精神哲學」,不為標新立異,主要緣於解決與回答如下問題:
(一)人富裕之後的選擇孔子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講:人「生而好利」。為維持生存,求得溫飽,人創造物質財富,追求經濟利益,這是非常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一個人經濟上沒保障,整天為吃飯穿衣憂心等,他的生命品質、生活質量還表現在哪裡呢?在我國,隨著20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實施戰略大轉移,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經濟的大發展所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實惠,使得經濟對人生存、發展和享受所具有的重要的基礎地位越來越為人們所廣泛認識與高度重視。迄今,我國經濟的發展舉世矚目,人民生活已進入小康。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應冷靜地看到,我國經濟的發展規模和實際水平與世界上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巨大的差距,要趕上乃至超過這些國家,我們實在還需要付出特別艱辛的努力。但問題是:物質財富、經濟富裕能否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快樂、幸福與滿足?如果物質財富、經濟財富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安寧、快樂、幸福與滿足,人真正的安寧、快樂、幸福與滿足又在哪裡?在《富裕後的生活》一書中,作者弗蘭克?隆巴多講:「我完全相信物質財富只有在其他財富——身體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和心靈上的——都具備的情況下,才會有意義。一直以來,我們把花費大量時間追求物質財富作為快樂,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一方面,人物質上富有而其他方面貧乏,不過是行屍走肉,如此,物質上再富有又有何意義?物質財富的意義顯然是通過人其他方面的意義才能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物質財富、經濟富裕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安寧、快樂、幸福與滿足,這方面我們實在見到過太多的例子,教訓深刻。有人講,人富裕之後,就會產生更高的需要與追求,即需要與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偉大的審美享受,具體表現為需要與追求休閑、娛樂、遊戲、消遣,如此等等。那麼,人的精神生活、審美享受的本質特點、實際內涵又是什麼?人的精神生活、審美享受果真就表現為休閑、娛樂、遊戲、消遣等等嗎?實際情況是:人們迄今沒有弄清人精神生活、審美享受的本質特點、實際內涵;有些人在充分地休閑、娛樂、遊戲、消遣等等後,不僅沒有獲得精神的安寧、快樂、幸福與滿足,反而陷入了一種更大的心靈空虛、思想迷茫、精神痛苦等,好象突然間跌進了深淵或谷底。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審美享受就是休閑、娛樂、遊戲、消遣等等,顯然是一種膚淺的認識!人富裕之後,到底路在何方?(二)人自由之後的取向自由是一個古老的概念,是人類數千年來的不懈追求與偉大夢想。自由作為一種精神、一個響亮的戰鬥口號,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其中,盧梭的自由思想最具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盧梭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中。」「人所共有的自由,乃是人性的產物。」「每個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盧梭的自由思想成為鼓舞人們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銳利武器。之後,經過智者康德、黑格爾的大肆鼓吹與賣力推動,自由原則一舉成為現代世界的基本原則,自由精神成為了現代世界的時代精神。人類進入19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自由更作為無產階級實現自己解放的戰鬥武器,在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而風靡天下,更加深入人心。人們不僅追求自由,為自由流血和鬥爭,而且根據馬克思「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等觀點,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自由,宣揚自由對人擁有最高價值,終極意義。然而問題是:人本質真的是自由嗎?自由對人而言是否具有最高價值,終極意義?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假如人本質是自由,假如自由對人具有最高價值、終極意義,那毫無疑問,人自由了,有多種選擇,人作為人就獲得落實,人從而就可以獲得一種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安頓,使感情有所寄託,精神獲得慰藉,但事實上,人並沒這樣,自由對人而言並非本質的,具有最高價值、終極意義。比如,在當代西方社會,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經濟的空前繁榮,社會的普遍進步,人們確實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和自由,但人們並沒有因此獲得越來越多的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安頓,使感情有所寄託,精神獲得慰藉,相反,人們在這種越來越多的選擇與自由中空前地迷失了。人們焦躁不安,憂慮恐慌,不知道在今天應該做些什麼。人自由之後,到底何去何從?(三)人精神危機的克服進入20世紀,在人類追求現代化的漫漫征途上,以大工業和高科技為標誌的現代文明,在奇蹟般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改善了人類生存條件的同時,卻極大地弱化了人類的精神信仰、道德意識和審美情懷等,特別是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的大災難,以及哲學家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之後,人們開始懷疑理性,喪失信仰,消解意義,躲避崇高,心智、意向完全迷失。心在那裡,家就在那裡。現在,心迷失了,家從此也就無從尋覓。於是乎,人們的生活失去了歸屬感,變得盲目、虛無、怪異、荒誕等,好象突然間落入了一種茫茫無際的虛空之中,不再有心靈的平和、寧靜與安頓。這就是一個時期以來中西學界廣泛討論的所謂世界範圍內的後現代社會精神危機。人類進入新的千年之後,這種人類的精神境遇更是每況愈下,愈演愈烈。布熱津斯基講:「如果人類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克服全球精神危機。」那麼面對人類這種史無前例的精神危機,我們怎樣才能有效加以遏制和克服?(四)人類藝術、審美理論困惑的破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恩格斯講:「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①以此為主要依據,在中國當代學術界,人們關於藝術的特點、審美欣賞的本質總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尋求理解與闡釋,即「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其結果,人們關於藝術、審美欣賞的研究不得要領,無異於緣木求魚;人們關於藝術、審美欣賞的思想或理論非驢非馬,不倫不類,藝術、審美欣賞的問題居然在實際上可笑地成為政治經濟學問題。而所有這些,正反映了中國當代「實踐美學」的本質特徵。雖然面對這種錯失,「實踐美學」的一些論者或擁護者在極力展開辯護的同時,對「實踐」的概念也進行了一些梳理與調整。比如,張玉能就提出「實踐」包括「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話語實踐」,理由是,實踐作為「現實的、感性的活動」要「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他人之間關係」,與這個層次相對應,「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話語實踐」便形成了。朱立元講:「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包含非常廣泛的內涵,也包括非常多樣的表現形態。它雖然以物質生產勞動為核心和基礎,但不單指物質生產勞動,也指變革社會政治道德制度的革命實踐,還指感性個體的生存活動,即廣大的人生實踐。」在此基礎上,他進而認為:「從美學角度看,我們認為,必須超越把實踐單純理解為物質生產勞動狹隘觀念,在物質生產、革命實踐和個體生存實踐的總體關聯中尋找審美活動的根基。也就是說,以馬克思的統一實踐概念為基礎去探究美學問題,真正為美學找到存在論的哲學根基,應當說這也許更為貼近馬克思實踐哲學和實踐美學的本真含義和本真面貌。」②但是所有這些梳理、調整,最終也並沒有解決什麼,藝術與審美欣賞的本質、特點仍然不能得到哪怕一點科學的和具體的認識與理解,反倒是把「實踐美學」本身弄得「越描越黑」,陷入了捉襟見肘、左支右絀的窘迫境地。實際上,恩格斯闡述的馬克思的這一大發現存在著根本錯誤,它拔高了物質實踐,誇大了物質實踐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其中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的觀點是既沒有反映出藝術乃至審美欣賞的實際與本質,也不是馬克思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理論的精髓和要義所在。而建立在這一根本錯誤基礎上的所謂「實踐美學」,儘管曾經產生了那樣巨大的影響,那實際上也不過是一次失敗的記錄!
馬克思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的理論精髓是什麼?如何科學闡釋和正確回答藝術乃至審美欣賞的本質及規律?想來想去,千尋百覓,這三大現實問題和一大理論困惑,從根本上,不過表現為一個問題,即人的終極追求或終極關懷問題,具體說,就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問題。因為,人只有在勞動或實踐中實現了自我,確證了自我,開顯和敞亮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人作為人才獲得落實,在此基礎上,人才能獲得一種美感愉悅和精神滿足,求得一種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安頓,使自己感情有所寄託,精神得到慰藉,享受自己生命的崇高、神聖和尊嚴。顯然,只有人生命的崇高價值和偉大意義,才是人真正的精神家園和安身立命之所,是人富裕之後、自由之後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與形而上意義,也是人擺脫精神危機的唯一正確途徑或不二法門;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構成了人審美欣賞、精神生活的實質和核心。也由此,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人富裕之後、自由之後的正確選擇與最終走向,只有它,才能使人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並日益變得強大、高尚和尊貴;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的本質與規律,只有通過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才能求得科學理解和正確闡釋。相反,如果人通過勞動或實踐只是創造物質財富,謀求經濟利益,人不能實現自我,確證自我,人作為人得不到落實,如此情況下,即使人的物質財富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再自由,人也只能處在一種「異化」狀態,感受一種心靈的不安、精神的空虛、感情的焦慮、思想的痛苦等等。無意義的人生,必然是憂鬱、苦悶和荒謬的人生,這是人類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時候,人的精神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於是乎,人們玩牌、搓麻將、賭博、酗酒、買賣人口、販毒吸毒、淫亂、搶劫、自殺、殺人、犯罪、墮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為麻痹自己的神經,填補內心的空虛,發泄情感焦慮,釋放精神壓力,人們便尋求刺激,胡作非為,引發了各種形形色色的社會醜惡現象。而處在這樣一種生命狀態,實際上人的生存都成了問題,人還有什麼精神生活、審美享受可言呢?而以這樣的勞動、實踐為出發點來解讀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本質、特點與規律,顯然是弄錯了,近乎荒唐可笑!現實生活需要自己的理論,這種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強有力地呼喚著屬於它自己的哲學,它不能從哲學上、從理論上什麼也不是,成為空白。於是乎,以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為核心內容的人的「精神哲學」就可以而且應該被提出來了。二、「精神哲學」的主要內容精神,不是指思想,而是指思想並快樂著。只有思想,沒有快樂,只是一種乾巴巴的思維;思想並快樂著,才是活潑潑的精神世界,使人活得愜意和滋潤。而「精神哲學」,就是面向這個精神世界思考和發言,促使這個精神世界更加積極和健康地生成和發展,提升人的生命品質和生活質量。主要內容包括:(一)出發點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出發點實際上是「物」,即物質財富,經濟利益,所以李澤厚通俗地叫它「吃飯哲學」。「精神哲學」思考的出發點是「人」,並且,這裡的人,不是自由之人,而是自我之人,即堅持人的本質是自我的根本觀點。因為,自由不能使人成為人,使人本身獲得落實,只有自我,才能使人成為人,使人本身獲得落實。在人本質的理解上,由自由走向自我,應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二)核心思想現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是「創物」,即最大限度地創造物質財富,獲取經濟利益。它通過追求物質的功利價值或實用意義,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使人吃飯穿暖,衣食無憂。「精神哲學」則不同,它的核心思想或根本道理是「做人」,即人活出自己,實現自我,使人本身獲得落實。它通過追求人生命的價值、生存的意義,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使人精神充實,感情快樂,靈魂獲得安寧。它深刻昭示了,我們的人生不是通過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來定義,而是通過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來定義。建立一個經濟上富裕的社會是人們崇高的理想,但建立一個精神上富有的社會,人們更加夢寐以求!(三)核心概念
現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物質實踐,即一種創造物質財富、獲取經濟利益的現實、歷史活動;「精神哲學」的核心概念則是「審美實踐」,即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因為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可以給人帶來一種美感愉悅和精神滿足,所以,它必然是一種創造審美價值、實現審美意義的現實、歷史活動,把這樣的現實、歷史活動稱為「審美實踐」,是理所當然的,它科學,符合實際。馬克思沒有提出過「審美實踐」這一哲學概念,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審美實踐這種偉大思想。實際上,認真研讀馬克思的有關著作,我們就會驚人地發現,馬克思就正是通過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來提出審美實踐這一偉大思想的,我們不能說有一個概念表述的思想觀點才叫理論,缺乏這種特點的論述與看法就不成其理論。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提出了兩種勞動或兩種實踐。一種勞動、實踐,是人謀生的勞動、實踐,也往往是人異化了的勞動、實踐,在這種勞動、實踐中,人創造了物質財富,但由於這種勞動、實踐對人而言是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質的、被強迫的,所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③。一種勞動、實踐,則是人自我意義上的勞動、實踐,也就是人作為人的勞動、實踐,在這種勞動、實踐中,人創造了物質財富,也由於這種勞動、實踐對人而言是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自願的,所以,這種勞動、實踐還是人「個人存在的積極實現」,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而正是這後一種勞動、實踐,在馬克思那裡成為審美實踐,它與人的審美欣賞活動以及美感等內在聯繫、不可分割。比如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馬克思講:「假定我們作為人進行生產。……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點,因此我既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④這裡,所謂「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點」,就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以此為基礎,人才能「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在對產品的直觀中「感受到個人的樂趣」,即通過審美欣賞獲得一種美感愉悅和精神滿足。馬克思還講:「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我在勞動中肯定了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所有這些,仍然是講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在此基礎上,才形成人的審美欣賞,使人感受生命快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講:「誠然,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繫,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⑤這裡,與動物比較而言,人除了為滿足自己肉體需要生產外,還在不受這種肉體需要支配下生產,這種不受肉體需要支配下的生產,實際上仍然是指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這是一種「人作為人」的生產,可以給人帶來美感愉悅、精神滿足,所以,馬克思才進而稱之為「真正的生產」,是「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還講:「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象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⑥所謂「這種生產」,所謂「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還闡述的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否則,人如何「在他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即進行審美欣賞,感受和體驗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遺憾的是,在中國當代美學界,馬克思主義這些有關審美實踐的重要論述雖然多為眾家所援引,但都沒有得到正確理解與科學闡述,而是把它們放在物質實踐範疇誤讀了,曲解了,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思想實際。有了這個核心概念,與此相聯繫,其他的概念範疇就比較容易理解和確定了。比如,審美價值,這是審美實踐賦予的客觀對象與主體——人之間的現實統一關係;審美欣賞,這是人作為審美主體通過內含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所進行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判斷、自我評價。美感,這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在對內含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過程中獲得的一種感情愉悅、精神滿足;美,這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在對內含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過程中獲得的自我意識。如此等等。(四)基本原則與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不同,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力主「從物質實踐出發解釋觀念的形成」,包括闡述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特點和本質,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事實表明,從物質實踐出發闡述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特點和本質,這條道路走不通。「精神哲學」的基本原則是:從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出發解釋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特點和本質,由此開啟中國當代藝術學、美學研究的新方向,改變中國當代藝術學、美學的面貌!已如上述,《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闡述的有關馬克思發現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存在根本錯誤的,其中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理論既沒有反映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實際,也不是馬克思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理論的根本與精華部分,實際上,馬克思有關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理論的根本與精華部分,就是我們這裡所提出的從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出發解釋藝術乃至審美欣賞活動的本質和特點,這可以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著作為證明。藝術乃至審美欣賞離不開藝術作品或審美對象,也離不開人作為審美主體的感覺與意識,那麼,藝術作品或審美對象從何而來?人作為審美主體的感覺、意識又怎樣產生?對這兩個問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都從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出發來加以科學闡發與深刻揭示。針對第一個問題,馬克思講:「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說來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說來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而這就是說,對象成了他自身。對象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於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這種關係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眼睛對對象的感覺不同於耳朵,眼睛的對象不同於耳朵的對象。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它的對象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獨特方式。因此,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⑦這段話主要含三方面內容:1、隨著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物」或「對象」與人之間確立、凝定了一種現實的統一關係,即「物」「對象」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或「物」、「對象」「成了他自身」。這種現實的統一關係,實際上就是「審美價值」,是「物」、「對象」作為審美之物、審美對象的客觀根據、本質規定,也是人作為審美主體產生美感享受、精神快樂的現實原因。沒有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這種「審美價值」顯然無從確立,人作為審美主體的美感享受、精神快樂也無由形成。2、「物」或「對象」要為人所創造,成為人所創造的審美的「物」或審美的「對象」,取決於「物」或「對象」與人之間的對象性關係。所謂對象性關係,即指在它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與它相關的對象,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對應、平等,可以進行充分溝通與完滿交流,處在一種良好的互動狀態,就如音樂家之於音樂,美術家之於繪畫一樣。正是這種對象性關係,決定了人不同的感覺器官便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不同的感覺對人而言便形成不同的肯定方式,最終使得每個感覺器官所具有的感覺對人而言其肯定方式都具有了獨特性,就象眼睛肯定人的方式不同於耳朵肯定人的方式一樣。3、人的感覺器官只要有感覺,人都希望利用這種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以實現和獲得自我生命的全麵價值和完整意義。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馬克思這裡,藝術作品或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獨特本質即「審美價值」,來源於人「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並且「審美實踐」對「物」或「對象」與「人」都具有著自己特殊的規定與本質要求。針對第二個問題,馬克思講:「從主體方面看: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它只能象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對我存在著,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所以社會的人的感覺不同於非社會的人的感覺。只是由於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因此,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囿於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對於一個忍飢挨餓的人說來並不存在人的食物的形式,而只有作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樣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說,這種飲食與動物的飲食有什麼不同。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因此,一方面為了使人的感覺成為人的,另一方面為了創造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都是必要的。」⑧這段話,也主要含三點意思:1、藝術或審美對象對於人的意義,以人作為審美主體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對於一個沒有審美感覺和意識的人,再美的藝術對他而言也沒有意義,逛街只是看熱鬧,旅遊不過走路而已!2、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源自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3、粗鄙的物質生活會嚴重地腐蝕人的感覺和心靈,影響人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審美評價。為使人的感覺和心靈不為粗鄙的物質生活所累,成為真正的人的感覺和心靈,即能夠充分領略和感受審美對象的感覺和心靈,使人的審美感覺和心靈與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的豐富性相適應,那就必須實行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都是必要的」。可見,在馬克思這裡,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意識也源自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對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意識的形成具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總之,馬克思認為,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不僅創造了藝術或審美對象,也創造了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意識,藝術或審美對象與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意識之間顯然存在一種內在而深刻的統一關係。而所有這些,實際上就正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經典所在,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精髓或要義。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當代美學界,馬克思主義這些重要的美學思想同樣被生硬地納入物質實踐範疇遭到了嚴重誤讀和根本曲解,迄今沒有恢復它們的本來面貌。我們不禁要問:物質實踐對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質的和被強迫的,它怎麼可能成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並建立一種「物」、「對象」與人之間的現實統一關係即「審美價值」呢?在物質實踐中,人常常處在異化狀態,「人將不人「,它怎麼可能展開人的本質力量,併產生一個「人化的自然界」?我們的美學家們罔顧事實,指鹿為馬,已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五)未來社會展望馬克思曾講:「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顯然,人的實踐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規定。也就是說,人有什麼樣的實踐性,或從事什麼樣的實踐,人也就處在什麼樣的生存狀態,具有什麼樣的生存特性。現在,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倡導物質實踐,努力發展和繁榮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所以,我們基本上還是一個「以物為中心」的社會,亦即「物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人只能是「物化之人」或「經濟動物」,常常處在異化狀態。
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法國文藝理論家勒內?豪克曾豪邁地講:「行將來臨的21世紀,人類的各種活動將構成一個新的統一。」這個「新的統一」,在指導思想上就是「以人為中心」,在實踐意義上就是「審美實踐」,在生存方式上就是「審美的生存方式」,在社會形態上就是「人化社會」或「審美社會」。而所有這些,就是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種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以及付諸實施,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黨高瞻遠矚,在朝著建設這樣一個「人化社會」或「審美社會」開始付出巨大努力。在這個「新的統一」的世界裡,一切都變了:過去,人們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勞動和思想,甚至為了溫飽而不得不犧牲自己,活得沒有價值,沒有尊嚴,顯得卑微可憐,缺乏崇高而偉大的精神生活。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馬爾庫塞在致力於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中曾批判過這種現象。他認為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現代文明使人變成了「單面的人」,失去了全面發展的機會與可能,社會也從雙向度的變成單向度的,即從人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有所需求的社會變成了物質上得到滿足而精神上得不到發展的社會。現在,人們為了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而勞動和思想,溫飽問題的解決就自然地蘊含在人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實現之中,甚至有時候,人們為了更好地實現和敞亮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享受自己生命的燦爛與光彩,不太去計較什麼經濟利益,實際好處。阿?尼?列昂捷夫曾指出:最初,人類的生產活動「無疑是開始於人為了滿足自己在最基本的活體的需要而有所行動,但是往後這種關係就倒過來了,人為了有所行動而滿足自己的活體的需要」。這話多麼英明而富有預見性!過去,以實踐基本形式出現的物質實踐所帶來的經濟事實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客觀現實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政治的思想、法的觀點、經濟的觀念以及道德意識等等,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這實際上就應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大發現的準確、恰當表述。現在,審美實踐成為實踐的基本形式,審美實踐所帶來的審美事實使構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改變了,人們的國家設施、政治的思想、法的觀點、審美包括藝術觀念以及道德意識等等,只能從這個新的審美事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當然也就只能由這個新的審美事實的基礎來開始解釋。孔子講,馬克思也講,人類最理想的社會是審美社會,難道在審美社會裡,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世界、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還要從所謂的物質實踐哪裡求得根本解釋與理論表達嗎?現行歷史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永恆的意義!承認審美實踐及其特殊性,承認審美實踐會為人類社會開闢一個全新的時代或一個崇高的境界,這也許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又一大驚人發現,它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個客觀規律!實際上,在我國當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隨著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人們從現實和意識領域享有了更大更充分的寬鬆、開放與自由,活出自己,實現自我,激發潛能,展示個性,已成為一部分青年人追求的崇高的生活目標。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雖然剛起步,但它無疑代表了一個方向,擁有無限光明的前程!(六)具體學科的落實哲學具有指導作用,它的精神實質、基本原理、思想原則、思維方法等要靠具體的學科來體現和落實,否則,它便毫無意義。比如,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其精神實質、基本原理、思想原則、思維方法等就主要是通過政治經濟學求得了具體體現和實際落實。作為「精神哲學」,它的精神實質、基本原理、思想原則、思維方法等應通過什麼具體學科來具體體現和實際落實?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學,當然也包括文藝理論等。美學,包括文藝理論,只有以人的「做人」為核心和主旨,在「精神哲學」的指導下,才能求得自覺、健康和有益的生成與發展,使美學真正成為美學,文藝理論真正成為文藝理論;「精神哲學」只有通過美學包括文藝理論等,才能展示它偉大的價值和崇高的意義,煥發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量!張涵曾講:「在當代,就其實質而言,真正的美學便是人學,真正的人學便是美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三、創構「精神哲學」的意義創構「精神哲學」,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表現在哲學上:1、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概括是不恰當的。它誇大了物質實踐的作用與意義,把物質實踐作為打開一切社會問題的鎖鑰。它丟掉了馬克思的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偉大思想,導致了「審美實踐」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嚴重缺席,遑論審美實踐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響了。而所有這些,都造成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重誤讀與根本曲解,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經濟唯物主義」或「吃飯哲學」,極大地降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品格和真理意義,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輝形象和良好聲譽。雖然,恩格斯在晚年曾堅決反對德國資產階級學者和社會民主黨內的一部分人把歷史唯物主義稱為「經濟唯物主義」,在一系列信件中著重闡述了上層建築諸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普列漢諾夫也挺身而出批判「經濟唯物主義」的錯誤,進一步闡發了恩格斯關於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提出「五項式」社會結構理論和地理環境學說,考察了社會意識的相互獨立性和藝術、宗教的起源和實質。在中國當代,同樣有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吃飯哲學」,提出應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還是不夠的,也是無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的那種「經濟決定一切」的總體印象似乎並沒有怎樣改變。而現在,隨著精神哲學的創構,隨著把馬克思主義的「審美實踐」思想從多年的塵封中開掘出來,重見天日,這種情況的改變將變得不可避免了!它不僅彌補了長期以來人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上的一大空白,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貌,有利於人們全面和公正地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以此為基礎,為契機,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和省察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對它展開一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工作,從而重新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現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自我革命,以便使它在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揭示上更符合實際,也更貼近時代,也使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設和發展上有更大的作為。同時,這也將充分地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格,使它永葆青春的活力!2、迄今為止,人們對人類世界、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的觀念、意識、精神等還僅僅從物質實踐出發求得理解,嚴重低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而現在,隨著「精神哲學」的創構,這種局面也將發生根本改變。人們不僅從此也可以從人「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維度來考察和思考人類世界、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的思想、觀念、精神等形成的本質、特點與規律等,為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開闢了新的視界,打開了新的通道,而且從此在對人的精神生活、審美享受的認識和理解上最終可以獲得科學的和實事求是的認識與理解,走向人的精神生活、審美享受的內在與深層。表現在美學上:1、迄今為止,美學的表現疲軟、乏力,陷入貧困和沒落的境地。俞吾金講:中國的美學「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生命、激情和靈魂」 。卜松山講:「西方美學已經成為一種純粹的學術性科學,顯然不再是一種具有活力的、激發靈感和思考的東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與美學缺乏正確的哲學基礎大為相關。所以,俞吾金又講:「美學要獲得自己的尊嚴,就必須重新反思自己的哲學基礎,並作出新的選擇。」但是,楊曾憲先生講:「我非常欽服人文哲學美學及其大師,但我認為我們卻難以追隨。因為它要求美學背後有一套獨特的人文哲學體系,而我們應有自知之明,我們是難以在當代中國建構和尋找這樣的哲學體系的。」這種講法武斷了,也不夠自信。「精神哲學」的創構,就為美學找到了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哲學基礎,它不僅可以給人們以美學研究上的自信、希望和力量,而且從此美學就可以在它的具體指導下自覺健康地生成和發展,達到開拓進取,有大的作為。2、「精神哲學」的創構,將使美學最終不同以往,不同「實踐美學」,也不同「後實踐美學」,真正回到自己本來的問題上,從而以審美價值作為邏輯起點、理論支點,上溯審美實踐、審美需要、審美經驗,下啟審美欣賞(含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審美評價)、美感和美(含優美、喜劇、崇高和悲劇),自出機杼,自成系統地建構起來,在自己的意義上,開始一種全新的話語言說方式,走向美學理論的本真。而這一全新的話語言說方式,對美學而言,顯然具有著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對中國而言,我們也不會跟著西方走了,西方主導人類人文學術的情況也將隨之改變!
表現在文學藝術理論上,它將為文學、藝術的研究提供真正屬於自己的解說或閱讀方式,「讀出生命的意義」,將成為文學、藝術理論的主調或最響亮的口號!表現在現實生活上,它將指導人們的生命建設,在提升人生命品質與生活質量方面發揮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活著,究竟為什麼?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勇氣面對的問題。遺憾的是,人們迄今對於這個對人而言具有重大的、至高無上的形而上問題並不很清楚,人們活得盲目、勉強、貧乏、虛弱,人的一生,似乎就是生、老、病、死而已,談不上什麼生命品質與生活質量。特別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的滾滾大潮中,更有可能出現人被淹沒的嚴重情況,人的異化問題備受關注。而現在,「精神哲學」的建構,已很好地解決了人的終極追求問題。它向世人鄭重宣告:人活著,就在「做人」,在活出自己,實現自我,開顯和敞亮自我生命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即使人成為人,使人作為人獲得落實。人只有成為了人,獲得落實,才會有內心的平和、寧靜和安頓,人的美感享受、精神快樂與安寧幸福都以此為深刻基礎。這種思想,必將極大地促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所作作為中,開始從人的立場出發觀察和思考問題,處理和解決問題,達到不虛此生,有所作為,提升人的生命品質和生活質量。即使身處市場經濟大潮,也能夠時刻保持一種「我是人」的清醒或意識,捍衛人生命的高貴與尊嚴,努力使人由「物化之人」成為「審美之人」,提高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與文化程度;也為人們消除和避免人的異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的精神危機,建立精神家園,為人們在富裕之後、自由之後人生道路的選擇,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二〇〇六年二月七日注釋:①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② 朱立元.「實踐」範疇再解讀[J].人文雜誌,2005,5:92.③④⑤⑥⑦⑧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37.96—97.97.125.125—126.個人主頁: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19個人網站:www.Zhangzf.com推薦閱讀:
※你在事業方面還有提升嗎?
※12生肖如何巧用睡眠提升財運
※有哪些提升腦力的方法能夠預防老年痴呆?
※八字合婚:教你怎樣提升婚姻的幸福感
※八卦命理:中秋八月提升桃花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