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太極拳的「中」

太極拳要求「尾閭中正」、 「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守中得中」等,看來,太極拳的「中」非常重要。那麼,「中」在太極拳中應該怎樣解讀呢?

一提到「中」,自然就會使人想到「中庸」。南宋學者朱熹在解釋中庸之道時說:「所謂中之道者,乃即事及物自有個恰好的道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孔子在(論語。先進)中已有」過猶不及」的語句,意謂「超過」與「不及」同樣不可取。太極拳理論著作中也有此種意思的表述。陳鑫在《太極拳椎原解)中說: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及不高,不沾不脫。」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所說的「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同樣也體現了「中庸」之遭的「無過不及」之意。「中」的字義在詞典里主要指四周距離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極拳推手時,習慣用語「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即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即失去重心,「得中」即控制住了對方的重心等說法。本文想從「無過不及」和「重心」兩個角度來論述太極拳的「中」。

首先是談談「無過不及」所體現出的太極拳的「中」。

太極拳對身體姿勢的基本要求是「尾閭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靈頂勁、舒指坐碗、圓襠松胯、松腰斂臀」等,當身體運動時,每一個部位、姿勢都不能「過」與「不及」。例如「虛領頂勁」要求在打拳時要頭正、頂平、項直、頦微收,頭頂的百會穴與尾閭的會陰穴上下成一條線,頭頂的百會穴不可前傾後仰,要虛虛向上領起,猶如一條細繩懸在頭頂,繩輕上提,身輕下墜,達到「滿身輕」、「頂頭懸」的程度才對。百會穴前傾則為「不及」,後仰則為「過」;百會穴軟塌則為「不及」硬往上頂則為「過」。打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識、意念引導動作使身心放鬆,只有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才能把力「引到身前勁始蓄」,從而使力「蓄而後發」,而這种放松不是無形的癱軟,用勁也不是木棒式的死硬,而是通過「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放鬆達到「似松非松」的境界,從放鬆而言懈為「過」,僵為「不及」。所以,打拳的這種松要在懈和僵之間去體會。猶如陳鑫所言:「不可有力,不可無力,折其中而已」太極拳還要求「尾間中正神貫頂」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這電強調身體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保持身體的中正狀態。在太極推手技擊時,要「聽勁」「懂勁」,「達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力,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這種不先不後的勁力,以及以身相隨、不丟不頂的境界,都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幾體體現。

其次,其說說「重心」所體現出的太極拳的「中」

楊式太極拳名家汪永泉的弟子高占魁曾說過「藏中」,意為「要把自己的『中』(即重心)藏在衣兜里,不能讓對方輕易摸到」。太極拳名家董英傑在《太極拳
釋義》中說:「務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重心時時在我手。」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在《太極拳講義》的跋中說「太極拳的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重心 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但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並不是主動出擊,而是利用對手出擊時必然產生的不平衡。」他認為:「如果對手自始至終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街,或者他根本不來打我,他就不會失敗。」他強調,「在太極拳中最主要的是永遠保持平衡和穩定「為什麼呢?按太極拳名家吳公藻的話說:「重心,為全體樞紐。重心立,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去關鍵。如車軸為車輪之樞紐,若使車軸置於偏斜而不適於車身之重心處,則車輪轉動、進退失其效用矣。」 (吳公藻《太極拳講義》)因此,他把重心比喻為「戰時全軍之司令」,應敵時「必須時時保持白己的重心而攻擊他人的重心,即堅守全軍之司令而不使主帥有所失利也」。

一般說來,撒手時之所以被人摸到重心或身體某一部分被人打著,大都因犯了虛實不分的雙重之病。這就要求在推子時必須使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都能迅速地、連續不斷地作有虛實的變換,主動去適應對方的虛實變化、正如吳公藻在《太極拳講義》里談重心時所說,「重心與虛實本屬一體。虛實能變幻無常,重心則不然,只能移動,因系全體之主宰,不能輕舉妄動使敵知我之虛實」,否則,自己將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解決的辦法猶如《太極拳十三勢歌》所說:「命意源頭在腰際,變換虛實需留意。」正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在《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中所說:「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腰隙向左抽,左實而右虛,向右抽則右實而左虛。這兩腎抽換變化虛實 是全身總虛實的所在,也是源動腰隙、內動不為人所知的訣竅所在。」

悅太極轉載文章 歡迎發來稿件

推薦閱讀:

二十四式太極拳圖解教程(12-16)-中國太極拳網
太極乾坤掌
太極拳的定位
太極法與讀象
「天下太極」探拳宗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