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二0八一卷——第二0九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一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本分」,最後的一段「別陳其名」。

  我們學習清涼大師的《疏鈔》,學習到第八「童真住」,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九「法王子住」,大師的註解不多。「從法王教生解,當紹佛位故」,雖然只是一句話,這個裡面意思非常之深。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證得佛果,也就是一定要回歸自性,賢首國師所說的妄盡還源。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都不是真實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佛法,更幸運的,遇到好老師、遇到大乘經教,許多年來樂此不疲,多多少少是契入少分,少分的受用也相當可觀。所以這句話我們能夠體會,從法王教生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一些,徹底明了那我們還不夠,不敢說,多少明白了一些。明白一些,對於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宇宙觀、人生觀就不一樣。我們怎麼看宇宙、怎麼看人生、怎麼樣看自己,確實跟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不一樣。沒有接觸佛法之前,確實,哪個人不是自私自利,哪個人不是以為身是我?人生在這個世間目標是什麼?追求名聞利養,追逐五欲六塵,確實是如此,我們自己也不例外。學佛之後,才把這個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知道什麼?尤其是《華嚴》大經,知道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我們自己原本是一體,一個真心所現,也是一個阿賴耶所變,心現識變。這是講什麼?這是佛經裡面講倫理、道德,真的講到究竟圓滿,曉得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是我們心現,真的是自性彌陀、自性釋迦、自性毗盧遮那。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三惡道,也是自性畜生道、自性餓鬼道、自性地獄道,沒有離開自性。自性是能生、能現,阿賴耶是能變,阿賴耶是什麼?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能現、能生一切萬法。妄心讓這些所現、所生的產生變化,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關係搞清楚了,就不糊塗,不會胡作妄為,知道過去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是錯了,那是真的造了惡業。

  一真法界裡面純凈純善,所以稱為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僅僅是阿彌陀佛的凈土,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都叫做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有許多不同的宗教,這些宗教他們修行終極的目標,有的說是天堂,有的說是天園,名稱不相同,其實都可以稱之為極樂世界,不過極樂世界這個裡面的凈善真的是有差等的。實際上,我們現在了解,實際上是平等,為什麼會有差等?你就拿《華嚴經》來說,初住菩薩就生到毗盧遮那佛的實報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還給我們講實報莊嚴土裡頭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階級,上面有等覺、妙覺?這就是說,同在這個世界裡面,感受的純凈純善的程度不一樣,愈低的他感受得粗,我們可以這樣說,地位愈高的感受得非常微妙,有粗細之分。為什麼?雖然他們煩惱真的斷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他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這個東西沒斷。這個東西實在講斷不了,沒有方法斷。所以到這個境界裡面怎麼個修行?無功用道。古大德有所謂「此處用不得力」,這是真的,為什麼?你稍微一用力,不就起心動念了嗎?起心動念就墮落了。沒有起心動念,你怎麼用功?所以到這個境界里純是利他,絕對沒有自利。就像觀世音菩薩弘願裡頭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千不是數字,是講多,遍法界虛空界裡面苦難的眾生,哪個地方有求他,他哪個地方就應,感應道交,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這麼一樁事,除這樁事情之外,沒別的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首先現身,現同類身,我們人間求他,他現人身;天人求他,他現天身;畜生求他,他現畜生身,不現同類身沒法子溝通,溝通一定要現同類身,這就對了。眾生有感,真的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的時候叫冥感,實際上自己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那個心太細了,自己不曉得。但是這個波動,佛菩薩已經接收到,他一接收到,立刻就有反應,這個反應就是應。佛菩薩的應,不但沒有分別執著,就是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他這個應叫法爾如是,自自然然,這是性德。我們要不從《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怎麼能知道這些事情?

  我們知道了,能解、能信,現在當前必須要做的功課,就是我們要能行才行。怎麼個行法?日常生活工作照辦,你在什麼崗位,盡心儘力把你本分事情做好,為社會大眾造福,自己決定不為名聞利養,不為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人就叫菩薩,這就叫修行。所以修行裡頭有自利、有利他,利他就是為大眾服務,自利呢?自利就是放下萬緣,這真的自利。為別人服務還要講報酬,那就錯了,那就是生意買賣,那不是菩薩,那是六道凡夫,六道人都是這麼乾的,所以他出不了六道。他如果反過來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心裏面痕迹都不著,妄就盡了,你才能還源。妄盡,定慧現前,為一切眾生服務,福德現前,佛家不是常說嗎?福慧雙修。如果你只有放下,沒有為別人服務,你有慧,你沒有福報,沒福;為別人服務,自己不肯放下,有福沒有定慧。這都是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應用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修行;應用在工作當中,工作是修行;用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哪一樣不是修行?你說什麼地方不是道場,什麼時候不是道場?大乘佛法多活潑。所以,清涼大師在這部經上給我們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也無礙,理事無礙,最後是事事無礙,這真的叫得大自在。事事無礙,我們前面學的八我,「八自在我」,你全都現前。

  這樣好的課程,究竟圓滿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給我們什麼?給我們究竟圓滿的幸福。早年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介紹給我,說這是世間找不到的,你有機會遇到要感到非常幸運。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怎麼樣才能對得起我們這一次的遭遇?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天遇到了,我怎麼對得起它?要認真努力學習,依教奉行,修行證果,就對得起。如果沒有修行證果,你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也行,在這個世間可以得一個佛學博士,可以接受學校聘請,你將來可以做個名教授,實際上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這不是佛菩薩、這不是老師對你的期望,老師對你的期望是希望你這一生當中成佛、成菩薩,你真得受用;至少你要超越六道,算小成就,超越十法界是大成就。如果拿這個東西去換世間名聞利養,你的損失就太大了,那你簡直是不識貨。像拿一塊金條去買塊糖吃,那自己就真不識貨。

  所以我們確實是感激,此地講的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王是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像前面所說的,一字一句能說出無量義,這是自在。當紹佛位故,這句話重要,紹是繼承,繼承佛的地位。這個話怎麼講?繼承釋迦牟尼佛,把佛法全心全力的介紹給有緣眾生。這句話要記住,大乘教裡面佛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佛的慈悲心是圓滿的,決定沒有差別,為什麼不度無緣人?無緣人他不願意接受,不是佛不幫他,他不能接受。你要把佛法送給他,他毀謗,佛不忍心,毀謗佛法有罪業,而且罪業很重,佛不能害眾生。他不能夠信受的時候決定不去碰他,在旁邊等著,到哪一生哪一世他的緣成熟,佛就把佛法送給他。所以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機分三等,上等的叫根成熟了,這個是諸佛如來特別照顧你,為什麼?他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有成就,就是說他能信、能解、能行,後面一定有能證。在末法時期,念佛往生凈土就是證果,就是圓滿,根熟的眾生。第二等的,第二等的是能信、能解、能行,他不想求證,他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還不想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算第二等,中等的。佛對他們也不捨棄,幫助他們提升。都幫助,幫助你提升,希望你來生的時候繼續再學習,不至於往下墜落。第三等的,根本就不相信,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他也不能理解。佛還是不捨棄他,為他種善根,什麼叫種善根?他看到佛像,阿賴耶識裡頭落了佛的種子。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他這一生到哪裡看到佛像,他跟佛就有緣,但是這個緣這一生不會成熟,種子種下去了。聽到佛的名號,我們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聽到佛的名號,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種子佛法里稱叫金剛種子,落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來生後世,遇到佛法的緣它就起現行,阿賴耶識有種子。所以古大德才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一個人都不舍,慈悲到了極處。

  我早年在大專佛學講座裡面上課,我送給同學們一串念珠。那個時候台灣佛教風氣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風氣沒有形成,同學不好意思說自己學佛,學佛也偷偷摸摸的學,不敢公開。為什麼?怕人家笑話,笑他搞迷信。所以我就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我說你不要害怕,你拿著一串念珠,你同學看到這串念珠,他的善根就種下去了。佛,佛這個念頭就從他阿賴耶識里生起來,你度了多少人!我說你們在學校裡面,每個人都有課本,課本通常都寫個名字,我說你不要寫名字,你寫個「阿彌陀佛」,寫個「觀世音菩薩」。人家一看,阿彌陀佛的,你看看,有意無意他就念了一聲,這是有形、無形你都在那裡度眾生,都在幫助同學種善根,好事情!我這麼一提倡以後,慢慢大家就也不在乎了,手上可以拿念珠,書本上可以寫名字,可以寫佛號,廣度眾生。這應該在十幾年之前,我在香港,香港從九七回歸之後,同修們又邀請我去講經,每年去一次,一次大概講一個月的樣子。我看到現在年輕人穿的襯衫、T恤,前後的圖案都是妖魔鬼怪。我看到這個東西之後,我說我們為什麼不寫上「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做了很多,同修們穿了,你看穿這一件T恤在街道上走一圈,度多少人!多少人看到了,「阿彌陀佛」。所以,現在有現在給眾生種善根的方式,我們要學會。有人說襯衫上面寫佛的名號,這個怕得罪佛,對佛不恭敬。是的,你要是有這個意思,那就得罪佛。如果你沒有這個念頭,我只知道叫眾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阿彌陀佛也會歡喜,也鼓掌歡迎,不會怪你。我們覺得這樣做非常好,對於現在這個社會,普遍給大家種善根。經文,有的時候經文這些句子,我們也把它印在衣服上,這是佛不舍一人的教誨,沒有過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我們是善意,我們沒有惡意,我們希望的是人人都能接觸到大乘佛法,人人都能夠脫離苦海,你只要接觸,真的是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佛說得很清楚,苦從迷惑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佛法的教學是幫助人破迷開悟,斷疑生信。悟的是什麼?信的是什麼?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佛法裡面講信,跟其他宗教不一樣。我有一年在美國,很早了,有二十多年,我住在達拉斯。達拉斯那邊有基督教會,有三位牧師,中國人,他知道我在那個地方建了個小道場,來拜訪我,我非常歡迎他。他說,他們信基督跟我們信阿彌陀佛是相同的,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從信心上立足的。我告訴他,我說還是不一樣。他說:怎麼會不一樣?我們信上帝,你們信佛。我說:你沒有了解佛經,你要是讀佛經,你就知道了。佛經裡面信,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信他,《彌陀經》上講信願行,頭一個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有佛性。像我們中國過去傳統文化裡面講信,也是頭一個信自己,《三字經》上第一句話就是講這個,「人之初,性本善」,你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性本善,這是頭一個,不是信他。第二個才信他,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那是第二個,第一個信自己。不信自己,光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沒用,這怎麼會一樣?我這麼一分析,他才明白了。

  所以佛家凈土宗講,信是有六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講六個信。在《華嚴》,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過多少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你首先相信你自己是佛,你才成得了佛。現在呢?現在迷了,迷失了自性;換句話說,是糊塗佛。釋迦、彌陀是個明白佛,我們現在是糊塗佛,現在如何把糊塗放下,恢復到我們明了,我們也做個明了的佛,明白佛,就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教學終極目標,要我們真正了解整個宇宙一切萬物的真相,大乘教的名詞叫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就是宇宙、人生、萬物,要了解它的真相,你就不糊塗了。現在一問都不知道,這糊塗!我,我從哪裡來的?不知道,將來到哪裡去也不知道,這就苦了。小乘人,小乘初果他就知道了,我從哪裡來的,我這一生死了之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把宇宙之間一切萬法歸納為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六個字,統統講清楚、講明白了。

  當紹佛位,這一句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這麼個意思。玄奘大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學佛他就有這個志願,他參加考試,考度牒,官員給他出的題目、考題,他回答時候八個字,人家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出家想幹些什麼?他說「遠紹如來,近光遺教」。人家馬上就批准。遠紹如來,紹就是這個紹字,紹是繼承的意思。遠的來說,我繼承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近的方面說,我要把釋迦牟尼佛的大法把它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這種心出家是正確的,正是這個經上所講的。

  法王子住,在《楞嚴經》裡面說是「謂自發心至生貴」,發心住到生貴住,這是初住到四住,「名入聖胎」。從方便具足住到童真住,就是第五住到第八住,「名長養聖胎」。「至此」,此就是第九住,「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也」。這個說法,這比喻說的,說得很好。從比喻裡面給我們一個啟示,這個啟示讓我們能想到,初入住的菩薩,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初發心住,菩提心現前,是真心不是妄心。在這個之前,我們在十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也就是妄念,八識五十一心所,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你說這個心多複雜,妄心多複雜。妄心放下了,法相宗的名詞叫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菩提是真心。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分別,放下分別,妙觀察智現前,轉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成就如來事業,不再造業。轉八識成四智,剛剛轉過來這是發心住。四智就是菩提心,就是真心。這個心剛剛發,要漸漸培養它,所以叫入聖胎;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向上提升,長養聖胎;到九住,好比他出生,這一出生就是王子,比喻法王子,他是真的法王子。所以他能夠繼承佛種,他能夠續佛慧命,能夠真正肩負起正法久住世間。

  現在真正學佛,人愈來愈少,是不是我們常說的,現在人善根缺少,沒有福報?從事上看,好像是這麼回事情,如果從理上看,那就不然。理上看,就像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迷得再重、迷的時間再長都無所謂,只要真正肯懺除業障,極短的時間就能收到殊勝的效果。為什麼?業障不是真的,時間也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個比喻,比喻暗室,這個房間裡面是密封的,陽光進不來,裡頭又沒有燈,這個暗室多久?千年暗室,一千年了,你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你的業障再重,經過的時間再長,累劫造作的這些惡業,一盞燈就把它破掉了。這個燈是什麼?燈是光明、是智慧,智慧一開,業障就消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想消除業障,智慧不開,業障怎麼消得了?每天磕頭,古人告訴我們,頭磕破了,業障也沒消除。得要智慧開,智慧光明把黑暗照破,你得懂這個道理。

  懺除業障,這在佛門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懺悔是後不再造,你知道這個事情是錯了,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我才明了。這不就是孔老夫子講的不貳過嗎?孔老夫子讚歎顏回,別的同學跟他比,比不上他的,就是他能做到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事情,我們在《釋迦譜》、在《釋迦方誌》、在經典裡面看到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真的,他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今天佛門裡面所有的這些儀規,都是祖師大德制定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沒有,他一生只是教學,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他就做這個。你悟了之後,你怎麼樣懺悔、怎麼改過、怎麼自新、怎麼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從前佛陀在世,修行,佛不管你這個事情的,那是你個人事情,那不需要別人督促你。那個時候的學生真都是好學生,個個都聽老師話,不用人督促。佛法,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流弊就很多了。剛傳來的時候,中國人也還不錯,也都能夠依照經典教訓去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成就的人很多。可是愈往後來,就有人只學習經教,不重視修行。於是祖師才想出一個方法,大家在一起修,叫共修,你就沒有法子偷懶,這叫什麼?依眾靠眾,用這個方式,起了很大的效果。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放棄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中國人發明的。正式建立是百丈禪師,惠能大師底下兩代,惠能是第六代,百丈是第八代,這才立了規矩,立了早晚課,百丈清規。問題還是要我們自己能夠自覺,自己不能自覺,雖然有很好的清規,陽奉陰違,還是不能成就。

  所以,人必須要自覺。而自覺,因果教育真的是幫了很大的忙,人要是相信因果,他就不能騙人,騙人容易,騙不了自己,騙不了因果。我們看《往生傳》、看《凈土聖賢錄》,宋朝瑩珂法師的故事,那就是相信因果。他是個出家人,但是業障深重,惡習氣放不下,所以破戒,不守清規。他自己曉得,自己這種心行,在佛經裡面講因果,他決定是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就害怕了,但是習氣難改。他向同學們請教,像我這個樣子還有救嗎?有什麼方法幫助我不墮地獄?同學們就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就下了個決心,念佛,求阿彌陀佛幫助他。真干!在寮房裡把門關起來,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這一句名號念了三天三夜,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則靈!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用功,十年之後我來接你。這就告訴他了,他還有十年陽壽。瑩珂聽了之後,想一想不行,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惡習氣太重,這個十年,我禁不起誘惑,十年不知道又造了多少罪業,我十年陽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聽了之後也就答應了,他說:好吧!三天以後我來接你。真的,他三天之後就往生了,也沒有生病。這不是假事,記錄在《往生傳》、在《凈土聖賢錄》里,都有他。這是什麼?怕地獄果報,十年壽命不要了。佛真慈悲,真的把他接走。古往今來,像這種例子很多。

  我們想想瑩珂法師這個人,他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可以說,那一念回頭的時候,善根福德統統具足;在沒有回頭的時候,善根福德都沒有。一念悔改,功德莫大,他就成功了。所以晚近印光大師,這是個了不起的人,《永思集》裡面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年輕的學生,好像是中學生,她做了一個夢,夢到觀世音菩薩。她雖然不學佛,觀世音菩薩名氣很大,她知道有觀世音菩薩,白衣觀音,見過觀音菩薩的像。就夢到白衣觀音,觀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過幾天要到你這個地方來弘法,你要去聽。她說:我又不認識,哪個是大勢至菩薩?他就告訴她:印光法師。她醒過來之後就很奇怪,她好像有個姑媽是學佛的,就向她姑媽請教,佛教有沒有大勢至菩薩?她姑媽也不清楚,姑媽好像也大概識字不多,念佛還不知道佛菩薩的這些名字,就在佛門裡打聽,真有一個大勢至菩薩。然後又問,有沒有個印光法師?正好他們邀請印光法師到上海去做護國息災法會,於是她就記住了。

  到這一天,她的家人統統到法會裡去見印光法師,把這個夢告訴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把她訶斥了一頓,不準說,沒有這回事情,你不可以胡造謠言。而且觀世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住世只有四年,四年以後他就走了。果然四年之後,印光大師往生,她才把這個事情公開。所以很多人說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有這麼個故事,這個也記載在《永思錄》裡頭。可不可能?我們想想可能,為什麼?印祖一生的行誼跟《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很相應。我曾經請教過李老師,李老師是皈依印光大師的,凈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他告訴我,可以相信。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應化的很多,身分不暴露,只有極少數的人暴露身分,但是身分一暴露就走了,你再也找不到他。身分暴露要不走,那就妖言惑眾,那就大錯特錯。所以印祖雖然距離自己往生只有四年的時間,禁止這個小孩,決定不能夠亂說,嚴重警告她,這是這個小孩跟印祖有特別的因緣。還是到印祖往生之後,她才把這樁事情公開。

  所以,因果教育重要。印光大師一生,我覺得他對我們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提倡因果。你看他老人家在世,他八十歲走的,一生極力提倡的,三本書,第一本書《了凡四訓》,第二本書《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本書《安士全書》,極力提倡。尤其對《安士全書》的讚歎,他說這本書是近一百年來中國第一奇書。《安士全書》裡面是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佔全書二分之一多一點,篇幅最大,它的性質跟《太上感應篇》相同。第二部分「萬善先資」,專門勸人戒殺,講殺生的果報。第三篇「慾海回狂」,專門講邪淫的果報。造業,這兩種是最重,一個是殺生,一個是邪淫,講得非常詳細。最後一篇介紹凈土,叫「西歸直指」,勸人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祖師住世八十年時時刻刻沒有忘掉的,這三本書。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在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弘化社的書籍,也就是印祖他老人家一生所倡印的。他是把四眾對他的供養全部做為印經布施,做法布施,他不做別的。連一生的事業也就這麼單純一樣,不搞別的事情,印送經論、善書。這三樣東西不是經論,算是善書,真的會救世。我那個時候看到這三本書的版權頁,當時我都呆了,為什麼印這麼大的數量?在那個時代,這三本書我看它的版權頁,仔細的去算了一下,大概超過三百萬冊。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太難得了。所以想來想去,這是一代祖師,對於經論為什麼沒有大量的印,而印這三種書?我想了很久,現在是完全明白了,他就是要救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用什麼救?用因果救,你說用倫理、道德、佛法,有些人來學學什麼?表面的,不踏實,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陽奉陰違。但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他就真幹了,像瑩珂法師一樣,真干!真干就真的消業障,真有成就。所以我們愈想,祖師給我們引導的正確,拯救今天的世界,離開因果沒有第二個好方法。孔子的東西、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你真的叫人家心服口服嗎?沒那麼容易,那真的是要有像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人,遇到聖教、遇到經典他會有恭敬心,認真學習,他得利益,畢竟是少數人。要讓大多數人回頭,斷惡修善,安分守己,離開因果教育沒有別的辦法。

  西方社會也一樣,現在都講究科學,忽略了宗教。西方宗教排斥輪迴的說法,但是在最近半個世紀,西方的心理醫生多了,普遍展開的是用催眠的方法來治病。在深度催眠,人會回到過去世,這樣證明真有輪迴,不是假的。所以西方現在相信有輪迴、相信有奇蹟的人愈來愈多,這是個好現象。美國魏斯博士的四本書,我聽說報導,它已經翻譯成三十多種不同的文字,在全世界流通。他是從他自己做的這些案例,催眠的案例,確確實實證實有前世,人有前世,當然會有後世,給西方世界重新肯定了輪迴的概念。他這四本書在台灣都有中文的譯本,有同修送過來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在佛法來說,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都是來救這些災難的,幫助這些人重新肯定因果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麼?宗教教育你看看《華嚴經》上所說的,不外乎倫理,但是它倫理講的範圍太大了。倫理是講關係,它講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你看,倫理講到究竟圓滿,跟我是一體。宇宙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自性,也叫真如,也叫法性,名稱總有幾十個,講的是一樁事情。這個我都跟同學們介紹了,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佛是因為要你知道,不要執著名字,不要執著言說,能懂得意思就行了。所以四依法裡頭,「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讓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能體會到佛所講的真實義就好,這是他教學的一種手段。《楞嚴經》上講的這個比喻也講得非常好。我們學佛,特別是在今天,今天佛法真正研究經教、認真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所以真正發心是無量功德。我是鼓勵大家,發心出來學經教,自利利他,你自己得到真實利益,然後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別人。

  後面第十灌頂位,「從上九住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故,諸佛法水灌心頂故」,這是十住行滿。在《華嚴經》,我們前面讀過十信,第九信是法師位,第九住、第九行、第九迴向、第九地都是法師位。真正護持正法,幫助正法久住世間,都在這個地位上,所以法王子位。我們要發大心,這是鼓勵我們。九,九也是有長久的意思,要髮長久的心,不能夠中斷。護持正法,怎麼護持?依教修行是護持,護自己的正法;把如來的正法傳授給別人是利他,是護他的正法。護自、護他合起來就是護持如來正法,是這麼個意思,這個要懂。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從前面九住,最重要的都是觀空,得無生心。無生心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無生心,無生心最為上。實際上,得無生心是從發心住開始證得。放下起心動念,就是一般大乘教裡面講的破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不起心、不動念了。經歷前面九個梯次的修行,當然他這個功夫是愈來愈深,對於觀空愈來愈相應。此地講的觀空,是對我們講的一個名詞,一種善巧方便。我們要問,十住菩薩還有沒有觀空這個念頭?如果有觀空,他就不空了,他心裡有個觀空,那就不空;觀空的念頭都沒有,他才叫真的觀空,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己完全成就了。再提升到十行,十行是自己的功夫落實了。十住是解,著重在解,真正通達明了,十行是落實,十迴向是全部利他,沒有自利,完全是利他,十地是圓滿,自利利他圓滿。所以這部經自始至終全講的是自己,同學們要是會學的,一定要直下承當。《華嚴》是什麼?《華嚴》是自己,我們在沒有入華嚴境界之前,學《華嚴》,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行,與《華嚴經》相應。契入境界了,那完全不一樣,步入境界就法喜充滿,經上常講的常生歡喜心,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不斷向上提升,要把心空掉,為什麼?空掉,你跟真心、跟自性就相應。

  性體是空寂的,我們不妨常常記住六祖惠能大師開悟那個報告,他真的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就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提出的報告,就是說明自性的樣子,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用現在的話說,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本來是清凈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什麼?染污是意識,意識是妄心,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縱然墮阿鼻地獄也沒有染污過,所以諸佛如來尊重。不像我們,我們對佛很輕慢,不尊重。佛對我們非常尊重,為什麼?我們有佛性,我們的佛性跟他的佛性絲毫不差,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餓鬼、地獄、畜生的性也是佛性,跟如來的佛性同一個佛性,他怎麼可以輕慢?我們現在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相信經典所說的,但是我們還沒做到,我們還做不到像佛那樣對畜生、對餓鬼、地獄那種恭敬心,這個恭敬心我們還起不來,這就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所以佛的心真的是平等。第二句,能大師說「自性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古印度宗教里所講的大般涅盤,佛經上也說。般涅盤是梵語,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是我們自己,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指的這個,明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又說「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凈宗極樂世界的四土,最上面叫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裡面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能夠現,什麼都能夠生。佛家常講隱現,常寂光是在隱的狀態之下,雖有,不現。這個東西就像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自性是什麼?自性是能量,能量裡頭有信息,能量裡面有物質,但是它不現;它可以現物質現象,可以現信息的現象,但是它不現,不現的時候就是常寂光。又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自性本定。所以要知道,定與自性相應,定是什麼?定是心地裡頭沒有浮動、沒有昏沉。沒有浮動、沒有昏沉,這是定裡頭的狀況,自性本定,它本來是這樣的,從來沒有動過,從來沒有昏沉過。昏沉,那個麻煩大了,眾生有感,他就不會去應,昏沉他怎麼應法?所以他永遠不昏沉,永遠不動搖,他才有能力跟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感應道交,他有這個能力。常寂光在哪裡?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迷惑顛倒,不能覺察,只有放下起心動念的人感觸到,發現它存在。你看能大師發現了,才說出這個真相,清凈、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忍和尚一聽,不必說了,行了,衣缽就給他,他就是法王子,他不是傳宗接代傳給他了嗎?五祖就傳給六祖了。他真見到才行,你不真見到,說不出來。現在我們讀了六祖的《壇經》,我們也會說,說得也好像有這麼回事情,其實完全不一樣。他說的是真見到了,我們說的是聽他講的,怎麼會一樣?所以他有受用,我們得不到受用。我們得真干,真幹才能解決問題,不真干不行。得無生心,這是最上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這個意思。無生心,起心動念不生、分別不生、執著不生,通常我們說這個三大類,真放下了。

  諸佛法水灌心頂故,這叫灌頂住。諸佛的心水,是不是真的有心水灌了?不是,比喻,這個要知道,比喻。所以灌頂,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他本人是密宗上師,他跟他的老師夏蓮居居士修凈土,他在晚年的時候專修凈土,念佛往生。我聽說往生前一個月,他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非常精進。密宗所修的法門他都不用了,專門持名念佛。他給我們解釋密宗的灌頂,他說灌就是傳授的意思,頂是最上的佛法,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叫頂,把最高的佛法傳給你叫灌頂,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拿一點水在你頭上灑一灑,那沒用的。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最上的佛法是什麼?《無量壽經》。所以他說,你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十方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真的灌頂。所以,這個意思你要不搞清楚,你就變成迷信了。為什麼《無量壽經》是最上的佛法?諸位都知道,一般我們講到最上的佛法,叫一乘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有大乘、有小乘,也有人把它分作五乘,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叫五乘佛法。《法華經》上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佛在法華會上講的。什麼是一乘法?成佛,成佛的法才叫一乘法。教你成菩薩,修行最後證到菩薩果位,證得聲聞果位、緣覺果位,那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決定教你成佛,教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一乘經,古大德給我們說只有三部,第一部《華嚴》,第二部《法華》,第三部是《梵網》。《梵網經》只有一品「菩薩戒品」傳到中國來,全經沒有傳來,聽說分量也很大,所以只有這一品兩卷。談到一乘經,大家都會想到《華嚴》,《華嚴》跟《法華》最後都是導歸極樂,所以極樂世界就變成《華嚴》跟《法華》的核心。這樣說,《無量壽經》才是最上的,最為上故。所以黃老居士講,你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你看十方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每天念,天天給你灌頂。這是我們真正對灌頂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大師給我們分析的,「然此十住,得名有三」。為什麼叫發心住,為什麼叫治地住,為什麼叫修行住,這些名稱怎麼來的?「謂四八九十」,第四生貴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頂住,「從喻為名」,這是比喻,這四個都是比喻。「第七」,不退,是「離過受稱」,它這個名稱是遠離過失。「余約功德」,其他的五住,發心、治地、修行、具足方便、正心,都是從功德上講的。這是把十住名稱由來為我們說出來。

  我們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來看看《楞嚴經》上的灌頂住的講法,都值得我們參考。「十、灌頂住,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這個是由比喻,從比喻的,這個比喻講得很清楚。菩薩既然成為法王子,繼承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就是講經教學,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為我們示現的,三十歲開悟,惠能大師是二十四歲開悟的。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一般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一生教學,講經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空過。所以我們護持佛法,怎麼護持?講經教學就是真正護持佛法。現在佛法衰了,為什麼衰?不講經了,不教學了。在佛在世的那個時候,講經教學,出家人做這個工作,在家人也有做這個工作。你看跟佛同時代的,維摩居士就是在家的,他也天天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讚歎他,而釋迦牟尼佛常常派弟子去聽他講經。所以舍利佛、目犍連這些常隨弟子也都是維摩長者的弟子,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佛法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不論他出家、在家,老師第一大。我們初學,我們對佛尊敬,對出家的老師尊敬,對在家的老師同樣尊敬,這就對了,尊師重道,對老師不能輕慢。諸佛如來對於蜎飛蠕動這些小動物都那麼樣的尊重,都不敢輕慢,何況是人,又何況是講經弘法的居士。我的佛法,同學們都知道,我是跟台中李炳南居士學的,我跟他十年,在佛法裡面講他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意思是親教師,他親自指導我、親自教導我的老師,這是我的和尚。和尚不能隨便稱,不是直接教導我的不稱和尚,在佛經裡面稱阿闍梨,不稱和尚。必須是真正指導我,我的佛法是得自於他的,這個人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真正教給我佛法的,兩個人,前面是章嘉大師,這是出家人,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以後我就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十年,我學習是有十三年。我出來講經,到今年五十一年,馬上過年就五十二年。

  所以,無論我們出家、在家,真正肯發心講經,不怕吃苦。佛教給我們,佛在入滅之前教導後世的弟子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我們要持戒,不怕吃苦。在現前社會裡面,特別要重視修布施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持戒為什麼這麼難?不但說出家,連在家的都沒有辦法持,什麼原因?我們冷靜細心觀察,是我們的基礎疏忽了。基礎是《弟子規》、是《感應篇》、是《十善業》,尤其是《感應篇》跟《弟子規》,太重要了,那是什麼?那是人,人間的基本戒律。如果這個沒有,十善業怎麼可能會成就?十善業是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中國世世代代它是這樣承傳,所以它沒有問題,我們十善業道就能做到。十善業道能做到,三皈五戒,再往上提升,出家戒、在家戒,統統都能做到,那不是形式,也不困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認知,要認真努力去做,才真正能夠續佛慧命。寺廟,寺廟是學校,寺廟應該天天講經、天天教學,那就對了。修行,在中國自古以來修行,法門是多,但是總的歸納,不外乎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參禪,這一、二千年來,這是最多的、最普遍的。我們一個寺廟,有個念佛堂就可以了,念佛的用念佛堂,不是念佛的,有個禪堂就行了。一定要教學,不教學、不上課不行,佛教會興不起來,這個是要知道。

  灌頂,有這種用水灌頂的儀式,這是古印度的俗家的,皇太子登基的時候受灌頂的禮。佛法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叫做灌頂,實際上它是傳授成佛之道。特別在末法時期,佛在《大集經》裡面講,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凈土成就。所以黃念祖把《無量壽經》稱作最上法是有道理的,特別應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二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們從第五「說分」看起,「本分」學完了,學說分。

  前面本分是講菩薩的信解,這一分是講菩薩的行,行證。「釋此十住即為十段」,每一住是一段,一共是十段。「一一段中」,每一段當中都是「先徵後釋」,徵是問,提問,然後再加以解釋。解釋裡面都是「先明自分」,先說明菩薩在這個地位,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你念的是幾年級,你幾年級本分要做的、要學的是哪些功課;然後再「明勝進」,這個勝是殊勝,進是進步,就是怎樣在這個位置上提升,再升到更高的一個階層,像一年級升二年級,二年級升三年級,這都叫做勝進。「又前是住位,後是起行」,這就解釋得很清楚,前面你是住在這個位置上,這就是自分;起行,這就是你必須把你所學習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佛學跟學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只學到信解沒有行,沒有能落實,這個不行,這是屬於佛學;如果起行,那這就是真的學佛了。我們看看前面第一段,第一段是「發心住」,以後是每一住都有一大段。我們把這一段經文念下來,念一遍: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

  這是徵,『云何』是為什麼,為什麼這一位菩薩叫他做『發心住』?下面就解答、就解釋。解釋當中這一段完全解釋自分。

  【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這是在初住裡面,自分就是他自己具足,具足這樣的德行。自分就是已經具足的;後面講勝進,是在這個地位上他要修學的,他修學的功課,這是本來具足的。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我們學《華嚴》,換句話說,清涼是我們的導師,對佛來講,他是佛的助教。我們游華嚴這個殊勝的境界,清涼給我們做導遊,要不然我們看不懂,聽了也聽不懂,這是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清涼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看他為我們介紹的「先徵可知」,這個徵就是一句話,「云何為菩薩發心住」,為什麼這個菩薩叫發心住?這是徵問。

  下面,『此菩薩見佛世尊』以下,這是自分。自分裡面有兩小段,「先明發心之緣,後正明緣境發心」。我們念的這一段,這是明發心之緣,發心之緣有十句。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發心學佛,我們的緣跟菩薩的緣,我們來對照一下,菩薩發心的緣我們有沒有具足。「今初文列十緣」,十句就是十種緣。「義含四因」,這個意思裡頭含著有四個因,這四個因,「謂信、悲、智及種性」,這是菩薩四因。第一個是信,佛法裡頭,尤其是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有種性,種是種子,我有佛的種子。你看佛在經上常講阿賴耶叫藏識,藏就是倉庫,就是藏,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種子遇緣起現行。所以佛的種子,每個人的阿賴耶識里都有,佛在《華嚴經》上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現在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現在我們缺少當中這個,或者是缺少前面三個,我們沒有信,我們沒有慈悲心,我們沒有智慧,所以變成這個樣子,這要知道。

  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大乘教學終極的目標,最後的目標是希望你成佛。在佛法教學當中,你拿到最高的學位,最高的學位就叫佛陀,這個學位人人都可以拿得到的,好像現在大學裡面博士學位,菩薩相當碩士,阿羅漢相當學士,這你有學位了。我們阿羅漢都沒拿到,沒有錯,你是在讀書,你沒有拿到學位。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教學,小學、中學沒有學位;大學畢業才有學位,研究所畢業的才有碩士、博士。佛法裡面亦如是,我們證得阿羅漢,你就拿到第一個學位,你成了正覺。阿羅漢叫正覺,菩薩叫正等正覺,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梵語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法教學的標準,所以尊重不翻;可以翻譯出來的,為了尊重它不翻出來,還是用原文。我們在經文裡面常常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這才是學佛的目標,我們學佛人想證得的。這句話,三個階段所得的都在裡頭。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正等正覺沒有無上,菩薩;正覺,前面無上正等沒有,那是阿羅漢,三個階層。所以學佛學什麼我們得搞清楚,我們有沒有學到?學佛不是搞名聞利養,不是升官發財,如果心裡想在這個地方,那你就錯了。

  我們要問,阿羅漢、佛菩薩有沒有名聞利養?你想想看,他有信心,他有慈悲,他有智慧,他有究竟圓滿的種性,這天上人間的富貴還少得了他嗎?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佛住在哪裡?法身菩薩住在實報莊嚴土,天上人間的富貴能跟他比嗎?不但天上人間的富貴不能跟佛比,甚至都不能跟阿羅漢比!阿羅漢不在六道,在四聖法界,是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出了六道才知道佛家的富貴六道裡頭沒有。佛有沒有捨棄眾生?沒有,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個一人是沒有條件的,一個蚊蟲、一個螞蟻都不會捨棄,為什麼?它有苦、它有難,佛總是時時刻刻在觀察,它什麼時候能夠接受,什麼時候就幫助它、就教導它。佛確確實實把「君親師」這三個字做得圓圓滿滿,君是領導你,領導你到哪裡?從六道裡頭把你引導到佛國土。親是親愛,大慈大悲,比父母對兒女那個愛還要真、還要切。師是好老師,好好教導你,教你破迷開悟。你看,這還得了!所以誠信、慈悲、智慧、種性統統具足。

  第一句「見佛世尊,是初總相」,「發菩提下」,最後一句是總結,「結前生後」,生起底下一段的文,那就是正明緣境發心。「中間十句別顯不同」,中間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十句。我們先看「見佛世尊」,這是總,下面十句都是見佛世尊。第一句『形貌端嚴』,這是見佛世尊形貌端嚴。第二句應該怎麼念法?見佛世尊色相圓滿,第三句是見佛世尊人所樂見,見佛世尊難可值遇,我這麼一念,諸位就明白了。你看看他見佛的時候他的心態,這是他的自分,他有這麼好的心態,他證得了十住。「形貌端嚴」,端正莊嚴。這解釋裡面第一句是「形貌容儀」,儀是儀錶,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人講相好,你看相面的、看相的人懂得,說貴相,富貴之相。這命相家所講的貴相,佛是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少。人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人間,形貌跟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但是端正莊嚴,這是人家的修德。端正莊嚴的標準是什麼?是戒律。這些戒律、這些善行,他統統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因、有緣、有果,這不能在此地細講,這細講講一個星期講不完。參考的典籍非常之多,諸位要想多了解,我介紹你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每一種相好的業因都說出來。譬如佛講的「不妄語」,生生世世不妄語,不妄語的相是什麼?廣長舌相。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我們凡人如果這個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語,舌頭能夠舔到鼻尖;舔不到,換句話說,你妄語很多,你說話不老實。所以佛跟人證明我一句妄語都沒有,人家舌頭一伸出來臉就蓋住了,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形貌莊嚴,這個莊嚴能令一切眾生見到生歡喜心,生仰慕的心,就有很多人看到佛的相好跟佛出家。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阿難尊者為什麼發心出家,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阿難是見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心裡想,這不是父母生的,這一定是修成的,看到佛這樣的相好,他也想得到,所以跟佛出家了。你看,引導人出家。大乘教里有這麼一個說法,菩薩在沒有成佛之前,先要用一段時間專門修福報。修福報,因為相是福報,這個相好能攝受人心。我們中國文人常講秀色可餐。看到美女,連飯都不想吃,吃飯都忘掉了,秀色可餐。佛的相好比那個還要美、還要莊嚴,你看到的時候捨不得離開。這我們就曉得,這是佛攝受眾生的一個手段,相好能吸引人,頭一個叫你一看,你一生都忘記不了,有這種攝受能力。

  第二個是『色相圓滿』。「顯色大相」,這個色相圓滿才是三十二相,一個都不缺。世間人所謂是好相,佛統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底下一個是『人所樂見』,應該是這一句是八十隨形好,色相圓滿是三十二相,人所樂見是「具隨好」,註解上,具是具足,隨就是八十隨形好,所以人看了之後生歡喜心。大師給我們說這三句,「上三觀外相也」,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外表,你就知道這個人的德行。這命相里常講「相隨心轉」、「相由心生」,這個話是真的,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信息,現代的科學家證實佛經上這兩句話,他說人心的善惡與相貌、與體質有關係。心好的人,相貌好,身體健康;心地不善的人,常常有邪惡的念頭,這個人相貌不好,身體也不健康。科學家用二十多年的觀察,提出了數據,證實這個事情是真有。而相貌跟身體最好的是開悟的人,他用數據從一排到一千,他說開悟的人的頻率都在七百以上,而發怒、憤恨、惡念,那個頻率大概都在二十、三十。這一份資料我們想可以多印一些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科學家證明了佛法講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證明這兩句。證明相由心生,也證明境隨心轉,這句話他雖然沒有說到,既然知道相是由念頭轉的,外面境界當然也隨我們念頭轉,這是佛法裡頭說得非常的清楚。

  第四句講『難可值遇』。清涼大師說「時乃一出,出便利益,故為難遇,此通內外」。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的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下面一尊佛是彌勒,現在是菩薩,他將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什麼時候?《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下來。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當中沒有佛,沒有佛出現,你說跟佛遇到這多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影響,佛法叫法運,法運大家不好懂,就是他的影響,他能影響我們這個世間多長?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釋迦牟尼佛影響就沒有了。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是佛對這個世界眾生的影響。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佛,沒有這個福分跟佛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影響範圍之內,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我們中國人記載是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我們還算不錯,一萬二千年影響的時間我們居然在第三千年,在末法的頭一個一千年,這個機緣就非常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真實教誨依舊還在我們漢傳經典當中。我們得到這份典籍,就如同見到釋迦牟尼佛他替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誦讀經典就是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你要能信、能解、能依教修行,你就得利益。得什麼樣的利益?佛說了,縱然是一萬二千年之後,這一萬二千年最後的一百年,最後一百年佛的經典都沒有了,只剩下一部經,這部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最後滅。《無量壽經》在那個時候,要有人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圓滿成就,你說多難得。到一萬二千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剩下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相信這句佛號也會傳個二、三百年。遇到這句佛號肯認真受持,求願往生的人都能如願,你就想這個法門是多麼殊勝。所以佛告訴我們,在《大集經》上講,「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現在是在末法,這自己要清楚,末法時期選擇凈土,那就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我對佛有信心,我對法門有信心,我對這個世世代代的承傳有信心。凈土宗的祖師跟其他宗派不一樣,其他宗派是祖師一個傳一個的,像禪宗,達摩傳給慧可,慧可傳給僧璨,世世代代這樣傳下來的。凈土宗沒有,凈土宗是民選的,是大眾公認的,自己在世不知道,自己往生之後,底下一代佛門這些大德,大家公認某個法師一生他自己的修行,以及對於凈宗弘揚有特殊貢獻的,尊他為祖師。所以凈宗祖師到現在只有十三代,其他宗派裡面都差不多有六、七十代了,我們凈宗只有十三代,這個時代沒有那就沒有了。在近代大家推崇印光法師,他的修持,他一生致力於凈土的弘揚,他老人家往生了,大家尊他為第十三代的祖師,是這樣選的,他不是哪一個傳的。有真實的修行,有真實的貢獻,這才能成為凈土宗的祖師。

  凈土宗對這個「祖師」在不在意?不在意,他根本也不知道。如果連這個還在意、還放不下,他決定走不了,他不能往生,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釋迦牟尼佛要是佛的名利放不下的話,他早就變成凡夫了,跟我們六道凡夫一樣,他怎麼能成佛?這一點諸位要知道。我們講入門不是講凈宗,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你要想入門,我這麼多年來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經教,我常講,講了十多年,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十六個字,四四一十六,這十六個字放下了,真放下了。你在哪裡?你到佛的門口,記住,沒進去。我如果說你能夠入佛門,那是我欺騙你,我不能欺騙你,你在門口,你再努力進一步,你就入佛門。放下這十六個字是什麼地位?用小乘的話來說,叫初果向,你的方向、目標沒錯,是初果,你沒有證得初果,你向初果這條路上走,沒走錯。怎樣才能證初果?那必須要經上的標準,經上標準是你能放下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放下邊見,邊見是什麼?對立。對立的念頭沒有了,跟一切人不對立了,跟一切事不對立了,跟一切萬物不對立了,對立的念頭沒有了,你的心平靜了。再放下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那是嚴重的執著。成見就是我以為怎樣怎樣,總是自己對,別人錯,這個念頭要放下。在佛法裡面看一切世間法沒有對錯,為什麼?它沒有標準。維持世間社會秩序,聖人假設一個標準,大家遵守,社會有秩序,不會動亂,在佛法裡頭沒有標準的。所以沒有對立就不會產生矛盾,不會產生衝突;沒有成見,不會有紛爭;再把所有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錯誤的看法叫邪見,統統放下,你才能證初果。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我們《華嚴經》講的初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面的初信,這是真入門,這是真正佛弟子。你上了佛教小學一年級,你正式是佛學校裡面的學生,才小學一年級。

  這個事實我們要很清楚,我們真正清楚明白了,自己才會謙虛,那個傲慢心自然放下,為什麼?因為門還沒有入,是不是已經到門口還不知道。我講的十六個字真正放下,你才到門口,沒入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努力修行,這十六個字放下,修什麼?修十善業道。修十善業道之前一定要學儒跟道,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為什麼?佛在「凈業三福」裡面明白的教導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一開頭,孝親尊師,人在這個世間這是兩個大恩人。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養育之恩,這個恩德太大了,老師啟導我們的智慧,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兩大恩人!我們怎樣孝敬?落實《弟子規》就做到了,這兩句你真做到了。功夫淺深,那以後是你的慈悲、是你的智慧,你的慈悲智慧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孝敬也提升,提升到佛果才是究竟圓滿。所以你要問佛家的教育是什麼?佛家教育是孝敬,孝親尊師,是這種教育。把這個孝敬擴大,你看《菩薩戒經》就講得很清楚,以孝順父母的心行孝順一切眾生,以尊敬老師的心行,老師是釋迦牟尼佛,尊敬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佛教。底下一句,「慈心不殺」,這一句是代表戒律,戒律里的根本戒,仁慈。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中國古大德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所以《感應篇》跟《弟子規》是戒律的基礎,是戒律的根本。我們今天學佛不像佛,無論在家、出家,跟古人比都相差太遠,什麼原因?我們把基礎疏忽了。我們沒有從《弟子規》、《感應篇》下手,所以怎麼用功、怎麼努力、怎麼學都不像,原因在此地。有這個基礎,這才能入佛門,「修十善業」。他沒有把十善業擺在第一句,沒有說修十善業道,慈心不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不是這個,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擺在第一句,這個次第不可以亂的。

  今天真的是把為什麼我們用這麼多的時間、用這麼多的辛苦來學佛,學得不像,總算把這個原因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就要真正懺悔,勇猛精進,惡補,把前面這一段補出來才行!不能說我們現在年歲老了,年歲大了,我們沒有時間再去學那個,不行;你沒有那個基礎,後面不能成就,所以基礎的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凈業三福」頭一條這四句都能夠做到、都能夠落實,那你就是經上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有標準的,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才是做人的自分,就是做人的標準,好人、善人的標準,你才能學佛,你才能夠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那是什麼?那就是我們進一步提升,向上提升,勝進。我們人的本分是第一條,第一條沒做好的話,你做人都沒做好,你怎麼能學佛,哪有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距小乘須陀洹、距離《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確實相當遙遠,我們總得要接近。即使是念佛,一句六字洪名決定得生凈土,他要具備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如果我們的心行都不善,古人有比喻,你的佛號念得怎麼樣?說是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你念到銅牆鐵壁一樣,都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限度要具足第一福,就是這三條,你是個善人。你看看阿彌陀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地方到那裡去的人都是上善,不是上善你怎麼去法。上善,不一定念過書,不一定認識字,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心好、心善、念頭好、行為善,那個人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懂!我們這一生才不會把自己耽誤了。所以,《感應篇》不長,一千三百多個字;《弟子規》更短,一千零八十個字;《十善業道經》我有一個節要本,不超過六百字,分量都很小,能把這些東西背熟,常常檢點自己,認真反省改過修善,念佛決定往生!人真正做到心善、念頭善、行為善,人所樂見,無論到什麼地方,你都會受人歡迎,沒有人不喜歡你的,這是你現前所得到的福報,你有困難沒有人不幫助你。又何況學佛之後,我們一心嚮往西方,對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全放下了,起心動念利樂有情,都是想著別人。

  現在這個世間人很苦,生活得很苦,尤其是老人,現在兒女不孝!兒女不孝,我們如何幫助老人、幫助小孩?要幫助小孩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很重要。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他會受社會污染。現在社會風氣不好,大家都知道,那像個大染缸,能夠在這個染缸裡頭不受污染,那是聖賢,他是佛菩薩再來,他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受染污的道理,這比什麼都可怕。從小能夠有好的教育,像中國古聖先賢辦學的那種理念,那種精神、方法,我們要多了解、要多學習,多介紹、多推廣,盡心儘力,這是救底下一代。老年人他臨命終時,如果心裡有怨恨、有不平,那不是好現象,佛經上告訴我們,那會墮三途。如果他走的時候,他很歡喜,他沒有恐懼,心裏面很平安,懷著感恩的心,這個好,這樣臨終決定不墮惡道。所以幫助一個老人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就是你幫助他從地獄裡頭提升到天堂,你說這功德多大。這個理念如何向安老院去介紹,辦那個事業那是大事業,那不是小事,幫助居住在這裡的老人個個能夠生到佛國,能夠生到天堂,這裡面護理的人員個個都是菩薩,個個受到好的聖賢教育,孝子賢孫,你讓這些老人感到安慰,忘掉他一生當中的怨恨,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消業障、積功累德,多少這種機緣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要能夠認識,要用智慧去觀察,認真努力去修,幫助別人是真正幫助自己。像這種機遇也像佛一樣難可值遇,遇到這個機會要抓住,不能讓它空過。能做得成功,好;做不成功,功德也圓滿,那就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不想做,機緣不成熟。機緣不成熟,你發的心是真心,功德是圓滿的。佛在《楞嚴經》上講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這個話講得好!你發的是真心,但是外緣有障礙,你沒辦法做得好,你功德已經圓滿。這發真心不是容易事情。我們知道佛真是億萬年才出一次,而且時間並不長,你說遇到是多麼可貴,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決定要掌握住。這個機會掌握住,不能讓它空過,這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遇到讓它空過,太可惜了,再到下一次才遇到,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不能用年算,佛法都用劫,不曉得到哪一劫去?你在六道輪迴裡面很長的時間你在受惡報。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會勇猛精進,抓住機會決定不放過,這一生當中要成就。

  第五句說『有大威力』,「十力無畏,降魔制外,此明內德」。如來有十種能力,佛法裡面講十種智力,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從智慧來的。底下一段經文會講到,所以我們就不在此地說了,留在下一段經文講。十力、四種無畏,大無畏!這種能力能降魔、能制外,外是外道。魔,要知道魔在哪裡?魔在自心,不在外頭。你看看佛在一切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魔有四種,第一種叫五陰魔,五陰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自己的。如果我們有能力降伏色受想行識,我們就證阿羅漢果。第二種,煩惱魔,煩惱無量無邊,煩、惱、怨、恨、傲慢、嫉妒,這都是魔,都不在外頭,是我本身,這個我們要曉得。所以降魔首先降伏自己的這些魔障,成就自己。第三個叫死魔,你看都屬於自己,生死。我們道業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是折磨。縱然修得不錯,來生再到人道,又到人間來了,至少你當中中斷二十年,然後接著再修行,當中中斷這麼久,很困難,不容易!中斷二十年,又回來了,又到人間來了,你是不是又遇到佛法?又遇到好老師?所以種種條件具足,你就曉得是很困難的事情。如果雖然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遇不到好老師,遇不到善友,這一生又空過了,修的福都享福報去了,享福報哪有不造罪業的!

  我們中國古人講「風水輪流轉」,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富貴人是不是永遠生生世世富貴?不是的。窮人是不是生生世世窮?也不是的。窮人來生就是富貴人,富貴人來生就是窮人,什麼道理?你看富貴人的享受、享福,享福裡面頭一個吃的,他要殺害多少眾生,這是造業;貧窮人想吃沒得吃。我年歲小的時候住在鄉下,在農村裡面,十歲離開農村,農村的生活我很了解,肉食一個月才吃到一次。殺一頭豬,賣豬肉,一個月只有一次,不是天天有。大概只有過年,過年大概有十幾天,天天可以買到肉,不是過年的時候,一個月就一次。想吃吃不到,不造業,少造業。富貴人在飲食上吃眾生肉的機會就太多,所以他到來生就貧賤。那個窮人一生過去了,造的業少,來生他就富裕起來,這是輪流轉,所以天道是非常公平的。人的果報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沒有關聯,這裡頭道理很深,一定要懂得。懂得之後,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不會怨天尤人,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你了解!

  第六句說『或見神足』,這個字念現,出現的現,不能說見,念現,現神通。看見佛現神通,佛有三明六通,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神變難思,即神足輪,此唯外用」。佛教化眾生,應機說法,有人相信神通的,他就現神通,那些凡夫俗子看到神通他相信了。佛為什麼不常常現神通?諸位要曉得,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佛要用神通來接引大眾,妖魔鬼怪也現神通,讓大家就不能辨別哪是正、哪是邪,就無法辨別,所以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什麼?佛用教學,佛用倫理、用道德,用教學。這些妖魔鬼怪沒有,他們做不到,神通他們有。佛的神通大,他們有小通,小通也能叫人相信,沒有一點小通,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去拜他,他能在那裡住一個小廟,香火那麼樣的盛,肯定有道理!

  實際上,所有這些神靈還是在人道裡面修的。佛門裡面,《高僧傳》裡頭安世高大師,這是漢朝時候人,他的傳記裡面就有很多神通的記載。他翻譯經典告一段落之後,就到江西鄱陽湖,那邊有個小湖叫宮亭湖,他知道那個小湖的龍王是他前世的同學,是個很好的修行人。他告訴我們,他這個同學明經好施,是個講經的法師,經講得很好,他有智慧又喜歡布施。布施就有福,講經就有慧,為什麼會墮到龍王(龍是畜生)?是因為他心裏面有一點點怨恨不平,為什麼?你看講經,明經好施的法師,那個時候出家人每天去托缽,托的那個飯都是他不太喜歡的飯,那個飯菜不好他心裡就很難過,就這麼一個原因墮到畜生道,你想想因果多可怕!做龍王,非常靈驗,因為他有智慧,他講經,所以這個神很靈,有求必應,他喜歡布施,福報很大。周圍一千里的地方都去拜它,它的福報、它的靈驗,前生修的。安世高知道它的壽命也快到了,這個龍王也很厲害,晚上託夢給這廟裡面的住持,說明天有他的一個同學要到這個地方來,你要好好接待他,你要聽他的話。安世高來度他的同學,讓他離開畜生身。所以來了,沒錯,這廟裡面住持已經知道了,這個神,龍王託夢給他,他知道了,所以對安世高非常禮遇。安世高也說明他為什麼到這個地方來,來度這個龍王。

  上供的時候,跟龍王上供,誦經、念咒,然後安世高請這個龍王現身給大家看看。它說它的身不好看,很不願意現身,安世高說你還是現身,懺悔你的業障。它就出來了,是一條大蛇,很大的一條大蛇。安世高給它念咒,給它祝福,蛇慢慢又回到那個佛龕裡面去了。到第二天,安世高就告訴寺廟的住持,他已經脫離畜生身,已經離開了。村莊裡面就看到一條蟒蛇死在那個地方,所以那個地方現在叫蛇村,這個地方還在,就叫蛇村。龍王把他所有的財產都捐出來,捐獻出來,請安世高給他修福。安世高把這些錢帶到現在的南昌,在南昌建了一個佛廟。所以江南有佛廟那是第一個,這一筆資金就是龍王捐獻出來的。他們那個時候坐船,從贛江到南昌,船走在江的當中,看到有一個人穿白衣服,年輕人,在船頭向安世高頂禮,拜了三拜就不見了。很多人看見,安世高告訴大家,那個穿白衣服的年輕人就是龍王,生忉利天了。安世高是大德,絕對不會妄語,傳記裡面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推想到,所有民間奉祀這些神都是過去生中積功累德,總是有一個念頭差錯了,所以才跑到神道去。神道也很辛苦,也造業,所以神道都希望往生極樂世界,都希望生天,不能往生的也希望生到天道。

  這是神足外用。安世高這種做法跟這個龍王的表現,實在講就度了很多人,大家看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學佛的人,看到這個學佛了;學佛的人,更加精進,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對自己真有好處,為什麼不幹!我們看清涼大師底下的開示,「於上六中,隨見一事,發生凈信,欣心上求,此若可修,我定當取」。上面六樁事情,隨便你見到一樁,你都能夠引發清凈的信心,能生歡喜心上求下化。這些人他能夠修成,我也應當學習,我也能成就,這是真的,為什麼不幹!

  底下一句,『或聞記別』。這是講「授記」,清涼大師說,記別裡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聞授記作佛,希預其數」,這是佛對菩薩。菩薩修行功德快要圓滿的時候,佛給他授記,告訴他,你功德圓滿之後在什麼地方作佛,佛的名號叫什麼,預先告訴你,這叫做授記作佛。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想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每一個念佛同修都授記了。現在在這個世間遇到這個法門,念佛往生凈土,將來在極樂世界修行功德圓滿的時候,在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皈依法名都用妙音,這個妙音是佛授記的名稱。妙音是什麼?妙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妙音,我們是憑這一句佛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將來這批人成佛之後,到十方世界去作佛,當然也是弘揚凈土法門,也是用這一句佛號普度眾生,所以都叫妙音如來。我是看到這個經文,佛授記我們是妙音如來,現在就是妙音居士,因果相應,妙音這個法名是從這來的。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聞記當事,希得此知,皆記心輪」。或者是佛告訴你,現前當來的一些事,這也是屬於授記,你能夠預先知道,勉勵自己奮發精進,這是聞授記。

  下面『或聽教誡』,這是第八,「聽教誡,知惡可斷,善可進修,即教誡輪」。「上」,以上,「皆信智為因」。聽佛的言教,佛不在世了,我們讀誦佛的經典就是聽教誡,聽法師、居士大德講經。現在講經的人愈來愈少,為什麼?真正學道的人,他不去追求物質生活,也不會去攀緣;有福報的,會有一些護法幫助你,維持你的物質生活,福報差一點的,生活就相當清苦。佛知道,所以佛在入滅之前告訴弟子,如果希望正法久住,後世弟子一定要做到兩樁事情,「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就是說一定要持戒,不怕吃苦,正法才能久住。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開始是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再苦也不會餓著,也不會凍著,就是最低的生活能維持,這是三寶加持。

  我在學佛這麼多年當中,早年承蒙章嘉大師教誨,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物質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都能夠堅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一生堅持。走的時候,不是在房間裡頭,在樹林裡面,這經典上都有記載。一生沒有道場,真正做到不攀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今天展開戒律,每一條戒律他都做到了,這是令人敬佩的地方。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不容易做到。樹下一宿,現在我們體力不行了,日中一食還可以做到。我日中一食曾經是五年,我都很想堅持下去。在台北講經,遇到韓館長,我沒地方去,住她家裡,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她給我提出條件,一定要我吃三餐,我說:為什麼?她說:一餐不行,一餐如果將來你身體壞了,有了毛病,我們擔當不起。所以我就把一餐又變成三餐,變成三餐,量還是一餐的量。從前我每天吃一餐,一餐三碗飯,改成三餐就是一餐一碗飯。所以還是一樣,分作三次吃就是了,一直到現在。所以我吃的量都很少,這是很不得已。

  一生沒建道場,一生也沒有信徒。人家有很多人說我信徒很多很多,錯了,那是什麼?二00三年之後,謝居士夫妻兩個搞電視,把我講經東西播出來,聽眾很多,這是真的,信徒沒有。信徒我都不認識,走到哪裡有很多人跟我點頭、跟我問好,他姓什麼名誰我不知道,他在電視上看到我的。所以這個諸位要曉得,聽眾很多,信徒沒有,我都講真話!我自己從年輕到老,我喜歡清凈,我怕麻煩。生活是愈簡單愈好,與道才相應。心一煩就亂了,亂了生煩惱,不生智慧;清凈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別的沒學會,這幾十年在大乘經教裡面真學到這個東西。所以要善待自己,守護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真誠心。對待人要慈悲,什麼都不需要計較,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計較的。《大般若經》我一遍看下來之後,我提了十二個字,這是我的心得報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說你要不要放下。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師我們頭一天見面他教我的,一生受用不盡!

  今天我們講「十住品」,依照經上所講的,我們大眾一起來學習,中國人喜歡簡單,愈簡單愈好,那我要告訴大家簡單的住法,住在哪裡?十住前面一開頭就跟我們講,住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的住處,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前面跟我們說的。我把這個三心依照《無量壽經》的提示,我說之為真誠,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是深心,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對自己要清凈平等覺,對別人要大慈大悲,都是從真誠心裡頭流出來的。這是凈宗阿彌陀佛教導我們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四十八願裡頭,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這兩願最重要!所以我給一些親近的朋友們講,我說《華嚴經》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住在一句話裡頭,住在哪裡?住在南無阿彌陀佛,都圓滿了,不可思議,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諸位不要忘記。你想想看,《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的節要,三種合起來不超過三千字,不多。每天早晚能夠念一遍,那是什麼?補習我們的戒律之不足,也就是說,幫助我們做到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一句佛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妙中之妙,日常生活一絲毫不妨礙,隨緣妙用!世間一切事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那都是煩惱,心裏面有煩惱就不好,統統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上面所講的都是信、都是智。

  第九句,『或見眾生受諸劇苦』,這是「見受苦起悲,未必聞教,以種性內具法爾慈恕,即悲因也。」這句話很有道理。確實,我們看到兒童,早年在美國,韓館長有個孫子,才五、六歲,館長有一天告訴我,她說這個小孩有慈悲心,看電視或者看到這些圖畫,有一些殺害眾生很殘忍的畫面,他看到會流眼淚。館長問我:這什麼緣故,你看那小孩,他看到這個畫面他擦眼淚。這是佛家講的,這是有善根,這個小孩好好教他,前途無量。從小你就看到他,沒有人教他,對於小動物不忍心殺害,很喜歡小動物。在此地講的見眾生受苦,慈悲心是油然而生。未必聞教,沒人教他,這是什麼?種性內具法爾慈恕,這是慈悲心的因,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可是,如果像這樣的兒童很多,要不好好的教他,他慢慢就被這個社會薰染,把這個善因慢慢也就泯滅了,那個很可惜!不過,如果他遇到佛法,遇到善法,他是很容易回頭。這就是什麼?他種性內具,阿賴耶識裡面善行的種子很多,佛法裡面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是有緣人。

  末後一句,『或聞如來廣大佛法』,這是第十句,「聞廣大法,謂佛功德,義兼法滅,或傳或護」,因通悲智;這底下還有一句,「因通悲智種性之因」,這才是一句,「義通前十」。聞佛的功德,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的不是為自己,他沒有自己,他跟一切眾生是什麼緣分?眾生有感,他來應,他是來應現的,來示現的,完全是為別人,一切的示現都是為眾生。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現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了之後,心裏面覺悟了,這才是人生真實的價值,真實的意義,做人應該像釋迦牟尼佛。他的示現,他能做到,他所示現是人做不到的他絕不示現,他所示現的是人道的人都能夠做到。也就是說,他能做到的,我們沒有一樣做不到,為什麼不幹?不能幹、不肯干,迷在物慾裡頭,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聞利養,迷在五欲六塵,所以你做不到。佛這個教誡就很重要了,佛的教誨不能中斷,中斷馬上就迷了。不中斷,天天學,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此,從二十六歲接觸,五十八年不中斷,我天天讀經,我讀得很認真。天天跟大家講解,為什麼講解?為自己。講給別人聽,實際就是講給自己聽。我常說我講經的時候,別人能得到三分,我自己得到七分,自己得的多!自己一堂課沒缺,所以有這一點成就。決定不能缺課,天天干,天天學,認真的學,樂在其中。經典上所說的,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一點都不假。樂在哪裡?樂在天天有悟處,年年不一樣,月月不相同,他怎麼不快樂!像這些,諸位要是常聽我講經,你能夠發現出來,我講的東西年年不一樣,月月不相同,時時有新的領悟。我一絲毫不隱瞞,我天天都是和盤托出,全部拿出來奉獻跟大家分享。

  大師後面這句話很重要,「聞廣大法,義兼法滅」,佛有法運,到最後佛法在這個世間會消滅。我們如果聽到這個話,我們或者是傳法,或者是護法,要護持釋迦如來的正法,希望它常住世間。怎樣常住?真正依教修行就常住了,真正依教弘揚就常住了。所以傳法的人很重要,護法的人更重要。如果沒有人護法,雖有傳法的人,傳法的人往往沒有福報,他有智慧,他沒有福報。護法的人有福報,如果再有智慧來護持,佛法就興旺起來,那個功德太大了!在中國有個最明顯的例子,從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傳法的,他要遇不到印宗法師,他出不了頭來,沒人護持他。難得在廣州遇到印宗,印宗真了不起!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那時候他是居士身分,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完頭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印宗是六祖的法子,你看他們是這樣的關係。而印宗那個時候在華南這一代是非常有名的法師,德行、道行都是大家所尊重的,他這麼一皈依,所有的信徒對能大師沒有一個不尊敬景仰的,所以水漲船高,一下就捧起來了。六祖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沒有這個護法,哪來的六祖!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佛法能不能住世,關鍵在護法,弘傳的人得不到護法,他自己成就,沒有辦法利益廣大的眾生。我這一生要是遇不到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我今天也不會講經,也不可能在此地。所以護持功德無量無邊,護持的恩德永遠報不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三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五段「說分」,第一段「初發心住」。發心住第一段的經文我們學到第九句,「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我們今天看下面第十句:

  【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末後這一句,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為我們特別說出,這一句是包括釋迦牟尼佛全部的法運。說「謂佛功德,義兼法滅,或傳或護」,傳法的人、護法的人,「因通悲智種性之因」,看到這個現象,有悲智種性自然生心發願,就是下面這兩句,『發菩提心,求一切智』。無論是護法、是弘法,首先要知道機緣,佛法講的契機、契理。所以眾生的根機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一切眾生他需要什麼,在這個時代就特別在經教裡面講這個法門。現前這個時代,祖師大德已經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印光大師在七十年前就說過,這個社會倫理道德大家已經不重視,行善的人少了,作惡的人逐漸逐漸多了,正法沒有人相信,一般人相信科學,倫理道德也沒有辦法維繫社會秩序,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這就是把當前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做出來給我們看。很可惜,祖師盡了一生的心血、一生的精力,全心全力投注在因果教育,我們可以從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當中看出來。這個出家人持戒念佛,有人傳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這個事情我們不必在意,但是看到老法師一生的形象,確實很像大勢至,戒律清凈,一生守住本分,老實念佛。閉關的時間很長,早年在普陀山閉關二、三十年,晚年在蘇州靈岩山寺,蘇州的關房我去拜訪過,這是末法時期出家修行一個好榜樣,他老人家真的是慈悲,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四眾同修對他的供養,單單指財物、錢財,他老人家一分錢都沒用,全部用來印經布施,數量大概也相當可觀,所以他在蘇州報國寺裡面就建一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自己有印刷廠,那個時候是鉛字排版,印出來的書可以說是近代的善本。善本的標準,它印刷的字清楚,紙張好,裝訂好,讓人看到能生歡喜心,最重要的,這裡面很少錯字,就是校對非常精確,這就是好版本。除了印經論,一切對社會上勸善的這些書也印了不少,所以有道家的、有儒家的,他統統都印。而印的數量最多的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算是儒家的,《感應篇彙編》是道家的,《安士全書》,周安士先生,也是居士,他是學佛的,但是對於儒與道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自己編的這部書裡面一共有四種,第一種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他註解的方式與《感應篇彙編》相同,分量也很多,完全是講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第二部分「萬善先資」,是勸人戒殺放生,第三部分「慾海回狂」,勸人戒除邪淫,末後的一段是「西歸直指」,是勸人念佛求生凈土。這部書印光大師非常讚歎,他說在近代一百年來,這些出版善書的,這一本書算是第一。這三本書不是佛教經典,印祖居然在那個時代流通將近三百萬冊,這是令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的,他是我們佛門一代祖師,但是對佛經的流通沒有這麼大的數量。

  我在年輕時候看到這種情形很疑惑,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做?可是看到今天的社會,完全明白了,他這個做法真正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的就像周安士居士所說的,他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現在整個世界是大亂,怎樣挽救?周安士居士的意思就是要提倡因果教育,人人真懂得因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他就會收斂。比佛教教育有效,佛教是勸人行善,比儒的教育有效,儒也是勸人修善,人家不相信,如果要知道造惡會有惡報,他就害怕,不敢做了。所以在今天我們對於現前的社會是極力在提倡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宗教教育。如果這個世界上個個不同的宗教,我們大家一起來提倡,我相信對於社會的安定和平一定有很大的貢獻,所以因果教育這才重視。

  護法、護佛怎麼護法?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他是十九歲離開家庭外出參學,十二年,到三十歲他開悟了,開悟之後全心全力從事於教學。我們要是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是個什麼人?用中國人的話來說,他是職業教師,一生教學,沒有一天空過,而且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的,跟孔子的方式差不多,有教無類,這個心量多廣大。不問你是哪一國的人,也不問你是什麼種族、什麼樣的文化,只要你肯來學,他就認真教你。我們在經書裡面看到,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常隨眾,短期來求學的,來來去去的,那個人可就多了。所以經典裡面我們看到,有些法會聽眾一萬多人,可見得世尊當年在世教學的規模很大。他老人家七十九歲圓寂,教了四十九年,在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哪一個不是講經教學,個個都是,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說,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所以我們要重新認識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學校、沒有建道場,他教學的場所多半都是在野外、樹林裡面,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吃飯是每天出去托缽。我們看到是很辛苦,但是我們學佛之後能體會到佛的生活是非常快樂,心地清凈,沒有牽掛,沒有憂慮,身心清凈,一心向道。道是什麼?道是學問。

  所以我們今天看佛的經典,內容是什麼?大分,我們把它分為五類,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是因果,第四是哲學,第五是科學。每一個科目都講到究竟圓滿,都講到登峰造極,太難得了。可是今天我們佛門,無論在家出家,沒有高人,沒有人能把佛經講得透徹,讓人生歡喜心,讓聽眾聽了之後欲罷不能,沒有這種老師。再加上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很嚴重的誤會,認為是宗教,認為是迷信,所以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我自己就是明顯的例子,我在年輕時不願意接觸佛教,迷信。我總算是非常的幸運,年輕時候喜歡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習,方老師是當時當代的哲學家,他老人家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佛經哲學。我那時候非常訝異,佛教是迷信、是宗教,而且是多神教,多神教的意思就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低級宗教什麼都拜,它怎麼會有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他給我介紹是這麼說的,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這樣介紹給我,他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後頭又說了一句,「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這樣被他攝受過來,引導我認識佛法。他還鄭重的說了一句話,他說佛教哲學不在寺院,在經典裡面。這個指示很好,我就不會迷失方向。從此之後我就逛寺廟,逛寺廟目的何在?看看這個寺廟有沒有藏經,有沒有經書。因為在那個時候佛教的經書非常缺乏,市面書店裡買不到,所以只有到寺廟裡面去借來看,借經書,重要的經論自己就用筆記來抄寫,我是這樣入門的。以後我出家我再去看他,他看到我,你真幹了,我說是,是真幹了。老師指我這個方向正確,我非常感激。為什麼真干?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多中聽、多麼吸引人,所以我決定學。這一生確實我是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一生感謝老師、懷念老師。所以護佛就是教學。

  中國人講孝道,什麼叫孝?能繼承祖宗家業的這是孝子。我們發心繼承釋迦牟尼佛的教學,讓這個教學不至於中斷,世世代代祖祖相傳,不能說傳到我這裡就斷了,我接收過來,那我還得找人傳到底下一代。不過這個傳人不好找,可遇不可求,為什麼?他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佛講的,兩個條件,第一個是持戒,以戒為師,第二個是吃苦,能持戒、能吃苦,這第一個條件他具足了。真有這個條件,我相信其他的那些緣分佛菩薩會加持,會讓你遇到。其他的條件,你要遇到正法,你要能遇到真正的佛法,要遇到好老師,要遇到同學,那你才能有成就。所以真具備持戒、吃苦,佛菩薩會加持你。所以我也在那個時候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導我,要我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這個指示非常鮮明。護法,法是經典,在台灣做得相當不錯,我們《大藏經》的流通接近一萬套,這是護法。第三護僧,護僧是要培養弘護人才,培養接班人。弘法的人才、護法的人才,正法才能久住在這個世間,這講或傳或護。

  現前這個時代我們曉得,一定要把因果教育擺在第一,深信因果。特別是最近的因果報應的這些例子、這些案例,為什麼?大家親眼看見、親耳所聞,電視報導了,報紙雜誌上報導了,你看到不能不信。第二個,現在的科學也非常難得,科學也把這樁事情證明了,證明什麼?證明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讓我們的信心自自然然就能夠生起來。如果看到佛法要消滅了,那我們弘護的心就更迫切。我們既然依佛為師,依法為師,依三寶為師,在這個階段當中應當全心全力來報恩。護持,怎麼護持法?一定從自己本身做起。我首先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好,你現前就能得到殊勝的利益,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到了,身心健康,煩惱輕、智慧長,你的事業就很順利,你對社會大眾、對國家、對整個世界都做出正面的貢獻,這是佛家講的無量功德。所以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

  我們現在看清涼大師《疏》裡面末後這一句,「此之十緣,與賢首品所引瑜伽四緣,但開合之異耳」。這個十緣,下面講,「謂前六」,就是第一句到第六句,第六句是或見神足,這六句是「見佛緣」,「次二」,就是第七、第八,這是「聞法緣」,第九是「見生受苦緣」,看到眾生受苦,這都是初發菩提心。最後「即見法滅」,你看到佛法,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承傳,快要斷絕了,你能不起來嗎?你能不發心嗎?末後「結前生後者,唯證菩提,方成前事」,這是結前,「求一切智」,這是生後,「緣難得法而發心」。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天真的很幸運,人身難得,我們得到了,佛法難聞,我們也聞到了,這個機緣是真不容易。聞了的時候,外緣沒有問題,現在要內緣,內緣什麼?得善根福德。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不缺乏,具足,問題在善根。什麼是善根?善根就是你接觸之後、聽到之後能信能解,對這個法門不懷疑,讀誦經教,聽聞講解能聽得懂,這是屬於善根。福德是什麼?福德是真干,那就有福。聽了之後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有福,這個人真正就是佛子,肩負起續佛慧命、正法久住的重擔,他擔負起來了。人要發這種願,而且以行動去兌現,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一定的道理。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正明緣境發心」,我們把經文念一遍,這裡頭也有十句:

  【此菩薩。】

  『此菩薩』就是初發心的菩薩。

  【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

  這一句是講前面的,前面這是十種心,十心,他發了心。

  【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這十句就是前面講的求一切智,你看「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疏》,「第二,正明緣境發心,前言求一切智,十種智力即一切智」,這是講得很清楚了。這經文雖然不長,有「標」、有「徵」、有「列名」、有「結數」。『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這是標,『何者為十』,這是徵,下面『所謂是處非處智』以下這十句,是列名,末後一句『是為十』,這是結數。「義見初品,大同初地,為得十力故等」,這是這個十種。在大乘經教裡面常常會遇到,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講過,前面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我想不只講過一次,現在講到這個地方,過去縱然聽過的,可能都忘掉,我們今天就再複習一遍,初學的同學能夠在此地知道如來十種智慧,也叫十力。

  說如來十種智力,一定要曉得,如來是講性,佛經裡面常常稱佛,佛是從形相上說的,如果說如來,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你看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句「禮敬諸佛」,第二句「稱讚如來」,他用的就不一樣。諸佛是從形相上看,形相上看一切都要恭敬,沒有分別,一切恭敬。稱讚,稱讚就不是一切,就是如來,那就是他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應就讚歎,如來是講性德,與性德不相應不讚歎,恭敬,不讚歎,差別在此地。供養也是一樣的,恭敬供養,不讚歎,如果他是稱性的,那要讚歎的。這是佛經裡面用的這些文字,我們一定要懂得它所含的意思。這個就是說,說如來,我們自性人人都有,這十種智每個人都有。現在呢?現在是佛有,法身菩薩有,我們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是迷失了自性,也就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能力被障礙,煩惱障礙了。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十種智統統恢復,它並沒有真的丟掉,只是有障礙而已。

  我們看下面的文,「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這是總說。如來證得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叫實相之智,實是真實,相是現象。所有一切諸法的真相全都明了,一切現象的體性、現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這在宗教裡面一般是讚美上帝,稱上帝為全知全能,佛經上是讚歎自性,我們每個人的自性確實真的是全知全能,所以不要向外求,你只要把障礙放下,它就現前了。現在難,難就是我們的障礙放不下,所以它就不能現前。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有一句話非常重要,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十種智是智慧,他說一切眾生統統有,有如來的智慧。不但有智慧,還有德能,萬德萬能,還有相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但是身相好,你居住的環境也非常之好,找不到一點缺陷。諸佛的實報莊嚴土,統統都是心現識變,這個道理要是懂得,那人家問你為什麼去學佛?我要恢復自性的智慧德相,為這個。這個回答正確,一點迷信都沒有,哪一個不希望自己這一生能成就究竟圓滿?究竟圓滿里的第一德就是壽命,自性裡面的壽命是真的無量壽,不是假的。惠能大師得到了,他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沒有生滅,那就是無量壽。有生有滅,時間再長,終歸於滅。真正不生不滅,在印度人稱之為涅盤,所以印度所有的宗教都追求般涅盤。有沒有得到?有得到,但不是真的,相似的,就像什麼?像阿羅漢、像辟支佛所證得的涅盤,印度其他宗教修行好的人也能證得。可是大乘法身菩薩的般涅盤他們就不能證得,不但不能證得,他們還不知道,要不跟釋迦牟尼佛一起學習的話,他們都不曉得有這樁事情,以為小乘證得的般涅盤就是究竟的果位,這是很大的一個誤會。

  我們現在就照著經文裡面這十句,一句一句的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個,『是處非處智』,「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是沒有這個道理,這叫「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道家說得最多,儒家也講,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行善一定得樂報,造惡,說造惡也能夠得樂報,沒有這個道理。我們確實看到有一生行善的人,過著非常貧窮艱苦的生活,有人一生作惡,無惡不作,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擁有很大的財富,他在享福,這跟佛這一段講的不是有衝突了嗎?這個一定要曉得,佛家講因果是講三世因果。造惡他還享福,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他修的善修得多、修得大,這一生雖然造作惡業,當然已經抵消一部分,他還有餘福,他的余福享盡惡報就現前,是這麼個道理。這個人一生行善還受苦,那是過去生中造作的惡業太多,你今生一生行善,把你的惡業也抵消一部分,可是還有餘惡,可見得前世造的惡業重,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等到你的惡業報盡,福報就現前。所以佛家講三世因果,果報有時候在這一生就看到,這叫現報,現世果報就現前。第二種講生報,生報是來生,不是這一生,來生。還有更遠一點的,如果我們造的惡業很多、很重,來生還輪不到,來生還要受苦,這個福報到哪裡?到後世,第三生之後,只要你累劫的這個惡業消盡,你這個福報就現前。佛看得很清楚,一點都不會錯,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要懂。

  我自己這一生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很清楚,過去生中造的惡業肯定很重。我十四歲就離開家,初中念了一個學期就失學,要靠自己謀生照顧自己,沒成年,現在講的做童工,家境這麼困難,所以一生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而且還短命,命里沒有財、沒有地位,相命先生算的這是乞丐的命。所以以後學佛,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乞食,這乞丐,跟釋迦牟尼佛學了,甘心情願,沒有慾望,你知道命運。一生不求名聞利養,以後得到佛經之後曉得,求名利不如求智慧。所以這一生追求的是戒定慧,把世間的名聞利養捨棄掉,才是方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是什麼?心地清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是最高的享受。這個樂趣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只看到我的表面,好像是很快樂,天天都有笑容。他們所要的我全不要,他們不要的我都撿回來了。天天讀聖賢書,讀佛菩薩的教誨,逐漸逐漸對於佛所講的這些道理、宇宙人生漸漸了解。雖然沒有證悟,這是解悟,明白了,明白才能生起信心,才能死心塌地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這一生很幸運沒有白來,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很難得,現在善惡報應的事情居然科學家也證實了。這是一位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下來拿來給我看的,外國的科學家,叫大衛.霍金斯,是不是美國人我不知道,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發現人的身體是物質,物質就是能量,振動的頻率有高低不一樣。振動頻率低於兩百,他是用一到一千做為一個數據,低於兩百,這個狀態會削弱身體,而從兩百到一千,這個頻率就會使身體增強。霍金斯發現,「誠實、同情和理解,能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邪念會導致最低的頻率,當你想著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惡念、冷漠、痛悔、害怕與焦慮、渴求、發火、怨恨、傲慢,這些全部對你有害」,為什麼?這是低頻率,振動的頻率很低。但是,「信任在二百五十,是中性的,信任有益於你。溫和、樂觀、寬容、理智、理解、關愛、尊敬、高興、安詳、平靜、喜悅,這是在六百。開悟是在七百到一千」,一千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一千被稱為是神的意志或是精神。這是絕對力量的頻率,甚或更高」,後面這句話說得好,真有更高的。他說「傳說耶穌在村子裡出現,讓圍上來的人們,心裡除了耶穌,其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修行得道的人,我們現在講他的磁場不一樣,這是真的。我自己年輕的時候親身的感觸,章嘉大師的磁場跟別人不一樣,親近過他的人都知道,縱然一句話不說,你跟他坐在一個房間裡面,你會感到特別的安詳,內心產生喜悅,這就不相同。這是什麼?他的頻率我們感受到了。

  這個報告裡面說,他說「一個癌症病人如果比較樂觀,通常癌症都比較容易痊癒」。這是在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的,確實有這個現象,諸位也許看過「山西小院」,那些癌症的病患,醫生都放棄治療,但是他們一心放下對於疾病的這個念頭,不再想這些,專心讀經念佛,居然在很短的時間他的病就好了,再去檢查沒有了。社會一般大眾認為這是個奇蹟,現在我們讀了這篇文章,知道它有科學根據。他說「如果能夠在愈多的時刻保持樂觀、祥和、喜悅、感恩的心情,避免憤恨、不滿、妒嫉、不安、懷疑的情緒,久而久之,身體就愈來愈健康,免疫系統愈來愈強健,愈來愈不容易生病,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也會愈來愈發達,想法就愈來愈樂觀積極,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自身細胞不健康,而變得難以治療」。身體細胞的變化都在我們的念頭,我們念頭善,身體細胞都會變成很好,如果我們念頭邪惡,我們身體細胞就變成帶著病毒,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他引用諺語,所謂「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世上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愛、感恩和祥和的心,代替所有怨恨、不滿和憤怒的病態心理」。這是科學家給我們做出的報告。

  佛法裡面、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的善惡因果的報應,我們很歡喜,看到科學家搜集了這些證據,來給我們說明這個事情是真的。所以在《華嚴經》我們學了這麼久,常常看到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相隨心轉,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貌,我們身體健康狀態,我們居住的環境是境界,都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變。我們冷靜去觀察,過去的社會安定和平,人們生活在幸福美滿的環境裡面。現在人縱然有地位、有財富,他不快樂,富而不樂,貴也不樂,他有憂慮,他有煩惱,他不安。這什麼原因?過去社會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有因果教育,人民普遍都接受。我這個年齡,小時候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沒有學校,但是農村裡面的老人都懂得倫理道德,都會教下一代。我母親不認識字,她能教我,教我處處存好心、做好事,處處要忍讓,要學吃虧,這老人教的,教我們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確實一生都得受用。不像現在,現在這些沒人教了,學校所教的全是知識,像從前傳統教育,就是教你怎麼做人,教你怎麼處世,這種教育沒有了。所以社會的動亂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要拯救這個社會,化解衝突,恢復像從前那樣的安定和平,我們想了很久,除了恢復老祖宗的傳統教育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中國老祖宗的教育,在中國這塊大地決定不止五千年,我們講五千年是有文字的,文字沒有發明之前,我們的老祖宗知不知道倫理道德?肯定知道,世世代代相傳,等到文字發明之後這才記錄下來。我們在國外拜訪過印度教、婆羅門教,這佛經上都有記載的,他們這個教派,他們的長老告訴我,他們不重視歷史,在傳說當中他們這個教在這個世間有一萬多年,現在世界宗教承認它有八千五百年,也超過佛教五千年。歷史愈久、愈古老,證明什麼?證明它的東西是真的、是真理,禁得起考驗,它才能留下來。如果沒有價值,早就被歷史淘汰掉,它怎麼能傳到現在?就像中國的中醫一樣,中醫有五千年歷史。早年方老師曾經有一次問我,他說你相信五千年的中醫,還是相信三百年的西醫?這個話意義很深,沒有經過歷史考驗的話他還在摸索,不像中國東西它一成不變,那是很有道理的。絕對不是像現在一成不變的沒進步,常常把前面推翻又發現新的這叫進步,那進步到哪一天停止?中國的東西在千萬年之前它就中止,就中止摸索,就定型,這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是處,就是善有善報;非處,作善不會得惡報,作惡不會得善報,這叫非處。如來有這個智慧。

  我們再看第二句,『善惡業報智』,「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來善惡業報智力」。他怎麼知道的?最近半個世紀,歐美的大眾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輪迴,相信的人愈來愈多。這要感謝一批心理醫生,因為現在這個社會的形態,產生了許許多多嚴重的精神病,一般的醫生對他束手無策,無法治療,所以心理醫生現在愈來愈多。他們用一種催眠的方法,能幫助一個人進入深度催眠,這個催眠術在台灣也有,沒有美國那麼流行。讓你在深度催眠狀態之下你能夠回到過去世,再過去世,他要找到你現在疾病的原因,找到這個原因很容易這個病就消失、就好了,很有效果。從這個試驗,人真正知道現前的家親眷屬、朋友,知道什麼?過去生中都認識,以前是什麼關係,現在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多那些對立、矛盾,知道之後都化解了,不再執著,用這個方法可以知道。

  佛怎麼知道的?在中國,像看相算命,他是用一種推算的方法,用一種邏輯的方法,集合數據來推論的,往往也相當正確。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孔先生是學道的,這位道長給他算命,算得非常准。從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二十年當中,每一年流年絲毫不差。所以了凡先生就被命算定了,他什麼都不想,為什麼?想沒用,命里有的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想什麼方法你也得不到,所以他的念頭雜念全放下了。到遇到雲谷禪師,這三十五歲那一年,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才告訴他,命運是你過去生中造作善惡業的果報,自己造的,自己造當然自己可以改,他才曉得有個改造命運的方法。怎麼改法?斷惡修善。所以先問他,你有哪些過失,你好好的想想,說給我聽聽。他把他的毛病、習氣統統說出來。雲谷大師聽了之後就告訴他,這些都是你這一生當中,為什麼受這些苦難原因的所在,你能把這個統統改掉,你的命運就不相同。他聽懂了之後,回去真的天天懺悔,天天改過,天天自新。這個願一發,到第二年孔先生給他算的命就不對了,孔先生算他第二年參加考試是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就提升了,這是勇於改過自新,開創自己新的命運。佛菩薩、真正修行人他有定功,定中的境界是現量境界,不是推想的,他完全見到的。

  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婆羅門女,她母親過世了。母親一生不信因果,所以她很擔心,她母親會不會墮地獄?佛教她念佛。那個時候的佛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求佛力加持,她真念,念了一天一夜。難得,真誠心感動佛,佛雖然沒有現身,佛在空中說的話她聽到了。她在定中見到地獄,地獄相現前,地獄裡面一個鬼王看到她來,就來跟她打招呼,稱她菩薩,問她到這裡來有什麼事情,她找她的母親。母親什麼名字?告訴他,悅帝利。他一聽說,悅帝利罪女,聽說她有個孝順的女兒,替她做超度佛事,她已經在三天前生到忉利天。至誠就能感通,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她的一念孝心,她母親就得利益、就得好處。從經上的記載我們知道,她一天一夜她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到不了地獄,地獄鬼王不會稱你菩薩,念到一心不亂就是菩薩。理一心難,事一心可以,事一心就等於證果,像小乘的須陀洹、斯陀含就有這個能力到地獄裡面去參觀。這也證實《彌陀經》上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是正確的,這個不是假的,關鍵在我們能不能真的放下。真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就得一心,不但超越六道,還能超越十法界。也證實佛在大乘經裡面所說的,時間不是真的,《華嚴經》上講「念劫圓融」,佛常說「一切法唯心想生」。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的示現,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他的行誼,以及世世代代《高僧傳》裡面所記載的,《居士傳》、《善女人傳》裡面所記載的,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被記載下來的不多,我們相信還有更多的人沒有被記載下來,真實的成就。

  現在是亂世,我們無論居住在哪個地方,走遍全世界,身心不安,我們想想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學《華嚴》學到「十住品」,我們看到十住菩薩住什麼地方?住大菩提心,這個對了。大菩提心是什麼?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用這個心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是初住菩薩,這一點都不錯,真有住處。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心是安穩的,你不會受外面環境的擾亂,諺語所謂「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定下來,心定下來你才能見到更深一層的道理。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是講十法界,六道裡面是眾生,六道之外四聖法界也是眾生,六道裡面眾生稱為凡夫,四聖法界稱為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大乘經里不稱他們為聖人,大乘經裡面凡聖是以明心見性為界限,明心見性這是聖人,沒有明心見性就是凡夫。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見性,還差一點,他要是放下無明煩惱,他就超越十法界。見性,那就是我們現在所念的這一品經,他就是初住菩薩,從初住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向上提升。這些,這一切的一切,如來統統知道,過去無量劫你在六道裡面的狀況,遇到佛法你修行的狀況,你證果不斷向上提升,佛全都知道,這是善惡業報智力。

  第三,『諸根勝劣智』,「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所以學佛,那真的得很幸運,能夠生在佛同一個時代,能夠親近佛陀。為什麼?你親近他,他對你知道得透徹,他給你講經說法非常契機,你一聽就開悟、就證果。所以我們在許多經典裡面看到,佛經還沒講完,講一半就有不少人開悟證果。那什麼原因?就像一個大夫一樣,他知道你那個病的根源,所以他給你治療完全到位,絲毫錯誤沒有。佛不在世,麻煩就多了。我們親近的善知識,現在善知識沒有了,真正善知識在佛法的大乘教裡面是有修有證,這才是善知識。現在證果的人沒有了,眾生沒有福報,現在遇到一個真正依教修學的人就很難得,他天天在學,認真的學,把學到的東西都能夠落實,都能夠做到,這種修學的方法進步就很快。就是一面學一面來做實驗,從實驗當中證明所學,從學習當中提升實驗的境界,學跟習相輔相成。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遇到這樣的善知識就很難,實在遇不到怎麼辦?這是不能不考慮的,善知識可遇不可求,真正沒有這個機緣,佛菩薩的教誨經典留在這個世間,這不缺乏。我們生在末法,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在《大集經》上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嚴持戒律就能證果,小乘的四果四向。「像法時期」,戒律已經不行了,持戒不能夠證果,不能開悟,那什麼?要修定,「禪定成就」。像法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像法的開端,所以禪在中國一千年很興旺,應了佛的法運。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凈土成就」,這是佛給我們指點的,我們在這個時代全心全力去學凈土法門,真往生。

  我在四十年前,佛光山剛剛開山沒多久,山上只有一棟房子,就是東方佛教學院,有一百三、四十個學生,在家出家的,我在那裡教了十個月。有一天晚上我帶著有十幾個同學,月光非常好,我們坐在小池塘邊,那個時候還沒有做成放生池,以後小池塘就做成放生池。有一個工人,佛光山的長工,將軍鄉的居民,他走到我們這個堆子里來,跟我們講了個故事,是他們將軍鄉一個老太太,他們的鄰居,很熟悉,念佛三年站著往生。他告訴我,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老太太非常善良,她什麼都拜,神廟也去拜,三年前娶了個媳婦,媳婦學佛的,懂得佛法,就勸她老人家不要到處去拜,專拜阿彌陀佛。這個老婆婆太難得了,聽媳婦的話,就在家裡設了佛堂,不出去了,專念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三年,她成就了。她也不告訴家人,在我們想,告訴家人往生,恐怕家人要難過,要攔阻她,所以她不告訴。往生那一天晚上,晚飯的時候她告訴她的兒子、媳婦,家裡的小孩,叫他們先吃飯,不要等她,她去洗個澡。可是家人非常孝順,還是等她,等了很久她都沒出來,就進去看看,真的洗完澡了,叫,沒有應,找,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最後看到佛堂,她站在佛堂當中,穿著海青整整齊齊,面對著佛像,手裡拿著念珠,問她話不答應,仔細一看她走了,站著走的。告訴我們這一樁事情,念佛好!你們都要好好念佛。那一天他給我們講開示,我們非常受用。這一樁事情,好像在前些年,有一次我回台灣,在中山大學講演的時候我提到過,談到這個事情,當時還有幾個同學來告訴我,他說他們都知道這個事情,將軍鄉的。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應當學老太太,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動亂,做人太辛苦,不管你有錢沒有錢,有地位沒有地位,統統都很辛苦,念佛到極樂世界多好!所以她真干,真能去。你看這老太太去得多瀟洒,沒有生病,沒有病苦,說走就走。還洗了澡換了衣服,整整齊齊的走了,站著走的,多不容易,這是我們很好的榜樣,應當學。

  第四,『種種解差別智』,「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佛有這個能力,所以說法契機。這個地方的佛,我們要知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的菩薩,他的能力跟如來究竟果地上可以說沒有差別。清涼大師在《疏鈔》里一再說明,十住很像十地,這就是說明這些菩薩們,他們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些都是煩惱。佛在教學當中把無量無邊的煩惱分為三大類,第一個是見思煩惱,《華嚴經》上叫執著,第二個是塵沙煩惱,《華嚴》叫分別,第三個是無明煩惱,《華嚴經》講妄想。放下執著,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再執著了,真正落實普賢菩薩所講的「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就能做到。從什麼地方放起?我這麼多年來常常勸人,從對立放起,不再跟人對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從這裡下手,不跟一切事對立,不跟一切萬法對立,和睦了。真正做到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你的心就得自在,就清凈。為什麼不能控制?為什麼不能佔有?因為一切法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你得不到。

  在《菩薩處胎經》裡面,彌勒菩薩講得更清楚,所有現象的真相是什麼?就是剛才我們講科學家講的波動,波動的速度太快。我們以彌勒菩薩所講的,那個波動的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有沒有比那更快的?可能還有。在這個速度之下、波動之下的時候那是菩薩,法身菩薩,他見到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他看到了,這不是假的。現在我們科學家也發現了,宇宙之間沒有什麼別的東西,只有三樣東西,能量、物質、信息,這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就是能量,見相就是信息,境界相就是物質。但是佛經上比科學家講得詳細,科學家是剛剛發現,實際上狀況他還不能詳細說明,佛經上有說明。所以對於十法界所有眾生種種的慾望、愛好,這個樂是愛好,慾望、愛好、善惡不同,統統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佛教眾生就不會教錯了,不可能。好像大夫一樣,他對你的病狀完全了解,用藥決定不會用錯。我們對佛、對經教要有信心,佛菩薩才能夠把我們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毛病把它治掉,依教奉行,決定能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四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說分,發心住。

  我們學到第二段「正明緣境發心」。這一段經文說的是如來十種智力,就是上面講的「求一切智」,我們學到第四。今天從第五,『種種界差別智』,界是分的意思,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分,就是差別,一個是性的意思,這個地方統統講差別。譬如我們這個世間,六道裡頭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三有的依報。《大論》裡面說「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界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只要有分別執著,這個界分的現象就普遍的現前。我們知道這個事,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三界統苦,欲界裡面因為分別執著非常嚴重。所以在欲界裡面看到,欲界有六層天,六層天是大別,每一層天當中還有小的差別,那就不說,說大差別。好像我們學校讀書,我們講小學、中學、大學,這就好比三界,小學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那都不說,中學、大學亦復如是。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雖然生到這一界,這一界里是哪一層,哪個層次不一樣,總的來說,與我們的心行、造作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佛教世間人,世間人眼光短淺,他只執著這個世間眼前的事,給他講太高的,他不相信。中國人實在講是真的很幸運,許多人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這真不容易。佛在經上一再告訴我們,這是難信之法,為什麼你們信的人這麼多?我們從經教這麼多年學習,我們有一點體會,大概在過去,我們這些人多生多劫都經過佛法的薰陶,而且過去生當中可以講多半都是學過凈土,所以阿賴耶裡面有凈土的種子、有阿彌陀佛的種子,在這個世間就很容易遇到。阿賴耶有種子很容易遇到殊勝的緣分,於是引發阿賴耶的種子它又起現行。這一次起現行,希望我們認真的把它抓住,決定不能放鬆。佛教給我們放下一切執著,這個阿彌陀佛是一定要執著,因為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阿彌陀經》上說「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要保持,永遠不能捨去,這個非常有道理。其他的東西要放下,阿彌陀佛要抓得緊緊的。

  有同學告訴我,他說有人講臨命終時,連阿彌陀佛佛號也放棄你才能往生。這種話說得沒有根據。阿彌陀佛佛號要是放棄,要往生的話,那是明心見性,那不是普通人,在我們念佛人裡面(這個凈宗法門)是理一心不亂,叫實相念佛。這個境界高,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跟《華嚴經》十住菩薩一樣,這是十住以上的境界,不是十法界。我們目標不能訂那麼高,為什麼?決定做不到。蕅益大師我們不知道他的本分,本跡因緣我們不知道,他沒有暴露身分。他作的《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對這本書的讚歎,說是「即使是釋迦、彌陀再來,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現在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這樣的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可以這樣說,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來救度末法眾生的,才能禁得起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讚歎。這樁事情我們要重視。蕅益大師教給我們,他自己說:我只希望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也很滿足。這個話說給我們聽的,為什麼?如果講是凡聖同居土下三品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可以說我們現前大眾是各個都有分。這就是過去善導大師所說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如果你要說是這個上上品,三輩九品裡面上輩、中輩,那就真不容易。上輩是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中輩的方便有餘土,確實他把分別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容易!那是什麼人?是阿羅漢、是菩薩,不是凡夫。所以下三品是我們凡夫,凡夫境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比的殊勝,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彌陀的光明普照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誠心誠意念這句名號,就在彌陀光明遍照之中。我們得到阿彌陀佛光明注照,我們自己的光明融合在彌陀光明之中,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整個消融在裡頭。這種感受也是說不出,佛家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天天念佛號,為什麼這種感受收不到?你沒有融入無量光中。為什麼沒有能夠融入?因為你有煩惱,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是天天在念,愈念就愈接近,但是沒融入。放下就融入,我們常講不要放得很多,放一點點那個感受你就有了,你真正得到佛光加持,為什麼?煩惱少、智慧長,這就融入。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不把五欲六塵看淡、把五欲六塵放下,你就不能夠融入。五欲六塵放下,融入少分,剛剛接觸,你肯定有感受。所以我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我也常常比喻,這十六個字做到是沒入門,到達門口。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絕不想自己,想什麼?想如來正法久住,想一切眾生的苦難,求佛菩薩加持保佑每一個人身心健康,每一個家庭幸福圓滿,社會和諧,世界大同,你想這些。想正法久住在世間,教化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我們常常想這個,我們的心行跟佛菩薩慢慢就相應,自然就融入。佛法修學受用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就有了,這就是接觸到佛的氣分。所以這個不能不放下,這個不放下我們沒有法子感觸到,往生沒把握。

  自私自利不能有!錯了,真錯了;名聞利養,是假的;五欲六塵,那是煩惱,那是誘惑;貪瞋痴慢不能有,那是三毒。把這個東西放下,這是到佛的門口沒進去;進去,我常常講那是經典上的標準,不是我說的標準。我說的標準只能帶著大家到門口,進不去。進去那一定用佛的標準,那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要斷掉,你就證初果。在《華嚴經》上,你就證得十信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你是真的入門,你是真正佛的學生,入了佛的小學一年級。不要小看這小學一年級,小學一年級念佛的人往生,他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生到哪裡?他生到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他得的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有淺有深,你看須陀洹就得到,很淺,二果、三果、四果愈來愈深,四果就超越六道。再往上去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往生統統是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上品、中品、下品,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所以蕅益大師跟我們這樣說,非常值得我們安慰,我們只要把這十六個字放下,放得不徹底也沒有關係,你能夠放下一半的話,這個下下品往生應該是靠得住,應該沒有問題。我們對自己一定要有期望,自己也應該不斷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沒有別的,就是你放下得愈多,你提升的等級就愈向上。如果放下無始無明,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常講的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里不起心、不動念,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人往生的時候,生到極樂世界,像《華嚴經》里講的初住以上,他生實報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實報土裡面還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從哪裡來的?無始無明習氣。無始無明斷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可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這都是種種界。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是來學習的,是來提升自己的。就跟在學校念書一樣,念書為什麼?為升級,不能留級,更不能降級。六道裡面非常重視善惡業報,你行善生三善道,三善道也是三界,欲界裡面的小三界;你作惡有三惡道,三惡道也是界別。你知道、明白了,將來往哪裡去,你自己可以能做得了主。佛的智慧、德能太大,不但我們這個世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一切眾生,他們的心行、所感得的果報,他沒有一樣不知道。如實遍知,這句話說得好,怎麼知道的?這是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所以他能如實遍知。遍知,我們在《還源觀》裡面學到的,知道所有一切法都有三種周遍,大到虛空法界,小到一微塵,到一毛孔、一毛端,這是事實真相,「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見性的人,這個地方是初住位菩薩,見性的人這個能力就現前,《還源觀》講三種周遍,智慧、德能就現前。佛在《華嚴》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個意思,你沒有不知道的。

  下面第六句,『一切至處道智』,這一條講的是果報,「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沒有斷,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是行為,你將來到哪個地方去,至處就是你果報,佛知道。「涅盤無漏行所至處」,這是阿羅漢以上,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沒有見性,他如果放下起心動念他就見性,他一見性就到初住,就脫離十法界,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都現前。所以這個地方講四聖法界裡面,十法界里的佛,你看這四個層次,佛全知道,「如實遍知」。我們修學必須要記住,在六道裡頭,只要是無始無明沒破、見思煩惱沒斷,出不了欲界,欲界裡面的六道。色界天憑著禪定的功夫,在禪定當中,阿賴耶裡面雖然有煩惱的種子,因為他有定功,把種子伏住不起作用,這是定中境界。無色界的定功更深,他連這肉身都不要,肉身是色法、色相,欲是財色名食睡五欲,欲界六層天裡面都有,愈往上去愈淡薄,到第六層天就很淡薄。再往上去就是初禪,初禪這個慾望統統伏住,不起現行。初禪以上的天人,財色名食睡都沒有了,他不需要飲食,他也不要睡眠,他們活在禪定當中,禪悅為食。禪定當中的樂,我們欲界的人無法想像。

  我們只能在大乘經教裡面,佛給我們講的「法喜充滿」,我們也不知道那個法喜是什麼滋味。孔老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喜悅也相當於法喜,他是學習古聖先賢所引發的法喜,不容易!佛法裡面的法喜是把欲放下,五欲放下了,得到法喜,這個法喜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你還有煩惱,你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放下,統統放盡,法喜現前,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是我們大乘教裡面講的法身菩薩,他的智慧、德能、相好全現前出來,他沒有障礙,所以他對於有漏、無漏眾生所造的業報就清清楚楚。有漏,是說六道眾生由身口意所造的一些業。無漏,是講大乘法裡面,這個地方講一乘,一乘其實大乘、小乘都有,用一乘做代表,修戒定慧、道品種種,品是品類,我們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法門也包含在其中,「不漏落生死」,這個生死是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里兩種生死都有,一種是分段生死,後面我們會講到,另外一種是變易生死。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分段生死的現象,只有變易生死,所以明心見性,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就像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沒有生死。可是在佛的實報土裡面,這四十一個階級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不清楚。只有習氣斷盡的究竟佛他知道得太清楚,所以他能說得出。

  底下第七句,「諸禪解脫三昧智」,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定,正揀別不是邪。這個邪正的標準是什麼?是依自性為標準,與自性相應的這是正定,與自性相違背的那就是邪定。自性的標準是什麼?你一定要能夠想到,自性是清凈的,決定沒有染污。什麼東西是染污?煩惱習氣都是染污,執著是染污、分別是染污、妄想是染污。所以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與性德相應就是正。沒有見性的人我們要依靠見性的人,他來指導我們就不會犯過失。譬如沒有見性,我們凡夫沒有見性,見性的這些佛菩薩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指示好。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貪瞋痴是染污,自性裡面有戒定慧。自性清凈,哪來的戒定慧?這個話問得有道理,戒定慧是諸佛菩薩從自性清凈心裡頭起用,幫助眾生化解貪瞋痴所用的方法,它稱性。所以戒定慧的性是清凈,貪瞋痴的性是染污的,不但是染污的,它是假的不是真的;而戒定慧的性是清凈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凡夫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善知識是佛菩薩。今天佛菩薩不在世,其實也有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不認識不要緊,沒關係,決定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佛在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應化在世間的這些佛菩薩,他要是給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修行方法,如果跟釋迦牟尼佛不相應,那就未必是真的。因為佛在《楞嚴經》上講過,「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說得好!從前李老師給我講,魔說法一百句,九十九句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樣的,只有一句不一樣,那就不是佛來示現的;佛來示現的,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如果把四依法忘掉,你很容易上當、很容易被騙,自己跟著魔走,跟著魔造業,自己不知道,等到知道後悔太遲,來不及。所以末法時期,一定要遵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智去判斷。第二,要依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的可以說等於授記,那就是他老人家滅度之後,法運,我們今天講的影響,他的影響是一萬二千年。第一個一千年叫正法,佛說戒律成就;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禪定成就;第三個一千年叫末法,凈土成就,這經上說的,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我們遵守釋迦牟尼佛這個教誨,我們選擇凈土就沒錯。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不錯了。第三個,要遵守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在我們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他指導我們最高的原則叫凈業三福,這個都是一定要遵守的。凈業三福總結,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你看這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聲聞、菩薩,修行證果都是依這個原則。這個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重要!我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能學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小乘,這一條修好之後再進入第三大乘,大乘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勸進行者就是化他,像世尊當年在世一樣,講經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由此可知,三條十一句,前面十條是自利、成就自己,最後一條是自己成就之後要幫助別人。戒律里十善是根本戒,出家的有《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一定要做到。大乘裡面通戒,這菩薩戒里重要的一定要知道,《瑜伽菩薩戒本》里,第一條「不能自贊毀他」,自己讚歎自己,去毀謗別人。這個他是什麼?這個他是我們同行的,不同的宗派,甚至於一個宗派不同的道場。這裡頭說什麼?嫉妒障礙,這是不許可有。對國家、對社會。對國家,《梵網經》裡面佛教導我們「不作國賊」,賊是賊害,決定不能做有害於國家社會的事情,這個範圍包得很廣,佛弟子決定不做。第二是「不謗國主」,國主是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從中央到省、到縣市,再往下鄉鎮,甚至鄰長、里長,這都是屬於社會領導人,都算在國主裡面。他們有國家的法律約束他,他有過失,出家人不可以批評、不可以毀謗,為什麼?你要批評、毀謗,你的清凈心沒有了。

  我們在一起學習很多年,過去我都常常講,佛弟子一定要守本分,佛的本分事業是什麼?是講經教學。佛法是社會教育,它不是宗教,我們只要把這個教學工作做好,自行化他,所謂是身行言教。釋迦牟尼佛在世就這樣做法的,他一舉一動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你看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所以,看到他的行持那麼好,讓一般大眾接觸他沒有不尊敬的。他所行的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做出來給大家看;言教,他所教的統統是他做到的,他要沒有做到,他絕對不會說,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我們這個行業做好了,跟社會各個行業,我們也勸他,每一個行業都能做得很好,這許多行業能夠互助合作,這個社會多麼的美好!佛陀的教育,如果要把它分類,絕不亞於現代的大學,現在大學可以分為幾百個科系,佛法會分得比它更多。但是佛法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就是分的科系,可是它門門都跟自性相應,這很了不起。門門都能成無上道,無上道就是門門都能幫助你回歸自性,法門雖然無量無邊,它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我們生長在末法,我們就知道,我們無論學哪個法門,這是過去李老師告訴我,不管是哪一個宗派的經典,我們統統都要指歸凈土這就對了。我們一個方向是西方,一個目標是極樂世界,無論講什麼經、學什麼經,都要指歸西方極樂世界就對了,跟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一點都不違背。我過去講《金剛經》、講《法華經大意》,《法華》是天台宗的,《金剛經》是禪宗的,講永嘉大師的《禪宗集》、《證道歌》,我們全部都是指歸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是末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指示的決定不會錯!

  這條裡面講三昧智,「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我們還是用三昧這個名詞好,念佛成就,叫念佛三昧;依《法華經》修行,你所得的清凈心叫法華三昧;依《華嚴經》修行,稱華嚴三昧;依《楞嚴經》修行,叫楞嚴三昧。三昧就跟法門一樣了,法門有八萬四千,三昧也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三昧也有無量。就是你用這個方法,得到清凈心、得到禪定,清凈心就是禪定,所以佛於一切禪定自在無礙。禪定功夫有淺深不一樣,你說我們凈土宗裡面講大的,分為上中下三品,這講淺深。最深的上品理一心不亂,中品的事一心不亂,下品的功夫成片,所以說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亂,那個程度很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裡面又有上中下三品,這九品,九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三品,就二十七。再分愈分愈細,這個佛清楚!我們功夫到三輩裡頭哪一輩,這一輩裡面什麼個階層,佛都知道。所以有人佛來接引,見到佛;有人念佛多年見不到佛,你念的時間是很長,你功夫不高,這個道理要懂得。有人念佛的時間雖然不長,他功夫很深,當然與現前精進不懈有關係,另外與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係,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怎樣提升自己,有效的提升自己?就是真的把煩惱習氣放下,一心專念,那個力量非常大,能夠在短時間大幅度的向上提升。真能放得下!

  前天有個同學寫了個紙條給我,他要學瑩珂法師、要學鍋漏匠。鍋漏匠距離我們不遠,抗戰時期他在,算是我們近代的人。瑩珂法師是宋朝時候人,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七、八百年。能不能學?在理上講能學,在事上講怕你放不下,你只要有疑惑,念佛有疑惑、有夾雜、有間斷,你就不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那是念佛的方法,持名的秘訣。大勢至菩薩講了八個字,「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放下,眼不緣色,眼在色法裡頭放下,耳從聲裡面放下,我不看、我不聽。不是眼睛不看,你看的不放在心上,六根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放下,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古大德教給我們每天拜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的像是看阿彌陀佛,心裏面想阿彌陀佛是憶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是大勢至菩薩教的。所以六根從色聲香味觸法收回來,不要往外跑。看到喜歡看多看一眼,就往外跑,你的心就跑到外面去了,這個你要守住。凈念,凈是清凈,懷疑不清凈,夾雜不清凈,不懷疑、不夾雜,相續,這個念佛是聲聲不斷,一句接著一句。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念。

  古來念佛這些大德都給我們做見證,三轉法輪講作證轉,他們念了三年、五年,預知時至往生,這真的不是假的。放不下不行!真放下了,心平氣和,一心求生凈土,不要著急,不要急躁,急不來的。念佛天天還想著「阿彌陀佛為什麼還不來接我?」這是雜念,這打閑岔,這個說明什麼?你心不專,你還在打妄想,這叫夾雜。真正念到心清凈,就是我們講功夫成片,阿彌陀佛自然就來了。你在沒有成片的時候他不來,為什麼?來了之後就害你,怎麼害你?一下來了,「我見到阿彌陀佛,我功夫不錯,你們都不如我。」你看,你那個傲慢心不就都現前,煩惱習氣全現前,豈不是佛來示現一下,把你功夫全部破壞了!所以佛他不現前,他絕不破壞你的功夫。你要是見到,見如不見,見到之後若無其事,他就來了。你看我們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傳記裡面告訴我們,他一生見過三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從來沒有告訴一個人,人家得三昧,心清凈。到第四次見到,他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西方境界又現前,過去見過三次,跟人說他這次要走了。他如果不走的話,他絕對不會告訴人。人家有三昧、有定力,我們現在心浮氣躁,那怎麼可以?這是決定見不了佛,功夫不得力。要把心浮急躁統統要放下,這些都是自性清凈心裏面沒有的。

  我們再看第八,『宿命無礙智』,「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這種德能我們都想知道,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過去生,宿命是講過去生,過去一世、過去兩世,生生世世過去生中生死苦樂的狀況,對我們的修行肯定有幫助。可惜這種能力,我們都發生了障礙。這十種智力,我們自性裡頭圓滿具足,不是佛他一個人有,哪一個人見性,這個能力就恢復。所以我們在此地一定要能體會到,這是初住菩薩剛剛見性,不是很深的,剛剛見性,見性就得平等智,與一切諸佛都平等,諸佛有的他統統都有。但是裡頭也有淺深差別,這個淺深差別我們是決定看不到的。我們所看到的,幾乎他跟別人好像沒有差別,沒有差別當中有差別。現在人通過催眠,我們有一個同學他在廣州,有一個催眠師給他做了催眠工作,他回到過去四世,過去一世、兩世、三世、四世,說出來跟現在這些人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很好的關係,也有很不好的關係。他知道之後,就知道好的關係我們要保持,不好的關係我們要改善,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在這些學術報導裡面,這些催眠的報導,學術性的報導,確實有人能夠回去幾十世,上百世的還沒有聽說過。七、八十世,回到過去七、八十世,那是差不多四千年前的樣子,人還沒有房屋,住在洞穴裡面那個時代,他自己說出他住在洞裡頭。

  佛的能力大,乃至百千萬世這還短,還不長,後面講一劫,這個劫的時間可長了。佛在經上有很多說法,我們最普通的一個說法,講經時候常常提到的,小劫、中劫、大劫。一個小劫,佛說人的壽命最高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人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這到頂,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十歲是人壽命最短的,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增一減,這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佛在經上通常講劫是講大劫,一個大劫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所以我們今天所經歷的這些災難,是屬於小劫裡頭的,在整個宇宙裡面看是微不足道。劫難能不能化解?能。你先要曉得劫難從哪裡來的,是人心善惡所感召到的,人心都善,災難就沒有了。昨天我們引用一段科學家的說法,大家就知道,科學家證明人的思想言行如果是善,它振動的頻率就高。這個頻率高,對你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如果頻率是下降,降到兩百以下,你身體就會有病,就不健康。由此可知,身體是我們的依報,靈性是正報,古人所謂「此身雖滅,靈性長存」。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聽了很高興,為什麼?平常擔心怕死,現在知道靈性不死,生死是身體,他就看開了,對這個身的生死就不在乎。

  由此可知,人生在世唯一真正的價值,是怎樣提升自己靈性。像念書一樣,我要有好成績我要升級,來生一定比這一生好,比這一生殊勝。最好到西方世界去作佛,這是第一聰明人選擇這個目標。能不能去?肯定能去,說老實話比生天都容易,如果有生天這個條件取西方極樂世界,那是輕而易舉。為什麼?生天要上品十善;來生要不失人身,再到人間來享受人間的富貴,得修中品十善。所以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條真的就是講輪迴,過去、現在、未來,佛沒有不知道的,你看這就是千萬劫之前,你的生死,你在哪一個世界,你的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統統知道。這就是我們中國諺語所謂「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是真的。雲谷禪師告訴了凡先生,世間人大多數都受命運支配,為什麼?他不覺悟。只有學佛、修道能夠改造命運,這個例子太多,我們為什麼不改造命運?我是學了佛之後才明白,可是我這個學佛第一本看的書卻是《了凡四訓》。那個時候我很年輕,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將近七十歲,好像他大我三十九歲。他送一本《了凡四訓》給我,我看了非常感動,真的是一口氣看三十遍,用了兩個星期,兩個星期讀了三十遍,才知道懺悔。了凡先生那些過失,我自己一反省統統具足,他的好處我沒有,他的缺點我統統具足。他能夠改過自新,命運轉變,我也發心學他,但是他那時候有功過格,我不知道功過格是什麼,到處去打聽,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以後朱老告訴我,他的功過格完全是依《太上感應篇》,所以我就找《感應篇》來讀。《感應篇》就是善惡的標準,看看哪些是善我做到幾條,哪些是惡我犯了多少條,真干!命運真的就轉變了。我這個改變所得的效果超過了凡先生,最難的是壽命,了凡先生壽命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壽二十年,五十三、六十三、七十三,對,二十年,延壽二十年。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現在八十三,超過他很多;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也超過他。所以壽命真的可以改,這是一個很大的樂趣。

  再看下面第九句,『天眼無礙智』,「謂如來證知天眼清凈,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天眼無礙智,經上所說的只是舉幾個例子來講,我們世間俗話所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天眼是他看到的,這個能力我們也有,可是我們這個能力好像是失掉,其實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要不迷,能力就恢復。修行人,前面我們講三昧,三昧是清凈心,三昧是定,與自性相應的定叫正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須陀洹,這是小乘最低的果位,初果他放下的功夫跟《華嚴經》上(前面我們所讀的)初信位的菩薩是相等,也就是說對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掉,六種神通他有兩種現前,天眼、天耳;當然不能跟佛比,佛是皆悉無礙,他能遍知一切。小乘初果須陀洹他天眼剛剛發,有這個能力,他起作用的時候,他要作意他才能見到,他要是不作意的話,他見不到。譬如我們住在這一層大樓上,上面有,下面有人,他要是作意我想看看,他就看到,樓上的人在幹什麼,樓下的人在幹什麼,這是天眼。到菩薩的天眼不需要作意,完全能看到。佛是明心見性就是成佛,佛的能力太強,那是不可限量的。

  神通出現,經上告訴我們二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他又多了兩種,就是他有四種神通,有天眼、天耳又加上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世,大概講的是過去十世、二十世應該都沒有問題,他都很清楚。能力愈強知道的時間就愈長,知道自己過去世,也知道未來世,過去、未來;換句話說,時間的障礙突破。另外一個能力是他心通,別人心裏面想什麼他知道,他不想知道的時候,這個境界就不現;他要想知道的時候,他完全了解,你想什麼他都知道。到三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三果有神足通,空間的維次突破了,也就是在他那個境界里時間沒有了,過去、未來他都知道。空間沒有,再遠的距離,他也能知道得很清楚,他想到就到,不用飛行,自在,念頭一想的時候他就到,空間距離沒有了。到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只要把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這個東西清除得乾乾淨淨,六道就不見了。好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醒過來的世界就是四聖法界,出現四聖法界。四聖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一斷,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出現的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為什麼叫它做一真?這個世界裡面東西,好像是永恆的,好像沒有變化,像這個經上介紹的極樂世界一樣,沒有很大的變化。這是天眼無礙智。

  最後一句,第十句「知永斷習氣智力」,這不容易,我們曉得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超越六道,他還有見思煩惱習氣;如果他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他就不叫阿羅漢,他叫辟支佛,升級了;在辟支佛裡面斷塵沙煩惱,《華嚴經》上講分別。辟支佛把分別斷了,放下了,不再分別,他就升級,他升到菩薩;升到菩薩,他有習氣,有分別的習氣,菩薩有分別的習氣,沒有分別;菩薩把分別習氣斷掉,他就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習氣都斷掉,他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無始無明沒斷,起心動念。無始無明要是斷了,十法界就沒有,所以十法界也是假的,也是一場夢,他就生到佛的實報土,那個地位就是現在的初住菩薩,他就到這個境界,到初住。所以初住三種煩惱都沒有,他只有一種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沒法子斷,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古大德常說叫「無功用道」。你不能說我起個念頭「我要斷這個習氣」,你起念頭就壞了,你無始無明又現前。所以怎麼斷?任運,隨它去,隨著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沒有了,根本就不要理它。它礙不礙事?不礙事,就像虛空不礙諸相發揮,諸相發揮也不妨礙虛空。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我們把電視屏幕比喻作空,它確實什麼都沒有,但是屏幕裡面現的相是有,這個有妨不妨礙空?不妨礙,這個空也不妨礙有,彼此互相不妨礙。

  這就是說菩薩在這個階段上,他跟諸佛如來一樣,會接受到遍法界虛空界跟他有緣的眾生,這個緣就像前面所說的,百千萬劫、無量劫跟眾生結的緣,到這個時候統統見到,哪個地方有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是過去一生、二生、千生、萬生,不是,用無量劫來說。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會體會一樁事情,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你都看到,蚊蟲螞蟻、蜎飛蠕動,這不是人間的關係,十法界裡面的人跟我們的關係都看到。所以佛給我們講法界虛空界裡面,情與無情跟我們自己什麼關係?一體,一家人。你怎麼可以去傷害!佛在大乘戒經裡面所講,《菩薩戒經》所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話不是隨便說的,不是比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真有這個關係,無論你在哪一道,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統統都有這樣的關係。所以成佛之後普度眾生,還有許許多多沒覺悟的,還在那裡堅固的分別執著,菩薩觀察,緣成熟的先度,沒有成熟的幫他作得度的因緣。眾生的緣分也分為三種,根熟的,根熟的就是他這一生當中有這個緣分,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有這個緣分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如果遇到凈土,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那就是他能信、他能解、他真干,你一定要幫助他往生凈土。往生凈土那就是成佛,到極樂世界成佛是早晚的事情,決定成就。善根深厚的快,時間短;業障深重的比較緩慢一點,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根沒熟的眾生有善根,業障很重,這一生去不了的,幫助他消業障,幫助他提升,這很重要。第三種沒有善根,與佛沒有緣的,你要跟他種善根。佛教裡面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講念佛,聽到佛號、聽到菩薩的名號,別人在那裡念,大聲在念他聽到,聽到之後阿賴耶識就落下種子。這佛的種子永遠不會消失,來生後世如果又遇到緣分的時候,他的種子慢慢就加強。所以我們要多多的替眾生種善根。

  我們現在沒有智慧,看不出眾生的根性,他到底是上根、中根、下根,我們不知道,可是我們知道大乘教裡頭有這些狀況,了解之後,我們就知道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幫助別人。學佛的同學,我常常勸導大家手上戴一串念珠,為什麼?別人看到你這個念珠,他就想到這是佛教,你看那個佛的印象他就生起來,就加深。這是幫助眾生種佛的善根,這個功德很大,他將來來生後世遇到佛法能成就,這個因是你給他種的,這就有緣人,你將來成佛的時候他決定得度。為什麼?你會照顧他,你給他種的善根,廣結法緣!在現前這個時代,最適合社會大眾的,凈宗。我們知道的,凈宗裡面差別也很多。哪個法門對現在社會是最有受用,真正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印光大師的著作,很契機。護法,流通經論善書,印光大師所提倡的東西都是適合於現前社會迫切需要,這是我們一個好老師。我跟他沒見過面,我的老師是他的學生,李炳南老居士,老師把印祖介紹給我,要我向他學習。我當時說:印祖往生了。他說:《文鈔》在!現在我們看到《印光大師全集》,精裝這麼厚厚的有七本,依照這本書去修行決定得生凈土。五經一論是我們本宗主修的經典,有能力五種都學,沒有能力學一種。現在的《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好!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了,最後留下來的一本經書,就是夏老居士這一部《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留下來的註解,我也把這部書講過十遍,也有講記在流通,最適合於現代。

  所以我們現在是三寶具足,能不能成就,就在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希望大家認真努力學習。我今天早晨才想到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有《無量壽經》的眉注。他自己在早年講這部經,在台中講這部經的時候,他自己在經本上面,用毛筆寫的簡單的註解,段落統統勾出來。我看到有一個本子套色印的,把老師的註解統統用紅色印出來,本子不大,好像是三十二開的,我想找這個本子,我們來大量的印送,非常有價值。我在早年講這部經,完全依靠李老師這個簡單的註解。以後跟黃念祖老居士認識,老居士那個時候他的註解剛剛完成,送給我的那一套是在美國,是打字油印的,我看了非常歡喜。我問他,你有沒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不談,如果沒有版權,我說我要翻印,我重新排版給它翻印。他說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們就在台灣重新排版,把它印了,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精裝成一本,許多人歡喜,這對《無量壽經》是很大的貢獻。他還有一部《白話解》沒有完成,只寫了一半,他老人家就往生。聽說後面一些,也有大陸上他的學生,從他平常講解的錄音帶裡面,把它補出來,這很好,很難得。這都是對於當前凈宗有大貢獻的,我們要發心流通。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流通的方式我們要活潑,也要隨著大眾的娛樂,他們的慾望、他們的喜歡,讓他看到這個書都生歡喜心,不管他信不信,先讓他生歡喜心。勸大家念佛好!我們台灣同胞如果人人都念佛,台灣這塊土地就不會有災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後面它還有一小段,「又此十力,於一實智而開為十,化生事足,義含悲智,故略舉之,非不緣佛余之功德」。這個話講得很清楚,上面講如來果地上十種智慧德能,從哪裡來的?從實智。實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講這個實智。把它展開說為十種,十種就是一種,真實智慧。說十種是什麼?說十種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就是化生,教化眾生這個事,足是圓滿。每一種裡面都含著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所以用十條略舉。除這十條之外,菩薩還緣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並不是說這個十條之外,佛菩薩就不學,不是的,佛菩薩是全面在學習,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他統統具足。具足我們能理解,具足之後他還要去學,這什麼意思?這個意思深,幫助我們,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是這個意思;說真實義,真實義在這個境界裡頭沒有言語。所以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那就有言語,有言語、有形相、有動作。我們必須要能體會到這一點,與理性一點妨礙都沒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五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初發心住菩薩,經文第二段「勝進」。請看經文: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嘆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經文到這個地方。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第二」,這是十住,每一住一般都是這兩段,第一段是講「自分」,就是菩薩在這一住裡面他所學到的東西;「勝進」,他本分東西統統具足了,再加修,加修幫助他提升,從初住到二住。到二住,也先講本分,然後再講勝進,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你一年級具備你一年級的知識,然後再學習,提升到二年級,跟這個意思相同。文也分為三段,先是「總標」,第二段「徵列」,後面一段「徵釋」。『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這是勝進裡面的總標,這個菩薩就是發心住的菩薩,他應該勸學十法。「十」在《華嚴》裡面代表圓滿,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數字,但是在講解裡面,確實也列出十句,這十句就代表無盡句。

  『何者為十』,這句是徵問,下面是列,把這十句一句一句的列出來。「何者為十」?第一個是『勤供養佛』,這一句是總說。第一句是總說,後面九句是別列;換句話說,這九句就是落實「供養佛」。我們應該怎樣供養?供佛、供法、供僧,真正修供養,這段經文就非常重要。「今初,謂欲求勝位」,殊勝位就是成佛。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要圓成佛道,目標確定了,方向確定了,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一定有成就。這個裡面最忌諱的是懷疑,是夾雜、間斷,懷疑、夾雜一定間斷,你的功夫就不得力;如果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下面教我們,「應自勸勵,亦勸他學」,我們怎樣勸自己,你就懂得勸別人,不知道勸自己,你怎麼會勸別人?大乘教裡面常講自他不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勸自己,方法不止一個,為什麼?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一個方法不能度一切眾生。在無量的法門裡面,就是方法裡頭,這經上常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適合哪一個法門?這個很重要!像你去讀書,你上大學了,大學裡面的院系很多,你想學哪一門功課?這個選擇非常重要。你不能把大學裡面所有課程統統讀盡,你要是所有科系讀盡,你活上一百歲也念不完。一個學系四年,學士四年,十個學系就四十年,你一百年才不過學個二十來個學系。這一個大學有一百多個學系,那你得要活上三、四百歲你才能學完,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四年拿到學位是一門,八萬四千法門,一門。

  佛法也是如此,一門拿到了,它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你念四年,念一個學系,你只懂得這一門的知識,其他的你都不知道。可是佛法不一樣,佛法一門通了,其他的門不學也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一部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全部都是通到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是不是也有明心見性?有,念佛法門明心見性叫理一心不亂。你看我們念佛的功夫,開始,第一個小成就是功夫成片,再提升就事一心不亂,事一心再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要曉得,功夫成片沒有出六道輪迴;事一心不亂是在四聖法界,不在輪迴中;理一心不亂,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現在講的初住以上的果位,他們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性成佛。所以在這一個階層裡面,一切法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這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是佛法你通了,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全都通了,為什麼?不離自性。一切法全是心現識變的,那個心就是自性。性識是能現、能生、能變,萬法是所生、所現、所變,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疑惑,真通了!這是屬於自己勉勵自己,方法不一定,你自己想想,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哪一種法門能幫助你自己成就。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非常感謝李老師,因為年輕時候對學習經教很感興趣,沒有發心講經,總認為講經太難了,講經我做不到。尤其聽到禪宗百丈禪師野狐禪的公案,心裡頭有高度的警覺,錯講一個字有因果,墮五百世野狐身,誰敢發心講經?老一輩的人告訴我們,古時候講經的是什麼人?開悟的。縱然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至少也是小悟、中悟、大悟,悟有很多層次,淺深不同,真有悟處才敢出來講經。現在我們知道了,悟是從哪來的?從斷煩惱來的,現在我們對這些事情很清楚、很明了。放下八十八品見惑,你就證須陀洹果,在《華嚴經》裡面你就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算是小悟,可以出來講小部經,像小乘的《阿含經》可以,你有這個能力去講,不會講錯。你要是發菩提心,學習大乘,你就能夠講大乘經,大乘經淺深廣狹不一樣,大乘經裡面淺的,你沒有障礙。可是我們現在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破,怎麼敢講經?老師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發心講經,經沒人講了,到這個經沒有人講的時候,佛法就滅了。這不就是我們前面所念到的,「或聞如來廣大佛法」,這個裡面包括法滅,滅法。聽到這個事情,逼著我們不發心不行,沒人發心,所以發心就太可貴了。

  發心怎麼個辦法?如何能避免不講錯?老師就勸導我們,他自己是這麼做的,也勸導我們,真的是他自己勸勵自己,也勸導我們這些晚輩,講古人的註解。古人的註解是把經裡面的意思都發明出來,我們不看他的註解,經裡面的奧義我們看不出來,藉著祖師大德這個提示,我們講解就不會出漏子,這是個好辦法。對於古人註解能懂,好,你講;古人註解也看不懂,那不要緊,老師教我們,看不懂的時候,你把它念下去就行了,這段不講,念下去,為什麼?這注子我看不懂。這是好辦法。老師告訴我們,你看看經文裡頭,真的好像有意思,他在註解裡頭沒注出來,含糊籠統就這麼過去了,什麼原因?他也不懂,他不懂不講沒過失。我念沒錯,我講就會講錯,我念怎麼會有錯呢?古人註解里確實有這個情形。所以老師教我們,孔子講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我們求學、講學的一個態度,我知道的我講,我不知道的,我念,我不講,這就沒有過失。老師把這些情形告訴我們,我們就放心了,可以學。初學,連古人注子也看不懂,怎麼辦?老師不是照古人注子講給我們聽嗎?我們就講老師的話,我們講錯了,老師負責任;老師講錯了,祖師註解負責任,這辦法好。我們從這樣子被老師鼓勵,也就發心出來講經。講經對於勸自己真的產生很大的效果,講經是不是講給別人聽的?不是,講給自己聽的。我講經講了五十一年,一堂課沒有缺的,就是我自己一個人,誰得利益?自己得利益,別人得利益的不多,自己得利益殊勝。所以,自學然後才能勸他,世出世間所有的法都要從自己開始。如果希望從別人開始,那是錯誤的,那做不到,一定要從自己開始,自己發心。

  「列中有十,不出悲智,供佛為總,通財及法。」這一段勝進都是講的供佛,勤供養佛,供佛要精勤,不能懈怠,不能懶惰。我們就曉得,發心住的菩薩勤修供佛,提升他到二住。我們想想,我們修行要不是認真供佛,怎麼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勤懇的供養佛,這是什麼?盡孝道。諸位想想,能勤懇供佛,你會不會供養父母?當然!佛是師道,對老師都能盡孝,對父母哪有不盡孝的道理!如果說對父母不盡孝,對佛盡孝,佛不接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佛在「凈業三福」裡面講得很好,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才是奉事師長。人行道有親疏,有一定的順序,順序顛倒,破壞了倫常的大道,那就有問題,不真實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懂。你真正想供佛,孝順父母開始,真供養佛了,佛看到歡喜,你供養佛是真心是誠意。如果不孝順父母,勤勤懇懇供養佛,那是什麼心?求佛保佑。父母不能保佑你,所以父母不要了;佛會保佑你,保佑你陞官、保佑你發財,好好供養、賄賂賄賂他,不就是這種心嗎?不是真心,所以佛不會接受的。你是個孝子,你敬佛,佛歡喜,你是真心,你用你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佛菩薩,他歡喜。這個道理是天經地義,這是正理。

  供佛,你看「通財及法」,這當中就是說供佛跟布施內容是一樣的。用供,最極清凈心,真誠清凈心,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這裡沒有無畏,無畏要並在法裡頭,這三種供養。對一般大眾就沒有像對佛、對父母那種孝順心,就叫布施。菩薩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菩薩要通過很長時間他才能成佛,為什麼?他修三種布施,真誠心不夠。到什麼時候他才能成佛?他要能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佛,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他成佛了。這個道理大乘經裡頭講得很多,我們有沒有聽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聽得耳熟,沒做到。沒有做到,你認真學佛,也在真干,是菩薩;你做到了,你認真在干,你就成佛了。佛跟菩薩差別就這麼一樁事情,事上講沒有差別,心上講有差別。有分別心、有執著心,那是人天,出不了六道;沒有執著,還有分別,在大乘就是菩薩;到分別也斷了,不起心、不動念,真誠恭敬,平等供養,這就是佛,《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我們今天在此地學他們的事供養,完全從事相上說,我們知道,菩薩跟我們用心不一樣。

  下面九句是別,「行下九事,真供養故」,真供養,底下講的這九樁事情,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做到?這九樁事情,第一個就是「樂住生死」,樂是喜歡,喜歡住在生死裡頭。「大悲為首故,智了其空,無所懼故」,解釋得好。你看看六道眾生哪一個不貪生怕死?六道裡面多苦多難,災難很多,怎麼會喜歡住在六道?尤其是三惡道,你看地藏菩薩他做到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長住在地獄,六道裡頭最苦的地方,那些眾生最頑固的地方,最不好度的地方,他去。一般人不願意去,他去,為什麼?他大慈大悲,看到眾生苦,不忍心。要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一定要教他,諸位要曉得,佛法用的手段是教學,有時候也用神通,神通是輔助教學,以教學為主,不是以神通為主。而儘可能不用神通,這是佛菩薩在十法界教化眾生總的原則,神通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非不得已決定不用神通。用什麼?用倫理、用道德、用因果,再往上提升,用科學、用哲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佛菩薩曉得,十法界裡面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覺悟就樂了。他覺悟他就不怕生死,為什麼?沒有生死。他生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眾生,不為自己。他自己沒有生死,他的生死是眾生的緣,眾生跟他有緣他就出現,緣要是盡了,他就滅了,他就不現,是這麼個道理。也可以說,眾生有福,佛菩薩就來,眾生沒有福報,佛菩薩就不見了。

  佛菩薩來要是大慈大悲,佛菩薩走了不就不慈悲了嗎?佛菩薩走了還是大慈大悲,為什麼?眾生佛緣要是斷掉,佛菩薩住世,眾生批評佛菩薩,不信佛菩薩,說他是迷信,那不就造罪業?這個罪業造了,果報太苦,所以佛菩薩走了,不叫你造罪業,你看還是大慈大悲。他來是大慈大悲,他不來也是大慈大悲,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他知道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該走。全是在眾生心,眾生心裡頭真的想學,這老師好,真要依靠他,老師就多住;對這個老師產生懷疑,信心降溫,老師就走了。在《高僧傳》裡面有個公案,是梁武帝那個時代,寶志公,寶志公比永明延壽早,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住在那邊,那個地方的人不信佛,居住的地方這些人殺生吃肉,寶香法師是個得道的高僧,不得已就現神通。廟裡面法會的時候,他也邀請很多當地的人參與法會,跟大家一樣吃肉,大家都很開心。吃完之後,他領著大眾到放生池,他把他所吃的東西全吐出來,吐的那些魚,吐出來就到放生池裡面去,看它就游到池裡面去了。他現了這一招,這些信徒們看到之後佩服,漸漸的被他感化,吃素的人就愈來愈多。有一次他的一些信徒去看寶志公,從四川來的。寶志公就問他,問這些信徒:你們那邊的香貴不貴?那些信徒講,我們家鄉的香很賤,很便宜。「要是很賤就該走了」,就說了這麼些話。這些家鄉父老從寶志公那邊回到四川,寶香禪師就問他們:你們見到寶志公?見到了。給你們說些什麼話?「他問我們這個地方香貴不貴?」你們怎麼說?「我們說很賤。」他怎麼說?「賤就應該走了」。第二天,寶香禪師就圓寂了。這個意思,圓寂之後我們就明了,你們的鄉人對於寶香禪師看他是貴還是賤,沒放眼裡頭,沒放在眼裡就該走了。他這一走,大家覺悟了,所以走也度化了很多眾生。你看他有這樣的能力,寶志公說你該走了,就走了。你看教化眾生多自在!真的所謂是遊戲人間,都是大慈大悲。

  「智了其空」,曉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他沒有恐懼,真的,生死是身,靈性不滅。眾生念著他,他就來了,換個身體來。換什麼樣的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自己想什麼身,自己想什麼身,他還有分別執著;他沒有分別執著,眾生心裡想什麼樣的身,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就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且《楞嚴經》上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佛家講的生死自在,沒有生死。所以,他時時刻刻,現多少身?我們可以說無量無邊身,為什麼?他不是在一處,他能在同時,能在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現身,你說他現多少身?在沒有成佛之前,也就是沒有證得初住地位以前,他生死輪迴是在十法界,無量劫來跟十法界的眾生結多少緣?凡是跟他有緣眾生,跟他自然就有感應,無論是起不起心動念都有感應。只要有感他就有應,同時現無量身,可以無量身現在同一個國土,也可以無量身現在無量無邊的法界,初住菩薩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跟果地上沒有兩樣。了生死,了是明了,明了什麼?明了沒有生死。

  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怎樣學佛?至少在佛的經教裡面我們明白了,生死是假的。你信不信?實在說,不信。怎麼說不信?你貪生怕死就是不信。你要是真信,真信,生死就忘掉了,就沒有生死,那是真信。你才曉得信心不是那麼容易的,自己以為信,實際上沒有,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大乘法裡頭沒有生死,真正覺悟之後,縱然你還沒有能夠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你已經能夠學法身菩薩捨己為人。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我為一切眾生,我為正法久住,我為一切苦難眾生。我要好好的學,依照經教所講,佛教我做的我就認真做,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我就決定不做,這就是持戒。佛講的這些話,我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證驗,我依教奉行,在行的當中,證實他講的字字句句真實不虛。這樣的學習,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怎麼會不開悟?當然開悟。佛教你放下、佛教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就是此地講的供佛,供養是放下。供財,供法,財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能放得下,內財是自己的身體,身體也能放下。我們在經典裡面見到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因地修行,「割肉喂鷹」,老鷹沒有東西吃,菩薩看到很可憐,把自己身上肉割下來喂老鷹,布施。「捨身喂虎」,看到老虎餓得很可憐,自己從山崖上跳下來,把身體拿去喂老虎。教我們捨己為人,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為一切苦難眾生而現身、捨身,我們學佛,也要為一切苦難眾生忍辱負重,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無所畏懼,這是供養裡頭第一條。

  第二條,「住為主導除惡」。你現這個身體,住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主要的就這麼一樁事情,教導一切世間、一切眾生斷除惡業,就是為這個。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在世,他怎麼做的?這是身教,身行言教,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榜樣太多了,說不盡,我們只舉十善業,這是佛教導一切眾生最低的標準。第一個「不殺生」,不殺生做到什麼程度?絕不惱害一個眾生,惱是令眾生生煩惱,眾生因我生煩惱,我就錯了。反過來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佛所在的地方,不但一切人歡喜,你說他那個磁場多好,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講所有一切動物,都歡喜,不但動物歡喜,花草樹木都歡喜,山河大地都歡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虛空法界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佛的磁場、佛的氣分,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經上所說的,佛有的我們也都有,我們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不偷盜」,不偷盜做到什麼地步?絕對沒有一念占眾生便宜的念頭,念頭都沒有,哪有偷盜的行為?只有一個念頭,利益眾生,怎麼可以占眾生的便宜?佛真做到了。「不淫慾」,淫慾在欲界眾生有正淫、有邪淫。正淫是為什麼?綿延後代。所以古時候夫妻結婚為什麼?為傳宗接代,他不是為別的,這是正行,不是邪行。這個裡頭有禮節的,有規矩的,不能亂來。亂來、過分都叫邪淫,是夫妻,過分了也叫邪淫。我們中國老祖宗講得好,「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如果你違背這個規矩,違背禮數,你就是造萬惡,造萬惡是大不孝,對佛菩薩是大不敬。這個不能不知道,佛都做給我們看。這是身三業做了好榜樣。語業,「不妄語」,都用真誠心,念念都是幫助別人,成就別人。

  前面講,勸自己成就了再勸他。真正有這種能力、有這種德行的人,我們遇到了歡喜,歡喜什麼?佛法後繼有人。我遇到了,我一定都會勸他,勸他學一門,一門深入,期限十年,十年專學一門,他在這一門裡面會得三昧,會開悟。如果遇到很好的緣分,那護法,自己要堅守、要堅持。我自己這一生的體會,我別的法門不行,譬如坐禪、參究、誦經、拜佛,這些對我都有困難,很難攝心,心裡會胡思亂想。有一個辦法能攝心,就是講經,我發現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因為講經要準備,初學的時候,我講一個鐘點要準備四十個小時。所以一個星期講兩個鐘點,我可以能應付得了,講四個鐘頭,我就很吃力。開始很辛苦,這是逼著我非去找參考資料不可,還得用心先講幾次,要寫講稿,這是老師教的,初學不能夠不守規矩,要寫講稿。寫完之後,自己要講一遍,找幾個同學來聽;聽了之後要向他請教,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請他批評指教,修改講稿。改完之後再講一遍,大家聽了覺得滿意,第三次正式上台。這麼個學法,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是這樣學法的。這個根扎得很穩固,功夫用得深。你真的用功,進步就讓你產生喜悅。第一年要吃這個苦頭,到第二年就輕鬆,上一堂課的時間大概四個小時準備就行了。到第三年,兩個小時就夠了,到第四年、五年,我一天準備可以講一個星期,那就法喜充滿了。所以十年之後,海外許多同修請我去講經,我就很輕鬆,每天他們伴著我去旅遊,晚上回來講經。準備的時間,講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準備就夠了,真的是法喜充滿。

  展開經卷,看看祖師大德的這些註解能看得懂,看到非常歡喜,字字句句裡頭有許多意思,無量義我還不行,我能看到很多意思,不是一個。我們在講台上做報告就看聽眾,聽眾的根機,聽眾的程度,以及現前社會的影響,我們需要些什麼,根據這個來講,大家聽了才歡喜,才有受用。經是活的,祖師大德的註解也不得了,為什麼?他們都是開悟的人,都是大徹大悟的人,他們所說的實在講跟佛經沒什麼兩樣。經裡面說得簡單,有很深的含義,他們把我們疏通了,這一疏通,我們就明白了。所以最重要的,我們現在也要學,我們已經入佛門,學佛這麼多年,發心出家為佛弟子,向佛學習,住在這個世間,為別人,不為自己。為別人是樂,不為自己就離苦,為自己很苦,為別人就很快樂,自己無論遇到什麼惡劣的環境還是快樂。我的成就就是用心專,世間的雜事放下了,學佛這五十八年當中,真正做到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你的心才會定下來。如果你為這些東西困擾,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自己惡業都除不掉,你還能幫助別人除去惡業嗎?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度別人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沒度要度別人,佛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

  第三句,『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清涼大師註解里,「即能導理教之法」。勝是殊勝,妙是微妙,這一句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指哪一個法門。什麼叫「勝妙法」?對每個人不一樣,就像葯,大夫用藥一樣,葯,每一味葯都是勝妙法,但是要對症,它要不對症,那就不叫勝妙法。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個葯是勝妙法。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勝妙法就不一樣。我們現前得的是什麼病?太多了,說不盡。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就是嚴重的病,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都是病。用什麼方法?章嘉大師當年教我是總綱領總原則,那是在佛法裡頭永恆不變的,「看破、放下」,這是總說。實際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具體去落實、去做,你就不能不用其他輔助的手段。輔助手段是什麼?持戒、修定,這是看破、放下的輔助手段。諸位要曉得,戒律、持戒是手段,修定還是手段。持戒是為了得定,得定是為了開智慧,開智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是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前面所有都是手段,這個要知道。破迷開悟才真正離苦得樂。為什麼要開悟?開悟真樂,就是為得樂。我們現在不開悟,迷了。

  今天宇宙的現象,看到科學家的報導,還有在最近這些年,社會上無論是在中國、在外國,靈媒特別多,我常常遇到。這個東西究竟是好是不好?為什麼古時候沒有?偶爾才發現一個例子,為什麼現在到處都是?這個事情同學們不能不知道。在過去,社會大眾,中國這個地區從小就接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二千年來,佛教傳到中國,普遍成長在這塊大地。不認識字的、沒有念過書的,對於佛教裡面講的這些做人的道理他都懂,像五戒、十善、六和,都知道,都把它落實到生活當中,得受用。所以人心正、思想正、言行正,那個磁場是正氣,正氣裡面邪氣就不能生存,所以鬼神他就躲避,就離開,他不敢在這個場合裡頭。現在鬼神這麼多是什麼原因?我們把正氣疏忽,我們的邪念起來,我們現在的心邪、念頭邪、言行邪,好了,這一下他們全冒出來,擾亂社會,讓我們身心不安,心浮氣躁。這個要懂。他們傳遞的信息,這信息可靠嗎?《楞嚴經》,《楞嚴經》佛預言的是,將來佛法滅第一部就滅《楞嚴經》。為什麼原因?《楞嚴經》裡面把這個事情講得太清楚,講我們人如果是犯殺盜淫妄,這個世界上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妖魔鬼怪要大行其道,先得把《楞嚴經》滅掉,否則的話《楞嚴經》是照妖鏡,首先要把這部經滅掉,他們才能得逞。現在這個現象,我們逐漸看清楚了。

  我們怎麼辦法對付這個環境?記住,佛菩薩教我們、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功,不受他們影響。無論他怎麼個說法,說善的也好,說不善的也好,沒關係,不放在心上,不理會,什麼事都沒有。我們凈宗同學一定要知道,一部《無量壽經》,一句六字洪名,萬緣放下,你一心專念,決定成就。成就什麼?我們講得很現實,成就你身心健康,你不會被邪魔所動,你是彌陀弟子。《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夠用了,那部經是什麼?是一大藏教的精華,講得夠透徹。裡面有許多寶貴的教誨,對你修身、齊家、事業有很大的幫助,你只要肯照做。所以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與一切大眾相處,構建和諧社會,世界大同。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量壽經》上統統都有,用這句佛號凈化自己的身心,用這句佛號開啟自己自性裡面的無量智慧,就成功了。

  我在早年,我記得民國六十年,我第一次講《華嚴經》,也講了十幾年。因為那時候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國外,每一次回來就連續講,講了一半,《八十》講一半,《四十》也講一半,經太長了。以後看到《無量壽經》,彭際清居士講,彭居士是前清乾隆時候人,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我看到這個非常歡喜,我《華嚴經》可以不要講了,我專門講《無量壽經》。所以我發心,在那幾年當中把《無量壽經》講了十遍,內容跟《華嚴》一樣,把講《華嚴經》的念頭就斷了。第二次再續講《華嚴》,我常常跟諸位報告,是三個人找我。頭一個就是台南開心法師,我每次回台灣,我都會跟他碰頭,他每次都是勸我講《華嚴》,他說法師,你要不講,這部經以後恐怕沒人講了。非常懇切的啟請。第二位是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他請我講這個經,也是認為要是不講,後來恐怕沒有人再繼續,太大了。第三個是韓鍈館長,我們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的,她在往生前兩天,非常懇切的告訴我,希望我把《華嚴經》從頭講一遍,留下一套錄像帶,給後人做參考。她病得已經很重,我就答應她了,總希望她能夠康復,身體能夠復元;沒有想到,兩天之後她就走了。所以這一次開講,是在新加坡開始的。我把這些事情、這個因緣告訴李木源居士,他聽了非常歡喜,就代表,這三個都往生了,他代表這三個人啟請我在新加坡居士林開講,一直到現在。我們也換了好幾個地方,《華嚴經》七處九會,佛也是在許多地方講的,不是在一個地方。這是講經的因緣。

  今天我們看看現前大眾的根性,八萬四千法門是通途,都是要斷煩惱才能夠證得果位,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證得小乘初果;向後,要斷八十一品思惑,才能夠證得四果阿羅漢,出離六道輪迴,這個太難了!別說四果,單單講初果,我們這一生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是真話。無論哪一個法門,沒有帶業成就的,斷惑證真;帶業能修成的,只有凈土法門,除了這一門之外,你找不到第二門,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在現前的社會,頭一個德行,跟從前人比真是一落千丈。再一個就是文字,古人寫的是淺顯的文言文,不深,可是沒有一點古文的基礎看不懂,這文字障礙,這是非常遺憾。我最近會回澳洲一趟,我去找一找,我記得我在從前,二十多年之前,我搜集的有十二本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手上有十二本,小學生的,十一、二歲小孩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畢業出來的,都寫不出來;不但寫不出來,他都念不懂,你就想想那個國文程度。我記得好像還剩兩本,我想拿回來我們影印,印出來同學們做做參考,你看看那個時候小學生的程度。

  我說這些,就叫我們要提醒,要契機。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是印光大師的教誨。特別是印光大師常常掛在口邊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的三本書,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在流通、在弘揚,《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他提倡的最多,這是什麼東西?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做人的基礎,學佛的根基,要從這裡紮根。這種教育能夠普及,我們的社會就有救,人都能夠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真正做到,我剛才講的人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真能做到!我們的德行成就了,我們居住這塊土地就是福地,人有福,福人居福地,這塊土地上什麼樣災難都沒有,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全國人修學,全國人有福,全世界人修學,全世界人修福,世界上很多災難自然就沒有了。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災難,科學家報導的應該是地球的溫度上升,最近國際上又要開會討論這個問題。科學家預測,如果上升四個攝氏度,我們的麻煩就大了,許多的生物要絕種,造成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差距就大了,影響人類的生活。頭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大幅度的減產,將來人吃什麼?地球環境的污染、海水的上升,都是麻煩事情,可是人如果有福,這些災難都沒有了。我們深深相信,一點不懷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相隨心生是我們個人,我們的人事環境,境隨心轉是我們居住的物質環境。只要我們的心地善,心地清凈,身心健康,不會生病,大地健康沒有災難,所以境隨心轉。

  非常可惜,科學家沒有接觸到佛法,但是現在逐漸有這個跡象出現了。前天我們報告的是,這是外國著名的一個科學家,講到什麼?講到我們起心動念,心的波動的頻率不一樣。善念頻率高,能帶給身體健康;惡念頻率很低,甚至於影響你身體裡面抵抗力,今天講免疫系統,都會破壞,你就很容易感染病毒。這個科學報告非常好,跟佛經上講的逐漸相應。所以如果全世界人都能斷惡修善,都能改過自新,都能學習聖賢教誨,這個世界上災難就能夠化解。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想一想,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為什麼那麼殊勝?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那個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就曉得,極樂世界的人不但是善,上善!十善做到圓滿了。十善圓滿是什麼人?在大乘教裡面講,十善圓滿是成佛。菩薩十善還不能說圓滿,為什麼?無始無明沒破。破無明證法身才算是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滿的十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如果沒有十善的底子,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我們打開《彌陀經》,《彌陀經》裡面看看,每段經文,「善男子善女人」,把標準說出來了。你是不是善?你要不是善,念佛不能往生。善有條件,「凈業三福」頭一條,頭一條做到了就能往生,頭一條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這些年來把它落實在《弟子規》,前面兩句,孝親、尊師是《弟子規》,慈心不殺是《太上感應篇》,後面是《十善業道》。《弟子規》是儒家的根,《感應篇》是道家的根,《十善業》是佛家的根,儒釋道三個根。我們能把這三個根紮下去,三個根學好,念佛決定得生。這就是我們現前的無比殊勝的妙法,印光大師一生苦口婆心的宣揚,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我們跟著印祖這條路去走,決定不會出問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印祖的書要天天念,我們覺得在現前弘法利生有這種必要,把印祖的書選出來,古人也有選,有《印光大師嘉言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它裡頭都分門別類的節錄出來。我們想的,像國語日報一樣,發行半月刊,半個月出版一次,或者是十天出版一次,採取國語日報那種方式,把印祖這些教誨做詳細的註解,注音註解,普遍流通。再能配上光碟,「即能導理教之法」,這句我們可以做到,對現前這個社會會有很大的幫助。

  再看下面第四句,「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這是經文裡頭一句『嘆無上法』,讚歎無上法。「無上法」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無上正等正覺。是哪些人?是佛、是菩薩、是聲聞、是緣覺,這是佛教學佛人所追求的。現在人在學校念書,所求的是要拿到學位,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學士學位。佛法裡面,佛就相當於學校的博士,菩薩相當於碩士,阿羅漢、辟支佛相當於學士,這是佛教學位的名稱。這個諸位要懂,這不是神,是學位的名稱。所以佛經裡面常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羅漢他成就了什麼?他成就了正覺。他怎麼成就的?他確實把宇宙人生的道理搞清楚、明白了,這是他學習的,他跟佛菩薩學習。真正通達明了,他把見思煩惱放下,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放下見思煩惱,他的覺悟就是正覺。有人也是聽經聞法,才華不輸給阿羅漢,但是他的見思煩惱沒放下,這叫什麼?這不叫正覺;不叫正覺,我們就知道,不叫正覺是邪覺,不能說他不覺,邪覺。他能說不能行,他做不到,說得天花亂墜,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東西要懂,差別就在此地。看破一定要放下,才是真的,放不下,是假的。

  菩薩,這是佛門第二個學位的名稱,他得的是什麼?他得的是正等正覺,比正覺高,提升了。等是等於佛,當然他沒有成佛,等於佛,比阿羅漢高,正等正覺,他比阿羅漢放得多。阿羅漢放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放下;菩薩把塵沙煩惱也放下,還剩下一個無明煩惱沒放下,所以他是正等正覺。他再進一步把無明煩惱放下,他就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就不叫菩薩,稱為佛陀,最高的學位他拿到了。所以諸位要知道,佛法是教育,佛、菩薩、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不要搞錯了。佛門拜的很多菩薩,那是科系不一樣,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主修的是什麼?孝親尊師。觀世音菩薩主修的法門是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修的是般若智慧。普賢菩薩他所主修的是落實,真干,也就是說他把孝親尊師、慈悲智慧統統都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普賢菩薩。那麼你就知道,每一個菩薩有多少人?不曉得有多少人,太多了!它是個通稱。譬如在學校裡面教語文的教授,教語文教授多少?教數學的教授,我們的菩薩名稱就是這個意思。不要把他當作神來看待,那你全搞錯了,搞迷信了。每個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佛門裡面一個科系,凡是修學這個科系的,稱這個名號,教授這個科系的,也稱這個名號。你學地藏法門,你現在還沒有得果位,你是准地藏菩薩,為什麼?你沒有證得學位;證得學位,你就是真的地藏菩薩,你現在學地藏法門。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不能搞錯。如來的名號是果地上的名號,那是講性德,性德讚歎不盡,無量無邊;菩薩的名號是修德,是你在修學當中,這個過程當中的名稱。全是名號。我們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就不會迷信,他不是一個人,不是說沒有真有其人,真有其人,而且很多,普遍融入在我們生活當中、社會之中。所以這是把修學的果報展示出來,大眾看了就歡喜。

  這就是「教之所至」,所至就是目的,佛家教學的目標達到了。這個目標也好像有小學、中學、大學,小學就是十信位,中學、初中就好像十住位,高中好像十行,大學好像是十迴向,十地好像是研究所,這是學校的一個序列。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學位,一共是五十二個等級,慢慢的一級一級往上修,最高的等級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念佛是個特別法門,先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是諸佛如來辦的一個佛教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是這麼個意思。到那邊去上學,到那邊一定成佛,那個修學的環境太好了,所有的障礙都沒有,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介紹。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佛為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釋迦講的話句句都真實,大家要相信。首先取得極樂世界,因為它很容易去,到那邊去學習就不難了,這是個果報。所以我們可以說,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成佛的早晚,看你修學勤惰,你要是勇猛精進,你很快就成就,你要是懈怠懶散,時間長一點,不會退轉,就是你進步得很慢,勇猛精進,進步得很快,是學校。

  我們在這一句裡面也可以說,我們把佛陀教育,它是非常廣大,超過我們現在所有大學裡面的科系,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總的來說,不外乎倫理的教育,倫理是講關係。我們中國老祖宗教我們倫理只講五種,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說這個關係;朋友就廣泛了,四海之內皆朋友也,全部都包括,只包括到人類。但是佛法裡面講的倫理講得廣大,除了人類之外,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再包括大自然的現象,再包括現在科學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統統包括。所以這個倫理講得圓滿,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這個範圍裡頭,講道德、講因果,範圍都是遍法界虛空界;講科學、講哲學,每一門都講到究竟圓滿。這是宇宙的佛教大學,太難得了!代表呢?代表就是這部《華嚴經》,它做為總代表,所有一切經那都是各個科系裡面主修的,《華嚴經》是概論,是總說。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六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初發心住,第二勝進」,我們從別列第五句看起:

  【學佛功德。】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十句都是供佛。供佛的意思很深很廣,許多同學都讀過《金剛經》,佛在《金剛般若》里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為什麼?佛法能令人覺悟,能令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大千世界的七寶做不到,這我們要記住。供養裡面也是法供養為最,無比殊勝的功德。這句『學佛功德』,清涼大師的註解注得很簡單,「學佛德行,以為能至」,這個能至的意思就深了,至是到達,到達什麼地方?到達無上正等正覺,那是要學佛的德行才行。佛的德行從哪裡學起?大乘教里佛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就知道,要從佛心做功夫,佛的心是什麼?大乘教裡面很多地方為我們很具體的說出來,「平等心」是佛心。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從心想生,也就是說,十法界的因緣很複雜,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量因緣。無量因緣當中,哪一個緣最重要,佛給我們拈出來了。作佛,我們講成佛,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平等心裡頭怎麼樣?沒有差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心不平等;有執著,那個心就更不平等。平等心也就是清凈心,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標示的「清凈平等覺」,這就是佛無量無邊德行的原點。佛的德行從哪裡生的?從清凈平等覺裡頭生的。清凈是決定沒有染污,平等裡頭決定沒有分別,覺悟裡頭決定沒有迷惑,迷才墮在六道,搞六道輪迴。六道,一切經論裡面把它形容為「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什麼是回頭?覺就回頭了,覺悟就回頭了。

  菩薩,菩薩是「六度心」,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菩薩從來不想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想別人,如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如何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是菩薩心。我們從這裡細細去觀察,菩薩心比佛心就差一等。但是菩薩大公無私,沒有私心,念念決定是跟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相應,這菩薩心。辟支佛是「緣覺心」,就是十二因緣,有分別,沒執著;聲聞、阿羅漢是「四諦心」,苦集滅道,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下面是六道。天人的心是「上品十善」,佛還說「四無量心」是天心,慈悲喜舍。舍是什麼?舍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這個他放下了。五欲六塵的享受,色界跟無色界天全放下了;欲界天愈往上去愈淡薄,他還是有,很淡薄了,我們講的是習氣,夜摩天以上,習氣,那個習氣的輕重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人道,你來生能不能再回到人間?佛告訴我們,以佛經的標準,「五戒十善心」;用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倫常八德心,我們真正能做到,來生不失人身。我們現在得人身,是因為過去生中我們做到了,我們有這個因,父母是緣,因遇到緣,這就結果,你就到這個世間來,這得人身。

  五戒十善,常說,倫常八德,在過去小孩都懂,可是最近,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社會上說這個話的人愈來愈少,最近二十年幾乎聽不到,沒人講這個了。我們想想,這個世界愈來愈不穩定,愈來災難愈多,什麼原因?與這個有大關係,因為佛講得很清楚,「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相由心生是講個人,我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與這個有關係。如果念念心裏面跟倫常八德相應,你身體健康,你不會生病;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違背倫常八德,你就會常常生病,你身體不健康。你看最近有一個光碟,彭鑫醫生講五常與健康的關係,講仁義禮智信,五常,這五常跟身體健康的關係。仁義禮智信對應的是我們身體裡面心肝脾肺腎,你違反哪個,你哪個器官會有問題,講得很有道理,這是講個人。如果講境隨心轉,我們居住的環境,這環境如果是好,風調雨順,沒有災難,我們真能感應到;如果我們的心行跟倫常道德相違背,這環境的災難就產生,水災、火災、地震、海嘯都會出現,最麻煩的是瘟疫,沒有一樣不是與我們心行有關係,在佛法總的名稱叫「眾業所感」,我們大家的業力。

  由此可知,使我們想到中國過去古聖先王,他們治國平天下用什麼?用聖賢的德行來治天下,教化眾生,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他的職責三個字:君、親、師。君是帶頭、領導,你把人民領導到哪裡?一定是領導到太平盛世,這個國家長治久安。他把你帶到這一條路,我們一般講幸福圓滿。第二個字是親,親是父母,用父母愛護兒女這種心養育眾生。第三個字是師,老師,你要把前面兩個目標順利達成,你得好好的教他。教人怎麼個教法?以身作則,也就是說,他先把倫常八德做到,做表率,然後上行下效,這個國家就長治久安,這個國家永遠不衰,世世代代傳道就傳這個道。回過頭來我們看佛,佛佛道同,古佛傳給今佛,今佛傳給未來佛,傳什麼?清凈、平等、覺。清凈在三學裡面叫戒學;平等,定學,定就平等了。所以佛法講三昧,無量三昧,三昧現前,說明你所學的功夫得力。修凈土的叫念佛三昧,修《華嚴》的稱為華嚴三昧,《妄盡還源觀》裡面講修學的方法五止、六觀,華嚴三昧,學《法華》的,法華三昧。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三昧,無量法門就有無量三昧。所謂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你依照這個方法,依照這個門徑,你成就三昧,三昧是定學,在三藏裡面就是經藏;覺是智慧,覺在三藏裡面屬於論藏。經、律、論三藏,清凈、平等、覺。

  確實,古佛跟今佛不二,所有修行證果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都是走的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佛家簡稱叫「三學」。我們今天,這個三學是有次第的,不能躐等的,躐等決定不能成就,所以一定是從戒學下手。古時候佛法裡面,無論在家、出家,非常重視五年學戒,這個意思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學佛的前五年要把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就是戒律,什麼戒律?十善、三皈、五戒,這是基礎;出家的,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佛在《佛藏經》裡面,《佛藏經》不是《大藏經》,它的名字叫《佛藏經》,是一部分量不大的,佛在這經上講,「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那是什麼?躐等了。一定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先學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作佛?人的標準是什麼?人的標準是十善業。所以十善業上品生天,上品十善;中品十善就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羅。其實阿修羅修十善也修得挺好,說老實話,在我們凡夫眼目當中,他們修的是上品十善,為什麼說他是下品?真修上品十善,但是心裡沒有把傲慢放下,傲慢嫉妒沒有放下,他好勝,樣樣是走在人前面的。燒香也要燒頭一炷香,燒第二炷香他就不高興了。寺廟出功德的時候,他出得很多,人家不能超過他,人家出一百萬,我出兩百萬,一定要把人家壓倒,好勝好強。他修的這個善,在佛法里就變成上中下三品的下品。他來生福報很大,說不定是帝王,來生有這麼大的福報,為什麼說是下品?他享福的時候會造嚴重的惡業,做國王有生殺之權,哪個不高興他就殺人,那個造的業就重;還有,一個錯誤的政策,多少人受害。阿修羅有大福報,有天人之福,沒有天人之德,差別在此地。這要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了解其中的差別。

  持戒的目的,一定要曉得是得定。如果持戒,我們修十善,現在我們不學小乘,《佛藏經》裡面說是一定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佛法傳到中國來是這樣的,沒錯,所以我們中國《大藏經》裡面,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現在跟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比,真的,可以看到我們中國古代祖師大德們他們用心。為什麼不學了?這裡頭有道理,這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人學佛就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好,儒家跟道家,跟小乘比,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樣子儒釋道三家形式上有,實質上呢?實質上早就融成一體。特別是唐朝中葉以後,佛家帶頭,用儒紮根,用儒的什麼?倫理,就是五倫、五常、八德。我們今天講四個就全了,四個是什麼?加上四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中國老祖宗千萬年來,他們自己所修的、所行的、所教的、所傳的就這四個科目。

  五倫是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四海之內皆朋友也」,你看這一展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關係遍及到整個世界,一切人皆須愛,得先把關係搞清楚!然後是基本的德行,五常,仁義禮智信,叫常,常是什麼?永遠不能失掉的,如果失掉,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人之所以稱之為人,就是他有五常。「仁」就是愛心,就是親愛。你看中國人造字,仁是二人,推己及人,我們現在諺語裡面所說的將心比心,這是仁。「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所以義者循理,不能做違背情理法的事情,那就錯了。「禮」,非常重要,禮是外表,禮節不能疏忽。家人父子,那是家裡的規矩,禮節一疏忽就亂了,這家就亂了;社會上禮節要是疏忽,社會就亂了。現在社會混亂原因在哪裡?禮沒有了,大家不講禮了。諸位要曉得,禮是秩序,沒有禮,秩序就沒有了。禮裡頭最重要的精神講尊卑上下。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我們老祖宗千萬年來教什麼?就教這個,人人懂得,人人遵守,身心健康。一家人遵守,你家庭和睦。中國講一家,現在人都沒有這個觀念,因為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五代同堂,這一個家族二、三百人是正常的、是普通的;家族興旺的,就是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人丁不旺的也有一、二百人。這個家怎麼和睦?有禮就和睦了,禮是規矩。

  「智」是理智,人與人之間,親情之間,也要用理智才能維繫正常,如果感情用事,麻煩就來了,感情用事是什麼?不服你,理能夠服人,感情不能服人。最後一個字講「信用」,「凡出言,信為先」,說話算話,與任何人都不能夠失信。所以中國古人往來,很少有契約、文字,不作興這個,這是什麼?這是很可恥的,那是說什麼?你這個人不守信用,才給你訂下這個東西。守信用,何必呢?何必要這麼麻煩?借錢要不要寫借據?不需要。借錢的人時時刻刻念到,我有錢趕快還,這是信,不會賴帳的,這是中國人。

  四維八德,這是五常展開。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孝悌忠信,存心,心是孝悌忠信,身體表現出來是禮義廉恥,行為是仁愛和平,這個社會多好!這個社會是大同世界,比小康殊勝多了。人要能這樣想,肯定能進入大同。所以在中國學聖賢的德行,你才能做到聖賢。能至就是能達到,你學佛,能把十善、三皈、五戒、沙彌律儀真正落實,你肯定能作佛。基礎的德行你做到了,小乘的三千威儀,大乘的八萬細行,自然就圓滿,不需要操一點心,自然圓滿。這個相由心生,如來果地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自然現前,相由心生,因為你心裏面是圓滿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圓滿的,那個相就是聖賢。學佛的人,你的心裏面圓滿的十善三皈五戒,你是真菩薩,你不是假菩薩;修到究竟圓滿,八萬細行就出現,那是佛相現前。

  「福人居福地」,聖賢是福人,佛菩薩是福人,他居的地,這個環境是寶土,怎麼會有災難?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在這麼多經典裡面看到,沒有聽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有地震,沒聽說華藏世界有颱風,沒有聽說過。為什麼?那個地方居住的人個個都是福人,他居的是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道理我們明白,參透了,我們能不能化解地球上這麼多災難?答案是肯定的,能,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眾生覺悟了,能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到,能夠把十善三皈五戒做到,這個世界上什麼災難都沒有。地殼為什麼會變化?為什麼?佛在經上說大地,你看《地藏經》上講的「堅牢地神」,堅固牢靠,不會出問題。大地為什麼那麼樣堅牢?人的心正、行正,它自然就堅固;如果人心邪惡,違背倫常道德,在佛法里講,違背了自性,這個大地就鬆了、散了,所以才有板塊的變化。科學家講,板塊變化好像有周期性的,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會有一次,你們能相信嗎?能相信,為什麼?這德行是一代不如一代,古人的德行好,災難少;現在人沒有德行,災難多了。

  我們看朝代,在中國很明顯,中國的歷史記載很清楚,每個朝代開國的帝王,那真的是過的太平盛世,為什麼?治得好,皇帝帶頭,倫常道德徹底做到,大臣看到佩服,上行下效,真干。領導階層真干,底下被領導的百姓都感染,都真干,那就是什麼?人人都有福。所以我們要知道,福報頭一個是領導人有大福報,我們人人跟他學,人人都有福,福地。他傳到末代,弊端到後來都生了,為什麼?末代帝王違背祖宗教誨,跟祖宗的教誨相違背,不守規矩,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上行下效,國家其他下階層的領導都不負責任,都敷衍塞責,這社會就壞了,就動亂了。從人事你就想到,整個,我們就不講別的,講地球,這個地球上山河大地的變動,你看跟這個像不像?所以佛講的兩句話我們就相信,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人心好了,大地就好,這裡就變成福地。要想避免災難,人人修福,我們是福人就住福地,人有福了,大地都轉變了。從前,實在講也很不容易,宮廷裡面皇上禮請,禮請,有禮貌,尊師重道,請這個社會上有德行、有學問的到宮廷裡面去上課,講經教學,帝王帶著嬪妃大臣聽課。這個事情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四庫全書》裡面看到,前清宮廷裡面講經的講義編到《四庫全書》裡頭,你看看那些,這些大德在宮廷里對帝王怎麼講經,你看看四書怎麼講的,五經怎麼講的,我們都能看到。帝王日常的生活,太監有記錄的,今天幾點鐘起床,幾點鐘漱口,他的生活都記載的,三點鐘起床。所以皇帝不好當,很辛苦,不要以為那是好事情,請我去當我不幹,太苦了!那個生活是一板一眼,一點都不能差錯的。所以有個好皇帝,老百姓享福,他真的做得很辛苦。這些古籍,諸位要是翻翻讀讀之後,你對待從前這些帝王會起尊敬的心,會生出感恩的心,跟現代不一樣。中國過去這個制度,如其講的是帝王專制,那我們不承認,它是什麼政治?聖賢政治,這是真的,真的是聖賢。聖賢是人做出來的,肯學就行,所以他能成聖成賢,學佛能成佛作祖。這是我們學習一個目標,我們能夠做到、能夠達到。下面第六是:

  【生諸佛前。恆蒙攝受。】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是兩句話,「成德依緣,故生佛前」。佛前就是佛在世,佛後就是佛滅度了。要生在佛前,為什麼?接受佛的教誨。成德依緣,這句話講得好,我們要成就德行,緣太重要了!緣,佛在經上講四種,講四緣生法,第一種叫「親因緣」,這是什麼?這是善根,你阿賴耶識裡頭有聖賢的種子,有佛菩薩的種子。真的嗎?真的。哪個人有?人人都有,沒有一個是欠缺的,真的是平等平等。你為什麼沒有成就?你沒有遇到緣。我這一生有點小成就,如果要沒有遇到方老師,這一生就完了,恐怕早已經就不在世了,這個緣多重要!所以真正第一個因緣,是你自己有的,你自性裡頭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才叫是成佛第一個緣,第一個因。第二個緣叫「所緣緣」,也是屬於自己的,你所緣的那個緣,也就是說,你這一生當中,我們中國人講立志,佛法裡面講發心、發願,你有一個方向,你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是我所緣的緣,我這一生一定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我會達到這個目標。在我們修凈土的,這就很好講話,我們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我們親近阿彌陀佛,依阿彌陀佛做老師,我們向他學習。你看多清楚、多明白!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就是來干這個的,就是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

  第三個緣還是屬於自己的,叫「無間緣」,你這種發心、這個方向目標不能中斷,念念不舍,你才會有成就。你一中斷,或者改變方向目標,那你永遠達不到。你看,這三種緣是自己,合起來叫善根,自己裡頭有善根。後面一個非常重要,後面一個講「增上緣」,外面的緣分。外面緣分,老師,這最重要,老師屬於增上緣裡頭的。增上緣頭一個是老師,第二個是法門,第三是同學,第四個是護法,少一個都不能成就。不但祖師大德常常讚歎,佛在經上也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聞佛法,這個緣算是具足一半。聞了能信能解,這就說明我們自己有善根。問題,我們所緣緣是不是一門深入?無間緣是不是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緣緣具足了,無間緣具足了,下面就是外緣,遇到好老師幫助你。

  大乘佛法的典籍在中國中文《大藏經》裡面,可以說是相當完備。這麼多法門,取捨是大學問,我們取哪個法門?這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如果這個法門太深,學起來不容易,我們很難成就;希望在一生當中能成就的,最好找一個簡單的法門,穩當、可靠、快速,這些條件統統具足那就是凈土法門。凈土法門經論不多,全部的經論只有六種,五經一論,裝訂成一本也不過薄薄的一小冊,五經一論就全了。五經一論還是太多,我還是沒有辦法學,行,這六樣東西隨便用一樣都能成功,最少的一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就能保證你到極樂世界,你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所以你遇到好老師,遇到法門,遇到好的同學,老師是指導,同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老師好比指路,指示你的;同學是作伴,我們一同去走這個道路,你在菩提道上有伴侶;後頭得有個最重要的,護法。如果你沒有護法,菩提道不好走,為什麼?無始劫來我們跟眾生結的怨太多,所以冤親債主他要來找麻煩,他不讓你成就,為什麼?他要報復你,你殺了他,你還欠他命,沒有還他命;你奪取了他,你還沒有把債務還清,你想走,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自自然然他們來擾亂,你必須要一個有力的護持。

  所以護法的人,實實在在說,多分都是菩薩再來,他的任務很大。為中國傳統文化,為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他要盡心儘力幫助底下一代人才培養的功夫,他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提供他修學的環境。佛、祖都說得好,為什麼?無論是世法、是佛法,道理是一個,一定要懂得「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才真正能夠學得成功;不能吃苦不會成就,不守規矩不能成就,這是兩個基本態度。有這兩個態度,我們就必須要盡心儘力幫助他。有時候幫助他到一個程度,他變心了,他煩惱心生起來,不再遵守佛的教誨,依他自己的意思,他去創業去了。真正明心見性,行,他創業,他就另立宗派,在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在日本十三個宗派,他自立宗派去了,行;如果不是明心見性,那他就背師叛道,搞什麼東西?搞名聞利養去了。這些人,他也有一點福報,他也有才華,他也會有群眾,他不是正法,表面上看他是正法,你細心觀察,他不是正法。這樁事情,我們要記住孔老夫子的一句話,《論語》上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這是孔老夫子教我們看人。他有什麼毛病?他有傲慢,他有吝嗇,雖然教人,自己留一手,不肯完全教人,為什麼?防止、怕別人超過他,他有這種心態,嫉妒。夫子說,有這樣的心態,他不是真正聖賢;他如果是命里有福報,他也能盛極一時,到最後下場他是失敗的。這要很細心才能看得出來,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

  我們很小心謹慎,也沒有辦法真正像佛菩薩看得那麼仔細,我們還是會把人看錯,但是我們始終有個感恩的心,批不批評人的過失?決定不可以,為什麼?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一定要記住佛陀的教誨,稱讚別人,不批評別人。他的長處讚歎他,他的缺點不說、不批評,這就對了。我們遇到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講,我們在受教育,我們在這個地方學會了,往後再看人的時候就很注意這樁事情。你看,增長自己的德行,增長自己的智慧。別人在那裡做表演,表演的人到底是魔、是菩薩、是佛,我們不知道,我們統統要把他當作佛菩薩看待,那你就完全對了。你的菩提道決定是順暢,是暢通無礙的。所以心地一定要善良,一定要厚道。我們從正面做,人人都有個良心,只是一時被這外面的境界所誘惑,名聞利養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他的定力不夠,接受這些境界,他就動搖了,動搖之後迷在裡面,他曉不曉得?有的人曉得,為什麼回不了頭?面子問題,這面子很害人。所以對於一些很愛面子的人,我們也要明了,愛面子的人不容易在大眾當中發露懺悔,這他做不到。在大眾當中發露懺悔,那個懺罪的效果最大,真的改過自新,中國古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指這些人,能夠在大眾面前認錯,我做錯了,我從今之後決定改過自新。

  所以成德沒有依緣是不能成就的,因緣具足,我們才能成就。由此可知,老師教導我們的恩德,同學輔助我們的恩德,護法護持我們的功德,是平等的,沒有哪個大、哪個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世間聖賢,出世間佛菩薩,基本的,第一個依靠是什麼?孝親尊師,這是第一個依靠。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凈業三福」三條,第一條頭一句就是講「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你看把父母跟老師擺在第一。不孝父母,不懂得尊師重道,他不會成就,無論做得怎麼樣輝煌,最後會失敗。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道理有很深因果的道理在裡頭。聖賢人的成就是孝敬,佛菩薩的成就也是孝敬,在大乘教裡面講,證得圓滿的佛果,那個孝敬才圓滿,那叫大孝。

  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說過很多次,四十歲之前要紮根,根深蒂固;四十到六十要弘法利生,學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六十以後,要當護法,培養下一代,幫助下一代,全心全力照顧底下一代。協助弘法利生的人,就是四十到六十的,輔助他們;培養四十歲以前的,好好照顧他。這個時候的護法內行,知道應該怎麼護法,為什麼?自己親身經過的!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在弘法過程當中,我需要些什麼,你是過來人,過來人護法是內行。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體驗的過來人,有的時候護法還變成了障礙,但還是有功德,為什麼?沒有護持是非常非常艱難,還是有好處,不過不圓滿。我說了很多遍,但是真正聽懂了,肯照這樣做了,不多,我不但沒有看見,我還沒有聽說過。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常常教導我們,從我做起,我要真正這樣干法。我今年八十歲,我要退下來當護法了。這部經沒人講,所以每天講兩個小時經,其他的時間我都在做護法的工作。

  弘法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有他上台講經的機會,這個要護法幫忙。我這一生能有這一點小成就,完全得力於韓館長,她要不發心幫助我這樁事情,我就不能成就,那就是什麼?舞台,你唱歌要有表演的舞台,沒有舞台不行;我們講經要有講台,要有聽眾。韓館長幫助我三十年,就是讓我天天有講台,天天她去張羅,邀人來聽,有聽眾。我跟她講,聽眾多少沒有關係,三個、五個都行。所以她很開心,並不是我要她找幾百人、幾千人,那她就頭痛了,她就為難了。三、五個人好找,她的交際很廣,親戚朋友很多,而且大家聽了歡喜,這聽眾當中他又去帶聽眾。所以我們確實是從三、五個人開始,到以後有一、二十人,到最後經常差不多有五十人左右的樣子,最初的十年。以後歡喜聽的人愈來愈多,這都是聽眾去拉聽眾,去介紹佛法。所以這個護持比什麼都重要,你講經講得再好,沒有場所講。

  我們過去在台中學教,台中有兩個講堂提供給學生用的,靈山寺每個星期講一次經,是男生用的,台中蓮社每個星期六講一次經,靈山寺是星期天。台中蓮社的蓮友來聽經,人數大概一百人左右,兩個地方練習講經。一次兩個同學上台,講演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但是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好像是翻譯一樣,其實他們同用一份講稿,講稿是相同的,就是一個人講一段,我們是這麼練習出來的。講稿全是復講老師的,這在佛法里叫科班出身,我們是從最基層的地方來學起,學出來的。可是這個要成就難,一個星期只能上一次台,兩個人,一個人實際上四十五分鐘,那學到哪一年才能學得出來?所以我就比較著急。還好,我的法緣還不錯,我就找這些老同修,我到你們家裡去講好不好?行!所以我到同修家的客廳里,沒有正式的講台,到人家家裡面,三、五個,六、七個,他的鄰居、朋友邀集起來,一個星期講一次,在張三家裡講一次,李四家裡講一次。我一個禮拜就至少有三次到四次,這樣練才能練得出來。以後到台北去講經,有好幾個道場邀請,我全部答應。道場是一個星期講一次,這個道場星期一講《普門品》,那個道場星期二講《地藏經》,那邊那個道埸講這個,我記得一個星期講五種經。每個道場,道場它不能連著的,它沒有這個時間,一個星期一次講經的法會。這些都是韓館長去聯繫,她打聽哪個道場喜歡聽什麼經來告訴我。要不是這樣的練習,搞不成功。所以對於講台,我們自己鍥而不捨,天天有機會,我天天都要講。我記得最興盛的時候,大概有幾個月,不到一年,我一個星期講經超過三十個小時。早晨,這上午、下午、晚上統統有,很熱鬧。那個時候,這準備的時候是一點妄想都沒有,為什麼?你要講好多種經,好多地方講,這麼密集,那個心都用在經教上,不能懈怠,不能懶散。好機會一定要抓住,這才能成功。

  所以自己要勇猛精進,護持的人對你照顧面面周到。弘法能成就,最重要的靠護法。老師教給我們這條路,教給了方法,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持人,自己要不肯發心的話,你還是不能成就。我們在台中當年跟李老師學習經教的,他有個經學班,就是台中蓮社經學班,辦了兩年,二十多個同學,真正成就沒幾個人,什麼原因?就是長時薰修,要不能把握這個,常常中斷,就不行。講經的人如果說半年不講經,他就完了,他要再想講經的時候,他就接不起來了。所以從前老師比喻給我們說,打拳的人天天要練,「拳不離手」;唱歌的人、唱戲的人天天吊嗓子,「曲不離口」,他才能成就。一中斷,氣就沒有了,再接就很困難了。這你就知道,護法要對你鼓勵,要對你幫助,你自己不能懈怠。這樣一配合才能成就。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到哪裡去找個好護法?可遇不可求。為什麼?護法人要長遠心,韓館長碰到我之後,一直到她老人家往生,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這個恩德大,在這個世間確實不多見,這麼樣的熱忱,面面都想到,成就一個人。她成就我弘法,我成就她護法,都不容易。

  這一句講的是「成德依緣,故生佛前」,這個緣是第一殊勝,不是容易碰到的。佛陀生在這個世間,剛好我們也生在這個世間,同一個時代,而且還同一個地區,你才能遇得到。在佛陀那個時代,交通不發達,旅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騎馬、馬車,再就是風船、帆船,哪有現在這麼方便?從台北走到高雄,總得走十幾天你才能走到,哪有現在這高鐵一個半鐘點就到了!這古人不能想像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現在科學技術發達,運用這些好的工具。這樁事情,早年方老師就常常提醒我,雖然我們沒有能力,也不敢想,可是他講過很多次,我們印象很深:要利用電視,要利用大眾傳播。在那時候有無線電台,利用電視,利用這種工具來講經教學,弘法利生,聽眾就多了。可是我們那個時候出家,沒有人供養,這需要很多錢,到哪裡去找?而老師教導我們,督促我們很嚴格,就是不化緣,這是我們一生都遵守老師的教誨。別人自動供養可以收,不能伸手向人要錢,絕對要禁忌。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都守住這一條。老師說,如果一個道場,人家來講經你常常來化緣,嚇得那些聽眾下一次不敢來聽經,為什麼?聽經要錢的。這就是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他自動捐獻的可以接受,還得要問清楚,他錢從哪裡來的。如果他有錢,所謂是凈財,可以。如果他知道佛法好,自己貧窮,去借高利貸來供養,這決定不能要,為什麼?這財不幹凈。或者他變賣他的家業來供養,都不可以,都不許可。所以佛法,真正佛法,確實值得人尊敬。我們沒有財供養,我們宣傳就好,我們讚歎就好。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做弘護正法的事業,這就是如法的,這是對的。下面第七句:

  【方便演說寂靜三昧。】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疏,「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我剛才講的這些話,老師教導我們,與這一句有關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佛法,這是如來家業,我們看到這四個字,就能深深體會得什麼是佛法,上求是求智慧、求德行,下化是教。你學成之後幹什麼?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從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上求。在那個時代,印度宗教學術很發達,好像我們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很類似。印度無論是宗教還是學術都重視禪定,所以他這裡有個「寂」字在此地,重視禪定。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能夠見到不同維次空間的真相,這種知識是現量的,不是推想的,讓你親自能夠接觸到。所以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狀況非常清楚。釋迦牟尼佛是個非常好學的人,孝親尊師,我們相信他的定功絕不在別人之下。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就是那個時代在印度普遍流行的。四禪八定修成了,上面你能夠達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獄,整個六道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諸位要記住,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時尚風氣。這個定從什麼地方傳來的?記載裡面,從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印度很古老的宗教,它能夠傳到現在,有它的道理,就是它著重修定。我在這些年當中,最近十幾年跟他們有往來。他們的歷史,根據他們說,至少比佛教要早一萬年,他說一萬幾千年的歷史。佛教就算中國的記載才三千年。那真是個古老的宗教。

  所以,釋迦牟尼佛出去求學的時候,這個肯定就學成了。他學了十二年,從十九歲學到三十歲。孔子也講「三十而立」,自立了,釋迦牟尼佛也是三十而立。孔子是十五歲有志於學,立志就是他的一生的方向目標確定,他學成就了。釋迦牟尼佛立志於學絕對不是十九歲,十九歲是出去參學,離開家庭出去參學。這大聖大賢給我們做的示現,給我們做的榜樣,好樣子。學了十二年,應當在印度所有的學派、宗教他都學過了,廣學多聞。對於一個好學的人來說,我常常想到,他肯定還有一些問題沒解決。第一個,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問題在印度宗教學術界里都找不到答案。所以釋迦牟尼就跑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在大樹下面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入更深的禪定,他突破了,突破了四禪八定,這問題答案解決了,這就是後人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做到了,於是就開始教學。你看,徹悟之後,上求下化。上求,求到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教學四十九年。這是經上所講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教學四十九年。他是從開悟就教學。孔子不是,孔子三十而立,沒有開始教學。為什麼?目標方向不一樣。孔子的目標是尋求諸侯裡頭國君能重用他,他是想做官,施展他的抱負,為國家為人民造福,聖賢之志,他目標在此地。所以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去周遊列國,見到不少國家領導人,沒人肯用他,為什麼?他太能幹了。我相信,每個國家都很欣賞他,都很佩服他,怕他來做宰相的時候會把政權推翻了,他當頭去了。他雖然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不會做,可是別人總不放心他,所以沒人敢用他。到六十八歲,想想算了,他的方向目標改變了,回老家去教學。所以他教學,也不少,三千弟子,裡頭出類拔萃的七十二個人,七十二賢,教學成功。他只教了五年,走了。孔子七十三歲走的,六十八歲回去開始教學,教五年。你看,方向目標不相同。

  釋迦牟尼佛方向目標一個,開悟了怎麼樣?就是教學,除教學之外,他什麼都不幹。為什麼?他才知道真正的事相,諸法實相。你要救度這些苦難眾生,用什麼方法最好?就是教育。中國古人常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就搞教育,就搞教學,這是對的。佛講得很清楚,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沒有智慧,你想錯了,做錯了,那苦難就來了。教學,教學的一個總的目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他就能離苦,覺悟了,他就能得樂。你看,他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是用教育,他不是用政治上的措施,他不用這個。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職業老師。那接觸的人,面很廣。你看當時,這經典裡面記載,印度十六個大國王都是聽他講課,聽他講經,護持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能夠遍及五印度,道理在此地。他是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講,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而且一生自己沒有建立學校,沒有校舍,現在講的沒有道場。他的活動在哪裡?在山林,在樹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身心沒有壓力,快樂無比!我們人間看到他很苦,他一點都不苦,樂此不疲。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教,認識了釋迦牟尼佛。

  我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學釋迦牟尼佛,方東美先生教我認識佛法,知道它是教育,它不是迷信。我認識章嘉大師也很難得,第一天見面,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方老師跟我講大乘佛法,我知道佛法無比殊勝,我很喜歡,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我的問題提出來,他老人家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看了半個多小時,一句話不說。我等他答覆,很耐心的等。以後,大概過了十幾年之後,我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當時不答覆我?我年輕,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給你講了沒用,耳邊風,這耳朵進去那裡出去了。他一定要等我整個情緒定下來,他才開口,這個高明,他給你講的,你一生不會忘記。所以這個傳法,「寂」太重要,求法也要寂,傳法也要寂,心都要定下來,這個字是秘訣。沒有耐心,如果等了半個鐘點還沒有講話,掉頭就走,那就完了,你機會就完了。很有耐心,恭敬心等待老師開示。半個多小時的時候,說了一個字,「有」。有,我們的精神馬上就起來,心又浮動了,沉不住氣,年輕人。他又不說話了,這一次大概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鐘,我們又定下來了,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第一次見面,坐了兩個多小時,只講幾個字。我聽了似懂非懂,「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想了半天,「從哪裡下手?」他教給我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給他講,我一無所有,自己生活非常艱難,用什麼布施?他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有,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勉強。你就從一塊一毛做起。這他教給我的。

  我們從這個見面以後,以後就約定每個星期天見一次面,三年。每次見面大概是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說話都不多,幾乎我們都在定中。所以到他那個地方去就好像修禪定一樣。我的佛法基礎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勸我出家,他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感激老師的恩德,我聽話,真好!這不是假的。方東美先生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一生真的是得到了。所以從這之後就再鍛煉自己,多替別人想,少替自己想。我出來講經,我學佛第七年出來講經,大概講經十年之後,就很少想自己了,都是替別人想,替佛法想。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如何能久住世間?如何能發揚光大?遇到整個世界動亂,那我也有這個緣分,代表澳洲的學校參加聯合國的這個和平活動,才真正知道全世界迫切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湯恩比所說的,拯救二十一世紀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我們才到處參與活動做講演,提出報告,以這個為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七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初發心住菩薩,第二「勝進」,經文有十句,我們學到第七句,今天我們從第八句看起,第八句是:

  【讚歎遠離生死輪迴。】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寂必遠離生死輪迴」,昨天我們學到的第七句,也是「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這兩句都把寂放在前面,意義非常的深廣,尤其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紛動達到了極點,在整個世界的歷史上來看,古今中外社會的動亂沒有像今天這個現象。而此地特別給我們指出來,上求紛動,下化的是弘法,也是在這個動亂的社會,這都造成很大的困難。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在《大藏經》史傳這個部分,古人的道場建立在深山、山林,不但遠離都市,遠離都市總幾十里,遠離村莊,附近鄰近的村莊至少也有三、五里的樣子,所以人跡罕至。他們住在高山上,那時交通不方便,上山很困難,我們不說別的,就是我們去過幾次的浙江東天目山,如果沒有便捷的交通,從山下到山上廟裡,得走兩天。現在方便,汽車可以開到半山,然後再走差不多三個小時。如果不是誠心誠意去拜佛、去學教,誰願意受這樣的辛苦?如果說是更大的道場,像中國的四大名山,你要去朝拜就更辛苦。

  住在山上確實非常寂靜,沒有雜音,聽不到雜音,那是一個修行學習的好處所。現在沒有了,現在縱然古時候那些叢林寺院,現在都開上馬路,都架上纜車,便利旅客觀光旅遊,所以現在,從前這些古道場真的是車水馬龍,我去看過幾個。在一九九0年初我第一次訪問祖國,在北京拜訪趙朴初老居士,趙老跟我是同鄉,所以見面非常親切。第一次見面我們在一起就談了四個半小時,留我吃飯,陪我去的一行人差不多有十七、八個,承蒙他老人家接待。我就很感嘆的說,古道場已經不能做為上求下化的場所,氛圍完全不一樣,可以開闢做觀光旅遊,大家來朝聖。古道場都是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值得人來憑弔。真正上求,就是我們求學,這教學的道場,弘化是接引大眾這樣的道場,我們應當重新建立。我記得我當時還提了有建議,我說最好模仿外國的大學城,我們開闢新道場。現在交通方便,不需要很多道場,一個宗派一個道場就夠了,這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城市,跟外國的大學城一樣。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修行的道場,學會,凈宗學會;另一個部分是教學的道場,上學,上學的道場,凈宗學院,這凈土宗的例子。天台宗,天台學會、天台學院,法相學會、法相學院,華嚴學會、華嚴學院,這樣子做法,我說中國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建一個,他聽了很歡喜。非常可惜,他年歲大了,八十多歲,心有餘而力不足,我這個想法他非常歡喜。確實我們今天想學習、求學,找不到地方,現在我們想弘法講經,對大眾來弘法,也找不到地方,國內外一年偶爾有一、二次,大家發起一個弘法大會。

  我這次去吉隆坡是在攝影棚講經,他們建了一個新的攝影棚,聽說也有網路,希望我去講一個月,我選了一部經,《無量壽經》菁華。這篇東西是早年我在美國舊金山選的,《無量壽經》裡面選了六十個小段,最小的段子大概只有兩句,那是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講的。以後同學們,那個時候好像是錄音帶,還沒有錄像,錄音帶寫成書,在台灣有流通。我這次就想用這個本子,預備講半個月到二十天,半個月,一天兩個小時,就三十個小時,二十天就四十個小時。講完之後我到澳洲去一趟,這次到澳洲本來是準備講經的,現在臨時改變主意,到那邊去訪問宗教。我上一次去訪問南澳五個宗教,這次打算再訪問五個宗教,尋求宗教團結,希望宗教都能夠主動的來推動宗教教育,就是宗教教學,希望每個宗教重視講經教學,我們訪問的目的在此。對現前的社會,現前社會是個紛動的社會,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中國人所謂的穩定第一,就是如何能夠化解社會各種的衝突。像一般人常常掛在嘴上的,夫妻衝突,離婚就是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鄰里衝突,一直到族群、到宗教,到國家與國家。這些事情聯合國這麼多年來不斷在做,沒有辦法化解,這樁事情必須要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裡面要特別重視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要重視這個,高深的部分,像哲學的部分、科學的部分,那少數人,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就這三種。宗教經典裡面的倫理、道德、因果,有助於化解衝突,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訪問宗教目的在此地。回來我還是想到這邊來繼續講《華嚴經》。預訂這次離開大概是一個月的時間。

  所以我看到第七、第八這兩句經文我感觸很深,想到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他給我的時間是每個星期天兩個小時。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每一次我去見他,幾乎我們都是在定中,說話不多,但是印象非常深刻,與經文上這個寂字有關係。真誠心,那個心是清凈的,那個心不是浮動的。今天我們常講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是道你無法契入,世間的學術你也學不到。所以中國古人教人,什麼樣的心態去求學?尊師重道,尊是尊敬,尊敬心是真誠心、是清凈心,這樣的心態老師樂意教你,你也完全能夠接受,能夠契入境界。你能得多少,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就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諸位要知道,上求與誠敬的關係就太大了。不是老師要學生恭敬,老師如果說是希望學生恭敬,要求學生恭敬,這不是個好老師,這樣的老師,你跟他再久,你未必能學到東西。好老師,他看你多少誠敬心,他知道你能夠吸收多少,他就得給你多少。你有十分誠敬,他給你九分,他對不起你,為什麼?你能夠體會到十分,老師只教你九分,還欠你一分。如果你只有八分誠敬,老師不會教十分,為什麼?因為那個兩分你不能收吸,教等於白教,白費力氣。所以老師觀察學生,他能夠學到多少,從這裡看,不是老師說你要對我怎麼尊重,沒這個意思。

  老師用心就是傳道,你看他從上一代繼承下來,他要把這個道傳下去,中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做老師的,後是什麼?繼承他道業的這個人,這種學生。學生多少沒關係,真正有學生能傳他道的,這個學生他重視,是他的傳人。這種緣分得來不容易,可遇不可求,學生想親近一個好老師不容易,緣分。老師曾經跟我說,老師要想找一個好學生,能傳他的道,比學生親近好老師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到哪裡去找?實在找不到,所以就著書,把他的道用文字傳給下一代,讓後人讀到他的書,從書中向他學習,用這種方式。現在比書籍的方式更方便的是錄像,能夠看到老師,也能夠聽到音聲,再對照著書本,方便太多了。所以現在真學,雖然跟古人比沒有古人那樣的環境,修學環境,但是現在自己學可以能成功,那就是得力於高科技帶來的方便,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感激這些科學家給我們帶來的方便,這個方便是古時候沒有的。遺憾的就是他沒有好老師指點他,沒有真正同參道友能夠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少這個。雖然少,他真的能用功,懂得這個方法,遵守古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肯定成就。重要的就是要一門,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紛動就是太雜、太亂。

  一部經,一生專攻一部經會開悟。我們在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看到一篇記載,「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一部《楞嚴經》,念了多久?念了八年。《楞嚴經》念了八年差不多也將近念到一千部,念熟了一天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部,應該是差不多念到三千部。誰念的?倓老法師一個老朋友,劉居士,以後他出家了,東北人。他有感應,他們三個人合夥開一個中藥鋪,你看他有一天中午沒有顧客,他就在櫃檯上打瞌睡,就見到兩個人進來,他作夢,那個夢是真的不是假的。兩個人進來,進來一看,熟人,而且是冤家,以前為了財務糾紛打官司,劉先生打贏了,這兩個人上弔死了,自殺了,劉居士非常後悔,你看因為這一點財物,害了這兩個人自殺,所以也很難過。看到這兩個人來,是不是來討命的?看到心裡還有一點害怕,結果看他相貌、舉止很溫和,不像找麻煩的,走到他面前就跪下來,他就問他,為什麼?什麼事情?他說求超度。劉居士就放心,不來找麻煩,來求超度。他就問他,我用什麼方法超度你?他說你答應就行。沒問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去了。這什麼力量?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功德,他要沒有這個功德,這兩個鬼魂不會來找他。可見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需要形式,我答應你,你看他就借他的功德就升天了。這兩個人走了之後接著又來了兩個,一個婦女帶個小孩,這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過世了,那個小孩是他的女兒。這兩個人進來,也跪到他面前,問她幹什麼?求超度,跟前面例子是一樣的,我怎麼超度你?只要你答應就行。看到這兩個,這是以前的太太跟小孩,看到也是踩著他的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這種能力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心是定的。

  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有障礙?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心是亂的,妄念太多,外面干擾太多,這種干擾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社會上道門太多,這個人說這個好,那個人說那個法門好,你聽了之後,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聽了之後比較,我現在學的都不如他們,那我得改學他們的,過兩天又聽說有更殊勝的,你就常常在改變,你怎麼會成就?所以這個寂靜就太重要。佛告訴我們,佛陀入滅之前,阿難尊者代我們問的,佛在世,我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了,我們依什麼人為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就說明你能持戒、你能吃苦,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又非常慈悲,給我們說了四依法,這個太重要。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經典是我們唯一的依靠。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就是給我說,我跟他學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在經典,你要到經典當中去求,這句話非常重要,跟釋迦牟尼佛「依法不依人」是一個意思。第二個說「依義不依語」,佛知道佛法將來弘遍全世界會被翻成各種不同文字,翻譯有沒有問題?可不可以翻譯?甚至於一部經有很多種的翻譯,我們今天學的《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翻譯,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你看看《大藏經》裡面有六種不同的本子,譯本。可以翻譯,只要意思翻對了,文字沒有關係,語言沒有關係,「依義不依語」,你看多活潑,我們對翻譯、對會集的懷疑就統統消失掉了。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現前環境,不會障礙我學習,這叫了義。太深的經典我沒有能力學,太淺的經典我不需要學,這都叫不了義。所以了義跟不了義沒有界定範圍,佛只說這個,能夠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這叫了義。我們想想,在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了脫這三界之苦,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指導我們的方向目標都是凈土。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末法時期的同學授記,末法凈土成就,這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我們生在末法,我們聽佛的話,選擇凈土法門。凈土的經典不多,傳到現在總共只有五經一論,只有六樣東西。這六部東西以《無量壽經》為大經,凈宗的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其實分量也不多,只有一卷,我們果然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成就。

  今天中午我遇到一個老居士,跟我同年,學得不錯,原來頭髮白了,現在頭髮變黑了。他告訴我,我以前講這部經的時候勸人先把這部經念三千遍,他告訴我,他三千遍念圓滿頭髮變黑了。精神好,八十三歲,不衰!我看那個樣子比我還好,太難得了。能不能成就確實就在長時薰修,堅持一門深入,他就一部《無量壽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每天能夠誦一部經,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不缺,每天一部,一天能夠念佛一萬聲,不難!四十年前我也遇到八十多歲的一個老居士,那個時候我在鳳山蓮社,煮雲法師請我講經,有個老居士,這個老居士是老佛教徒,他學過密、學過禪、學過教,到退休了,八十多歲,碰到我的時候,他說法師,我現在念佛了。我說為什麼?過去所學的那些東西統統不得力,還是念佛可靠。回過頭來專門念佛,他告訴我,他一天那時候念三萬聲佛號。他怎麼念的?他經行,就是早晚散步,大概要走二、三個小時,沒有事情,老人,運動,住在鄉下,在野外散步,一步一句佛號,換句話說,他每天走三萬步,所以身體很健康。那一年他跟我談話的時候好像是八十四歲,身心健康,一門深入。

  所以看到今天社會的現象,這一句我們感觸特別深,我們想找一個安定的環境不容易。那是什麼?那要福報,我有福報同學沒有福報也不行,同學有福報我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容易事,這裡頭有因果關係在裡頭。所以我現在對辦學的期望我放棄了,我用什麼?我把我自己學習的方法,所得的利益,我都在講經的時候統統講出來,同學們在電視機前面,在網路屏幕前面,你們看到,你們聽到,我提供這些建議,如果你覺得可行,你的環境能辦到,你就會有成就,關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堅定相信,佛在經上常講,「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自己要做得了主宰,不能隨便聽別人的,因為在現前的社會,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人會擾亂我們,鬼神也會擾亂。怎樣才不受擾亂?一概不聽。偶爾聽到,你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他的話合情、合法、合理,跟經典所說的,跟聖賢所說的相應,可以做參考,如果不相應,置之不理,若無其事,決定不能被他所轉,不能被他動搖,你就會有成就。否則的話,這些擾亂你的人,把你拖下水的人,統統都是你的冤親債主,他不希望你成就,你有成就他嫉妒,他想盡方法來障礙。這在現前社會這種現象太多太多了,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讓你上求下化儘可能的減少障礙。這個要有智慧,要有定力,你才能做到。

  第八句這就非常之好,「寂」,你心地清凈,「必遠離生死輪迴」,這一句可以說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告訴所有的佛門弟子一個正確的修學目標,學佛為什麼?為離苦得樂。什麼是苦?輪迴是苦。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了,三善道雖然是樂,不長久,時間很短促,三惡道之苦那個時劫比三善道不知道要長多久。所以六道輪迴裡面,經典上有比喻,三惡道是你的家鄉,三善道是你出去觀光旅遊度假。你想想看,你這一年當中,一輩子當中,你是在家鄉住的時間多,還是度假的時間多?這個比喻,比喻得好,你不出輪迴那就是這種現象。如果我們再冷靜的去思惟,我們從早到晚,從大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先想一天的。如果這一天動的念頭,惡念多,善念少,你就明白了。再想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善惡的標準,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利益眾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惡,這是佛家的標準,我們一定要清楚。

  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是惡?佛教我們遠離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從哪來的?從我來的。所以常常想到我,我執就非常堅固,你就出不了輪迴,要想出離輪迴要把我放下。你看無論是大乘、小乘修行,真修,真修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師跟我見面,第一次教給我的就是教給我看破放下,這話是真的。非常感激這個老人,頭一天就把佛門裡面修學的秘訣傳授給我,那個時候初學,聽到這個話似懂非懂,實在講是不懂。這麼多年來,愈學愈能夠體會這兩句話,要緊!你看看大小乘經裡面都這麼說,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就證小乘須陀洹,《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這雖然是小小聖,算不得什麼,小小聖,很了不起,他不是凡夫,他雖然還沒有出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天上人間頂多七次往返他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菩薩證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真的好像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七信位菩薩,就超越六道輪迴。

  八十八品見惑是什麼?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歸納為五大類,就好講話,八十八太多了,我們初學人也不容易記住。《教乘法數》裡頭有,《佛學大辭典》裡面有,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裡頭有。這五大類就好講,第一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頭一個,頭一個要放下的。知道什麼?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不是我,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別人要想要我這件衣服,我很歡喜脫了就給他,就這麼樣的自在。所以要曉得,我這個身體有生死,我沒有生死,好像衣服髒了、破了,丟掉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這是首先要了解的,人沒有生死,現在連外國人都知道,身雖然有生滅,靈性永恆不滅。你看惠能大師悟道的時候,他向五祖忍和尚提出的報告,第二句「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沒有想到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那個自性是自己。所以你能夠把這一關看破,不再執著身是我,你見惑裡頭五類第一類你得到了。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對立,這是所有煩惱的一個根源,要放下,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你的煩惱,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矛盾、衝突,都能夠化解。第三種、第四種,這兩種合起來中國人叫成見,就是我們一般講主觀觀念,這是錯誤的。《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有什麼主觀觀念?妄想,錯了,這個放下。這裡頭有兩類,一個是因上的主觀觀念,一個果上的主觀觀念,都是錯誤,你看錯了。最後一種,除了上面這四類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都叫邪見。這五種統統放下你就證初果,真的入門,真正是佛門弟子,不是凡人。小乘初果一年級,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薩也是一年級,你上了佛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換句話說,我們這五種錯誤見解還沒有放下的,沒入門。

  我講經教學這麼多年,常常勉勵同學,就我們現前努力可以能做得到的,我勸大家第一個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想自己,第二放下名聞利養,第三個放下五欲六塵,第四放下貪瞋痴慢,我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都能做到,我們入門了沒有?沒有,但是到門口了。你能把這十六個字做到,佛所講的這五種見惑你就不難放下,放下之後你不就入門了嗎?所以我講放下這十六個字,只是到了佛教小學一年級的門口,你並沒有進去,進去那要用經典的標準,不是我這個標準,但是我這個標準是經典標準的前方便,就是預備功夫,得真幹才行。諸位要知道,如果證得小乘初果,《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在哪裡?方便有餘土,提升了,因為你在佛門裡證得果位,小小果它也是果位,他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辦法證到初果的,能夠把我講的這十六個字能做到,起心動念不想自己,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天下一切眾生,這個真正能做到,肯定得生凈土。為什麼?你是善人,善男子、善女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也不錯了。

  蕅益大師為我們示現的,有人問他老人家,你念佛求生凈土希望能得什麼樣的果位?他告訴人,我只希望得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這個示現是給我們看的,我們老實念佛,不要希求品位,品位反而高。天天想品位什麼?你在打岔,打閑岔,破壞你一心不亂的功夫,一心不亂裡頭還加了一個品位在裡頭,你說那不是麻煩事嗎?學習古人,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對了。認真努力,這樣子我們才能夠遠離生死輪迴,你這一生過得真是有價值、有意義,對了,你沒有錯。如果這一生修得再好,出不去六道輪迴,那你就非常可惜了,你修了很大的福報,沒有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你來生還是在天上人間享福,這是你修了大福報。在六道裡面享福,你有沒有把握來生能得人身,來生能生天,有沒有把握?這個佛經裡面說得很多,你要想得人身,你要具足中品十善、三皈五戒,這個能做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能把這三樣東西落實,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弟子規》是儒家的根,儒家我們通常講四書五經、十三經,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儒家教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個篤行,那個篤行就是《弟子規》。如果沒有篤行,單單有四書五經、十三經,你都念得很好,你也講得不錯,可是你都做不到,那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儒學,不是學儒,有篤行那真的學儒。

  中國自古以來民間統統受了聖賢教化,雖然很多人不認識字,但是都懂得做人的規矩,像《弟子規》,他都懂,他不認識字,他全都做到。誰教他的?從小父母教他的。為什麼?父母做到了,用不著特意去教他,父母做到了,他從小看到父母言行舉止,他就學會了,父母是用身教。六、七歲上學,老師才有言教,他全做到了。《感應篇》做到了,《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感應篇》一千三百個字,《十善業道經》長一點,我有一個節本,我編的節本五百多個字,不到六百字,這三樣東西分量很少,你能把它落實,真做到,那是好公民,那你就是把儒釋道全部都落實在你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這個族群、這個社會,能夠做出了長治久安、和諧社會,不容易,就靠這個。這種教學幾千年沒變過,就得到幾千年的安定和平,現在我們這個世紀疏忽了,這一疏忽社會就亂了。如何能夠再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老祖宗東西找回來就行。你要認為它不科學,那你完全錯了,《弟子規》裡面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哪一樁事情不合科學?孝順父母不科學嗎?尊師重道不科學嗎?你去找,哪一樣?尖端的科學與哲學都在大乘經裡面。

  所以上一個世紀英國湯恩比博士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英國人講的,這是世界上權威的歷史哲學家,他一生只研究文化史,他懂得。他的著作裡面談到宗教拯救世界,我們上一次在此地,將他這兩段談話,我們大家在一起做了分享,大家都非常歡喜,全是講的中國東西,你就曉得這個老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尊敬心,非常難得。我跟他沒見過面,看了他幾本書。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自己祖宗之德,五千年的傳統那是高度的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能承傳下來?全世界研究歷史的都知道,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沒有了,唯獨中國文明還存在,靠什麼?靠的是世世代代有人承傳,只有在我們現前這一代疏忽了,現在問題出來了。外國講科學,他的問題也出來了,而且比中國還嚴重。所以現在他們有一些聰明人到中國來尋寶,找中國古聖先賢的東西,到印度去尋寶,我相信可能是受湯恩比的影響。換句話說,湯恩比心目當中,能拯救今天世界的,是中國孔孟學說、是大乘佛法,所以外國人到印度去找大乘佛法,到中國去找孔孟學說。找孔孟學說到中國來找,對的,大乘佛法到印度去找沒有了,大乘佛法在中國,不在印度。所以中國的年輕知識分子要認識祖宗之德,要能體會祖宗的智慧,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有這樣的基礎,然後你再去看西方這些科技,你會超過他們之上,這是肯定的。

  佛法裡面講的,這我常講,我講的是真話,佛經講什麼?我們給它大分,五個科目,它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這五個科目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真了不起!佛法是教育,我從這個地方體認之後,在最近這個十幾年,我接觸了世界上許多宗教,我肯定所有宗教原本都是社會教育。所以往後宗教一定要恢復它的教育、教學,它才能在這個社會發揚光大,如果把宗教教學捨棄,我相信這個宗教在這個潮流之下會被淘汰掉。在宗教教學,佛教是非常特殊,佛教本來就是社會教育,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是社會教育,它變成宗教,好像在清初,有一些學者們談到這個,我記不得是哪一個,有這麼一個印象,好像佛教變成宗教頂多三百年,這就是說乾隆以後才變成宗教,在這以前它是教學,寺院庵堂是學校,是佛教教學的道場,佛度眾生是度人的,不是度鬼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你看經懺佛事都是中國古來這些大德們他們編的,他們會集的,佛沒有編過這些東西,佛當年只教學,只講經,就是教學,所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佛真的是如此,標準的老師。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修行是什麼?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身口意,意是思想,我們想錯了,我們看錯了,這是屬於意的行為,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口是言語,身是動作,我們話說錯了,我們事情做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在哪裡?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在這些地方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叫修行。修行絕不是在佛前天天禮拜,敲著木魚誦經,不是搞這一套,那你就全搞錯了。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寺廟沒有研究經教的,只有誦經拜佛的,沒有研究經教,教學的沒有了。

  所以佛教要復興,這是以前方老師跟我講過很多次,他提醒我,特別是我出家之後,他對我有個期望,這個期望恐怕我這一生做不到,他告訴我,佛教要復興,必須恢復唐宋時代的叢林制度。叢林制度是什麼?是大學、是教育,叢林裡面綱領執事你要是了解,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叢林裡面的主席就是方丈和尚那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師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名稱叫的不一樣,執事完全相同,它是學校。所以一個叢林寺院裡面它教學的教室很多,用佛教的話,是這些首座和尚分座講經,這邊這個教室講《法華》,那邊的教室講《華嚴》,那邊的教室講《般若》,都有老師在那邊主講,你學哪一門課,你就進哪一個講堂。它是一門深入的,不是說你好幾個講堂都可以,這不可以,你學哪一門就專攻這一門,老師天天授課。如果能恢復這個制度,佛教能復興,不能恢復這個制度,佛教要復興很困難。現在的問題,最大的難處是什麼?沒有人教,這個東西很難,培養一個好的老師至少要十年,中國古人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專攻一部經論,他心是定的,這個專攻就是持戒,這是佛門的規矩,你能夠守規矩,專攻一樣,十年不間斷。要反覆的學習,不是說這門功課我學一遍之後就可以,就能夠結束了,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法要重複無量遍,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在古時候那些專攻的祖師大德,他主修的這一部經,念三千遍的人很多,三千遍是普通的標準,像《法華》、像《楞嚴》,三千遍肯定是十年。不做這個功夫怎麼行?不但天天要讀,天天還要講、還要研究,現在所謂是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自己對於經論的體會遍遍不相同。所以佛經裡面講義味,義味是什麼?就是味道、法味,這個義味無窮,天天有新的悟處,所以他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契入之後樂此不疲,一部經通了部部經都通。所以這是佛法跟世間學術不一樣,世間學術,你學這一個科系,轉另外一個科系你什麼都不懂,佛法不是的,佛法求的是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全通了。哪一部經明心見性?部部經都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什麼意思?門門都能幫助你開悟,門門都能幫助你得定。

  先是得定,定是什麼?得清凈心,得定到一個階段之後肯定開悟。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徹悟,終極的目標要大徹大悟,那見性了,那就全通了。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全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全是心現識變的,所以一通一切通,道理在此地。誰能做得到?在理論上講人人都能做得到,就怕你不幹。你要下定決心真正干,然後唯一的秘訣,你就是排除障礙,這個排除障礙是什麼?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內不生煩惱,這個不生煩惱就是我們講的這四句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因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是煩惱的根,你必須把這些東西舍掉,不生煩惱了。不生煩惱只生智慧,所以佛經上常講,「煩惱輕、智慧長」。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常講心態純正,對自己來講,身心健康,不容易生病。你在家裡面修行,肯定你影響你一家人,你家庭和睦,家庭幸福。你要是工作的話,你有工作、有事業,你的事業一定順利、一定興旺,你也肯定影響你的鄰里鄉黨,那就叫化他。自己修成肯定影響別人、影響環境,自己修得沒有成就,你就沒有辦法影響別人。所以佛家講的,度人就是教人,先教自己,自己沒有做到,你就很不容易教別人,人家不相信,自己一定要做到。

  今天整個社會動亂,原因是什麼?人心不清凈,這是真正的原因,人心不慈悲。諸位要知道,清凈慈悲是性德,你本來是清凈,你本來是慈悲,菩提心裏面所說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每個人的真心,你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這五種都失掉,真誠失掉了,變什麼?虛偽,你錯了;清凈變成染污,嚴重的身心染污;平等失去了,傲慢;智慧失掉的時候,愚迷;慈悲失掉的時候,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樣子你的身口意所造的全是惡業,惡業必定有惡報,這才叫苦。我們這一生很幸運,在這樣的這麼動亂社會當中我們遇到佛法,我們遇到好老師,遇到凈宗,遇到《華嚴》,這確確實實如經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遇到要不能掌握,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凈土,那就大錯特錯。往生凈土的確很簡單,只要我們常講的這十六個字放下,真放下。怎麼樣放下自私自利?就是學著我起心動念都想到別人、想到社會、想到國家、想到民族、想到一切苦難眾生,不要動其他的念頭,你常常想到這個。想這個什麼?激發自己的道心,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只有我們自己學成了,我們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要學不成,他們就受災難,我學成功了,他們就可以離苦得樂,這對自己是很大的一個動力,推動我們勇猛精進,不會讓我們墮落。為自己容易懈怠,為眾生、為苦難眾生你就不能懈怠,不能見死不救。所以要用善巧方便幫助自己,要有一個動力,讓自己真正精進。不為名聞利養,如果有名聞利養肯定會遭到魔難。魔能夠傷害你沒有別的,就是障礙你的名聞利養,你沒有名聞利養,魔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沒有辦法害你,他障礙正法障礙不了你,你還是成就你自己的。障礙正法什麼?障礙大眾修學正法的機緣,他的罪是從那裡結的,不是從我們這裡結的,這個要懂得,對我們自己絲毫不受影響。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就得大自在,不能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要放下貪瞋痴慢,與道完全相應。所以這十六個字,在佛法裡頭雖然沒有入門,是非常好的根基,有這樣的根基入佛法就不難了。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到很多修學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修得很不錯的,做得也很不錯的,但是到最後一遇到境界他就變心了。什麼境界?名聞利養的境界,一現前,他抵擋不住,貪瞋痴起來了。他自己也知道錯誤,不對,他就是回不了頭,誘惑的力量太大,禁不起誘惑。所以從這裡我們就想起印光大師一生提倡因果教育,就感到非常重要。這個老和尚真的了不起,把這個時代的根,根之根掘發出來了。人要真正懂得因果報應,深信不疑,什麼樣的誘惑他也會不動心。所以這個老人的提倡,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所以我在台灣這幾個月,見的人也很多,我都是勸他們深信因果,提倡印祖所說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這三種書都是明清人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要大量流通應當要把它寫成白話文,最好還有詳細的講解,對現在社會會有很大的幫助。網路、電視這是非常好的工具,用這種工具把這三樣東西,祖師的一生心血,極力提倡。我們要能夠繼承祖師的志向,用現代這些科學工具把它發揚光大,能救社會。人要真正相信因果,《十善業道》跟《弟子規》就踏實了,他真干,他不是干假的。沒有因果這個觀念,他可能還作假,用這個東西來裝飾門面,達到他名聞利養的目的。這些事情我相信在印祖那個時代他就看到了,就看得很清楚,所以才極力提倡因果。

  在台灣的社會,無論是朝野,都能接受儒釋道三家的教學,這在今天全世界難得找到的這麼一個地區。生長在這個地區的人,有使命、有責任繼承傳統文化,繼承大乘佛法,繼承祖師的教誨。像這些東西,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真正能成就大家。《弟子規》不要看輕了,薄薄的這一小本,一千零八十個字,你真正把它做得圓滿,你就是大聖人。四書五經、十三經要不要讀?不需要讀,你做到了,四書五經、十三經裡面講的經義你統統都落實,這一千零八十個字就是四書五經、十三經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感應篇》是道家的,這一千三百個字的《太上感應篇》你統統能做到,道家所學的那些《道藏》,它也有藏經,《道藏》,你就全部落實。你想想看應不應該用十年工夫?佛法的《大藏經》,你能把《十善業道》用十年落實,那一部《大藏經》,無論哪一部經典,你一看就都通了,你一點障礙都沒有,它是一大藏教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小看。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十善業道經》跟《華嚴經》是平等,沒有高下,《十善業道經》跟整個《大藏經》是平等,沒有高下。你得懂得這個道理,然後不敢輕視,對大經不畏懼,對小部經不敢輕視,你知道統統都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都是圓滿的流露,這一點太難得了。所以同學們要認真努力學習。

  我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把這些東西講得這麼透徹,沒有,如果我在年輕時候我這些老師就能講得像我現在講得這麼透徹,我今天的成就不止這樣,那就太殊勝了。我是花了五十八年的工夫,好處就是五十八年沒有脫節,沒有走歧途,沒有走彎路,遵從老師的指導,這樣子學來的。諸位年輕的同學,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同學,你們要是真的懂得了、真的明白了,對佛菩薩能相信,不懷疑,對古聖先賢能夠深信不疑,無論學哪一門,記住,就是一門,不能學多,多就雜了。這一門的基礎必須學十年,十年之後你再涉獵所有的法門,能夠觸類旁通。中國人學東西像一棵大樹一樣,先固根、固本,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兩年的時間固根,根就是三個東西,儒釋道的三個根,用一年、兩年的時間專攻,把根紮好,然後再選一部經論,那是固本,要十年,十年之後你這棵大樹的枝葉繁茂,中國人的成就是像這樣的,生生不息。外國人做學問他是像金字塔,先怎麼樣?廣學多聞,然後慢慢就搞成一點,像博士,專攻一點,到金字塔。你曉得,金字塔是有極限的,到頂它就沒有了,它不能再往上提升,樹不一樣,樹年年往上長,千年的老樹,幾千年的老樹,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結新果,活的!這是做學問的方法,中國跟外國理念不一樣。所以中國人真有成就,外國人成就有限制,中國沒有限制,一直到你明心見性。中國人的功夫是靜,外國人用的方法是動,這個也不一樣。他用思考、用研究,中國不是,中國講參究,不是研究。什麼叫參究?不用心意識,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他不用這個東西,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三昧,從三昧到開智慧,活活潑潑。最後還有一條,我們還有幾分鐘。

  【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你看念念不舍眾生,『苦眾生』是指誰?十法界眾生都苦,為什麼?沒開悟、沒見性。四聖法界跟六道相比他是極樂世界,但是他要跟實報莊嚴土相比他就苦了,這個我們要知道。實報莊嚴土,人家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四聖法界做不到,所以他有苦。菩薩常常念眾生苦,要為眾生做依靠,苦眾生總想找個依靠,為他『作歸依處』。「亦是總結前義」,你看一開端第一句是講真供養,供佛,這一大段經文講九句,就是落實真供養。「諸所施為,皆為眾生,大悲增上故」,菩薩一切的作為,財施、法施、無畏施,用種種不同的方式,今天講的手段,只有一個目的,為眾生,決定沒有為自己。就是我這個身,我活在這個世間,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為眾生,為給眾生做出一個好榜樣,讓眾生學習。我們起心動念自己要去想一想,這個社會上大眾都像我這個念頭行不行?如果這個念頭是不善的,不行,不行我這個念頭不能動。所以我們常說,起心動念要跟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這就對了,這中國老祖宗的教學。在佛法裡面,起心動念要跟凈業三福,要跟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相應,你是真正修行人。

  凈業三福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孝親尊師,第一句,不孝父母什麼成就也沒有,背師叛道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父母之恩,念念不忘老師之恩,要特別提倡,為什麼?現在大家疏忽了,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甚至於父母年老的時候不養父母。現在在社會上很多很多,這個現象多可怕,你不養父母,將來你老了你的子孫不會養你,為什麼?因果報應,你的下一代看到你的行為,那個印象太深了,他知道他怎麼做法。我們要想將來老的時候子孫孝順,那你現在就不能不孝順父母,對於父母,對於尊長、叔叔伯伯,對於祖父母,都要細心照顧,這是你積大德累大功,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裡做起,誠誠懇懇去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八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們從第一大段第五段「說分」,第二段,說分的第二段,說分的發心住第二段「勝進」,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嘆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一段經文裡頭,有「總標、徵列、徵釋」。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總標就是經文的第一句『此菩薩』,這個「此」是發心住的菩薩,他『應勸學十法』。清涼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欲求勝位」,也就是說他在初住要提升到二住,「應自勸勵,亦勸他學」,應當自己勉勵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時還要幫助別人。經文有十句,這十句「不出悲智」。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佛法,總的來講,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就把它包括盡了。悲智都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我們現在悲智都沒有了,沒有悲心,就有自私自利;沒有智慧,一般人講就糊塗,愚痴。我們性德里的悲智起不起作用?依舊是起作用。迷失了自性,它作用被扭曲。所以佛經當中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覺悟的時候,性德流露,就是菩提;迷失了自性,菩提就變成煩惱。菩提是印度話,意思就是覺悟,圓滿的覺悟,也就是智慧。從現象上來說,覺悟就是涅盤,那個相是涅盤,涅盤是不生不滅;迷失了自性,涅盤就變成生死,我們在六道裡頭,最明顯的生死輪迴。

  有悲,他是自動自發敬愛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我們前面學過,《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唐朝時代華嚴宗賢首國師作的這一篇論文,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同一個性體,自性清凈圓明體,明心見性就是見的這個性,就是明了這個事實真相。從這個體,理體,變現出宇宙,變現出萬法,變現出自己。中國禪宗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面目就是自性清凈圓明體。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那就叫見性成佛。所以佛這個意思就是圓滿的回歸自性,知道萬事萬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就流露出來。無緣,用現代的話講,沒有任何條件,無條件的慈悲心流出來,沒有理由的。顯出來的是自己的謙卑,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表現出來是尊敬、是親愛、是關懷、是照顧、是捨己為人,比互助合作還要來得親切。這是悲智,在因地上是修德,在果地上是性德,不出這兩個字。古人說得好,「有悲無智,即墮愛見」,這個話要用現代話講,自私自利,沒有智慧;有智無悲,對苦難眾生他不關心,那就造業。所以佛法的修行要悲智等運,不管是大悲、是小悲、是大智、是小智,悲智要平等,那就很如法。如果一個多、一個少,那就造孽。所以禪定,禪定就是悲智均等,那個道叫菩提正道,法門裡面稱為正法。一個多、一個少,這個法就偏、就邪,它就不叫中道。

  所以我們供佛,這是表法,我們這個背後也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自性清凈圓明體,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兩位菩薩,一定是一尊菩薩代表智,一尊菩薩代表悲。我們後面供的是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代表智,普賢菩薩代表悲,這邊是文殊菩薩,這邊是普賢菩薩。你看華嚴三聖,智擺在右面,我們從面對著菩薩來看,是我們的右手。我坐在這邊,這是左手,上方,這是下方。這就是說華嚴會上智慧是第一,慈悲在下方。在凈土會裡面,我們當中是阿彌陀佛,代表的是自性,這一邊是觀世音菩薩,這一邊是大勢至菩薩。諸位要會看,觀世音菩薩擺在這邊,慈悲擺在第一,智慧擺在第二。華嚴會上是崇尚智慧,智慧第一,慈悲第二,它都有意思的。台宗,天台宗,當中供的釋迦牟尼佛,這邊是迦葉尊者,這邊是阿難尊者,迦葉代表禪宗,阿難代表教下,宗門教下。你就知道這法門裡面,悲智是均等的,平等的。平等當中,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不一樣。所以,佛法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總的來說,不出悲智,這兩個字統統都代表了。

  「供佛」這一句是總,「通財及法」。我們要問,佛通常教我們供養布施是講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因為這裡是對佛,佛是大無畏者,所以無畏就不必要,就通財跟法,財布施、法布施。財裡頭特重內財,不重外財,重內財。法施裡面最重的是依教修行,所以對佛的供養是要依教修行,這是真正供佛。諸位想想看,其他的,佛還需要嗎?佛是性德裡頭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統統都顯露出來,天上人間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什麼都不缺。應化在十法界,目的何在?是希望十法界眾生覺悟,破迷開悟,依教修行,回歸自性。這是佛示現在世間他的目的。我們能夠聽話,能夠回頭,真的不辜負他老人家的期望,這叫真供養。

  下面略舉九樁事,清涼大師說得好,「行下九事,真供養故」,下面九樁事情要是真正做到,那就是真供養,財法統統具足。第一個,「樂住生死,大悲為首故,智了其空,無所懼故」。這是清涼大師為我們解釋『樂住生死』這一句。「樂」是愛好,菩薩情還沒斷,他還有愛好,佛沒有了,菩薩情還沒斷。所以菩薩,玄奘大師翻作「覺有情」,因為有情是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是有感情的。但是他加了個「覺」字,覺有情,這些人是有情,但是他覺悟了,他不迷惑,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玄奘大師以前,古大德翻菩薩翻作「大道心眾生」,眾生是有情的,他是大道心。所以翻譯有新譯、有舊譯,舊譯是古譯,玄奘大師以前的,菩薩翻作大道心眾生;新譯是從玄奘大師開始,以後都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有個「樂住生死」,這就是有情。

  他住生死,為什麼?為幫助眾生。所以底下說得很清楚,大悲為首。慈悲心很重,看到眾生迷惑、造業、受苦,不忍心。菩薩住在這個世間,縱然他自己已經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在四聖法界。來不來到六道?常來,六道眾生有感,他也來應。他來應,一定是悲智等運,他不迷惑,他不造業。為什麼不造業?智了其空,無所懼故。他有智,了是明了,明了什麼?明了萬法皆空,六道不可得,十法界也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智了。《金剛經》上的偈子,「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現在是包括太空裡面的星系,像科學家給我們講的,我們的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這是星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它有成住壞空,所以我們在天文望遠鏡裡面常常發現新的星出現,舊的星爆炸,舊的星一爆炸之後就沒有了。這是說明什麼?說明星球的成住壞空。這佛在幾千年前就詳細的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實際上呢?實際上它是剎那在變化。我們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讀到,「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大乘教裡頭說的,說得一點都不錯。所以他明了,智了其空,他沒有恐懼。也就是說,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不但沒有分別執著,他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他能成就佛事,不可思議,叫妙用。《還源觀》上四德第一條「隨緣妙用」,你看他能夠恆順眾生成就佛事。佛事是什麼?教化眾生的事業,佛事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所以經上用「樂」這個字,樂好,用得真好!「住生死」這三個字,就是不舍眾生,大乘法裡面常講「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慈悲到了極處。

  我們如果真的覺悟,最近這個世界上,我們到馬來西亞,這一次我訪問了新加坡,許多同學在一塊談起來,熱門的話題是「2012」。有不少同學問我,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怎麼面對?這句話就很好,「樂住生死,智了其空,無所懼故」。真正學大乘的人,聽到這些事情會不會恐怖?不會。為什麼?萬法皆空,如如不動的心不被它所轉,那你就能轉它的境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不但看過這個影片,我還看過四個不同的記錄片。這世界上許多學者專家、科學家在討論這個問題,說得都很好。但是大乘比他更高明,大乘人不被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他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到,如果地球上這些居民要不改變心態,也就是斷惡修善,這個災難就有可能;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改變心態,斷惡修善,這個災難也許就沒有了。這跟佛法講的是一個道理。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我們要用一個字來講就是「孝」,中國是孝文化。從孝展開,那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性德。我們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不同的族群、宗教,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沒有聽到反對的音聲,都贊同。為什麼?自性的性德,他是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麼?善就是孝,善的根是孝,善的德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這是人性,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如果我們完全不違背,災難就沒有了;違背性德,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個麻煩就大了,災難就很可能發生。這個道理科學家也在談。

  大乘教裡面還告訴我們,教我們一個非常微妙的法門,念佛,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稱念,性德就完全顯示出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全是梵語,可以翻,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用中國話來說,阿彌陀佛就是無量智慧,無量的覺悟。你天天念這一句,念久了,迷惑的人開智慧,煩惱的人得清凈。這個道理,我們「十住品」向下講得很多。中國人古時候有說到,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懂沒有關係,你只要老念,念久了,你自然會懂。妙!我們佛門裡面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意思完全相同,方法相同、效果相同。從這個地方讓我們聯想到,古時候教小朋友念書,就教他背誦,大有道理。它跟這個原理原則相應,能把自己自性的本善念出來。尤其是聖人的典籍,不懂沒關係,只要常念,一定有一天豁然大悟。對中下根性人來講非常有效。

  第二句說『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住為主導世間除惡。要住,你喜歡住在六道輪迴,你住在輪迴里目的何在?這說出來了,為的是「主導除惡」,轉惡為善,轉邪為正,那就是要給眾生做好樣子。教化眾生,最重要是身教,言教是輔導。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家庭環境好,父親是國王,他的身分是王子,他要不出家是繼承王位。十九歲,他捨棄王位的繼承,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出去參學,三十歲覺悟,明白了,大乘教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見性之後,大家稱他為佛陀。印度人稱佛陀,這個佛陀就是覺者,這是個覺悟的人;在中國人稱聖人,聖人就是覺悟的人,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稱為聖人。他從覺悟之後,他也沒有回家,他就開始教學,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人看。什麼是覺悟的樣子?他一生所教導的,都是覺悟的樣子。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講的字字句句,他統統做到。這是真實智慧,這不是假的。這樣的教學才能產生作用。

  四十九年他所主導除惡,總的來說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裡頭,極其微細的他也做到。不殺生,不但是不殺害眾生,連極其微細傷害眾生的這個念頭都沒有。對待一切眾生,他起什麼念頭?他起的是慈悲的念頭。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是熱愛的心態,於一切眾生,蜎飛蠕動、蚊蟲螞蟻,他熱愛它,他怎麼會害它?對於餓鬼、地獄眾生也不例外,叫一片慈悲,平等的慈悲。這是什麼?這是六道眾生裡面最缺乏的,就是慈悲。慈悲的反面是什麼?反面是自私自利。這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佛斷掉了。他看到老虎餓了,幾天找不到東西吃,他能夠舍他的身命去喂老虎。看到老鷹找不到食物,很可憐,自己把身上肉割下來喂老鷹。這是屬於內財布施,做給我們看的。為什麼?眾生跟我是一體。何況眾生遇到有災難、有恐怖,他見到了,沒有不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幫他們化解。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的。你說他能害人嗎?連畜生都不害,他怎麼會害人?一生念念當中,確實中國諺語兩句話,他也徹底圓滿的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別人有善念、有善願、有善行,他總是盡心儘力幫助他,不會去破壞他,不會去障礙他。不管這個人認不認識,他一視同仁,甚至於這個人還天天找佛的麻煩,毀謗他、諷刺他、威脅他、陷害他,佛沒放在心上,他有困難,一樣很熱心的去照顧他、去幫助他。為什麼?一體,這是大智,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覺悟,做不到。我們遇到這個事情,做不到,為什麼?沒有這個智慧,不知道是一體。今天我們雖然知道,是從佛經裡頭看到,不是自己的境界。所以境界現前,我們依然做不到,原因在此地,這些我們不可以不懂。

  從這些地方我們也能夠覺察到,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他是一個真正徹底覺悟的人。他一生所作所為是教學。教什麼?教人除惡修善,教這個。用現代的話來說,他的身分,確確實實是一個社會教育家。用現代的名詞,要加上個多元,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因為他把整個宇宙看成一體,所以他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一視同仁。這個了不起,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的行誼,是什麼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做義工,他不收學費。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真放下了,真捨得了,給我們做出這麼好的一個榜樣。經典,是他老人家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教材。佛陀當年在世,沒有寫出文字,都是他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為,行住坐卧。跟學生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做人的大道理,講這些。他老人家離開人世之後,學生們從記憶當中把它整理,寫成文字,流傳給後世,就是現在的經典。我們展開經卷,也如同面對釋迦牟尼佛,見到他的行誼,聽到他的教誨,我們真看清楚、聽明白,依教奉行,這真供養。

  這一句裡面「除惡」,這個惡字就可以用十惡來代表,除十惡,修十善。所以《十善業道經》不能輕視,很多學佛的同修都沒有把這個經看在眼裡,錯了,這個經是佛教化眾生的根本,是佛法里的紮根教育。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感應篇》,佛法的根是《十善業》。在中國過去這兩千年當中,一般中國人無論是讀書,或者是不認識字的,普遍的都扎這三個根,所以這個社會安定。歷史上所記載的長治久安,靠什麼?就靠這三個根。今天社會的動亂,災難頻繁,為什麼?我們細心想想,這三個根沒有了,沒人教、沒人講,於是全犯了。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全犯了,普遍都犯。招來的後果是什麼?後果是社會動亂,災難頻繁,這麼來的。這樣的社會,確實有許許多多人感覺受不了。於是很多人都在想,怎樣能夠回到從前那種安定,社會安定,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社會安定繁榮?都想這些。也有不少學者專家拿這些做為研究的課題,我遇到很多。能不能恢復?能。怎麼恢復法?把這三個根找回來就行了。這三個根找回來,佛法說得簡單,總的綱領他說十條,我們真正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就行了。立竿見影,效果卓著,只要我們肯干。真干,不要很長的時間,有一年時間足夠了,社會就恢復到安定和諧。也有人懷疑,所以我們做實驗,通過實驗證明,幫助他破疑起信。二00六、二00七、二00八這三年,我們在國內,安徽廬江湯池小鎮做實驗,做成功了。不到半年,成績卓著。這三年,大家相信了,現在很多人都想著要做,好事情,影響到國外。

  第三句『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勝」是殊勝,「妙」是巧妙。我這個說法很多人很難理解。妙是什麼意思?《還源觀》四凈德裡頭第一句,隨緣妙行。隨緣是恆順眾生,妙行是什麼?妙行是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是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叫妙法。事情做得非常圓滿,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這叫妙,這叫妙法。心裏面著了相,這法不妙,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造業,你做的好事是善業,你做的不好的事是惡業,業後頭有報,好事有三善道果報,不好的事情有三惡道的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造作一切業,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這就妙。為什麼?它與六道不相應,這叫什麼?佛法叫凈業,果報不在六道。凈業在哪裡?至少是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如果修凈土的,他的果報在極樂世界;不修凈土的,果報也不在六道,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在這些地方,那叫妙!所以這句話說,以勝妙法常行教誨,這個「導理教之法」,常行教誨,這個意思。

  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聖賢的教誨,他本著一個大的原則,就是理。理是什麼?理是性德。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講,引導一切大眾,理教之法頭一個是五倫,教導眾生明了倫理,倫就是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要搞清楚。父子的關係,父慈子孝,這個關係搞好,明白了。君臣有義,君臣是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君仁臣忠。夫婦有別,夫婦的結合,組成一個家庭,家庭裡面有兩樁大事,第一樁是生活,經濟生活,這是包括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在過去的社會是男子來承擔,婦女所承擔的是相夫教子,她最大的一樁大事情要教好下一代。下一代,你家裡有沒有人才,完全靠婦女的教導。所以中國古代,教女孩子比教男孩子看得更重。為什麼?社會上有沒有聖賢出來,有沒有英雄豪傑出來,全靠婦女。換句話說,她主持家庭教育。所以中國人稱婦女為太太,太太是什麼?太太是聖人,不是凡人。這個緣起是周朝,要知道在歷史上周朝享國八百年,最長的,中國歷史上朝代最長的是周朝,八百年。他們開國出了三個聖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仰慕的,文武周公,母親教出來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你看這三個人都有個太字,所以太太從這兒來的,聖賢之母。這是夫婦有別的意思。中國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說你後人多、你的兒孫多,不是這個意思。後是兒孫當中有沒有聖賢出來,這個後是指這個意思。有沒有兒孫能夠繼承你的家道,繼承你的家學,繼承你的家業?要有這樣的人才,你這個家道是代代不衰。這是夫婦這一倫。兄弟,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哥哥友愛弟弟,弟妹是恭敬哥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與人交有誠信。這都是與性,理就是自性,與性德相應的這種教育。

  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基本的德行,跟佛法裡面五戒意思完全相同。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仁義禮智信。佛跟我們說,人在一生當中把這五樁事情做到,不失人身,在六道裡頭你來生還得人身,你不會墮三途。如果這五個字做不到,五個字欠缺,那麻煩就大了。四維是禮義廉恥,禮非常重要,人與人之間禮節不能不講求。不能說天天在一起,天天見面,何必要拘束這些禮節,不是的,禮節的用意太大了,維繫著一個家庭的興衰,國家民族的存亡,你說這個關係多大!古人非常重視,現在人不尊重,所以社會秩序亂了。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道理,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廉是廉潔,恥是羞恥。所以一個明理的人,讀書明理的人,他不能做壞事,為什麼?羞恥,我們今天講良心的責備。不但做事情要知道廉恥,起心動念就要覺悟,這個念頭不該起,為什麼?羞恥。底下講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都是導理教之法。菩薩樂住生死,是給六道裡面的眾生表演這個事情的,他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叫教化眾生。做出來之後,大家看了,有疑惑向他請教,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給你講解,那是言教,做出來是身教,身教為主,言教是輔助,這才能感動人。這是佛菩薩、聖賢教法,我們要學,我們要懂。

  下面第四句『嘆無上法』,「嘆」是讚歎,「無上法」是什麼?無上法都是從果上講的。大家都見到了,信心就生起來;沒有見到,心裡總是懷疑,總是會問,這事是真的嗎?真有效果嗎?必須把效果展示出來,叫他生歡喜心,「即教之所至」,這個所至是目的,教學的目的。果是成果,教倫理的成果,教道德的成果,教宗教的成果。什麼是宗?什麼是教?中國用宗教這兩個字,意思好!宗是什麼意思?主要的稱之為宗,重要的也稱為宗。教是教學、是教育。要用中國字面上來解釋,什麼是宗教?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宗還有什麼?還有被人尊重的、尊崇的也叫宗。這三個意思都好。我們得看看宗教裡頭是不是真有這三個意思?有,真有!為什麼?宗教裡頭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哲學、有科學。可是我們現在好像在宗教裡頭沒看到這些。對的,我年輕的時候也沒看到,所以我不相信宗教。因為聽社會大眾都講宗教是迷信的,特別是知識分子,也就是知識界,受過高等教育的,對宗教的批評都說那是迷信。我們也就道聽塗說,就接受這個觀念,對宗教產生懷疑,誤會非常嚴重。嚴重到什麼?嚴重到我們不願意接觸它。

  我是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這在台灣大家都知道,是當代最著名的哲學家。非常難得,他老人家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我上課是在他家裡,每個星期天兩個小時,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上,學生就是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每個星期兩個小時,講了幾個月。從西方哲學講起,講到東方,講到中國,最後講到印度,末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感到很訝異,佛教是宗教,迷信,而且是泛神教,多神教,它什麼都拜,這種宗教在宗教里講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它屬於低級宗教,這裡頭哪裡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這樣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接受老師教導之後,才把許多年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老師囑咐我,從前的出家人真有學問、有德行,他說現在很多出家人他不研究經教了,所以佛經哲學,寺廟裡已經見不到了,在哪裡?在經典裡面,他給我指出一條路,你要學哲學的話,要從佛經裡面去下手。而且特別給我介紹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介紹我清涼大師的《疏鈔》。他說經,你看起來會很不容易懂,你看清涼的《疏鈔》,《疏鈔》是經的註解。我是從這個引導進入佛門的。這一接觸之後,確實經是不太好懂,可是有個莫名其妙的愛好,不懂也得看,也喜歡看。慢慢看的遍數多了,就有一點領悟,愈看愈歡喜。以後認識了李老師,李老師在台中每個星期講經一次,佛經講一次,一星期一次;古文講一次,儒家的,他是儒佛並弘。我到台中跟他老人家十年,打下這個基礎。不但我學到了,我聽從章嘉大師的教誨,章嘉大師了解我,我一個人在台灣,沒有家親眷屬,無後顧之憂,他老人家告訴我,最好能夠出家,學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我接受了,所以我出家這個路子,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教導的。方東美先生講的話兌現了,所以我對老師感恩。方老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接受方東美先生教誨,到今年五十九年了。五十九年學習沒有中斷,出家就開始教學,開始教佛學院。有許多佛教道場邀請我去講經,我常常都會答應,也有五十二年。所以老師教我的話,真的,不是假的。

  這一句很重要,如果不把成果拿出來,別人不相信。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喜樂,歡喜快樂,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與名聞利養不相干。樂的是什麼?樂的是道。大乘佛法經典裡面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逐漸明白了,那怎麼不歡喜?《論語》展開第一句,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這個意思。你把你所學的能夠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快樂無比,這是真樂。所以喜樂,我得的結論是從學習當中來的,習是做到,如果你學的你自己做不到,你不會產生喜樂。在佛法里的術語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裡頭有真樂。你不真正學習,你得不到。我們確實把這個成果展現出來,所以有很多人慢慢的對佛教他就改變態度,他也能接受。我們自己歡喜,這一般同學個個都歡喜。所以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那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講的健康長壽。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從歡喜得來的。中國有個諺語說「憂能使人老」,人要常常憂鬱,心裡不快樂,就很容易老化。而快樂的人是健康長壽。所以這一句清涼大師解釋得好,「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教學的目標一定是把成果展現出來,讓大家生歡喜心。

  下面第五句,「學佛德行,以為能至」。學佛的功德,功是功夫,德,這個德在古時候跟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你學真正有體悟,你真正得到。你把你所得到的都應用在生活上,所謂活學活用,這裡頭有無盡的喜樂。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把它辨別清楚。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佛門裡面很多同學都沒有搞清楚,往往把修福以為是修功德,那就錯了。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差別,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提升你的靈性,這是功德。福德沒有這個效果,福德,你所感得的是人間天上的福報,不能提升靈性,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不能不搞清楚。可是功德跟福德有時候是非常接近,在事上非常接近,好事,做好事,實際上在心裡上講不一樣,功德跟福德在用心不同,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以不知道的。說到這樁事情,我們會想到梁武帝。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學佛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他在位的時候,為佛教建道場,這好事情,他建了四百八十座,都是很有規模的寺院。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護法,護持供養。他曾經護持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跟他見面,他就拿這些事情向達摩祖師誇耀,他問達摩祖師:我做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給他說了真話,跟他講「並無功德」。他聽了非常不高興,話不投機,就不願意跟他講話,就送客。達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他是修很大的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別在哪裡?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這麼多事情,心裡頭痕迹都沒有,那就是功德,那達摩祖師一定非常讚歎他。他做的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這個好事,我做了那個好事,那就是福德。換句話說,大乘教裡面講,只要你有分別執著,統統是福德邊事。如果離開了分別執著,你所做的全是功德。我們再講得粗淺一點,你有自私自利,你沒有把「我」忘掉,你所做的全是福德。如果你真的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所做的點點滴滴都是功德。這就說明著相是福德,離相是功德,這個要記住,為什麼?離相跟性德相應。這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不著相。不著相是智慧,智慧成就的事情是功德。著相,著相是煩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沒放下,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再說一句更清楚的話,你用的是輪迴心,輪迴心幹什麼事情都叫輪迴業,輪迴業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受果報。你行的善,三善道享福;你造作的不善,三惡道受苦,這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有自私自利,有著我相、人相,你才有所畏懼。如果你真的知道,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恐懼?沒有了。沒有恐懼,還是斷惡修善,幹什麼?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講的,為主導除惡,這重點,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是來幫別人的,與自己毫不相關,那就是功德。如果以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那是福德。像梁武帝問的這些話,全是福德邊事情,與功德毫不相干,點點滴滴還牽掛在心頭,這就錯了。所以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學佛德行,以為能至,一定要學佛的功德,要學佛的行誼,這樣你才能達到你所希求的目標。目標是什麼?開悟。學佛不求別的,學佛要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學佛人,生生世世累積的因緣。佛法也是因緣生,離不開因緣。但是在因緣當中,你能把握著方向、把握著目標。現在是末法時期,業障很重,自己的業障重,外面誘惑的力量非常之強,比古人超過一百倍都不止。難,真難!難,能成就,是真成就。在現在這個時期,修到清凈心,古人不能不佩服。古人要生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不能成就,遇緣不同,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方向,西方凈土。往生就是成就,不但是成就,確實如佛所說,如祖師所說的,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個法門,古聖先賢都稱之為難信法門,真難信。但是它易行,易行是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它容易。實際上呢?實際上也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裡?不容易是你放不下。你真肯放下就容易,你不肯放下就不容易。你必須把名聞利養、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下,你這一生穩穩噹噹的成就。

  住世,這些年來我們提倡這三個根,住世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社會、面對大眾?遵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行了。這三樣東西都是出於自性的性德,隨順性德,不違背。不違背性德的行為是佛菩薩的行為,所以要認真的學習。世尊滅度的時候說,教導後學「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不怕苦,願意吃苦,一定要持戒。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是戒。只要把這個做好,決定得生,就穩穩噹噹的,不再受這個輪迴之苦。輪迴怕不怕?不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這個地方人有緣,你可以再來。是不是要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再來?不必要,你去了,馬上就可以回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你,你雖然沒有證果,佛菩薩加持,你不會迷惑,你不會造業。這種殊勝的利益到哪裡去找?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常常念佛,一心稱念。這個一心太重要了,我們念佛所以效果不彰,是什麼?是裡頭夾雜著妄想,不純,功夫不純。功夫如果純,像古大德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功夫純。功夫純,念佛的時間不必要很長,就得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住就住,你得自在。所以你就不會受,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不受它影響,這就叫解脫,這就叫真的自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九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說分,發心住,第二勝進,我們從經文第六句看起,第六:

  【生諸佛前恆蒙攝受。】

  清涼大師在註解里很簡單,說「成德依緣,故生佛前」,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的同時,有緣親近佛陀,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因為佛是無比殊勝的緣分,有緣遇到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成就就是此地講的成德這一個字,也是從上面第五句來的,第五句講「學佛德行,以為能至」。這個至有差等,都是說的果德,在佛法裡面講證小果,小果是阿羅漢,換句話說,沒有出離六道不能算成就。即使你有這個修行的功夫,累劫的修行,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二十八層天裡面最高的,但是沒出三界,壽命八萬大劫。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八萬大劫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這種記載,為什麼?它太長了,我們這個世界,從考古學家告訴我們,也不過是幾億年、幾十億年,沒有看到成住壞空。不但大劫見不到,中劫也見不到。佛經上講,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甚至於我們連小劫都還沒有人能感受得到,可見宇宙之間確實是不可思議。不出輪迴,八萬大劫是很長的時間,但是它也會到。時間到了怎麼樣?到了他壽命就終了,他到頂頭,不能再往上去,那只有往下墮落。多半墮到欲界,墮落到人間,還有一些墮到地獄的,為什麼?墮到地獄,對聖教產生懷疑,這個罪就很重,懷疑古往今來這些佛菩薩說的話不可靠。疑,大乘教裡面講,是菩薩最嚴重的障礙。菩薩為什麼不能夠修凈土?總的原因就是對凈土法門不能生起信心,所以諸佛如來稱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道理在此地,為什麼?凈土太容易,這些人不相信,不相信他就不接觸,所以他得不到凈土殊勝的利益。反過來看,我們修凈土的這些同學們,無論在德行、在智慧、在功夫,我們比菩薩差遠了,沒法子比。別說高級的菩薩,我們拿《華嚴經》十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初信位,這低得不能再低,我們都比不上。為什麼?初信位的菩薩,他有本事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佛經上常常說的,身見破了,邊見破了,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他統統破了,才能證得初果。這樁事情,四禪天的人沒做到,四空天的人也沒做到。初果,雖然他沒有出離六道輪迴,但是他肯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功德就圓滿,也就是說他就超越六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的修證就證到阿羅漢,出去了,決定不墮三惡道。《金剛經》前半部講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做到了,諸位要知道,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

  我們這些人比不上他,智慧、德行、功夫都比不上,但是我們有一樣東西還超越他,那就是對凈土死心塌地,真信。諸位要把我這句話記清楚,死心塌地真信,這個要記清楚。真信的人他萬緣放下了,他不會再被這個世間,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惡緣,他都能夠如如不動,這一生他肯定生凈土,生凈土就成佛。生凈土,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里講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親口宣揚的,十方世界念佛人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不是十信位,也不是十住位,也不是十行、十迴向,七地以上叫阿惟越致,你說那些菩薩怎麼能相信?這樁事情蕅益大師講得好,他講帶業往生的人,特別是凡聖同居土的,他到極樂世界了,你說他是菩薩,他見思煩惱一品沒斷,你說他是凡夫,他的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薩相等,蕅益大師講真話,他跟七地菩薩怎麼能等?這個諸位要曉得,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就好像我們世間,小孩投生到世間來,這一個靈魂投生到帝王家,一出生他就是太子,他的享受就高人一等,他爸爸的福報,不是他修的。這個比喻諸位好好去體會一下,他享的是他爸爸的福,他爸爸是國王,等到他自己將來長大,慢慢學成智慧、德行,繼承王位了,那就是他真的福報,在自己真的智慧、德能沒有的時候,享爸爸的福。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就能生起信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我們是凡夫,沒錯,我們享什麼?享阿彌陀佛的福報,阿彌陀佛把他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加持這些人,所以這些人他就能夠到十方世界,像明心見性的菩薩一樣,他能度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還了得!

  《華嚴經》是初住以上有這個能力,可是凈宗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你的,不必等他在極樂世界修行修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必。這個話誰能相信?我們不相信,有懷疑,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並沒有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除去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他沒說這個話。沒說這個話,換句話說,方便土、同居土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些經文我們要特別注意,一點不能馬虎。在過去我們這樣想,沒人給我們做見證,蕅益大師《要解》出來之後,我們得到見證,蕅益大師也是這麼說的,可見得我們的想法沒想錯。所以法門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修行真正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抓住,就成功了,這是學佛德行到極處,雖不能說究竟圓滿,等於究竟圓滿,這個一定要成德依緣。

  所以我們要生到佛前,生到哪一尊佛?生到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這一生這是我們唯一一樁大事。念念不忘,念念心中有佛,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叫真正念佛人,心裡真有佛。念到功夫成熟,這個凈宗法門裡面叫成片,成片就是成熟了。成熟是什麼樣子?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什麼境緣當中,一起念頭,阿彌陀佛就出來,這就熟了,不起別的念頭。一切境緣當中還會起別的念頭,沒熟。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那還不行,我為什麼還有其他念頭生起來?順境起貪愛的念頭,逆境起怨恨的念頭,這就錯了,這是什麼?功夫不到家;功夫不到家,往生就沒有把握。功夫到家,就是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人決定生凈土。一般念佛人,普通念佛人,要念多久才能功夫成熟?我們從《凈土聖賢錄》裡面去看,從歷代念佛往生傳記裡面去看,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三年。我說這個話,三年前我在香港講經,深圳有個年輕人,三十歲出頭,黃忠昌居士,他聽我講經,聽我講到這一段,他就發心試試看是不是真的。在深圳閉關三年,每天一部《無量壽經》,其他就是這一句佛號不斷,他念到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兩年十個月他就得到消息,預知時至,他就往生,沒有生病,走得自在,走得瀟洒,真走了。這是給我們做證明,三年時間足夠,關鍵是要放得下。很多人念了不止三年,連三十年都不止,為什麼消息都沒有?你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你沒放下。黃忠昌給我們做榜樣,他徹底放下,他在入關的時候把後事交代清楚,統統放下,沒事了,每天一部《無量壽經》,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這種念法才成功。

  所以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這個世間法的真相,所以你沒放下,真正知道世間法的真相,我想你一定很容易放下。世間法的真相,《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這個之前學過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前面一半給我們說明宇宙萬法的來源,講得清楚明白,說明宇宙萬法跟我有什麼關係,都講清楚了。宇宙萬法跟我是一體,所有一切現象是剎那生滅,確實就像電影底片那個膠捲一樣,一個念頭是一格,很快的速度,讓我們眼睛看花了,我們把它看成一個動的相,實際上它不動。惠能大師見到,這很了不起,你看他給我們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兩句話他看到真相了,看到自性裡面隱現的法界虛空界,隱藏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他看見了,顯出來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不是真正見性說不出來。五祖忍和尚一聽他講這幾句話,衣缽立刻就給他,給他做證明,他契入華嚴境界,契入常寂光凈土,這是個明心見性的人。

  經上這個地方講的成德,這個德就是明心見性。所以要依善知識為緣,好老師!所以一定要生在佛前,接受佛陀的教誨。想想我們今天,我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我們生在佛後,沒有能夠親自蒙佛教誨,但是我們還是非常的幸運,生在佛陀法運的裡面。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相信,我們信佛,現在這個世間許多人講世界末日,佛經裡頭沒有這個說法,佛經講因果,眾生心行不善,會有災難,不是末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距離世尊的末法的那個時期還很遠,釋迦牟尼佛出現到我們現在,這世界上一般人講二千五百多年,中國歷史記載也不過是三千多年,就算三千多年,後頭還有九千年,怎麼會有世界末日?這是佛法裡頭說的,我們要相信。化解災難的秘訣,最簡單的、最容易的、最穩當的、最可靠的就是念佛。怎麼個念法?這個很重要,你要不懂方法念了就不靈,懂方法念了就很靈。方法是什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秘訣,這是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的。勢至菩薩最後囑咐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從果上講,念佛人,「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現前,古大德有解釋,是在你臨命終時,你並沒有死,你是活著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現前。當來呢?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天天聽他老人家教誨,那是當來。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都是成德依緣。所以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不是過去佛,也不是未來佛,我們一定要生在佛前,這才算是真正有志氣,真正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明白這個道理,今天社會造謠的人很多,真的,古人所謂妖言惑眾,我們偶爾見到、聽到了,可以完全不放在心上,統統歸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有災難,災難化解了,沒有災難,這個佛號加持一切眾生及國土,這是每一個念佛人應該要明白的,應該要懂得的。人與人之間要知道關係,要知道盡本分,敦倫盡分,知道謙虛,知道尊敬別人、愛護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你就有福,為什麼?這是性德的流露。諸佛菩薩如是,我亦如是,那就對了。下面一句:

  【方便演說寂靜三昧。】

  清涼大師的開示,「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這個寂字重要,你看前面說上求佛法,這個生佛前,上求,樂住生死、主導除惡、能導理教之法統統是下化,上求下化就免不了有紛動,有紛擾、有動作,如果沒有寂定的功夫,他生煩惱。生煩惱,一個是退心,一個是墮落,我們世俗間人所說的禁不起考驗,禁不起境界的誘惑。諸位要知道,善緣是誘惑,惡緣也是誘惑,順境是誘惑,逆境也是誘惑,都是叫你起心動念生煩惱。所以《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什麼?那是菩薩修行,做個榜樣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五十三種不同的境界,它說得很細,總的來說不外乎就這四種,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就這四種,或者四種裡頭一種,或者四種裡頭兩種,四種裡面三種,或者四種統統具足,五十三參就表演這個。善財童子親身經歷,他關關都通過,考試都及格,如如不動,真的他這個寂的功夫圓滿了。善財修什麼?給諸位說,就是修凈土法門,就是這一句六字洪名。怎麼知道的?德雲比丘傳授給他的,因為這個是參訪第一個善知識。第一個善知識,我們中國人常說先入為主,印度也是這個說法,先入為主,這就是善財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門。助修的?助修的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看到五十三參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頭一尾,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麼。當中所有一切境緣,無論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間法的,統統經歷,寂而不動,清凈寂滅,沒有動搖他,沒有染著他,這叫真功夫!

  我們今天修行,問題出在哪裡?我們這個功夫做得不及格,順境、善緣有貪戀,逆境、惡緣有瞋恚,有時候還有嫉妒。這樁事情不能不特別謹慎,為什麼?這就叫魔,什麼魔?煩惱魔,你還在魔掌當中。《八大人覺經》上給我們講四種魔,頭一個是五陰魔,五陰是什麼?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不健康,常常多病,對你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很好懂,給你講色受想行識那個不好懂。第二種就是煩惱魔。第三種是外緣,就是我剛才講的,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那是外面境界,佛法講天魔,天魔意思就是自然界,大自然界你能不能通過。最後一個是死魔,你修行功夫不好,壽命到了。功夫沒有成就壽命到了,來生再得人身接著修行,至少要斷二十年。所以真正修行人,諸位要記住,死不得,不能死。能長壽嗎?能,佛菩薩加持你,你真正用功,想在這一生成就,佛菩薩有智慧、有德能,可以滿你的願。所以修行好的人身心健康長壽。

  長壽怎麼修?我們看古往今來這些例子,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多做好事,真正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個人長壽。我們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他沒求長壽,他只知道斷惡修善,全家人都干,五十三歲那一年他平平安安度過,他活到七十四歲,他多活了二十一年。古往今來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我給同學們作證,我的壽命沒有了凡先生那麼長,他五十三,我只有四十五。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害一場病,我心裡有數,壽命到了,所以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我念佛,念了一個月病好了。我這一生很少生病。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他告訴我,我們也有一段時間沒見面,碰到之後很歡喜,叫著我,他說:凈空法師,我們一些人常常在背後說笑你。我說:說些什麼?說你這個人沒有福報,又短命,好在還有一點點智慧。我說這些事情不必背後說,當我面說都可以,我很清楚,我不忌諱。他說:你這些年講經教學功德很大,你的運轉過來了,你的壽命很長,你的福報很大。我說:我什麼都沒有求,出了家,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我走他老人家這條路子,除講經教學之外一無所求。講經也沒有道場,教學也沒有學生,十幾年前我們用網路,最近這些年來謝居士夫婦供養的衛星電視,擴大講經教學的效果,這是好事。什麼都沒求,確實壽命延長了。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的老師對我非常清楚,所以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教我修布施,修財布施,為什麼?沒有財富,教我修法布施,教我修無畏布施,因為壽命短,無畏布施會得健康長壽。我很聽話,我不求福報,老師教我做的我就去做,壽命能不能延長,福報有沒有,從來不想這些事情。老師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沒有感應,那是自己有業障。所以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決定不出在外面,出在自己,自己認真的反省,把原因找出來,然後懺除業障,業障懺除果德就現前。老祖宗這樣教我們,佛菩薩也是這樣教我們。所以這種紛擾動亂的現象,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社會當中,用什麼?用寂靜,寂靜就是禪定、就是清凈心。學佛的同學,尤其是我們常常在一起學習的,誰不想得到?為什麼得不到?你能把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除掉,紛擾動亂你就不受它干擾,你在這個裡面得清凈心是真清凈,你禁得起考驗。底下一句:

  【讚歎遠離生死輪迴。】

  清涼大師解釋得很好,「寂必遠離生死輪迴」。為什麼?你看他用的字肯定,必定遠離生死輪迴,說明寂是出離六道的第一個因素,真因!寂是清凈心,也是往生第一個條件,凈宗經典裡面所說的「心凈則佛土凈」,西方極樂世界叫凈土,我們如果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用清凈心,跟凈土才相應。這樁事情諸佛菩薩已經把它顯示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諸位常常念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這是《無量壽經》經題的全文。上半段講果德,「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好。你看《華嚴經》不是常說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句話,一切眾生皆有,果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莊嚴是無量相好,無量的德能,舉一個壽,壽是第一德。你的德能再多,如果沒有壽命,那都是假的,全落空了,所以壽命在德能當中是第一德,決定不能缺少的。怎麼修成的?後半段是因,這個因叫「清凈平等覺」,覺就有智慧、就有大乘,平等,平等是寂,就是定,得無量壽,清凈就莊嚴,那就相好。所以相好是從清凈心得來的,無量壽是從平等心得來的,智慧是從覺得來的。我們要了解《無量壽經》的經題,就知道《無量壽經》講些什麼,就是教我們修清凈平等覺,得大乘無量壽莊嚴之果,這個果在極樂世界。

  所以寂必定遠離生死輪迴,這句話我們真聽懂了,真聽明白了,就得要記住,這個寂字就包括《無量壽》經題上的五個字「清凈平等覺」,這五個字濃縮成一個字就是寂,展開來就是清凈平等覺。我們用什麼方法達到這種修學?就用持名念佛,境界現前,就是前面講的紛動,不要理會紛動,立刻提起六字洪名,把我們的心態轉換過來,這就是古時候禪宗大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為什麼?我們是凡夫,當然有念頭,沒有念頭是聖人了,肯定有念頭。念頭起來的時候就怕是不覺,不覺是什麼?會隨著這個妄念發展,那就錯了。要覺得快,念頭才起來,立刻就換成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取而代之。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不要去理會它,轉變成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叫真會念佛,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你不再受世間一切法的干擾,紛動就是干擾。我們遇到凈土法門,這一生是決定脫離六道輪迴,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下面第九句:

  【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清涼為我們開示的是「九、不失悲故」,慈悲,不失慈悲心,「常為物依」,為是作為,常常是不間斷,作為物依。他不說人依,如果說人,在十法界里只是人道,這是人法界,菩薩不只為人,十法界的眾生都依靠佛菩薩,所以用物。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多了,物裡面包括人,人是物的一種,所以它這個就包括到十法界里的佛、菩薩、聲聞、緣覺、有天、有修羅、有人、有餓鬼、畜生、地獄,物範圍就大了。不但為這十種有情眾生的依靠,而且還為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為法界眾生,你看這範圍多大。這才顯示出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對法界虛空界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因為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怎麼能談條件?我們迷了自性,不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談條件,這錯了。無條件是對的,有條件就錯了,為什麼?有條件就有分別、有執著,無條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稱性的慈悲,常為物依。「亦是總結前義,諸所施為皆為眾生,大悲增上故」,這句話說得好,前面九句,包括供佛,每一句裡面所說的都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所以這一句是全文的總結,十句的總結,一切為眾生。真正知道事實真相的,這個眾生包括十方剎土、微塵法界,這才圓滿,這個才是圓滿的性德,狹義上來講,圓滿的慈悲。

  下面可能有人對這個十句有疑問,清涼大師為我們提出來,我們一般人學的時候沒有疑問,這什麼?一種是你真的明白了,另外一種是粗心大意,所以你提不出問題。我們看看他提的問題,他說「問,八」,前面第八條,「遠離生死」,可是第一條又要樂住生死,這不是矛盾嗎?你遠離生死,你又樂住生死,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此云何通」?這兩個意思是相反的,真的,你看第一句說菩薩愛好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裡面,他不捨棄,在這個裡面幫助苦難眾生,可是第八句的時候,寂必遠離生死輪迴。提得好,他不提起來我們也疏忽了,這一提起,想到是有道理。下面解答,「略有三意」,這略是簡單講,有三個意思。第一,「勸物遠離,自處無厭」,勸六道眾生的人要遠離輪迴,要了生死出三界,自己怎麼樣?自己無所謂,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要自無縛,方能攝物」,縛是煩惱,自己要煩惱斷盡,你才能夠攝受眾生,你才有能力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不行。好比游泳,不會游泳的人掉到河裡面去,趕快救他,你趕快出去,離開水面,他自己在裡頭無所謂,他有這個能力,這是這個意思。下面一個意思,那講得更透徹,「即智之悲,故樂住生死」,你看他悲裡頭有智慧,他不是感情,所以他樂住生死,「即悲之智,遠離輪迴」,他在生死輪迴裡面他得自在,他不會受生死輪迴的干擾,他有這個本事,悲智雙運。

  為什麼?下面大師舉出《瑜伽師地論》裡面的一段話來為我們說明,「故瑜伽雲,菩薩厭離生死,過於二乘百千萬倍,非不厭也」。小乘人厭離生死,出了六道不想再回來,所以經典裡面世尊責備小乘,小乘人沒有慈悲心,自己超越六道了,再不想幫助六道裡面苦難眾生。大乘菩薩有智慧,超越六道肯定他會再回來。所以凈宗是大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生死並沒了,他就趕回來。回來不怕生煩惱嗎?不怕。什麼原因?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他,他不會迷,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能夠不迷,所以他可以回來。小乘人為什麼不敢回來?回來他怕迷。其實小乘人如果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必害怕,為什麼?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縱然你一時迷惑,一定有菩薩來幫助你,《金剛經》上說的,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小菩薩一迷,他來一點,就化了,就回頭,就覺悟了。所以佛囑咐這些大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要常常護念這些小菩薩,那個小菩薩是沒有見性的,多半是指在哪裡?在十法界的,他們要到六道來的話容易被感染,所以需要諸佛與大菩薩來幫助他們。我們相信,肯定的,為什麼?大乘教里常講「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些小行菩薩在六道裡面自行化他,決定得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照顧,這是肯定的。

  所以菩薩厭離生死,菩薩有智慧,對於六道輪迴狀況太清楚了,當然求出離,求出離的心決定超過二乘,這個二乘是聲聞、緣覺,超過太多,百千萬倍。他們依舊在六道裡面,甚至於在三途裡頭,那就是底下所說的,「斯則不斷生死而入涅盤,不動真際,常隨流轉,成不住道」,這個意思深了。我在早年講經,大概三十多年前,我就常講,大乘教裡面常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講了四句,不變隨緣這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是初住以上,他們是不變隨緣。為什麼?他們都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第二種隨緣不變,恆順眾生裡面修不變,這是哪些人?小行菩薩,也就是說沒有見性的,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裡頭有佛、有菩薩,屬於這一類的,他們是隨緣不變。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們不變不隨緣。我們凡夫隨緣隨著變,這就壞了,隨順境、善緣就生貪戀,隨逆境、惡緣就起怨恨,這個心總是被外頭境界轉,所以隨緣隨著變,那叫造業。

  這些菩薩是法身菩薩,換句話說,統統都是成了佛的人,他們有能力不斷生死而入涅盤,這個就是隨緣不變,菩薩,大菩薩。不斷生死這是大悲,而入涅盤是大智,悲智雙運。這個境界很深,我們很不容易理解,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身在世間就有生死。像釋迦牟尼佛,他也有父母,母親也是懷胎十個月生他,從小到老,跟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經歷的也是生老病死,入涅盤是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是什麼?在這一生當中,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入大般涅盤。實際上阿羅漢證涅盤了,他只不過是把執著放下,執著沒有了,他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在佛法裡面稱他們做偏真涅盤,不是圓滿的,偏在一部分,他就超越六道了,如果再能把分別斷掉,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入大般涅盤,超越十法界了。在此地,他雖然在六道,示現生老病死,跟一般人一樣,可是他的心住在大寂定當中,那就是般涅盤。表現的樣子跟我們是一樣的,你看不出來,用心不同,他用真心,真心就是大般涅盤。為什麼?真心不生不滅,真心不來不去,真心不垢不凈、不常不斷,八不中觀裡面就是形容真心,真心就是大般涅盤,外面的樣子跟凡夫沒有兩樣,裡面的心完全不相同。凡夫的心是阿賴耶,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的心他的心是大般涅盤,這就是不斷生死而入涅盤,法身菩薩。

  下面說「不動真際,常隨流轉」,這是佛,真際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就是究竟涅盤。這個涅盤上加上究竟,是誰?《華嚴經》上講,妙覺位。這句話給我們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曾經有人問過我,我們在實報土修行,把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成妙覺位,證到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裡頭沒有形相,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在這種狀況之下,他還到不到人間來?我們說實報土的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大家沒有問題,常寂光裡頭沒有現象,他來不來?這一句話解答了,不動真際就是常寂光,就是妙覺位,究竟果位,他還是常隨流轉,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裡頭,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應,為什麼?自性法爾如是。我們在《還源觀》裡面看到,宇宙萬有的緣起是一念不覺。這個一念沒有原因,這個一念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這一念是妄動,也不是真的,但是它有現象,這一念一動,把常寂光就變成阿賴耶,常寂光是真性,阿賴耶是妄性,從真起妄。修行,修行到最後是反妄歸真。什麼時候反妄歸真?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就還源,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就還源了。雖然不起心不動念,他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習氣要完全斷掉那就是妙覺。實際上妙覺,哪有這種名詞,不得已而說的,真正回歸常寂光了,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在最近這十幾年,日本有個江本勝博士,他用水做實驗,發現水是礦物,它能聽、它能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既然懂得人的意思,它就能懂得周邊環境的意思,這個肯定的。這個意思是什麼?信息,能感受到信息。礦物能感受,它有見聞覺知、它有受想行識,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常寂光肯定有。雖然他自己不起心不動念,別人起心動念他能感受到,他會起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應現,眾生有感他有應現,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這個道理。說明常寂光,那完全是自性,自性與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這才能講得通。

  所以末後,「成不住道」,這個不住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不住道。確實不住,這個不住是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能夠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眾生起感應,這個感應是自然的,這個感應沒有起心動念過。所以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才叫做「不斷生死而入涅盤,不動真際,常隨流轉」,才是這個意思。下面又有一個問題,我們看,「又,初」,第一句,「既樂住生死」,他說第六,「六復云何生諸佛前」?你既然喜歡住生死,用我們剛才的話,你為什麼又求生極樂世界,要再生到阿彌陀佛那邊去?這是六道生死,這一問又不通了,你發的這個願有矛盾。這也很有道理。答也有三個意思,「亦有三義」。第一,「為誘物故」,菩薩故意在那裡表演,誘導眾生出離三界,三界太苦,佛菩薩示現,你看看認真努力念佛求生凈土,做樣子給你看,讓你覺悟,他是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真的是凡夫,我們在六道真受苦,他受苦是假裝的,不是真的。所以這是第一個意思,完全是在教化眾生,身教。第二個意思,「求攝物之方故」,這是小行菩薩,小行菩薩自己的智慧、德能還不足,要求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加持他,他才能夠獲得度化眾生的方便,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悲智無礙故」,這是說法身菩薩們,他們在六道裡面做種種示現,顯示出祖師大德在《華嚴經》上面講的無障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意思很深,理很深,事很不容易理解,可是一個人有真誠心,有深信切願,久久他能夠體會到,他能夠漸漸的悟入。

  底下有一條,「又十藏約實智契舍,聞諸佛土不願往生,此約權不壞事,故生諸佛土」。這個話也是悲智的示現,有些菩薩不願往生,有些菩薩求生佛土,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眾生根性不相同,這個我們很能夠理解,為什麼?都在我們眼前。不要說一般人,我們佛門的弟子,諸位想想,求往生凈土的人多還是不願往生的人多?肯定是不願往生的人多。為什麼?佛教有十個宗派,求往生只有凈土宗,其他的都不願意,包括學《華嚴》的都不願意。我遇到,真正學《華嚴》,他們平常修什麼?修法界觀,他不念佛,他不求生凈土。為什麼?他被法界迷惑了,不知道求凈土的好處。我學《華嚴經》最初也被這個迷惑了,因為我學佛是跟方老師學哲學的,我從哲學裡面進來的,所以對凈土沒什麼興趣。老師善巧方便勸我多次,我不反對,不反對凈土,但是我沒有發願求生凈土。而發願求生凈土還是從《華嚴》上來的,我第一次講《華嚴經》是民國六十年,三十多年前,也講了很長時間,講了一半,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到《華嚴經》的兩位大菩薩,文殊、普賢,突然想到他們兩個是修什麼法門證得等覺菩薩位?《華嚴經》後面還沒講到,一直往下翻,翻到後面的時候發現了,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凈土,這個讓我感到非常驚訝,這兩位大菩薩對凈土是那麼樣的嚮往,那麼樣的熱衷,而且帶領著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從初住到等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我看到這樣的經文我也呆了,我想怎麼,你看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我們背後這個像,當中是毗盧遮那,文殊、普賢,這是毗盧遮那佛的得意門生,入室弟子,怎麼會把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了,去皈依阿彌陀佛去了,毗盧遮那佛不生氣嗎?我家裡這麼多人,你怎麼統統帶跑掉了?毗盧遮那佛不但沒有嫉妒,不生氣,而且還鼓掌,好,太好了,這怎麼回事情?這些法身菩薩在華藏世界修行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得很長的時間,也就是說無明習氣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斷掉,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那個時間大幅度的縮短。

  這個事情不可思議,沒法子解釋。我們相信,為什麼?真難,真不好懂,經上說這個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那我們就沒法子了。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都不能給我們解答,究竟果佛他也不說明,他說你慢慢證得究竟果位,你不就明白了嗎?他不解說,不給你說破,叫你自己親證,這是宗門教學的手段,絕對不是假的。所以我們看現前這個佛門的同修,修其他宗派的,回過頭來再修凈土求往生的不多。凈土宗的同學一生都在念佛,古時候隋唐那個時代,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可是在今天,我們看凈宗同學,李老師說得好,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他老人家常講,只有三、五個,換句話說,二千人當中才有一個,不成比例。這什麼原因?絕對不是法門有問題,絕對不是祖師大德有問題,我們要反求諸己,問題決定在自己身上,這個不能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對於凈宗的經教沒有好好的去學過,認真修學凈宗的經教你就恍然大悟。出在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清楚,道理不清楚你就有疑,你的信心就打折扣,造成你不能往生,第二種,方法錯誤,第三種,煩惱習氣沒有控制住。這個法門不要斷,那斷功夫高了。這個法門是不斷煩惱,但是你要有能力把煩惱控制住,雖有煩惱,不起作用,這叫伏煩惱,你才能往生,煩惱伏不住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由此可知,深入經藏這句話重要。我們今天深入經藏不是說你深入《大藏經》,深入凈宗的經藏,凈宗經藏只有六種,五經一論。五經一論太多,一種行不行?行,這六種東西隨便一種你得深入。六種裡面分量最少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要怎樣深入?你能先念上一萬遍,你才能深入。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見義就是深入了,功夫不夠不行,古人講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如果,像這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能夠念個一百萬遍、兩百萬遍,通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壽經》,我常常講,從這裡下手的時候,先念三千遍。一天念三遍,三年,如果一天念九遍,一年。你心定了,定生慧,那個問題解決了,那真叫萬修萬人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九0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說分」最後的一段,「發心住」最後的一段。我們接著昨天,從清涼大師《疏鈔》的末後,我們看《鈔》,我把這一段念一遍,對對地方:

  《鈔》,「更有一問,答亦具三意」。這個問還是問的有些菩薩聽到凈土法門,但是不願意往生,有些菩薩他發願求生凈土,這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為我們解答是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自不要生,為引眾生令修凈土因故」。自己為什麼不要生?已經破了無明,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起心動念放下了,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生不生凈土對他來說不重要,可以生也可以不生。但是應化在六道裡面,特別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深,造業也廣,所以要想超越輪迴確實非常困難。菩薩知道有這樣殊勝的一個法門,他要勸導一切眾生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所以他帶頭他做示範,他也求生凈土。他不是為自己,他是為度眾生。

  第二,大師用個比喻來說,「如人不善於水」,就是不會游泳,「見子墮水」,這個子是很親,見到自己的小孩掉到水裡面去,他就想趕快去救他。自己不會游泳,那不是「自他俱沒」,兩個人都淹死嗎?所以他聰明,「應求船筏而濟渡之」。這個比喻說,要找渡水的工具,你才能夠救他,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比喻比喻得好,為什麼?把權教菩薩都包括在內。權教菩薩還沒有真正發心修凈土,看到自己家裡的親人,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在生死邊緣當中,沒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大苦。這些菩薩們知道自己修行得不錯,還是沒有把握超越輪迴,聽到這個法門有這樣的殊勝,真干!他生到凈土,家裡的人、親朋好友看到了,會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願心,也依教奉行,彼此都得度。這是一個意思。更深的一層意思,他生到凈土,見到彌陀,他就有能力幫助跟他有緣的人。什麼緣?生生世世、宿世今生家親眷屬,他都知道了,我們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見性的人他都知道。

  現在這個世間,我見到有些同學他們做催眠,我在旁邊參觀,真的讓這個人進入深度催眠,說出他過去生中的狀況。這我親眼看到的,大概三個半小時將近四個小時的樣子,他說出八世,過去八世,這是我們道場的一個義工。八世不相同的狀況,曾經有一世他做過女生,女孩子,有一世做士兵,這是很古老的時候,在戰場上被人殺了。問他,殺他那個人你知不知道?他說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從後面把他殺死的,沒有看到面孔。你恨不恨他?恨他。這個催眠師告訴他,你殺別人,人家恨不恨你?這樣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應當把怨恨放下。他心裡稍微平靜一點。這個在現在很流行,證明一個人有過去世。人既然有過去世,肯定就有來世,三世因果就證明了,真的不是假的。而且做催眠的這種方法並不是很難,一般人看幾次都可以學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用這個方法,你能夠看到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父母、家親眷屬。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很歡喜、就很熟悉?過去生中善緣。有些人,陌生人,頭一次看到,心裡就不舒服,什麼原因?肯定過去生中跟他結的是不善的緣。如果沒有前生,怎麼可能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我們冷靜自己想想,都有。所以,三世輪迴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明白了,佛菩薩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無論是善緣、是惡緣,統統要把它歸到法緣就好。家親眷屬能夠變化成法眷屬,一同學教,一同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成菩薩,手連手、心連心來教化六道裡面苦難眾生,這就對了。不再跟一切眾生結惡緣,怨緣一定要化解。所以這是很深的一個意思。

  第三,「悲故樂住,智故往生」。佛法,特別是大乘,永遠離不開悲智這兩樁事情。他有慈悲心,不忍心看到眾生在六道里迷惑、造業、受苦,所以他真正能跟一切眾生同甘苦、同患難。這就是《還源觀》講四德末後這一句「代眾生苦」,就這個意思,不離開六道,不離開苦難眾生。因為他有智慧,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那就一了百了,永遠解脫。他自己成就了,也幫助有緣人都成就,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面第三個小段,「徵釋」,這個文我們念一念,不長。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

  經文就到此地。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他說「何須學此」,這個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必須,何必一定要學這個法門?底下答的是,「令得通別二種益故」,這是為了讓有緣的眾生得到兩種利益,一種是通,一種是別。先說別,「別,謂增勝廣大,此之別益,皆希後位,准下頌文,亦令不退」,這個意思好。別是什麼?增勝廣大,就是慈悲增長,智慧殊勝。菩薩的悲跟智都往上提升,提升的目的是希望證得底下一個果位,這是初住菩薩,向上提升就是二住菩薩。那不能不學,你要不學就不能提升。「有所聞下」,最後一句:

  【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句話非常重要,太好了,這是「諸位通益」,前面是別益,這是通益,「以解從內發,故不由他」。這個解是什麼?悟,我們現在講悟,覺悟,覺悟不從外來,決定是從內。怎麼覺悟的?心地清凈就覺悟,與外面不相干,所以故不由他。他指誰?他有三種,一種是「他人」,與別人沒有關係;二者「心外」,他與心內有關係,他跟心外沒有關係;第三「性外」,覺悟是自性,自性之外沒有覺悟。所以一定曉得是從內發。我們真正要求開悟,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能向外求;可是外面可以做助緣幫助我們,這個倒要懂的,外面能夠幫助我們,而真正覺悟一定是從內發的。我們為什麼悟性發不出來?大乘教裡面常說,你的煩惱、習氣障礙住你,所以你悟性透不出來。諸佛菩薩千經萬論,無不是教導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處,能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悟處。現在問題是我們放不下,怎麼辦?佛有種種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是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幫助你放下的。放下,開悟了,悟還是自性的,從內,不是從外頭,這個不能不知道。

  佛菩薩如是教導我們,在中國古聖先賢他也懂得,他教導的這些方法跟諸佛菩薩好像沒有兩樣。老祖宗教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是方法,一遍一遍去讀,讀懂了很好,不懂不要去研究,一直讀下去,一遍一遍讀,念到一千遍豁然開悟。這什麼原因?原來用念書這個方法,把自己的煩惱控制住,只要煩惱控制住,智慧就往前透。這個道理,覺悟的人明了,古聖先賢知道,佛菩薩知道。所以讀千遍,甚至於讀幾千遍,這是什麼?這是一種控制煩惱的方法,也就是斷煩惱的方法,或者是轉煩惱的方法。你得有耐心,你要依照這個方法去做,真這樣做,做的時間長了,心就定了,定能開慧。由此可知,心浮躁,就是我們現在講心浮氣躁,他怎麼會開悟?經文擺在面前,我們看一遍不懂,看十遍也不懂,看一百遍也不懂,什麼原因?心浮氣躁。你看一千遍就懂了,為什麼?心定了,浮躁消失掉,清凈心現前。

  特別是大乘經典,佛菩薩說,祖師大德給我們說,字字句句有無量義,我們連一個意思都看不出來,怎麼能看到無量義?真的無量義嗎?現在我們明白了,我們相信真的是無量義,為什麼?它稱性,性是無量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自性的德號,什麼意思?就是無量義。阿,這是梵語,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要完全翻出來,無量智慧、無量覺悟,就是無量義,字字句句都無量。不要說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來給我們說一個字,說無量劫都說不完。妙,這法真妙!為什麼?它跟性德是貫通的。所以,經典你要通了,你得大自在,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什麼樣根性的人給他用什麼樣的方法講解,他都得利益,上根大徹大悟,中根大悟,下根小悟,他統統都有悟處,這個法妙。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講一切經都有這種通益,這個利益。所以,在佛法裡面有句話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通,圓是圓滿,圓滿通達的人,無論拈哪一法他都圓滿通達,真的像清涼大師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裡頭都有喜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學佛求什麼?就求這個。

  自解,「自解亦三」,這一條重要。我們如何能夠自解?自然就明白,自然就通達。第一個,「一者熏習成性,故能自解」,這一條就是多聞的益處,所以聽東西一遍不行。現在人,他所學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佛法教人要開智慧,從內開智慧,不重視知識。現在社會普遍的都是知識,佛學、儒學、道學,知識;我們要翻過來,我們要學佛、學儒、學道。儒釋道都有智慧,智慧都是從內發的,都不是從外來的。那要怎麼辦?薰習,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通常教人,無論學什麼東西,至少要學三十遍,很少,不多。古德教人,至少是三百遍,為什麼?他有悟處。現在人沒這個耐心,學三百遍他不可能,所以我要求三十遍。行嗎?行。三十遍他學會了,他就會自然去學三百遍,為什麼?甜頭嘗到了,我不教他學三百遍,他也會學三百遍;三百遍學到,那個甜頭就更甜,他會學三千遍。所以對於現代人,我們勸導他,不能一下就講三千,把他嚇到了,他一遍也不學;慢慢的來,誘導他,三十遍。甚至於很多,他三十遍不肯學,我們陪他學。

  諸位要記住,現在這個時代善知識少了,不像古時候,真的有大德、有高僧,你親近會得利益。現在沒有了,沒有怎麼辦?念書、念經,經是佛菩薩說的。《華嚴經》這部經,如果你念三千遍,你怎麼會不成佛?沒這個道理。我們怎麼辦?帶著他念,陪他一起念。我們可以把經典做成有聲書,做成光碟,文字,不要有任何形相,文字打在光碟螢幕上,有聲音,帶著他念。他能夠每天念幾遍,我相信念三個月他就有味道了,法味嘗到了,三個月法味嘗到了。嘗到之後,他不能停,停了他就退轉,他如果不停,繼續努力,三年。不要換東西,一樣東西,一門深入,為什麼?一,心是定的,看很多東西,心是浮的,差別在此地。一樣東西,心是定的,等到你在一部東西裡面開悟了,智慧開了,這時候你可以廣學多聞。所以,佛法不是一定限制你不能學,不是的,智慧開了才學;智慧沒有開,就守住一門。智慧開了之後,你學東西就很容易、很簡單,一聽就明白,一看就懂了。

  在古印度,我們看龍樹菩薩的傳記,《高僧傳》裡頭有,龍樹菩薩的傳記,龍樹菩薩開悟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來的《大藏經》,龍樹菩薩花了多少時間把《大藏經》全學會?三個月,九十天。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他九十天就全通了,這個我們要記住。在中國,唐朝時候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大意,他不認識字,他不能看文字,講給他聽,講大意,我想頂多兩個小時,他就通了。這一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他全通了,怎麼知道?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盤經》,分量很大,四十卷,念得很熟,她念了很多年,沒開悟。六祖聽她念經,她念完了之後,他就把經文的意思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非常訝異,向他請教,他講得太好了。拿著經本去問他,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她更奇怪了,不認識字,怎麼意思能夠完全通達?他說這個與認不認識字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你的心情有關係。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通,你天天念也念不通;哪一天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就通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以後他教學,遇到一個法達禪師,一生受持《法華經》,這個人聽說能大師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他去參訪。見面,這是給老師禮拜,行禮,行禮頭沒有著地。三拜拜完了起來,能大師就問他,你剛才禮拜頭沒著地,是不是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頭不著地是傲慢,被能大師看出來。他說,他讀了三千遍《法華經》。《法華經》很長,一天頂多讀一遍,七卷,那捲都很長,這個諸位都知道的。三千遍是十年的功夫,真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大師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回過頭來向能大師請教。惠能就說:我不認識字,這個經我沒聽過,你既然念得這麼熟,你背一遍給我聽聽。《法華經》總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第二品,還沒念完,六祖就點頭,行了,不要再念,我都知道了。跟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開悟之後,再拜,頭就著地了。你看看,這是內法,不在外頭。

  我們想不想開悟?想不想見性?人只要開悟,像惠能大師這樣,這是徹悟,大徹大悟,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你要真的走這條路子,你要知道修清凈心的重要。我們修凈土法門,我們依靠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經題上,修什麼?修清凈心、平等心、覺心,清凈平等覺。清凈心沒有染污,染污是什麼?煩惱、習氣,這是染污。平等心裏面沒有高下,就平等了,肯定沒有傲慢、沒有嫉妒,傲慢、嫉妒是極不平等。看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了。我看到這個人還不如我,那個人我看到討厭,那個看到歡喜,不行,你沒有開悟。開悟人的心是平等心,決定不染污,也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面常說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能夠染污他,他心地清凈。下面覺,覺是不迷,覺而不迷。怎樣才覺而不迷?只要你做到清凈、平等,你就不會迷惑,無論在什麼境界,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熏習成性太重要了。學一樣東西三十遍這個耐心都沒有,他怎麼會有成就?三十遍是個基礎,是紮根,紮下去了,並不牢固。所以我們想到中國古人教學,你就明了。古時候私塾教小朋友讀書,所讀的都是經書,小孩他怎麼會懂?就是教你念。你的根性,根性有上中下三等,我們現在講程度,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十遍。給你讀一篇文字,教你讀,十遍你就能背,上根。背多少?五百字以上,這篇文章五百字到七百字,你十遍就能夠背誦,這是上根;三百個字,十遍能背,中根;一百個字,十遍能背,下根。古時候,教你背的書通常是什麼?通常是四書五經,選的這些。老師教學生背,十遍能背了,就知道你的根性。下根的人,老師每天教他背一百個字,中根的人背三百個字的樣子,上根的人背五百個字,所以他每個人進度不一樣。十遍會背了,要叫你背,背多少遍?背一百遍,根性利的背一百遍;根性差一點的,老師加一倍,背兩百遍。這都是屬於紮根,就是這個地方熏習成性。他背得熟,到第二天來上學的時候,昨天背過的一定要背一遍給老師聽,然後再教新的,再教底下這一段,這樣一個教法。小學完全背誦,這叫背得滾瓜爛熟,到大學的時候,中國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到大學,十三歲進太學,那就是大學。老師給你講解、研究、討論,就有悟處。大學裡面念書不要經本,為什麼?經本你都背過,所以老師也不需要經本,學生也不需要經本,讀書樂!說到哪一部書,說到第幾行、第幾個字,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都背過的。那個時候學的是智慧,現在學校教學的是知識,知識不講求長時薰習,它不講求這個,因為什麼?它是外來的。知識是外來的,不是自發的,你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是從裡面往外透出來的,不一樣。這是自解,這一條非常重要。

  現在找不到好老師了,有沒有方法學?有。早在孟子的時代,孟子去我們二千五百年,他老人家就做了一個例子,好榜樣。他要學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他搜集到了,每天念孔子的書。有疑惑、有問題的地方,向孔子的學生請教,那個時候孔子的學生還有不少還在世間,向他們請教。他學成功了,成功的秘訣就是「熏習成性」,這是成功秘訣。而且成就超越孔子其他的學生,你看後人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今天提孔孟,沒有提孔子別的學生,這是自學成功的。現在我們有典籍存在,又有這種高科技的幫助,這是好事情,這個要我們大力來推廣。可是一個人的成就,他必須有兩個基礎,第一個是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不會成就,為什麼?他心不定,也就是清凈平等覺他沒有。清凈、平等是德行,覺是智慧,所以心一定要清凈、要平等。用什麼方法達到清凈平等?薰習就能成就,自性清凈心會現前,德行比什麼都重要。第二個呢?第二是文字,中國古人留下來的典籍是文言文寫出來的,這個我講過很多遍,這是老祖宗真實智慧,無比殊勝的發明。中國老祖宗不發明科學技術,發明這個文字,發明了文言文。因為語言會隨著時代改變,所以他發明一種文言,文言怎麼樣?跟語言分開,語言會變,文言永遠不變,這就好了。永遠不變,幾千年前他寫出來的東西,留在二千五百年之後,人看到還如同面對面的傳授,這個了不起。那就是說你有德行,第二個條件你要學文言文。

  文言文的學習難不難?一點都不難。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常常勸導我們,要熟讀五十篇古文。他用的標準,課本是《古文觀止》,在《古文觀止》里選五十篇,熟讀,要讀到能夠背、能夠講解,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就是文言文的鑰匙你拿到了,《大藏經》文字障礙沒有了,你能看得懂,《四庫全書》你也能看得懂,文字障礙破了。如果你能夠熟讀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個鑰匙一定要拿到,沒有拿到對不起祖宗,祖宗的智慧、祖宗的經驗保留在經典里,留傳給你,這是無盡的寶藏。老祖宗真對得起後代,無比的恩德,你要是不學,你怎麼對得起祖宗?你怎麼能對得起世世代代承傳的人?所以,我勸一些同學,年輕的同學,好好學文言文,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你就有能力閱讀,兩年你就有能力寫作,不難。德行這方面,只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長時薰修,你就能得清凈平等覺。至於古文,在台灣有殊勝的方便,台灣在過去,五十年前,那個時候大學、中學裡面的國文老師,教文史的人,老教授還不少,真正做學問的。國語日報那個時候出版一份雜誌,好像十天出一次,旬刊,叫「古今文選」。現在雖然不出了,可是留下來的分量夠了,現在精裝好像是十七冊,有注音,你去念的時候不必去查字典,注得好,注音;有詳細的解釋,你不需要找參考資料。你在這個裡面選五十篇、選一百篇,熟讀,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李老師給我們定的是一百篇,用這個來熏習成性。

  我們有這兩個條件就能夠自修,以古人為老師。我們學《華嚴經》,跟誰學?清涼大師,唐朝人,這個註解是清涼大師作的,我們是清涼的學生。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依教修學決定有成就。《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講得清楚、講得透徹,就在這本《疏鈔》裡頭。經是佛說的,註解,清涼大師等於說他給我們做導遊,解依《華嚴》,行在《彌陀》,解行都要專一。如果《華嚴經》太大,不便於受持,行,有中本《華嚴》。中本《華嚴》是什麼?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中本《華嚴》。如果年歲大了,這還嫌太多,還有簡單的,小本《華嚴》,《阿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真的是簡要詳明,這四個字蕅益大師做到了,簡單扼要,也很詳細、也明白,你就受持這個小本,這一生決定成就。《無量壽經》我過去講過很多遍,《彌陀經要解》、《疏鈔》也都講過幾遍,有光碟,也有講記,有文字,可以提供給諸位做參考。

  所以,熏習成性重要,就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遍數愈多愈好,一定要以開悟為目標。沒有開悟的時候,那就一直念下去,不要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的,因為急是煩惱、急是障礙。古人的標準千遍,大乘教裡面,祖師大德常常講三千遍,我們如果三千遍念完還不開悟,怎麼辦?再三千遍,你能夠有恆心、有毅力這樣堅持下去,沒有不開悟的。這是自己第一個條件必須要具備的。第二個「了唯心」,第三個「了唯性」,了是明了,明了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這個地方,一個心,一個性,性就是真心,心呢?心是妄心,心是阿賴耶,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唯識所變,變什麼?變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你明了,萬法差別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但是總不外乎心性,心性是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根源,都是從它變現出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道理《華嚴經》講得多、講得透徹。這兩條是理,前面熏習成性是事,理事不二,理事圓融,這是自解的秘訣。

  我們接著看下面文。「故下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常常別忘記。我們今天放不下,煩惱、習氣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不知道。真知道了,你自然就放下,真知道了,你在一切境界裡頭決定是一念不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聽佛說的,不是自己的知見;如果是自己的知見的話,恭喜你,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一切法就是阿賴耶,就是真如自性,從變化上來看是阿賴耶,從體性上去看它是自性,它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他的心性跟你的心性、跟我的心性,是一個心性,沒有絲毫差別,這是大乘教,這是大乘究竟圓滿的教誨。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告訴我們,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有能所,佛法裡頭雖然講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學。佛法裡面講能生、能現、能變,那就是心性;萬法、法界,是所生、所現、所變,這有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即」,這個即字在此地,即心自性,這個即,能所就沒有了,一切法就是心、就是性。特別在性上加個自,不是他性,自性,就是自己。性是自己,心是自己,一切法是自己,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德用。

  下面,怕人聽到之後又有問題,「若爾」,這個若爾意思是如果是這樣的話,「云何復言有所聞耶,謂泛爾聞故,或自披尋,聞乃約法,開悟約義,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我們就看到此地。他說要是這樣的,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這樣子的,「云何」,為什麼還要說有所聞耶?為什麼會這麼說法?沒有別的,迷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問題解決了,什麼都不必說了。可是佛雖然這麼說,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決定不以為然,我們對佛雖然不反對,我們也沒有說我不相信,相信怎麼樣?自己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實際上就是不相信,信佛好難!必須證得這個境界,你才是真信。能接受,不反對,這通常講正信,不是真信;真信是什麼?真信是自己的境界,叫真信。正信是什麼?相信佛所說的,佛有智慧,佛沒有妄語,他不是假話,他不是騙人的,我們能信得過。自己一生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入這個境界,就是這八個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佛知佛見,也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就是見性。這就是在大乘教裡面達到究竟圓滿,這個境界就叫成佛。對十法界的人來說,對六道的人來說,你還是要熏習成性,你還是從這下手,你才能夠見性。

  這個地方有教我們的方法,頭一個是「泛爾聞故」,這一句就是你親近善知識,你要跟善知識學習,要聽課,接受經教長期的薰修。下面一句,「或自披尋」,就是我們剛才講,你這一生遇不到善知識,那只有自己去讀。只有自己,我們今天說自學,沒有人教,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像孟子學孔子,他跟孔子沒見過面,在佛門裡面,蕅益大師私淑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是第九代,他學蓮池,蓮池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全集》在,他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去學習,學得很成功,成為第九代的祖師。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這一生當中沒有這個緣分,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師,只有靠自學。自學,我跟諸位提出來了,先扎三個根,德行,這基礎,然後再把文言文學會。有這兩個條件就可以自己披尋,披是讀經,尋是尋求開悟、尋求明理。他底下有解釋,很好,「聞乃約法,開悟約義」,聞是六根接觸六境,這從方法上講的,開悟是從義理上講的,大徹大悟,圓融貫通。「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不是經過別人指導你的,是你自己學習成功的,在沒有善知識指導之下,你也能夠成功。

  後面這句話說得好,「究竟則是佛無師智」,沒有老師,智慧開了。沒有老師也能開智慧,為什麼?因為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佛在這個經後面,還很後,我們還要相當時間才能夠學習得到,在「出現品」,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一切眾生本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你一樣都不缺乏。所以,佛覺悟之後,他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就跟見佛沒有兩樣,絕對不會輕視一個眾生。蚊蟲、螞蟻不敢輕視,為什麼?它有佛性,它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它迷,比我們迷得還重,它完全不知道。不但這些有情眾生不能輕視,佛還對無情眾生,因為《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一切種智;換句話說,無情跟有情不二,同一個心性,現的相不一樣。有現有情的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有現無情相,現在講的植物、礦物,都是從一個心性變現出來的。現相不同,能現的心性完全相同,你怎麼可以輕視?怎麼可以不尊重?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那是對於情與無情平等的恭敬,恭敬一切眾生,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那是恭敬什麼?對自性的尊重,對性德的讚歎,這個意思多深!沒有悟入這個境界,他不知道,入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法許多的懺儀,懺悔文,一開頭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切禮敬」,那個一切就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裡頭。古大德是真誠,現在我們是念這個文,言語上有了,未必有心,所以感應不如從前;如果真正有至誠恭敬心,感應不可思議。所以這個開悟是如來果地上的,就是自性裡面的無師智,這個智慧現前。

  「下諸位中,並同此釋」,這是十住,下面有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個解釋跟此地講的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菩薩任何一個位次,都可以自己修行證得。有老師當然好,我們親近善知識,沒有老師,自己修行能成就,這個道理很明顯,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有雲,從自種生,雲不由他,但是初意何足可尚。」「有雲」,是有些善知識這種講法,「從自種生」,種是種子,是你自己的種子生的,「雲不由他」。這個是學唯識法相的。你為什麼有智慧?你過去生中學習過,阿賴耶裡頭有種子,現在遇到緣了,這個種子起現行,所以不由他生。不像前面所講的了唯心、了唯性,唯心唯性才是根源,本有。阿賴耶是迷了之後,薰習成種,這不是第一義,這是第二義,所以有這種說法。「何足可尚」,這個意思都明了了,尚是遵從的意思。

  「又引下文,雖知諸法悟不由師,然求善知識無有厭足,亦非此意,彼據雙行,此約自悟故」,這都是幫助我們破除疑惑。向下經文有這個說法,「雖知諸法悟不由師」,真正開悟是自己,為什麼還「求善知識無有厭足」?這在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舉的例子非常之多,而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所做的示範,表演給我們看的,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求善知識無有厭足,他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要懂得,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總是教化一切眾生方便法。從哪裡教起?從孝親、尊師。廣大的這些群眾、這些眾生迷失了自性,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之後,給諸位說,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扭曲了,變成煩惱,煩惱無量無邊;翻過來,智慧無量無邊。迷了之後,智慧變成煩惱,德行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輪迴,全扭曲了。一念覺悟,他就又回歸到正位,一念不善,他又變成了煩惱、業習,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菩薩教人,身行。言教,身要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做出什麼榜樣?孝親、尊師。我們從什麼地方知道?凈宗《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講出,凈宗修學的重要的綱領,叫「凈業三福」。這個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他做出來給我們看;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末後一句是教化眾生,「勸進行者」。自行化他,總共三條十一句,佛說了,這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要遵循這三條的教誨,菩薩表演出來給我們看,求善知識。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了,善知識留下來這些文字、典籍就是善知識,我們得到這些寶貴的典籍,學習要無有厭足。在初學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廣學多聞,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沒有開悟不可以廣學多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悟之後一定要廣學多聞,為什麼?太容易了。像前面我們所講的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咱們現在的《大藏經》,人家三個月就學完了。可不可能?可能,他智慧開了,他一部經不必要看完,他看個幾段就清楚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叫法達禪師念《法華經》給他聽,念到第二品,他說行了,不要再念,全知道了。這樣學太快了,一部經只要看個幾頁就行了,就全通了,這是智慧開了。

  諸位一定要記住,四弘誓願大家很熟,四弘誓願就教導我們學習的一個程序、次序,先要發願。願是什麼?願是推動你前進不退轉的動力,中國人講立志,佛家講發願。發的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指什麼地方眾生?六道眾生。十方諸佛剎土很多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我們在《華嚴經.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的。六道眾生太苦了,我們要幫助他,自己沒有能力,拿什麼幫助?幫助別人,先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成佛了,才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神通、圓滿的福報,才能真正幫得上忙,缺少一樣都不行。所以有這個願之後,從哪裡做起?先斷煩惱,你看,斷煩惱擺在前面,「煩惱無盡誓願斷」。無盡的煩惱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執著斷了,證阿羅漢果;分別斷了,證菩薩果位;無明斷了,就是妄想斷了,就成佛。所以,先把這三大類的煩惱放下,然後才能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很容易就學成了。煩惱不斷,學東西很難,很辛苦。所以我們學東西一門深入,那是什麼?那是用學習來斷煩惱,是這個意思。煩惱沒有的時候,再去學法門就很容易,很容易通。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了佛,你不但可以度六道眾生,度十法界的眾生,乃至於三賢十聖統統都得到你的教化,這才叫普度,這才叫圓滿功德。所以我們要懂得。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雙行」,自行化他;已經見性的菩薩,那是無盡的慈悲,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

  下面疏文裡頭,「自解亦三」,這是講不由他悟。「次第對上,謂一」,第一條,「由內性成故,不隨他人」,是自性裡頭圓滿成就的。第二,「了唯心故,不心外取法」,這都是很重要的開示。第三,「由了性故,如性外一法亦無」。這真正是《楞嚴經》裡面講的「凈極光通達」,豁然徹悟,見自真心本性,這是這個境界。這些經文,意思深廣無盡,確實沒有邊際的,這是在《華嚴經》上,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才說,一般經典我們看不到這種經文。《華嚴經》上是真實教誨,它不是方便法門,一般大乘、小乘是方便法,權教的意思多,真實的意思少。《華嚴經》上全都是給你講真實的,所以這個法門確實稀有難逢。明了這個意思了,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一定是求善知識無有厭足。自己覺悟之後,教化眾生無有厭足,在教學裡頭提升自己,中國古人講的教學相長。天天教就是天天學,天天學就是天天教,教跟學是一不是二,又幫助別人,又提升自己,這個裡頭就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首先浮躁化解了,心浮氣躁慢慢化解了,化解成什麼樣?心平氣和。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你能不生煩惱,這是功夫,真功夫!順境現前不生貪戀,逆境現前不生怨恨,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心平氣和。人要入這個境界,身心健康,百病不生,不但你家庭和樂,凡是跟你接觸的人,沒有一個不歡喜的。修學的人多了,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自然就現前。

  所以同學們要記住,扎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花個一、二年的時間學一百篇文言文。這是什麼?這是你修學大乘的根基站穩了,你真正想成就,你就有基礎,你有本錢了。往後,只要是你的方向、目標訂了之後永遠不改,鍥而不捨,長時薰修,自行化他,你成就了。這個意思很重要,這些話,現在也到年底了,我奉獻給大家,做為今年過年的一點小禮物。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講義節要(第39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開示:為什麼會有眾生附身?都是冤親債主嗎?---(學佛入門文字版252)
凈空法師:早晚課的用意、目的何在?
《太上感應篇》講解九(凈空法師主講)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