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話國人性格及其它

 

在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在寫給羅馬的信中說:「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

     

《南京大屠殺資料集》中一個日本軍人回憶,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默然地經過如山的同伴屍群,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那個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是中國人太容易馴服,或者是中國人對死亡悟得太透?日軍以一百人小分隊屠殺幾千人,曾很擔心中國軍人反抗,但這種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

     

歷史走到了今天,在中國周邊地區,出現了外交人士所說的「小國欺負大國」的事情,一些小國對我國提出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並不領情,不斷鬧事,於是有人就指責中國太軟弱,太窩囊。

     

目前中國的做法是否太軟弱、太窩囊,不好評論,也許是有大的謀略在裡面也不一定,國人最擅長大智若愚了,最懂得先禮後兵、以德服人了。不過,國人的性格原本並非如此,還是有血性的。春秋戰國時的中國人,個個都強悍好戰,連吳越地區,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區,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時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當時的貴族,都能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一言不合,就拔劍相鬥。

     

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也大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不迷信權威,也沒有思想禁區,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的「道」凌駕於君王的「權」之上,合則留,不合則去。孔子周遊列國,不是為了高官厚祿,只是為了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最後感覺列國都不能行他的道,還堅持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的性格比孔子更張揚、更鋒利。他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意思是,別太把君當回事,就把他們當成什麼都不懂的小孩。知識分子的這種言論、氣概,在後代的知識分子身上就很難看到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但與此同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并戰爭接連不斷。《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象徵著「周文」的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此時已經幻為美好的回憶,取而代之的是霍布士所說的「人與人爭」的可怕的自然狀態。那是一個「文明」退位、「偽文明」得道的時代,人心中原始的動物本能獲得了解放,披著「文明」外衣不動聲色地將人類召迴文明創劈之前的黑暗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所以戰爭不斷;戰爭不斷,所以民眾遭殃。與百家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相比,民眾更渴望的是太平,哪怕還不是盛世的太平。如何避免戰爭?這就是一統,即一統天下!

     

商鞅的變法讓秦國崛起。中原文化經過長期發展,已經變得比較柔軟,比較有寬容度,比較崇尚優雅和尊嚴。但是秦國不同。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是最野蠻、最缺乏人道主義精神的。西北少族民族的生產關係比較簡單、原始、純樸,所以他們直接以追求生存、積累財富為目的,而很少加以掩飾。因此秦人比楚人更醉心武力,崇拜強權。

     

商鞅從軍爵制度開始,取消貴族世襲制度,收回特權,只有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有軍功戰績,才能夠重配爵序,列籍貴族;平民百姓,不管出身貴賤,只要有軍功戰績,都可以根據殺敵多少,獲得相稱的爵位,獲得功名富貴。有野心的人,通過打仗、殺敵,血腥的屠殺,獲得人口和土地。

     

秦國這樣的發展模式,被當時的其他列國稱為「虎狼之國」。但打來打去,最後野蠻戰勝了文明,秦國擊敗六國,統一了天下。

     

秦國統一了天下,還企圖統一國民思想,採取「愚民政策」,把文人、商人、工匠視為「國害」。秦始皇確立了君憲制度,給專制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這個專制制度建立得太強硬,剝奪天下的意圖太明顯,結果二世而亡。漢朝吸取秦始皇的教訓,給秦始皇建立的硬制度加上一層軟裝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要行王道、行仁政,給專制制度配上一個非常合適的意識形態體系。

     

漢代統一思想,對全國人民的大腦進行格式化刪除,徹底剪掉了知識分子思想的翅膀。從漢武帝開始,直到至今,中國沒能出現春秋戰國那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沒有再出現過與先秦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

     

後面的歷朝歷代,繼續在專制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接下來隋煬帝、唐太宗完善了科舉制度,把天底下所有的知識分子統一到科舉考試上,從制度上有力地控制了知識分子的頭腦。宋代重文輕武,有意識地削弱了尚武精神,防止地方有能力對中央進行反叛。到了明清兩代,知識分子就徹底被降服了。

     

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讓人不敢相信。春秋時期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

     

大凡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大概也是有性格的。提起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一般人都會想到我們是「禮儀之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錯,講究禮儀,可謂是高度文明的體現。可惜的是,生物界和西方列強好像不那麼溫情,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羅素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太好了,它倡導的生活方式,對物質和思想層面的把握非常好,是一種優雅的文化。在這種文化指導下的民族會是非常安逸和文明的。他說只可惜,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文化,即西方騎馬民族的文化,那是物質主義的、掠奪的文化,你這種田園詩般的生活無法與其共存。

     

太平盛世是國人心中永久的期盼。但盛世的前提是太平,沒有太平就沒有盛世。國家統一,可避免內戰,實現國人期盼的太平;而國家統一了,順便捎帶的是思想的統一。而思想的統一,是否也是防止國家分裂的有效手段呢?從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乾隆的文字獄來看,統治者是有這方面的顧慮的。直到今天,雖然講言論自由,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完全放任自由的。至今我沒有想明白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導致了國破家亡?還是國破家亡導致了百家爭鳴?言論自由是否也意味著謊言也滿天飛?從而帶來思想上的混亂?從而導致國家的混亂與分裂?這個問題太宏大,不是我能想像出來的。

     

有人把目前國人所處的時代稱為盛世,也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了,而更主要的一點還是相對和平,沒有大的戰事。所以有人就說穩定壓倒一切,當然也有人指責維穩的費用太高。

     

在國際上講仁義道德行不通,講的是利益,那對內講講如何呢?對外,真正做到不惹事、不怕事,對內以人為本,切切實實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如此,在內才能和諧共生,對外才能團結禦敵。

     

歷史即當下,是因為當下發生的一些社會現象在歷史上都發生過。比如貪污腐敗,百姓冤屈上訪,這些問題,歷朝歷代都發生過,相似度驚人地高,好像那個時代的事物改頭換面,換一套馬甲又穿越跑回來了,像是時光倒流。所以翻讀歷史的時候,漸漸發現,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包括國人的性格問題,都不是現代的問題,而是傳統文化與制度的問題,這種問題的根源都在歷史上。

 

 


推薦閱讀:

從野外如廁看人的性格 - 『 戶外驛站 』 - 西盟空間論壇 - Powered by D...
怎樣改變自己性格的缺陷,覺得自己在戀愛中太小氣總是想太多?
看情景測性格 超准!
今日神段丨你的性格和星座描述的相符么?
你有沒有脾氣很好的朋友?你感覺脾氣好是好的一面嗎?

TAG:人性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