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講堂】這不是熊孩子,而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會用喊叫、哭鬧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或重要成人的出現。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有些孩子甚至更早。當寶寶第一次走進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和平時不一樣的作息時間,離開熟悉的人的陪護,這一切會讓寶寶感到恐慌、不安全,入園分離焦慮情緒由此產生。這時他們會採取大吵大鬧、摔砸東西等方式來宣洩他她的焦慮情緒,甚至很多寶寶因害怕去幼兒園,會以不起床、假裝生病、賴地哭鬧的手段進行抵抗。因為他們會誤以為父母要拋棄他,心理上感到孤獨。
為緩解幼兒分離焦慮,入園前家長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伊頓幼兒園給出了以下一些建議:一、提前適應離開媽媽
分離最好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入園前半年甚至更早就要有計劃地把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逐漸拉長你離開的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有意識讓孩子獨立地玩、看書、看電視等,或多讓家裡其他人幫助照看寶寶。讓他知道,你只是短時間離開他,一定會回來的。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你的信任感。
二、入園前為幼兒創設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
從1歲起甚至更早就有計劃地帶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與同齡孩子接觸;到2歲左右次數要增加,並鼓勵他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同時示範一些與小朋友互動的方式方法,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領居家),可讓他嘗試與親人短暫分離。入園代表著集體生活的開始,提前和小朋友的交往關係會幫助孩子適應一個新的環境。邀請一兩個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一起去戶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間相對容易發展起較良性的關係,在幼兒園的新環境中就會更容易適應一些。
三、學會表達需求
如果你一向細心,這時候最好能放慢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一個集體環境中,會表達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幫助。
四、生活技能提前訓練
適時培養自理能力。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期應注意自理訓練,如1歲左右練慣用勺吃飯;2歲左右獨立吃飯(用勺或筷子);2歲左右排尿、便時自己找便盆,並開始脫、穿褲子的訓練和指導;2.5~3歲盡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脫褲子並用手紙擦屁股、提褲子。學會以上各項的孩子能較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五、提前熟悉了解幼兒園
入園前1~2個月,多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參觀玩耍,同時給孩子講解幼兒園的樂趣,如有許多新奇的玩具,老師、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等,使孩子對幼兒園環境熟悉,嚮往上幼兒園。正式入園前,在幼兒園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有1---2次的試班,這時,不必規定必須呆多長時間,同時,家長在外面等候,孩子隨時想出來都可以,目的是讓她情緒放鬆的去了解、探究這個新環境。
六、作息時間上的熟悉
幼兒的分離焦慮除了我們很容易想到的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作息時間上的變化,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和家裡的肯定不一樣,明顯的是午睡的時間,其他的細節如入園後先做什麼,接下來做什麼,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所以家長需要提前了解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如午睡的時間盡量開始在家裡與幼兒園一致,其他的要通過講故事或直接溝通讓孩子了解幼兒園都有哪些環節及其大致先後順序,這方面對於環節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儘快適應新環境是很重要的!
(圖文信息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孫樹椿治療孕產婦恥骨聯合分離症經驗談
※余文唐:因應立案登記制:「雙重分流」與「審輔分離」
※人和人之間真的是分離的嗎?
※《當你離開我只有三天》
※怎麼解讀「True Blue」和「黑暗聖經」上對靈肉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