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區別

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區別

幾種易混修辭方法辨析

1、比喻和比擬的辨析

    (1)反映事物間的關係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兩者有相似點,是相似關係;比擬是以甲擬乙,兩者融為一體,是交融關係。

    [例1]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

    [例2]青蛙唱著戀歌,給荷塘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例1以「喧騰的大海」比作熱鬧的「東西長安街」,有相似點:例2把「青蛙」模擬成「歌手」來描述,兩者融為一體。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擬。

    (2)表達的結構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比擬的本體和「擬體」成為一統,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不出現。

    [例3]曙色像一片翠藍的水,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例4]曙色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例3出現了喻體「一片翠藍的水」和比喻詞「像」,例4隻出現本體「曙色」和比擬詞語「流動」。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擬。

    (3)表達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淺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說明深奧的抽象的事物;比擬重在用模擬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為狀態。例3和例4能夠達到各自的表達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例1]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

    例1是借喻,只出現喻體「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現借體「龍井」。

    (2)不同點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它只代不喻。 

    ②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係。

    ③借喻可以改為明喻或暗喻,借代則不能。

    [例3]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例4]雷鋒說:「大嫂,別問了,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例3是借喻,「害人蟲」是喻體,這一句子可改為明喻:要掃除一切像害蟲一樣的敵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軍」代「解放軍中的一位戰士」,這是借全體代部分。

    3、對偶和對比的辨析

    (1)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例1]赤道彎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例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例1的結構對稱,字數相等,是對偶,例2的意義相反,結構形式並不對稱,是對比。

    (2)對偶里的「反對」,就形式說是對偶,就意義說是對比,這是修辭手法的兼格現象。

    [例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例4]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4、排比和對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必須對稱。

 

    [例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光,四海長風……

    上例破折號後是排比結構,如果將它改為「滿樹繁花,一街燈光」,或「一街燈光,四海長風」,就變成了對偶。

    (2)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挈語,使排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

    [例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例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語;例3是對偶,屬於沒有重字的典型的對偶句。

    (3)對偶在平仄、對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則無此要求。

    5、反問和設問的辨析

    (1)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而設問則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

    (2)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而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句末只可用問號。

    [例1]池水漣漪,鶯花亂舞,誰能說它不美呢?

    [例2]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例1是反問,能明確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例2是設問,問句本身不能明確什麼意思,句末只能用問號。

 

修辭手法:對比與襯托區別與聯繫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里也曾明確寫道:「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表明是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並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襯托與對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甲乙對比,同時又互相襯托,甲襯乙,乙也襯甲;甲乙襯托,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對比。也正由於它們有聯繫,所以有些修辭著作中將它們合為「比襯」(對比襯托)。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加以對照比較,以便說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辭格,對比又叫「對照」。如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例①把兩種完全對立的人加以比較,形成鮮明的對比,說明有的人雖死猶生,人民永遠懷念他;有的人雖然活著,卻如同行屍走肉,人民痛恨他。例②把老人與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狀態加以比較,形成鮮明的對比,以說明下文之「保守」與「進取」的道理。

襯托則是用描繪相類或相反的其他事物,從旁陪襯、烘托被描寫的事物的辭格。俗話說:「牡丹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他事物的表現手法。按照襯託事物與被襯託事物的關係,襯托可以分為正襯與反襯兩類。好的襯托必須主次分明,通過對他事物的描敘,使所要描寫的主體更鮮明突出。

從上述兩種修辭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對比中對比雙方並沒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兩方共同構建突出。而襯托雙方則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其主題表現則主要依靠被襯託事物來表現。

  在詩歌教學中,這是兩種被經常被分析到的修辭格。但雖然如此,許多學生卻並不能清晰分辨這兩個概念,甚至有些學生以為這只是一種修辭格的兩個不同名稱而已。另外,有些試題似乎並沒有有意分辨這兩個概念,有的試題甚至將這兩個概念並提,這更加模糊了學生對這兩個概念認識。如唐朝詩人裴粼《裴給事宅白牡丹》: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根據這首詩命題人設計了這麼一道題目:「這首詩主要運用對比寫白牡丹,不作褒貶,卻有寓意。作者的寓意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並擬出了如下參考答案:「這首詩通過與紫牡丹的對比來寫白牡丹,前兩句從側面渲染紫牡丹的富貴與人們爭賞的熱鬧場面,與第三句寫白牡丹在空園中承著明月和冷露盛開而無人觀看形成鮮明的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白牡丹的讚美和同情,寄託了作者對裴給事人格高潔而無人欣賞的人生感嘆。」仔細分析命題人所給的參考答案就會發現其前後似乎是存在著矛盾的。答案前部分指出詩歌運用了對比手法,而後部分則明確指出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白牡丹的讚美與同情。按答案所揭示的詩歌主旨分析,則詩中寫紫牡丹就應理解為是對白牡丹的襯托,從側面烘托白牡丹的雖懷才不遇卻依然保持高潔品格,表達對白牡丹的讚美與同情。那麼,題干「這首詩運用對比手法」的說法則可能是有誤的,合理的說法應該是襯托手法,或者說對照只是其手段,而達到對主體的襯托則是其目的。而如果一定要將其表現手法定為對比的話,那麼詩歌主旨就似乎不應該是這樣,但這似乎並不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參看《唐詩鑒賞辭典》P941)

  其實,分辨對比與襯托這兩種修辭,關鍵在於判定對應的雙方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刻畫一方目的是為了突出另一方的話,則應將其判定為襯托手法。如果沒有主次之分,而是通過對比的雙方共同來表現一個中心,則應判定為對比手法。白居易《輕肥》一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詩人將內臣行樂圖與江南「人食人」的慘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並列在一起進行對比,強烈表達了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命運的同情。又如王維《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從總體上看,詩人對這位將軍形象的刻畫也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風勁角弓鳴」,「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等詩句描寫了這位將軍狩獵時動作迅捷、技藝高超,「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則刻划了將軍狩獵後的心滿意足、躊躇滿志。應該說,詩歌刻畫的將軍形象其兩個側面是沒有主次之分的。兩部分前後呼應,相互映襯,從而全面展現了一個意氣風發,英姿颯爽,動時若脫兔,靜處如處子的將軍的豐滿形象,其中也寄託著詩人的豪情壯志,生動地傳達出了盛唐之時代氣象來。

  而襯托手法則如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詞中寫到:萬千棵樹上閃著紅亮的燈光,晶瑩耀眼;千家萬戶門前,紅燈高照,燦若晨星;貴家公子駕著寶馬雕車,一路香風四溢;娓娓引人的「鳳簫」聲,明晰奪目的「玉壺」燈,徹夜不熄的魚形和龍形燈,街道熱鬧非凡;戴著「蛾兒」「雪柳」「黃金鏤」首飾,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們,像陣香風,帶著盈盈的笑語,縷縷幽香,飄然而去了……詩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筆墨,極力渲染元夕的熱鬧景象,其目的卻是為了從反面襯托一個冷的特寫:「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由於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對「那人」的刻畫雖然著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讀者卻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這就是作品的主題所在了。這首詞就是運用了襯托手法,前後刻畫了兩個對照鮮明的畫面,但這兩個畫面主次地位卻很分明,前面的畫面實際上只是為後面「那人」的出現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題則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的。

 

 

推薦閱讀:

丈母娘和婆婆的區別,看完淡淡的心酸...
謊言與誓言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聽的人當真了,一個是說的人當真了。
男人眼中,情人和老婆的5大區別,都好好看看吧
論從強格、專旺格、正格的區別
男生VS女生的區別,果然是兩個物種

TAG:修辭 | 了解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