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項目等同於低碳城市是誤區
即使在一幅比例尺為1:50公里的地圖上,新加坡的面積也只不過指甲蓋大小,但卻絲毫不影響這個面積715平方公里的島國,常常被人描述為「花園遍布」、「綠樹成蔭」,並連續十年獲選最適合亞洲人居住的城市。
從1965年國家獨立到1985年開始成為國際城市,再到今天建成世界公認的宜居城市,劉太格總是不禁感慨,「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亞洲人自己建成了最好的家園。」
劉太格,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主席,曾先後任職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國家規劃局)局長與總規劃師。在其領導下,市區重建局完成了現代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他本人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
很多中國人了解到他,是因為劉太格是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以及其它八個城市的規劃顧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施規劃評審委員會主席,都江堰地震災後重建規劃方案評審委員會主席。
在日前於河北廊坊舉辦的「APEC智慧城市智能產業高端會議」上,劉太格再次出現在國人面前,這次他還率領著主管稅務、交通、環境等領域的7人新加坡團隊。
但劉的發言卻與以往並無太大差別,「我還是強調要把城市的規劃做好。」
在他看來,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在中國大受追捧的低碳城市,最根本仍然是「規劃」二字。「發展高科技或者低碳的產業很重要,但如果認為做很多這樣的產業就能建成智慧和低碳的城市,那是非常大的誤區。」
與城市打了大半生交道之後,劉太格總結出城市的「大夫」遠比「裁縫」重要。大夫從根本上把病治好,裁縫卻只能做到外在的美化。「如果城市的規劃沒有做好,項目再好也沒有用。」
規劃藍圖成就花園城市
「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
去過新加坡的人,常常驚嘆於該國對違反環境法規行為處罰的嚴格。比如,亂扔垃圾罰款 1000 新元,戶外燃燒一次罰款2000新元(1新元約合5.2元人民幣)。不僅如此,違規者還會被有關部門召去充當反面教員,穿上標誌垃圾蟲的服裝當眾掃街,藉以示眾。
但新加坡猶如花園般的景色不僅僅歸功於這樣嚴厲的處罰制度。
「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綠化環境,這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吸引力之一。但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城市綠化與生態平衡中心營銷總監蔡福祥說。
他舉例,在公寓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中,新加坡要求建築用地應低於總用地的40%;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鎮區中應有一個10公頃的公園; 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樓房居住區,500 米範圍內應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在房地產項目中每千人應有 0.4 公頃的開放空間。新加坡國小地少,土地成了最寶貴的資源,但全國面積10%的土地仍被規劃為公共綠地、自然區等。
實際上,這種在規划過程中就為生態留出餘地的「留白」做法在新加坡隨處可見。「我們在新加坡市中心預留了長久用地濱海灣,兩年前濱海灣已經建設完畢,現在其成為了新加坡飲用水的蓄水池之一。」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國際署高級署長黃繼英介紹。
公共交通解決城市病
「我們的規劃體系是綜合性的,各政府部門同時參與」
新加坡的特殊地理條件決定了其不可能通過擴大城市面積,只有通過充分發揮現有土地與交通資源的潛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長,來適應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新加坡規劃中「留白」的做法,恰好起到了這個作用。
「我們的規劃體系是綜合性的,各政府部門同時參與規劃,看他們現在的需求是什麼,未來四五十年的需求是什麼,在公園、網站、地鐵的線路都有考慮。」劉太格說。
新加坡通過整合土地使用規劃和交通規劃,盡量避免土地使用功能和道路交通功能的衝突,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減少路網建設的盲目性和冗餘度。
「低碳和宜居的城市,大多數的出行都應該是依靠公交的,新加坡60%的出行人次是靠公共交通工具。」新加坡交通部企業規劃與研究署總署長劉以德介紹。
新加坡人出行一般首選公交出行,每十個人中只有1-2人擁有車輛,這與政府的兩個強制措施不無關係:一是車輛配額制,用於管制車輛的數目;一是公用收費制,用於管制車輛的使用。
車輛配額制,是指類似中國一些大城市的「牌照費」,個人在購買新車時,必須首先以拍賣的方式向政府投標購買一張「擁車證」。有了「擁車證」後,還必須在政府規定的時間內前去買車,然後再到陸路運輸局登記註冊、頒發牌照。
公用收費制,這是針對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根據車程距離來收費,即使轉車的乘客亦可「一票到底」。而按原來的交通系統,乘客每換一趟車,就得多支付一次「最低上車費」。
「除了有發達的公共交通,我們還有比較好的規劃,是國民不用經常需要遠距離的出行。」劉太格介紹。
新加坡將全部土地規劃為55個小區,「小區」不但有居住的功能,還有辦公樓、購物中心、學校、醫院、餐飲、娛樂、公園等,居民的上班與生活休閑,基本上可以在一個小區內解決,這就大大降低了市民在城市內出行的頻率,從而減輕了城市的交通壓力。
低碳產業不等於低碳城市中國的規劃比較草率,甚至是項目帶動規劃
記者:現在很多城市的建設都強調創新、有特色,它和規劃的地位應該如何理解?
劉太格:最關鍵的還是做好城市規劃。一般說城市建設要鼓勵創意,但這兩個字我最討厭,因為創意就好像說你把圖紙畫得很漂亮就是有創意,但是圖紙畫的漂亮只是圖案,不是規劃。
一個城市需要兩種規劃師,一個是城市的大夫,一個是城市的裁縫。大夫就是把城市的病狀治療好,讓城市更強壯,做大夫比裁縫要難得多,要學很多年的苦工,一般人不一定願意去做,裁縫就一下就把衣服穿上,但是如果城市的身體很弱,你做再美的衣服,看起來也還是不美的。所以我們在新加坡首先重視規劃,不是絕對分開,但是初步時,規劃比較重要。
記者:中國和新加坡也進行了一些合作,比如蘇州工業園和天津生態城。現在很多中國城市因為要建低碳城市,也在向國外城市諮詢,您覺得這樣的合作意義如何?
劉太格:低碳方面的專家諮詢,對我們來說都是項目,都不是規劃。項目有他的作用,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把規劃做好。
比如,低碳的產業不一定會帶來低碳的城市,它只是項目,低碳城市在規劃的內涵中就應該要包含很多低碳的理念和技術。這兩者是兩回事,引進低碳產業,這是每個政府必須做的,但是以為這個做到了,城市就會變成低碳城市,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就好像我們請很資深的老師來,但是並不給孩子上課,還是沒有學到老師的知識。
記者:在你看來,中國的城市規劃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劉太格:中國的城市太急於達到最終目的,這個壓力我們是理解,也覺得有必要,官員們需要拿出成績,也必然是上大項目、低碳項目、高科技項目。但是一定先把規劃做好,先把綠色環境的指數算清楚,要把這兩件事徹底的執行。
中國通常的問題是規劃做得比較草率,有時候甚至是項目帶動規劃,而不是規劃帶動項目。有些好的規劃方案,政府也沒有下最大的決心執行,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中國政府威信是很好的,而且中國鼓勵開發,土地又是國有的,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是最有條件把城市做到宜居的,問題是有沒有決心這麼做,還有就是願不願意花苦工研究什麼叫做好的規劃。
錄入:劉太格 責編:推薦閱讀:
※消失的書報亭 | 城市觀
※一隻「熊」帶火日本一個縣 | 讀城
※關於南寧,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佛山這座城市?
※西班牙八城記:薩拉曼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