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師書中談念佛和念誦方法摘錄

南師書中談念佛和念誦方法摘錄

 

南師-定慧初修

再說「持名念佛」的三種法門:

一「出聲念佛」。念「南(na1)無(m62)阿(a1)彌(mi1)陀(tuo2)佛(fo2)字字要發音清楚,

可以大聲念出,

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

心裡卻在打妄想。

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發音。

由丹田的氣,連接上來發聲,一口氣念下去,念到氣接不上來時,閉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聽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時心中沒有雜想,片刻之間,非常清凈,既不造妄想業,也不動祈求心。這樣

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去,心氣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

如果念到聲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滿,此中道理已如前面所說,不必多講了。

-------------

如果在凈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亂,

頓然定住似的,你就讓他多定一會,更好,試看五百羅漢的造相,各個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腳,他就如此地人定不動了。

佛國禪師偈云:「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閉觀一片心。」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當然無不成就念佛三昧。

-------------

南師《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以下文字取於網上,可能有誤,請看原書

現在淮提法會已快近尾聲,「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希望諸位還是保持剛開始的至誠專一,分秒不可絲毫懈怠,念誦方法方面,這裡再次強調要點有三--

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

這三項如果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震開。「俺、阿、吽」三部音,自己要用心體會。還有淮提咒「怛侄他」三字要念「dá、zha、tuo」,念音與華嚴字母及身心的氣脈都有關係,能如此念一口氣順著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如果不這樣念,氣就外散乃至斷了,不易震開氣脈。

依我多次提示的念誦行之,

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振動到,抑揚頓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節拍則宜平順,

而重點在於聲音隨著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

三部音輪迴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俺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動臍輪,此音屬低,然後氣再接著自然上沖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

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

。。。

講到這些,表面上與行願品無啥牽連,其實很有關係。

尤其我一再強調的念誦法更與行願品息息相關。

我再婆婆媽媽的講一次,

早上容易昏沉的時候,法器的敲打應快些、密集些,念聲也要大些,如此精神振作,妄想減少。

念時要迴轉來聽自己的音聲,不是聽別人的,

一覺昏沉趕緊張眼,密集大聲的念,

念到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心氣慢慢就自然合一了。

金剛念誦是唇齒之動輕微,而以舌根彈動,當很平靜時,慢慢的念,但不能太慢,太慢就成唱誦了。又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現在佛前供了七盞照世明燈,光輝柔和安祥,張開眼念是很好的。

。。。

金剛念誦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的念,一身百千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念,身心全投進去。

心頭只掛著這一念

又如年青人戀愛,追求異性。雖然坐在此地聽課,心裡頭還想著他(她),現在不知到了哪裡?幹些什麼?在西門釘電影院門口?或者公車上?還是跟別人去玩了?如此坐在這裡,心中七上八下,整個思想都被對方的影子盤踞住了,痴痴地想,揮也揮不掉。這是思念,我們念佛也要這樣,天天想著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惦記著他,乃至不需這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名字,心裡頭只這麼掛著這個念——佛,成為一種習慣,那就對了。有時我問同學:「你有沒有念佛?」「有啊,老師。我一天念兩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個,一天總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錢數利息一樣,這不大對。我念佛不大計數,一念一念就順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氣就有一心不亂到底嘛!所以,念佛可以用念珠幫助,但是不要太過著相,斤斤計較數目,反而用錯心思,多可惜。

。。。

自欺、欺人、被人欺

什麼是念?

念有時也可以代表心。我們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

身體上的感覺和思想上的知覺。二者合攏來,就是心,

就是念。

我們曉得,佛經上經常說「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是什麼?我們人坐在這裡,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氣一呼出,不再進來,或者吸進來,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來一往,一進一出,這生命才活著。生命就是一口氣。一口氣一來一往,一呼一吸之間,依佛學講,叫一念,而這一念還是粗略而言。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覺思想呢?佛經上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就要靠大家去體會了。佛絕不會說謊,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譬如我們的脈搏跳動,一分鐘七十幾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頭生滅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覺不出而已。 以寫信、寫文章為例,剛划了一划,下面幾筆還沒添上,這之間已經有許多的念頭過去了。思想的速度快過手中之筆,太多太多了。所以有人寫文章,往往對著白紙寫不出來,那是因為思想念頭過於雜亂之故,手上無法整理出一個頭緒來。像我現在講話,大家在聽。我一句話還沒講完,腦子裡已不是原來這一句話,早想到下一句,許多接下來的話,接二連三閃現。諸位聽講也是一樣,話一入耳,心裡早已引生了許多念頭,他這樣講對不對?他還真有兩下子,蠻會吹會蓋的!短短的一句話之間,就有這麼多細微難察的念頭生滅。那麼,我請問諸位,你們光是口中靠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斷生死,往生西方,而實際上心中卻摻雜那麼多生生滅滅的妄想雜念,並非真正念佛,這樣成嗎?所以,念佛決不會白念,但是糊裡糊塗混日子的人卻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學者說,任何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覆復做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輩子自我欺騙蒙蓋自己;再不然哄騙人家,哎育!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趕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實際上自己滿腹牢騷,天天煩惱。這不是自欺欺人嗎?而那個莫名其妙跟著趕來湊熱鬧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我們念佛,卻不明何謂念佛,這是自欺,自己辜負自己。那麼,什麼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現在我做個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帳,明天三點半前不將足夠的鈔票存入銀行,人家那張支票軋進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了票據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請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實在湊不出這筆錢來。此時你坐在這裡念佛,心裡直掛著明天那張支票,三點半一到,怎麼辦?那真是牽腸掛肚,憂心忡忡,念念不忘,整個心都懸在這件事情上面,無法忘懷。像這樣子的念,才是我們念佛所需要的。

。。。

西方極樂世界二大菩薩,一位觀世音菩薩,一位大勢至菩薩,都是輔助阿彌陀佛用耳根念佛圓通的法門。觀世音梵云:阿那婆婁吉低輸,從能所境智以立名;萬象流動,個別不同;異言殊唱,俱蒙離苦。其宏慈威神,不可思憶。於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竟,因大悲願力,為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大勢至」菩薩中譯的意義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號名大勢至。大勢至念佛圓通法門與觀音法門相像,有一個重點;必需注意「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迴轉聽自己內心所發出念佛的聲音,反觀內聽念佛的聲音,一字一念南無大勢至菩薩,或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念相繼,眼睛不外視,耳聽念佛的聲音,如此一心不亂的念去,也許有人念幾十年,念幾輩子,都不能得到凈念;也許有人很短的時間念到凈念相繼,馬上三際托空,前念已過,後念不來,當體一念,如如不動。

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亦不思,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如此定下去,這就是

凈念。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才是

真正的唯心佛土。

假定中間偶然還有妄念起來,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到沒有雜念妄想,截斷眾流,三際托空,正念現前。

如此定下去,慢慢轉化自己的身心氣質,每一根神經細胞都轉細潤了,修持到受報圓凈,自然無煩無惱,坦然解脫,達到四禪八定定境。一道聖光要往生而去,極樂世界就到了;甚至念頭轉了,十方世界,任意可以居留。

如此凈修,那是

禪凈雙修

非常穩當的法門。

永明壽禪師四料簡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此所謂

禪凈雙修

的道理,就是要繫心一緣,盡在一句佛號上,晝夜驀直修去,就到達自心凈土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凈土。不要動一個妄念去求,光光相接自然而來;

假定不能,在自己內心或出聲念,一口氣一口氣念,念佛時不用嘴吸氣,

而吸氣時用鼻子吸入丹田而到全身毛孔,內心持續凈念下去,念念清凈,自然會有消息。

假定大家正在妄念紛飛的時候,聽到我香板突然「啪」的一聲,這一「啪」的時候,自然有一種萬緣切斷的感受,好像一下楞住了,與平常知覺感受二樣,有無比肅靜的感覺,

這就是逐漸進入

繫心一緣

的道理。

這個境界其實每一個人本來都有,因為自己慧力不夠,認識不到,

現在幫助大家體會認識這一點,

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靜靜看住,不可放開,一直靜下去,應該都可以做到凈念相繼。

。。。

念佛如像年青人談戀愛一樣的憶念,那就成功了。可是很少人做得到。念幾聲佛,好像已對得起祖宗八代。所以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壞事學會很快,學會好事非常困難,這就是眾生的業力,由一念無明愛欲來。許多父母兄弟姊妹六親之間,是多生的因緣憶念來的。此中因果很妙,有時候手裡抱的孫女,正好是前生的父母;也有許多人太親愛變成雙胞胎,也有前生是冤家今生成夫妻,天天在一起,彆扭一輩子,因果報應比電腦計算還快,都是由憶念而來。憶念力量很大,等於影子永遠跟著身體一樣,換句話說,我們思想的憶念永遠跟到生命不會分離的。

...

所以念佛法門,必需要隨時隨地念念不忘,猶如做染香工作業的人,日積月累,自然就身有香氣。比如抽香煙的人,天天抽自然身上有煙味。你天天念佛不斷,身上自然有佛味了!不是裝得怪模怪樣,而是心境開朗,與人和敬無爭,誠敬在心,念念如佛心,如染香人,久而久之,自身亦發香光味道,何必一定要外形合掌裝作樣子,因此,這個法門叫香光莊嚴。

因為心地誠敬,念佛念到脈解心開,本身身上味道轉變成清虛之香。

人體本來都有體臭,每個人味道不同;外國人聞中國人是豬味,我們聞他們是牛味,有時衣服搞錯了,大家聞味道就辨別得出來。有修持的人,身體味道又不同。業力重且將死亡的人,身上味道就轉變成畜生味,一聞便知。所以中醫診斷四法「望、聞、問、切。」用觀色、聞聲、問症、切脈。也就知道五臟六腑中是那兒出的毛病。其實西醫用聽筒測量心臟跳動的聲音,也是「聞」的道理;有些高明醫師問問你大便的味道是腥臭或是乾燥的?來斷定你身上有濕氣,還是發炎種種病況。所以,甚至有些修持人,連口水的味道也與一般人不同。大勢至菩薩的報告說:我開始修習的方法,便是從一心念佛,得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現在轉生來在這個世界,教化普攝一般念佛的人,歸到清凈光明的凈土,佛現在問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對於六根門頭的修法,並無法選擇其利鈍的分別心,只要對六根作用,都歸攝在念佛的一念,

不妄想散亂,也不昏沉迷昧,就是

自性的凈念。

這樣念念相繼無間,自然就可得到念佛的三昧,才是第一妙法。

所以,這一次我要諸位好好修念佛三昧法門,配合靜定功夫,一定會有出格成就,願大家好自為之。

。。。

禪、唯識、凈土

這就牽涉到禪凈雙修以及唯識的問題了。

在佛法修持中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將來再作專題討論。

目前只針對要點作概要性的介紹,以為修習凈土的人們作個參考,並有所警覺。 既然我們想從這娑婆世界往生極樂凈土,又想瞻仰阿彌陀佛的丰采,我們就必須知道什麼是凈土,什麼是阿彌陀佛。有了正確的認識,修行起來才不致演出認賊作父的笑話,也才不會走錯了路而人於魔道。就好比我們要尋找一位自幼失散的親人,雖然難免記憶模糊,但是至少要有個大概的輪廓,否則茫茫人誨中,何處覓得?這一步和禪有密切的關聯,和撣宗里「念佛的是誰?」「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主人公何在?」等認識可以說是息息相關。

所謂

「不見本性,修行無益。」

不但是禪門的圭桌,同樣也是凈土的淮則。

對這一層有所體認後,對修行的要領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沒個消息。

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必須對我們「曰用而不知」的心有個進一步的了解。

穿衣吃飯是這顆心,成佛作祖也是這顆心,它能下地獄,它能升天堂,它能出凡人聖,它能化腐朽為神奇。這一步除了禪理外,還必須深通唯識。雖說唯·識是後期·佛學,但它卻是作工夫的絕妙指標,沒有了它而想證果有成,真可說是難之又難了。

因此,以無相為宗、無門為門的禪宗也要以楞伽經印心,當然凈土宗同樣也少不了唯識的助陣。

為什麼唯識如此重要?簡單說,佛法是要人成佛,至於人所以能夠修成佛就在於人「心」即是佛「心」,而人所以不同於佛,也就在於「人心」有別於『『佛心」。同樣的心,為什麼會有凡(人)聖(佛)的不同,怎麼樣才能超凡入聖,轉人心為佛心? 唯識就針對這顆神秘的心作了種種現象、功用、實質、轉化等多方面的精細探討。唯識把我們凡夫千變萬化的心稱為「識」,把『『識』』又分成八大類——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至於如來那顆變而不變的心王則別稱為般若,為菩提,為涅架,又名「大圓鏡智」。

譬如參禪的有時參到了無何有之鄉,念佛的有時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號都提不起,觀想的有時把佛像觀得清清楚楚,乃至於觀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儘管以上這種定境持續上好幾天,甚至於吃飯、睡覺,都仍然處在這種定境中,但必須要知道工夫到了這一步,也還是沒有脫離意識的圈子。

我們如何從這種意識的境界超越到本體的天地,如何再進而發揮它的功用,以致於旋乾轉坤(學禪的與主人翁合而為一,修凈土的立地證凈)。有趣而耐人尋味的是這關鍵仍在於意識,「轉其名而不轉其實」(參考下節《觀想和念佛》以及後面對「正受」的註解),就是六祖對轉識成智這步神功所作的簡單而又明了的註解。多少有志於此道的學者對著《六祖壇經》,都只注意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些花邊小語,至於工夫上的座右銘卻往往一掃而過,真使人不禁有「曲高和寡」之嘆了。

如果不通唯識的學理,不在意識上下番踏踏實實的靜定工夫,

則不僅大乘門中沒有我們立足之地,就連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

說到這裡.我們可歸結出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所以要我們念佛號,或觀佛像,

無非是藉此使我們心猿意馬的

第六意識(凡犬曰常的心境)先做到制心一處,轉成無分別的「妙觀察智」。

而後再把第六意識的根根——

第七識(我執)轉成「平等性智」。做到了這一步,才能談得到入定;

至於人我雙亡,真凈土的呈現則必須把第八識再轉成「大圓鏡智」了。

(概言之,

戒是對前五識和第六意識而言,

定則對第七識而言,

慧則對第八識而言。)

至於如何觀想,如何轉識成智,講解經文時會再加敘述。

。。。

韋提希一一觀覽之後對佛說:「世尊,這些佛國雖然處處都清靜光明,我卻最鐘意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希望世尊能教我如何思維修持,如何得到正受,以便往生凈土。

「思惟」在禪宗而言就是「參」,參究無明煩惱、妄想雜念自何方來?往何處去?除去這些綿綿密密的雜思亂想,我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動念」和「無念」之間那恆常不變的「佛性」「真心」在哪裡?在我們身上,還是在我們心裡?如何悟入?如何保持?這一點在前面「禪、唯識、凈土」里也曾約略提到,至於詳情以後將另作專題討論。

總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來。

「思惟」在凈土宗而言就是「念佛」。

表面看來,念佛和禪宗的思惟似乎是兩回事,因此數不清的凈土行者都以為一心一意的念著佛,把佛念來了,往生凈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還是佛,我還是我。殊不知往生極樂固是「往生」,往生娑簍小一樣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宮殿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這一段和撣宗乃至其他各宗的最終極旨叫說毫無二致,究竟是什麼?講到第十四觀「上品上生」時,經文中會有明白的揭示。

和「思惟」(慧)同樣重要的是「正受」(定)。梵文:譯音為三昧,也就是禪定的意思。觀經玄義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人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閉眼再一睜跟就已物換星移,春去多時了。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說法,於是許多學佛打坐的上了座就有意無意地想求一個「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減(息念)地亂忙一通,忙了半天結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讓我們看看大乘義章十三對禪定(正受)如何解釋:「離於邪亂故說為正,納法稱受。」這可以說是對禪定的一個很好的說明。所謂「離於邪亂」,說通俗點,就是清明、純凈;「納法」的「法」則包括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理、一切事。由此我們可知「禪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知道。只要「離於邪亂」,「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則不論上座用功,或曰常處事,都算是處在定中。

。。。

關於這點,我們還可以參考唯識上特別提出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的作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永遠存在。或許有人會說瞎子對光線沒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受」;至於神經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點麻木的「受」。人了定則有所謂百千三昧,也就有成千成百各種不同的定境(正受)。除了「受」,其他四種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種凡聖的境界。但是一般學佛的通常都以為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的作用只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了佛的般若境界仍不離這「作、意、觸、受、想、思」。至於從凡夫修鍊成佛陀的憑藉也不外就是「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那麼歷盡於辛萬苦成了佛,和芸芸眾生之間有什麼不同?曰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麼不同?

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問題。

認清楚了,「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認不清的話,雖然念佛、打坐,也只是妄想。 我的禪宗心法老師袁先生曾說了一句名言:「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換言之,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該提起時就提得起(用),該放下時就放得下(空),這就是境界般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

上面所講的三件事就叫做「凈業」,它們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成就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說得廣泛些,一切修行的法門都包括在凈業當中,而凈業也可以說是學佛的目的。雖說在佛門是片智慧的園地;但修行福德也是不何預設少的—環。修福所以重要,除了「普度眾生」這個原因外,「福」「智」二者相輔相成也是個重要因素。多一分智慧自然會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分福德;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份福德,也自然會多增一分智慧。道家對此有相同觀點,於是有修滿若干功德才能成某種的說法。 因此.如果我們見地;功夫尚未純熟,則不僅代表我們智慧資糧的欠缺,同時也代表我們福德資糧的不足。有鑒於此,我們應當力求懺悔,在「正心、誠意、修身、助人」上多多努力。

。。。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來寶座,那麼就照經上所說「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就行了嗎?

絕對不行.

「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門。而佛法講求的是「定慧等持」,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

除了參研佛理外;還要靠善心、福德來培養。

如果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如此不僅慧力不夠精深,定力也無法穩固。

這也就是釋迦何以訶責小乘為焦芽敗種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極果——大阿羅漢後,經歷了八萬四千大劫還得再回心向大,發起大乘人世之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而後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如來之門。

所以,第十四觀里說到「上品上生」必須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迴向發愚(利世救人),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曰乃至七曰,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後,就了事了嗎?往生成就還只剛剛人門,入門之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且看經文: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凈土到此大致相當』禪宗所謂「一悟千悟」的大徹大悟。

。。。

六、十念法

大小乘經典里所論及各種修持法門,均不離十念法。

所謂十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阿那般那(出入息)、念身、念休息、念死」。茲簡述於下:

1.念佛 念佛並非是拿著念珠,口裡念念「阿彌陀佛」就是。如此說等於是毀謗佛法。要了解凈土念佛的的實義,必須先明白三經,即《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與《無量壽經》。如果加上《楞嚴經》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心經》(260字)與《大乘起信論》合稱為五經一論。是為凈土宗念佛法門的理論基礎。

所謂念佛,簡言之,即

念念在佛的理、相、境界(即體、相、用)。

凡夫念佛妄想雜多,真能做到凈心念佛,則一念之間即可證到聖位。

。。。

再說「持名念佛」的三種法門:

一「出聲念佛」。念「南(na1)無(m62)阿(a1)彌(mi1)陀(tuo2)佛(fo2)字字要發音清楚,可以大聲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心裡卻在打妄想。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發音。由丹田的氣,連接上來發聲,一口氣念下去,念到氣接不上來時,閉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聽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時心中沒有雜想,片刻之間,非常清凈,既不造妄想業,也不動祈求心。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去,心氣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如果念到聲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滿,此中道理已如前面所說,不必多講了。

二、微聲念佛。雖然還是一口氣,一口氣的念,但旁人聽不太清楚,只是自己耳根反聞內聽,一字一句的清晰念去。

大聲念或微聲念,都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不要分昕外界的聽音。在念佛中間,

縱有一個雜念,要立即自凈其意,要以

念佛之念來遮斷一切雜念,

專心注意在返聞內聽上,雜念自然中止不生。

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響,念念是佛,這樣也就是合於觀世音菩薩「返聞聞白性」的法門,同時也可進人大勢至菩薩「凈念相繼」的念佛境界。

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當然沒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著的時候,身體鍵康,百病消除。一旦臨命終時,可以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三、瑜伽念佛。持名念佛是出聲念佛,要聲氣台一。瑜伽念佛,是意念台一,達到如《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凈念相繼」的境界。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門。如活在世間,能修到「凈念相繼」,將來臨命終時,往生凈土,必然成就。

所謂

「凈念相繼」,

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而到達隨時隨地,念念在佛念之中。

這種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詩倡所說:

「坐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還是阿彌陀。」

隨時都念念在阿彌陀佛。平常一般人說,現在是超音速的時代,一切都講究快,講究速度。所以許多人都說,我太忙了,工作太緊張了,沒有辦法念佛。昕來好像蠻有道理,但是忙到極點,也不會像射出去的箭,發出去的子彈那麼急速吧。縱然忙到這個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夠做到還是一念在「阿彌陀佛」上,必定成就無疑。

如此隨時隨地念下去,漸漸的念也念不起來了。只是一片清明,了無雜念的閑心。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業重障深,念佛念不起來了,其實並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

凈念境界。

清凈現前。這樣身心清凈,突然斷念,既無過去心,也無未來心,現前一念清明,佛也沒有,念也不生,清凈現前,正是凈念。

此時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運自在,這樣就是

凈念相繼

了。

然後一旦身心解脫,當然凈土現前,絕對不會不成就的。

如果在凈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亂,頓然定住似的,你就讓他多定一會,更好,

試看五百羅漢的造相,各個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腳,他就如此地人定不動了。

佛國禪師偈云:「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閉觀一片心。」

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當然無不成就念佛三昧。

我當隨喜,我當歸向,暫且講到這裡為止,講太久了,謝謝諸位,同聲念佛,迴向凈土。

南師《習禪錄影》第二一九頁

不過,南師教我的,有一點是切記在心中的,他說:「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

氣息也自然綿長,

氣要調柔歸一。

念的是阿彌陀佛,空的是那段自性彌陀

。。。

禪凈雙修,永明壽禪師大悟以後念佛,是個榜樣。

打坐時念南無阿彌陀佛,

慢慢念,

下句南無阿彌陀佛未念以前,

空一段時間,

有妄念起來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

這就是禪凈雙修,也就是空有雙修。

這個修法極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南師

第四堂自力和他力(大眾唱念佛號)

這個念佛法門,就是修凈土的念佛,出聲開口念,是修持方法的一種。

身體坐在這裡,

嘴巴發聲念「南無阿彌陀佛」,

思想意念都專一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上面。

下午已經解釋過名號的意義,這六個字,六個聲音,「南無」是皈依,「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念佛的意義包含了佛與我自他不二。世界成一切宗教,只有自力他力兩條路,自力是自己的力量;有自己就有我,有我就有他,所以有他力。世間法做人做事也一樣,靠自己努力的是自力,靠長官提拔朋友幫忙是他力。一切宗教的信仰所謂信,靠上帝啊、神啊,有個主宰,就是他力。所以密宗觀想佛,本尊、菩薩、念咒子,都是靠他力保佑。但是,真正的佛法他力也就是自力,自力也就是他力,這就是自他不二的道理。真正的佛法自他不二,心物一元,一體的,禪宗祖師有兩句話,包含宗教、科學、哲學都在內:「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講時間,究竟有沒有時間?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永遠只有「一時」,這是大科學了。時間是人為的,相對的。「無邊剎境」,宇宙是無量無邊,除了地球以外,還有月亮、太陽、火星、木星等其他的星球。宇宙是無量無邊的星球,三千大千世界是無量無邊的宇宙。剎,代表實際的星球國土。「自他不隔於毫端」,無邊國土是一體的,就在前面。所以凈土宗跟禪宗最後變成合流了,既是自力又是他力。當一個人煩惱妄想太多痛苦太大時,佛啊!求你老人家加持我吧!

一聲佛號提起,身口意三業專一,一念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力量,集中到一點,這是個精神科學,像一個磁場一樣,那個大的磁電一下來,像地心吸力一樣,所有東西都吸過來了。因此有環境因素,你在家裡也好,或在禪堂上座大聲念佛,你就進入一片清凈光明的凈土。

當你開口念佛的時候,

身口意合一——

    眼睛不看外面,迴轉來意念觀自己內在;

  耳朵不聽外面的聲音,只聽自己念佛的發音,每個字從內在發出來;

  鼻子安那般那不管了,念佛就是一呼一吸,氣歸一了嘛;

  舌頭在彈動念佛,身體端坐,寂然不動,「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阿彌陀佛旁邊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兩位「大教授」。我剛才講的這個念佛方法,是

大勢至菩薩教的「念佛圓通法門」,

可以成佛,自他不二。大家聽清楚了吧。

當念佛時身口意三業合一,眼睛一閉,心念反觀內照,心光照耀,當前只有一片光明,

黑也就是黑光,

白色就是白光,黃色黃光,青色青光,紅色紅光,光也一概不管。

這樣念佛下去,你自己會進入一片光明清凈中,有無比的感應。

這是音聲瑜珈,配上身瑜珈,再配上意的瑜珈。

怎麼念

(師領眾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剛才講過,

你念到一半沒有氣了,你就停一下,心裡還在繼續念,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南無阿彌陀佛……

(師煞板止靜)

這一剎那你就進入凈土,唯心凈土,沒有動搖的,

你身體搖動幹嗎?又管身體去了,所以知識分子學佛沒有用啊。張某某不要動了!不行,再來。開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整個的身心投進去。

(師煞板止靜)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當下即是凈土。

剛才我正好上來,聽到一位同學在講念佛法門,很高興。沙彌跟在我後面,我說不要出聲,我們悄悄地進去。這位感覺到我進來,起了分別心,講一半就停了,這是不行的。所以禪宗告訴你,「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真講法的時候「臨機不讓師」。因此告訴大家念佛法門,念時要整個身心投進去,所有的煩惱痛苦,所有的思想一概切斷,阿彌陀佛一路念下去,自然會到達身心不動。如果家裡的環境不能出聲念,怕妨礙家裡的人,那你自己默念。

默念怎麼念再告訴你們,一上座,一閉眼睛,

內觀自己聲音,就是迴轉來聽心裡自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

鼻子當然不管呼吸了,

舌頭也不動了,

身體也不動,

聽內在心聲發出的南無阿彌陀佛……每個字聽得清清楚楚,外面的人聽不到。

念到最後佛號沒有了,萬緣放不,一念不生,一切煩惱痛苦沒有,感覺也沒有,一念清凈定下去,這就是念佛三昧,很快得定。

可是知識分子,或一般老油條學佛學的,

知道而不肯做,把很重要又簡單的方法輕視了。

如果身體不好,事情不順利,心中有煩惱,你每天早晚兩堂念佛下去更好。如果出家有好的環境,可以配上引磬念。讓幾位出家同學用引磬念一下,聽一聽,這是靠他力幫忙了。如果沒有這個他力外力呢?就靠自力來。學佛嘛!為什麼一定仗他力?(大眾如法唱誦)(師煞板止靜)所以在中國的凈土宗,這樣的方法修持是唯心凈土,當下一念清凈,現成的,不花在毛錢就做到了。可是大家不肯放下,都太聰明,願意求人,不想求己。你看碰上這個機緣,偶然念一下佛號,自己身心調整到專一,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當下清凈了。你們有人進入這個念佛三昧的不要動,其他的人休息一下。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南師

如何念佛

往生法,密宗叫頗瓦法。頗瓦法要開頂,打起坐來念咒子,念到頭頂開了。這個氣從這裡一直到西方,叫頗瓦法,也就是往生法。但是法門很多哦!我假使七無專門給你講這個,又是另外一套了,現在簡單給你們介紹。可是西藏密宗修往生法的人,如果修成功了,頭頂上自己就有消息,知道要走的時候一定會到那裡。這時馬上要修長壽法,不然你現在就走了。所以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修法,同東方延壽藥師佛是連在一起的,因為宇宙是個圓圈,所以一定要修藥師佛法。有二位走另一個路線,不修往生法,他們學藥師佛十二大願,救一切世界眾生脫離貧窮、痛苦、疾病。有人說,「老師啊,我在西藏學密宗」,好像很了不起。我就笑,我看你們這些懂個什麼啊,還來跟我談密宗!我什麼都摸完了。

所以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很了不起。

我中午進來又聽到念佛,很高興。慢慢念得有了心得,很多的念法,

也可以配合上我們這幾天講的修安那般那的念法,

你一個人在家也可以修的。

如果念阿彌陀佛,配合安那般那這個修法,得阿彌陀佛的加持,你身體可以祛病延年,也可以健康長壽,也可以修成就的。念法有好幾種,剛才的念法是一般的,心心專一,就像前天我跟你們講過的,眼睛耳朵都迴轉來向內,聽自己念佛。如果單獨在家裡也不敲引磬,

一口氣一口氣念,把這一口氣念完為止。假設念到「南無」兩個字氣沒有了,嘴巴就不出聲停下來,鼻子自然呼吸進來。道家修神仙長壽的方法,那叫做「服氣」。

注意哦,我們中國人講:你這個傢伙服氣不服氣?這個服是衣服的服,就是吃氣。其實你只要好好念佛,道家的「服氣」也有了,這個十六特勝修氣脈也有了,

輕輕一口氣一口氣念。

我現在大概念一下給你們聽。我給你們講話犧牲太大了,像某人的爸爸講的,「叫老師不要拚命啊」!我是拚命給你們講。以道家的人來講,「開口神氣散」,壽命減少了。我們佛家的觀念又不同了,我連生命都布施出來給你們了。其實兩個是一個道理。那麼我現在大概給你講一下,就是這樣念。(師示範念南無阿彌陀佛佛號)

你們光聽沒有用心吧!你怎麼沒有注意老師這一口氣念多少聲啊?你看我開始念三聲,氣就接不上了,念到後面,一口氣越來越長,念得也越多。

最後鼻子自然呼吸沒有停哦,心念沒有散哦,只有一句佛號。

可是你們光聽,所以今天中午我跟永會師講,我說這些同學們,腦神經都缺好幾條,有什麼好講呢!(師再示範念南無阿彌陀佛)

而且你一邊念,一邊可以調整氣。

譬如我今天胸悶、頭痛,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把這裡病氣散出去了。或者胃不舒服,用中氣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腰這裡不舒服,用丹田氣念南無阿彌陀佛,沉下來念。你把眼鏡拿掉,眼睛微微張無,不看外面,

耳朵迴轉來一心不亂,只聽自己的聲音。

念到後來,你整個的房間,四面一片光明。

你們可以試驗啊!也可以跟著學啊!不是叫老師嗎?學嘛!我說我念給你聽,你就聽,你可以輕輕地學啊,這就叫善於學習啊。譬如你這樣念,一口氣一口氣念,就不講敲引磬,不照規律了;個人自我做主,自我一個天地了。(大眾跟著老師念南無阿彌陀佛)

氣不夠的時候嘴巴一閉,鼻子吸氣。

有時候念順了,嘴巴不閉,鼻子還可以吸氣。所以嘴巴是嘴巴的氣,鼻子是鼻子的氣,兩個路線。這樣念身體都會健康,你們可以試試看,自己一口氣念,不要管別人,隔壁的也不管。自己聽這個聲音,你身體馬上改變了。(同學依法念佛號)

有病或身體不好的人趕快多念,使你健康長壽,念阿彌陀佛帶著藥師佛的法門。

如果你眼睛微微張開,心境不動念下去,等一下你左右前後一片光明包圍了。所以學佛法八萬四千方便法門,這是一個法門,你自己念一下可以體會。

一口氣一口氣,配合安那般那念,

身體精神就變了。這叫做「和尚不吃葷,心裡有素(數)」,自己知道。好好努力去用功,一切罪業,一切煩惱、痛苦的事,一聲佛號專心念下去。乃至個人在家裡七天一個周期閉關,單獨地決心念下去,一切會改變。也不一定七天哦,如果能心境專一,七個鐘頭都可以轉變身心,

不要被生老病死困住了,

要自己跳出來。

剛才聽到你們念佛,引起我跟你們講這些法門,各種各樣的修法很多,但是原則上是一條路。

-------------

但持正念、莫問黑煙

摘自南師-定慧初修

以下文字取於網上,可能有誤,請看原書

我常引用佛國禪師描寫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兩句偈子,作為同學們的參考:

「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

上句代表初步一心不亂的念佛法門,

下句則是成就真正一心不亂的念佛法門。

「有時且念十方佛」,說明全心全意念佛,將佛深深印在心上。

「無事閑觀一片心」,念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雜想空,佛號也空。

此時真正進入念佛境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同於維摩經雲,「心凈則國土凈」,凈土自然現前。

那麼,念佛如何一心不亂呢?我們大家念佛時,幾乎都是邊念邊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為罪過。不念還好,越念越想,越想越氣,越氣越念。最後胡思亂想克服不了,乾脆放棄,自己討厭自己,念也白念。

一般念佛的情況,大致不離此等現象,

落在貪、嗔、痴、慢、疑、悔諸種惡習中。

其實,念佛別怕妄想,不要後悔,不要懷疑。首先應相信自己念佛一定成功,絕對往生西方,什麼妄想不妄想的,何足掛慮?!

現在我們點根蠟燭,大家看看,這根蠟燭在亮,同時冒這黑煙,亮光愈大,黑煙也愈大。我們心念的狀況正是如此。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邊習慣性地亂想,亂想等於黑煙,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光明。光明不畏黑煙的存在,亂想無礙正念的延續;黑煙儘管冒,光明一直沒有熄過,這不也是一種一心不亂嗎?為什麼要大驚小怪,疑悔交加呢?如此一講,可以安心念佛了吧!

例如,我們上街走路時,道路兩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川流不息,這對你有無妨礙呢?沒有。所以,你念佛只須一路念去,其他妄想雜念,哎呀,今天股票不曉得跌價沒有?阿彌陀佛;明天房子賣不賣得出去?阿彌陀佛;李大嬸那邊的利息下次應該收回來,阿彌陀佛。這樣,又想專心,又打妄想,一邊慚愧,一邊盤算,反正只要你中間這條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路前去,向著目的地,不管街上人多人少,規規矩矩直往前走,終會到達。念佛之理就是這麼簡單,毫無難處。

所以念佛,任何人都可做到一心不亂,本來已是一心不亂,何必另外苦苦追求?!至於全然爐火純青的一心不亂,有如火光到達最強烈的高溫,變成青色青光,沒有餘煙。

功夫深時,一下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就突然定住不動了,再也不需要第二句佛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忘記身體感覺,或者知有身體,但動不了。

此時,有些人竟然害怕,咦,身體怎麼沒有了?怎麼不能動了?又自我故障,自尋煩惱起來。何苦嘛!既然念佛,還管身體如何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實這是念佛得力氣正常現象,非關死亡,何足怪哉!

----------------

。。。

與《藥師經》合併參究這番道理我們了解了,現在再迴轉來談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幾千年來在中國各階層的民間社會,流傳非常普遍,所謂三根普被,指上等、中等、下等三中不同根器的人,皆適合修習。這是以聰明才智的高下所作的一種權宜分類。我們中國佛教的凈土行者,不論三根之別,皆著重持名念佛的修行方式。持名念佛所依據的經典,我們大家都曉得是凈土三經中的小本阿彌陀經,

行者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阿,最好別念成uo音。a是開口音,和uo的發音差別很大,

念時阿——彌——陀——佛,各字音節若稍微拉長一點更佳。這一個要點,我曾經再三講過,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

全心全意的想念

再進一步說,凡是我們的思想念頭,以及開口講話、動作行為等等,在佛學上皆屬生滅法。有生就有滅,生生滅滅。當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頭一下已經過去了,消逝得無影無蹤。或者嘴巴一字一字將阿彌陀佛念出聲來,一個聲音一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由南字開始,字字隨起隨滅,念頭和聲音此起彼落,乍生乍滅,了不可得。

這等於靜坐數息觀、練氣功一樣,一呼一吸,一來一往,全是生滅法的現象,

有人竟以為這就是道,認錯門路,在那裡玩弄自己,糟糕透了。

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不只指外在的動作行為,內在的思想念頭也是行。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行為是表達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為。「諸行無常」,一切行為語言動作,一切內在思想情緒起伏,所有宇宙有情無情的存在現象,皆是變動不居,難以長久的。因此,「是生滅法」,有生便有死,有來便有去,同樣有死也會有生,有去也會有來。所以佛又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寂滅為樂」便是極樂世界的境界。

不生不滅,念佛念到念頭不生起;

念頭不生起,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消滅,徹底的清凈,什麼牽掛都沒有,

清明自在,坦然無住。

這種境界最樂,故名極樂世界。

。。。

韓愈說過兩句話很有道理:「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一個人窮困無立錐之地,沒錢穿衣吃飯,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時候不小心受了傷,或是給人打傷,痛極了,哎呀我的媽,自然呼叫出來。人一到緊急危難的關頭,這一念強烈的尋求依靠之心,正是我們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這樣的心境來念,才是真正的念佛。此時,念佛不一定有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直到嚴重危急時,阿彌陀佛一字一句沒有了,只剩掛著阿彌陀佛這一念,一個佛的觀念深深印在心裡,作為依靠。若是臨命終時,就以這麼一念,決定往生西方,蓮花化生。

我們念佛,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全然想以兇猛地念阿彌陀佛佛號,求得一心不亂,那永遠也沒辦法達到。

因為你是用散亂心在念佛,一字一聲,一句一句,皆是生滅法。

生滅法便是散亂。

再說,我們以十聲念佛法為例,你手中拿著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聲之內,中間插不進來別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覺不出有別的妄想,心裡還在數,還是散亂,若說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動來幫忙計算,一顆一顆數至十顆,這中間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間,沒有其他念頭冒出來,這才算有點苗頭。然後,又由第十聲開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來一往,類似數息觀的修法,久而久之,練到其他雜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號。那麼,你說這就是一心不亂了嗎?不是。因為你儘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數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曉得,還是有數的觀念。況且,手在動,身體在動,也是念。

身體的感覺還是念,念包括了身心兩方面的活動。真正念到一心不亂,那完全只剩一句佛號,其他什麼身體感覺都沒有,忘掉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再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肯定說過,非消業不可能往生,或帶業絕對可以往生的話。可是,學佛的人,大多都念過(阿彌陀經),這本經典上,記載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理在其前。是人終時,必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一個普通的人們,在最短的七日七夜,就真的能把業力消得乾淨嗎?你不妨試試看。

其實,只要人們一念回機,在真誠悔悟的靈明一念之中,專誠皈命念佛,不起雜染意念,則「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豈非當下即與佛的凈土心心相印?

如此七日,晝夜一貫,當然可以得生極樂凈土。這是佛說的話,其中含義,豈非是說帶業也可以往生嗎?所以大家不要懷疑。

南師《圓覺經略說》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如何先取至靜呢?如何能達到靜呢?大家學打坐,有誰真達到靜呢?恐怕沒有,越坐越鬧倒是真的。唉口育!腳痛,頭漲,妄念又來了。為什麼不能達到靜?因為沒有方法,修行的法門沒有專一,真專一,這一切都沒有了。例如念佛也一樣,心心念念在佛號上,阿彌陀佛,念到阿就定住了,兩個小時以後才念出彌字,中間沒有雜念,也沒有身體的感覺,那才算是念佛專一了。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南師

另外我好幾次告訴大家,不只你們,包括那位法師,好好帶領大家念佛,禪凈雙修,對不對?你們沒有聽我的。我也告訴你們淮提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深的。我還告訴那位法師,你們到處弘揚淮提法,我還沒有真正給你們進過淮提法儀軌怎麼來源,多麼深奧。以淮提法做一個學佛的入門,想成佛只有兩條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普通叫做福慧雙修。學佛先修功德,等於要蓋房子,先要找一塊地,先把這個地平好。就像我們廟港原來是個荒地,叫謝老總來一塊一塊泥巴把水填起來,修地基,搞土建。他在這裡這樣做,比方這是福德,必須靠淮提法來打基礎。但是念淮提咒要發願求智慧,加持,是福慧雙修的基礎,早晚功課堅持下來,起碼要一百萬遍的基礎,這是要緊的。

同時也講過淮提法跟凈土法門,禪凈雙修是一體的,

以這個去求福德智慧的基礎。正修之路不是修禪就是禪凈雙修。

我平常都講過,進完了以後你們都不聽,沒有照做就是不聽,我也不理,因為我心到了。

。。。

佛號與咒語

所以凈土法門念一聲佛號,叫做「三根普被」,這句話是

最大的教義,也是佛教最重要的,

大家卻很輕視。哪三個根呢?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上根,就是昨天我引用孔子講的「生而知之」的人;第二等「學而知之」的中是等人;下根中最笨的人。上中下三等,三根普被。不管你高智慧或最笨的人,念一聲佛號,心一靜,什麼魔啊鬼啊,當下都寧靜了。不然你們可以去做個試驗,養一隻貓,或一條狗,這些動物在動得很兇猛的時候,你靜靜站在前面,看著它的眼神,你的心進入它的心裡頭,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就安靜下來了。

南師《定慧初修》-禪凈雙修調和論

禪凈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禪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禪門衰落後,用「念佛是誰」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於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禪門參究之旨與方法,勢將永淪喪失矣(參看《參話頭》篇)。今專言調和之修法。先當明夫《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云:

(一)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二)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

(三)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本章此節,試分作三段:

第一段,說念佛入門之方法。

第二段,說念佛之成果。

第三段,說念佛最高方法,凈念與凈土之關係。

必先解決此三前提,而後禪凈雙修之事與理,於以完備。

第一,方法,分念與憶之二途,皆為定止之學。

念又分為持名與默念二門。

先說念法:

(一)十方如來之與眾生,皆具「無緣慈」、「同體悲」之憶念。非獨阿彌陀為如此。今簡極樂凈土一尊而言,以符凈土宗之旨。修習修土行者,此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出聲念之,耳返聞聞其聲,眼返觀觀此念,得使念念不間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言語動作,皆了不相關,如死如痴,專此一念。

(二)念得專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雖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

到得此時,修學行人,往往心雖在念,六根緣外之境,仍可作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為用。自以為至於勝境,實則已成

「老婆念」,

不足論也。

何以故?

因此時在念佛之念,為獨頭意識發起作用。第六意識,仍然波動,有何用處!

必須要將六根收攝,歸此一念,

意識不行,

念方專一而得真純,此為念佛法門之

要髓

也。

如何稱為憶佛?

憶者,與念有別。念猶是粗,憶則為細。念是第六意識在用。憶則此之種子,已種於八識(阿賴耶)田中,根深柢固。

故大勢至菩薩,以母之憶子為喻。

世人母之憶子,雖無口號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難忘。如儒家所謂:「必有事焉!」誠敬之極也。

憶之為象,菩薩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復不惜眉毛,以眾所習知之惡法為喻。

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戀愛,永綰相思之結,心心相印,靈感互通。

如第六代達賴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又云:「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則由念而入憶,即由粗而入細。如此久久,念憶工深,不必著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團團不化。或在現在,或在未來,忽爾此憶之一念,頓時開發,如洞開無物。此心此身,脫焉如忘,所謂花開見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於凈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詮,惟到時自知耳。

若以散心念佛一聲,或唯具一信願深心,臨終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別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凈土為極則。凈土亦分為二門:

(一)唯心凈土門。(二)實有凈土門,皆為觀慧之學。

先釋凈土:

土之與地,在理為表持種之義,在事為實質土地。

凈者,為對染說。粗則一切惡法,如貪嗔痴,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門論》所云),皆為染污之法;細則善見法執,亦為染法。

如得至上節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

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

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

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於如來藏體。

唯心凈土,不待他求。

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成凈,無一而不自在也。

到得此時,此心凈土現前,與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

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凈土,亦同此性。

且復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

欲願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游寂止之門。

不但往生可必,凈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為無生法忍。念佛入於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復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眾生,歸於凈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凈土方法。

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為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為足。於一切時、一切處, 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前之凈念,心心無間,長住凈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為入凈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薩之於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凈念現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此義既明,參禪與念佛,何以能調和耶?

若念佛人,持現前一念,往生凈土,則念佛參禪,於此分途。

若念佛與參禪,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於一念過去,後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覷覷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後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後不落際,當下即空。

此之境界

(此無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

在凈土為唯心凈念之開端;

在參禪為三際斷空,明見此心之初曙。

到此無論參禪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於是可明。

然尚未盡其妙,以佛具如來藏全體之大用,若止於此境,猶為小果所詮。參禪者,若以此為至,更無餘事,無怪其不知如來藏中,妙有願力之全體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凈心一念,不知如來藏中之大機大用,無怪其不識法界無邊,頭頭是道。

雖然,一落言詮,法身亦墮,嘮刀多嘴,不若珍惜尾毛。「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彌陀凈土身!」我願如斯,復何言已。

(摘自《禪海蠡測》)

。。。

南師《定慧初修》觀音法門略講

文字轉自網上,可能有誤,請看原書

剛才說阿彌陀佛無量光中,它光的能源沒有生滅,而世間光有生滅。

第二個意義,指宇宙間萬象就有萬光,而百千萬億不同的相就有百千萬億不同的光。

因此,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凈念相繼的時候,自己的心光就現凈土,與阿彌陀佛無量光,光光相涵,等於我們點一支蠟燭與無盡的蠟燭光同時相接,一切眾生放射凈念的心光,與諸佛菩薩無量壽光合而為一,此中蘊藏宇宙無限奧秘,是

最大的密宗,

也是最大的科學。

可是一般學佛的人,實證到的人並不多。何以不發現呢?因此煩惱妄想心念不正,不能得定發慧,因此自性心光不能呈現。

若此性光與諸佛如來光光相接,真正達到

凈念相繼

的境界,心念自然定在一片光中。那不是太陽光,也不是月亮光;更不是電燈光,且不是北極光,

而是自性顯現的光明,能超日月光。此光不是太陽月亮光所能比,叫做性光,

自性光每一個人都有,現在大勢至菩薩引用超日月光佛的方法,教導我們念佛三昧,以達到自性光的秘訣,請大家注意看下段經文:(同上段)

南師《定慧初修》觀音法門略講

從人類文化思想上看,觀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早就存在,尤其在東方普遍的被流傳崇拜。他比釋迦牟尼發早先成佛,叫正法明如來,本身也是男性。因為同情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所以在東方經常以女性來示現,輔助釋迦牟尼的教化。尤其是中國,白衣觀音非常流行,與天主教聖母瑪利亞有時幾乎不可分,像佛教中咒語六字大明咒,俺嘛呢叭咪吽 ,早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已有流傳,而且佛教密宗的修法,修法時多半是畫十字的,如護身手印,先印額,再印左肩,印右肩,印胸,印喉,如同畫十字一樣。且學密宗的人,必須先經過灌頂,就大似西方所講的洗禮。現在更可以證明,在南非共和國,以及印地安人,早就發現流著六字大明咒,可是很難考證到究竟起於何時。

因此我們可以得一結論:不問形而上道,就形而下講,上一個冰河時期,人類文化已經統一,可是當精神文明達到最高處時,這個世界就毀滅了,又形成第二個世界,與我們人生一樣的悲哀。我們生命的最高成就,多半中年就完成了,老年不過是停滯在中少年的理想,使之變成事實。世間出世間的事業都是如此,每一代每一代累計經驗加上去,始終停止在中少年階段。人智慧最成熟的時候,是五六十歲到七十歲之間,可是智慧成熟了,就像蘋果掉下地來一樣,一代一代永遠掉下去。所以,我說人類的歷史文化,永遠只有二三十歲。我們認為東西方文化長達幾千年,頗有自抬身價之嫌,這是人類文化一大諷刺,非常可悲。

佛教地區中,西藏號稱佛國。當年在西藏,有的區域,到了晚上只聽到金剛念誦的聲音,夜闌人靜,家家烤著火,都在念誦此咒。

念誦的方法,

唇齒不動,舌頭微彈,

念:俺是頭部音,阿是胸部音,吽 是丹田音,

音聲拉長,

一口氣稱念。

達摩書院張尚德老師《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成就在哪裡?》

文字轉自網上,可能有誤,請至達摩書院網站查看原文

...在二十五位圓通中,第二十三位是彌勒菩薩的「唯心識定」。南老師對「唯心識定」引了一註解: 「蒙鈔引雲,唯心識定者,唯遮境有,識簡心空,唯有自心,心外無法也。」 然後第二十四位便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成就「念佛三昧」。南老師也作了一註解: 「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則專註一佛,念念相續,念久成定,名曰三昧。理念則正念佛時,反觀自心,觀久心開,名曰三昧。」 在此要特別指出的「唯心識定」和「念佛圓通」,是透顯出觀音法門的先行條件,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足條件。到了成就觀音法門,就完成了大菩薩必要且充足的條件了。

。。。

《楞嚴經》的重點很多,最重要的重點之一,是助人如何解脫自己,所以有二十五位圓通解脫的方法,

對此南老師在《楞嚴大義今釋》「指要」裡,有一段

極重要的開示,

末尾並繫以詩,開示如下: 「此圓通,首由聲色二塵開始,終以觀音耳根圓通為結,千言萬語,祇是教人在聲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塵之結,尤較聲塵為難解,

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陰中,

仍須從解脫色塵入手,方透觀音入道之要門。

此乃頂門心上一隻眼,畫龍點睛之筆。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一一實驗將來,千生萬劫磨礪去也。」

「 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 悟到息機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鍼。

   妙高峰頂路難尋,萬轉千廻枉用心, 偶傍清溪閒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張尚德老師無相念佛——節錄自2010年7月溫州演講

   張尚德老師談彌勒菩薩   

文字轉自網上,可能有誤,請至達摩書院網站參閱原文

當釋迦牟尼佛在人世作佛的時候,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祂們兩者之間,不僅是亦師亦友亦伴,而且過去祂們本來就是同學,是古佛底沙佛的同修弟子。由於這一因緣,釋迦牟尼佛不但授記彌勒菩薩當來作佛,而且說了許多與彌勒菩薩直接相關的經典: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重視。

佛法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話雖這樣說,但若從重要的佛經中,能窺探出從什麽法門著手,也許會事半功倍,這就不能不談到彌勒菩薩了。

佛法中有兩部最重要的經典:

一是經中之王:

《華嚴經》;

另一是經中之寶:

《楞嚴經》。

在這兩部經典中,雖非像前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與彌勒菩薩有關的經典一樣,直接談及彌勒菩薩,但當在《華嚴經》和《楞嚴經》出現彌勒菩薩時,彌勒菩薩即在這兩部經典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以華嚴為例:

釋迦牟尼佛首先向諸神打了招呼以後,便以毘盧遮那佛(法身佛)即本體佛作總樞紐,接著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出面,然後是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的問道歷程,最後由代表行願的普賢菩薩作總結。

這裡有一關鍵,就是在《華嚴經》快結束前,彌勒菩薩向善財童子所展示的兩點:

第一、彌勒菩薩向善財童子顯示出華嚴性海、不可思議的彌勒內閣,是那樣的莊嚴、華美、高貴、豐富……,這說明人是可以攀上精神宇宙之最高峰的。

第二、彌勒菩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囑咐善財童子,作一位發心菩薩和成佛,「菩提心」的重要性,若沒有菩提心,則文殊菩薩的智慧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者之間是連接不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彌勒菩薩在《華嚴經》所展示的,絕對是連結文殊菩薩的智慧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者之間的一座宇宙人文精神理想世界的天橋。

彌勒菩薩在悟道的《楞嚴經》中所展示的,也是如此:

《楞嚴經》的悟道有二十五位「圓通」,第一位「圓通」是憍陳如體悟四聖諦│苦、集、滅、道。二十五位的證道,不論是哪一位,都是經由體悟和證驗色心五蘊。最後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三慧證空、契空而捨空,由之上與諸佛菩薩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起用則展示出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的「觀音法門」。

第二十四位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念佛圓通的關鍵在一個字:「淨」。這裡有一個大問題:

如果沒有大勢至菩薩所成就的「淨」,就不可能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因為觀音法門非具備「淨」不可,這當然不是說觀音菩薩的「淨」,是由大勢至菩薩那邊來的,而是說明若沒有「淨」,即沒有「觀音法門」。

那「淨」又是那裡產生的呢?

若從《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來看,那彌勒菩薩就是在理上助人產生「淨」的關鍵了,這個關鍵就是:

「唯心識定」。

「唯心識定」簡單的說,就是把我們生生世世的那個不定、痛苦和煩惱給定下來,知一切乃「識」所變現,最後應入「圓成實」。

原文是這樣的: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如上所述,彌勒菩薩在佛法中所展示的,不是至為重要所能形容的。學佛是瞭解自己,若不首先成就「唯心識定」,就無從瞭解自己,

而其所述的《瑜伽師地論》,便是唯識的主論。這本論典把佛法見地、工夫、行願從羅漢、菩薩、佛,一步一步的說得至為清楚和細緻,而且洞見了人類歷史的末世景象。那麽久遠以前,祂即看出了當今世界的墮落,這不是「神通」所能形容的,而是乃其所以要成佛的道理所在,吾人豈可不嚮往乎?

謹虔敬膜拜頂禮。 

張尚德老師《禪門語錄》-《念佛精要》

文字轉自網上,可能有誤,請至達摩書院網站查看原文或看原書

一、念佛即是信佛、依佛、歸到佛。

二、念佛必須堅信佛。釋迦牟尼佛說:小草、微塵中都有億萬佛,所以念的雖然是阿彌陀佛,實際上是與一切佛合而為一的,這稱作感應道交。

三、淨土法門的念阿彌陀佛,是在助我們往生淨土,上品往生要有誠敬心、深心、迴向心;下品往生,在臨終時,一念清清明明,貼住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淨土,這也就是一念迴機,便成本得。

四、雖說淨土,實際上淨土是超時間與空間的,也就是說心淨即淨土。

五、念佛即入念、淨念(阿彌陀佛)不斷,即心法之正法。

六、念的是阿彌陀佛,空的是自性彌陀。

七、因為空的是自性彌陀,所以淨念也空。

八、既然本來淨土,本來淨念也空,進入淨念,貼住一切空,又超越淨念,超越空,這就是禪,達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一念超空,超空一念。

九、密是由生起次第入有,從而入光明定,最後又契空,且盡虛空、遍法界。念佛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淨土五經》,無一不為密。

十、在《淨土五經》中,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祂是悟道的《楞嚴經》中之二十五圓通第二十四位,入禪先要悟道,真念佛者就是悟,真悟者必念佛,所以禪必契佛,念佛必能入禪也。

十一、因此,禪、淨、密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十二、音是質,聲是量,淨音與淨聲是由無相之常寂光起用,這是由實悟與真修兩者達成的。

  -------------------------------------------------------------------------                       

張尚德老師《修楞嚴咒的道理》

文字轉自網上,可能有誤,請看原書或於達摩書院網站查閱

。。。

音聲無數、無量、無限,這是從它的量上來講;它的產生呢?來也無影,去也無蹤,不知道那裡來的,也不知道那裡去了。這音聲的本身,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正說明了金剛經的道理,金剛經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謂之如來。」這個音聲,根本不知道來源,你說我這個聲音是從喉嚨來的,但沒有我肉體的存在就沒有音聲;而有我肉體的存在,如果沒有這個教室、地球的存在,也不會有我這個音聲。音聲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因為它是無限的,因此它所表現的力量也就無限。所以佛法講「佛法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也不可思議。」音聲的業力,音聲所造成的正面與反面的力量,兩者的不可思議是同樣的。

。。。

楞嚴咒是怎樣透過音聲的結構來做表現呢?它可以說是無限音聲變化的總合。如果概括的講,一切的存在,它有三方面:我們假定中間是零(空),往右走是正,往左走是負的。零或空的本身是生命的歸元,我們生命本來清淨、自足和具有無限力量的「那個」,一直是本來歸元的。比擬的說,我們本來一直是在立體生命十字架的中央,這個「中央」是「零」是「空」,如果我們起用時歸到善法,他便一直與零相應,若是陷在惡法上,它便與煩惱相應了。空或零的延伸,便是盡 虛空、法界,楞嚴咒的音聲,它往右走時給了我們一個限定,會走到最後三百六十度,也就是陽的極致。

。。。

右邊「+」代表陽電,左邊「-」代表陰電;右邊陽性,左邊陰性,宇宙的一切都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我們人的本身(空—零)非陰非陽,我們這個生命本身的解脫,我們這個生命本身的自在,我們這個生命本身的無事,它原不在陰陽中,也就是說不在陰中,也不在陽中。往右走、往上走屬於陽性(生命的本身是立體的,這是一個平面圖,實際上它是立體的)。音聲的表現,不僅是平面的,而且是立體的;不僅是立體的,而且是圓的;因為圓才能三百六十度轉,因為三百六十度轉,所以盡虛空、法界。楞嚴咒它的質的表現,在陽的這方面來講,有三百六十度,陰的這方面,也有三百六十度;一轉呢,「碰」的一下,整個三百六十度,從陽轉到陰,從陰轉到陽。甚至在極微的時隙中,陰與陽互轉的三百六十度會因時隙的消失,而達到非陰非陽,這時便氣住脈停,便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三、擁有一切

楞嚴咒整個就是這樣表現的,所以在你還不懂,或念不出來的時候,它會怎麽樣呢?它會產生熱,它會產生陰與陽的三百六十度,不斷的互相相挫,這陰電與陽電會熱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最後,你念得很熟,陰也把它轉化了,陽也把它轉化了,你自己歸到那個非陰非陽裡,絕對的和楞嚴咒的本身合而為一,就跟諸佛菩薩,跟你自己合而為一了------徹底的自在,徹底的解脫------這效果出來了。楞嚴咒是這麽樣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表現,它是透過音質的轉變,所以把這個技巧抓住了,很快就可以進入楞嚴咒,那你生生世世就夠了;也就是說,你會很快就如釋迦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有楞嚴咒就擁有一切。

。。。

音聲和我們這個存在,是地、水、火、風構成的,地就是骨頭,水是種種液體,火就是動能,風就是呼吸。我們在念楞嚴咒的時候,實際上是地、水、火、風在念。這個道理你要自己去參、去證。是我們這個骨頭、血液、呼吸,還有動能、生命的熱能,另外加上空、識在念楞嚴咒。這咒子,有的人念得好,有的人念得不好,有的人比較念得好,有的人比較念得不好,有的人絕對念得好。那絕對念得好的,就是跟諸佛菩薩合在一起,是地、水、火、風、識在念啊!

怎樣才叫做念得好呢?當然是平衡,把地、水、火、風平衡起來。那最大的平衡是什麽呢?無論地也好,水也好,火也好,風也好,不管那一種,你只要在陰、在陽中就不平衡。這是楞嚴咒也是一切佛法的大秘密。你只要在陰中、在陽中就不平衡。所以楞嚴咒它是絕對的陰,絕對的陽,不斷的轉換;它透過音質,透過三百六十度的陽,透過三百六十度的陰,就像以前的紡織機,左來右去,不斷的轉換,陽--陰,陰--陽。它轉換的最後,化掉陰,化掉陽,讓你歸到非陰非陽,楞嚴咒就是這麽大的秘密。最後地、水、火、風讓位了,完全歸到非陰非陽,所以觀音法門一開頭就講「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就是陰與陽完全讓位,陰與陽讓位後再歸元。楞嚴咒就是這樣修的。

  釋迦牟尼佛說:

  有楞嚴咒就擁有一切!

  因為楞嚴咒是超越分析與綜合的!

 

  原載《人文精華》第二期 一九九三年八月

 

六字大明咒與密宗的關係

 

前言

太老師 南公懷瑾先生三十年前親傳吾師 張尚德教授密法:「六字大明咒」。

。。。

二、口密

六字大明咒是由普賢王如來根本咒「俺、阿、吽」演變而來,中間的「阿」字衍化為嘛、呢、叭、咪四字,從而成為六字大明咒,俺為頭部音,可通頂輪:嘛通喉輪:呢通心輪:叭通臍輪:咪通生殖輪:吽通海底輪。念咒時,真氣自然流轉,由眉間輪,然後到喉輪、心輪、臍輪、生殖輪、海底輪,自行震動依中脈而存的各個脈輪,因此出聲念六字大明咒可打通中脈。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金剛念誦。

金剛念誦是藏密重要法門之一,以金剛念誦法誦持六字大明咒,就有六道光芒能把六道輪迴的黑暗化為大光明。 

南太老師懷瑾先生開示:

「金剛念誦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的念,一身百千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念,身心全投進去。」

(見《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老古出版社)

張公 尚德教授另有「無相念咒」大法開示:

「念咒時,不在有、不在空、不在也不在,歸到自己本來自性清淨,一無所想,一無所願,身心皆亡。真的信佛,一念六字大明咒,馬上就和所有佛菩薩在一起了。一旦臨命終時,四大分離,痛苦不堪,更要抓住六字大明咒,超越痛苦和煩惱,這就是涅槃。」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說「持誦之時,有九十九殑伽河沙數如來集會。復有如微塵數菩薩集會。復有三十二天天子眾亦皆集會。復有四大天王而於四方為其衛護。」實際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切微塵都在六字大明咒中,由是法界全體皆融入六字大明咒的光明。因此,念咒時能做到聲雖斷而音不斷,音雖斷而氣不斷,氣雖斷而意不斷,意雖斷而光不斷(此光為不生不滅之智光)。關於「氣與光」的關係,可參考拙作〈氣功、氣學、氣道 與禪的關係----淺談無火(炁)之氣〉。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發出的聲音都不同,不只人的聲音彼此不同,青蛙之間、麻雀之間發出的聲音彼此都有差異,實際上一切生物發出的聲音都不相同。若仔細觀察,同一個人發出的聲音也隨著心境與身體狀況不同而每分每秒都在改變,其實當聲音一發出來的瞬間就已經變去了,當下出生,當下轉變、當下消失。《達摩禪經》最末段提到一晝夜有六百四十八萬個剎那,相當於每秒有七十五剎那,又《仁王護國般若經》卷上載:「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因此,每秒有六萬七千五百生滅。聲音的生滅是如此,宇宙其他存在與存在的本質(地、水、火、風、空、見、識,合稱七大)也是如此,當下出生,當下轉變、當下消失。以念咒之氣淨化宇宙七大。最後無念咒之人,無可念之咒,也無淨化之七大,一切圓滿,法爾如是。


推薦閱讀:

三八節經典祝福摘錄
王亭之談斗數摘錄:天府天相是「對星」
- 記憶文化和記憶娛樂 - 讀《改變你一生的心態》摘錄 中國記憶力訓練網首頁 記憶訓練|記...
《答弟子問》摘錄【五】
The Secret 秘密——心想事成的秘密(摘錄)(上)

TAG:方法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