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內機器人會讓你失業 敢來測試嗎?

 

10年內機器人會讓你失業

敢來測試嗎?

 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的觀眾肯定都熟悉這句台詞:上帝毀滅恐龍,上帝創造人;人創造恐龍,恐龍毀滅人類(PS:no zuo no die)。那機器人會不會走上電影里的「作死路」呢?人工智慧如果真的有了感情,會完全取代人類嗎?就像有個段子所說的,「機器贏了人類不可怕,機器假裝輸給人類才可怕。」  

AlphaGo以4:1碾壓了人類的代表李世石,人類VS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話題除了在科技圈、媒體圈引發大討論外,也成功吸引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關注。在3月16日的答記者會上,李克強拿人機大戰作比喻:「韓國棋手和AlphaGO進行圍棋人機大戰,(中日韓)三國很多民眾都比較關注,這也表明三國之間文化有相似之處。我不想評論這個輸贏,因為不管輸贏如何,這個機器還是人造的。中日韓三國或者說我們中日之間,應該有智慧來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科技合作,創造人們需要的高質量產品。」

作為一檔以趣味「財知識」為己任的欄目,中日韓關係這麼厚重的話題咱就先別聊了,還是探討下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後,與咱們人類的關係吧。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的觀眾肯定都熟悉這句台詞:上帝毀滅恐龍,上帝創造人;人創造恐龍,恐龍毀滅人類(PS:no zuo no die)。那機器人會不會走上電影里的「作死路」呢?人工智慧如果真的有了感情,會完全取代人類嗎?就像有個段子所說的,「機器贏了人類不可怕,機器假裝輸給人類才可怕。」

機器人會導致人口過剩嗎?

最近流傳很廣的帖子,說的是「當心你的飯碗,不久便會被機器人取代」,如清潔工、護士、售貨員、飛行員、記者等。但其實機器的出現在很多領域取代人工的現象早已出現,如縫紉機代替了人工縫製,蒸汽機取代了紡織工人,世界最大代工廠富士康引用上百萬台機器人取代單調、危險性工作的流水線工人。稍有點歷史常識都知道,人類誕生起初就是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古猿。早期人類使用的是石器,也因此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所以,機器的誕生不可避免的伴隨勞動力的下崗、失業,那「大量工作被機器取代,還要那麼多人幹嘛?」中國的開國經濟學家馬寅初在1955年的《新人口論》中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從前一千個人做的事,機械化、自動化以後,五十個人就可以做了,那其餘九百五十人怎麼辦?」(圖為英國早期的蒸汽機車)

1980年的美國《時代》雜誌也提出了這個問題,「20年前,流水線上的一個普通機器人的價格是25000美元;如果按8年的壽命計,算上它的日常維護開銷,一個機器人的時薪大概是4.2美元,略高於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加福利(所以當時僱傭機器人是不划算的)。今天,一台機器人的價格是40000美元……算下來它的時薪大概是4.8美元,而一個工人的時薪是15到20美元。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boss們愛僱傭機器人了。」

對這個問題,「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和「攜程旅行網」CEO兼董事會主席梁建章在其財新專欄中有較詳細的分析論述。黃文政和梁建章認為,技術進步導致的人口過剩的威脅自古就有,但從未構成現實的威脅,而且不論從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還是到工業化時代,再到信息化時代,自動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都在不斷提升,但是人口不僅沒有越來越少,反而一直在增多,並且就業也越來越充分,自動化並未造成長期就業困難。

舉一個假想的例子,假設一個20人的部落每人每天平均要採集12個小時才能維持溫飽。從採集過度到農耕後,假設只要10個人每天平均耕作12個小時就能維持全部落的溫飽。另外10個人是否就是多餘了呢?假設為了保證充分就業,部落酋長決定消減部落一半人口,以保證剩下的10人每天足以工作12個小時。但問題是,如果部落人口真的減少了一半,那衣食住行需求也會減少一半。原來需要10個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變成只要5個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因此酋長決定再消減一半人口。如此下去,全部落最後會剩下酋長一個人。

兩位專家給出的結論是,就業問題本質是經濟失衡,數據也證明,人均GDP越高的地方,失業率越低,而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也是因為催生了更細分的消費需求和相應的行業,如汽車的出現,導致馬車夫失業,但卻創造了諸如司機、汽車研發、製造、修理等職位。所以自動化程度越高的社會,整體上就業反而越充分,一個數學天才在現代社會可能成為大學數學系的教授,但在農業社會卻可能是遊手好閒之輩。

哪些崗位,機器難以取代

即便如此,機器人引發的失業擔憂有增無減。美銀美林在2015年底發布了一份300頁的報告,預測未來將有47%的工作可能會被機器人替代,其中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首當其衝。《Surviving AI》和《潘多拉的大腦》的小說作者Calum Chace曾表示,自動化的典範是在農業領域。在1900年,美國4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到1960年,這個數字只有百分之幾。

不過報告也強調了一項機器人可能無法掌握的重要技巧:創造性思維。世界藝術和科學學院的研究員兼作家Ian Pearson認為,下面三種工作永遠也不會被機器取代。①教師,「你不能這樣認為,你有了Google,有了Google的搜索能力,你就不再需要老師。雖然機器人在理論上可以取代人類,但機器人並不擁有人類的經歷,它們不可能真的理解孩子們是從哪裡來。」Pearson解釋到。

②警察,Pearson稱,大多數人並不想要一個機器警察。人們寧願選擇一個有人性判斷的警察,而不是建立在一個資料庫上的機器人,「他們(機器人)感覺這樣犯罪,就會開始射擊。」在好萊塢電影《機械公敵》中,主演威爾·史密斯就是因為機器人缺乏感情、只是依據程序判斷案件而對智能機器人充滿不信任,最終人類與機器人的戰爭爆發。

③人力資源,尤其是人力招聘或者需要激勵領導能力的工作崗位,因為這本就是一項人類的工作,更多的時間來和同事們待在一起,更多的會議,在情感分析上會有更多的投入,從而能夠影響他人。Pearson主要觀點是,機器人可以讓很多工作變得簡單,尤其是搜索信息和數據方面的工作,取代流水線工作的人群。

人類何時與AI共生

當然了Pearson的觀點應該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即機器人也是人類製造出來輔助人類工作的工具,如同蒸汽機取代了紡織工但帶來了工業革命;計算機發明後直接帶來了互聯網的革命,但機器人終究不能取代人類,因為他們有致命點:沒有人類的感情。

美國雜誌《太平洋月刊》曾點評稱,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只能解放我們的身體,它更有機會讓我們發現,人之何以為人,以及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中國古代的荀子也曾有過超越時空的精闢論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簡而言之,人類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均是藉助機器,而「無論機器有多厲害,還是人造的。」

不過在AlphaGo用實力證明自己後,人類與機器人共生是不可避免了,而AlphaGo只是讓人類又深刻認識到這點而已。即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成熟,奇點正進一步臨近。所謂奇點(ingularity),這一概念最早來自物理學,數學家與計算機先驅約翰·馮·諾依曼五十年代就提及這一想法,而最為著名的引申來自美國預言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技術進步速度最終將使得人工智慧出現飛躍,在大概2029年左右,機器智能將趕上人類。而到了2045,人和機器將會深度融合,那就是奇點時刻。

你敢測試嗎?

最激動的時刻來了!!!會計、電話營銷人員、保險人員最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幾率高達99%。您想知道自己現在的工作別替代的概率有多大嗎?

  

  

愛的渡口+一直等著你+雨中百合+一隻舟 吉特巴

  
推薦閱讀:

心理測試:你還單純如初嗎?
【期中練兵】?嶽麓版 ▏2016—2017學年必修一期中測試題
測試:從洗澡方式測出你會不會做小三?
情侶配對測試
測試:你到底有多狠心?你的善良都是偽裝出來的嗎...?

TAG:機器人 | 測試 | 失業 | 10年 | 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