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 | 米南加保人/森美蘭,峇峇娘惹,海峽華人,李光耀

文 | 溫駿軒            輯 | 塵埃            音 | 兆斌

20170819大航海時代

來自地緣看世界

16:12

在荷蘭人統治馬六甲時期,布吉人並非是唯一被引入平衡馬來亞本土勢力的外來民族。還有一支源於蘇門答臘島西部高地的民族——米南加保人,也同樣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米南加保人是蘇門答臘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一支,人口約800萬。這個民族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 「牛」文化無處不在。至今仍然在米南加保人的頭飾及民居設計上,看到牛角的形象;二是母系社會遺風濃厚。今天在米南加保人家庭中,母親仍然承擔著一家之主的職責。

有一種說法,米南加保人的祖先來自雲南,大約在2500年前遷至蘇門答臘。要是單純從民族服飾及民居風格來看,倒是與雲南一些少數民族風格頗有類似之處。其實在南洋很多民族中,都有類似的傳說。另一類能夠與中國聯繫上的傳說,便是某位來自中國的公主,曾經在鄭和時代前往馬來地區和親(馬來語稱「漢寶麗公主」)。不管此類傳說有多少可信度,最起碼能夠證明,中國的影響一直存在於南洋吧。

米南加保人服飾及民居

米南加保人在馬來亞建立的國家叫作「森美蘭」,位於馬六甲和雪蘭莪之間。儘管基於文明發展的必然性,米南加保人在很多方面也開始向父系社會轉變,包括開始接受父權思維濃厚的伊斯蘭教,但相對「原始」的氏族文化,使其在國家的結構上,也有別於其它馬來蘇丹國。簡單點說,森美蘭人在馬來亞建立的國家類似於「部落聯盟」的結構。

在馬來語中,「森美蘭」是「九個州」 的意思。最初移民馬來亞的米南加保人,按照自己的氏族歸屬,自然形成了九個城邦。為了解決彼此間的爭端,並形成合力對抗外部壓力,九個米南加保城邦在18世紀上半葉(1730年),結成了聯邦結構的「森美蘭」。有別於其它馬來亞蘇丹國,森美蘭的國家元首並非由某一家族所世襲,而是由州內四大部族的首領定期選舉產生,並稱之為「嚴端」(意為最高統治者)。

由於蘇門答臘島與馬來亞半島隔海峽相望的地理關係,以及米南加保人在蘇門答臘島的人口優勢。早在馬六甲蘇丹國崛起時,就有米南加保人被引入,以平衡原有的馬來亞土著勢力了。馬六甲蘇丹國的崩潰,以及荷蘭人有意分而治之的想法,給了米南加保人最終建立國家的契機。

錫礦的發現,是「馬來亞米南加保人」數量增加並最終形成獨立政治勢力的重要原因。如果說布吉人在馬來亞立足,是因為他們的軍事屬性的話,那麼米南加保人的情況,則多少與後來移民南洋的華工有些類似了。在米南加保人所世居的蘇門答臘西部山地中,向來以出產金礦而著稱,這意味著米南加保經濟中,除了依靠「牛」的幫助來經營的農業以外,還擁有一定程度的採礦業。馬來亞所發現的錫礦,不僅成為了普通米南加保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更為「森美蘭州」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

作為一個地緣樞紐,馬來亞成為四方民族匯聚之地,並不讓人意外。即使是充當馬來西亞國家源頭的「馬六甲蘇丹國」,其建立者同樣來自於蘇門答臘。共同的種族背景以及信仰,使之在融合成為一個民族時並無技術上的障礙。然而今天的馬來西亞,卻依然是一個種族分立明顯的國度。華人和印度人社群,與馬來社群之間雖然在共同的「馬來西亞」國家認同下,尚能和平共處,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卻沒有融為一體的可能性。在馬來穆斯林看來,最應當為這一「三族鼎立」的格局負責的是英國人,因為華人和印度人大量湧入馬來亞,都是在英國主控馬來亞之後。

18世紀末-19世紀初,決定將擴張重心放在亞洲的大英帝國,相繼在馬六甲沿線,獲得了三個重要支點,包括:西端的檳城、中部的馬六甲城,以及東端的淡馬錫(新加坡)。這三個英屬港口合在一起,被稱之為「海峽殖民地」。其中除了荷蘭人交出來的,馬來亞傳統地緣政治中心「馬六甲」以外,檳城和淡馬錫都是最適合建立直屬殖民統治的島嶼。只不過前者的政治範圍,後來又從所在的「檳榔嶼」島擴大至了對岸。

為了強化自己在馬來亞的控制力,英國人並沒有如荷蘭人那樣,從其它南洋島嶼上引入馬來部族,而是將吸引人口的方向,放在了印度和中國這兩個超級人口地區身上。選擇前者的原因,是因為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選擇後者,則是因為英國人發現,華人的適應能力及生產效率,要遠遠高於南亞、東南亞的熱帶民族。

在荷蘭人控制西加里曼丹的採礦業之後,馬六甲海峽周邊地區,尤其是英國人控制下的「海峽殖民地」成為了華人礦工移民的重點地區。對於南洋華人來說,開採錫礦與開採金礦,在技術上並無本質區別。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在荷蘭人、英國人治下的種植園裡,這些原本在中國為從事糧食種植的農民在轉而經營咖啡、橡膠等經濟作物時,同樣擁有巨大的優勢。為此,諸如米南加保人之類的馬來民族,很快便在這場產業競爭中落了下風。只不過出於分而治之,及減少管理成本的原因,英國人將政治管理權更多向土著馬來政權傾斜罷了。

一如所謂的「馬來人」內部,存在多樣性現象一樣,在馬來亞這個文明交匯之地,華人群體內部也開始出現了分化。19世紀以前,最遠可以上溯到明朝的小規模華人移民,由於不具備種群優勢,大多都一定程度開啟了土著化進程。這一進程顯現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迎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使得血統上呈現了一定的混血性;二是在語言上同樣呈現出混合性,其所使用的語言並非純正的華語(主體為福建方言),而是混雜了很多馬來語甚至泰語的成分。由於這些馬來 「土生華人」的社群中的男性,又被稱之為「峇峇」(女性則被稱之為「娘惹」),因此這一語言又被稱之為「峇峇語」。整個土生華人社群則被統稱為「峇峇娘惹」。

儘管無論在血統還是文化上,都出現了一定混合性,但峇峇娘惹無疑還是華人的一份子。在這個土生華人社群形成之後,一般並不會選擇再與馬來族通婚,而是會從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選擇婚姻對象,以避免被馬來人同化。這也使得整個峇峇娘惹群體,在文化上仍具有鮮明的中華特徵。

檳城華人祠堂

在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英國主導馬六甲政局之後,土生華人社群在文化上又出現了新變化。這些兼具華人優秀品質,又與當地馬來社群溝通無礙的「峇峇」,成為了英國經營海峽殖民地的得力助手。而接受這一定位的土生華人,除了在自己的語言技能上,再增加一項「英語」之外,很多也都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開始在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

與土生華人群體相對應的,是「新華人移民」群體。19世紀初,在英國開始滲入馬六甲海峽,並率先佔得檳榔嶼之後便已開始主動前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招募華工了。鴉片戰爭之後,隨著英國對華貿易額的的劇增,馬來華人的數量出現了質的飛躍。對於這些為了生計而「下南洋」的新華人移民來說,並不願意視那些完成本土化進程,並成為英國人在「海峽殖民地」統治助手的「土生華人」群體為同類。「海峽華人」,是那些堅守故鄉傳統的華人移民,對這些出現西化傾向華人群體的稱呼。

由於最先成為英國統治助手的,主要是「峇峇娘惹」群體,這也造成「峇峆娘惹」與「海峽華人」之間的區別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即使是19世紀後期移民馬來亞的「新」華人群體,也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所謂的「三代成峇」。新華人移民對自己的第二代,還能夠灌輸故鄉的記憶,但到了第三代,其本土化認同往往就要壓倒自己的中國認同了。類似的情況,同樣出出現在政治分割的台灣島。以至於綠營的台獨主義者們,認為他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時間為之創造了「天然獨」群體。

總得來說,「海峽華人」並不能等同於「峇峇娘惹」群體。如果說後者所吸收的,主要是馬來文化的話,那麼前者所表現出的則是西化或者說英國化了。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例,李光耀的曾祖父,廣東大浦客家人「李沐文」是李氏家族移民新加坡的第一代(公元1862年)。從時間上來看,李氏家族無疑屬於「新華人移民」群體而非峇峇娘惹群體。然而作為移民家族的第四代,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並於12歲便前往英國留學。以至於後來被英國人評價為「蘇伊士運河以東最純正的英國人」。

有趣的是,李氏家族的祖籍也是蘭芳公司成員的來源地。如果不是以蘭芳為代表的華人採礦公司,在西加里曼丹勢衰的話,李沐文下南洋的目的地,應該很有可能是西加里曼丹了。不過蘭芳公司這段歷史,對李光耀亦有很大影響。最起碼在日後建立新加坡的過程中,李光耀在處理與馬來人及西方文化的關係上,吸取了蘭芳公司的教訓,並使得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具備了獨特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儘管很多中國人,對於李光耀的親西方傾向,以及其甚至更希望新加坡留在馬來西亞聯邦的想法頗有微詞,但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說,他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在夾縫中求生的道路吧。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移民南洋的華人,都務實的接受西方化的「海峽華人」定位。事實上,無論是李光耀及其所代表的「海峽華人」,還是被很多堅守純粹華人文化的南洋華人所輕視的「峇峇娘惹」,都只是華人在適應環境時,所做出的一種選擇罷了。是否選擇吸收土著或者強勢文化,並不會改變他們「華族」認同(不是政治上的中國認同)的本質。這是因為,一個身處異地的族群,如果不想被融合併失去自己原本優勢的話,堅守自己的文化核心,與周邊民族劃清界限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從技術角度看,移民群體自身的文化越強大,能做到的機率就越高。就這點來說,有5000年文明史做依靠的華人,以及用「猶太教」來武裝自己的猶太人,都算是成功者了。

需要說明的事,並不是所有峇峇娘惹都能被歸類於「海峽華人」,同樣也並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是「海峽華人」。在這個概念形成之初,真正能夠接受英式教育,並成為英國統治「海峽殖民地」的助手階層的畢竟是少數。只不過新加坡在立國之後,以李光耀為代表的「海峽華人」群體,的確從國家和文化角度一直在強化「海峽華人」的屬性。以至於以英語教育主導的新加坡華人群體,與堅守華文教育的馬來西亞華人群體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然而海峽華人或者說新加坡的選擇,說到底只是個務實的選擇。基於維持自身種群特徵的需要,即使在一定歷史階段淡化了華文教育,也無改自己「華族」的定位。因此儘管新加坡在立國之後,顯現出了很強的英國化特徵,甚至在地緣政治上傾向於依靠西方力量,來維持地區平衡,但在中國強大之後,海峽華人文化中的務實因子,也同樣會促使其開始強調自己的「華人」屬性。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地緣看世界 

作者:溫駿軒,70後,長於以歷史為脈絡,地緣為角度,解析世界


推薦閱讀:

中國南海有多少區域是可以自由行駛的,會不會阻礙海上貿易?
第十二站:塞席爾[Botany]
祈福郭川 | 在航海界他是神一樣的存在!了解船長的征途,才知男人的偉大!
第三站:哈瓦那[cigar]
波利尼西亞人如何能只靠獨木舟征服太平洋,獨木舟上的吃喝、生火怎麼解決?

TAG:航海 | 華人 | 李光耀 | 時代 | 海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