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需要我們從全方位挖掘和開發。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從2008年開始,我國的公休假將進行較大調整,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三大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同時,還將春節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在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洋節日益衝擊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之時,國家從制度層面上確立了傳統節日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倡導公民過好傳統節日,具有特殊的時代價值。中國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文化內涵,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需要我們從全方位的角度進行挖掘和開發。

  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

  我國的傳統節日數量很多,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是燦爛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如今不少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在春節期間十分重視華人過好春節,他們把尊重春節作為尊重和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時機。這表明中華傳統節日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民族心理,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象徵,中國傳統節日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傳統節日充盈著和諧、統一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中華傳統價值體系之中,和諧、統一、和平是一種核心的價值理念。2005年12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發表演講,認為「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則是「和文化」的有效載體。有學者認為,傳統節日總是充滿著濃厚的倫理觀念和人情味,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又是親友往來的契機,是維繫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感情紐帶。如春節期間,辭舊迎新,平安吉祥,一家人共吃年夜飯,包餃子,營造了團聚、和諧的氛圍。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中秋時節,合家團聚賞月,吃月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突出著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主題,在當前更具有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深刻內涵。

  傳統節日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賦予了精神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如餃子、元宵、巧果、月餅、重陽糕、團年飯等。可見物質生活尤其是「吃」在傳統節日中體現得非常充分。然而,傳統節日卻並不局限在物質生活層面,每一個節日都蘊含了精神、文化、審美等方面的因素。傳統節日伴隨著中國的農耕文化而發展興盛,具有讓勞動者定期精神享受和精神調整的重要功能。經過長期的勞作之後,過節具有精神調劑的重要作用。傳統節日還飽含著人文精神,大多反映了天人和諧共處、尊重自然傳統的內涵,積澱了中華文化的親情、和善傳統,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通過節日里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中華文化得到傳承、延續和發展。

  傳統節日文化洋溢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中華倫理文化十分興盛,傳統節日文化無不滲透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因素。「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中華傳統美德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時有體現。如春節期間,親友之間要相互拜年,從而營造了仁義、重禮的濃厚氛圍。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通過祭祖和掃墓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尊老敬祖美德。重陽節的登高習俗具有敬老、祝福老人長壽的意蘊。自1989年開始,我國把每年的9月9日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的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作出了科學概括,提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揚具有重要的價值。

  傳統節日彰顯著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功能。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偉大、最為悠久的精神傳統。在傳統節日中,包含了大量關於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熱愛國家的內容,閃爍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芒。舉例而言,在我國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很多,端午節最初曾經是人們驅邪避疫祈求平安的節日,後來經過演化,人們通過舉辦龍舟賽、吃粽子,把它與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聯繫起來,在老百姓中的影響極為深刻。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在端午節的各項活動中得到彰顯。清明節據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愛國忠臣介子推。還有中秋節、春節等無不飽含著對故土、對家鄉的眷念,它們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

  傳統節日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激發著人們的強烈的向心力,構築了中國人家國統一的群體意識。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當前,依仗著西方大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西方節日大肆進軍中國,情人節、聖誕節、愚人節等洋節異常火爆,受到相當多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追捧。中國傳統節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發揮其所具有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地抵制西方文化的衝擊和滲透。同時,傳統節日的廣泛推行,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打擊「台獨」勢力,促進國家統一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節日具有和睦團結、追求和平、促進和諧的功能。傳統節日是中國「和合」文化的集中體現。有學者認為,「和合」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精髓。這種「和」的思想,不僅是指家庭和睦,人際關係和諧,而且也包括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儒家文化重視人倫,家庭和睦和諧是傳統節日文化的最大特色,家庭團圓和美是傳統節日的美好景象。在傳統節日里,有不少反映了老百姓追求天下太平,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期盼。如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第一大節「春節」,就承載著中華民族溫情、和諧的民族心結,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傳統節日具有勤勞勇敢、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功能。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節日中,富含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的成果。美味可口的食品、內容繁多的禮俗、生動活潑的娛樂,薈萃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具體來說,如春節期間的撣塵習俗就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愛清潔的良好習慣。舞獅子則表達了老百姓昂揚向上、威武雄壯的精神面貌。在中國人心目中,月亮具有柔和與光明的象徵,中秋賞月,寄託著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傳統節日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好資源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傳統節日的豐厚資源,培育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進一步加大力度,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保護好傳統節日習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傳統節日列入了世界遺產的保護目錄之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借鑒周邊國家的經驗。韓國和日本早在上個世紀中葉便相繼頒布了《文化財產保護法》和《文化遺產保護法》。1967年,韓國就把「江陵端午祭」正式列為本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2005年,「江陵端午祭」更是被韓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最近幾年,我國對非物質質遺產的保護也引起了高度重視,2006年,《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明確指出,「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同時,通知把文化部申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正式納入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開發和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就要加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通過記錄、收集、整理與民族傳統節日相關的文字、音像資料,建立完善的節日檔案,積極探索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的措施和辦法。大力推廣傳統節日文化,通過舉辦與民族傳統節日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論壇、諮詢、講座等,並通過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宣傳,增強人民群眾保護民族傳統節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提高全社會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把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構建傳統節日教育體系。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傳承傳統節日文化,青少年是重點群體。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推動民族優秀節日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如在思想品德、歷史、語文等課程中進一步充實傳統節日的內容 ,加大其文化內涵的宣傳普及活動。同時,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也要注重開發鄉土教材,把本民族的節日傳承一樣納入教育體系之中,保護節日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不僅要重視發揮課堂教學在傳播節日文化中的突出作用,也要充分運用課外文化娛樂活動,把節日文化教育涵蓋其中,讓學生主動參與,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全方位地開發傳統節日在物質、精神、文化、娛樂、審美等方面的綜合功能。當前,隨著公休假的調整,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幾大節日都列入全體公民放假日。但是過節放假決不僅是大吃大喝,而應移風易俗,摒棄落後的節日文化習俗,弘揚積極健康的節日內涵。要注重人們文化、精神和情感上的享用,充分發揮節日的精神文化效益,使人們在娛樂的同時,同樣能夠享受到精神上的盛宴。同時,要把慶祝傳統節日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展示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要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營造更加健康高雅的節日文化氛圍。

  創新載體和形式,充實內涵,增強傳統節日的吸引力。洋節在中國的興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其新奇吸引了眾人的眼球。當前,要發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也要與時俱進,增加傳統節日的時代精神和內涵。要著重開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各種燈會、遊園會、文化廟會,以及傳統工藝、美術、音樂和民間習俗展示等為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節慶活動,增添節日魅力。要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如網路遊戲、電視卡通等,把傳統節日創造成為廣大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節日文化產品,注入傳統節日文化的資源,增強中華傳統節日的吸引力,增強對青少年的感染力。還要借鑒西方的成功經驗,運用動人的節日故事和傳說,增加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推薦閱讀:

中華汪氏(1世—45世)世系總譜
中華歷史上最悲壯十句話,第一句最霸氣,你肯定聽過
來自「CCTV中華醫藥」的醋泡黑豆的配方
青黴素皮試到底該不該取消?中華醫學會這樣說……
中華禪易功

TAG:民族 | 文化 | 節日 | 傳統 | 精神 | 傳承 | 中華 | 中華民族 | 節日文化 | 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