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的堅固基石--時政--人民網
06-01
依法治國的堅固基石
——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際
2011年03月10日04: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2011年伊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這是莊嚴的宣告。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各項事業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 這是鄭重的宣示。中國堅定不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數十年不懈求索,實現歷史性跨越。從「無」到「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不懈奮鬥,如期實現「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宏偉目標這是一個破除堅冰的年代——
1949年新中國誕生,人民掌握了政權。婚姻法、選舉法等一系列廢除封建制度、解放人民、維護人民權益的法律紛紛出台。 1954年憲法更是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然而,後來一段時期法制建設經受挫折。特別是「文革」十年浩劫,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這是一個覺醒重生的年代——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正了法制建設航向。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對法制建設的偉大覺醒。 刑法、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外資企業法、土地管理法……一個個「第一部」,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保駕護航。 1982年憲法,重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根本大法重新回歸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 這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代——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也確立了法制建設的新方向。
公司法、證券法、預演算法、審計法……一批規範市場、完善宏觀調控的法律應運而生。 「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法制建設的宏偉目標。1999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法律的權威上升到新的高度。 這是一個科學發展的年代——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新征程。 物權法、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一批社會法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立法為民」。 到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說,每一個推動法律體系形成的重大舉措,都堅持並體現了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 幾代人前赴後繼,共逐法治中國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凝結了我國立法機關和立法者的辛勤汗水和無悔奉獻 這是一個個驕人的數字—— 到目前,包括現行憲法在內,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9件,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中國立法機關和立法者歷經60餘年的艱辛探索和努力。
就法律草案進行調查研究,徵求意見,匯總整理;研究外國有關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說:「這些工作量很大,但我們樂於接受,因為這樣制定的法律才有力量。」 這是一次次「十年磨一劍」的艱辛—— 從企業破產法(試行)到企業破產法的出台,期間經歷了20年的困頓。 從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三足鼎立」,到最後合同法的「三法合一」,期間經過了18年的曲折。 2007年,歷經14年8次審議的物權法獲得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說,就在物權法通過前半個月,法工委還收到廣州1萬多人的聯名信提出建議。 正是一條條建議,一次次審議,才有一部部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實際的法律。集思廣益匯聚民智,奏響科學民主強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廣大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集中體現 這是一次次生動的民主實踐—— 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車船稅法,吸納了公眾意見「大修」,87%左右的車主名義稅負不增加。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堅持「開門立法」「問法於民」。
早在1954年制定憲法時,全國就有1.5億多人參加了這部國家根本大法草案的討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共有10部法律草案向全民徵求意見。進入新世紀後,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變得更為常見。 人民大會堂里的每一項表決,都凝聚著億萬群眾的意願與智慧,體現著立法者對民意的尊重,更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見證。 這是一個個邁向科學立法的足跡—— 1983年,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未能在當次常委會會議上交付表決。這使法律草案由「一審制」邁向「二審制」。此後的立法法更是確立了「三審制」。 此後,物權法歷經5年8審,勞動合同法歷經5年5審,社會保險法歷經3年4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說,中國立法開始逐漸轉向注重質量的「精耕」立法時代。 2005年,立法聽證會制度的「零的突破」。 2008年開始,法律草案公開由「常見」走向「常態」。 信春鷹表示,「開門立法」,不僅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途徑,更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這扇門不會關,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一項項不懈探索的結晶——
1979年修改地方組織法、1982年修憲均明確規定授權地方立法;90年代,又授權深圳等幾個經濟特區可制定經濟特區法規……一個以中央立法為主、地方立法為輔的分級立法制由此確立。 1988年6月,全國人大法律委提出了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工作設想。20多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形成了「年度有計劃、五年有規劃、長遠有綱要」的科學有計劃立法的格局。 與改革開放同行,折射時代變幻風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深深紮根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又促進和保障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順利前進 這是對時代變革的回應和引導—— 「農民工在外務工不擔心了,法律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要實行全國統籌。」以農民工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康厚明說。他說的是去年10月出台的社會保險法。 2億多農民工,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加大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也成為近年來我國立法修法關注的內容,彰顯了經濟提速後對社會公平的追求。 與改革開放同行,與國家發展同步。中國立法始終與時俱進。 30多年前,在還沒有中外合資企業時,中國立法者大膽先行,制定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宣示了對外開放的決心。 在法制的保障下,外資企業在中國蓬勃發展。從改革開放到2010年9月,我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約10600億美元。這是對社會發展的規範和支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出現一批非現代意義的「准公司」,甚至還出現了皮包公司、翻牌公司等「畸形兒」。 實踐亟待法律的跟進。1993年,我國第一部關於市場經濟主體的法律——公司法應運而生。 公司法、證券法、合同法……一批市場經濟大法的出台,推動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 1989年4月,行政訴訟法出台,改變了幾千年只准「官管民」、不準「民告官」的歷史傳統。 權力必須服從法律,依法行政日益深入人心。據統計,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全國法院共受理行政案件264萬多件。 與時俱進譜新篇,繼往開來續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的里程碑,更是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起點 這是繼往開來的新征程—— 社會保險法、人民調解法、國防動員法……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搭建起中國法律體系大廈的又一批「支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務的完成,更不是立法活動的終結。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振中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信春鷹說,我們不僅需要適應社會發展制定新的法律,還要順應時代清理修改已有的法律,以確保法律體系的科學統一。
這是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也就顯得更加突出、更加緊迫。 「無法可依是沒辦法,有法不依很可怕,違法不究影響就更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任茂東說,今後應該加強執法檢查的力度,督促法律的貫徹落實。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顧久說,法律體系實際不僅是法律文本的體系,還應該有法律執行的體系,有法律的文化支撐體系,這就需要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更高目標再出發。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記者周婷玉、楊維漢、崔清新、陳菲)
推薦閱讀:
※馬懷德:讓法治成為一種文化的五點要求
※王小平:德治和法治
※許章潤:中國的法治主義:背景分析(上)
※想要深刻理解民主,法治,共和之類的政治概念,有哪些書推薦?
※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