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台灣的歷史課本(中華民國的建立)

  晚清以來,由於列強不斷入侵中國,清政府無力抵抗,一些知識分子眼見中國危亡,決定以武力推翻清朝,於是掀起革命邉印T趯O中山的倡導下,革命邉詠浭N年的努力,終於推翻清廷,建立中華民國。然而,民國成立後新的考驗不斷,政局很快又陷入混亂之中。後來,中國國民黨以武力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全國。中國國民黨執政後,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內憂外患,最後演變成與日本的全面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雖成為戰勝國之一,但國力已消耗殆盡,使得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遭遇挫敗,被迫退居臺灣。


革命與建國

一、孫中山倡導革命

二、同盟會 ── 革命派的大結合

三、武昌革命與民國成立

四、民初的政局

 

孫中山倡導革命

  清末革命邉擁某珜д邔O中山(原名「文」,1866-1925),於清同治五年(1866)出生於廣州附近的香山縣(今改名「中山市」)。十三歲時,與母親前往檀香山(Honolulu,Hawaii),並就讀當地的英美學校。中學畢業後返回香港,最後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這段在檀香山及香港的求學與生活體驗,不僅使他接受完整的科學訓練,並且啟迪政治革新的意識,確立其一生奮鬥的目標。

圖5-1 孫中山像

  孫中山於西醫書院畢業後,行醫於澳門、廣州之間,開始與會黨接觸。光緒二十年(1894)夏,孫中山北上天津,投書李鴻章,主張「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當時中日之間正爆發朝鮮爭議,李鴻章對孫中山無暇理會。甲午戰爭爆發後,清廷海陸軍均遭慘敗。孫中山一則對李鴻章失望,再則受甲午戰敗的刺激,於是決心走向革命之路。


圖5-2 孫中山倫敦蒙難時的求救卡片

  光緒二十年(1894)冬,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組織 ── 「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入會誓詞,揭櫫民族主義及民權主義理念,入會者多為海外華僑及會黨人士。其後,返回香港,設立興中會總機關。光緒二十一年(1895),準備在廣州舉事,但因消息外洩而失敗。孫中山遭清廷通緝,於是轉往海外推動革命。光緒二十二年(1896),孫中山在倫敦被清駐英公使館人員拘捕,即所謂「倫敦蒙難」。經此事件,孫中山聲名大噪。此後孫中山在英國居留九個月,研究西方政治及社會發展理論,逐步建構「三民主義」的理論,成為日後指導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思想。

同盟會 ── 革命派的大結合

  孫中山初倡革命時,知識分子參加者不多。八國聯軍之役後,以東京為中心的留日學生日漸增多。他們身處國外,不滿清廷對列強的欺凌應付無方,因此革命救亡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一面組織團體,一面發行刊物,陳天華(1875-1905)的猛回頭、警世鐘影響尤大。

圖5-4 光復會誓言

圖5-3 革命派刊物

  在這期間,部分留日學生也紛紛返國活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黃興(1874-1916)、宋教仁(1882-1913)等人在湖南長沙組織「華興會」;次年,蔡元培(1868-1940)等人在上海成立「光復會」。隨後華興會計畫在湖南舉事,光復會準備響應,結果事洩未成。


圖5-7 同盟會誓詞

涵蓋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理念

      

圖5-5 黃興像

湖南人,辛亥革命時期,黃興與孫中山常被以「孫黃」並稱

圖5-6 宋教仁像

湖南人,民國成立後,為袁世凱所忌而遭暗殺

圖5-8 同盟會證章

同盟會時期曾發動多次革命行動,其中黃花崗之役,革命黨人英勇犧牲的精神,全國為之震動

圖5-9 「民報」創刊號封面

民報於1905年在東京創刊,宣傳革命思想。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孫中山抵日,與當時在國內舉事失敗避往日本的黃興、宋教仁等人多次晤談,力主聯合革命力量,統一革命組織。同年七月,「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為庶務幹事(相當於副總理),入會者多為各省留日學生,入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已涵蓋三民主義理念。同盟會的成立對中國革命造成三大影響:一是革命力量的大團結;二是擴大了革命的社會基礎;三是開始邉有蘿妳⑴c革命,奠定後來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基礎。

  自同盟會成立後,中國革命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孫中山與黃興的合作,確定同盟會的有效領導。黃興更將原在東京創辦的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為民報(月刊),做為同盟會的機關報,與梁啟超所代表的君主立憲派進行論戰,在革命的宣傳工作上居功厥偉。


註1……………………

清廷原本准許民間修辦粵漢、川漢鐵路,但後來決定收歸國有,借外債興辦。但各省補償方式不一,湘、鄂股本發還全額現金;廣東發還六成現金,剩下四成以政府債券支付;四川最苛,鐵路資金及建築費用全以債券支付,鐵路公司虧損金額則由民眾自行承受,引發川民強烈不滿。

這場辯論主要是1905至1907年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和在民報上展開的。……梁啟超為清廷大力引進立憲政府而積極地作辯護,同時他激勵北京更快地走向比它的維新所企圖達到的更扎實的民主。……梁啟超的根本立場是,反滿革命是危險的和不必要的。說它危險,是因為它可能引起混亂,勢必招致外國的干涉。說它不必要,是因為滿人已經開始進行的改良本身會逐漸消除他們的專制統治於無形。……革命黨人的觀點則認為,國事已經混亂不堪,而且外國勢力已出現在中國,這一切都得由滿人負責。正是這些本身就是異族統治者的滿人,他們縱容了列強進入中國,而且又沒有能力把它們趕出去。……因此,革命黨人責怪入侵的帝國主義列強少於責怪中國的那些不能大力抵抗入侵者的人。 ──

引自: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

武昌革命與民國成立

(一)武昌革命 

  同盟會成立後的第二年起,開始不斷在國內發動革命行動,雖都失敗,然而屢次失敗也讓革命黨人重新思考革命策略。早期革命行動集中於廣東等南方邊陲各省,但宋教仁等人認為應重視在長江流域各省活動,乃於宣統三年(1911)夏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並以武漢作為革命起事的主要據點。不久四川爆發「保路風潮」,群眾抗議鐵路收歸國有補償不公,釀成嚴重官民衝突1。清廷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武漢內防空虛,於是給了革命黨人起事的機會。

圖5-10 川漢鐵路股票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同意商辦鐵路,各地成立鐵路公司,發行股票

 



註2……………………

張之洞大力提倡新教育,除創辦各式新學堂,培養新人材外,並選派學生赴日留學。這些學生接觸革命思想後,多有轉向革命者,並成為日後湖北革命的重要基礎。

註3……………………

黎元洪本無心反清,只因革命軍群龍無首,乃擁黎出面領導。黎元洪被迫擔任鄂軍都督,直到漢陽、漢口被革命軍攻佔,黎才下定決心與革命軍合作。

  清末湖北由於主政者張之洞長期推動新政,風氣大開,因此革命思想蓬勃,革命團體紛紛成立,積極向湖北新軍發展2。宣統三年(1911)八月十八日(陽曆十月九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首先發難,經一夜激戰,武昌全城於次日被革命軍佔領,是為「武昌革命」。革命軍擁新軍協統(相當旅長)黎元洪(1864-1928)為鄂軍都督,並陸續克復漢陽、漢口3;立憲派的諮議局議員也附和革命,更使革命軍聲勢大振。此後各省紛紛響應,相繼宣布獨立。武昌革命及各省獨立之所以如此順利,大體上是由於革命黨、新軍、立憲派三股力量的結合,其中立憲派政治態度的轉變尤為關鍵。立憲派人士原本寄望清廷實行體制內改革,但因國會請願邉擁氖。l立憲派強烈不滿,轉而支持革命。

(二)民國成立

  武昌革命爆發後,獨立各省認為有籌組中央政府的必要。宣統三年底,孫中山返抵上海,隨後各省代表在南京推舉他為臨時大總統,以「中華民國」為國號,並以西曆取代陰曆。民國元年(1912)一月一日,孫中山就職,開啟民國的新紀元,這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圖5-11 黎元洪像

圖5-12 武昌軍政府

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在湖北諮議局成立武昌軍政府

 


註4……………………

清末,袁世凱集北洋軍權於一身,引起滿洲親貴嫉視。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和慈禧崩逝後,載灃(1883-

1951,光緒之弟、溥儀生父)當政,袁世凱遭罷黜。武昌革命後,袁世凱復出,一面藉革命軍威脅清廷,一面以北洋軍力壓迫革命軍,從中取得臨時大總統職位。

  清廷於武昌起事後急調北洋新軍南下鎮壓,並重新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領導北洋軍,對革命軍造成很大的威脅4。孫中山迫於臨時政府兵力薄弱、餉械兩缺,於是同意清帝退位後將臨時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廷宣布退位。次日,孫向臨時參議院(相當於臨時國會)提出辭職,由袁世凱繼任。四月一日,袁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北遷。至此,南北復歸統一。

  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最主要的成就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結束兩千餘年的帝制,完成孫中山民族主義及民權主義的理念。

圖5-14 末代皇帝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

1967)三歲即帝位,年號宣統,但他在1912年即退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

 

圖5-13 臨時參議院成立大會

前排右三為孫中山,右四為黃興,右五為蔡元培

 

 


辛亥革命以意圖推翻滿清開始,以袁世凱獲取政權結束。綜觀這一個過程,大部分革命志士所要求的只是民族的獨立,部分兼求民權的普遍,少數部分兼注意民生問題的解決。……民族、民權、社會三種思想,最初只在知識階層裡傳播,後來也滲透到學校、軍隊和城市的工商階層。辛亥革命所完成的是民族主義中的排滿和民權主義中的排皇,民生主義(即社會主義)則毫無成就。但辛亥革命所孕育的民族、民主和社會主義,指示了國家努力的方向,成為此後中國革命的動力。 ── 引自張玉法,中國現代史

 


民初的政局

註5……………………

南京臨時政府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採總統制。其後,孫中山恐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大權在握,不利民國,遂於退位前由臨時參議院通過臨時約法,採取內閣制,希望藉此牽制袁世凱。

  民國建立後,新誕生的共和國面臨重重的考驗。袁世凱久歷官場,接掌臨時大總統後,力圖營造政治大和解氣氛,除邀請孫中山北上晤談外,也電邀流亡日本的立憲派領袖梁啟超歸國,一時國內政局頗露和平的曙光。但不久之後,終因政治理念不同,袁與革命黨人爆發嚴重權力鬥爭。

(一)議會政黨政治的試行

  推行民主政治是建立民國的主要目標。民國元年(1912)三月,臨時參議院通過臨時約法,規定未來政府體制採內閣制5,各政黨透過選舉組成國會,並由多數黨領袖組織內閣,負責實際政務。因此,民國成立後,由清末立憲及革命兩大陣營分化而出的新式政黨紛紛成立,中國議會政黨政治從此揭開新幕。

  為贏得日後國會大選勝利,宋教仁於民國元年(1912)八月聯合幾個小黨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並奔走各地,廣泛結合各方勢力,為國會選舉積極造勢,並一再嚴詞批評袁政府。結果國民黨在國會大選中勝

圖5-15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選,宋教仁隱然以未來國務總理自居,不料卻為他招來殺身之禍。民國二年(1913)三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史稱「宋案」。此案涉及到袁世凱,國民黨內部反應並不一致,孫中山力主「武力討袁」,黃興等人則主張「法律討袁」,導致力量分散,延誤時機。

註6……………………

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在俄國支持下宣布獨立,袁世凱政府派員與俄協商,以承認外蒙自治交換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是為「中俄協約案」。至於「善後大借款案」是因袁政府為解決財政問題,在未得國會同意前,逕自與英法等五國銀行團借款兩千五百萬英鎊,引起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大嘩,雙方關係更趨惡化。

  民國二年(1913)四月,國會正式開幕。由清末立憲派演變而成的各政黨眼見國會中國民黨居於優勢,遂在梁啟超主導下合組「進步黨」,與國民黨對抗。在宋案爆發前後,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因反對袁世凱主導的中俄協約及善後大借款等議案,雙方已形成嚴重對立6。袁世凱以國民黨處處掣肘,為本身利益,轉而與進步黨合作壓制國民黨。另一方面,自宋案爆發後,袁已決心以武力對付國民黨,並下令免去國民黨籍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職務。國民黨籍南方各省都督為先發制人,乃於同年七月先後起兵討袁,號稱「二次革命」。但一則袁世凱有備而來,再則討袁軍步伐不一,三則國內人心渴望和平,因此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北洋軍勢力南下控制長江流域,袁世凱的統治基礎更為穩固。

圖5-16 民初北洋軍訓練情況

北洋軍裝備精良,訓練嚴格,是民初的一支勁旅

 


(二)洪憲帝制 

註7……………………

民國三年五月,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即新約法,以取代臨時約法。新約法仿美國總統制,由總統獨攬大權。

  民國二年(1913)十月,袁世凱由國會選為正式大總統後,以國民黨「倡亂」,下令解散,並取消國民黨籍國會議員資格。民國三年(1914)一月,袁進一步下令解散國會,剛萌芽的議會政黨政治遭到破壞。此後,袁制定「新約法」7,實行總統制,不斷擴大權力,名為共和國總統,實與變相的君主無異。但袁猶不滿足,想當真正的皇帝,於是出現洪憲帝制一幕。

  民國四年(1915)八月,袁世凱的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Frank J. Goodnow,1859-1939)公開撰文,主張君主立憲更適合中國。接著楊度(1875-1931)等人籌組「籌安會」,積極鼓吹帝制,帝制邉嶼堆燒歸_。同年十二月,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並下令次年(1916)改為洪憲元年,是為「洪憲帝制」。

  當帝制邉泳o鑼密鼓之際,反帝制的力量也逐漸集結。流亡日本的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後,再次標舉武力革命,積極進行討袁。而梁啟超也在民國四年(1915)帝制之說大起時,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公開反對,並與他的學生 ── 前雲南都督蔡鍔(1882-1916)密商反袁大計,決心策動雲南將軍唐繼堯(1883-1927)起兵討袁。同年十二月,蔡鍔自北京潛抵昆明,聯合唐繼堯宣布獨立,並

   圖5-17 袁世凱接見各國公使  

 

 


編組「護國軍」討袁。反帝制邉熒@得南方各省響應,而列強及北洋軍內部對袁稱帝也不表支持,在眾叛親離、內外交迫下,袁世凱於民國五年(1916)三月宣布取消帝制,六月即病逝,洪憲帝制有如曇花一現。

圖5-18 皖系段祺瑞

安徽人,曾入北洋武備學堂習砲科,並到德國習軍事,回國後在袁世凱手下練兵

註8……………………

段祺瑞是安徽人,馮國璋是直隸人,所以二人領導的派系分別稱為「皖系」、「直系」。皖系控制津浦鐵路沿線,直系勢力範圍則在長江中下游,雙方勢均力敵。

籌安會發起後一星期,余乃著一文,題曰「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其時亦不敢望此文之發生效力,不過因舉國正氣銷亡,對於此大事無一人敢發正論,則人心將死盡,故不顧利害死生,為全國人代宣其心中所欲言之隱耳。 ── 引自: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歷談

 

(三)軍閥統治與反軍閥邉

 1.  軍閥統治

         自辛亥革命以後,各省政權多落入軍人手中,形成地方政權軍事化的現象。洪憲帝制失敗後,共和恢復,國會重開,但北京中央政府實權卻被北洋軍人控制。北洋軍是袁世凱一手編練的武力,袁死後,由於後繼者無人能統合北洋軍,於是逐漸分化成以段祺瑞(1865-1936)為首的皖系及由馮國璋(1859-1919)領導的直系8,加上後來在東三省崛起的張作霖(1875-1928)奉系,成為北方軍閥的三大派系。他們透過各種途徑,彼此合縱連橫、競逐權位,得志時進圖北京政府,以中央自居;失意時則割據地盤,稱霸一方。同時,南方各省也由地方軍人主政,如雲南唐繼堯(1883-1927)的滇系及廣西陸榮廷(1856-1927)的桂系。由於南北皆陷入軍閥統治之中,形成民國初年為時十餘年的「軍閥政治」(1916-1928)。

 


  戰爭頻繁是此時期的最大特色,不僅北方有直、皖、奉三系混戰,南方各省軍人也相互攻伐,甚至南北之間也爆發內戰。戰爭多半是為了爭奪資源,如北方軍閥爭奪北京,除可以中央正統自居外,還可享有舉借外債等好處。而南方軍閥則以南方財賦之區 ── 廣州為爭奪對象。

圖5-19 直系馮國璋

直隸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辛亥革命時率北洋軍赴武昌對付革命黨人

  軍閥戰爭直接帶給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而各地軍閥為了厚植實力或進行戰爭動員,又不斷壓榨民眾,掠取資源。有的軍閥強加農民「附加捐」,結果附加捐往往超過正稅數倍。四川、貴州軍閥為逼迫農民種大煙(罌粟),甚至對不種煙者罰以「懶捐」。有些軍閥則預徵田賦,往往一年徵至三、四次。種種苛捐雜稅及橫征暴斂,不僅造成農村經濟破產,也使中國建設長期停滯不前。尤其令民眾憤恨難平的是軍閥為了確保與擴充地盤,不惜以國家利益換取列強在軍事、經濟上的支援,在面對列強威脅時,多採取忍讓態度。因此,「打倒軍閥、反列強」的呼聲乃成為此時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軸。

 

 

 

 

 

 

 

圖5-20 奉系張作霖

奉天人,早年投身綠林,1902年被清廷收編,民國成立後,崛起於東三省

 

 

 

 

 


表5-1 民初重要軍閥派系表

派系

直系

皖系

奉系

晉系

南方軍閥

直系

新直系

國民軍系

桂系

滇系

領導者

馮國璋

曹 錕

吳佩孚

孫傳芳

馮玉祥

段祺瑞

張作霖

張學良

閻錫山

陸榮廷

唐繼堯

出身

北洋軍

將領

北洋軍

將領

北洋軍

將領

北洋軍

將領

東北

山西

都督

廣西

都督

雲南

都督

國際

關係

親英、美

親英、美

親俄

親日

親日

 

親英、法

親法

 

 

 

 


註9……………………

「復辟」事件發生後,段祺瑞立即於天津附近的馬廠籌組「討逆軍」,起兵討伐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掌握政權。

 2.  反軍閥邉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雖繼任大總統職位,但大權落入北洋軍出身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民國六年(1917),段祺瑞因力主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引發與國會及總統黎元洪的衝突。結果段被黎元洪解除職務,憤而離京,其部屬紛紛宣布獨立。黎元洪電召安徽督軍張勳(1854-1923)來京調停,不料張勳北上後卻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位,是為「復辟」9。復辟失敗後,段祺瑞堅稱民國已遭中斷,國會失效,應該重選。孫中山不滿段祺瑞毀法,率領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護法」,展開反軍閥邉印

圖5-21 張勳像

民國六年,張勳乘府院之爭,率五千辮子軍北上,擁溥儀復辟,後遭段祺瑞討平

         孫中山南下護法,原本寄望南方軍人能真心支持護法邉櫻麄兏鰼樗嚼瑢O不禁感嘆「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孫中山此時兵餉兩缺,乃採取「聯軍閥制軍閥」策略,但效果不佳。民國十一年(1922),掌握廣東實權的陳炯明(1878-1933),因與孫理念不同,孫中山向來堅持北伐統一,而陳炯明則主張廣東自治,雙方政治立場南轅北轍。孫為貫徹北伐主張,於是將陳炯明撤職,陳氏部將忿而發動兵變,孫幾乎罹難。民國十二年(1923),北京大總統選舉發生曹錕(1862-1938)賄選事件,更令孫對議會政治徹底失望。在這些事件刺激下,孫決定改組黨的組織,凝聚黨員,並建立黨的革命武力,再起革命。

        

圖5-22 陳炯明像

粵系軍閥,因理念與孫中山不和,民國十一年圍攻總統府,孫中山逃上永豐艦,並展開討伐行動,陳被迫逃往香港,民國二十二年病逝

 


 

 

 

 


一、以下是兩則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的言論:

 資料一:「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後於我,仿效西方亦後於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 ── 引自: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6月

 資料二:「革命為唯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 ── 引自: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Hotel Street)戲院的演說,1903年12月13日

 請問:

   (1)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為何?

   (2)  資料一與資料二相較,你觀察到1903年時,孫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變化?

二、魯迅阿Q正傳:「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麼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 ── 這些名目,未莊的人都說不明白 ── 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帶隊軍官如營長)。」從以上資料反映出辛亥革命爆發後當時政局為何?

三、試分析民國初年軍閥形成的因素。

 

 

 

 


推薦閱讀:

【轉載】白色菠蘿披肩
【轉載】絢麗多彩,鳳梨展眉
陳士鐸與傅青主之學術研究[轉載] @ 洛克中醫研究站 :: 痞客邦 PIXNET ::
八字借宮大法(轉載)
[轉載]9個蛛絲馬跡警示腫瘤上身

TAG:台灣 | 歷史 | 中華民國 | 中華 | 轉載 | 課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