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人到底有多少個姓

倪方六

    甲骨文「姓」字

    的三種寫法

    《甲骨文字典》釋「姓」書影(局部)

           清明將至,又到了為先人掃墓的時候了。由於同根同宗同祖同源成為炎黃子孫血脈相承的一個標誌,因而但凡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特別重視尋根問祖。「你貴姓?」「我姓……」然而,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姓?始終沒一個準確的統計。所謂「百家姓」其實一直名不副實,《中國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姓氏已達23813個……

    先秦《世本》收錄18姓

    西漢《急就篇》出現姓氏130個

    唐《元和姓纂》已有1233個姓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所以,先秦時期由史官修撰的《世本》只收錄了18個姓,但氏有875個,現今大部分在使用的姓氏,都能在其中查到。

    到西漢元帝(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時,已有「百家姓」了。黃門令史游編撰的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共收錄130個姓,其中單姓127個,複姓3個。為什麼姓會增加這麼多?主要是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國後,「姓」和「氏」被「統一」,姓氏不再有區別。

    到了唐代,中國姓氏數量突飛猛進。唐初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293個姓,到中葉已突破千姓,時人林寶修編的《元和姓纂》共收入姓氏1233個。中國的姓氏從此不再是「百家姓」,而成了名副其實的「千家姓」。

    宋代姓氏數量在唐代的基礎上又翻了一倍多,《通志·氏族略》和《姓解》中收錄的姓氏分別為2255個和2568個。明代在宋代的基礎繼續翻番,明陳士元《姓觿》書中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續文獻通考》中收錄姓氏4657個。

    雖然古籍所收錄姓氏已近5000個,但現代姓氏學者考證,這些數字並不全面。現代出版的姓氏典籍中,姓氏數量大大超過以往,從西漢的「百家姓」、唐代的「千家姓」,上升為「萬家姓」。如《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1196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12000多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姓氏大辭典》,該辭典是目前中國姓氏辭典中姓氏收錄最多、最全的一部,共收集23813個姓氏,其中單字姓6931個,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

    歷史上不同朝代「十大姓」排序不同

    元順帝時「伯顏請殺五姓漢人」

    「張王劉李趙」險遭「滅門」

    雖然《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23813個姓氏,但據專家估計,中國古今實際使用過的姓氏大約有18000個。而這些姓中使用較多的約500個左右,人口集中於前100個,又以排在最前面的10個姓氏為多。據2010年11月1日零時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目前全國「十大姓」依次是: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

    「王」姓在古代就是第一大姓。據中國姓氏源流研究專家袁義達的採集統計,從宋朝起,「王」就是中國第一大姓。宋、元、明三朝代的全國「十大姓」有所不同——

    宋朝十大姓:1王、2李、3張、4趙、5劉、6陳、7楊、8吳、9黃、10朱。

    元朝十大姓:1王、2張、3李、4劉、5陳、6趙、7吳、8楊、9黃、10周。

    明朝十大姓:1王、2張、3李、4陳、5劉、6楊、7吳、8黃、9周、10徐。

    另外,人類學家李濟也曾對明朝的十大姓氏作過統計分析,但與袁義達的結論不同。李濟版明朝十大姓是:1王、2陳、3張、4劉、5郭、6吳、7楊、8李、9胡、10朱。

    人口多的姓氏就好嗎?也未必。元朝時,佔全國人口眾多的張、王、劉、李、趙等五姓差點被全部殺掉,險遭「滅門之災」,幸好元順帝沒有聽從奏請,此即《元史·順帝紀二》所說的:「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為什麼要殺掉這五姓,無非就是因為人口太多,擔心他們集體造反。

    姓的人口越多,其血緣關係自然也越雜亂,故民間有所謂「九劉十八張,一百零八王」的說法。為此,同一姓氏為便於區別,很多大姓人家又以「郡望」、「堂號」來區分,編修出同堂號的家譜。

    歷代曾有多個不同版本的《百家姓》

    明代《皇明千家姓》以「朱奉天運富有萬方」開頭

    談到姓氏,就不能不說《百家姓》。歷史上曾出現過多種版本的《百家姓》,其中最出名的是「宋版」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的《百家姓》。這版《百姓家》共收姓氏438個,其中單姓408個,複姓30個。各個姓氏的排列次序不依人口多少,而是以當時的社會政治地位為標準。前四姓用趙、錢、孫、李,並非當時人口最多,而是地位最尊。

    宋版《百姓家》的編撰者是江南錢塘(今杭州)一知識分子。當朝皇帝姓趙,故「趙」是國姓,系天下第一姓,理所當然排在姓氏之首。而「錢」姓為何排第二?原來編撰者所居的錢塘一帶,最受人尊敬的是「錢」姓,系吳越國王錢鏐的姓。接下來的孫、李、周、吳、鄭、王等姓,也都是當時的貴姓,或皇太后的姓,或皇后、皇妃的姓。

    宋版《百家姓》四字(姓)一句,兩句一押韻,朗朗上口,很快傳開了,至今流行。

    明代也出現了一部《百家姓》,但易名為《皇明千家姓》。這是明初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根據當時戶部所藏的戶口名冊,模仿宋版《百家姓》編修而成,共收入姓氏1968個。

    明版《百家姓》編排形式仍與宋版《百家姓》一樣,四個字(姓)一句,以韻相排,以「朱」姓起頭:「朱奉天運,富有萬方……」「朱」為首很正常,朱姓是當時的國姓,天下第一姓,而後面的奉、天、運、富、有、萬、方則都是普通的小姓,純是為了政治語言的需要。

    清朝的《百姓家》,由康熙皇帝親自審訂,故定名為《御制百家姓》。這部百家姓比較先進的地方是,放棄將國姓「愛新覺羅」排第一,而是使用「聖人之家」、山東曲阜孔姓家族的「孔」:「孔師闕黨,孟席齊梁……」

    風偃嬴己曾是最古老的姓

    古姓氏族圖騰分別對應

    鼠牛虎麒麟龍蛇馬羊猴雞狗象12種動物

    中國最老的姓有哪些?有學者稱是風、偃、嬴、己四姓。但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出現了不同說法,分別有——

    「八姓」說:姜、姬、媯、姒、嬴、姞、姚、妘;「十二姓」說:姜、姬、姞、嬴、姚、媯、妘、(女字旁加員)、姺、(女字旁加然)、(王字旁加女)、娸;「二十二姓」說(顧炎武),即:媯、姒、子、姬、風、嬴、己、任、姞、祁、羋、曹、妘、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其中「十二姓」說一度影響較大,現代史學家董家遵即認同此說,但與上述東漢許慎所說12個姓有所不同,分別是:偃、媿、妘、姬、姺、妀、(女字旁加頁)、姜、媯、妲、嫚、姒。這些古姓氏族的圖騰,分別對應12種動物:鼠、牛、虎、麒麟、龍、蛇、馬、羊、猴、雞、狗、象……

    早期產生的姓都是貴姓,但從上古到清代,帝王的姓始終是「天下第一姓」: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姬」姓,秦朝「嬴」姓,漢朝「劉」姓,唐朝「李」姓,宋朝「趙」姓,元朝「奇渥溫」姓,明朝「朱」姓,清朝「愛新覺羅」等等,這些都是不同時期中國最為尊貴的姓氏。

    賜姓作為中國姓氏文化的特徵之一,當朝皇帝還會將自己的「國姓」當成貴重禮物,賜封給他姓臣僚。如唐朝開國功臣徐懋功被賜姓為「李」,故史書上稱他為李勣。

    當然,賜封之姓並不一定都與皇帝同姓,也可能不一樣,甚至是醜化用字。山東有傌姓人,據說因祖先得罪了清廷,雍正皇帝將其改姓「罵」,世代淪為賤民,直到民國初年才恢復傌姓。

    北魏一次改用漢姓144個

    孝文帝拓跋宏改姓「元」

    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

    古人相當重視自己的姓,「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姓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變異」,「改姓」在古代很常見。

    歷史上,少數民族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曾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發起一場「改姓」運動,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鮮卑人一律改用漢姓,他帶頭改姓「元」姓。其父皇獻文帝拓跋弘的七兄弟則分別改為胡、周、長孫、奚、伊、丘、亥等7姓,叔父後裔改姓叔孫,遠親車焜氏改姓車,加上皇帝的元姓,這十大姓為北魏一等貴姓。王公大臣也都改姓: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據《魏書·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這次計有144個鮮卑姓改漢姓。

    北魏的姓氏「漢化」豐富了中國姓文化,但同姓血緣關係便變複雜了。以往中原姓氏血緣關係相對單純、清晰,大量改姓後姓氏原有的「別婚姻」功能受到衝擊,給「尋根」帶來了困難。

    此後,改他姓、增新姓現象一直不斷。其中,貴族改姓以被賜封為多,民間改姓多因避難、避諱等需要。如為避漢安帝劉祜父親劉慶之「慶」諱, 「慶」姓改「賀」姓。其中,最典型的改姓傳說發生在《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後代身上。在「李陵案」被處宮刑後,司馬遷的兩個兒子司馬臨、司馬觀,分別用複姓中的一個字改出新姓,哥哥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至今馮、同二姓同祭一祖就是這個原因,而馮、同二姓之間不通婚也是這個原因。

    類似改姓,史書隨處可見。如明初,被「滅十族」的方孝孺同宗,僥倖逃脫者改姓「施」,意思是「方人也」,不忘祖上姓「方」。

    


推薦閱讀:

很難收集到的古人忠告俗語,太經典了!
古人能否稱自己的字?
徐可: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古人的芙蓉畫,韻似美人初醉著
道教主管文運的兩位神仙,古人考試前會拜他們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