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解太極圖/羅永平

中國古代賢人對這種太極現象的認識並不是憑空臆作,而是有其宇宙本體太極現象為依據的。「氣」就是中國古代賢人認為宇宙大千世界一切物象物體的本原物質,現代學者稱之為「原初粒子」。這種原初粒子被現代科學探究其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瀰漫、充塞於宇宙空間並與宇宙同一。「波」為螺旋態,「弦」為直線態,是「曲成萬物」的SZ的運動曲線的不同形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太極印」,波粒二象性就構成了本原太極體。於此可知中國古代賢人早就認識和發現,一切宇宙體都存在螺旋結構的現象。根據這一結構形態造就的漢字,諸如「已、乙、乞、氣、印、卯、乾等就是象其螺旋形狀,比如漢字「乾」就是「太乙」、「太極印」;乾字「卓」的右邊「乞」,就是象形雙螺旋結構。這已被出土文物所證實。(注1)。各種各樣的太極體構成了宇宙運轉的秩序。再以天文學而論,浩瀚宇宙中的星系運動,也顯化出無數太極現象。比如,美國麥克唐納天文台攝製的「銀河系旋渦星系圖片」,可明顯看出太極旋轉體態(見圖11。旋渦星系左轉,旋臂由銀核自外向內逐漸加速渦旋,構成了太極星團圖樣。再據攝製的「獵戶座(M51)星系旋渦」(見圖12,旋臂右轉比較舒展,旋臂上一個個星團有規律地向外拋灑,也是一個太極星團圖樣。

而太極的故鄉—中國,更是以太極思維和太極圖形將現代科學與藝術結合,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太極繪畫形象。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世界「二維強關電子系統國際討論會」,李政道博士邀請我國著名畫家吳作人,專門專題為大會製作大會會標。吳作人根據會議研討的尖端科學內容,調動自己對中國古老太極思想的理解,融和科學與藝術境界,繪製了「太極圖」會標(見圖13

    這幅畫一經展出,就轟動科學藝術界,獲得高度評價。她以我國古代經典著作《易經》中「太極」思維及原理為基礎,採取、融入了繪畫藝術家獨特的思維和表現手法,追尋探索了當代科學技術尖端課題而創作了一幅熔科學與藝術、古代與現代於一爐的史無前例的作品,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吳作人在談到這幅畫創作思想時說:「以往對『太極圖』雖有多樣的理解,但多半認為它是個封閉的、固定的、渾然寂寞的整體。而我想要表現的,卻是在無限空間中旋轉運動而又互相作用、聯繫的體系,它更能表達博大深邃的宇宙的無窮變化和無比深奧的大自然現象」。李政道博士對此欣賞地說,「您的大作已獲國內外科學家的最高評價。如太極、兩儀,畫中包含的抽象概念,已超過了物理上的基礎理論。而其形象動蕩,更深深地表達了從宇宙星雲至電子、質子……一切之形成。結合古今、融協萬象,實創作之晶品」。目前這幅優秀繪畫作品珍藏在中國國際物理研究中心大樓的展廳中,該繪畫圖案被定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標誌。以上闡述,筆者以為:太極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界一切物質的基本運行態勢,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更是中國人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其一;其二,互抱的雙魚太極圖只表示陰陽兩儀互為其根,且靜止平衡的形態和思維;其三,太極是運動的。運動中的太極隨著轉速的變化呈現不同的太極形態,從無極狀態的圓,到兩儀互抱、半纏、互纏、過纏直至同心圓;其四,不論是古代賢人對宇宙太極體的認識及留給我們的太極圖形,還是現代科學揭示並展現的宇宙星雲乃至電子、質子、粒子等,無一例外地證明著,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最符合太極本體、本義,是太極拳的主要圖形依據;    其五,太極拳,是太極拳創編者體察太極之自然現象和運行態勢,參悟其中之奧妙,追尋「天人合一」之理念,築就人體身心雙修之產物。而太極、兩儀(陰、陽)、四象(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則是太極拳運動層次程序之無窮變化;其六,太極拳僅有圓、弧是不夠的,太極拳最經典、最重要、最本質的是她的螺旋纏絲。太極拳螺旋纏絲問題,上世紀60年代曾因著名太極拳師徐致一於1964年6月1日發表在《體育報》題為《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問題》一文而引起全國太極拳的大辯論,許多著名太極拳師諸如洪均生、李經悟、羅宏基等,都參與了討論。最後由著名太極拳師顧留馨應《體育報》之約發表題為《從纏絲勁問題談起》而結束辯論。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 一、如果太極拳用單純的弧形動作,不但動作幅度大,很容易於與來力頂抗,以致無法「引進落空」,不能達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只有弧形的動作過程中同時有螺旋動作,才能「觸處成圓」(陳鑫語),「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畲語),才能粘化恰到好處,無過不及而動作幅度極小,這是舍遠(用單純弧形)就近 (用弧形中螺旋)的關鍵,離開纏絲勁是不可能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無圈的。  二、纏絲勁由於動作螺旋式的弧形纏繞,處處是曲線,處處可以轉化為直線,無定向而又有定向,無定向為圓,有定向為方,方圓互變,剛柔交用,充分體現了太極兩儀,有柔有剛,陰陽互變的含義。三、纏絲勁最能練出輕靈沉著而又圓活的內勁。由於動作螺旋,處處能控制對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輕靈地進逼,使對方獨不知我。因此是能柔,能剛,能引,能化,能拿,能發的,是一動即進,是防禦中的進攻(注2)。因此,太極拳本質的東西是螺旋纏絲。這一點,陳鑫看得最早、最准、最透。在他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始終以螺旋纏絲為核心,以易理說拳理,以來氏太極圖貫串太極兩儀,陰陽變化,旋轉纏繞,生動透徹地闡述了太極拳原理。雖然陳鑫在清末民初寫作《陳式太極拳圖說》時不可不知雙魚太極圖,也不可不知雙魚太極圖對武術的作用。但他去粗取精,汲取合理內核。在陳鑫看來雙魚太極圖只體現了陰陽相倚,但反映不出螺旋纏絲。故陳鑫犀利指出:雙魚太極圖,「則陰陽顯著,蓋皆太極之所為,而非太極之所倚者,實後天之易也」。而觀先天之「易」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陰陽渾淪,蓋有不外乎太極,而亦不離乎太極者,本先天之易也」。這樣的評論無疑是正確的。而「世不顯傳」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才能準確無誤地體現太極拳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螺旋纏絲的原理和規律。因而,陳鑫理所當然地以來氏太極圖表達太極拳理。    難怪陳鑫說,「太極拳,纏絲法也」;「不明此理,即不明拳」。而「拳術家創立纏絲勁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萬物,其至命矣夫,技藝云乎哉!」!    陳鑫為了強調來氏太極圖對太極拳螺旋纏絲指導作用,還引用了來知德的3篇專論,即《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古太極圖敘》和《古太極圖說》來寓理太極拳。筆者以為,這3篇專論,太極拳者應該好好閱讀、思考、玩味。只有弄懂此圖並理解3篇專論涵義,才能將太極拳「生生之妙完具胸中」,達到「天地之化機」的境界。    但自1933年《陳式太極拳圖說》出版至今,陳鑫的試圖並未實現。長期以來,世人不是仍然被雙魚太極圖所迷惑?我們所見所掛是雙魚太極圖,所聞所練所依的還是雙魚太極圖。甚至太極拳修練者與道教混為一談(注意,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個概念),殊不知,道教的道袍、道旗、道教的信物等皆為雙魚太極圖?於此,筆者疾呼:正本清原,還太極拳之太極圖本來面目! 凡今後太極拳所用、所掛、所標之太極圖,都應是「來氏太極圖」!      釐清「來氏太極圖」和「雙魚太極圖」的區別和作用,認清螺旋纏絲是太極拳的本質,以來氏太極圖指導太極拳,不僅對太極拳的修練有極大好處,而且它能使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太極拳原理,更深刻理解螺旋纏絲,更使我們對太極拳及其太極思維、太極文化有一清醒、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思想認識指導下,我們的太極拳方能修成「正果」。至於來氏太極圖對修練太極拳者的意義和作用,請參閱筆者拙作《解讀太極圖》一文。筆者謹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任道遜(1422—1503)賦「來氏太極圖」的詩句結束本文: 「太極中分一氣旋,兩儀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渾淪具,萬物何嘗出此圓」。 注釋1參見王大有、王雙有《太極辨證法》彩圖6、8、38。注釋2:顧留馨、洪均生的文章皆因《體育報》暫停討論之故而未及發表。1983       年8月香港「新武俠」雜誌革新版121號以「全國太極拳大辯論」專欄       予以全文刊載。       羅宏基的文章發表於1964年7月24日《體育研究》第3 期。 2012第2期《少林與太極》刊載


推薦閱讀:

養生太極拳
[轉]?太極拳練習中如何保養膝關節
藍守正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理氣法天部:太極法初級教程之一(張岩整理)
淺談太極拳的剛柔——張立岐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