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心網公益課】家庭中做父母的五大忌諱

父母愛孩子,這從來都不是問題。研究表明,父母給孩子過度的愛,和父母忽視孩子造成孩子愛的匱乏,這兩種情況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父母該如何去愛孩子成為了家庭永恆的話題。

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我是一名臨床心理工作者,在我二十年和心理障礙患者工作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無數不幸的孩子和家庭,時間越久,我從他們各不相同的家庭故事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相似點,我認為「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父母最好不要做什麼

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父母都是很有能量、很有創造力的,幸福家庭並沒有一個模板,每個家庭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幸福。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和家庭治療師,我從二十年的臨床經驗中可以總結一些關於「父母最好不要做什麼」的觀點供家庭參考,也就是家庭里父母要忌諱什麼。

家庭中父母的五大忌諱

1

避免邊界融合或僵化

家庭內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但各自有自己的邊界,尤其是在親子之間。

邊界指家庭中個體之間需要有界限,它是一種規定著家庭內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不見的屏障。通過家庭成員之間交流互動的行為可以判斷,也反映著人們內在的心理界限。

家庭內邊界的清晰度影響著家庭功能:一般邊界清晰的家庭功能良好,邊界僵化、邊界融合常常會導致家庭關係的疏離或糾纏,從而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2

忌諱迴避夫妻衝突

兩人發生衝突,感受到強烈的情緒(焦慮、痛苦),他們將會尋求第三個人,從而形成穩定的三角,這個過程就是「三角化」。

三角化的功能

當第三方,通常是家庭當中的孩子被父母的衝突三角化了之後,父母他們不再衝突,似乎這個衝突被凍結起來父母之間的爭吵就少了,所以本來也許他們會吵著吵著可能要離婚的,當這個孩子被三角化之後,他們家庭的關係,可能有趨於穩定,夫妻關係趨於穩定了,就這是三角化的功能。

三角化的弊端

被三角化的孩子成為了一個病人,其實他可能是家庭的犧牲品,或者說替罪羊,最終導致孩子的分化不良,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孩子成為了這個家庭當中所關注的有問題的人、夫妻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時候,雖然夫妻之間的衝突凍結了,但是那個衝突其實沒有真正的得到解決,反而是被掩蓋了。

 

家庭中什麼樣的人容易被三角化呢?

一、非常敏感的孩子,他特別容易被三角化。敏感意味著他不斷的能夠感受到來自他爸爸,或者來自於媽媽的那些焦慮、痛苦的感受,而承受了遠超過同齡人的心理壓力,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二、忠誠的孩子,拿我們中國話來說是比較孝順的孩子。因為他放不下他的父母,他看到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要幫他們解決問題。因為他擔心,如果父母繼續這樣吵下去,他的家庭會瓦解,父母會離婚。

台灣家庭治療協會理事長趙文滔教授總結了親子三角關係的四種方式:

1.跨代聯盟: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配偶」;

2.親職化:孩子變成「小媽媽」;

3.替罪羔羊:孩子被視為「小惡魔」(攻擊式迂迴)

4.支持型迂迴:孩子成為「小病人」。

參考書目

3

忌諱發展中規則僵化

家庭的發展處在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象所有生命的整體一樣,有維持現狀和進化兩種功能。家庭應該具有彈性,在發展過程中、或遇到重大事件調整規則,以適應不同時期的各種內外變化。如果家庭發展過程中規則僵化,就容易出現家庭適應不良,就會表現在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上。

例如在子女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家庭,家庭任務是增進家庭邊界的靈活性以接納兒童的獨立,面對祖父母的衰弱。此時家庭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調整親子關係以允許青少年進入和離開系統,重新聚焦在中年夫妻和事業的話題,開始轉向照顧年老的一代。

4

人際溝通忌諱

1. 親子溝通中忌諱「雙重束縛」:

雙重束縛指一個人同時在交流的不同層面,向另一個人發出互相抵觸的信息,對方必須作出反應,但不論他如何反應,都將受到拒絕或否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常常向病人提出兩種相反的約束,使病人無所適從,產生心理矛盾,從而出現異常的心理變化。因此,反覆出現的雙重束縛容易使家庭成員出現心理問題。

 

2. 家庭溝通中忌諱「假性互惠」:

假性互惠(pseudo-mutuality):指家庭成員在溝通時,很容易表現為相互間的同意,好象彼此之間有共同感,但實際上他們同意的理由相差很遠,甚至是毫不相干。這是一種「表面上的團結」,往往掩蓋了衝突並阻塞了親密。這種家庭迴避衝突、迴避矛盾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分離,不能容忍坦誠表達或者獨立的關係。

5

代際派遣中的忌諱

代際派遣主要指家庭中父母容易將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沒有滿足的願望、需要交給孩子。(H.Stierlin and J.Willi提出的「代際派遣論」,父母是派遣者,孩子是被派遣者。)

 

將派遣者與被派遣者聯結在一起的是「忠誠」這個紐帶,孩子帶著一項使命離開父母的圈子到外部世界去,宗旨只是為了完成對於父母至關重要的一些任務。其中,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是父母尚未完成的願望。能完成派遣使命的就成了光宗耀祖的孩子,不能完成派遣使命的往往成了病人。

父母給孩子派遣使命過程中忌諱什麼呢?

1)   父母派遣使命時,避免提出超過孩子能力範圍的過分要求,否則孩子會不堪重負、導致生病;

2)   父母派遣使命避免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孝心衝突;

3)   父母派遣使命避免幾種使命互相矛盾,孩子會無所適從;

4)   父母給孩子派遣了使命,避免不把孩子送出去執行、完成;

5)   父母把孩子送出去,避免不交付使命,(這樣的孩子可能是「富二代」,可能是受到家庭忽視或排斥的孩子)。

最後提醒

這裡聊到的任何一類不幸家庭的現象,一定不是造成孩子問題的直接原因、或唯一原因,因為目前對於疾病的成因,國際普遍的觀點認為是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後,認定家人是孩子問題的根源、是罪魁禍首、回家指責家人,這樣反而製造成了家庭不幸。

 

我希望提供給大家理解家庭現象的一個不同視角,就是系統觀的視角,希望大家可以逐漸培養出系統觀視角,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理念。理解家人的行為很可能是和我自身的行為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反之,我的行為很可能是和家人的行為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也就是循環因果。

 

因此,在家裡沒有誰是罪魁禍首,不要在家裡去抓這個「罪魁禍首」,家庭問題是家庭成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個人在問題中都是有貢獻的,而且也並不存在誰貢獻大、誰貢獻小的問題。這種系統觀視角,可以提高你對家人的理解力、增進自我覺察,減少相互指責,從而可以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家庭幸福。

講者簡介

陳珏

醫學博士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  臨床心理科副主任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督導師

中國心理學會家庭治療學組委員、上海區域組長之一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理事

德中心理研究院家庭治療組理事 

擅長:成人及青少年情緒障礙和進食障礙的綜合性治療,個人、家庭及團體心理治療。

本文根據陳珏老師授課內容整理,轉載請聯繫療心網

編輯/療心網內容編輯室

了解我們的

「兒少時代」大型網課


推薦閱讀:

想步入IT行業 可是沒有方向啊 到底我該怎麼辦...?
我25歲為何父母仍然干預我玩遊戲?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一般談什麼?
如何看待出國留學家長集體聯誼的現象?

TAG:父母 | 家庭 | 公益 | 忌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