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門早晚課誦略述(資料搜集)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這是讚歎修行人威儀的偈子,說明佛教徒日常禮儀的莊嚴,而佛教《朝暮課誦》,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課,也是漢傳佛教佛事活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儀軌。佛弟子想在課誦中得到受用,引發殊勝功德,戒定慧圓修,變化氣質 改變人生需要大致了解念誦的意義和方法。

一、課誦的歷史緣起

    課誦是我國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它包括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於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亦稱為功課。

1、印度

    我國佛教的課誦制,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譯家們傳來的。在印度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便是每日各自進行修行。修行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學習教理,二是修習禪定,並無定則。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寺院中有了見於文字的經典,於是出現了諷誦經典的日常儀式。古印度諷誦佛經奉行所謂「三啟」儀制,即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佛所行贊》,其次正誦佛經,然後陳述迴向發願。這種「三啟」念誦法傳入我國,亦轉化為我國佛教古今法事尤其是課誦的基本儀制。

2、中國

   我國佛教提倡課誦,歷史十分悠久。最早有關課誦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吳書·劉繇傳》附記後漢笮融的事迹里,該記稱:「笮融者,丹陽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可見當時課誦之盛況。不僅佛教內部,而且我國歷代朝廷舉凡崇佛者,大都提倡課誦,例如唐玄宗就曾經詔不空誦《仁王經》,代宗「敕百沙門于禁中念誦謂之內道場」,又敕「灌頂道場,造沙門七十二員,為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紀·祈禱災異》)。由此課誦在我國佛教中歷代相傳,廣為流行,僅《佛祖統紀》卷五十三在「持誦功深」條下,即列舉了從東晉安帝(397-419)到趙宋光宗(1190-1195)間七百餘年道俗念誦佛經的突出事例十九起。

二、課誦儀制

1、創始   道安

課誦歷史悠久,但在最初並沒有統一的儀制。課誦儀制創始於東晉道安,當時道安居住襄陽,有弟子數百,於是制定了僧尼軌範三則:一是行香定座上講之法(即講經儀);二是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課誦齋粥儀);三是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當時天下寺舍普遍遵行,對佛教的影響極為深廣,雖然其具體條文今已失傳難考,但它在我國佛教課誦儀制中的開創性地位則是無可置疑的。

2、雛形

近代我國佛教寺院通行的日常課誦(即朝暮課誦,亦稱二時功課、二課或早晚殿),是經宋明的逐步普及,到明末才趨於統一的。早在唐代,百丈懷海就制定了關於禪院事務的種種規定,即所謂《百丈清規》(《景德傳燈錄》卷六題作《禪門規式》)。其書在宋代就失傳,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輝重編,名為《敕修百丈清規》,至元元年(1335)頒行,該書對於糾正元代佛教的紊亂局面起了很大作用,它總結了當時某些寺院已實行的早晚課制,確立了朝暮課誦的基本雛形。

3、定型

明末清初,朝暮課誦漸趨定型,奉行的範圍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定課。例如,明通容編《叢林兩序須知》規定:首座「早晚課誦勿失」、書記「早晚隨眾課誦」、監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又如蓮池的《雲棲共住規約》上集末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可見,課誦已成為佛教寺院的定規。課誦分朝暮二時,通稱早晚「兩遍殿」,這是課誦制的基本框架,

三 、課誦意義

為何要作此規定呢?觀月興慈在《重訂二課合解自序》中對此曾解釋道:「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朝指五更,為日之始、晝三時之初,佛徒從鐘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期思惟以還凈;暮為日晡、晝三時之末,上殿課誦,則冀覺昏而除昧。所以分朝暮二時,行早晚「兩遍殿」,做到身體端肅、口出清音、意隨文觀,有利於佛徒修行,是必須遵守的規範。

四、五堂功課內容簡介

下面依早晚「兩遍殿」的基本框架,將通行的課誦正文的基本程序簡介如下:

早殿全寺僧眾於每日清晨(約在寅丑之間)齊集大殿,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各一遍。其中《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為一堂功課,故通常又稱為「兩堂功課」。

《楞嚴咒》全稱《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為日課之首。在念《楞嚴咒》之前,一般還要先誦與此相關連的阿難贊佛發願偈十八句。有的寺院規定在事忙時可以不念《楞嚴咒》這堂功課,而在節日、祝釐、祈禱、薦亡中,則必須念誦。念誦《楞嚴咒》之後,按照規定順序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但有多數寺院亦不誦《大悲咒》和《十小咒》,而直接誦《心經》。《心經》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為大部《般若》之中心,賅六百卷經義,所以名為《心經》。《心經》誦畢,唱頌整個般若部的總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然後唱「上來現前清凈眾,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迴向偈,再唱贊佛偈八句,最後念佛號繞行,歸位後稱「三菩薩」,如是早殿正文完畢。

晚殿主要念誦《佛說阿彌陀經》、《禮佛大懺悔文》和《蒙山施食》,通常合稱為「三堂功課」。

晚殿首先誦《佛說阿彌陀經》,又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是凈土宗的主要經典之一,經後附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往生咒》)三遍。其次誦《禮佛大懺悔文》,此文是宋不動依《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後綴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普賢十大願偈,共成一百零八頂禮,以表願斷一百零八煩惱之意。按規定,誦《禮佛大懺悔文》應行禮拜,但實際上除了個人如法禮誦而外,在寺院里多是跪誦而不禮拜。最後誦《蒙山施食》,並同時行施食儀,即將於中午齋食中取出的少許飯粒施給餓鬼,以達到及幽冥之目的。然後,再誦迴向,加贊偈念佛,稱「三菩薩」,如是晚殿正文完畢。在一般寺院中,晚殿三堂功課在實際施行中通常是單日念《佛說阿彌陀經》,雙日念《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則是每日均要念誦的。

另外,除了上述正文課誦而外,在早、晚殿「三菩薩」後還應念誦迴向發願文。這是因為,在大乘佛教中,任何禮誦等法事後總是隨著迴向儀文,意皆把所修功德迴轉過來(從自己轉向他人、各方,從事相轉向理體等),迴向給各個方面,類屬發願,同時又與發願文合在一起,故稱迴向發願文。在早殿「三菩薩」後一般寺院打引磬跪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即由「一者禮敬諸佛」至「十者普皆迴向」十句,稱《十者》(有的寺院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華嚴文》),後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為眾生髮願,再接三皈依,這樣早殿才正式完畢。在「晚殿」三菩薩後,打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薩發願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凈土文》,接著是《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眾偈》,再後是三皈依,如是晚殿才正式完畢。

值得一提的是,朝暮課誦到了三皈依就算正式結束。但每逢朔望等還有早祝韋馱、晚祝伽藍之舉。祝韋馱是在早殿三皈依後舉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善天女咒》三遍,唱《韋馱贊》;祝伽藍是在晚殿三皈依後,儀式是與祝韋馱相同,只是念誦與唱贊的內容更換而已。

五、總結

總之,它是在漢傳佛教發展的歷史中,歷經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過自己的傳承實證以撰集、修訂、充實而逐漸定型,並成為十方叢林法定的必修課。它是漢傳佛教中圓融大小乘、圓融顯密教較為完整如法的修持儀軌,主要是為佛寺僧團集體修持用的。這個課本在「緣起性空」的理論與「上供下施」的實踐結合上把僧人的修持納入了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的法事活動中,通過規範化的儀軌修持、早晚念誦、六時禪觀,再配合參禪、念佛、誦經、聽講、修法等等其它法門的修持,不斷增加聞思修行,不斷加持戒定慧力,不斷清除貪嗔痴障,不斷熏修八識種子,日積月累,念茲在茲,功夫逐步深入,層次逐步提高,境界逐步實證,漸修頓悟,改造身心,便可逐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覺覺他,圓滿功德,成就悉地。所以它能歷千年而傳承至今,特別是在北宋以後,唐密兩部大法失傳,但其中重要的陀羅尼,也賴課誦本(當然還應包括《瑜伽焰口本》等)而廣為流傳至今。所以對這部《朝暮課誦》本,不但要視同法寶,殷勤尊重它,而且更要奉如法軌,如法修持它,本小居在此基礎上又加入密法、凈土有關的課誦,從而圓滿萬行,導歸凈土

六、念誦的要領

 課誦後來演變成音樂性質,忽略了它實際的修行 ,其實在念誦中有很大的修行作用。

 因為人身體的障礙、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氣,所謂習氣也是一口氣,習氣不能轉化就是氣質不能轉化。氣質是個真東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愛欲、業力就難克服。這所謂的「氣」,不是呼吸之氣,但要轉化它,倒先要從呼吸之氣開始。

 

佛教的念誦有開口念誦、蓮花念誦、金剛念誦、瑜伽念誦。這四種方法:

1、開口念誦

對付昏沉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閉氣。閉氣不是寶瓶氣,做法好像差不多,實則有別。氣一閉精神就來了,然後提神衝上來,氣勢就不同了。真修持人的聲音,句句從胸襟中流出,每個聲音從丹田發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所以常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

從喉輪到頂輪這一部分的氣脈很難通,要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地出聲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一開口念誦,沒有妄念妄想,自然身氣專一,而且身心皆空,感到與法界同體。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一口氣一口氣地念,為的是使內心氣脈打開,那麼心輪、頂輪、大樂輪等整個氣脈就會逐步打開。

2、蓮花念誦

開口念誦中有蓮花念誦。蓮花念誦是觀自心月輪上或自己舌心上有蓮花,蓮花上有白螺貝,從螺貝中發出妙音,產生念誦。蓮花念誦一般是開口,唱贊也同樣可用蓮花觀想唱贊。深入一步,閉口念誦也可以蓮花念誦。

3、金剛念誦

金剛念誦是唇齒不動,而以舌根彈動。舌根就是心苗,心氣合一,心平如鏡,念的很慢,但不能太慢,太慢又多成唱誦了。

開口念要舌頭在拌動,唇齒不動。念時要迴轉來聽自己的聲音,不是聽別人的,念到速度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即心氣慢慢自然向內合一,嘴巴自然不動,唇齒微動或不動,而只由舌根彈動了。音聲氣脈都在身體裡面念,猶如一身千百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念,全部身心都投進去了,成為金剛誦。

金剛誦就是心氣脈震開,完全融合在一片音聲海里,然後轉為光海,即由氣、聲而光。一口氣一口氣地金剛念誦,如同煉九節風(藏密修鍊氣脈的一種功法)一樣,念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了,沒有了,還在念,最後放鬆,自然吸氣,充滿了再開始煉,很有奇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坐不住。氣脈念好了,一直念到下面氣通了,自然經過會陰那裡,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震開了,到了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都在發樂,最後沒有身體感覺,完全在一片音聲海中。音聲海是什麼?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後法界同聲、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與我合一的心海中。這時念速等同光速,念速比光速還快,沒有進程,當下成辦,不假方便,自然感應

4  瑜伽念誦

這軟修法門的方便力,要同時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法門的修法,迴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內聞心聲,達到「入流忘河」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會發生種種感應和種種成就。

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 印光法師

  大教東傳,垂二千年。若緇若素,各隨性之所近而為修持。雖修持法門,種種不一。而誦經,持咒,禮拜,懺悔,超薦孤魂,求生凈土,實為大宗。以故古德於諸經咒,諸法門中,擇其要者,訂為朝暮二時功課。俾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報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廣佛慈,以盡己誠。其道固徹上徹下。其益亦冥陽靡遺。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凈之道場,無不奉為定章。清初有著日課便蒙者,但略釋字句而已。近有興慈法師著有二課合解,頗為詳明。但以文言稍深,不利初機。黃涵之居士,數年前曾著初機凈業指南,及彌陀經

白話解釋,印達數十萬。外埠提倡佛學者,相繼購請。涵之固知白話不如文言之蘊藉莊重,以其能令學問淺者,由玆得入,遂將朝暮課誦,通用白話解之。誠恐己見或有不到,一一均祈其友顧顯微居士為之修正。又以其中所說名相義致,或不悉知。因先述佛法大意一冊。心經白話解釋,與彌陀經白話解釋,篇幅頗多,均提出別行。二時課誦,得此解釋。初機之人,當相繼而得其種種不思議之利益矣。雖然,持誦經咒,貴在至誠。縱絕不知義,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尚能直達佛意,何況文字訓詁與其意致。否則縱能了知。由不至誠,只成凡夫情見,卜度思量而已。經之真利益,真感應,皆無由得。以完全是識心分別計度,何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頓獲勝益也。每有愚夫愚婦顓蒙修持,所得利益,校聰明人為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志。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願閱者咸知此意,則既已了知經義。於持誦時,仍復不生分別。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了無一念之可得。則其利益,殆非筆舌所能形容,此持誦之秘訣也。普願同人,勿忽此語,則幸甚幸甚。(民國十九年庚午仲春)

 

玉林國師 因課誦示眾      --玉琳國師

       爾來魔強法弱。亦以上無嚴師。故容邪謬之徒插足宗門。多是學宗旨。論宗旨。虛擬宗旨。一味妄穿妄鑿妄卜妄度。從上綱宗面目儼然。何嘗夢見。所以言言會旨。步步迷宗。即如一等無慚愧漢。妄稱自己亦是臨濟兒孫。開口便道。垂慈必有法。無法不垂慈。臨濟宗有玄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有主有賓。而竟把叢林正務及兩堂課誦皆曰此只是應點故事。可將就些。必當少念佛方像祖師門下客。吁嗟乎。我不知此等人麵皮厚多少。若道是泛常故事。有礙祖道。則直當不念。何得雲少念。及將就些。若如此隨順俗套。將就故事,豈是大丈夫作人天眼目。與佛祖為師者之所為耶。我今誠實指示此輩。暗短流俗阿師。且莫誇是祖師門下客。莫虛稱會宗旨。莫別求所以。為人既欲明宗旨。且莫當面蹉過。莫拈一放一。好教你知報恩者里即兩堂課誦便有玄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某上座有時一聲佛如踞地獅子。有時一聲佛如探竿影草。有時一聲佛不作一聲佛用。亦有殺亦有活。亦有縱亦有奪。亦有主亦有賓。亦如清涼池亦如大火聚。背之則受諸苦惱。觸之則燒卻面門。饒人左之右之。時進時退。或邪或正。或是或非。或行解相應不相應。或見地透脫不透脫。不消別施勘驗。只者兩堂課誦都料簡詳悉也。凡在報恩者。切莫以課誦出坡等為虛應故事。須知無不是佛祖之秘密。無不是佛祖之總持門。無不是佛祖之不傳心要。無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徑。若道別有宗旨。別有佛法。別有好知解。更欲假借古德念佛漱口之說。以圖避懶妄擬議人。則先謗他古德為不要人念佛。又以報恩念佛作念佛會。則真可憐生。你若果是個人。能各出手眼。別樣設施為人去。某上座自識得你。不要你類我。若你等道必要憑么事無不具玄要權實照用主賓縱奪你作么生會敢妄擬耶凡為魔所攝毒氣深入者一任你別去學佛法學宗旨多生分別異樣揀擇他日眼開自知負墮如我同志真實學道者切須立定腳跟努力行持莫為魔惑其或獅子蟲定不輕縱以亂清規。                                 

        

早課綸貫 行人先究全課文義貫通,以便誦持起觀。復當平時定心純熟,否則境雜心亂,觀想難成。故於晨早萬境未動之際,心猶恬靜,整衣即起,念〈佛頂楞嚴心咒〉,治五欲於未萌,速期心精通。直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加持〈大悲神咒〉,滌諸心垢。〈如意寶輪王咒〉,心垢既淨,悟同體之大悲,轉如意之法輪。〈消災吉祥咒〉,災消吉至,法輪更得自在。〈功德寶山咒〉,吉既心現,居法性山獲功德寶。〈準提咒〉,猶恐法性難顯,深消理障,方使果遂。〈決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來之智壽。〈藥師灌頂咒〉,智壽已發,更如琉璃內含寶月,流光灌頂。〈觀音靈感咒〉,深契觀音法界耳根,靈感無窮,如月照而且寂,寂而且照。 七佛滅罪咒〉,猶恐本業矇矓,智月難明,須滅無始業根。〈往生咒〉,根本業淨,希彌陀灌頂,如證淨土。〈善女天咒〉,總上妙觀,共成法性妙用,所願果遂。然諸密咒,既入妙觀,當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觀境,故加《般若心經》,直指心體本空,無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歷然,非一非異,二邊絕待,三觀圓融。 以上十二密咒,及一顯經,互該互攝。以此功徳,總申迴向三寶龍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難三途,國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門清淨,十地頓超,故結迴向偈,然後念佛,以求實證。當知念一佛則諸佛咸趣一佛。一多互攝,自他相融。末以三皈,全收上諸顯密功德,結成自性三寶,不假外皈,全顯一心大總相法門,爾則何遇非如來藏哉。

 譯:早課綸貫清晨在萬境未動之際,心猶恬靜,整衣即起,大眾同音念誦《楞嚴咒》,「治五欲於未萌」,以降魔治心。接著加持大悲神咒,滌除心垢。如意寶輪王咒,心垢既靜,悟同體大悲,轉如意***。消災吉祥咒,災消吉至,***更得自在。功德寶山咒,吉既心現,居法性山獲功德寶。准提咒,猶恐法性難顯現,深消理障,方使果遂。決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如來的智壽。藥師灌頂咒,智壽已發,更如琉璃內含寶月,流光灌頂。觀音靈感咒,深契觀音法界耳根,靈感無窮,如月照而且寂,寂而且照。七佛滅罪咒,猶恐本業朦朧,智月難明,須滅無始業根。往生咒,根本業凈,希彌陀灌頂,如證凈土。善天女咒,總上妙觀,共成法性妙用,所願果遂。然恐行人執著妙境至成魔事,故加般若心經,直指心體本空,無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歷然,非一非異,二邊絕待,三觀圓融。

以上十二個密咒,及一個顯經,互該互攝,以此功德,總申迴向三寶龍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難三途,國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門清靜,十地頓超,故結迴向偈,自他相融。末以三歸,全收上諸顯密功德,結成自性三寶,不假外歸,全顯一心即如來藏。

晚課綸貫 若於暮時,應總攝眾善,歸趣淨土。可謂造功於始,歸德於終。故於暮時,首念《彌陀經》,使悟極樂依正之妙境。特勸專持名號之正因,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欣取樂邦之全淨。〈往生咒〉,即希彌陀來住我頂,拔除業障根本,證我果決往生。 雖然,行人心雜,障非易除,必依《懺悔文》發願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禮誦《八十八佛》,懺悔無始業根。《普賢願偈》,重廓前願,得二諦融通海印三昧。 已而設放蒙山,廣濟幽冥。《般若心經》,使悟罪福無主,人法雙亡,了達實相。〈往生咒〉,重蒙彌陀舒光灌頂護念,六道變為淨土,有情即證十地。然後念佛迴向,以取實證。終結三皈,從始至終所有諸善,一一消歸自性三寶。當願法界眾生,發無上心,同圓種智。二時祝讚,祈禱韋馱諸天,伽藍等神,擁護三寶,禦侮以安正道。

譯:暮課綸貫朝以明心見性為要,暮則迴向往生凈土為宗。故暮時,應總攝眾善,歸趣凈土,首念《阿彌陀經》,使悟極樂世界依正之莊嚴,特勸專持名號以求往生,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欣取極樂之全凈。往生咒,即希彌陀來住我頂,拔除業障根本,證我決定往生。雖然如此,然行人心雜,障非易除,必修大懺悔懺除業障方可,故應依懺悔文如是發願:「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禮誦八十八佛,懺悔無始業根。普賢願偈,重廓前願,得二諦融通海印三昧。已而設放蒙山,廣濟幽冥。般若心經,使悟罪福無主,人法雙亡,了達實相。往生咒,重蒙彌陀舒光灌頂護念,六道變為凈土,有情即證十地。然後念佛迴向,以取實證。終結三皈,從始至終所有諸善,一一消歸自性三寶,當願法界眾生,發無上心,同圓種智。二時祝讚,祈禱韋馱諸天,伽蘭等神,擁護三寶,禦侮以安正道。

《朝暮二課》對於修行的重要意義

課誦為什麼要定於朝暮呢?這是因為出家生活是一種醒覺的生活,從早晨睜開眼,到晚上養息,一天之中,要時時省察自己的心念,這份醒覺除了透過個人時時回光反照,更可透過團體的共修來達成,早晚課的共修即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二課合解》說:「於萬境未動之際,心猶恬靜,整衣而起,念佛頂楞嚴心咒,治五欲於未萌,速期心精通淴。」經過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時,「暮應歸攝眾善,歸去凈土。」從一天之始的攝心,到一日將盡時的迴向,連結僧人一日行持生活的二個關鍵,可說由早晚課揭開序幕與划上終點。

      早晚課既然如此重要,如果早晚課不上軌道,將會如何?古德說:「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沒有韁的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離道日遠。故佛教徒以朝暮課誦作為自身的軌範。朝指五更,為日之始、晝三時之初,佛教徒從鐘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期思惟以還凈。暮為日晡,隸屬晝三時之末,功課禮誦,乃冀覺昏而除昧。所以二時功課之設,成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規制。

朝暮課誦的經文,皆為大乘藏經所攝,囊括了三藏十二部一切的佛法義理,是入道的要門。做早晚課除了是行者各人專註用功、抒發宗教情操的時機,大眾音聲和諧、威儀齊整,也是團體道風的呈顯,同時更是對眾生、社會的關懷與祝福,故禮誦的人必須身口意三業全神貫注,「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更重要的是能隨文作觀,成為落實於身心行為的一種力量,如果有口無心的話,「必招現前叢林道衰,未來自靈受苦。」

教學要求:

1、  了解課誦定於朝暮二時的原因。

2、  了解朝暮課誦的重要意義。

3、  了解做朝暮課誦時應保持什麼樣的態度。

教學要求:

1、掌握十二個咒語的出處、緣起。

2、掌握三因佛性的定義。

3、能夠解釋相關的偈誦。

4、了解十二個咒語名稱的含義。

5、了解修持十二個咒語獲得怎樣的功德利益。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所說義理在發揮菩薩三三昧相應行中以空相應為第一,行空相應的菩薩即不墮二乘,而能嚴凈佛土,成就有情,疾得無上正等正覺。本經依據此義,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空相應行。更進而說由空無所得為方便,遣五蘊執,契證實相。全經文句簡約而賅攝般若甚深廣大之義,得其心要,故名為《心經》。至於全經結構,先明能觀智,即深般若;次辨所觀境,即顯示諸法實相即空相,遮遣蘊、處、界、緣生、四諦、智、斷諸法執;後顯所得果,先之以得涅槃果,次之以得菩提果,闡明諸佛皆依甚深般若觀慧相應無所得實相,而得一切智智之義。又本經首尾都說到般若能度苦厄,明般若之出現世間,乃為除世間一切苦,亦即大經所讚歎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心念慧益一切眾生,當以一切智智知一切法,度脫一切眾生,除佛智慧,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等等殊勝功德。

教學要求:

1、了解《心經》的中心思想。

2、掌握經中的般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的名相。

3、深刻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這樣甚深的緣起性空的義理,並能把它運用到實際修行中來。

三、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凈土三部經之一。此經略說西方凈土依正莊嚴等事,令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最為切要。

教學要求:

1、了解本經的緣起及中心思想。

2、掌握其中的諸如凈土、多善根多福德、諸上善人、阿裨跋致、大聲聞等等名相。

3、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凈土宗的問題,如自力他力的問題,何謂多善根多福德的問題,以及凡夫能否往生的問題等等,有一定的辨別及決擇能力。

4、深刻理解並掌握本經中所宣說的信願行三資糧、念佛法門及《彌陀要解》中所提到的「極樂世界的最殊勝之處在凡聖同居土」等問題。

四、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本大懺悔文是由宋不動法師結合漢藏兩地的懺悔儀軌之精華,擷取《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決定毗尼經》、和《普賢行願品》十大願偈的一部分,集輯而成,是漢地最常見的一種懺悔儀軌。文中把無始劫來以至今日,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的所有身口意之罪業悉數發露懺悔,並請諸佛加被證明,以達到罪業清凈的目的。

教學要求:

1、了解《大懺悔文》的組成部分。

2、掌握相關文句的解釋。

3、掌握何謂懺悔、懺悔的方法、罪凈之理、懺法的形成及發展。

4、深刻體會懺悔對於修行的重要意義,從而能真正地發起懺悔之心。

五、蒙山施食

不動法師之所以要輯這個《蒙山施食儀》,是因為他覺得前面既然已經誦過了彌陀經,修了大懺悔,活著的人已經得到利益了,那還應該要利益六道的眾生,普利幽冥,因此他就依據秘密部中的水施食法,以及救拔焰口餓鬼經等,集成了這個《蒙山施食儀》,想要令後學與幽冥眾生普結無生之緣。

教學要求:

1、了解施食儀軌的由來。

2、了解施食儀軌所依據的是哪些經論。

3、掌握施食的對象是哪些。

4、掌握施食會獲得怎樣的功德利益。

3、深刻體會三惡趣眾生的痛苦,並掌握施食時觀想的方法及應結的手印,從而使施食時能隨文入觀,冥陽兩利。

六、迴向儀

迴向儀是由二時迴向文,及三歸依等部分所組成。二時迴向文是別,三歸是總。二時迴向文有四篇,前二是別迴向極樂凈土,後二是總迴向法界三寶,若總若別,俱使發二利心,願求實證的意思。

教學要求:

1、掌握迴向的定義。

2、知道如何解釋迴向儀中的文句。

2、掌握這些迴向文的出處。

3、掌握其中的名相的解釋,

4、著重體會迴向的重要性。

七、祝讚儀

祝讚,又叫做祝厘,是祈禱護法諸神,兼報恩的意思。本來僧人如果修行精進,持戒精嚴,自有護法諸神,護戒諸天的擁護,諸魔橫事不敢擾亂。然末法時代,僧行澆漓,自致橫事多端,誠斯謂可憐憫者。好在韋陀等護法諸神,親承佛囑,擁護伽藍,其心戚戚,修行者若遇災難,誠心祈禱,必將得到他們的護佑。祖師等,傳佛心印,軌導後學,恩德莫窮。監齋菩薩,是眾食所賴,五祀之一,因此,朔望、或四齋日,當祝讚來報恩。

教學要求:

1、了解祝讚儀中護法諸神的相關知識,即他們是如何成為寺院護法神的?他們的因緣故事有哪些?

2、掌握何謂梵唄、梵唄的由來及其發展、三德六味等。

3、掌握祝讚儀中文句的解釋。

4、重點掌握祈禱護法諸神的意義是在哪裡。

第三部分   考核與測試

一、課堂提問

從課堂提問中,掌握學僧學習的情況,吸收消化的程度如何,從而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此成績酌情考慮,佔30%左右。

二、段考及期考

試卷採用寫論文、閉卷考試等等形式,來考察學僧掌握課程的水平。寫論文要求1500字以上,卷面成績滿分為100分。以閉卷考試的形式測試,卷面成績滿分為100分,以70%計入總分。

三、考試題型

閉卷形式的考試題型大致分為填空、判斷、名詞解釋、簡答、問答、思考題等。若以論文作為考試形式,則要求論文必須具備一般論文所應有的規範。

 二00八年上半年預科班《二課合解》期中試題

       一、填空題(每題1分,共24分):

1、-----------------------------------卷四舉出四種念誦法,即:-----------------------(出聲念)、---------------(合口默念)、----------------------------(心念)及---------------------------(如字義而修行)。而一般之課誦系指音聲念誦而言。

2、追溯古代,先是---------------------------等較為簡單的念誦,--------------代後發展出懺法,再後又有----------------、---------------等,唱念愈趨複雜。----------------代後,特別是-------------代時,叢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課誦(又稱二時功課、二課、早晚課)之制。此後,早晚課與誦經、拜懺等法事,共同形成別具一格的寺院風尚。

3、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國佛教流行的地區,普遍諷誦------------所作的贊佛詩歌(《佛所行贊》)。他們認為該詩字少義多,能使「讀者心悅忘倦」,這相當於我國的讚唄念誦。

4、古印度諷誦佛經是奉行的-------------儀制,首先頌揚-------------------------,其次------------------------------,然後----------------------。全過程是「節段三開」。這種儀制的念誦法,就是我國漢地古今法事念誦的基本儀制。舉行任何一堂法事,總是安排先---------------,次----------------,末了-----------------------這種基本形式。

5、我國的念誦儀制始創於-----------------,他制---------------------------:一曰------------------------------;二曰------------------------------;三曰-----------------------------------。這三條對佛教的影響極為深廣,為後來各種法事議制的開端。宋明以來寺院逐漸普遍奉行的朝暮課誦,當亦導源於此。

二、名詞解釋(共18分):

1、 功課(3分)2、三止(7分) 3、三因佛性(5分)4、如來藏(3分)

三、默寫(10分):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中關於頭面接足禮的一段。

四、問答題(共38分)

1、  早晚課為什麼要定於朝暮二時?朝時大約相當現在的幾點鐘?暮時呢?(9分)

2、  試說出三因佛性、三諦及三德之間的關係(9分)

4、為什麼有人做功課時不得效用?該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10分)

5、應發什麼樣的心來做功課?(5分)

6、問:用功時遇息反亂,以何對治?(5分)

五、解釋(10分):

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準確搜集想要的資料?
全球外匯交易商資料搜集

TAG:資料搜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