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

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詞,首見於《內經》。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帝曰:藏象何如?……。」

  藏,是指藏於軀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象,是指表現於外部的生理、病理現象。王冰注釋說:「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即是說,臟腑雖然藏於體內,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均有徵象表現於外。所謂藏象,即指藏於體內的臟器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故張景岳在《類經》中說:「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

  藏象學說 ,即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臟腑系統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診斷治療規律的學說。藏象學說認為,人體各臟腑雖然深藏於體內,難以進行直觀觀察,但這些臟腑通過經絡系統與體表的某些組織器官相互聯繫。內臟有病,與之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可出現異常反應,出現各種癥狀和體征,如舌象、脈象等。臨床上,通過觀察這些病理現象,根據它們與人體臟腑的聯繫,來推斷內部臟腑的病變,為治療用藥提供理論上的依據。正如朱丹溪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藏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

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

  藏象學說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是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現存最早的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藏象學說即形成了比較完整、系統的理論。其理論和認識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早期的解剖實踐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通過宰殺獵物及解剖戰後的屍體,即對動物及人體內部器官進行了早期的觀察。隨著醫藥活動的開展,人們迫切需要了解人體內部器官的部位與形態,因此,人們對人體器官的觀察成為比較自覺的行動,并力求和醫療實踐結合起來。

  《內經》時代,解剖人體已是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如《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皆有大數。」在《靈樞·腸胃》中,還詳細地描述了胃腸的形狀、容量、位置、長短等。如其中記載的食道與腸的長度的比,與現代解剖學相差無幾。《難經》中對很多臟腑的部位形態,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宋代的《歐希范五臟圖》及楊介的《存真圖》等,則是解剖學方面的專著。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對人體內臟也進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醫家王清任,親自解剖屍體,潛心研究數十年,著《醫林改錯》一書,糾正了古人的某些錯誤。可以看出,正是這些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藏象學說的形態學基礎。

  2. 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總結

  應當指出,中醫學藏象理論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對人體臟腑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觀察與總結。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細緻地觀察了人體的各種生理、病理現象,並聯繫當時的解剖知識,即對人體的臟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對其相互關係有了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過解剖觀察,發現心位於胸中並與脈管相連。又觀察到,血液是在經脈內不停流動著,並且與心臟搏動有著內在聯繫。如果心跳停止,則血液也就不再流動,神志亦就很快喪失,從而形成了「心主血脈」、「心主神志」的理論。

  再如感冒,由於皮膚汗孔開合失常而見無汗,並見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並可影響及呼吸之通暢,從而發現皮毛、鼻、喉、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長期的觀察與驗證,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開竅於鼻」、「喉為肺之門戶」等理論概念。

  3. 反覆醫療實踐的驗證

  古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病理現象與相應的臟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而調整某些臟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應消失,因而分析這些病理現象與治療效應的對應關係,即可以反證機體某些臟腑的生理功能。如進食某些動物的肝臟或從治肝入手,可治療某些眼疾,從而得知肝與目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論概念。又如,發現某些補腎葯可以加速骨折的癒合,因而認識到腎的精氣有促進骨骼生長的作用,又得出「腎主骨」之理論。

  應指出,藏象學說的形成,還受到古代哲學理論的深刻影響。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與藏象理論的形成的關係更為密切。如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理論即以五行學說理論為指導,而臟腑內部的對立統一運動,則多以陰陽學說為理論根據。

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藏象學說具有許多特點,但其主要特點則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整體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 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裡,臟與腑是一個整體。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以及心包與三焦,構成表裡關係。其主要依據是:經絡循行路線的陰陽相對和相互絡屬;相表裡之一臟一腑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緊密聯繫。

  2. 五臟與形體諸竅聯結成一個整體。藏象學說的整體觀認為,五臟各有外候,與形體諸竅之間各有特定的聯繫:如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開竅於口;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及二陰。

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藏象學說具有許多特點,但其主要特點則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整體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 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裡,臟與腑是一個整體。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以及心包與三焦,構成表裡關係。其主要依據是:經絡循行路線的陰陽相對和相互絡屬;相表裡之一臟一腑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緊密聯繫。

  2. 五臟與形體諸竅聯結成一個整體。藏象學說的整體觀認為,五臟各有外候,與形體諸竅之間各有特定的聯繫:如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開竅於口;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及二陰。

小結

  通過本章「概述」的學習,應當認識到,中醫學藏象學說的形成,雖有一定的古代解剖學知識為基礎,但其發展,則主要是運用了「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觀察分析總結的結果,必然是大大地超越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範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生理、病理的理論體系。


推薦閱讀:

八字算命基礎知識講座(八)
「斗數基礎技法講義」(四)
六爻預測實戰寶典_總論篇-第一章、基礎篇16
少林行樁功--心意把的基礎功法
《四柱陰陽經·基礎篇》

TAG: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概念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