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了107歲,拍了1000部電影,捐了3萬座樓
作者: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 陳光
邵逸夫活了107歲,是全球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他出生的時候,慈禧還活著;他念中學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漫長的一生中,邵逸夫歷經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活成了一尊「神祇」。
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來是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作為曾經的亞洲娛樂之王,他拍了一千多部電影和電視劇,是香港成就「東方好萊塢」的奠基人;他捧紅了數以千計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然而,其締造的廣闊娛樂版圖,在另一張圖前卻黯然失色——遍布中國的、密密麻麻的逸夫樓分布圖。而他所有電影中任何一部,精彩程度也不及邵逸夫本身的百年人生傳奇。
【1】邵氏兄弟
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浙江寧波,後到上海念書。他本名邵仁楞,在家中排行老六,「逸夫」是他後來自起的「號」,意為一生安逸。
邵家曾是滬上的大戶人家,其父邵玉軒經營顏料生意,頗有名望,去世的時候康有為還前來弔唁。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父親邵玉軒第一次看到電影,並決定投資,當時,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剛誕生2年。
中學時,邵逸夫經歷父親去世和家道中落,家產只余留一棟房子和一家劇院。兄弟幾人均無意接手父親的顏料生意,而是抱團闖進了尚屬草創時期的電影行業。1925年,大哥邵醉翁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擔任經理,其他幾個兄弟則分管會計、發行等。
邵氏兄弟都很有能力,天一影片也迅速崛起,依靠古裝片闖下一片天地。但是,天一的發展侵蝕了傳統電影公司的利益,因此遭遇「嫉恨」。1927年,「明星」公司聯合其他5家電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業」,意欲圍剿「天一」等後起之秀。
六合與包括南洋片商在內的發行商簽訂合約,「六合、天一」只能取其一,當時的六合佔據中國電影市場大半壁江山,各發行商不敢得罪,紛紛拒絕經銷天一的影片。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場記錄在案的商戰,史稱「六合圍剿」。
中學畢業後,邵逸夫也加入天一影業。因為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被安排南下新加坡,發展南洋市場。「六合圍剿」開始後,南洋城市的通道被封死,邵氏兄弟只能開闢新市場。20歲的邵逸夫帶著無聲放映機和天一的影片去到窮鄉僻壤,向鄉民們推銷電影。他住鄉村的小店,有時露宿野外,當時放電影需要人力手搖,一場電影下來,邵逸夫累到胳臂都抬不起來。
2年後,六合從內部瓦解,圍剿戰以邵氏兄弟取勝告終。收復國內失地的同時,他們也在南洋站穩了腳跟,開始兩地發展。幾年後,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已經擁有超過100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建立了完整的娛樂產業鏈條。
南洋版圖是此後香港邵氏的根基,這段圍剿往事也被解讀為世事難料:如果沒有當年的被迫下南洋,邵氏電影帝國的發展未必如此順利。
【2】與死亡的兩次親密接觸
1930年,邵氏決定發展有聲電影,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器材。途中,他乘坐的輪船觸礁沉沒,邵逸夫抱著一塊木舢板,漂泊了一夜後才被救生還。
驚魂未定,邵逸夫卻決定繼續之前的計劃,去好萊塢買回了所需的「講話機器」。帶著這部機器回國,他親任導演和製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白金龍》創造了票房奇蹟,這部成本僅一萬元的影片,收穫了百萬級的回報。
邵氏電影在兩地齊頭並進之際,抗日戰爭爆發。日寇的入侵摧毀了電影行業,邵氏多年的積澱面臨崩盤,生意難以為繼、影院被迫關門。
在新加坡,邵氏旗下所有的戲院都被「充公」,淪陷時期,邵逸夫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抓。幸運的是,他未遭受嚴刑拷打,受審時他說:我放的是抗日電影,但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並非演繹。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他在兩周後獲釋。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邵逸夫回憶說。
抗戰勝利後,邵氏電影重新出發,邵逸夫在新加坡重建「邵氏兄弟」,二哥邵仁棣回香港創建「邵氏父子」。新加坡的業務發展很順利,但香港市場步履維艱。當時香港已經有「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邵氏父子」只能夾縫求生。邵仁棣寫信向兄弟們求援,表示自己已無心戀戰,希望有人來執掌大局。
於是,1957年,邵逸夫來到香港,並於次年在邵氏父子的基礎上成立邵氏兄弟影視公司。這一年,他已經51歲。
到香港之前,邵逸夫曾去美國考察,期間他意識到,邵氏的電影事業需要的不是恢復,而是更進一步。因此在香港,他希望建立一個全產業鏈條,包攬影院、影片拍攝和發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邵逸夫賭上了全部身家。拍電影需要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寸土寸金,邵逸夫只買得起清水灣的一座荒山。在這塊土地上,他夷去60英尺為平地,建成了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該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50萬港幣。
從夾縫中出發的邵逸夫,首先走的是挖角路線,他請來了導演李翰祥,又以雙倍薪酬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這對組合隨後創作了《貂禪》和《江山美人》,連創票房紀錄。在此基礎上,邵氏兄弟又拍攝了《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電影引起了空前轟動,火遍港澳台和東南亞。報道稱一位台灣的老太太連續看了100多場,該片過後,台灣還引發了黃梅戲熱潮。
邵氏兄弟得以殺出一條血路,但競爭剛剛開始。邵氏主要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電懋老闆陸運濤的父親是當時的新馬首富,家族財富遠超邵氏。這兩家公司一度斗得水深火熱,甚至互派「間諜」,競拍相同題材的影片,鬧得香港影壇雞飛狗跳。
爭鬥中,邵氏和電懋都「很受傷」,兩家企業遂簽訂了一份良性競爭條約。但條約還沒來得及履行,1964年,陸運濤和電懋其他近60名高管在台灣飛香港的途中不幸飛機失事,機上全部乘客罹難,電懋也就此退齣電影舞台。
這次意外,也被稱為改變香港電影史的一次空難。
【3】影響世界的邵氏流派
上世紀60年代起,邵氏兄弟突飛猛進,每年有超過40部影片於其製片廠製作完成,流向世界各地。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巔峰期,每周都有超過200萬觀眾觀看邵氏的電影,邵逸夫也因此被稱為亞洲的「娛樂之王」。
邵氏的崛起不僅改變了香港影壇,也影響了世界電影行業。時至今日,邵逸夫的風格仍深深烙刻在諸多電影之中。
邵逸夫之前,香港是文藝片的天下,本土影片大多只能在小劇院播放,大市場屬於進口片。1996年,邵氏兄弟的《獨臂刀》上映,這是邵氏武俠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該電影令邵逸夫狂收百萬票房。
這部電影之後,香港影業的主流轉向商業片,邵氏緊接著推出了同樣留名影史的《大醉俠》,武俠片、功夫片正式成為新的流派。
邵氏那段時期的電影均帶有濃重的「邵逸夫情結」。雖然經常去歐美取經,但邵逸夫的電影理念迥異於歐美,他希望在電影里突出家國情懷,強調忠孝、仁義,將俠義貫穿電影的始終。這一因素是早期武俠片得以風靡的最根本因素,其重要性大於炫目的武術動作設計。
以邵氏武俠片為起點,彈丸之地的香港開始擁有角逐、影響世界電影潮流的資本。這一流派被發揚光大後,有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影響了吳宇森、昆汀-塔倫蒂諾,並催生了如今好萊塢大片中令人眼花繚亂的打鬥動作,「Kungfu」也成了英文中的固有單詞。
作為該流派的起點,外界一度以「有華人處必有邵氏電影」來形容其影響力。在此過程中,邵逸夫一手捧紅了大量影星,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邵氏旗下的丁紅、杜娟、范麗等明星紅遍亞洲。
邵逸夫被認為是電影界的奇才,也是一個天生的企業經營者。創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電影中的幾乎任何工作,導演、劇本、剪輯、攝影、化妝,他樣樣在行,經常親自上陣。
帶著專業的眼光,邵逸夫對於影片的質量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低劣影片到他手裡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精品」也因此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邵逸夫的勤奮也遠超常人。曾有人問他「生命中什麼最重要」,邵逸夫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還是工作。」
邵逸夫號稱是看過電影最多的中國人,他年輕時經歷旺盛,每天只睡5個小時,一有時間就「看電影」。他看電影更多是研究,好的電影、壞的電影他都看,研究好在哪裡、壞在哪裡。他曾在一天看過9部完整的電影,經營邵氏兄弟期間,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電影。
除此之外,邵逸夫還是最早看到電影製作必須和發行緊密結合、並深入布局的人之一。邵氏兄弟步入正軌之後,他就實行「每月一院」的制度,在香港和東南亞鋪下了巨大的影院網路。進入70年代後,邵氏影院開始走出亞洲,在北美、歐洲自建戲院,組織發行渠道,讓中國電影得以順利進入歐美市場,邵逸夫也因此被認為在輸出中國文化領域有重大貢獻。
【4】錙銖必較的生意人
不過,早年間,輿論並未認識到、或者並不關心邵逸夫作為企業家的魄力與眼光。身為娛樂大亨,他的相關新聞也趨於八卦,報道稱邵逸夫錙銖必較。
邵逸夫是出了名的「愛談錢、摳門」。曾有人問哪部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他回答說最賺錢的電影,就是最喜歡的。
創業時期,公司劇務申請拿20港幣買100個生煎饅頭,邵逸夫不予批准,理由是公司食堂的饅頭才一毛錢一個。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為沒有早餐吃鬧罷工,公司因此損失逾萬元。
這之後,邵逸夫依舊不改錙銖必較的秉性,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眾說紛紜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下屬的「背叛」。邵逸夫在早年慧眼相中了名不見經傳的鄒文懷做製片部經理。鄒文懷據說有大才,是邵氏電影得以獨領風騷的重要功臣。
1970年,獨當一面的鄒文懷提出參與邵氏的股票分紅,遭到邵逸夫的拒絕。不久後,鄒文懷對外稱「他和邵逸夫是一種人,一山不容二虎」,遂出走自立門戶。鄒文懷創立的公司,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嘉禾影業,該公司成了邵氏兄弟日後最大的競爭對手。
鄒文懷帶走了邵氏旗下的一大批導演,這些導演曾對公司要求獲得票房分紅的權利,均被邵逸夫拒絕,他們因此心生怨怒並轉投嘉禾。
鄒文懷離開的同一年,邵逸夫還因為錢的問題上演了一出「最令人遺憾的錯過」。1970年,從美國返港的李小龍找到邵逸夫,提出1萬美元的片酬條件,邵逸夫認為這個要價太狂妄,只願意給2500美元。
結果,嘉禾以1.5萬美金簽下李小龍兩部片約,並在隨後依靠《猛龍過江》狂攬530萬票房。李小龍很快紅遍世界,成為香港影壇名符其實的印鈔機。
邵逸夫曾希望挽回這次錯誤,他約談李小龍、提高片酬的價碼。但是嘉禾隨即給出了更大的合同,邵逸夫沒有選擇繼續競爭,於是,最有影響力的功夫巨星和最有影響力的功夫片老闆,就此背道而馳。
邵逸夫似乎並不是很糾結於這次錯過,他稱自己「是一個生意人」,付籌碼要按照生意的制度。
這之後,出於類似的理念,邵氏又相繼錯過了許冠傑、成龍、徐克等人,不少優秀導演和演員也因此出走,邵氏影業逐漸沒落。
邵逸夫這套制度的成敗得失,外界很難評判。他一直這麼做生意,嚴格控制成本,不似同行般為腕兒一擲千金。在最早期通過挖人打開突破口後,邵逸夫始終堅持內部造星,通過不斷培育新血液搭建娛樂帝國。他相信這套方法不僅能保證利潤的最大化,也能牢牢把控主動權。
就在外界認為邵逸夫的保守直接導致了邵氏兄弟沒落之時,他又依靠同樣的策略,在新領域開闢了不遜色於邵氏影業的娛樂版圖。
【5】造星機器TVB
隨著電視逐漸普及,邵逸夫看到新娛樂時代的來臨。1967年,他和朋友聯手創建了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以免費模式對抗當時香港電視台的「一哥」亞視(當時月費25港幣)。
TVB發展很迅速,邵逸索性關掉邵氏影業,全力投入電視產業。在TVB,他延續了此前的模式,創立培訓班,批量打造明星。
這個體系里湧出了大批前赴後繼、紅至當下的「男神」。從周潤發、周星馳、無線五虎、四大天王,到鄭伊健、甄子丹、古天樂……新世紀初有一種說法是: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
除培訓班體系外,邵逸夫還一手打造了「港姐」選舉活動,趙雅芝、李嘉欣、張曼玉、邱淑貞等女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大眾情人。
對於內地受眾而言,早年的邵氏影業只是一個飄渺的遠古傳說,而TVB則真真實實締造了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80年代,內地開始引入TVB劇集,就此掀起了持續的觀影熱潮。
《霍元甲》來了,萬人空巷;《上海灘》上映,萬人空巷;《射鵰英雄傳》開播,萬人空巷……至今網路上,還有海量的關於這些電視劇的回憶與討論。
那個年代,電視在內地還算不上普及,因此經常出現左鄰右舍提前佔座等開播,甚至幾百人圍著大院,一邊翹首以盼、一邊七嘴八舌討論劇情的場景。郭靖殘血夕陽下的彎弓搭箭,讓一代青少年萌生了武俠夢;一響起「浪奔、浪流」,幾乎人人都能接著吟唱幾句。
TVB的電視劇在反覆的「萬人空巷」間於兩岸三地持續火爆了十幾年,一代又一代港台明星闖入內地觀眾的視野。邵逸夫則始終是這條綿延長線上的最大推手,就連金庸、瓊瑤走上神壇,也有六叔的不小功勞。
從電影延續至電視,邵逸夫的成就越疊越多,身家也愈發豐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權市值超過100億,加上地產等其他資產,邵逸夫的總資產超越200億港幣。
不過,他還是像以前一樣錙銖必較。業內稱TVB的員工是出了名的干做多的工作、拿最少的工資。競爭對手亞視曾效仿嘉禾,針對這一點做文章,以高出3倍的薪酬挖走了沈殿霞、曾志偉、黃日華、鄭少秋等一眾明星,TVB一時元氣大傷。
但邵逸夫依舊如故,他似乎並不在意這條流水線上的某些不和諧聲音。坊間流傳稱他手下的總監面對明星們的抱怨時曾說:「你們來這裡混個臉熟,接的廣告不是錢嗎?」
和之前的邵氏兄弟一樣,邵逸夫體系下的TVB,也在盛極一時之後,陷入增長緩慢的境地。在內地影視行業崛起、大筆金元注入的情況下,港台的電視劇不再像以前般具有統治力,而TVB的一些明星,北上便能賺到10倍於之前的片酬。
邵逸夫在2011年賣掉了所持的TVB股份,也退下了主席的位置,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宣告結束。與此同時,他一手推動的香港娛樂產業,也正逐漸走下坡路,其多年的老對手處境更為艱難——2016年3月,亞視正式宣布停播。
【6】人走了,樓還在
邵逸夫所持TVB股份加上其清水灣的地皮,一共賣了86億港幣,價值相較5年前(2006年)有了大幅度的滑坡,這也是外界判定邵氏娛樂產業持續下滑的依據之一。
不過,這些觀點已沒有太多人關注。邵逸夫傳奇了太久,久到超脫出這些關乎成敗的數據、超越娛樂版圖。更重要的則是,在他數十年善行所築起的豐碑前,風雪很難留下痕迹。
邵逸夫1975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開始系統性的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和其他福利事業。那時候他便說: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在內地展開持續巨額捐獻,每年的款項穩定在億元港幣左右。其中80%的資金投入了教育項目,因為邵逸夫覺得「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除固定捐款外,他還有不定期的大額捐贈。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災區建起了118所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億港幣;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萬人民幣……過百歲生日之前,他還捐了2億港幣於內地,惠及340多所學校。
據不完全統計,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計向內地捐款47.5億港幣,以「逸夫樓」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醫療中心等機構,幾乎遍及中國版圖。
這使得他成了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最摳門的老闆、傾囊相授的大慈善家。另一個「奇怪」的點在於,絕大部分香港人並不清楚邵逸夫在內地的善行。一位香港記者曾說:「我們到內地採訪,看到到處都有逸夫樓,才知道他在內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很多企業家都在捐款後有配套的宣傳來服務企業發展,香港媒體因此很好奇邵逸夫的做法。曾有報道試圖挖掘邵逸夫在內地的生意,最後發現其在內地的生意很少,TVB要進入內地市場也不太可能。
這樣的調查實際很可笑,什麼樣的商業目的,才能配得上持續30年的捐款、數十億的資金?邵逸夫是一個生意人,更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生意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大把賺錢,然後「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做一些實際的事」。
做了一輩子「實事」的邵逸夫,於2014年1月7日辭世,享年107歲。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悼詞中寫道:聞悉邵逸夫先生辭世,謹致哀悼,並向其親屬深表慰問。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
人們無法不銘記邵逸夫。即便不少國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許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看到鐫刻著逸夫字樣的大樓,而其後輩,也將繼續在逸夫樓里汲取知識。
邵逸夫辭世後,有網友貼出圖片: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的結果近3萬座,地圖上密密麻麻全是紅點。
另一位網友則如此總結邵逸夫的辭別:人走了,樓還在。
本文作者: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陳光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獲得授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由陳友、錢嘉樂、午馬主演的電影殭屍叔叔?
※阿爾忒彌斯3:伊莎貝爾(《花容月貌》)?
※澳門風雲2的有哪些梗你看懂多少?
※你怎麼看兩版《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電影熊出沒之奇幻空間中有哪些動畫角色?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