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記憶》:詹天佑與宜昌的鐵路情緣(上)
詹天佑與宜昌的鐵路情緣(上)
文|彭翔華
本文由三峽廣電公眾號首發
編
者
按
說到詹天佑,你一定會想到京張鐵路。然而,你可能不一定知道他與宜昌的深厚淵源。百年前,詹天佑在宜昌的崇山峻岭間,依據川漢鐵路的設計線路,往返奔波。而他負責修建的這段宜昌至萬縣的鐵路正是今天宜萬鐵路的前身,川漢鐵路最關鍵的一部分。雖然鐵路最終未建成,在宜昌卻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美好的歷史記憶。適逢詹天佑逝世99周年之際,他的開創之功,還有他與宜昌的悠悠情懷,我們都不應該忘記。
作者簡介
彭翔華,1954年生,中學高級教師,宜昌炎黃文化研究會第四屆理事,宜昌作協會員,曾任葛洲壩三中校長、葛洲壩明珠學校黨總支書記等。學術研究方向:武漢民俗文化,宜昌歷史文化。出版書籍有《大城小巷》《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武漢民眾樂園故事》等。主編書籍有《川漢鐵路在宜昌》《初中生成長指導》等。參與編寫書籍有《辛亥革命百年祭·紅樓卷》《江漢地名尋蹤》等。
心系宜昌,臨危受命,全面啟動「宜秭段」鐵路建設
詹天佑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詹天佑用他的熱血和生命,挺起了中國早期鐵路建設的脊樑。他的愛國情懷和超人智慧,讓他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如滬嘉、洛潼、津蘆、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當然,也少不了川漢鐵路。
▲1909年12月10日,川漢鐵路開工典禮時所搭建的彩棚
關於鐵路建設,晚清社會有從不理解、不支持到嘗試利用、經營獲利,再到自辦鐵路的歷史過程,通過聲勢浩大的「贖回利權」運動,中國鐵路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令國人始料未及的是,「不招外股,不請外人「的鐵路自辦模式困難重重。各省各地各自為政,各謀其利,難以統籌協調,且缺乏合格工程技術人才與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修路所須的巨額資金,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致效率低下,舉步維艱,難以為繼。
在所有紳商自辦的鐵路中,川漢鐵路問題最為嚴重。
1903年7月8日,四川總督錫良上奏朝廷,因「外人久已垂涎,群思攬辦」川漢鐵路,鑒於民情力主自辦,奏請官設川漢鐵路公司,招集華股,摒棄外資,「以辟利源而保主權」。 1904年,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設立,這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省級鐵路公司。1907年3月,川路公司由官辦、官紳合辦最終改為商辦,定名為「商辦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改商辦後,公司領導權由四川立憲派和地方紳商把持,但重大事情仍由官府掌控、決策。這些人官氣十足,不知道什麼叫「公司化運作」,什麼叫「現代化管理」,因此,川漢鐵路動議雖早,卻長期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遲遲未能開工。
其實,具有強烈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詹天佑早在受聘之前,就關注過這條橫貫川鄂的鐵路大動脈,關注過宜昌這個號稱「川鄂咽喉」的峽江小城。
▲1909年12月10日,詹天佑與川省要人及來賓合影。武漢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提供
1906年8月,川漢鐵路有限公司駐宜公司成立,宜昌局設立於北鄉兩河口,籌劃宜昌至萬縣工段事宜,「是為宜昌川路工場發生之始」。川漢鐵路公司設三個總理,北京總理統領全局,成都總理負責籌措謀劃,宜昌總理管理實地勘測和施工,負責打通「瓶頸」,即川漢鐵路宜萬段的建設。
最早實施川漢鐵路勘測選線的是陸耀庭、胡棟朝兩位工程師,他倆都是留美回國的鐵路專業精尖人才,但因先修成渝段還是宜萬段問題發生爭論,以致意見相左,各行其道,陸耀庭自宜昌起測,胡棟朝自成都起測。詹天佑聞知此事,非常不安,1906年12月5日,他在北京致函胡棟朝:「使我感到奇怪的是,使你位於此路路線的一端,而使陸先生位於另一端。在中國如此缺少本國工程師之際,為何不將你們每一個人都安置在宜昌,集中成為一股力量,以取得成功呢?」並諄諄告誡:團結是成功的秘訣。
關於川漢鐵路遲遲未能開工的緣由,雖未置身其中,但詹天佑是有所耳聞,有所了解的。一方面,線路的勘測選定、資金的籌措,人員的使用等,一直都是各方利益反覆爭鬥的焦點,難以平衡;另一方面,川路公司內部貪污盛行,挪用成風,浪費驚人,虧損嚴重,其中影響最壞的是銅元局挪用股款案和施典章倒款案等。四川省咨議局在《整理川漢鐵路公司案》中指出:「川漢鐵路於今開辦,已及六年,而工尚未開者,其中原因,誠至極複雜……」。
▲詹天佑《川漢路信底函稿》
1908年11月,復任四川總督的趙爾巽「迺請於朝「,奏任詹天佑為川漢鐵路「宜(昌)萬(縣)段」總工程師兼駐宜會辦,顏德慶為副總工程師,至此,詹天佑便與川漢鐵路、與宜昌有了正式的關聯,遲遲無法開工的窘境直到詹天佑受聘「宜萬段」總工程師以後才有所改變,而詹天佑與宜昌那割捨不斷的殷殷情結也隨之騰升。
1905年至1909年,詹天佑因主持修建京張鐵路而揚名海內外,這條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工程之艱巨,技術之創新,都在當時世界引起震動。它能提前兩年建成通車,也極大地鼓舞了詹天佑的民族自信心,他欣然言道「中國正在覺醒,已感到需要鐵路。幾乎在中國各地,現在都需要中國工程師,用本國的資金,修築中國自己的鐵路」。
正處在事業巔峰的詹天佑,迫切希望迎接更大的挑戰,創造更大的奇蹟,而川漢鐵路正好為他提供了一個施展的舞台,他鼓舞振奮、躊躇滿志。但是受聘之時,詹天佑正在指揮京張鐵路的最後衝刺,實在分身乏術,他十分遺憾。雖未及時任職視事,但他作出了妥善明智且細緻周到的安排,決定請顏德慶副總工程師先去宜昌組建隊伍,主持設計,組織施工,同時也表態:「我能離開時即前往(宜昌)」。
2011年9月15日,在國家圖書館開幕的「東方的覺醒——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上,展出了《川漢路信底函稿》一冊,約300頁,系詹天佑哲嗣詹文裕捐贈。主要為詹天佑主持修築川漢鐵路期間的英文信底函稿,其中最主要的收信者為顏德慶,顏德慶原系京張路工的優秀科技人才,是詹天佑最信任、最貼近的老朋友,是代表詹天佑啟動川漢鐵路宜秭段開工的「開路先鋒」。
▲詹天佑《川漢路信底函稿》
從1909年4月到1912年初的幾年間,詹天佑與顏德慶的書信往來十分頻繁,有時甚至一日連發兩三封,詹天佑藉此了解川漢鐵路的籌備、建設情況並給予及時而具體的指導。書信的主要內容有:關於川漢鐵路宜萬段沿江路線的選擇,專用機車研製構想及川漢鐵路山道機車選型,工程質量問題,站房、橋樑、涵洞等選址和設計施工問題、如何處理施工人員、單位和原住民的矛盾糾紛問題、中國青年鐵路工程師的培養以及對清政府強行實行鐵路國有政策的不滿等。從這些往來書信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有關工程的重大決策以及建設中的一些重要項目、關鍵環節等,都是身居北國的詹天佑親自把關,親自指示決斷的。
關於選擇宜昌碼頭位置,妥善處理宜昌工程基地建設問題,詹天佑高度重視,1909年4月19日,他在信中說,「所有事項中最重要的是恰當地選擇一處碼頭,以供往來宜昌的具有通常吃水量的輪船停泊。請沿著江岸了解江底情況,以查明對碼頭打樁是否有限制,否則我們必須修築堤岸,其費用相當高。請了解最高洪水位上升高度以及碼頭所在地的河床斷面,在開始時,我們或許要使用躉船,碼頭長度最少需要800到1000英尺,當確定其位置後,須繪製大比例尺(1英寸——20英尺)平面圖及斷面圖。在設計確定以後,工程要從平整土地開始,以便設置材料廠」。
▲川漢鐵路線路圖:1936年6月宜昌縣政府繪製的《宜昌縣地圖》上標註有「川漢鐵路宜昌縣境線路圖」
川漢鐵路各車站的選址和設計,詹天佑在許多信中都有提及,並有完整的意見。1910年2月23日,詹天佑給顏德慶去過一封信,信中夾有京張鐵路四等車站站房的設計圖紙,信上說「附上京張鐵路四等車站站房藍圖,請查收。在川漢鐵路使用。其高度太小了。故你如可將其加高4英尺,即自地板至天花板為16英尺,則可作為川漢鐵路三等車站站房,你以為如何?」信中提及川漢鐵路車站站房之修築,建議參考京張鐵路車站站房設計圖,並加以改進。改進部分主要是增加高度,這是因為南方地區潮濕燥熱,不似北方地區乾燥通風,因此需要加大空間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又如1910年10月22日的信中他講到:「第4工段,欣聞你找到了霧渡河車站站場位置,很好,這確實是對原定坡度的一項改進……第7工段,我以為,如果我們將車站設置在學堂坪則更好一些。我在你繪製的圖紙上用紅筆標出,可將車站的一部分設置在曲線上,這將減少一處70英尺的高橋」。
詹天佑堅持川路公司「不用外人」的既定原則,嚴格執行有關規定,並強調一定不讓外國人承包工程。1910年11月21日,他在信中對葛紹基說:「你在漢口遇到我時,曾請求到四川川漢鐵路公司任職,我告知你公司不任用外國人,你說你不是外國人,而是一名中國人,並且給我寫了一份保證書,經你這樣做之後,我在川漢鐵路將你當做一名中國人,安排了工作。我現在通知你你是一名外國人,你的名字是格羅夫先生(Mr.Grove)。你能否解釋並表明你不是一名外國人?李總理(當時川省川漢鐵路公司宜昌分公司總經理)正在憂慮此事。如果你不能證明這一事,你必須立刻辭職」。
從這些我們可以體會詹天佑細緻周全的工作作風和親力親為的實幹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忠心報國的高尚情懷。
親臨宜昌,主持開工盛典;殫精竭慮、管控工程質量
1909年8月11日京張鐵路建成,10月2日通車,11月初,詹天佑即開始安排南下宜昌事宜。11月27日,詹天佑從北京出發到宜昌,臨行前,川路公司駐北京總理喬樹枬為他送行,席間他十分感慨,修鐵路是當時中國的頭等大事,「路興國才興」。他在一封書信中寫道:「修此鐵路,縱有千難萬難,也不會半途而廢,為夷國恥笑……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未完待續《宜昌記憶》徵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