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者必讀書:加速度引發的時代革命(4)

二.家庭功能的改變對婚姻影響巨大。

傳統家庭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組織。它為男女雙方提供了提供了經濟保障、性滿足,並要求必須完成生育、子女教育和養育、家務勞動等義務。而社會工業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婚姻觀念的開放,使這些在婚姻外也可以獲得。家庭的許多功能被當代社會演繹的新的功能取代,人們對家庭的依賴程度降低。

三. 婚外戀的介入加速了當代婚姻的裂變。 在過去30年,中國人的婚姻呈現相對穩定的格局。進入當代,婚姻被分裂的元素越來越多, 婚外戀成為這些元素中的重要分子。上海社科院在2001年進行的一份「中國離婚調查」表明,婚外戀漸成上海人婚姻"殺手"。在這份對離婚人士進行的抽樣調查中,共有七十多種因素被指稱導致離婚,其中包括性格或感情不合、家庭暴力、家庭經濟糾紛、性生活不合諧、「第三者」插足等,但40%以上的離婚人士一致認為,配偶的婚外性行為使他們深受傷害並直接導致婚姻破裂,高居離婚率首位。有關研究人員還以「如果婚內不能滿足性需求,是否可以到婚外去尋求」為題,對上千名普通上海人進行了婚外性行為的認可度的調查與分析。在調查樣本中,有75% 的上海人明確表示反對,只有5%的人表示贊成。即使在意識行為開放度較大、年齡在30以下的年輕人群中,也僅有7%的人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按照傳統觀點,在婚外戀導致離婚的案例中,女性一般都是以受傷害的被動形象出現。然而調查卻發現,上海人中發生婚外戀情的,女性的比例遠高於男性。同時,這些發生婚外私情者,絕大多數是生活條件平實樸素的普通市民,而不是往往被稱為「有錢就變壞」的款爺富婆。

據研究人員分析,造成婚外戀發生的原因,也是男女有別。男性多以尋求刺激、滿足欲求、貪圖一時之快者居多;而女性則往往系因家庭不睦、或是對丈夫及家庭生活狀況不滿所致。這使她們無論在心理、感情和經濟上,都有依賴外遇者的傾向,其中不少人把婚外所戀者作為離異後再婚的對象。

經濟學家為婚外戀的滋長開出了經濟預算成本: 首先,婚外性行為的「成本 」較過去有大幅度的降低。從心理上看,人們對婚外情已變得寬容。當事人的負罪感降低,外人的評價少有貶斥,漸趨中性;從制裁上看,過去至少是行政處分,甚至更為嚴厲,而今卻已無人來管。其次,婚外情的「收益 」大有提高。從心理上看,當事人可以演繹一場愛情故事;從生理上看,可以得到莫大的性滿足;從經濟收益上看,可以獲得一定的金錢或財物作為回報。

儘管婚外戀看起來是脆弱的,大多數經歷者無法以婚姻作為結果。但是,它已形成對當代婚姻足夠的摧毀力,加速了婚姻的破產周期。現代婚姻的壽命期的縮短,是家庭大範圍重組的結果,從本質上看是市場和技術帶來的開放元素的滲透的產物。這不單純是中國人的發明專利,在世界家庭領域,婚姻依然被短命困擾。據2006年1月11日的《歐洲時報》報道:「儘管人們現在婚前往往就已經同居多年,但統計顯示,法國人的婚姻越來越短命,結婚不到兩年就離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短命的婚姻,甚至閃電式結婚又離婚的現象,在法國大有上升的勢頭。據統計,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間,婚姻維持不到3年的離婚數字上升了45%,佔到了2001年結婚夫婦的10.5%......社會學家們沒有預見到這一現象,他們以為最近十幾年來,90%的夫婦在婚前都共同生活過,這理應導致離婚率的降低。但事實上人們離婚離得越來越快,十年間婚姻維持的平均時間從8年降低到了4年。為什幺會這樣?有專家認識到,人們對婚姻關係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代價是婚姻越來越短暫。另外,從社會和法律的方面看,離婚越來越容易,因此婚姻更強調兩人的相互吸引力,也更少封閉性。」 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最新數據顯示,自二戰以來,大多數美國人的婚姻最多維持在25年。據2007年9月20日的《紐約時報》報道,不少本該在2000年慶祝25周年結婚紀念日的美國夫妻,過半數已經離婚、分居或寡居。短命的婚姻帶給我們迷惘的同時,也引發我們對未來婚姻的社會學思考:未來婚姻將走向何方? 未來婚姻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模式

探索未來婚姻必須尋找人類社會的根部。人類家庭基本的走向是——群婚制——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群婚制的第一階段經過了父母與子女、兄弟與姐妹亂倫婚姻以及旁系親屬間的次亂倫婚姻;群婚制的第二階段經過了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婚姻(今天國外和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還保留其中的某一種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是現代婚姻的開始,是國家使用法律手段將婚姻固定為一種婚姻家庭模式的婚姻制度。但是,家庭的模式不僅受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同時還遵循另一種更為重要的社會經濟規律和人類基本道德規律。恩格斯說,家庭是私有制的產物。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人類家庭發展的一般規律。最初的家庭是基於原始人類生活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生殖和性只是副產品。因為在群婚制社會中,生殖和性是極其自由的。家庭是私有制的催化者,而私有制又進一步鞏固了家庭。這是家庭發展的源頭。 婚姻和家庭既然成於經濟因素,那麼會不會毀於經濟因素呢?從現代社會對家庭的影響來觀察,經濟因素佔有的比例似乎很大:1.夫妻雙方在社會生存能力的增加,使經濟不再是家庭必須存在的理由;2.服務業的發展使男女間由於體力造成的差別縮小;3.經濟和社會的全方位開放使夫妻兩地分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婚外情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4.性開放使未婚男女在家庭外獲得性的機會越來越多;試管嬰兒的產生使國家的人口再生產可能不再依賴家庭。當經濟不再困擾婚姻和家庭,愛情選擇便成為婚姻和家庭的第一選擇。而家庭解體後人類將面臨心靈和情感的歸宿問題,這可能是婚姻和家庭之所以維持到現在的主要理由, 同時也可能是婚姻和家庭解體的必要理由。婚姻和家庭的未來宿命可能是:成於經濟死於情感。 未來婚姻和家庭的模式可能不是一種模式,是多元的自由選擇。其基本模式有:一.「丁克」家庭。「丁克」家庭源於英文譯音,特指夫妻雙方有收入、能生育、卻無小孩的家庭。 據零點調查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許多人之所以選擇「丁克家庭」是基於這樣的擔心:「生孩子會影響工作發展」、「養孩子的花費太高、養不起」。而追求自由的個人生活,放棄承擔過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和義務是丁克族選擇丁克的第一原因。簡約主義開始在「丁克家庭」中流行,家務精簡,外出吃飯,家庭內的非隱私的事務開始由保姆和僱傭鐘點工替代。「個性化的生活上升為婚姻主角;愛情作為婚姻的核心被強化。丁克族有獨立的工作和交際圈,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他們希望在婚後也保持同樣的生活習慣。他們不能容忍那種一直延續到90年代的傳統婚姻生活:一旦結婚,兩個人就縮進自己的小房子,天天買菜做飯,一天花4個小時以上做家務。「生養孩子,是一件投資收益率最低的事情。丁克生活,有高風險,也有高回報。決定個人是否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你有沒有錢,而不是你的婚育狀況。所謂的「天倫之樂」實際上常常是「苦中作樂」,誰知孩子將來成不成器,與其為了一個很多年後才能知道結局的未知數而付出巨大代價,倒不如好好經營自己,享受生活……養兒不如買保險。年青時賺來的錢,就是最好的養老金。一個人想把晚年幸福寄托在子女身上,大多行不通。性器官決不等同於生殖器,性器官的主要功能是性交,是獲取性快樂,絕不僅僅是「生殖的器具」。」這是一本名為《丁克家庭》書中的一段精彩的話。這段話幾乎涵蓋了「丁克」家庭所有的選擇理由。

「丁克」家庭的出現是婚姻變革的信號,它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婚姻的認識——婚姻必須包含生育和養育後代的義務。 個人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在婚姻中被強化。但「丁克」家庭在享受二人世界和高質量的生活同時,未來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1.無法體驗和感受有孩子家庭的快樂和充實。2.當愛情消退,二人世界的熱情和親密銳減時,如何實現人的最終歸宿:情感和心靈歸宿。3.如何解決老有所樂。無孩子的精神孤寂可能成為「丁克」家庭難以走遠的主要原因。據2006年6月6日的《南京晨報》報道,四年中丁克族「縮水」三分之二, 「為增添家庭樂趣」而生孩子的比例明顯上升。零點調查公司在2002年做了一份關於年輕人婚姻家庭方面的調查。當時的結果是,明確表示不願生育子女的青年人達到了4.5%。而四年後的今天,零點針對12個城市、城鎮及其周邊地區的2180名18-60歲常住居民,又做了一次相關的調查,卻發現這個人群數量已經減少,不願意生育子女者的比例下降到了1.5%。四年里,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丁克族」改了主意,不再拒絕生兒育女。儘管這是「丁克」家庭回歸傳統家庭的信號,但是,由於當代青年青睞簡約的個性化的生活,不願意承擔太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已演化為一種社會趨勢和心理定勢,而未來人類注重個人化感受和對待休閑的熱愛加劇了這種趨勢和心理定勢。因此,「丁克」家庭整體可能呈現為:老的「丁克」家庭多數回歸傳統,新的「丁克」家庭多數願意繼續「丁克」 ,年輕化依然是它的主流。「丁克」家庭由於迎合了當代人關注個人生活感受以及越來越自我化的生活理念,其生長性很高。此外,「丁克」家庭體積小,負擔輕,具有極強的流動性,符合後工業化社會職業頻繁變動和婚姻破裂後重組的需求。 二.單親家庭。父母離婚或離婚後進行家庭重組以及父母其中一人不在組成的家庭模式為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成因很多,如離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兩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由離婚率上升導致的單親家庭是單親家庭的主體。據《中國統計年鑒》(1986~1998年)的統計,我國的離婚率1985年為0.9%,到1989年離婚率上升為1.3%,1995年則上升到1.8%,差不多每年以0.1%的速度上升。 1990年以來持續至今的我國第三個離婚高婚期,產生了大批量的單身人群,包括單親家庭。《上海人口發展報告(2004)》數據顯示,1990年上海離婚人口佔20歲以上總人口的0.98%,2000年時已經上升到1.79%。同一報告顯示,2001年上海市的離婚結婚比為41.3%,這意味著2001年每有100對新人結婚就有41.3對夫婦離婚。同時,北京2002年的離婚結婚率更是高達50.90%。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單親家庭數量從1996年的41200個升至2005年的76900個,即每11個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就有1個是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兒童人數從1996年的59000人上升至2005年的101700人,即每13名兒童中就有1人來自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的蔓延是世界性的。2001年5月16日的《華盛頓郵報》報道,根據人口普查統計,美國的單親家庭數量在90年代迅速增長,首次超過了有孩子的雙親家庭的數量。單身父親的家庭數量增長了62%。英國的單親家庭數量在歐盟高居第一。在英國730萬父母處於就業年齡段的家庭中,單親家庭佔到了四分之一。據預測,到2010年,生活在二次重組家庭的兒童,將多於與親生父母共同居住的兒童。

規模龐大的單親家庭群體改變了當代婚姻的格局,它不僅加速了傳統婚姻的死亡,而且使家庭的模式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單親家庭的走向分為兩種:一.維持現狀,不再考慮再婚。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再婚家庭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和如何適應新家庭帶來的關係問題是單親家庭的巨大心理障礙,這是他們維持現狀的心理紅線。二.重新組織的家庭。重組家庭的模式有三種:1.單親家庭一方(帶孩子)與無婚史的男或女結合。這種結合模式的比例極小,他們不僅要跨越觀念的的年齡的差距,而且要面對雙方父母以及親戚朋友的勸阻。2.單親家庭(帶孩子)一方與有婚史但無子女的男或女結合。這樣的結合的家庭關係較簡單,只要無孩子一方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就可以維持較穩定的關係。3.兩個單親家庭(帶孩子)結合。這樣的婚姻關係比較複雜,最大的難題是被結合的雙方與他們的子女的關係協調和情感協調。無論是哪一種模式的結合,單親家庭的結合成功率整體偏低。據了解,在美國,再婚及第二次以後的婚姻破裂的更多,而且比第一次的婚姻時間更短暫。在第二次婚姻中,有60%以離異而告終。在再婚家庭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繼父母與繼子女的關係問題。在我國,大約有2/3的人再度組織家庭,再婚的離婚率明顯高於初婚的離婚率。因此,婚姻心理學者研究認為,重新穿上結婚禮服的人,必須防範可能產生的「心理障礙」,才能獲得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再婚夫妻的心理障礙主要有如下幾類:

1.懷舊心理。多見於前婚夫妻感情深厚,一方因病或意外事件而亡故的再婚者。再婚後時常流露出對前婚配偶的懷念之情,而這種懷舊心理最易引起再婚中對方的痛苦。

2.比較心理。 再婚夫妻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便是用原配偶的優點與現配偶的缺點相比較,事事挑剔,處處不滿。這就會傷害對方的感情,也使自己對重建的家庭失望,導致婚姻的再度破裂。

3.嫉妒心理。許多再婚者常嫉妒或計較對方的前婚生活,不時地揭其隱私、捅傷疤,褻瀆對方人格,挫傷對方自尊心,日久必將影響雙方的感情。

4.報復心理。 不少被動離婚者,對前配偶心懷怨恨,在重新選擇對像時只要求外貌或某些方面超過前配偶,達到報復的目的。由於這種選擇常有盲目性,不講感情基礎,非但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再婚後家庭基礎也不穩固。

5.習慣心理。 一般在第一次婚姻中可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再婚後相互之間一時不能適應,特別是性生活習慣,如果互相不去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慾望、要求和技巧,很可能導致性生活的不和諧,引起雙方的不滿。

6.自私心理。初婚家庭的子女用血緣這條固有紐帶,把父母粘合在一起,而再婚家庭的子女因無血緣關係,容易滋生矛盾而起離間作用,易使各自父母產生自私心理偏袒自己子女。

7.戒備心理。 再婚夫妻雙方都有一些過去家庭中的財物,鑒於前次婚姻的破裂,常會產生戒備心理,實行經濟封鎖、分心眼、留後手、鬧獨立,這會使現實家庭名存實亡。 有一個讓單親家庭再婚者與社會學家更困惑的問題:婚戀觀也被克隆!在一份題為《為什麼婚姻重要——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的報告中,其中有一個結論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後來發生非婚生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高於完整家庭的孩子。」在美國,非婚生育和離婚好像遺傳病一樣代際傳遞。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女孩,比雙親而又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做未婚媽媽的可能性高3倍;單親家庭的孩子後來的離婚率也比普通孩子高兩倍。 單親家庭可能是未來家庭模式中比例日益擴大的群體,這是離婚率提高的必然產物。它適應了當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當代人快速變化的婚姻。

三.閃婚。「我們結婚吧!」 「好啊。」 「你是說真的?」「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 這是一對只相識了13個小時就登記結婚的年輕人。新郎28歲,新娘26歲,彼此都有戀愛經歷。兩人在卡拉OK聚會中相識,然後他送她回家。第三天的中午,兩人一起去上海市長寧區民政局辦理了正式結婚手續。甚至,當辦理手續的工作人員需要他們各自填寫對方姓名的時候,兩人才異口同聲發問,「嗨,你叫什麼名字?」 對於大多數經歷傳統婚姻者來說,以上那對男女的相識到結婚似乎是「天方夜潭」,他們的結合更像一部喜劇,在生活中無法找到坐標。儘管李海洋的七天式戀愛婚姻與13小時的戀愛婚姻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但是,一個星期的戀愛婚姻記錄卻像瓊瑤作品中的故事:2005年1月7日晚,北京一家咖啡廳內,在北京打拚了5年的小寒低著頭品嘗咖啡。這時候,門外走進一個低著頭打手機的男子,他徑直朝小寒的座位走了過來,坐到了她對面。當兩人都吃驚地抬起頭來時,男子不好意思地開了口:「很抱歉,我走錯位置了。」這個冒失的小夥子就是李海洋。第一眼看到她,李海洋覺得她「很有氣質」;第一眼看到他,小寒覺得他看上去「很老實」。那晚,偶然走錯座位,讓他們在接下來的3個小時的交談中共同的感受是:相見恨晚!第三天,小寒收到了李海洋的一封電子郵件《30年的記憶》:我一直懷著一份神聖的期待,期待著「緣來就是你」…… 她的心被打動了,她覺得,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這樣純潔真摯的感情已經很少了。小寒執著地認為,李海洋需要的那個「緣來就是你」,正是自己。 第四天晚上,李海洋生病了。小寒立刻開上車,在深夜裡敲了10多家藥店的門,終於為海洋買到了葯。看到小寒手裡捧著七八種治頭痛的葯,感動不已的海洋第一次擁抱了小寒,輕輕地說出:「我真的非常愛你。」 第七天,在他們相遇的那家咖啡廳,手裡沒有拿玫瑰,海洋用開玩笑的口吻試探道:「我們結婚吧?」小寒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啊!」 有人把造成婚姻速配的心理動因分為三種類型:一.感情衝動型。經過幾天甚至更短時間的接觸,男女雙方「感覺不錯」,感情迅速升溫,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與法律上的程序,攜手走進了婚姻殿堂。二.心靈空虛型。或者因為感情受過創傷,或者由於有過婚姻失敗的經歷,一些人在心靈異常苦悶迷惘、感情無處寄託的時候,如果遇到合適的「療傷」對象,便加入到「閃婚」的隊伍中。 其三.利益速配型。目前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社會競爭愈加激烈,人們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隨之增加,為了謀求更加穩定富足的生活,為了改變現狀、為了車、房和綠卡等,於是產生了利益速配訴求。 與快速結婚相對應的是快速離婚,多數閃婚者可能要面對這種曇花一現的婚姻。有資料顯示,目前「閃婚」的成功率尚偏低,維持在一年以上的穩定婚姻只徘徊在10-15%之間,一天之中就「閃離」成為一種常規態勢。一份由民政部門提供的廣東省2005年的結婚離婚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廣東有8萬多對夫婦離婚,比上年增加17.4%。對比2003年《婚姻登記條例》頒布以前,民政部門辦理的協議離婚數量增加近三成。廣東省民政廳有關人士在分析報告中首次指出,近年來「閃婚」人群的擴大導致離婚數量增加。 社會學家薩羅門對閃婚明確表示了反對,他認為,閃婚者的行為損害了社會對愛情保有的浪漫的觀念,所以不為社會所容。」但性學專家李銀河對閃婚現象卻表達了某種樂觀,她說,不能稱之為惡性循環,不能說快離就是壞事。法國早在1999年就實行了「合約婚姻」,當時是為同性戀者量身定做的———只要一方不願意繼續就可以離婚,這也受到異性戀者的接受和歡迎,因此註冊合同婚約的人越來越多。這說明婚姻更關注的是如何使生活更快樂,生活的質量更加提高,這種婚戀觀也就更符合人性。社科工作者李敬同樣表達了對閃婚的樂觀態度:「千百年來,中國的婚姻都是建立在「久經考驗」基礎上的,這無疑是一種傳統文化。如今,「閃婚」現象的出現則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變遷,對傳統觀念的顛覆和摧毀。傳統意義上的婚姻,其實質並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門當戶對,需要建立的是複雜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如今卻快捷地轉變為只是兩個人之間的簡單關係。將婚姻更多地定義為責任不見得是好事,如果「閃婚」能使複雜變簡單,使雙方都享有更多快樂,未必不是好事。」今天,閃婚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它很可能成為婚姻多元選擇中的主要選擇題。當代婚姻從本質上開始超越傳統觀念、經濟差別、性別差異,進入自由選擇階段。

四.試婚。作為未婚同居的婚姻實驗,試婚是對傳統婚姻的道德挑戰。開放的性觀念和個人化的情感選擇,使傳統婚姻具有的的嚴肅性和合法性被新的一代年輕人拋棄。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處曾在五個區兩個縣進行抽樣調查,共查出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試婚男女約1000多人。零點調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成都和西安六大城市進行的新近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相信未婚同居現象將繼續保持增加的趨勢。數據顯示,京滬穗蓉四城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認為未婚同居現象會增加的比例要高於其他群體。據調查,美國2007年未婚同居的異性伴侶高達640萬人。2007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約一半(48.5%)未婚同居者,兩人過去未結過婚;28%的未婚同居者,兩人皆結過婚。大約一半(46.8%)的未婚同居婦女年齡小於30歲,而只有39.6%的未婚同居男子小於30歲。 讓我們聽聽哲學家羅素對試婚的論述,他認為試婚具有自然的合理性:「許多良家婦女不再認為保持她們的貞操會有意義而青年男子也無需尋找娼妓以求發泄因為他們可以和想娶的姑娘發生性關係這便出現了試婚。有大量證據表明如果要求人們在不知道性生活是否和諧的情況下就貿然建立終生關係是荒謬的。如同一個想買一幢房子卻不能獲許在成交之前看到房子一樣荒唐。」而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本能,文明人要從受文明壓抑的道德中擺脫出來獲得性活動的完美做一個自由人。在廣東省性學會一次學術會議上,一位「性學專家」提出了更大膽的「性匹配」理論,並指出兩性的匹配是解決婚姻問題和改善婚姻質量的關鍵,試婚可以避免「性」格不合。這位專家表示,「從這個角度說,他不反對未婚男女試婚。 個人的情感和性體驗置於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之外,試婚改變了婚姻和家庭的傳統游泳規則。在義務和權利無法保障的前提下,試婚者註定不能走得更遠。但是,試婚者之所以前赴後繼,本質上看,它順應了人性的自由需求和婚姻的時代變遷。

六.周末婚。「 初果(網名)結婚5年了,妻子是大學時候的同學,當戒指套在了妻的手上,學生時代的浪漫愛情化作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油鹽醬醋茶的平凡日子開始了。起初,兩人還饒有興趣地過著二人世界,慢慢的兩人都有膩煩的感覺,就連過去喜歡一起旅遊、看影碟的愛好都不見了。初果常常想,戀愛時的那種激動和興奮怎麼一點兒都沒有了呢?

2006年年底,一個開公司的大學同學找到了初果,請他幫忙趕一個項目。因為時間緊,哥兒幾個常常忙活到後半夜,為了不影響妻子上班,他索性住在了同學家裡,每個周末回家一趟。4個月後,他和妻子驚奇地發現,大學時候的那種浪漫似乎又回來了。每次周末回家,都覺得妻子好像有了新變化,妻子說,他不在的時候,心中有了一份幸福的牽掛,感覺怪怪的。有了這次經歷,兩人重新找回了愛情,開始了正式的「分居」。初果和老婆現在每周末見面,周一上班前就各回各家,這樣的日子讓彼此十分滿意。」(2007年7月9日《城市快報》)

這種被稱為周末婚的一種新的婚姻形式,伴隨日本電視劇《周末婚》的播放,目前在中國一些大城市的白領階層興起。男女雙方領了結婚證,在法律名義上是夫妻,但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住各自的房子,過各自的單身生活,只是在周末聚居在一起,過夫妻生活。周末婚被認為是一種傳統婚姻的改良形式。男女雙方在精神生活和經濟方面相對獨立,有各自的私人空間和隱秘生活,同時保持了婚姻的新鮮感,不會出現傳統婚姻的「審美疲勞」。周末婚可能不是未來婚姻的主流形態,但由於適應了現代人的個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生活,容易獲得來自婚姻市場的情感支持。

七.同性戀婚姻。與異性結合的婚姻相比,同性戀婚姻註定是婚姻中的異類。這種違背生物發展規律的婚姻形式顯然不能成為主流婚姻。但人類在滿足自己人性化的多元需求方面似乎想走得更遠。2000年12月,荷蘭參議院通過一項法律,允許同性戀者結婚並領養孩子,該項法案於2001年4月1日正式生效,使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2001年6月22日,比利時部長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法律草案,規定今後在比利時境內的婚姻不一定必須是異性間的結合,婚姻也可能是由兩名男性或是兩名女性所組成的。德國、芬蘭、英國、加拿大等國也都在法律上對同性婚姻予以不同程度的承認和保護。2008年6月15日下午,攜手度過了半個多世紀之後,美國舊金山女性同性戀人里昂和馬丁成為了美國舊金山同時也是美國加州首對合法結婚的同性戀戀人。人類婚姻和家庭迎來了最深刻的革命,婚姻日益分裂成不同的模式,短暫的結合和短暫的分離成為時代主題。 


推薦閱讀:

音頻節目:西北根據地財經故事 第一章(上)
致《蘇維埃》的賀信
如何看待賀龍的這張照片?
咖啡市場 | 藍樽咖啡(Blue Bottle Coffee)發起細節革命
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TAG:中國 | 思想 | 速度 | 革命 | 加速度 | 時代 | 讀書 | 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