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35歲職場魔咒?

35歲是職場的一個坎,不管公司還是科研院所、高校、事業單位,毫無例外都要求「35歲以下」,那過了35歲的職場人應該怎麼辦?回家種地嗎?哦漏,你得有地才行。

不知從何時起,35歲成了職場人的一道魔咒。

發小公司里有位同事,今年38歲,上有老下有小,養家糊口還房貸,在公司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老闆摸准了他這種情況不會輕易跳槽,於是各種壓榨接踵而來。沒人出的差讓他去,沒人接的項目讓他接,一旦加班肯定有他,乾的活稍有瑕疵就劈頭蓋臉一頓批。

發小看著她這位大齡同事,憂鬱的對我說,看著他,好像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在35歲之前沒有混到領導位置,又失去了作為年輕人的優勢,隨時活在被開的恐懼中,為了不被開要夾起尾巴做人。想想就可怕。

如果你35歲之前的所有職場優勢,都是用年輕換來的,那麼35歲之後,你有這種恐慌,其實還真的很正常。

因為職場信奉的就是叢林法則,優勝劣汰。這沒什麼不合理。

前一陣34歲的華為老員工被開,微博上一片同情。

殊不知這樣的劇情其實每天都在各大寫字樓上演。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朋友,在某一天上午開電話會議之後,回到工位打開郵箱,毫無徵兆的收到了總部HR的郵件,由於公司業務調整,她不幸「被離職」,郵件里語氣冰冷,沒有任何商榷的空間,並被要求在今天下班之前離開。交完電腦、鑰匙、門卡,朋友捧著自己那盒有限的私人物品,走出公司大門的那一刻都有點自嘲的想笑,覺得電影里演的情節居然發生在了自己身上,沒想到早上出門時妝容精緻、打扮講究的外企高級白領,過了5個小時之後成了失業女青年。

真是造化弄人。


有人說,要想規避職場風險,你就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問題是,並非所有的職業都有「不可替代」這個屬性。

拿程序員來說,並非人人都是張曉龍,能開發出微信這麼牛逼的產品,可能有80%的程序員都是在為實現產品功能做著最基礎的工作,除了要努力成為那20%之外,那他們還能做什麼?

這樣的人,確實面臨著35歲魔咒。

我的經驗告訴我:假如你在一個領域內不能做到頂尖,那你一定要擁有一項職場之外的技能。

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個差生,他怎麼努力也拼不過班裡的學霸,但如果你有音樂特長、美術特長、體育特長甚至寫作特長,那麼你就有了一條上大學的蹊徑,你就不用正面去跟學霸擠高考獨木橋,假使你這項技能特別出色,你可能還會擁有專屬通道,比較著名和典型的如章澤天同學,蔣方舟同學等等。

這個方法用在職場人身上,同樣如此。

我的小夥伴雨珊是一家公司的企宣,業餘喜歡烘培,從剛開始參加豆瓣的興趣小組,到後來花了幾萬大洋專門去請老師學,現在已經接近專業級別。周末休息時為了練手做的翻糖蛋糕,拍了照片放在朋友圈上,由於漂亮精緻,立刻有人留言想買了送給女朋友,後來,雨珊每個周末的作品都有人搶著要,業餘的一項愛好成了工作之外的收入來源。由於悟性高,雨珊的烘培老師對她說,想拉她入伙一起做培訓,再加上她本來就是做企宣的,日後兩人做一個烘培的品牌機構,應該不成問題。現在雨珊依然每天去公司上班,但她發現自己已經不在乎獎金多少、同事升遷,因為一旦自己心中的種子開始發芽,便不再渴望大樹的蔭蔽。

我單位有個同事,天文愛好者,尤其酷愛拍星星(別瞎想了,不是孫連城),拍了好的作品便放在微博上分享,久而久之,聚集了一大批有著同樣愛好的人,在大家的號召下,同事又開始組織線下分享會,於是微博粉絲越來越多,分享會也越來越成規模,在圈子裡也開始漸漸有了名氣和口碑。後來,就有品牌找上門來,主動提供器材和場地,再後來,微博問答開通,擁有相當規模粉絲的同事靠問答掙到的錢早已遠超工資。

在未來,職場只是職業的一塊陣地,而不是職業的全部。

如果你擁有一項在職場外賺錢的技能,那你再也不會為35歲之後自己會不會被裁掉而焦慮。

因為,那是一瓶解藥。


推薦閱讀:

哪一年出生的人,能夠大器晚成,35歲後非富即貴
35歲後被職場清退?不,被清退永遠不是年齡,而是這些因素
她自幼父母離異,18歲成為富豪的女人,為母還上億賭債,35歲嫁武打小生......
你被「35歲以下」卡住了嗎?
寫給35歲的自己,也許對你也有用

TAG:職場 | 破解 | 3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