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起源及主要流派與特點
06-01
太極拳起源及主要流派與特點 太極拳起源及主要流派與特點、太極拳起源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始於唐朝許宣平。 2、始於宋朝的張三峰。3、始於明朝的張三丰 。 4、始於清朝的陳王廷和王宗岳等 但經民國時期國家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考證,社會上當時流傳的各式太極拳(楊、武、吳、孫、趙堡和式等流派)均直接和間接地由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演變而出
推薦閱讀:
2007年3月,面對社會多種說法,國家文化部委託中國民協,組織全國武術、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專家,組成中國民間文化之鄉評審考察驗收組,經過對陳家溝的縝密考察,進一步認定溫縣陳家溝為「太極拳發源地」並掛牌(見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2版《太極拳發源地定為河南溫縣》的報道);2007年8月,國家武術部門在對社會上多種說法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考察、論證後,命名溫縣陳家溝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見人民日報2007年8月22日第12版報道)。
源於河南溫縣,是一批批學者和武術研究、教學機構經過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覆認定的結果。在這一考察和研究過程中,雖存有早於太極拳源自溫縣的傳說,但至今未發現經得住考證的翔實論據(詳見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秘書長、國家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執行專家康戈武《解讀溫縣被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的文章——載於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第一期、《中華武術》2007年12期)。至於社會上流傳的多種說法,以訛傳訛或附會推想都不行,這些問題還有待有關專家進一步考證研究,一切都要靠事實說話,我們要尊重歷史,更要尊重事實;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其它說法,還需要有證據的支撐以及專家學者的認真考證。二、各流派太極拳起源與特點 1、陳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特點: 陳式太極拳創始人為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陳自幼習文練武,承襲祖傳武技,明末時任溫縣「鄉兵守備」,曾「披堅執銳,掃蕩群氛」。明朝亡,其隱居家鄉,在家傳武術的基礎上,吸收與借鑒當時流行武術之精華,以太極陰陽理論為指導,融儒家中正和諧之理念、道家導引吐納的養生術和中醫經絡學等文化的精粹,創編了太極拳。此拳術經陳氏後人世代傳習、演化,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陳式太極拳大架、小架、新架(均有一、二路之分)和長短器械等諸多套路。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注重以意領氣、以氣催動下的螺旋纏繞運動,強調在意識的主導下,頭頂氣沉,放長身肢,運動時以腰為軸,帶動四肢,內外相合,節節貫串。其一路拳動作舒展飄逸,以「掤、捋、擠、按」的運用為主,「採、挒、肘、靠」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鍛煉為主,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合,一動全動,突出柔、緩、穩的特色;第二路拳(亦稱炮捶)動作複雜,疾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採、挒、肘、靠」為主,「掤、捋、擠、按」為輔。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突出剛、快、脆、猛的特色。 2、楊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特點: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所創。楊露禪自幼喜歡武術,始學洪拳,後崇仰陳式太極拳,經介紹,歷時20餘年,三下河南溫縣陳家溝,拜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為師學藝,楊露禪勤學苦練,深得所傳。由於其拳路嫻熟,功夫純真,當時在京城人稱「楊無敵」。楊露禪在京城教拳時適應一般練拳人的需要,將陳式太極拳中的一些剛猛動作加以改動,多以舒展柔化展現。他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改動的套路,經過三代人的研練完善,最後由其孫楊澄浦定型為現在的傳統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也有大小架之分,大架以柔為主,舒展簡潔,結構嚴謹,動作和順,身法中正,剛柔內含,松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有舒展柔美的獨特風格。其拳架有高、中、低之分。習練者可以按照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調整自己的運動量。所以該拳既適應於醫療保健,養生益壽,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練習攻防技術。楊式小架與大架相比,動作較為剛猛,發勁較多,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3、吳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特點: 吳式太極拳衍變發展於楊式太極拳。北京大興人全佑(滿族,1834-1902年人)在北京隨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後又拜楊露禪次子楊班侯為師學太極拳小架。他吸取陳楊兩家太極拳精華,在楊式太極拳小架的基礎上,對架勢逐步修訂,後經其子吳鑒泉數十年的融化改進,形成了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架勢緊湊、松靜自然、輕靈圓活、以善於柔化著稱。其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循規蹈矩,獨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4、武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特點: 武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所創。武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曾先隨楊露禪學陳式太極拳大架,後於1852年前往河南溫縣趙堡鎮隨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萍學習太極拳,得其精妙,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練拳體悟,創出了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的特點: 武式太極拳的特點是:身法嚴謹,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伐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邁步時先足尖著地,然後足跟徐徐放下全足踏平。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隨。 5、孫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特點: 創編人孫祿堂(1860-1933),名福全,字祿堂,號涵齋,河北省完縣(今望都縣)人。孫祿堂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後從師於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郝為真學習武式太極拳。在此基礎上,集太極拳、八卦、形意三家拳術之長,創立了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的特點:
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6、和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特點: 和式太極拳,始創人為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趙堡鎮陳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學習太極拳,後在理學大家李棠階的影響下,和兆元以理學、儒家、道家和醫學理論為指導,規範拳架,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亦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的特點: 和式太極拳以柔順圓活、自然本真為準則,演練時不坐腕、折腕、塌腰、翻臀,無纏繞動作。走架時強調身體中正,脊椎正直,動作不貪不欠,輕靈圓活,要求身似活蛇,腰如反弓,動作緊湊順遂。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儒(獨子思貴)等人。 到七世開始分家立業。其中一支為七世陳思貴、八世陳撫民、九世陳王庭和陳王前兄弟… …。陳王庭(約1509年)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 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華,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 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太極拳是什麼?有人說是「一種狀態」。有人說是「一個過程」。有人說是「一種情緒」。有人說是「一個境界」……。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越是說不清才越有底蘊。——正如一部《紅樓夢》。但說太極拳是「哲拳」,乃是所有人的共識。----/--------------------------------------------------------------------------------------官方網站www.renmingming.com推薦閱讀: